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15级龚铖新闻日志专区 [打印本页]

作者: 殷玉鑫    时间: 2015-9-10 11:39
标题: 2015级龚铖新闻日志专区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1-3 12:22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10 14:22 编辑

11月2日

时间的流逝总是让人不易察觉,已经记不起上次发文是什么时候了,不过我清楚的记得在龙新网数据丢失事件发生后我就再也没有写过日志。有很多原因吧,或许是慵懒的岁月让人丧失了当初的激情,或许是自从自己的文章消失后心态发生了改变,又或许是没有让人愿意提笔的话题。

至于为什么今天会敲下这篇文章,也有着许多因素或者说巧合。其一是昨日的专业导论让我想起了还有写日志这回事这就有了写它的动机;其二是今天看的一则新闻让我颇有感触这就有了写它的原料;其三就是今晚顿悟认为把自己的当时所想记录下来还是蛮有意思这就有了写它的人。

大概是这么回事,一条流浪狗在垃圾堆翻找食物是发现一个被丢弃的婴儿,随后将其叼起向附近居民求助,附近居民把这名弃婴送进了医院。据说这件事已经感动了无数网友,流浪狗的善举和丢弃婴儿的恶劣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件事情很多细节尚未披露,也不便多做评论,不过小婴儿被送到医院的结局还是令人高兴。

坦白说,我个人对动物并没有太深的感情,不过今天我有些自责,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愧疚。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三个字“标题党”,我想肯定是流浪狗在垃圾堆里发现婴儿想把他作为食物却被附近居民发现,在一些人的操纵下成为了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不过后来我有些动摇了,我想起了最近听说的一句话——宇宙的本质是爱与慈悲,虽然我对这个论断并不十分认同,可是它让我想去看看狗是不是真的如此有爱且慈悲。搜索的结果让人挺感动,这些事例虽然说不一定全部真实但是狗和人之间的感情毋庸置疑。后来我又想到了母爱这个词,不管是飞禽还是走兽它们对待自己孩子的那份爱是相同的,或许在那只流浪狗眼中,这个弃婴只是个孩子,他需要爱与关怀,它并没有所谓的道德仁义的概念。万物共通的母性的确伟大,不过转念一想,那这个弃婴的父母又是如何狠下心将其抛弃呢?我不愿意深思,这只狗的行为已经告诉了世人没有说得通的理由。

很多事情永远都不会有定论,它的好坏取决于看待它的人的心境,有了今日之经历,我想我会常提醒自己凡事多往好处想,如此生活也变得明亮。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3 14:14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6 编辑

现实中的北京黯淡了,可是微博中的北京却格外鲜艳。每年入冬,北京的空气质量便成为热门话题,今年伸手不见五指的帝都北京许多标志性建筑都被网友用红色勾勒出来。“你看到哪里是天安门、哪里是故宫还有央视的大裤衩了吗?”“这不是我熟悉的帝都,俨然是烟雾缭绕的天宫啊,谁来救救我,在北京活了几十年竟然迷路了!”看似诙谐幽默的调侃背后蕴含的更多是无奈。
   
   中国有很多城市间的排名,最令人揪心的蝉联榜首可能就是空气质量指数了。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街戴口罩,在家用空气净化器,这些都是民众与雾霾开展的斗争。可是这并不是釜底抽薪的做法,有北京市民说到这样的生活环境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不便,还有源于内心的恐惧感,对雾霾本身的恐惧,对自己的呼吸道、自己的身体的恐惧。
  
   我有幸看过柴静的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导致雾霾产生的原因确实有很多,要去追究谁的责任可能难有结果。对,我们依赖工业、依赖暖气,可是这些并不能成为不能畅快呼吸的理由。或者说在这两者之间需要去寻求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有的人说这很难。我对环境保护的确没有足够的了解、对雾霾的产生和治理也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是我知道,既然我们选择继续在这片穹顶之下生活,不管再困难,我们都要去追求最基本但又显得奢侈的蓝天白云。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8 23:31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6 编辑

三五窝头、一碟泡菜、三十个迷彩服战士围坐于食堂一脚共进午餐。对,你没有猜错,这就是广电1501班关于团组织生活大赛独一无二的活动设计。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吃到这满含革命情怀的一顿午饭一上午的操练是少不了的。哎!别跑啊,听我说完,这个操练并非用于打造你的钢筋铁骨,而是基本的训练再加上一些军旅游戏。目的在于让我们体验革命先辈们团结互助,不畏艰险的可贵精神。不得不说,这次的活动是成功的,我也相信优秀的一班同学在今后的各个方面都能一路领先。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8 23:39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6 编辑

12月1日,“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小baby并且与妻子普莉希拉·陈承诺将他们持有的Facebook99%股份(按照Facebook当前股价计算,约450亿美元)捐出,用以发展人类潜能和促进平等。此举一出引发了中国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指出,扎克伯格做慈善的目的不单纯,他是想要避税。还有的网友更是调侃说扎克伯格给自己留了条“内裤”。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长辈的财富自然应该恩泽子女。自古以来,不仅仅是君王显贵要追求自己的财富地位千秋万代,普通民众虽无如此“野心”,但“家道中落”和“家道中兴”的说法在国人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一代须比一代强,上一辈的财富也理应为晚辈们夯实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网友们看惯了财产纠纷、至亲对簿公堂,对于将如此巨额财富捐出的事一时难以理解有些相对偏激的言论倒也不足为奇。
     
    但是,慈善之所以伟大就是源于它的无私与资源。然而在中国慈善却屡屡被绑架,逼捐、社会知名人士每年捐多捐少多会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更有甚者对捐款较少者进行言语上的攻击。我认为这群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们应该反思一下了,没有他们这些过激的言行,中国的慈善发展或许会好一些。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0 14:20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10 14:22 编辑

    今天有幸陪同室友回他的母校——绵阳南山中学观看纪念12.9的文艺晚会,晚会的节目很精彩,但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久违的氛围。
    这种氛围并不是来自于舞台的灯光亦或是精彩的表演,而是每一个聚精会神、积极参与的观众。有人说,我们对中学时代的怀念是因为那样的生活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并非是出于我们的喜欢,而是潜意识地认为就该这样。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我之前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但是今天的南山之行让我感到其实我对它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还记得中学阶段学校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那种愉悦。有人说,中国人天生是爱热闹的,的确如此,所以现在的很多活动依旧讲究的是排场、追求的是人气。但是,进入大学以来,我们参加的活动规模大、观众多,可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时还有一颗愉悦之心吗?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大部分人对于大多数活动的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活动真正投入的可能只有参与者,至于观众可能仅停留在“众”了。
    写到这里,我联想到了一名老师对大学里这些活动的看法。大概有这样两层意思,首先我们来到这里是学习的,可是学习和这些五花八门的活动不是互补的关系甚至常常有着冲突,所以活动多了用于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学习自然就落下了。其二是即使你在这些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可是它并没有什么含金量,并不是真正的取得了成就。在活动的数量上我和这名老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多则生弊。但是这些活动的意义我认为还是有的,像什么戏剧大赛、辩论之类的活动带给我们的东西还是挺多的,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了,这绝非信口开河或者是为我们这些活动找借口而是个人的真实感受。
    所以我认为校园生活是需要这些活动的,但是我们也确实应该考虑一下如何使这些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人能从中获益。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0 14:2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他超凡的社会学成就,而是他那始终紧锁的眉头,马克思韦伯给后世留下的肖像无一例外的眉头紧锁。起初可能会觉得有几分奇怪,但在对他生平有些许了解后便会找到些许答案——任何性格的形成都与自身生活经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马克思韦伯的一生我愿意用冲突二字来描述,他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在他眼中父亲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母亲则是一个宗教主义者,他的家庭便赋予了他观察世界的两种迥异的视角。同时他的一生都伴随着战争,他出生的1864年正值德国第一次王朝战争德国击败丹麦,而后他又经历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他的生命最终在一战的尾声中结束。他曾将当时的德国比作开往深渊的列车,而他则自诩为《圣经》中的以色列先知耶利米,足以看出他的无奈。马克思韦伯并不赞成德国不断发动的战争,可是对民族的热爱让他不得不为军队效力。谈到马克思韦伯的性格形成不得不提另一件有着重大影响的事,马克思韦伯早年在学术上便颇有些建树,可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恰逢父亲的死亡,因为他曾在他父亲死前与他有过激烈的的争吵,这件事带给他巨大的心理阴影一度使他难以继续研究学习。之所以要在这里对作者进行介绍,是因为我觉得有了对作者的初步了解,再来谈这本书则不至于太过肤浅。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与其说是马克思韦伯对宗教和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探究,不如将其视为现实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库。关于宗教,马克思韦伯给我的答案是符合你的需求,无论物质还是内心,之前人们安于教会的专制统治是源于安于现状、平淡生活的需求;而新教则符合人们追求财富的需求,宗教更像是人们的一层自我迷惑的伪装,有了他让你做事情更加理所应当。天主教徒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对财富和新兴职业表现不出太多热情,恰恰相反,新教徒不管条件多艰苦都对财富和创新十分热衷,唯物主义中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你思想层面的选择也决定或者说对你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
    其二便是这本书让人对资本主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马克思韦伯在书中对他所探讨的资本主义精神和前资本主义精神做了比较区分。两者在赚钱的欲望上是一样的,但是前资本主义摒弃伦理限制,劳动缺乏自觉性,资本的使用缺乏合理性。马克思韦伯的资本主义观念与加尔文教的教义十分相近,只要你勤勤恳恳的劳动、发财致富,你创造的财富则是对你人生价值的证明。马克思韦伯在书中指出一个人创造财富的出发点不能是为了个人的消费,不是为了个人的挥霍,而是增加人间的荣耀,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精神是以社会的角度出发,你获得财富是因为你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这代表着一种荣誉。所以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们便会积极地投身劳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之所以把这本书看做现实问题的答案库,正是因为如今一些热门话题在书中已经有了合理的看法。如今的人们发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没有动力和激情区分出了职业和事业,当你把这件事看做你的职业,你做它的心态就是完成任务是被动的去做,而将它看做事业则是主动。马克思韦伯在书中提到天职观——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的确,对于职业和事业的区分让人感到可怕,人人都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任务而不是义务之时,我们将不放心医院里的医生,法庭上为别人辩护的律师。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都具有启迪意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本世界级巨著,今天看到的可能只是皮毛,还有更多信息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0 15:03

星期三,在男生寝室长期的印象中注定会有一个忙碌的夜晚。首先,星期三晚上我们有一节晚课,下课后吃过饭回到寝室大概就是八九点吧。然后星期三作为一个星期的较为靠中的一天,对于稍微懒散一点的我来说,既要满着完成之前遗留的任务还得完成星期五之前必须上交的周刊稿。当然,为了抱怨每个星期三繁重的任务而写下这篇稿子明显意义不大,不过能借此机会为自己唱唱赞歌还是不错的。
     因为我们班之前刚举行了团组织生活大赛,所以作为团支书的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何姓同学需要写一份活动总结,字数也(非)不(常)多,大概就是一本书那么厚吧。因为学校组织部那边催得比较紧,所以昨夜这位何姓同学自然就需要熬夜了。然而有的事情不是你想做或者说你努力去做就做得好的,他就算不睡觉一个人可能也写不完。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嘛,所以这分忧解难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我们几个室友身上。
    即便如此,昨夜我们的何同学也是临近四点才休息吧。换做平时,可能也不会太恼火,可是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嘛,星期四的早课是需要七点就起床的。所以昨天他的休息时间就只有三个小时,说实话,在之前我对于班委做这些事情并没有如此深的感受。在其位就需要谋其政,而且当初竞选时说好的服务同学,不怕艰苦。但是,在昨夜我意识到这些可能还真不是出于他们的任务,因为这场比赛输了并不会有什么,有很多班级初赛都没进他们的班委还不是照样好好的。
   所以真正让他放弃休息的可能真的是当初对这个班级的承诺,但这是一个有分量的承诺。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0 17:27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10 20:20 编辑

久违的阳光明媚,在这寒冷的冬日能看到温暖得恰到好处的阳光的确是一种享受,也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这样的天气自然不应该把自己锁在寝室,因为大晴天篮球和音乐更配。所以早在上午思修课时便约好下午打篮球了。
     
     每天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自然是在午饭过后一个小时左右,但是往往这段时间也是篮球场人最多的时候。所以,从一点开始我们就密切关注篮球场的动向,可是每个场人都是满的,并且这群人并没有要退散之意。那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在打球这件事上是需要讲究先来后到的。所以就只能在宿舍里等待。
     
    最终的结果让人不想多说,在等待途中一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下午七点,所以有些事还真是天

注定啊。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0 23:28

俗话说,真正孤独不是你没有女朋友,而是你周围的人都有女朋友。哎!然而这个世界总是爱欺负像我这样善良而又单纯的人。记得刚进学校的时候有一个新生入学教育,其他的已经记不太清了,不过我清楚的记得它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寂寞而耍朋友。其实细想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嘛,承担责任是必须的,做事情也不能还像以往那样幼稚。一味地为了一时消遣而谈恋爱往往会走向不太完美的结局。

    可悲的是,像我这样看破红尘的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寝室里的各位小伙伴纷纷出手或者是已经物色到了自己满意的对象,整日谋划如何开展下一步行动,这样就比较尴尬了。

    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众心理吧,看到身边的这些同学一个个多了起来也会感到迷茫。可是我来到这里是要提高自己,改变世界的啊,毋庸置疑,这将变成一个艰难的抉择。古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今却没有人告诉我在大学里爱情和学业能否兼得,所以涌现如此多的壮士去到实践中寻找真知也是不难理解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在这样一个各种激素大行其道的时代,又如何安安静静的写日志呢?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4 13:57

自从加入周刊以来,自己前后也写了好几篇稿子了。虽然一次都没有上稿不过也感受得到自己的确在进步。这一次写关于扎克伯格裸捐的稿子,也就是在这次写稿过程中第一次与带我的学长有了分歧。其实也就是文章中很小的一个细节,第一次返稿时学长让我在稿子中加入一条具体的事例以至于不显得那么空泛。我当时就没有修改,因为我觉得我的表达效果已经达到了,而且在那里加入事例显得有些生硬,再直白一点,就是我不知道怎么加才好。于是我把其它地方都改了以后就把稿子返了回去并在那里写下了自己不改的理由。
   
    本以为这点小问题应该不会怎么样吧,毕竟其它地方都没什么问题,心想这一期写稿又愉快地结束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到了晚上学长把稿子给我发了回来,并且又有了很长一段批注,不仅详细解释了这里为什么要插入事例还告诉我具体怎么操作。的确,按照他所讲的方法文章不仅没有因此变得生硬而且也达到了所需要的效果。好事多磨嘛,尽管有些曲折,最终的结局还是很令人开心的。
   
     从当初的跟着走到提出自己的意见,从坚持自己的观点到欣然接受,我想这个过程是宝贵的。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4 14:10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7 编辑

昨天的集体学习专业的两位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关于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的讲座,感触颇多。在如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不管哪行哪业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以往那些看起来跟互联网扯不上多大关系的领域,其实近来的发展已经表明,越是传统的产业,越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更要找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出路。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真的很无知。昨天龙伟老师所说的那些事例自己之前闻所未闻,其实细想,自己虽然如今身在学校还可以苟且偷闲,可是距离自己走向社会还有多长时间呢?到时候又凭借什么来养活自己呢?有句话说到了自己心坎上,在学校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也不该我做,那也不该我做。真的去到单位你要抢着做别人也未必会给你机会。

    这让我联系到之前一次活动我提到的一个不可替代性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点很正确,可是当你真的把自己投身市场自己优势又能有几何?所以还是要抓住这几年美好的时光,多提升一下自己。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4 14:30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14 20:22 编辑

“什么,明天的干训要持续一整天“?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多数人包括我首先是吃惊的。说实话,进入大学以来还真没有哪次周末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掌握的。总是被各种讲座或者活动充斥。原本在计划中这个周末终于可以去做一点自己的事情了,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它不仅仅还是来了,而且是一整天。

    其实在前一天晚上我们寝室就讨论到要不要去参加干训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有人说如果决定要去就明天把闹钟调好。结果大家都说到时候再说吧,其实这也是因为我们还在纠结中所以并没有人表态。

    所以最终关于去与不去的讨论只好无疾而终了,大家也都各自睡去。到了周末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惊呼九点半了快起床,我们才意识到已经迟到了,这里要说明一下,按照常规的生物钟,周末这个点一般都还没起。

    那没办法,已经不能签到了,不过为了体现我们的组织纪律性,为了提升团结协作的能力,我们还是起床后赶往舞池。不能因为一次小失误就改变了我们对这种又长又酸的活动的热情。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4 21:0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而不习乎?”虽然我们现在并不要求人人都要达到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的境界。但是我想对于自己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反思是必要的。今天我们上了一堂新闻理论课,并且这堂课主要用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因为这是刚开学就定下的传统每一章学完以后都需要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今天,我们组提出的几个问题任课老师的评价都不怎么好,并且因此连累了我们的组长徐同学。

    其实,每到提问题的时候都是一次挑战且都需要组长来催我们,因为对于课本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做到去深思,大抵还停留在课堂上讲什么就记下什么的阶段。

    首先很抱歉这次因为我们提的问题不够好而浪费了同学们的课堂时间和影响了任课老师的心情。其次在这里我还是要为我的室友鸣鸣不平,老实说,今天问题出错较多的那位室友平时学习是很认真的。课后复习,课前预习一项不少,平时也常常泡在图书馆,至于问题缘何如此粗糙可能是时间比较紧。

    心中有疑是一名学生在思考的表现,要做到把心中的疑惑准确的表达出来又需要我们多下功夫,把自己的问题捋清楚,希望以后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5 15:18

很难想象一个普通进城务工青年他的月收入翻了数十倍会出现怎样的故事,在如今这个社会中,金钱虽然不能被称之为万恶之源,但是人们如今的金钱观确实值得值得深思。今天看到一条很正能量的新闻,我想它给了如今那些为富不仁的所谓土豪群体一记响亮的耳光。

    故事的主人公叫肖基国,长着一张神似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脸,2014年借助网络迅速走红并开始参加各类商业活动。收入也从当初在广东一家工厂当保安的每月2000元涨到如今月薪上万。他自己也知道他是靠这张脸获得了生活上如此巨大的变化,可是他又拒绝了整形医院合作的请求。“我的妆很简单,画上眉毛就是奥巴马,擦掉眉毛就是肖基国。”他说他并不想什么都与奥巴马扯上关系。

    最难能可贵的是肖基国参加完演出后返回自己的家乡——四川内江的一个小村庄。在通往村里的土路上,他一把把行李箱扛到肩上。“这条路从小走到大,希望能从这条小路走向自己的梦想。等我钱赚够了,我就出资把这条路修一下。”肖基国说。

    最后他和家人来了一张合影,在图片中我看到他质朴的家人和西装革履的他,我想改变的是穿着,不变的是同样质朴的心。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5 15:33

又到了一个打招呼不是吃过没有而是穿秋裤没有的季节,当初我很好奇处于南方热带季风气候的我们都觉得冬季十分寒冷,那北方的小伙伴冬天还能出门吗?很幸运的是大学里认识了一名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小伙伴,有一天一起外出吃饭,他不停抱怨绵阳的天气怎么会如此寒冷,我便反问道,你一个北方人在南方应该感到温暖才对啊,在绵阳都觉得冷那在乌鲁木齐怎么活。他略显傲娇地说道:“我们那是干冷,多穿一件衣服就好了,这边是湿冷,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冷。”
    我不由动了动已经冷僵的脚趾,心中暗自感叹原来冷都有不同的类型。稍微扯远了,不管是什么冷,到了冬季这样一个该穿秋裤的季节还是温度最重要。在这里建议各位小伙伴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不过说到穿秋裤不得不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周围人问道时,如果他们都没穿你会觉得有几分尴尬,不太好说出口。普罗塔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使今天的我们不能去丈量万物,不过掌控自己的温度是应该的。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5 23:54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15 23:56 编辑

   

这应该是开学以来最愉快的周三了,下午一节轻松愉快的外教课。吃过晚饭三五室友去篮球场打了打球,自己的水平依旧那么差,不过还是很享受在冬日里大汗淋漓的快感。回到寝室刚开始玩游戏,可能是刚出了一身汗又穿得比较少的缘故,过了一会略感寒冷,于是将战场转移到了床上。

    在熄灯之前,无意识地打开QQ刷了一下空间,看到13级的学姐发的一条动态让我们去光顾一下一个水果摊。经常在小北门浪迹的我也曾注意到过那个小摊,说是小摊,其实只是一个小三轮罢了,只能说它具备了作为一个小摊最基本的要素。我以往经过只见到摊主是一个老爷爷,今天才得知还有一个老奶奶。可能是我太愚钝了吧,没有想到没有一个需要自己支撑的家庭谁又会在如此寒夜来挣这三五小钱呢?

    为什么说是三五小钱?在我的印象中那家小摊平日的生意并不怎么好,因为每次经过都能注意到老爷爷微锁的眉头,常常望着那一筐筐水果出神。他不像大多数的路边摊主那样在没有顾客上门时有着自己的消遣方式,所以愈加让人感到孤独。很欣慰他的老伴会在寒夜里出来陪陪他,不过转念一想,两个老人还要呆到什么时候呢,他们吃过晚饭了吗。

    说到这里不禁有些自责,自己也经常关顾小北门外的水果摊却从未去过这家小摊。或许是一直以来的习惯吧,总是不太愿意去比较冷清的店里买吃食。再说得直白些,是那样一种总觉得它生意不好是因为销售的东西可能有问题的心态。一些毫无根据的猜测,今天才知道老爷爷很实诚,卖的水果质量也不错。

    我想我今后应该会成为这家小摊的常客,不需要理由。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只是又一碗鸡汤罢了,大众早已麻痹,毕竟这个社会这样的普通人很多很多甚至包括你我。不过既然心已经想到这里,就尽自己的力量去够吧。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6 22:27

据上游新闻报道,2015年12月13日,广西恭城县莲花镇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两名男子因偷狗被村民暴打,致1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15日下午,当地警方回应记者时表示,该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有人说世间万物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正是我们许多人难以满足的口腹之欲导致了每到冬季便频发的盗狗杀狗事件。当然,有些人利欲熏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今天暂且不论偷狗事件本身的发生原因,我对一些网友的评论的确很好奇。这两名男子因为盗狗一人被打死一人重伤这件事本身肯定是不对的,即使他们有过错在先也罪不至死吧。况且,即使他们有罪,也应交由司法部门裁决,如此草菅人命实在不妥。

    这次事件的当事人大多是村民,可以理解他们抓住偷狗者时的愤怒心情。但是分析一下他们的出发点也是想起到威慑作用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罢了。从这一点看他们不仅过激且不够明智,想要达到威慑的效果打死人绝非最佳的选择。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7 23:54
   

时间快速的流逝让人感到恐惧,开学来报道的情景都还历历在目就要提到期末考试以及放假的事宜了。今天,广汉音三个专业的同学们进行了这学期的第二次集体会议。我记得第一次集体会议是在刚开学的时候,大概是讲一些关于纪律和平时请假流程的问题。那时候感觉大家都一样,都认真的听着。

    然而过了将近一个学期,不仅仅是会议的内容改变了,每个人的感受也有了不同。从辅导员口中我更直观地认识到在这个学期许多同学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成绩。有各种活动获奖的,有做为班委带领班级入围大赛的。总之,大家的这个学期没有虚度。可是反观自己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又收获了什么呢?我想,收获最多的就是睡眠时间了吧,自己越来越慵懒,没有丝毫的斗志。

    感受最深的是竟然会畏惧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这样的状态着实令人担忧。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如果你想放弃就想想当初你为什么要开始,对,我为什么要来到大学?不就是要提高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增加筹码。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既然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那就把之后的路走好吧。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19 23:28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发现自己爱看新闻了,可能是新闻系经常接触新闻的缘故吧。偶尔回首,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好几篇日志也是因为当天看到新闻引发感想写下的。

    其实在这之前自己是一个不太爱看新闻的人,也自己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吧。从主观感受来说有这个世界有太多比看新闻有趣的事情了,客观来讲,即使有一小点时间也会用于其它消遣。

    可这几个月,我发现自己与新闻有着越来越多的联系甚至已经难以分割。首先,每周写稿的选题需要从这些新闻中找,虽然这个出发点有些功利,但每天浏览这些热点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习惯。

    再后来,即使不报选题,打开浏览器的第一件事也会看看新闻,或许新闻真的已经不仅走进了我的生活,也扎根我的内心。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0 22:22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从小就有着创业梦想和激情的人,以往对于创业的想法以及动机在懂行人眼中可能是粗鄙的。其实以前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为别人工作虽说可以养家糊口但终不能有多大的成就。而且自小便是一个“不太本分”的人,对于太平淡的生活不是特别喜欢。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当得知学校有创业的相关培训时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虽说这几个星期以来的课并不认为能达到上了就能走出创业这一步的效果,但是我觉得还是有许多收获。

    今天因为是SYB最后一节课了,所以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创业计划书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代表。说实话,最开始我并不认为这样的纸上谈兵能有什么作用所以刚开始填的时候很敷衍。越到后面才发现这些问题在创业过程中都是很普遍的并且这个流程真的特别完善,有很多问题都是自己之前忽略了的。看来永远对书本保持敬畏并不该成为一句空谈。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0 22:34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事物本身往往很难改变,但是人对它的看法却很容易改变,再今天之前我看见这堆文字都是满怀愁苦之情。可现在我觉得这些文字变得特别可爱,十分亲切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把千字文背下来了。当初很抱怨专业会有如此“奇葩”的任务。后来渐渐发现其实任何事物都不会绝对,它也一样。

    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回西区的路上隐约觉得前面两个妹子像是我们专业的同学但又不能确定。虽说当时离得已经很近,可是原本就近视再加上灰暗的灯光确实不敢上前打招呼。后来突然听到她们说背千字文的事情,我便去确定了这绝对是我们专业的。当时还调侃道这俨然已经成为我们专业的专属符号。

    虽说这次的任务完成了,千字文也是我们的专业符号之一,不过我还是希望这样的符号能够少一点。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1 17:18

已经是2015年最后一个月了,再过十几天又要和这一年说再见了。其实这一年对于自己的一生来说应该还是蛮重要的吧。这一年我们收获了许多当然也失去了很多。许许多多的同龄人经历十多年的努力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得不说这十几年来的付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有些遗憾吧。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离开自己的朋友、亲人去到自己从小向往的大学。说实话,它并没有想象中或者说从小外界给我们描述那样那么美好。不过经过了一个学期,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来到大学不一定能得到多少,但是不来注定会失去很多。

    想法归想法,不过生活和学习还是得继续。临近期末,每天还是得给自己找些事做。原本星期一有一节计算机实验预约和新闻学概论,遗憾的是计算机实验预约早就已经上完了,新闻学理论因为老师出差也取消。所以星期一就显得有些空荡。

    平常没课的时候都会选择堕落一天,可是今天选择去法学蹭了一节法律逻辑的课。在这里还要感谢陪我一起去的帅气室友,个人认为还是很有趣的,还有就是每个老师的风格真的很不同,有机会可以多去感受感受。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1 22:55

社会越来越现实,我们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其实很早就想写点东西来谈谈关于选择专业这件事了,在以往没有转专业这个政策时,去到哪个专业只有认命,即使你不愿意也无可奈何。首先我觉得这样是不妥的,因为选择的权利让当事人掌握应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今天听闻一些事情,也觉得有的人做出转专业的选择其实也不怎么明智。前面提到今天去法学院蹭了一节课,任课老师说到一个转专业的两个极端。也不能这样说吧,这样表达给人感觉他是在夸大,应该说这位老师只是简单的分享了一下两组数据至于两个极端仅仅是个人观点。因为就个人来讲得知这样的数据确实还是很震惊的,去年最疯狂的转出专业转走了百分之八十,最疯狂的转入专业转入了三百多人。可能这也不算什么,不过对于一个全专业加起来不够百人的我来说还是大吃一惊。

    其实有的问题真的值得深思,你的专业前景不好你要转出,可是前景好的专业是不是必然意味着将来更加强烈的竞争呢?即使我们的一生的确有许多选择,深思熟虑还是必要的。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2 15:56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今年的冬至显得很特别,因为周围各地汇聚的同学的饮食风俗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生活的圈子大家都是冬至到了讨论去哪里吃羊肉的问题,根本不会存在吃什么的问题。可是今年却惊讶的发现冬至节还有吃饺子吃汤圆之争。

    不过这不是此文的重点,因为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风俗也大不相同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爱怎么过就怎么过吧。正是抱着这种心态,中午三五好友就去食堂各买了一碗羊杂汤。有了此次惨痛的购物经历彻底让我们对某窗口失去了信心,我们要的不是白菜汤也不是羊肺汤而是羊杂汤啊。简直无力吐槽食堂里做出来的羊肉有多难吃了。

    大锅饭味道稍微差一点可以理解,可是如果连质量也如此的话确实有些不应该。虽然冬至一年只有一次,今天过后可能就不会再卖了。但我认为稍微走点心是必须的,因为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一个诚信与长久。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3 21:08

对于学生来说,每到年末,高兴的是很快就可以放寒假了,然而在这之前的期末考试往往让广大学子很头疼,当然学霸不在此列。就在今天,迎来了大学以来第一堂考试——体育。以往的我从没有把体育考试放到心上,可是如今不一样了,你招惹它不管是哪个学科都有权力让你挂掉。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没想开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足球,可能是想去学一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吧。
   
很显然有得必有失,期末足球考试的标准是颠球十个以上,这对于一个之前可以说从未接触过足球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即使每节课都踢得满头大汗,不过到了最后还是只颠了五个。

    不过还好老师大发慈悲早早给我们制定了一个平时成绩,所以平时没有过缺勤记录的同学不会挂科。要知道,当我只踢了五个听到这个消息真的特别兴奋。这告诉我一个道理,不管在哪个阶段,也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拿出态度,总会有些收获。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3 21:15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3 编辑

南方系的“南友圈”



一个宣称要再造100个亿万富翁的平台,腾讯众创空间不断有创业故事在上演。11月8日,碰巧是第16个记者节。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的腾讯众创空间,“南友圈”正式公开亮相。

    相较于之前在媒体人和投资人的朋友圈被刷屏的神秘邀请函,此次发布会倒是显得极其直接爽快。当然爽快的不仅仅是组织者精心策划的发布会,还有一天内迅速占领二三十个五百人微信群的上万参与者。

    当发起人苟骅被问到面对这样一个良好开头作何感想时,他说到比想象中顺利的进展反而更让他感到忐忑。苟骅做了18年的记者和媒体管理者,对媒体人的现状可谓了然于心,但作为一名创业者,他有点焦虑,但正如他所说“所幸这是一种有希望的焦虑”。这快速燃起的带有一丝焦虑的希望来源于众多有着创业梦想的创业者和创业路上的迷茫和艰辛。

  “南友圈”之所以引得如此关注与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媒体人面临的巨大转型压力不无关系。在以广告为生的传统媒体行业飞速没落、诸多媒体机构关门倒闭、媒体人才快速流失的今天,已经离开或者即将离开传统媒体的这一群体将越来越庞大。“南友圈”的发起人苟骅也刚从南都报系的副总裁的位置离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记者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现在有七十多万媒体从业者,持证的记者只有一二十万。每当谈及传统媒体和媒体人的命运时,很多人都认为长冬将至。不过,在传统媒体从业者自怨自艾而新媒体商业模式还没有足够明朗的今天,一个大胆的预言也开始在传媒圈中流传:媒体人创业的黄金五年,刚刚开始。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3 21:17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4 编辑

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新闻开拓者的欢聚时代CEO李学凌曾说媒体人的优势是视野广阔、见多识广,劣势是需要深入了解业务、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有集体合作的意识。在苟骅看来,媒体人的人脉、对市场的敏感,都是基本共通的优势,但媒体人的“甲方心态”却是媒体人转型的一道坎,导致创业当前、瞻前顾后、临渊羡鱼,再加上创业初期多面临资本难题,必须先自断退路、归零重来。那么在被称为创业黄金时代的今天,媒体人在创业大潮中又是否能成为一支弄潮生力军呢?

    陌陌、YY、雪球、指姆阅读这些人们熟知的产品,它们的创始人都是从媒体人走向创业成功的典范。雪球信息科技公司创始人方三文曾在《南方都市报》任编委,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他从1997年加入《南方周末》并成为该周报的头版编辑,2002年8月宣布离职。这位北京大学的高材生离职后并未直接走向创业而是于2005年7月加入网易,直到2010年3月,方三文才离开网易,并于当年创办北京雪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雪球信息科技公司成立之初,做的主要项目是i美股,每天的工作十分繁重,既要编译美国上市公司的财报、外媒的报道、转载国内媒体的信息,同时还要自己再产生原创内容。方三文在采访中回忆自己的创业之路时感叹道:“即使是这样,当时大概每天也就生产二三十条信息,但每天中国媒体关于上市公司的报道有两三千条,我们就像是在海里加了一瓢水,翻不起浪花”。

    创业时有这样感受的并非这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一人,离开《21世纪经济报道》创办指姆阅读的左志坚对创业路上的艰辛或许有着更深的理解。左志坚200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21世纪经济报道》从见习记者做到第一版块新闻总监,业内著名“调查记者”,中信出版社签约作家。2012年11月,正式离职创业,现为拇指阅读创始人。

    左志坚回想起当初创业时一个人分饰多角,特别是拿到经纬中国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的那一年,自己学习过的内容包括:产品经理、UI设计、商务拓展、公关、编辑、策划、品牌、广告、融资等等。左志坚后来在他的创业故事中写道:“这一年,心理压力最大的也就是钱。我和创业伙伴两人,这一年都没有发一分钱工资。做媒体是攒不了什么钱的,所以生活上也多少有些压力。虽然我个人生活要求很低,但一旦钱花完还融资失败,怎么办?年中的时候,我认真考虑过这个可能,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这个项目是否有前途,如果有,是否要把房子卖了继续干”。还算幸运的是指姆阅读安卓版在豌豆荚首发,下载量便达到了预期的两倍。尽管创业之路上困难重重,产品的热销和公司的做大足以让他们感到欣慰。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3 21:24

离职创业者放弃原来的工作走出创业这一步很多是因为心怀更远大的抱负,可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所说:“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应用汇CEO罗川用这样一段话描述自己创业最艰苦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抑郁,家里的困难,公司的挑战,山一样压着。夜里怎么也睡不着,睁眼盯着到天亮,距离服药只有一个手指头的距离。”媒体人创业虽然有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先例,但幸运儿终究只有几个,大多数创业的媒体人都会面临许多难以突破而又致命的阻碍。

    媒体人特有的媒体思维虽然有优势,但过于注重吸引舆论的关注未必全是好事。媒体人看得多却做得少。媒体人长期与社会各界打交道可能也会接触到对很多公司的报道,但这样的经历只是停留表层的观察和总结,真正公司操作的法门,大多数媒体人可能并不清楚。正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但真正轮到自己去挑担的时候就摸不着头脑,且很多时候是需要你一个人挑起整个公司。过强的媒体思维就把产品和宣传变成了哗众取宠,炒作是到位了,但没有过硬的产品,再好的炒作都是白搭。其实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在公司初创时都保持低调做事,尽量减少宣传。创业初期资金的运用必须谨慎行事提高效率,拿出大量资金用作宣传本就不够明智。更为重要的是当公司具有一定影响力时,该领域的大公司就会瞄准你,你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同为媒体创业人的“疯狂电影”创始人彭强和“一起吃饭”创始人苗壮在一次活动中给媒体提出几条创业忠告。彭强建议想创业的媒体人要把自己当下的工作做好。创业成功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都做得很不错,很多创业灵感都在工作过程中闪现。另一方面,苗壮认为媒体人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具有一定知名度是创业者优势,要在工作期内利用这个平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在行业圈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选择一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或者组建一个默契的团队极其重要。彭强现在的合伙人是他在传媒大学的师弟,他说这样的合伙人足够信任但又不太亲密。

    媒体人如今作为一个庞大的创业群体,“南友圈”尽量帮助他们铺平创业的道路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每个加入的媒体人将自己的特长、资源优势记录在册,“南友圈”再按照这个分类细化,做更垂直细分的社群。媒体人的创业资源分布在各个地方,通过“南友圈”把它们盘活,当然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但绝非“南友圈”的全部,未来它还将联合更多媒体,做一个资源整合方面的合投平台,把媒体闲置的版面做成资源包供有需求的团队取用。最终让南方人既有理想,也有市值。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3 21:39

上稿,一个让新闻专业学长向往又渴望的词汇。还记得刚刚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对本专业充满疑惑,不知道我会在这里学到什么,这些东西是否有用。后来知道我们是学新闻,学习写作、采编、电视制作等等。再后来每个人从龙新通讯社的媒体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媒体实习。

    当时我也不知道选什么好,因为对这些媒体都没有了解,也不知道会干些什么。不过自己中学阶段很喜欢看一本杂志叫看天下,因为那本书一个月两期,一本十块钱,也基本在自己的消费水平之内。碰巧的是,我的同桌对它也颇有兴趣,所以每次只用花五块钱就可以买上一本,而这本书在我们看完后又会在班级里固定的几个人手上滞留几日回到我们手中。一个月两本一人一本。或许是对这样的期刊杂志有着特殊的情感吧,当时也没有去具体了解就毅然选择了周刊。

    去到周刊以后,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自己感兴趣的根本不能写,每次三千字的要求也是会杀死成千上万的脑细胞,毕竟对着自己不是那么感冒的话题写下几千字还是很痛苦的。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来了,昨天,我的室友说我上期的稿子上稿了我还很惊讶,后来在周刊群里一看果真如此。虽然自己一直不是很走心,不过这次上稿还是让人挺兴奋的并且写起稿来也有动力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鼓励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3 22:13

又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世界,一个人在外,其它的都好说,洗衣服这件事确实太痛苦了。还记得上周夜晚洗衣服被冻成狗的感受,不过怕什么来什么,今天上完晚课回到寝室,看到洗漱台下又是满满的一桶脏衣服。其实我内心是拒绝的,然而现实却逼着我必须把它们洗了,原因很简单,再不洗就真的没衣服穿了,再不洗就真的没衣服穿了,再不洗就真的没衣服穿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可是联想到上次的痛苦经历又迟迟不想动手,就这样在犹豫和徘徊中过了大概半个小时,一位室友指点到,实在不想洗可以拿去洗衣房啊,虽然说那台洗衣机破破烂烂的,不过还是可以用。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梗,我如获至宝般开心,赶紧把需要洗的衣服全装在桶里准备拿过去进行一次大清洗。
单纯的我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愉快的结束了,然而过去才发现用洗衣机也是需要排队的,在我前面至少有好几个人吧,我只能说,在冬天,洗衣服真的很痛苦。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13:41

常常抱怨自己毅力不够,意志不坚。事实的确如此,几周前就已经决定最后这一个月要用来好好复习,可是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理着头绪下手,究其原因,还是网游惹的祸。

    我是从初中开始就玩网游吧,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痴迷,基本上可以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常通宵玩,因为当时也不是单纯玩游戏那么简单,也在游戏中会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圈子,经常一起玩的几个人渐渐地在现实中也会又联系、有感情。正是如此,并不觉得它是一个特别虚幻的东西,所以直到现在也在继续。

    唯一改变的只是玩的种类更加丰富了,但是可喜的是,高中以来对它没有了原来的那份疯狂。往往是手里的事情做完了玩一会,不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因为很多不太重要不太紧的事情其实我需要做,却因为玩游戏一拖再拖,影响了做事情的效率。今天,我又一次卸载了电脑里的游戏,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好一点。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18:34

致四食堂某阿姨的一封信


今天和室友去四食堂吃完饭,因为下午没有什么事所以在寝室里美美的睡了一觉,起来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再加上刚起床人比较慵懒所以拖拖拉拉的知道接近八点才出去吃饭。其实每次吃饭都会引发一次小规模的讨论,因为毕竟八个小伙子嘛,总会有些不同的意见,今天也不例外,有的人想要出去吃,有的人则想去食堂。

    最后总是少数服从多数,大多数人赞成去食堂所以今晚的晚饭注定会在食堂解决。任何事情都不会有绝对的好坏,虽然这时的食堂没有太多的选择,不过也省下了排队的痛苦过程。然而在隔壁窗口却发生了一件让人难受的事。事情大概是这样,隔壁买鸡腿盖饭的哥们让阿姨给他弄个大的,随后阿姨便发飙了,内容大概就是吃个饭还挑肥拣瘦、爱要不要这一类的东西。

    我觉得食堂阿姨挺辛苦的,情绪波动很正常,但是即便食堂是垄断产业,也应该知道最基本的为顾客服务吧,而且好好说话明显比发飙来得有用得多,到最后还影响了双方一晚上的心情,这又是何必呢?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18:48

胡勇寝室:团日志综合活动(内含五篇)、曹子元:龙山晒太阳记、张晓雨寝室:郭荞璐同学生日,干训,心理素拓活动、陈胜芳寝室:周刊会议,陈胜芳生日、夏萍寝室:内部聚餐,戏剧大赛,美食节。

    又要上交团日志了,每到这个点都是我们的团支书最焦心的时候,因为一个班好几十篇啊,一篇就算只写两百字都得好几万字。而且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因为为了让班级体在学校有关部门留下良好的印象,往往都需要多写一点。

    起初我们班的团支书告诉我们每个班要定期交这么多团日志的时候,说实话,真的为他感到心痛。估计当初竞选团支书失败的同学也会一阵窃喜,这么繁重的任务不累死也会烦死啊。

    可是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流下来,我们可爱的团支书把这些任务全部下放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的工作任务。对于此事,我真的感到悲喜交加,喜的是可以为团支书同学减轻工作压力,悲的是大期末的能不能少点事啊。不过也没办法,任务什么的总是爱扎堆出现。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20:12

胡勇寝室:团日志综合活动(内含五篇)、曹子元:龙山晒太阳记、张晓雨寝室:郭荞璐同学生日,干训,心理素拓活动、陈胜芳寝室:周刊会议,陈胜芳生日、夏萍寝室:内部聚餐,戏剧大赛,美食节。

    又要上交团日志了,每到这个点都是我们的团支书最焦心的时候,因为一个班好几十篇啊,一篇就算只写两百字都得好几万字。而且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因为为了让班级体在学校有关部门留下良好的印象,往往都需要多写一点。

    起初我们班的团支书告诉我们每个班要定期交这么多团日志的时候,说实话,真的为他感到心痛。估计当初竞选团支书失败的同学也会一阵窃喜,这么繁重的任务不累死也会烦死啊。

    可是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流下来,我们可爱的团支书把这些任务全部下放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的工作任务。对于此事,我真的感到悲喜交加,喜的是可以为团支书同学减轻工作压力,悲的是大期末的能不能少点事啊。不过也没办法,任务什么的总是爱扎堆出现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20:18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4 20:19 编辑

京都“碰瓷”

   

刚刚过去的黄金周,一则“中国老人京都碰瓷,日本机构发通告警示”的消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就在人们猜测纷纷的同时,凤凰卫视驻日记者李淼于5日发布“独家消息”称经核实网络传闻属实并拿出相关“证据”。此文一出,不少网友将这起事件当作“中国人素质低”的最新典例,并指责涉事老人“丢脸丢到国外”。就在指责声此起彼伏的同时,包括当事人导游和目击者在类的知情人士站出来为当事老人发声。这起风波最终于6日出现反转— —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承认之前的通告有不符合事实之处,并向当事人道歉。

    2015年10月4日,一名名为@小小小力SAMA的新浪网友微博发文说在京都大学读书的孙同学在打工的店里看到了一则告示,该告示宣称今年8月,一名中国老人在日本京都祇园旅游时蓄意“碰瓷”并获得一名日本餐厅老板10万日元的赔偿(约合5300元人民币)。目前祇园附近店铺家家张贴此文,以提醒民众,如遇中国人碰瓷,“别软弱、先报警”。这条微博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讨论,不少人认为公告中中国人的整体形象受到了抨击并为当事老人的行为感到愤慨,不过仍然有网友质疑此事并建议人们保持克制、理性看待。

    就在质疑与声讨之声此起彼伏的同时,2015年10月5日,凤凰卫视驻日记者李淼面对网友的质疑在微博中提到“作为驻日记者,我有责任澄清某些关键事实”并提到公告发布组织的权威性以及引述事实的真实性。当晚,这家电视台播出了这位李姓记者的相关报道,并在报道中提到该事件受到了当地警方的证实以及当地确实有过碰瓷勒索的发生,但因情节不太严重未向媒体公开。

    该报道的发出无疑会造成争论双方意见的倾斜,看似已成事实的“碰瓷”事件使得网友骂声一片。“老人碰瓷都碰到国外去了”、“老人变坏”、“坏人变老”、“国人素质堪忧”、“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等迅速成为了各大论坛、媒体的热门话题。当然,作为此次事件的当事老人,也受到了网友诸如“丢中国人的脸”“为老不尊”之类的正面指责。这些报道和评论传回日本后日本网民更是骂声不绝,一些历来喜欢传播中国负面形象的日本媒体和论坛更是把它视作最新谈资,更有类似于“我严重担忧2020年东京奥运会会被缺乏礼仪和道德的外国游客破坏”的偏激言论。

    然而,时隔一日这起风波竟出现了反转。2015年10月6日通告发布者——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承认之前的通告有“不符事实之处”,并向当事人“表示衷心的歉意”。而后当事女司机也宣称公告未获得自己认可,发布方未向自己取证。这些表态也印证了五日当晚一位自称是“碰瓷”事件目击者名为“@青草八六”的网友发布的老人确实被撞,还“被碰瓷”的微博。这位网友在微博中还出示了当时老人就医的诊断书和其赴日机票。此后环球时报对当事人进行了采访证实了老人确实被撞且不存在任何勒索行为,其在旅游时的导游也表示,以这家人家境不会为了5000元就去讹人。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20:20

‘事件的真相最终水落石出,然而不实传闻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难以消除。日本某些媒体只在前几天报道了“中国游客京都碰瓷”的传闻,对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6日发布的致歉信则鲜有报道。国内媒体同样如此,当初疯转传闻的数量庞大和如今站出来致歉的寥寥无几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位驻日记者说到自己常驻日本的感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中国的负面题材,虽然每次的话题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都是说中国人素质不高、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日本则各方面都特别好,有些报道明显居心不良”。

    这些令人唏嘘的真相,不得不让人提出媒体报道是“报新闻”还是“抢新闻”的质疑。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指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每年国庆黄金周都会涌现很多关于中国游客素质差的报道,有些媒体是事先预设了一个结论,再去找新的案例。当网上出现‘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的线索,有些媒体人很自然地将它当成了一个很抓眼球的新噱头,迫不及待地抛出,而缺少必要的核实求证”。这种先入为主的心态不仅仅造成了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也是在给国家形象抹黑。国外媒体或个人对我们有偏见可能难以避免,但我们的媒体也跟着境外舆论起哄,甚至抹黑了国家形象这点肯定不对。类似的事件往往都有着一个共同点,相关媒体为了彰显其消息“独家性”,在未对事件核心当事人进行采访的情况下就草率的宣布传闻属实。

    新华社发文指出媒体呼吁中国游客改掉确实存在的缺点本无可厚非,但国内媒体不能一味地从外媒的心态出发,甚至表现得很希望看中国“出丑”一样。特别是主流媒体,在涉及国家形象的报道上更要谨慎。如今,祇园南侧地区协议会已公开致歉,但是更需要道歉的还有某些听风就是雨的媒体。然而,从日方的“表示衷心歉意”来看,这位记者的所谓“疏漏”、“抱歉”则显得有些逃避的意味,也缺乏应有的诚意。

    作为新闻从业者在屡屡发生新闻失实的事件后更应该做出自下而上的反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展江曾论及“假新闻”的产生根源。他说到“我们的问题,就是领导批示部门执行,根据领导的指令采取的配合行为,都是人治的方式。我们的基本法律制度已经配套了,但很遗憾的是没有新闻法,因为没有新闻法,所以对新闻领域的管理,延用传统人治的方式”。在发表报道时,更多的是需要领导点头,而不是仔细对比是否符合规范。
不过,面对这样的“新闻”,众多网友开口就喷的态度也令人难以乐观。网友得知真相后又迅速掉转枪口,把愤怒的口水喷向添油加醋的记者。网友在行使自己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保持克制,不要在无意中成为虚假消息的推动者也避免自己的不当言语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20:23
文艺学院建院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成功举行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自2005年文学院与艺术学院合并成立了文学与艺术学院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风雨历程。9月24-25日,由西南科大校友总会、文艺学院主办了一系列庆典活动。
   
    1、24日晚,校友音乐会在东八演播大厅顺利举行。

    2、25日上午10点,院庆庆典在东八演播大厅隆重举行。

    3、25日晚,以“雏凤十年”为主题的文学与艺术学院组建十周年庆典晚会在新区体育馆隆重举行。
  
    在此次庆典中,广大师生及各友好单位共同见证了文艺人建院以来的团结协作,兢兢业业。也给了在校师生极大鼓舞,全院师生既为学院十年诞辰与发展由衷骄傲,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接下来的学习、工作。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20:24
迎新杯篮球赛,文艺健儿展雄风

迎新杯篮球赛作为学校系列迎新活动的一部分,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篮球在校园运动中广受欢迎,虽说是初来少年,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和一展英姿的热情彰显了西科学子综合发展,阳光向上的良好面貌。经过赛前刻苦训练,文艺学院的运动员们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与各学院的比赛中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份骄傲属于场上的运动健儿,也属于场下默默付出的文艺学院学生会众多工作人员,他们同在烈日下挥洒汗水,分享喜悦,体现了学院同学之间真挚的感情和集体荣誉感。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20:26
西南科技大学隆重举行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


一个脚步急促的九月,学校迎新工作的有序开展使新同学较好适应大学生活。在本月学生会招新中大一同学踊跃参与,同时各级同学团结协作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文艺学院十周年院庆活动中,我院院庆工作圆满完成。文艺学院学生会全体成员建言献策,互帮互助,组织有序,营造出了极强的集体氛围,增强了新老成员的归属感。

    金秋时节,美丽的西南科技大学迎来了7901名激情洋溢的新同学。9月11日,我校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东区体育场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主持典礼,我校校长对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作了催人奋进的重要讲话。随后老师代表、老生代表、新生代表分别发言,大一新生在国旗下庄严宣誓。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20:33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个简短的说明,上面发表的几篇日志虽然是我很早以前写的东西。但是大家都知道龙新网的数据丢失过一次,所以有一段时间的素材就没有往上贴。但是有一点绝对可以肯定,上述文字皆为本人原创。

    不过这篇日志是不是太短了,虽然我的本意只是做一个简短的说明,但是我只要一点发送又可以多一篇回复,着实令人很煎熬。万一老师认为我这是态度不端正岂不是又要背锅。

    为了白纸黑字留下证据,我在此声明:此回复不作为数据统计的对象。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4 20:42

很好奇为啥子现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冬至节买不到正宗的羊肉,反而一个外国节日到处都是卖苹果的。说实话,我以前从来没把圣诞节当成过节日,不过送苹果这个桥段倒是也晓得。在印象中这是一个很小众的活动吧,以前一个年级好几百人可能也只有那么几个会相互之间送送苹果。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去百度了一下平安果到底有多少寓意,看下我是不是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脱轨了。

    平安果,是一种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莫名其妙地过着外国人的宗教节日——平安夜(Christmas Eve)时,用苹果,取苹的谐音,意为平安的果实。而真正的平安夜并没有祈求平安的目的,而是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故事,刚好赶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于是便成为了与圣诞节密切相关的日子。

    对,上述就是度娘告诉我的答案,苹果确实有祝愿他人平安的含义。但是我觉得在大学生群体里如此热火的洋节日是不是会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呢?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5 13:08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5 13:17 编辑

今天要迎来本学期第一场笔试了,想想还是有点小激动。毕竟考完试就可以放假了,然而今天考试科目是计算机文科啊。说实话,我真的不理解学了些啥子,我觉得老师的要求也仅仅是要求我们展现一个态度罢了,主要看上课去没去,作业会不会做。

    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一些东西往往会让人多几分质疑,我们的确可以看看书把这些和书上并无二致的题做出来,但是我不明白这门课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难道一个学期交会我们几道题吗?我觉得这样是不是有些太少了。

    再谈谈作为一个文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感受哈,我觉得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但是个人认为更多的应该是浅而广的了解而非少而精,因为学的那几个点不一定用得上,况且仅仅在一堂课上和它打交道也容易很快就遗忘。其实平时做那些题上周做过现在就模糊了,也没有真正理解到所谓的那种素养层面的东西。所以个人认为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与其年年拿学生实验教材,倒不如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下如何来传道。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6 12:59

要说各位同学什么时候起得早,什么时候最闹腾。这些问题在西南科技大学的学子心中可能都有相同的答案——选课的时候。一大早就能听到挤不进去的抱怨与哀嚎,其实今天已经是第二轮选课了,不过对于我们可爱又娇弱的教务系统,无论第几场都能够释放出一万点伤害。

    也不能一味怪罪教务系统吧,其实我们自身也有原因。自从第一轮吃过苦头以后,大家都不敢怠慢选课,第一次我们经历的应该是体育选课,后面选的确实比较痛苦。正是如此,我们可以在龙山看到面无表情跳着健美操的男同学也可以在篮球场看见略显吃力的女同学。所以在后面的选课大家都变得争先恐后起来,挤爆教务处的服务器也有我们的责任。

    但是既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寻求解决方案才是当务之急,把这样的问题当成西科大的一个固有符号的心态明显不可取。很显然,让学生主动分流也不现实,这里给出我的一点小建议,个人认为可以再细化一下,比如以年级为单位分流应该会好很多。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7 15:00

聚餐,一个当代人难以逃避的话题。在如今这个人情社会,不管是寝室三五好友的聚餐还是学校里各种学生团体的聚餐都难以推脱。还记得当初加入这些学生组织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形成的不加入这些团体大学四年就注定荒废的想法,所以在招新的时候人人都削尖了脑袋往里挤,自己也不例外,可以说是近乎疯狂吧。

    久谈这个话题或许略显沉重,任何事情都不绝对吧,有舍必有得。我今天想说的重点其实是我再也不想吃火锅了,不必诧异,我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可以说火锅是伴随自己成长的。说实话,之前还是挺喜欢吃的,不过物极必反,任何美味的东西吃得太多都让人难受。其实很多时候的确拥有选择去与不去的权力,但是往往不太愿意行这一权力。

    如今每出去吃一次所谓的绵阳火锅难受一两天已经成为定律,也有自己的原因吧,在食物面前总是会丧失理智。即使知道这些东西吃太多不好也控制不住自己在锅底来回捞的双手。鉴于此,以后还是得少去这样的地方,我再也不想要片刻的满足了。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8 13:09

元旦将至,寝室里的各位小伙伴又在讨论去哪里玩了。还记得上次这样的场景应该是在国庆之前吧,那时刚刚踏入大学的我们迎来第一个小长假,除了特别远的那位来自安徽的小伙伴,其他人都迫不及待准备着回家的行程。但是这次有些不一样了,虽然依旧有要回家的,更多的却是想出去玩了,更加出乎意料的是,八个人之中有一半选择留在学校哪里也去。

    可能假期的长短会成为一个理由吧,可是个人认为这不是根本所在,如果是在以往,就算一天大家也会争先恐后地签下假条好让这一天更加自由。我觉得每个人的心态都有了些细微的变化。如果说签下假条让我们玩得更开心,更加肆无忌惮,那么不签就是在主动寻求一种约束力,毕竟已经期末了嘛,这样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些安慰。

    我记得上次的思修作业我写道在中学周围的人都把我们当成中心的时候我们叛逆,不爱看书、沉迷游戏。可到了如今即使是当年最喜爱的网游也已经玩不踏实,反而喜欢在图书馆或自习室看看书回来时的感受。要说是我成熟了、长大了,我倒觉得未必,说实话,十七岁与十八岁之间到底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9 15:44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9 15:46 编辑

2015年优秀杂志排行榜

     2015年7月17日简搜(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2015年杂志品牌影响力排行,在这份榜单中,《读者》稳居第一,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主办的《瑞丽》紧随其后,知名情感类杂志《知音》夺得第三名。除此之外,上榜的还有《青年文摘》、《半月谈》、《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本文将在此排行榜基础上具体探究这几家杂志的发展历程以及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
《读者》

   
    《读者》是1981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其发行量多年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杂志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如今的“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读者》原名《读者文摘》,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于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不少阅读者认为读者的封面设计特色独有韵味,似乎利用了黄金分割法,使人看后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如今的《读者》除创刊以来就有的版本外又陆续退出了大字版、校园版、繁体字版等数十个版本,使之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需求层次的阅读需求。
《瑞丽》


    《瑞丽》是1995年9月由北京《瑞丽》杂志社打造的时尚类杂志,目前主要有《瑞丽时尚美容》和《瑞丽伊人风尚》这两大时尚类杂志,发行量分别稳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 其杂志社通过引进、吸收中日期刊优势技术,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图文一体化编辑作业模式,在中国成功开创时尚杂志的实用化先河,使瑞丽成为驰名中国的著名品牌媒体;杂志社大力进行瑞丽品牌的网络化延伸经营,建立中国第一个女性垂直门户网站;《瑞丽》的发行网络代表着全国规模最大的期刊发行体系,《瑞丽》的广告经营额已经跻身全国平面媒体前三名。北京《瑞丽》杂志社成立以来,经营收入一直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长率。同时还拥有中国最大的时尚媒体客户数据库 ──瑞丽读者数据库也是该杂志的独到优势。
《知音》


    《知音》是1985年1月由知音杂志社出版的情感类杂志,大多是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1996年,《知音》月发行量突破200万份,同年创刊的《知音·海外版》亦创造了月发行量最高达30万份的佳绩,然而关于其内容的争议也从未停止。正由于此,《知音》在1998年专门成立了法务部,负责对刊发稿件进行核实。杂志创办者胡勋壁称,“我不敢说我们的文章做到了100%真实,但绝大多数都没有问题。”即便如此,《知音》还是因其定位的特殊性和细腻动人的文章惹上了不少官司。《知音》败诉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同样的事情还在发生,因而《知音》被戏称为“告不倒的知音体”。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5月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是1981年1月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的青年杂志。自2000年起改为半月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单期发行145-150万册。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读者年龄比例: 17—25岁占72%;16及16岁以下占15%;25岁(不包括25岁)以上13%。读者性别比例: 女性占57%;男性占43%。读者受教育度: 高等占52%;中等占41%;初等占7%。该杂志不仅在许多内容上针对青少年群体,也采用手机报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吸引了大量订阅用户。
《半月谈》


    《半月谈》是1980年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出版的图书,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半月谈》始终坚持高格调的大众化,高品位的通俗化,坚持以时事政策为主、以基层读者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办刊方针,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了主旋律,又体现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在读者中产生良好反响,成为我国期刊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名牌",成为党在宣传思想战线一块颇有影响的舆论阵地。《半月谈》曾获得第一、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第一、第二届"中国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社科类期刊"双高"首位的最高荣誉。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是1950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创刊于南京关于地理的月刊。我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施雅风、吴传均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畅销中国大陆,每月发行量达80万份。《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曾表示:“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图和晕渲图外,大量采用三维地形图、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以及手绘图等。作为中国大陆首开先河走向国际的主要期刊之一,《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聚焦中国地理和文化,面向渴望寻根的海外华人、频繁往来于中国的国际商业精英,以及所有热衷于中国丰富多彩文化和地理的人群。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29 16:27

信息时代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有时候也让人真的很苦恼。这应该是第二次日志被误删的事件了。

    事情要从昨夜说起,昨天晚上在寝室里玩得比较过头一点,洗完澡以后感觉就这样睡过去会不会有一种负罪感,未来让自己的内心好受一点,我决定写篇日志再睡觉。主题就是昨天新闻理论课的一些感悟,因为寝室里上网是需要路由器的,所以断电以后自然就会断网,于是在写完以后不能及时贴到龙新网。

    虽然说写一篇日志也要不了太多时间,大概就是半个小时吧,不过大晚上的成果说不在就不在了还是挺可惜的。正是如此,当我刚才猛然想起我还有一篇日志没有贴满世界找找不到时才会想到要来诉说一下。不过以后也不能如此粗心了,很有可能就是昨天晚上忙着睡觉保存还没有结束就点了关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要学着淡定些。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5-12-31 12:30

早就听闻西南科技大学每年元旦浓郁的节日氛围,应该说早就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过确实没想到它会以一种遍地开花的方式呈现,确实令人有些无奈。

    昨夜在老区去中区的路上便听到到处都是歌声,从身边的同学得知原来元旦节目表演不止一处,很多地方今天都在彩排。想了想,学校学院这么多同时有几场倒也可以理解,反正大一的我长期蜗居老区,任凭它在新区有多大阵仗我自巍然不动即可。

    意料之外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终究会有些差距,一大早公寓下的篮球场就热闹起来了,让人郁闷的是,它来几首抒情音乐也就罢了,然而它所追求的确实嗨起来的气氛。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初的盼望到了现在演变成了抗拒,或许是突然面临太多的选择,这的确本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一天。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1 12:48

2016年的第一天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来临了,今天有很多事都显得很有意义。没想到新的一年除了洗脸漱口外做的第三件比较有意义的事就是写日志了。

    昨天晚上的跨年夜,虽然没有去看学校的各种晚会,不过还是很开心的。在这样重要的日子,好好吃一顿是必不可少的,酒足饭饱后大概嗨到晚上四点才入睡。

    如果问我2015与2016最大的不同。我觉得在2015我体验了伸手不见五指,今天一起床便已是阳光明媚。一直觉得四川是一个颇为神奇的地方,丰富又不缠绵,冬天要说冷吧,冷上几天就开始暖和了,夏天要说热吧,热上几日夏天就忙着说拜拜了。就连火遍全中国的雾霾到了四川也不得不适应这里的气质,刚来便迫不及待地离去。

    新的一年了,希望每天都能像今日一般阳光明媚。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3 16:51
《活着》读后感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地理老师给我们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电影,觉得打动人的地方挺多的,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支撑他活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思考看了一遍原著,又多了许多感受。

    常常抱怨命运不公,自己得到的总是比不上别人,可是福贵却告诉我们这没什么可怕的,即使是不断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也必须面对。福贵的一生经历了战争以及一系列社会动荡,经历从一个富家少爷到平头百姓,经历了美满家庭到家人陆续死去。到了最后,我真的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或许是那头牛吧。主人公的一生仿佛都笼罩在死亡的阴霾之下,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时,他选择活下去,当初的悲痛到了最后甚至让读者都怀疑他是否还有人性,但我们又不愿意看到他也死去。 
   
    不过在余华笔下我们也不只是感受到无尽的悲痛,书中透露出矢志不渝的人情味也令人深思。主人公输光了家产,他的老婆并没有抛弃他,反而每次都以一种贤妻良母的姿态面对他,或许这是令他悔悟的一个重要因素吧。但是那恐怕也只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下的产物,如今这样的女人又会有几个呢。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但是世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幸福,为了爱情,为了养家,为了金钱,为了做官……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那这样的生命还有意义吗?时常有人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然而什么才是命运呢,是非得走运,还是平平安安活下去就是幸运。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3 16:52
《看见》读后感


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作者十年来的记者采访经历,但只有你把它打开才发现里面写满了人生与社会。有时候会很羡慕这些记者可以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然而有时候又会觉得庆幸,庆幸自己看不到那些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或许这是这样有些冲突的意识,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逐渐变得麻痹不愿意面对很多事实,但在别人把这些“伤疤”慢慢揭开的时候,又能感到刻骨铭心的痛,想去做些什么,又继续选择无动于衷。很担心长此以往下去我们会失去反思这个世界的能力。

    其实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是渴望看见的,但是要想真的做到需要面临内心与现实的压力。首先一个探索真相的过程需要抛弃自己的成见和已成的模式,很多人难以做到这一点,你我亦然。即使我们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与成见,现实生活中还会有许许多多压力。最终,我们选择逃避,或者说我们更多时候选择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

    我们活在别人描绘的一个世界里,不愿意自己探究。从《看见》中感受到的,柴静一直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感觉,她没有给我们任何的评价,仅仅是简单的叙述,但是我相信在每个读者心中对于这些事件都能形成自己的色彩。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4 19:41
默默走过大一上半期


大一的一半时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逝了,还记得刚踏进大学时的懵懂,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所幸,在几位热心的导生帮助下,在参加了学校精心准备的入学教育后也逐渐适应。不得不思考,再过一学期自己也是要被称作学长的人了,拿什么去和学弟学妹们交流,是时候总结一下这一学期的经历了。

    其实说这学期是默默走过的也不太准确吧,因为自己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终日泡在图书馆或自习室;也不是太喜欢每天宅在寝室的生活方式。相反,还是挺喜欢参加能去“露脸”的活动。

    从两个方面讲吧,首先为自己身在一个有活力的班级而感到高兴。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的班委同学就为一班每个同学准备了科技博览会的票引来其它班同学的一篇羡慕。平时也会有许多日常活动,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参加团组织生活大赛,因为团支书是我的室友,所以很清楚其中蕴含的艰辛和汗水,单单上万字的策划和总结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后来我们没有赢得这次比赛,不过我想那天每一个同学为了班级荣誉积极参与的场景都会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其二便是自己在课后参与的那些学生组织,实事求是地说它们有的并没有当初想象中那么十全十美,不过也没有让我失望。当初加入这些学生组织就是为了充实大一较多的课余时间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以初衷来评定这些我都得到了,不管是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打辩论赛还是学着写赞助策划都很有意思。

    总的来说,这一学期过得还是蛮有意义的,因为专业有很多课后的任务,所以平时也挺充实。但是自己还是有慵懒的毛病,做事情没什么效率,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既然已到期末,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个好成绩,不要愧对这一个学期的岁月。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4 19:43

作为这学期当选的班级宣传委员,我首先要感谢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对我工作的配合。还记得当初竞选的时候因为并没有打算竞选这个职务所以上去的时候特别紧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后来辅导员在总结的时候说这就有准备的同学和没有准备的同学的区别,当时就觉得还蛮尴尬的。不过事到如今我不后悔当初毫无准备的站出来,甚至还很庆幸自己能抓住机会,因为的确它给我带来了很多。

    虽然说比起班长和团支书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很少,不过也真正因为如此每次面对自己的任务不会感到厌倦,愿意认认真真地去完成每一件事。下面,总结一下这学期的主要工作:

    首先是自己的本职也就是对班上同学集体活动照片的收集和保存,在这个学期班上的集体活动还挺多的,包括团组织生活大赛、集体班会、班级聚餐、心理团辅课、院运会、校运会、心理委员的心理辅导活动等等。因为自己在新闻系亲身经历过一次龙新网数据丢失事件,一瞬间许多同学的劳动成果便不复存在。虽然说跟班上的照片没什么关系,可在那以后,我都会把每一次活动的照片存在专门的云盘里。每次同学们写团日志如果需要集体活动的照片就比较方便,不用手机电脑来回倒腾。除此之外就是配合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了,包括我们班班歌、班训、班徽的制定以及评选,那次活动还是挺成功的,基本上让每个同学都参与了进来,一共四个候选方案最终在班群凭借群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后的班歌、班训、班徽。说到这还得感谢一下这些网络工具,让很多工作变得简单同时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还有班委会议的记录也是有一个专门的本子,用于记录下班委会议讨论的成果。团支书有时候可能会有些忙不过来,作为宣传委员,分担一些文字工作也是必要的,比如干训总结和团日志。当然只要是班级的集体活动积极参与都是必须的,例如消防安全宣传我们也是为数不多全部到齐的一个班之一,任何一场活动都需要班委的合理安排和同学们的大力配合。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上述这些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同样也存在着不足的印记。初次担任宣传委员对大学的一切并不能完全知晓,在一些方面也明显表现出了不成熟。比如与同学沟通用语是否不够恰当,在一些同学心存我们在占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这样的疑惑时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自己的工作态度还有些不太积极,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不是应该像班长、团支书那样策划组织一些活动拉近同学间的感情。因为广电一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走在前列的班集体,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11 15:12

既畏惧又期盼的考试周终于来了,星期一现代汉语、星期二新闻学理论、星期三中外新闻传播史、星期四综合外语。可能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几分若即若离的意味吧,以这种一天一科的方式出现。

    不得不说,大一的时光过得挺快的,还没缓过劲来,各位老师就告诉我们该考试了。之前也已经有过计算机素养和思修的考试经历,不过也有个问题萦绕在心头。

    我觉得大学里的学科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轻重之分,不仅从我们学生的心态来看是这样,从学校的考试安排也能窥之一二。我记得之前两门考试由于是开卷的缘故,大家挤在一间教室里,监考老师也只有一个。但是今天的现代汉语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逼格一下子就提升了,不仅是座位之间间距特别远,而且一名监考老师在前,还有一名不停地在考场里转悠。

    我很好奇难道仅仅是因为开卷与闭卷的区别吗?那还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14 19:58
《逍遥法外》读后感

《逍遥法外》是贺卫方先生近几年的新作,在序言中作者写道自己当时很为这本随笔集的名字花了些心思,不得不说一位法律界学者以逍遥法外为书名的确有几分大胆。不过只要在书中细细品读几篇贺教授的文章,便可知这是一位心思缜密却又不失风趣的学者,属文处事颇有几分现代人追求的随性味道。

     这种感觉在前几章就能有明显的感受,作者记叙了自己在英国、台北、香港等地的所见所想,可谓直接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真实想法写入书中。
还有就是贺教授基本上在每一篇中都会把一些现象或者事物与国内对比,作为中国的一名法律学者,我还是很敬佩他的勇气的。不过我还是有几分疑惑,为什么每到一处都会联想到当下我们做得不太好的方面,难得就真的没有什么国家之间共有的优点可以谈论吗?可能是每个人站的角度和高度不同,不过我认为从哪个角度看问题以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现在的一些网民大可不必以此为话柄说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正所谓一个公开的意见市场那自然会有些正确言论或者说错误言论,如果只允许人们说对的话自然也不能意味着拥有了言论自由。基于此,我又对逍遥法外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往往我们认为逍遥法外形容的是不遵守法律的某某普通人,却没有人能去监督法律制定者是否也在逍遥法外。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14 19:58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像这本书的标题一样,路遥在这本书中带给我们最多的是对人生意义的启发,人生或许真的不需要立于风口浪尖,普通人的人生也很伟大。
我记得很早以前在自己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思想的种子在萌芽,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平凡的人,是这群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或许这样说有些不太准确,确实书中有很多人很多事不能用平凡一语盖之,但是我觉得它很现实也很贴近。

    对路遥生平有些了解的读者或许会跟我有一些相似的感受,作者对平凡和朴实是有几分特殊感情的,在这一点上与作者笔下孙少平有几分体现,他受过了高中教育,并且思想颇有几分深度。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可是在作者看来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当孙少平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正如同作者长期对乡村有一种眷恋一样,他选择了平凡。路遥为我们描绘的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画面,更多是引领我们思考一些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是一个喧嚣得有几分可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静下来看看支撑我们人生的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每个人忙着追名逐利的时候,当我们处于事业巅峰的时候,当我们的生活跌入谷底的时候。不管你平凡与否,多几分坚持与理想,多几分对别人的包容与理解,这群平凡人将组成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14 19:59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6-1-14 20:01 编辑

《白夜行》读后感

     

白夜行,即在明亮的夜色中行走.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标题。不过试想一下一个从十二岁就开始被迫“接客”的少女,一个本值得我们同情的小女孩最终成为桩桩命案的凶手。这样的人生难道不也是充满矛盾的吗?

    白夜行的主角有两人:男主桐原亮司和女主唐泽雪穗.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文章的开头便是一起命案,从二十年前的大阪杀人案开始,他们就一直是一种共生的状态亮司帮雪穗除掉学校的障碍,雪穗则为亮司偷取软件程序作为维生买卖。就是这样两个联系密切的人在现实中却未尝谋面,这也是警察在如此长时间内难以破案的原因吧。

    先来说雪穗吧,这是一个拥有完美外表的女孩,贯彻全文的是对她容貌的赞美,以及几乎没有对她不动心的男性,文中多次提到,她充满了夺人的光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少女,杀害了许多她身边的人。
   
    我想之所以她会杀掉她的母亲,这颗种子可能从她被母亲把自己的身体卖给恋童癖开始就种下了,她就失去了人生的太阳。一个在黑夜中的挣扎的人又需要遵守什么呢?

    但是只要是人的话,还是会向往阳光吧,这一点,从男主和女主之间的朦胧爱意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男人是唯一一个能让她撕下假面能够坦诚相待的人。

    可是最后,事情没有往这个方面发展。雪穗的阴暗面让一成退避三舍,于是她也只能继续走自己的夜路。直到亮司在结局的时候死在自己面前,她的世界才轰然倒塌,她一直走在自己的黑夜中,却没有时间去看看头顶的月亮。
   
    爱是什么?是怜悯?是赎罪?我不太明白。但是对于在黑夜里行走的人来说,它或许是那微弱的亮光。


作者: 龚铖    时间: 2016-1-14 20:13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矛盾,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倒不是自己要装作一副深沉的样子,确实刚考完试就有了这样的感受。本来是家里打电话催着考完试赶紧回去,因为暑假报名的驾照还没拿到。但是因为和室友约好同行便还得呆上两天,或许这也不是主要原因吧。可能是自己还想过上两天完全自主自由的生活。

    不得不说虽然这一周我们面临种种考试但是却玩得比平常还要开心,除了每天匀两个小时出来写上几千字以外其余时间都是自己的。早上可以睡睡懒觉,晚上一起打打游戏真心舒坦。

    然而美好的考试周就这样结束了,当初对它满是成见到头来竟然还有几分不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没有压力以后玩起来找不到那种压力下的感觉了,感觉生活规律突然被打乱有些难以适应,就像当初结束暑假来到学校一样。

    不过倒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真的玩腻了来敲敲日志也是不错。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