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1.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41页。2. 熊月之、袁燮铭:《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2-163页。3. 江文汉:《广学会是怎样一个机构》,《文史资料选辑》第43辑,1980年,第23-24页。另参见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1996年,第222页。4. 《本报第一万号议》,《申报》,1901年2月24日。转自徐载平、徐瑞芳:《 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第49页。5. 熊月之、张敏著:《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文化》,第63页。6. 《申报》,1877年2月10日。转引自《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会》,第390页。7. 《本馆告白》,《申报》,1872年农历四月三十日。8. 王维江:《“清流”与〈申报〉》,《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9. 周武、吴桂龙:《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会》,第389页。10.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11. 《申报》,1885年12月5日。12. (德)瓦格纳,李必璋译:《<申报>的危机:1878-1879年<申报>与郭嵩焘之间的冲突和国际环境》,张仲礼等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年,第286—305 页。另外,瓦格纳在分析外国社区在中国公共空间发展中的作用时认为,中国政府试图将外国人的活动限制在经济领域,而维持其在印刷出版信息方面的垄断,见Wagner R. The Role of the Foreign Community in the Chinese Public Sphere[J]. The China Quarterly, 1982.13. 见《申报》,1972年12月13日。另外“外国人只在幕后指挥,很少公开出面”,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第42页。14. 徐载平、徐瑞芳:《 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 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6-17页。15. 萧永宏:《<循环日报>之版面设置及其演变探微——附及近代早期港、沪华文报纸间的影响》,《新闻大学》,2011年第1期总第107期。16. 熊月之、张敏:《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文化》,第76页。
(本文删节版首发于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