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中国新闻史课堂为研究对象,阐述该课堂实施翻转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课堂形式的设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结构调整;此外,本文结合美国教育学者苏珊.A.安布罗斯( Susan A.Ambrose)归纳的学习科学中的七大原理检验翻转式课堂在中新史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论证中新史教学实行翻转式课堂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一般上课形式为学生在课前阅读文献或者其他材料,完成相应要求,课堂上师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侧重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它需要师生一起研究、探讨问题,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的掌握。翻转课堂使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和灵活。将阅读相关基本知识的时间移到课前来完成,“翻转课堂为研讨式教学提供了时间与空间”[1]。这种模式明确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改变以往“重教轻学”模式的方法。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纬度不再是教师“讲授”的质量,而是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七大学习原理检验翻转式课堂的学习效果美国的Susan A. Ambrose等学者撰写的《学习是如何运转的:基于研究的聪明学习七原则》(How Learning Working:7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for Smart Teaching)一书中总结出了七条关于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原理[4],这些原理建立在科学、扎实的研究之上,我们认为利用这七条原理对中新史翻转式课堂进行教学效果检验,不失为一条很好的理论检视的路径。 (一)学生既有的知识与学习效果有关Susan A. Ambrose等学者在书中总结的第一条原理是关于“学生既有的知识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学生既有的知识可以分为“正确的知识”、“正确但不充分的知识”、“不当的知识”、“不正确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应该识别学生既有知识的类型,并分别予以相应的指导。我们在翻转式课堂的讨论中会发现,同学们内化的知识储量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应用到讨论中来,这种差别立刻体现出来。翻转式课堂实现了教师与单个同学的交流,正是帮助每一位同学正确梳理他们既有知识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4] See Susan A. Ambrose, Michael W. Bridges, Michele DiPitro, Marsha C. Lovett, Marie K. Norman, How Learning Working:7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for Smart Teaching, Jossey-Bass A Wiley Imprint.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