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菲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在国内外意识形态较量形势日趋严峻复杂的当下,强化推进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所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它不仅体现了新闻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而且对于培养适合当前新闻舆论环境的优秀媒体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材书籍相对较少,学术成果创新不多,课堂教学效果略显不足。对此,应以历史的视角讲领袖故事,以媒体从业者的视角讲案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视角讲方法,并以学生的视角讲形式,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工作;新闻教育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不但标志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郑保卫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应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际为观察和研究的起点,能够科学总结和准确表述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工作方针和原则、活动规律和原理,能够提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我国新闻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对于培养适合当前新闻舆论环境的优秀媒体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之魂,也是新时期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之魂。然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依然面临一定的困境,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内容和略显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亟待强化意识、转变视角,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方面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出的要求日趋紧迫,但该课程在教材体系、学术研究、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教材及科研成果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2]。而综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材体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著内容庞大,通读或重读有较大难度,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因此,年轻学者囿于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对此方向感兴趣的不多,此方面教材及系统论著大多仍出自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一些资深学者,如郑保卫、童兵、陈力丹等教授。
笔者统计,我国现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系统理论专著及编著共计27部,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第二版(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范敬宜、李彬编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拓展读本》(李彬、李漫编)等属于我国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郑保卫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童兵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刘建明主编)等书籍,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学习及理论研究提供了详尽的文本原典;而《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邵华泽主编)等书籍,则侧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实践领域的应用,书中列举的经典案例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料。
同著作一样,相关论文科研成果在新世纪之后日趋丰富。截至2017年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学术论文总计2572篇,近两年成果数量显著增加,与党和国家关于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政策及方针的出台时间相契合。但总体来看,理论创新较少,进行主动研究、带着自身兴趣研究的不多。
(二)师资力量方面
为避免一直以来我国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脱节的弊端,近些年,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在师资引进方面越发倾向资深媒体从业者。然而,较国外新闻教育师资结构而言,我国高校新闻院系拥有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学人员并不多,具体细分到主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师中,比例更为稀少。笔者结合自身媒体实践认为,缺少媒体从业经验,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工作经历,即缺乏从事主流媒体从业基本要求及相关新闻纪律的切身体验,将导致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实践领域的应用了解不够、体会不深,对于其在我国新闻行业具有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此种情况之下,从理论到理论,自然较难将这种意识切实贯彻到教学一线以及学生当中。
(三)教学效果方面
总体看来,很多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而无用,属于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距离新闻实践太远,或将束缚新闻实践,因而对课程不感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缺乏深入的了解,难免产生片面的理解和肤浅的观点。因此,将沉浸于数字世界的学生成功吸引到历经百年的经典理论中来,为其释疑解惑,有效提高课程的出勤率、抬头率,则成为主讲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创新视角
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的现状,让经典理论照进现实,深入人心,从理论到理论的填鸭式讲授往往效果有限,如适当变换思路,转换视角,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阐释经典,未尝不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尝试。
(一)以历史视角讲领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不仅新闻从业者要学会“讲故事”,新闻教育工作者同样也要学会“讲故事”。
综观诸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作家的人生经历,其丰富的政治活动、学术活动和新闻实践等无不波澜壮阔,激荡人心。例如,恩格斯在英国实习期间深入曼彻斯特工人区与工人打成一片,了解底层工人阶级的疾苦,最终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的现状》,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也引用了这些鲜活细致的资料。这些领袖们的新闻实践故事不仅生动感人,而且更能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质的敲门砖。因此,本课程主讲教师在这部分的讲述中,应突出人物的故事性、情节性、生动性,从历史视角出发,讲好领袖故事,并以其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以其精彩的新闻实践影响学生,引导他们进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座博大精深的殿堂。
讲好领袖故事,需要避免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有故事,没理论。故事服务于理论,应为理论的提出建构客观、全面、生动的过程与背景,如果仅仅为了吸引学生而重故事、轻理论,则无疑是舍本逐末;二是有理论,没故事。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课程过于理论化,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为改变这两种状况,讲好领袖故事,就是将理论、故事连贯起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除新闻实践之外,综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作家,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勇于实践、意志坚定的“学霸”,而“学霸”形象恰恰是当下学生群体较为感兴趣并模仿的对象。以领袖魅力折射理论魅力,这是本门课程的特点,也是吸引学生的最大魅力。
(二)以媒体从业者视角讲案例
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将观点与实践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理论观照中国新闻业现状,使其在当前媒体格局下散发光芒,是经典理论最为闪耀的时刻。相对于理论,新闻业界的经典案例通常会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更能点燃学生对于经典理论的兴趣,使其体会经典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从新闻实践出发,以媒体从业者的视角来理论联系实际,把经典理论与新闻案例有机结合,从案例中总结经验、规律,进而丰富理论,这无疑是让经典理论照进现实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媒体从业者的视角讲案例,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能够掌握新闻媒体的现状与动态,对党和国家的新闻政策了然于胸,对主流媒体年度报道计划和重点报道主题充分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典案例与时效案例相结合,既可利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书中呈现的诸多新闻报道经典案例,同时,要随时跟进并更新主流媒体层出不穷的新闻作品,从中寻找正反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在观点争论与事实的辨析中领悟经典理论的魅力。第二,报道过程与细节要素相结合,案例教学过程中,既应让学生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专题报道的整体思路,也应向其介绍策划、采访、报道的具体细节步骤,使之能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另外,也可邀请资深媒体从业者走进课堂,以自身的新闻实践经历,为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的价值以及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中的践行之道。
(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视角讲方法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体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3]
笔者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于“三观”尚待塑造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尤为重要。世界观与方法论将是他们走向社会,并在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是培养他们具有更精深的思想力的关键所在。而对于新闻传播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能及时辨别“新闻事件”的真伪,能深刻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能准确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规律,能科学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这是新时期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对媒体从业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媒体从业者只有拥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辨是非、分主次、顾大局,才能成为“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四)以媒体管理者视角讲政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报刊与现实运动,特别是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职业上的联系。在我国,政治属性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之一。具有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政治大局意识,是我国新闻媒体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设立,其中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新闻从业者的政治意识,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新闻政策及新闻纪律,了解“政治家办报”和“大局意识”中的真义所在。新闻政策是政党或政府管理新闻业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它确定了新闻传播的指导思想,规定了新闻传播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新闻选择的整体总体方向,是国家、政党和政府从宏观层面对于新闻事业的调控,也是一种制约和规范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与新闻法规相比,新闻政策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并带有指令性。在新闻法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新闻政策往往承担了前者的作用。
而从以往经验来看,对于新闻政策和新闻纪律等相关内容在新闻教育中的缺位,常常使得很多刚刚毕业的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进入新闻媒体从业初期的新闻报道中面临困扰。他们学习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会对我国新闻行业的行为准则有诸多的疑问或不解。然而,这些新闻纪律或新闻政策无疑是契合了我国国情的政策与规范。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新闻行业的新闻政策与新闻纪律应是本课程不能回避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新闻事业管理、新闻报道规范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行业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进入新闻媒体工作之后减少困惑,缩短适应周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五)以学生视角讲形式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所针对的群体属于在数字化中生存的一代,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根本不接触报纸,较少收看电视,沉浸在移动互联的世界里。在学生随时可以“百度”基本概念和经典理论的课堂上,如何能够成功吸引学生关注,使之对经典理论得以知晓和传承,主讲教师不仅要在内容上精雕细琢,还应在呈现形式上加以谋划。
除邀请业界资深媒体人进行课堂讲座、针对新闻事件相关报道进行讨论分析外,可根据学生当下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授,广泛应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变“照本宣科”为“多媒体互动融合”。例如,每一个马克思新闻观经典作家的成长经历都可用时间线、可视化技术进行还原,其政治活动及新闻实践活动可用视频短片、H5动画形式进行呈现;设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两微一端”,并在此平台上定期推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家的经典名篇等。
从学生经新闻采编人员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从学习西方新闻理论经主流媒体新闻实践到主讲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职业经历,使笔者从中深刻体会到,只有主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采用学生熟悉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演绎经典理论,才能让理论深入人心,指导实践,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郑保卫.使命与担当:保卫、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J].新闻爱好者,2018(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
[3]陈先达.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J].理论导报,2016(7).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