传媒教育网

标题: 瑞典警察事件,环球时报扮演了什么角色?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9-18 13:03
标题: 瑞典警察事件,环球时报扮演了什么角色?
[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yangchuan [url=]学而思辨[/url] [color=rgba(0, 0, 0, 0.298)]2018-09-17

文/杨川

瑞典警察把中国老人抛弃在“坟场”的消息,最先由《环球时报》报道。

在报道中,用了耸人听闻的标题,用了大量煽动性的语言,比如“拖出”“扔在”“粗暴”“殴打”……,描绘出一幅警察粗暴执法,老人柔弱无辜的画面。给国内“战狼们”树立了一个新的敌人,于是,各种刻薄无底线的鼓噪谩骂不绝于耳。

随着视频曝光,剧情反转,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大家终于发现,这一家三口,一小二老并非那么无辜,警察也不是那么粗鲁。报纸的报道不属实。

这让《环球时报》“啪啪啪”打脸。

《环球时报》的这次报道,就像文中的老人一样胡搅蛮缠,草率轻浮,既让人大跌眼镜,又打污了自己的脸。


新闻媒体你不是裁判,不是法官,追求真实,坚守客观,如实全面反映事实是基本原则。如果离开了这一原则,就会异化为非新闻的传播,跟键盘侠、“网易大神”没有什么两样。

而这次报道仅听一面之词,按照当事人单方面的叙述,就洋洋洒洒,煞有其事地下笔千言,严重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本地一家晚报,在一次追踪医患纠纷时,分列患者、医院和律师各方说法,如实地呈现给读者,客观公正,令人信服。一张“大报”还不如一家地方小报,想想都打脸。

如今,现实中不文明现象还很多,戾气歪风还很重,这和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作为新闻媒体,需要引领,需要引导,而不是迎合。而正是由于你们带有极大情绪化煽动,不完全属实的报道,助长了民间和网友的野蛮,各种市井国骂、污言秽语刷屏,污染大众眼球,扭曲人的 “三观”,拉低了我们的国民形象。

不仅如此,你们还给国家填了乱。因为你们的不实报道,导致大使馆跟瑞典官方交涉,而视频曝光后,让我们的大员们十分被动和尴尬,骑虎难下。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们的国家形象。

“环球”信口开河不是第一次,什么“新四大发明”、 “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等等许多大话都来自“环球”。

不实报道也不是第一次,连“日本将对进入钓鱼岛中国飞机警告射击”这样骇人听闻的虚假消息也敢出炉。何况外国警察扔老人。

难怪网友称它是“唯恐天下不乱”。是为了博眼球?还是“战狼”情节?无论哪一样,都是“乱劈柴”。

                                   [attach]13786[/attach][attach]13787[/attach]

“环球”读者群收入和学历统计

来自《环球时报》自我调查数据显示,《环球时报》的读者群,从月收入看,82.5%的人不超过5000元,其中42.4%的人不超过3000元。从受教育程度看,27.6%只有高中或以下学历,扣除正在求学的学生,也达到23.1%。就是说,约1/4的《环球时报》读者已经过了适龄年龄但没有上过大学或大专。

这一群体无疑属于最广大的底层群众,屌丝屁民。针对这个群体,报纸应该具有的重要社会责任,就是开启民智,教化民风,播散真善美。而不是煽动仇恨,宣泄粗鲁。可惜,你们起到了的作用恰恰相反,把大把大把的吃瓜群众往沟里带。

难怪,根据你们的拼音缩写——“hqsb”,网友赋予了“混球时报”、“坏球时报”、“昏球sb”等等别称。

从瑞典警察抛弃中国老人的报道看,恐怕还真不冤。

《环球时报》是个“大块头”,它以每天150万份的发行量高居中国报纸市场销量的第三位。我想起了那句话:“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同理,真正的“大报”之大,绝不单单看发行量。相反,发行量越大,危害越大。没有大格局算不上“大报”。

把《环球时报》看成一张小报,足矣。就像我们刷微博、读鸡汤一样,不必太当一回事。

(杨川完稿于2018年9月17日)

https://mp.weixin.qq.com/s/_axLERmqQSsgDNSdtT5oJg

编辑:陈心茹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