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如何评价《三体》获雨果奖?(对话刘慈欣)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译允    时间: 2015-8-24 19:27
标题: 如何评价《三体》获雨果奖?(对话刘慈欣)
本帖最后由 张译允 于 2015-8-24 19:35 编辑

    美国科幻经过长期发展,现在处于各种风格的混杂期,很多作者追求文学感、文化意识,像《三体》这样以古典主义风格构造宏大的太空史诗的作品已不多见。据说,译者刘宇昆也并未完全拘泥于原作,其英文版文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甚至还调整加强了一些字句,使其突出了女权色彩。


《三体》英文版封面
   
    昨天下午消息传来,刘慈欣凭《三体》(英文版)获得雨果奖!这不但是中国科幻作家第一次获得这一美国的科幻小说褒奖,也是亚洲人第一次赢得雨果奖。由此,可以说中国科幻已经走出了本土,并为世界科幻贡献出了一位大家级的作者!


▲林格伦博士(Dr. Kjell Lindgren)参加科幻大会并宣读刘慈欣的《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同时,他也作为随机工程师参加第44和45期国际空间站远征队。这是世界科幻大会历史上第一次和位于地球之外的科幻社团成员进行实时沟通。

    雨果奖和星云奖一起,并称美国(其实也就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大科幻奖项。其中星云奖接近于专家奖,因为评委都是专业的科幻作家;而雨果奖更像是读者奖——只要交了40多美元的会费,加入世界科幻协会的会员都可以参与投票。世界科幻协会目前拥有约40多名来自中国的会员,而此次参加雨果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投票的总会员数大约是5600人。


“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

    有媒体说雨果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个人认为雨果奖更像是科幻界的“奥斯卡奖”,星云奖才像诺奖。
    这次大刘(即刘慈欣)获得雨果奖,首先应该归功于英文版的翻译者,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以及《三体》英文版的出版公司。刘宇昆的翻译非常完美地把《三体》宏大、深邃以及对科技的各种想象传达给了英文读者。在这之前,很多人都觉得《三体》相当难翻译,因为光“二向箔”、“智子”、“面壁者计划”、“弹星者”等就很难传达,何况还有“文革”呢。


作为译者的刘宇昆代表刘慈欣上台领奖

    据说,刘宇昆的翻译并未完全拘泥于原作,其英文版文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甚至还调整加强了一些字句,使其突出了女权色彩。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的输出已经慢慢做得有声有色,不仅是刘慈欣,还有夏笳、陈楸帆、宝树等更年轻作家的作品也被大量翻译推介到国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三体》获奖,正标志着中国科幻开始形成面向全世界的态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更深意义上,这是中国科幻文化走向成熟,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里程碑。



    之前大刘的《三体》差点没能入选本届雨果奖提名,但评选过程中出现了“悲伤的小狗”的活动,一些人拉帮结派,打压另一些科幻作者和作品,整个活动对评奖造成了很大困扰——有两位提名作者因不满,撤回了自己的提名作品,使得《三体》得以替补入围。但“悲伤的小狗”活动也为《三体》得奖造成了一些麻烦,总体看属于正负相抵。在前后五轮的投票中,《三体》一直领先,但与第二名《哥布林皇帝》的投票始终非常接近,最终《三体》以200票的优势赢得了雨果奖。
    整个过程虽然有种种客观因素影响,也确实有运气成分,但必须得说,《三体》是凭强劲的实力赢得的大奖,绝非被送上的王冠。顺便说一句,《权力的游戏》作者大神马丁在颁奖之前就非常看好《三体》!



    《三体》能被北美读者接受,与大刘的风格有很大关系:美国科幻经过长期发展,现在处于各种风格的混杂期,很多作者追求文学感、文化意识,像刘慈欣这样以古典主义风格构造宏大的太空史诗的作品已不多见。大刘的科幻小说以立足科技前沿的科幻构思为最大特色,其科幻概念密集、超前、气势宏大,容易跨越文化和语言,形成冲击力。其故事情节画面感很强,也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及广阔的想象空间。更不用提来自美国文化之外所能带来的新鲜感了。

奖杯


    获得雨果奖,还只意味着大刘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不能代表中国科幻已经站在了世界科幻的前沿——事实上,我们的科幻文学还远不够发达,面临着作者稀少、产业规模小、读者不稳定、市场有限等严峻问题。即使对刘慈欣本人而言,这也是他刚刚站在了和阿西莫夫、克拉克、海茵莱茵等著名科幻作家同一个层面上,可以被冠以科幻大家的名号,但《三体》距离美国最出色的科幻经典,多少还有一点差距。当然,未来不好说了。


                                                                              关于获奖
      ——————————————————————————————————————————
                                          “不可能通过一个奖项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水平”



新京报:基于获奖前的种种事情,你还在乎雨果奖吗?
刘慈欣:我很在乎雨果奖,作为一个科幻迷,以前雨果奖对我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很遥远的存在,在我心目中有很高的位置。今年有很多政治因素进入到雨果奖里,发生了一些很让人遗憾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在乎雨果奖,得这个奖,我还是觉得很高兴。
新京报:你觉得获得雨果奖对于推动中国科幻意义有多大?
刘慈欣:首先它肯定是有正面的意义,比如说它可以推动中国科幻在美国的输出,让美国读者和科幻界了解中国科幻,但我觉得他对国内科幻的促进,肯定会有,但是,效果一定是有限的。因为你不可能通过一个奖项来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的水平。同时雨果奖在科幻圈之外的影响力是非常小的,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新京报:(获奖后刘慈欣和三体成为热门话题)你怎么看待媒体的报道和民众的突然追捧?
刘慈欣:我没什么感觉,因为我不在大都市住着,我住的地方也是一个普通的三线四线城市,我周围没有什么人知道我的事,所以生活还是很平静一般不被打扰。
可能因为一个国际奖项受人注意吧。获奖我很高兴,但我还是抱着一个比较理性的、比较平和的心态去看这个奖吧。毕竟它就是一个奖项,能改变的东西也是有限的。
新京报:你曾表达过对中国科幻前景的担忧?为何仍不看好科幻在中国的发展?
刘慈欣:因为世界科幻呈现出衰落的状态,中国科幻文学虽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但是它的市场占有率,它的读者数量,特别是它有影响力的作家数量都是少的。比如,中国没有专业的科幻作家,中国科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电影化
           ————————————————————————————————————————
                                                           电影版《三体》有美中不足之处





新京报:电影版《三体》明年上映,有人质疑你的角色塑造不够完美,女性角色扁平化。
刘慈欣:不光女性角色这样,男性角色也扁平化。你看第一部的男性主人公,他没什么性格,所以不光女性角色扁平化。这的确是美中不足之处。
新京报:很多科幻迷并不看好这部电影,你觉得改编电影是否会削弱科幻的表达能力?
刘慈欣:我认为恰恰相反,影像不但不会禁锢人的想象力,反而会拓展。因为,如果没有影像仅靠文字,人类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一些东西,只有靠影像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科幻更适合用影像表现。

                                                                                  关于内容
     ——————————————————————————————————————————
                                                  “科幻小说领域,预言人类毁灭不是悲观”




新京报:你曾经说过,你喜欢克拉克,因为他是科幻小说界难得的乐观派,而你对自己的评价是“理性乐观派”。《三体》中,人类最后全部毁灭,作为一个经常“写死”全人类的科幻作家,你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呢?
刘慈欣:在科幻小说领域,预言人类毁灭不是悲观,在科幻的视角里,或者说在科学的视角里,什么东西都有头有尾,什么都有一个终点。比如,我在一部普通的小说里,写一对恋人,最后说100年后他们都死了,这能说我悲观吗?这不算悲观。在科幻文学里,描述世界末日,描述人类毁灭,这不算一种悲观主义,因为这事情迟早要发生。预言人类毁灭,并不悲观,这就是理性。对于一定要发生的事情,我们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描述它。
新京报:下一步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
刘慈欣:我只能说努力地去创作好的作品,具体说是什么,我自己也没有确定,我只是打算将它的题材与三体的题材有所区别,不要再去写外星人和太空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MxNjQzMA==&mid=208074545&idx=1&sn=0b475c790ba86a25e797329cabaa5dde&scene=5&srcid=m451gajo6YZkAwprNyoy#rd&ADUIN=931937134&ADSESSION=1440413218&ADTAG=CLIENT.QQ.5425_.0&ADPUBNO=26509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