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尹兴】新闻采访和写作 作业及消息汇总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9-22 13: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0-9 12: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0-16 22: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0-18 13: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4 13: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4 13: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8 11: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9 13: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9 13: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9 13: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1 22: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2 21: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2 21: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3 12: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3 12: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3 13: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3 13: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7 23: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7 23: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8 16: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19 14: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20 23: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20 23: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25 20: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3:49
1 德国报业渐入严冬
“在雨中开了一天的车,傍晚进入汉堡。还没进市区就开始堵车,整条高速路上,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有序地向前移动,没有加队,也没有喇叭声。我在这条长长的车队中,经常会看到德国人把整张报纸铺在方向盘上,边走边看。早就听人说,德意志是一个很爱学习的民族,在早晚上下班时间,很多德国人就是如此打发堵车时间的。”
这段话节选自《停车时间都在看报的德国人》。这是一篇文学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真实。
报刊王国今昔已不同
2011年,德国消费分析中心公布了一个有关德国人业余爱好的民意调查。看报纸、阅读杂志、看书三项都进入了前十,得票率分别是74%、69%、55%。
据2012年7月11日,德国媒体报道,英国YouGov调研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人对传统的新闻媒体最忠诚。89%的德国受调查这每天要读新闻。同时,德国只有61%的人每周至少看一次网络新闻,而通过报纸和杂志获得新闻信息的人则近70%。以严谨出名的德国人对网上新闻非常谨慎。
德国的报业发达,全国有350多份报纸,数千种杂志。德国读者即使在最小的乡村,也能通过报纸了解世界局势。大家将德国成为“报刊王国”——因为他拥有庞大、并忠诚的读者。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
时下,德国报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本周五(12月7日),行销全德的《德国金融时报》将出版最后一期,之后,这家创刊12年的报纸将正式停刊。半个月前,德国另一家全国性日报——著名的《法兰克福评论报》也由于经营困难不得不向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今年9月,已有93年历史的《纽伦堡晚报》也宣布停刊。
除了上述几家大报宣布停刊外,还有许多传统媒体纷纷陷入了困境。从本月开始,创办于1986年的德国都市杂志《王子》将从德国报亭消失。今后,人们只能在网上再睹《王子》身影。无独有偶,设址波恩的《总汇报》为了节约经营成本,最近也宣布将关闭它在柏林的编辑部。
德国报业正在进入玛雅预言中的最后一个冬天。
可怕的对手与无力的自救
根据目前收集的数据看来,这应该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报业倒闭潮。上一次,推到他们的是纳粹。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府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并以借口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封闭了50多家共产党报纸和130种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条款停止使用。设立国家宣传部;颁布《新闻记者法》让所有的记者为纳粹服务。
对报业而言,这次的对手和纳粹一样可怕——读者。网络已深深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孟凡彬提供的一项数据:“德国日报发行量持续减少,覆盖的读者范围也日渐萎缩。损失最大的读者群是14~29岁的年轻人,减少了11%。”
德国的年轻人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尤其是大学生,有的靠父母供养,有的靠自己课余打工。他们的生活普遍比较节俭。“我们要购买昂贵的教科书,还要交房租、吃饭、旅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报纸。”一位莱比锡大学的学生如是说。
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免费的资源。那是年轻人的天堂。著名的社交网站E-Darling和Facebook等已经成为德国人寻找另一半和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网络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兴媒体正在抢夺德国报业的读者市场。当然,还有广告市场。
德国的报纸大多依赖广告来盈利。广受收益占到德国日报收益的65%。读者关注度的流逝,也带走了很大一部分的广告商。在互联网与报纸之间的广告竞争中,汽车、不动产广告的大部分已转向了互联网。接下来的情况只会更坏。
为了弥补广告收入,有的报纸不得不提高报纸售价。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流逝更多的读者。其他的报社也有通过与其他产品(CD、书籍等)捆绑销售,或者其他方法。值得一提的是“瘦身”。2003年,英国《独立报》把版面改小,促使销售量比以往大幅提升,导致了整个欧洲大报小型化。德国报业随潮流而动,不仅大报小型化,还有一批小型化的报纸。如《世界报》、《世界精粹》《20分》等。
这一切自救行动,都抵挡不住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我可以一生不看报纸,但我无法一天不上网。”这是很大一部分德国年轻人的现状。往日彻夜通明的编辑部,灯火一盏接着一盏地熄灭。
《文汇报》驻慕尼黑记者严建卫说,德国平面媒体面临的困境,说到底是信息时代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它所面对的将是一场生死之战,而且刚刚才开始。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3:50
   2                    新闻梦
                                                             庄磊是西南科大新闻系的大四学生。近两个月,他一直忙着准备公务员考试。见面时,他刚刚结束一天的学习。格子衬衫没扣,露出一件卡通T恤衫。戴着一副跟了他不少日子的眼镜。
“新闻梦?呵呵,我的新闻梦已经破碎了。”
“可还没消失……”

梦的伊始与坚持
庄磊进校那年,西南科大的新闻专业刚办三年,他的很多同学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有的人实在不喜欢新闻,会为这个“新生”的专业闷闷不乐。庄磊不一样,他不但是第一志愿被录取,而且他喜欢新闻。能待在新闻系里,他比很多同学幸运。
他的家在广汉,离学校不过两小时左右的车程。他比大部分来自外地的同学更容易克服离家的不适。这有利于他更快地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追寻自己新闻梦。
他说:“我的最高目标是像杨澜一样做自己的媒体。”
似乎所有追求梦想的道路都是崎岖的。庄磊进校上的第一门课是他不喜欢的新闻理论。
“把理论放在务实不是挺好的吗?”庄磊抱怨说。
埋怨归埋怨,但需要真正的实践。于是,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新生代》杂志社。
招新考核,然后是运动会大练兵。在交过两篇稿子,编辑过一期报纸后,庄磊选择了退出。因为杂志的要求和他想追寻的新闻梦,大相庭径。
“各种理论著作,很少有关于新闻事务的,所以实践能力就很不足。”庄磊说,“可以实践的,就是当时系里的新闻报道小组。”
“一些新闻名校,在2003年左右,这些学校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就业率差不多还占已就业学生的70%,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已降到了40%至50%。而在一些新创办的新闻院系,毕业生媒体就业率大都在20%左右徘徊。”西安外国语大学新传学院的王天定老师在论文中公布这一数据时,庄磊刚刚在理论和实践的迷茫中结束自己的第一年大学生活。
回想大一,军训是段有趣的回忆。在庄磊的相册里,照片定格了那年略显青涩的他。还有四个被他称为“F4”的大家伙,把宽松的军训服撑得满满当当。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算得上精彩,但庄磊和新闻梦的距离,并没有因为这一年的精彩而改变多少。
大二开学不久,新闻系的学生有机会到北川去采访,同行的还有系主任刘海明。这对庄磊来说是一次不错的实践机会。大个子庄磊在照片里,每一张都显得兴奋和满足。
同样是在大二这一年,新闻系的“新闻报道小组”进化成了“龙新通讯社”,有了一个不错的实践平台。
还是在大二这一年,系里的一位同学去了台湾做交换生,追寻她的新闻梦。
而庄磊在这时开始练文笔。“读书、笔耕、思考是基本功。”他说,“无论在哪个专业,基础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大二、大三,他写了不少东西。尝试过写特稿,但写得最多的是评论。在红网、齐鲁网、光明网还发表过不少。

梦的破碎与拼凑
大三的最后一个暑假,他去了一个县级电视台实习。。
“会拍会剪也会写,但是拍得不好,剪得不好,也写得不好。”他总结实习经历,说:“学而不专,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专业毕业,可以做得事情太多了,什么都会一点。可要真正胜任,很难。”
他也感受到了基层记者的工作状态,拿着一份略显寒碜的工资,干着不需太认真的事情。
回到学校后,他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准备公务员考试。
一位学长在群里转了一条新华社的报道:“中国设立新闻专业的高校已突破800所,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而目前编辑记者的岗位要求仅为25万人左右,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
媒体的就业竞争早已不是新闻专业的内部竞争,拥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往往更受青睐。庄磊说:“我们学的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居多,务实的偏少。专业限制,使我们对新闻以外的很多东西一无所知。”
考公务员似乎成了新闻系学生最好的选择。庄磊和他的大部分同学都这样认为。因为他们都在忙碌地准备。
系主任刘海明并不认为这算一个问题。
“太正常了,名校也一样。”
“大多数人上大学是为了找份工作而已,为了某个理想并坚定的毕竟是少数。”
庄磊就是那可怜的少数。
“即使我考上了公务员,也会在五年左右辞职。公务员只是一个积累经验和人脉的过程,我把这个平台作为一个踏板。我的最高目标仍然是像杨澜一样做自己的媒体,可能路要更曲折些。”
可作为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却需要其他更多的“踏板”——新闻专业的教育与实践的脱节,是个重要的原因。
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应对媒体就业压力时,选择考研当个大学老师。一般要获得硕士或博士文凭才有可能有资格当大学老师,获得硕士文凭,是经过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而来,水平和能力应该不及导师,出来再教学生,因为空头理论,没经过媒体行业的检验,有多少是过时的,又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呢。这只会使新闻教学陷入枯燥的理论中,学生越来越与实际脱离,水平也会越来越参差不齐。
再加上,近年来新闻专业学生的增多,其他专业的“碾压”,让庄磊的新闻梦越变越曲折。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自身上。
学习方向是个大问题,没有一个方向性引导的观察研究,新闻显得有点漫无目的,有点走马观花,却没有真正的‘下马观花’。 练好基本功,加强对某个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某个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才能在媒体里形成核心的竞争力。
“我会花时间来进行销售、管理、策划方面的学习,积累这方面的经验。还有法律方面东西,肯定也是要学的。”庄磊颇有感触的说。
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我的新闻梦只是碎了,还没有消失。”庄磊说,“我要按照我们现在学习的新闻学的理论,搞真正的,为老百姓说话的新闻,就像早期的大公报一样——不党不私不盲。”
“我相信中国的新闻事业不会一直像现在这样。”
“我规划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来沉淀,再去追求我的新闻梦。那时,我四十岁。”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3:51
3《武侠》中的爱恨情仇
从《少林寺》到《新龙门客栈》再到《卧虎藏龙》,中国武侠电影中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既血腥暴戾又不失人情的世界。如果说每个美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超人梦”,那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侠客梦”。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武侠系列艺术塑造出的侠义世界,被我们称作江湖。江湖里有什么?“爱恨情仇”几乎是武侠世界的全部。2011年7月4日上映的《武侠》,陈可辛导演同样塑造了一个充满了爱恨情仇的江湖。那里的江湖是“一个黑帮和一个村庄”。
    情与爱
主人公刘金喜十多年前来到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在这里娶了寡妇,养育了两个儿子,一起平淡地生活在这个四季分明、恬静而美丽的小山村里。他身怀绝技,但从不施展于人前。仅凭自己的气力挣钱,养活可爱的一家人。他来了,便舍不得离开,因为他心中已长出了爱。他爱他的妻儿,爱他的乡亲,爱这儿淡淡风和淡淡的云,他习惯了这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眷恋着这里,更是因为这里没有杀戮,没有弱肉强食。
在两位不速之客“造访”这个宁静的山村时,刘金喜好好地“招待”了他们.伪造成意外的情形,是因为他心存慈爱,不愿这里的平静就这样被打破。这样的剧情若是在美国,应该是蜘蛛侠默默地守护着城市的安全。但这样的剧情在中国,便是“侠”。刘金喜本该是侠,深藏不露、心念仁慈的他是村庄的“守护神”。可惜,他不是侠。
“唐龙,你为了一个十年的家,背叛了一个二十年的家。”剧中,地煞头头对唐龙大吼。七十二地煞是一向杀人如麻的黑帮,而唐龙就是这个黑帮的得力干将。剧情的冲突就在于,这个双手染满鲜血的唐龙就是那个心存仁慈的刘金喜。刘金喜的爱是复杂的,他受七十二地煞的养育之恩,但他向往没有争端的生活。“和自己爱着的家庭终生厮守”对于刘金喜来说却是那么的奢侈。因为双手洗不掉的鲜血,所以没有资格过上这种平淡的农园生活。
说刘金喜是为了逃避以前的生活而留在这里,不如说他是因为爱上了这里而逃避以前的生活。《武侠》中的情与爱,是洗掉罪孽的圣水。这里的江湖,鲜血和腐尸上开满了爱的鲜花。
恨与仇
“徐百九”是这部电影中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做为一名专业技能突出、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侦探,他对案情认真的调查和对“刘金喜”身份的怀疑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对罪犯嫉恶如仇,他誓死要将当年杀害屠夫一家的罪犯捉拿归案。疑似“精神分裂”的他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唐龙隐居的村子里,碰上了这个已洗心革面,一心向善的刘金喜。因为当年的恨与仇,他要捉拿唐龙。同样也是以为当年的恨与仇,他掠夺了刘金喜唯一的、平凡的愿望。
“无仇恨,不江湖”这几乎是所有武侠系列电影惯用的套路。《武侠》中,地煞大佬,唐龙的父亲因为唐龙的背叛而恨他,成为了刘金喜过上平凡日子最大的威胁。即使刘金喜“斩杀人之手还地煞”,他仍旧屠杀村庄,逼刘金喜回地煞。
故事的结局是徐百九与地煞同归于尽,为这仇恨画上了句号,还给刘金喜一个幸福的家和一个安详的村落。风雨过后,村庄回归了昔日的安详。唐龙失去了一条胳膊,却变成了真正的刘金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侠客,有侠客的地方就有爱恨情仇……《武侠》里边没有侠,却有侠义和情仇,这样的江湖,便是生活。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3:51
4媒体的追求:客观与真实
                                                        
墙壁上,贴满了画像。
老板说,这些都是为公司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
没有独立的办公室,用玻璃隔开的屋子是会议室。任何人没有权利单独使用它。
老板和其他所有的员工在一起办公。一张写字桌,一台笔记本和几份翻开的文件。和其他人,没有任何不同。
老板解释道:“在这里,受到尊敬的是有好点子的人,而不是老板。”
这是在BBC。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贴着工会的告示,号召员工为自己的薪水维权,题目叫“你的钱被偷了!”
当然,近来BBC的麻烦不断,陷入“性侵丑闻”,使其遭受空前的“信任危机”。还有马克•汤姆森离职——就是上文所说的“老板”。
但毋庸置疑,耄耋之年的BBC仍是全世界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这大概要归功于它高水平的新闻职业素养。

立足于客观——“为世界提供光亮,而不是热量”
伦敦地铁爆炸案,马克•汤姆森告诉员工——要小心使用“恐怖分子”这个词。他的理由是,“不使用‘恐怖分子’并不代表向恐怖主义示弱,我们应该谴责袭击者,却不是一味地给他们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因为他们希望在恐怖的氛围中获得成功。当你把他们描述成恐怖分子的时候,你已经脱离了事实并且用一种带着偏见的方式陈述事实。”
为了保障自己的独立性,BBC没有商业广告,盈利主要依靠观众“付费收看”、政府特殊拨款和出售已播出过的节目。从理论上,节目不受任何商业利益的驱使。但事实上,政治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客观性。
“凯利事件”就是一个典型。2003年,BBC披露,政府在对萨达姆战争中有关“萨达姆政权能在45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系假情报,政府用借口将国家陷入了战争。此事最终导致了一名政府官员——凯利的自杀,BBC总裁的辞职,BBC的无条件道歉……当然,还会影响到BBC下个十年的执照颁发。这是为新闻自由和客观,而付出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捍卫了BBC的职业操守。
在追求新闻客观的问题上,马克•汤姆森有过这样的表述:“我认为BBC报道的任务不是激化公众的愤怒,而是诚实准确地告诉他们发生的事实。我认为BBC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世界提供光亮,而不是热量。”

执着于真实——准确比速度重要
2000年的美国大选,在结果公布之前,很多媒体已经公布了大选结果。而BBC却一直等到最后。而事实最终说明,BBC坚持了新闻真实性。之前公布的结果是由于某家媒体的场内记者和场外记者的信息交流失误而引发的“闹剧”。
对于信息来源,BBC有严格的规定,核实是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的方式。BBC要求员工对一条信息尽可能找到多个信息源,如果只有一个新闻源,需要采取录音或其他形式确认信息。在BBC内部还有一条规则,只有一手材料才是最令人信服,二手材料,包括因特网上的东西,都是无人让人相信的。
除此之外,强化编辑咨询制度,也是BBC为保障新闻真实性的法宝之一。这套制度是将关口前移,要求编辑政策总监、首席法律顾问和首席政治顾问提前介入报道工作,防患于未然。BBC员工如果有拿不准的问题,就应当逐级咨询。职业风险管理部的咨询专家全天二十四小时通关电话提供紧急事务询问。
在员工的选拔和培训方面,BBC是异常的严格,新人需要接受“魔鬼式”的特训,而对于老员工也并不懈怠,每半年就会有一次考核。就算是总裁,每年也要进行至少一次的培训。在这方面,BBC的理念是:长期考核,持续培训。
马克•汤姆森说:“我们只报道我们认为是切实可信的新闻。这意味着你不会因为自己报道了谣言而感到愧疚。未经确认的新闻都是谣言。那些想从网上获得谣言的人是不会来BBC的主页的。如果他们想获得这些东西,应该去其他地方。那些来BBC网站的人知道,如果我们说什么发生了,就一定发生了什么”
“我们要做到最准确而不是最快速。如果在‘准确’和‘速度’之间选择的话,我认为我们先要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做到最快的报道。”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3:52
5辣,原来不是一种味觉
“辣”在味蕾绽放的刺激,让不少人爱上了这种吃得大汗淋漓、大呼过瘾的感觉——无论寒暑、无关心境,一吃则爽。不过,或许还有不少“好辣人士”不知道,为什么皮肤接触到辣椒酱会感到疼呢?
因为,你爱上的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听说过切辣椒辣到手的,有没有听说过切柠檬酸到手的呢?我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其实只包括四种味觉,而辣是一种热和痛的综合反应。通过对口腔的刺激,让我们有一种舒服过瘾的感觉。
辣虽然被味觉除名,但它仍有十足的理由让我们继续为它疯狂。辣味物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感觉系统等都有作用。日常饮食中含辣味物质时,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缓急胃肠胀气和胃寒、腹泻等消化道疾患。据相关调查,许多亚非国家人民的饮食中常含有辣椒,他们发生血栓栓塞的概率低于很少食用辣椒的白种人。吃得太辣会流汗?这也有好处,发汗作用能用语治疗外感风寒、鼻塞、虚寒水肿等症。而对于感觉系统的作用,已用作治疗牙痛、肌肉痛、风湿痛和皮肤病等疾病。
能产生“辣”这种痛觉的东西有很多,例如姜、洋葱、胡椒等。当然,无法绕开辣的“专业户”——辣椒。辣椒于明朝末期传入中国。而在此之前,好辛辣的川菜里,还主要以花椒调味为主,辣味主要靠姜蒜调制。但在“张献忠屠四川”后,“古”川菜也遭到灭顶之灾。再后来的“新”川菜崛起中,辣椒夺取了川菜师傅调料盒里的首要位置。
中医认为辣椒温中散寒,除湿开胃。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泻痢者宜食。能驱邪逐寒,明目抗菌杀虫。辣椒煮水浸洗,治疗冻疮。盆地湿气重,四川人喜好辣椒,岂是“痛觉”能够阻挡。
辣椒中的辣味物质,特别是辣椒素在保健与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辣椒素已被列入多国的药典。辣椒素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表明有用于治疗气管机能亢进和气喘的可能性。还有可能有用于治疗与血液透析相关的瘙痒症。辣椒红色素具有营养和着色双重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辣椒有诸多益处,但并非人人有益。肠胃功能不佳者、眼疾患者、痔疮患者、热症者、产妇、口腔溃疡者、甲亢患者、慢性胆囊炎患者等。其实,正常人吃辣也应有度,应根据自己的承受力力量而行,否则,吃得过多同样有害健康。
辣,总归是种痛觉。吃辣之后,用热饮会加重其灼热感,从而使其觉得更辣。冷饮才能缓解这种“痛感”。据说,嘴里包一口白砂糖也有奇效。下次食辣,不如试试吧。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3:52
             6   盘点近年来传媒发展中的创意
                                                            
导语:传媒产业是整个社会智慧产业发展的引擎和信息整合平台,而传媒创意产业是促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传媒创意产业的进程中有许多精彩的片花。本文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传媒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时刻。

传统媒体创意——车到山前必有路
    社会注意力资源对传媒产业来说是最稀缺的产业发展资源。传媒产业发展至今,许多已经不再依赖自身产品的形式来实现它的盈利,而是通过吸引足够的眼球,确保客户来源,将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这种“第二次售卖”成为了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主要的盈利方式。报纸的“负定价”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无偿收视”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重要手段,这种出售“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盈利模式创意让面前绝境的传统媒体再现生机,颇有车到山前找对路的意思。
同时,传统媒体对自身的改革也是近年来应对危机的经典创意。自第一份手机报《中过妇女报•彩信》问世,如今手机报已经发展到了3G手机报,解决了流量、传输速度、多媒体技术等问题,其“短平快”的特点大大提高了传统报纸的时效性,而且手机报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在报纸上听声音、看视频,更加符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使垂死中的报纸产业重获新生。
同样面临挑战的电视业选择了扩大“攻击范围”。移动电视是电视业发展的新增点。移动电视主要包括的车载电视和手机电视,走出家门的电视——公交电视和楼宇电视等符合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维持了电视的使用率。通过无线通讯网络收看电视和视频早已没有技术问题,但碍于宽带限制带来的传播质量问题以及巨大的流量花费一度成为移动电视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增加了自主研发的CMMB数字移动电视技术后,采用卫星和地面网络相结合的“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方式实现全国范围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信号的有效覆盖。同时利用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构建信息传送通道,实现和受众的互动,克服了传统电视单向传播,互动性差的硬伤。
而在电视节目的创意方面,利用大众娱乐活动元素以及现场氛围的调动,通过个性化的节目风格吸引观众的眼球。从前的《超级女生》到当下的《中国好声音》成功案例众多。

网络传媒创意——芝麻开花节节高
网络传媒的发展时间短,但凭借着迅疾的创新能力在与强大的传统媒体博弈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网络媒体在传媒创新中,为了满足不同的媒介使用需求,形成了综合新闻网站、搜索网站、B2B、即时通信网络传媒、娱乐服务网站等“得力干将”。综合新闻网站的创意解决了人们对信息的及时多元化需求,让网民能一点乾坤,突破新闻传播的时空限制;搜索网站的创意是为了满足用户“快狠准”地获取有效信息;B2B网站创意针对“批零差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改变传统商业交易模式,以最低成本建立企业与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易平台;即使通讯网络如QQ、MSN等创意指向人们交流认知的需求,打破传统的人与人的各种隔阂,是人都额思想和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娱乐服务网站的创意则是为了满足用户情景娱乐和挑战娱乐的需求……在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求和创造用户需求的“战役”中网络传媒完胜传统媒体。在整合受众方面,网络媒体一例经典:可口可乐和腾讯QQ的受众都是年轻人,利用腾讯QQ和可口可乐的“红色激情”广告捆绑利用网络传媒实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影视传媒创意——病树前头万木春
影视传媒不仅具有文化娱乐功能,还有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作为影视作品本身,能否产生巨大的盛业价值,影视传媒的创意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影片的票房,70%考营销的传媒创意,而影片本身只占30%。张艺谋的《英雄》在音像版权拍出1780万天价;选择在盗版策源地深圳首映并开展午夜禁盗版活动;投入两千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一系列优质传媒创意的结果是2.5亿的票房收入,尽管影片本身并不怎么样。
同样产生巨大影响的影视传媒创意还有“植入广告”,冯小刚的《手机》《天下无贼》运用植入广告与企业进行捆绑产生了巨大传播效果。但“植入广告”也饱受争议,京东商城在热播剧《男人帮》中赤裸裸的广告植入被猛批“影响艺术享受”。尽管如此,它的在传媒创意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摩托罗拉的来电铃音“you have a incoming call”就是依靠植入《手机》中才得以流行。虽然影视传媒的创意毁誉参半,但带来的经济效益“万木春”。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3:59
                     7 王泽儒的书包

包里有一本评论集《常识》,这是他最近正在读的书。他最敬重的一位老师正是一位不错的评论家。
本子里的大部分都堆满了字,只有封面还比较干净,上边只写了一句话——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这句话,食堂他拿来和自己的弱点搏斗的利器。
书包里还有五只笔。他看书的时候习惯手里拿着一支笔,在书上写写画画,不然就看不下去。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02




8《南京大学教授称大学校长已官员化不再是教育家》

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该报道标题直接命中主题,使得读者一眼就能明白记者的意思。导语部分“‘大学重在培养和谐的人,而不是培养有用的工具!’昨日,南京大学教授董键在广州“公众论坛”演讲时指出,中国现代教育要重振启蒙精神,召回大学之魂。”一开始就说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简单明了的展示出了全文的内容,从容的引出下文。
   主体部分整体读起来感觉很分散,各小段之间衔接不太紧密,但它们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大学教授已官员化,使得文章中心很明确。
    再者,记者以董键说的话为线索,叙述真实,给人以可靠真实的感觉。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04
      9《东德儿童心目中的新世界》

文章通过对东德第18语法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的一个类似于调查问卷的测试,突出表现了东德人民对新生德国的担心和不安,“一切东西都越来越贵。。。。。。”语言简明清晰,却充分体现了当时德国经济的下滑对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困难。而且这种写法很特别,吸引人读下去。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我的祖国,现在。。。。。。。”这是一位12岁的孩子说的话,是最真实的想法,此篇文章大部分都用的最原始的材料,使得文章真实、深刻、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文章通过对第18语法学校的集体捕捉,具体体现了人们对新生德国的不适应,表面上看上去杂乱,但实质上却没有一句多余的文字,全文紧扣中心,语言朴实真实,意义也表现得非常明确。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10
              10    采访江油师范
    今天启程去江油,愿意本来是想去采访江油师范的几位同学,了解一下现在的幼师教育现状。最近的虐童案,很闹心。
   了解到,在江油师范,幼师的课程以艺术类课程、英语课程为主,主要为了满足将来入职,能有相应的教育技能来匹配当下高居不下的幼儿入园费用。
    她们也有开设心理课,但那只是边缘的课程。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
    当下,很多人喷幼师,但,真正关心幼师队伍为什么这样,有哪些问题困扰着她们呢。没有人知道。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14
                       11   在江油的意外采访
     本来打算去采访江油师范的,但是收集到的信息和之前在网上了解到的差不多,没有什么新的突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
     不过,在回来的路上却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从绵阳到江油的交通运输状况堪忧,有很多黑车“集团”出现,这些黑车以“快”而受到两城市民的青睐。但是从而引发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准备接下来,针对这个问题再进行一次采访。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14
                                  12                     
车王
——暗访绵江大道“野的”
                    
“野的”司机黄哥(化名)把车子停在街边的临时停车位,摇下车窗,点了根烟。打望着来往的车辆。夹烟的手伸出了车外,另一只手时不时地去摸电话——看看有没有电话进来。
他的名片上没有印名字,上面仅仅印着“绵阳——江油”和两个电话号码。
这几天是工作日,生意淡,他在等客人。每个人收20块钱,凑够3个人就可以出发。绵阳和江油的乘客乐意接受这样的价格。汽车票的价格也在13块钱左右。几块钱的差价省去了买票的麻烦,增值了乘车的舒适。一个电话加几分钟的等待就能上车,半小时后就能到。
黄哥说,周末客源充足的时候,是没有这么闲的。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饿着肚子跑。
“人多的时候,飞起跑都拉不完。哪个肯坐那个烂中巴嘛,又慢又不安全。都坐我们的车。”
绵阳的“野的”分两种。一种是“扫街”的——吃的士的“剩饭”。另一种是跑两个城市——抢客车的“饭”吃。前者一般单干,后者则需要抱团。因为需要摆平关系和稳定的客源。黄哥所在的“公司”有十多辆车。在江油,他们至少有3家同等规模的竞争对手。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个十分好记的联系电话。黄哥的“公司”号码是一个尾号为4个“5”的七位数号码。这些号码对于那些常客来说,是一个不用存入通讯录,就能凭记忆拨通的号码。
对于乘客来讲,这些“野的公司”的存在,是一个好事。至少方便了乘车。
黄哥说,有些乘客要赶着上早班,即使没有其他客人,“公司”会安排一辆车送他,仍然只收20块钱。因为要树立“公司”的好形象。客人才会一直坐他们的车。
对于司机而言,“公司”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分担风险。黄哥说:“如果哪辆车被逮了,罚款让大家一起出。比如,我的车被逮了,要罚六千,我们公司一共有十辆车,那每个人就出六百。一个人肯定遭不住,一个月就白跑了。”
在绵江大道上,黄哥和的同行们是往返最活跃的。这些车的安全配置都一样——没有安全气囊,仅仅有几条碰到警察才用得着的安全带。
在街边等了半个小时左右,黄哥接到了总台的电话——农业局附近,有一个带货到绵阳三汇立交桥。
车子行驶到“货源地”,花了不到五分钟。这差不多是规定警车出警到案发地的时间。
一个穿着红色羽绒服的中年女子从副驾驶的车窗递进来一个包裹。相当于一台十三寸笔记本电脑大小。黄哥接过包裹顺手放在副驾驶上。
女子问:“好多钱?”
“二十撒!”
“坐个人才二十,带个货也二十哇?便宜点撒”
“这个啷个得行嘛,你看嘛,还不是要占个位子。”
女子从黑色挎包里掏出两张十块,嘱咐:“一定要把货送到哦!”
“放心嘛!”黄哥打保票说。
离开江油时,车上坐了四个人。包裹被放在了副驾驶座的下边。这个座位,收了最贵的钱。
车子以100km/h以上的速度在绵江大道上奔驰。对于“野的”司机来说,时间就意味着金钱。黄哥说,路上基本上要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在城里红绿灯多,接客和送客需要花掉更多的时间。跑一趟得用一个半小时。
像黄哥这样的全职司机,平时一天能跑三、四个来回,周末的时候是最忙的时候。一个月下来,至少也有五、六千的纯利润。单从收入而言,这在绵阳得算一份不错的工作了。
到青莲的时候,车速突然慢了下来。黄哥说:“这里有测速,但这些都是拿外地车来‘创收’的。整不到我们。”他们对测速仪的位置了如指掌。
过了测速,车子又飙到了100km/h以上。见车超车。他们这条路上的“车王”。
行驶至九岭收费站,这是外地通向地震灾区的重要通道,前边的车子和收费员起了争执。因为外地车牌要收15块钱,而        本地车牌收费10块。
黄哥从遮阳板后边,不紧不慢地拿出一张季票,放在驾驶台上。那是一张托人办的假票。在这条线上,几乎所有的“野的”都配有这样的通关“法宝”。
但这次,并不走运。
车子被堵在收费站前,一位穿着绿色制服的工作人员走了过来,问:“你这是哪个季度的?”
“就是这个季度的嘛!”
“拿来检查下!”
黄哥有些犹豫地将“假票”递了过去。
随后,又递去了行驶证。结果是,被要求买票通行后,然后将车停到收费站旁接受处罚。
黄哥买票通行后,径直开走了。气愤地自语道:“你看我得不得接受处罚呢!”
“你看我,一个电话就把证件拿回来。”
乘客问:“有人吗?”
“呵!”黄哥笑了一声,说:“肯定嘛!不然,这个证是哪个办的呢!”
说着,右手便掏出一个电话开始拨号。左手的三根手指掌控着方向盘,大拇指和食指拈着另外一部手机。一下看手机键盘,一下看前边路况。警惕的样子真像一只正在抓老鼠的猫。
“喂,我的票和行驶证被收费站一个戴眼镜,牙巴黢黑的收了……”
“哎!这些都是没喂饱。平时和他们关系多好!还经常在那儿耍,和那些女子打情骂俏的!哈哈……”


单凭听觉,只能感受到黄哥的谈笑风生。但视觉告诉我,透过减速玻璃,两边的景物似飞箭一般,在旁边一闪而过。仪表盘显示:时速是95km/h。
绵江大道已习惯了车辆的超速和超载,也同样习惯了车祸的不期而至。就在上个月,这条路上刚刚发生了一起致人死亡的严重车祸。
黄哥一手电话,一手方向盘。载着素不相识的乘客,和素不相识的车辆在这条路上来往奔波。
路上,不少的车和黄哥一样,跑“野的”——超速行驶,挣钱养家。
更多的车是正常行驶——路过,或者下班回家。
他们在这条路上相遇,“和谐”地共担车祸风险。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44
                        13  采访总结
     这次去江油采访之后,有很多的经验值得留下来,以备以后所用。
     首先,要积累人脉。在这次采访中,本来是想讲绵江大道上最近车祸次数的数据,但是均遭到有关部门的拒绝。这跟我“非正式记者”的身份有关,但是我想,如果有相关部分的人脉在就不一样了。即使得到一个保守的数字或者一个模糊的数字也比现在没有数据可用要好。
     然后,要懂得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的目的。但是这绝不是意味着欺骗。如果在采访中,尤其是想上次这种选题的采访中,你拿着记者的身份和采访的目的,很难得到真实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隐藏一下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又何妨。最好的做法,不是在他们拉人时问他一些生硬的问题,而是坐一次他的车,和他交谈这些问题。开车的人也喜欢和乘客聊天。但是无疑,这样的做法是危险的。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47
  14“林疯狂”的背后
——盘点林书豪“发迹”的天时地利人和
                                                              
无论哪支球队拿到今年美职篮的总冠军,无论谁摘取MVP头衔,在这个“缩水”赛季里,收获最大的定是这个二年级新秀——林书豪。自2月4日一战成名之后持续爆发,迅速成为纽约球迷的新宠。他到底有多红?连续两期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商店销售的球衣价格已上升至现役球员前列,麦迪逊花园球场的票价已经涨了170%,就连奥巴马也在谈论他的那记绝杀……而之前,他只是一名生存在联盟边缘,随时准备失业的小角色。他某球迷发表微博说:“3月是属于雷锋的,2月是属于林书豪的。”
如今“林风暴”还在持续,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哈佛小子究竟拿什么改写了历史,又是哪些“天时地利人和”让名不见经传的他成为轰动全球的篮球巨星。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林风暴”无疑是NBA历史上又一场全民狂欢。在此之前,中国球迷知道林书豪是因为他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美国球迷知道林书豪是因为他哈佛的学历。著名评论员杨毅曾这样评价林书豪:“他是美职篮球员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也是哈佛学生中篮球打得最棒的。”要知道,杨毅此前用类似的语句形容过联盟中的“小皇帝”勒布朗——“他是所有篮球手中,橄榄球打得最棒的;在所有的橄榄球手中,他也是篮球打得最棒的。”在网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球迷中,有多少人爱书豪,就有多少人恨书豪。”在此之前,这是用来形容美职篮大佬科比•布莱恩特的。中国球迷恨书豪?对,如今在很多论坛上有许多网友说到,林书豪并不是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要为他疯狂?当然,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易建联的球迷。我们为什么要为他疯狂?因为书豪是位“励志哥”。
林书豪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从事普通的职业,也都希望他将来做一名医生或者律师。于是,在选择大学时,并没有选择篮球名校,而是就读了哈佛大学。书豪的奋斗第一步在他的高中阶段。他的父母拥有中国人的普通身高170左右,在高中的时候书豪也只有1米60,对于篮球执着的他梦想着拥有一个篮球手的身高。为此,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变态食谱——一天至少吃四个鸡蛋;只吃鸡肉等低脂肪的肉食;能多吃蔬菜就尽可能地吃……这样饮食习惯和他坚持不懈的锻炼让他在高中阶段突破基因地长到了1米91。这样的努力让他成为了许多热爱篮球但只拥有普通身高的人群中的榜样。
2010年,林书豪不顾父母的期望,决定参加美职篮2010—2011赛季的选秀。但他在选秀中落选。为了能进入美职篮打球,他以非保障合同与金州勇士队签约。2011—2012赛季刚刚开始,便先后被勇士队和火箭队裁掉,来到纽约尼克斯。书豪在纽约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这里有最挑剔的球迷,教练也不敢贸用新人,于是林书豪很快被下放到发展联盟。书豪刚刚进入联盟便遭遇了职业低谷,甚至连住宿都成了问题,他曾经还睡过队友的沙发。但“林坚强”还是挺了过来,在拒绝了去欧洲、中国淘金的机会后,终于,在2月4日面对新泽西篮网的比赛中,主教练德安东尼给了书豪上场的机会,他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斩获25分,5个篮板以及7次助攻。这样的数据原本是属于全明星球员的。在首演惊艳后,德安东尼顺着球迷的意思让书豪坐上了尼克斯首发后卫的位置。林书豪的前三场、前四场以及前五场首发的比赛中,他分别得到了89分,109分以及136分,这三个数据成为自1976—1977赛季美国篮球协会和美职篮合并以来的最高纪录。林书豪凭借在自己四场首发比赛中砍下的场均27.3分、8.3次助攻和2.0次抢断带领尼克斯队取得四连胜,荣膺NBA东部周最佳球员。如今,他的故事已经被美国人誉为“现实版的灰姑娘。一条“咸鱼”就这样翻了身,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个人的努力让林书豪成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但让他成为媒体新宠、为他包装的却是大卫•斯特恩(美职篮总裁)。这一切的发生都要“归功”于去年NBA“停摆”事件。可以说也正是这个谈不上美好的历史契机,让林书豪有了成为舆论炒作焦点的可能。
由于劳资纠纷,2011—2012赛季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缩水赛季之一。赛季的推迟开赛对于美职篮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是停摆时期过长,严重影响了一部分球员的竞技水平。二是停摆时期,美职篮流失了大量的球迷,受关注度持续下滑。解决了劳资问题的斯特恩,从早到晚都在办公室研究如何挽回美职篮昔日的地位。捧出一个新星?好主意,但是捧谁呢?卢比奥?这位欧洲金童在联盟的表现平平。欧文?这位状元还尚未成型。就在斯特恩茶不思、饭不想的时候,林书豪的横空出世,满足了斯特恩的各种愿望。这位“带头大哥”邀请了各路媒体用头版头条来报道这位神奇的哈佛小子,甚至还伙同众“小弟”为书豪起了一个新艺名——Crazy Lin(林疯狂)。书豪的疯狂的表现不至为尼克斯赢得了四连胜,还重新燃起了球迷心里熄灭已久的激情,挽回了美职篮发展的颓势。他的成名不只是因为他疯狂,更是因为他疯狂得正是时候。
当然,林书豪备受关注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地利”原因——他的黄色皮肤。林书豪在美国出生长大,他是一颗被美利坚文化孵化的“龙蛋”。他日常使用英语,熟悉美国文化,懂得美国的生活方式,信仰基督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美国公民。但他拥有中国人的躯壳,能够博得中国球迷的亲切感。中国市场一直是美职篮最大的市场之一,但姚明退役之后,易建联又难有建树时,中国球迷的失望是难以被斯特恩忽略的。又是林书豪,他在球场上的“英雄形象”重新燃起起了中国球迷的信心。极有可能,林书豪会接替姚明成为美职篮的中国推广大使。中国球迷对美职篮的热情,是林书豪成功路上的一个潜在因素。即使,各路球迷在网上一直争论林书豪的国籍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喜欢林书豪,是冲着他那张“中国脸”。而林书豪虽然拿着美国国籍,但在中国球迷的心中,他是在为黄种人战斗。还记得书豪的暴扣吗?黄种人也能飞!
就像美国媒体人的评价:“他的成功路就像一部电影,所以球迷喜欢他。”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4
         15    “三只眼”看中国教育
      大家都说中国教育有问题。但我就弄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要把矛头指向学校和教师。好像一个人拉了一砣屎,好多人嫌屎太臭,便指责这个人怎么怎么样,却不是去了解他是吃了什么,为什么会拉出这么臭屎。这便是大家在看待中国教育问题时,所用的中国式逻辑。在我看来,校园是神州大地上相对的一片净土。教师是所有职业中最纯洁、最有良知的职业之一。而其他行业的腐败阴暗远远超过了这个行业。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分为三个方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问题,不应该只是学校这一个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未成年培养教育几乎全依托学校,社会、家庭非但没有尽到教育义务,还在不经意间起着错误引导的反作用。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不妨,我们用三只眼睛来看看中国教育的三个方面。
学校教育的问题关键在高考制度。高考作为中国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本质无非是科举制度的现代化而已。这恐怕要算为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了。高考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如果高考不进行彻底的改革,任何其他的教育改革都无法触及学校教育的灵魂。但是高考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道理。这个道理便是,找不到更好的选拔制度代替只好保留、将就。
从中学开设的课程地位来看。英语和语文的地位一对比,便知道中国为什么中国教育会输给西方教育。在语文这一科,我不得不认同韩寒先生的一个观点:在高中,语文已经变成了可有可无,但又必须有的一个课程。中国政府在1986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无非是1952年扫盲运动的一个延续而已。它最大的实质作用不过是教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识中国字而已。然而,这样的“扫盲运动”在当前中国来说是必不可少。这是中国教育的又一悲哀,就好比外国在教怎么制造原子弹的时候,我们中国在教“原子弹”怎么写。再看看高考中分值占五分之一的数学。敢问在社会中工作的你们还记得清楚几个数学公式?你们的工作又是不是有五分之一的地方要用到数学呢?
高考不妨把语、数、外基础学科作为参考资格凭证,而正式的高考考专业课、兴趣课的理论与实践。也就是说基础课程作为第一道门槛,要求每个参加高考的人都达到一定水平。真正在角逐放在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这样的选拔制度才是选人才的制度,而不是选分数的制度。这样,被高考指挥的学校教育才可能出现质的变化。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还不在学校。比如,很多学生都会流利而自然地说些低俗、下流的脏话。这些脏话是谁教的呢?断然不会是学校,就算老师的良心再坏,也不会在语言课上教授如何说脏话,如何骂人。那这只能是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没有信仰的国民逐渐有了信仰——钱和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影响下,学生追求着当官,忙着攀比,学会了用暴力解决争端……都是社会教的。这还不够,在追求钱的同时,很多的人丧失了道德的底线。比如,在上网实名制以前,中国很大一部分网吧是靠学生哥养着的。社会在渲染暴力文化,于是校园暴力案件层出不穷。社会讲关系办事,于是学生也忙着打理人际而荒废了学业。社会讲空话讲套话,于是学生的作文成为了最具中国当代特色的“文体”——全是空话、套话、假话。这便是我们社会教给这些单纯的孩子的“智慧”。这样的影响是学校所无能为力的,学校的铁门过滤不了社会太多太多的污垢。
中国教育应该是教育中国,教育中国的每一个公民,而不只是教育孩子。在中国社会应该修筑一条道德的长城,只有澄清社会这滩浑水,才能洗涤圣洁的孩子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家庭教育。然而,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当然,中国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从客观上讲,中国的高离婚率和浩浩荡荡的上亿“打工军”造成了一群特殊的中国孩童。他们的家庭教育在客观上失去了开展的条件。从主观上来讲,中国的父母疼爱自己孩子总是喜欢走极端,不是溺爱就是不爱。说不爱是不够确切地,只是的确存在着一些父母崇尚着“棍棒教育”。然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认为既然把孩子交给学校了,也给了钱了,那么教育孩子,甚至是教好孩子的任务便理所应当的由学校来完成。这样一来,父母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实现他们个人的追求,但却薄弱了父母的教育义务。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应酬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可悲的是,家长们遇上了一个不幸的时代,一个学校教育制度无法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于是学校教不好孩子,家长便责怪学校。可是,这到底是谁的孩子?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应该就学校教育者一个单方面而言。学校教育需要改革,高考制度需要革新。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应该提到人们重视的高度上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不能蹩脚走路,只有三管齐下,全民教育,这样才能搞好教育。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4
                16  亲,敢给差评吗?
   “亲,给好评哦!”淘宝体语言在网络上盛行一时。所谓“好评”,便是在网购交易结束后,买家对卖家及其货物的评价。这种评价制度是对网店卖家以及其货物的信用评价,也是其他买家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好评”在实际上却成为了迷惑买家的烟雾弹。
不久前,一位朋友在淘宝网上花三十块钱购买了一件既不称心也不如意的商品,于是在交易结束时,给了“差评”。这个“差评”却给她带来了麻烦。淘宝卖家先是三天两头打电话,要求她改评价,在软磨硬泡数日无果后,卖家最终通过返给我朋友五十元话费的方式让她将“差评”改为“中评”。朋友向我抱怨到,买东西的时候留电话号码本来是为了方便物流公司送货,结果成为了淘宝卖家的“骚扰利器”。
为什么卖家要千方百计地改好评呢?
我们以淘宝网为例,买家对于商品的参考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商品的图片和描述,二是对卖家的信誉评价,三是其他交易成功后,他人对于商品的评价。前两种方式的造假只需要卖家单独操作即可,而“评价制度”的造假则需要买卖双方的“配合”。网购网站建立这种信用评价制度本意是为了让交易更加公平、公正。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一条“差评”的威力过大——会封死一件商品的销路,于是卖家誓死与差评做斗争,消灭掉每一条差评。在于差评的战斗中,卖家发明了了两种武器——软磨硬泡、威逼利诱。讽刺的是,一个信用评价的制度却成为了卖家“玩魔术”的戏台,成为了卖家欺骗买家的烟雾弹。更为讽刺的是,每一个改评价(本文中特指差评改好评)的买家都变成了下一个受害者的帮凶。一条条好评加上一条条由差转好的评价,“催生”出一个个被欺骗的受害者,再将他们变成行骗的帮凶。
这是一条丑陋的链。
交易评价制度是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信用桥梁,不良卖家却频频利用信用制度做没有信用的事儿。弄虚作假的卖家固然可耻,可为什么一个个受害的买家也成为行骗的帮凶呢?或是为卖家反馈的蝇头小利,或是受不了卖家的骚扰。可在改评价的一刹那,我们丧失的是信用,我们有义务为下一位买家负责。如果说,卖家的失信是为利,那买家的失信是受害者的行骗,是让人不可琢磨的,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失灵的表现。
在网购的评价制度里,给好评、中评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做法,而给差评却是需要勇气的。这说明了,我们生活在了一个赞美,没有批评的社会里。当然,这样的社会同样也是只有谎言,没有真话的社会。
淘宝店家说:“亲,给好评哦!”言外之意是——亲,你丫敢给差评吗?小心,我烦死你。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5
          17魔鬼的微笑
    2012年5月8日上午9点,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了公判会,3名2009年劫杀法官的凶手接受审判,主犯林文栋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林文栋在听到判决后,面露微笑。(腾讯网)
   
微笑,似蓓蕾初绽,洋溢着真诚和善良的芳香。美好的微笑常被冠以“天使的微笑”。然而,微笑出现在死刑犯的脸上,满是阴森、冰凉。是一种如魔鬼般的另类微笑。
魔鬼的微笑不止出现在林文栋的脸上,还有前不久《新京时报》刊登的“搬用工杀害母子,庭上微笑求死”。微笑被罪犯所亵渎了,被植入了邪恶的意义。这样的微笑,令人毛骨悚然,也令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底线,它在社会中理应享有崇高的地位,受万人敬仰。但在透过他的表情,法律被扒光了圣洁的光环,成了一张破纸而已。从犯罪心理看来,微笑是一种无怨无悔的情感流露。将挥刀时的快感与日后的人生放在他心中的天平上,竟然没有倾斜。他不是在微笑中忏悔自己的过错,而是在微笑中回味着当时万恶的快感。
公正的审判,对社会活动起到指引、警示、教育等作用。但对于此而言,通过司法的惩罚可以毁灭他们的躯体,却无法拯救他们的灵魂。罪犯的微笑仍然威胁着社会。我们在微笑里看到了法律对社会生活中某个人,或某个人群的失灵。却不知在这个疯狂追逐利益、寻求刺激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个无知、残暴、麻木的魔鬼式灵魂。
林文栋在法庭上的微笑,是对法律的藐视和对道义的无所谓。拥有这样心理的不止这些死刑犯,还有一个的群体——他们为了利益不惜钻法律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宾馆里收红包的湖南高校职称评委便属此类。前者的无知麻木和犯罪的快感用一个轻蔑的微笑展现在脸上,后者将获利的快感与把玩法律的成就感用一个微笑隐藏在阴暗心里。对于贪婪者而言,他们用智商凌辱着社会的规则,长期潜伏在灰色的土地上,如蚊蚁般透过法律的漏洞允吸着社会的利益。
案件中的罪犯生活社会的底层,受到各方面的压迫,他们的犯罪动机有报复社会的犯罪成分。生活的层次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机会玩弄法律,极端的行为有一些玉石俱焚的味道尝试。死刑犯的微笑是仇恨社会,是毁灭者的形象。把玩法律者是利用社会,是贪婪者的嘴脸,并不比毁灭者的样子好看。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6
18网络“暗器”,剑指舒淇
                                                         
赵文卓与甄子丹的骂战中,舒淇微博表态挺甄子丹“敬业认真”,此言论招来网友炮轰,以至于成名前拍的古装艳照被翻出。而舒淇于3月26日凌晨1:30分删除了自己全部微博,并取消了全部关注。(新浪网)
前些年,我记得舒淇在媒体面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将脱下的衣服,一件件穿上。”后来的《不再让你孤单》和《非诚勿扰2》也证明了舒淇在演艺圈的实力。舒淇的演艺路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剧”,一场“口水战”何以至此?怜惜舒淇的网友称:“中国容得下苍井空,为何容不下舒淇?”
难道一句微博就将多年的努力全盘翻倒?与她早年拍艳片相比,那些翻艳照、说粗话的人不是更加无耻吗?难道中国网民的素质就这么差?这不得不让我去思考一个问题——是谁?为什么伤害了她?
新媒体在网络的盛行,让一群特殊的网民找到了生存的土壤——网络水军。水军打着网络营销的招牌,活跃在论坛、微博、贴吧等网友聚集的地方。按照他们的行话说“有人有网络的地方就有我们。”舒淇删微博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水军就是黑社会。虚拟的网络、虚拟的黑社会,但暴力和伤害却是真实的。“水军”杀伤力大,并且潜伏在网络的汪洋里,就像武林中的“暗器”——杀人于无形。舒淇只是受害者之一。
水军的组成大概是一两名专职人员,组织网络闲散力量(大多是兼职),受客户雇佣在网络上发表客户想说的话。在利益的驱使下,说什么样的话不重要,只要给钱,再重口味的也没问题。也正是因为利益成为了他们做事的唯一原则,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早上接到通知,骂舒淇。下午又接一笔业务,骂赵文卓,维护舒淇。自己和自己骂了一天,还能收到两份钱。这样的荒唐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项职业,并不断有人加入这个行业中来。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里为人民服务的少了,为人民币服务的多了。水军只考虑,自己“工作”一天能收到多少报酬,并不会在乎自己挥舞出的暴力给当事人会造成怎样的重创。行动的目的如果是纯粹地追求钱,那一切都将失去人性。网络的身份是虚拟的,但虚拟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良知的人在扮演。水军的言论应该受到原则的限制,在难分你我的网络里用虚拟的身份,可以没底裤,却不能没底线。没底裤羞辱的是自己,没底线羞辱的是别人。在法律意义上,用言语伤害别人叫做人身攻击,是犯法。在网络里,既然有犯错,就应当有惩罚。既然有了惩罚,那依据就应该是底线。我想,水军的言论如果有了底线,网络暴力就会得到收敛。
水军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网络上非理智地引领舆论导向。网络俨然已是一方被利益搅浑了的水,水面漂浮着令人作呕的杂物,如水军的“暴力”“欺骗”。网络在为我们的带来方便的同时,言论应该有一个良心的限度。这样的限度能散开网络中让我们迷路的雾,网络的发展才能远离暴力和欺骗。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7
19“师生同考”是个好办法
                                                            “新来的领导规定,任课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一模二模考试,好吧,这个我也能理解。可是,为什么非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坐在教室里考?还给我安排一张桌子,他们把老师当什么了?”昨天,一位初三毕业班的女老师向《金陵晚报》反映,这次的模拟考试,他们这些老师被要求和学生一起参加,并且要和学生同处一个教室里面参加考试,甚至还要接受监考,这样的做法让她感到难以接受。(5月4日《金陵晚报》)
栖霞区的一位中学女老师说,前段时间,学校传达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这次模拟考试,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和学生一起考试,这本来就让人心里有一点不舒服了,感觉就是对我们这些老师能力的不信任。”更让她难以理解的是,他们这些老师还要和学生混在一起,在教室里一起参加模拟考试,而且考出来的试卷也是要评分的。“我觉得这是对我们能力的不信任,进一步说,是对老师人格的侮辱。”
记得我上高中时,每次数学测验,老师都在教室里一边监考,一边在讲台上做试卷。由于教室里没有多余的坐凳,老师只得站着做。我所在的学校没有规定教师必须和学生参加考试,老师的做法完全出于对教学工作的负责和热情。而时下这位老师认为和学生一起考试就是人格侮辱。不知她将学生当成什么了?
德高为范,业精为师。藐视学生,乃德不高;畏惧考试,为业不精。如此教师,枉为人师。
就“师生同考”而言,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考试,能更深刻地体会学生难以把握的知识难点、盲点,同时也是检验自身教学能力的一次契机。考试这种方式,长期以来被当成教学法宝有其道理。排开其他干扰因素,考试和考生的水平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如果知识掌握不够,应试技巧不熟,不管考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得“认栽”拿低分。如果老师都害怕考试,又如何教学生应对考试呢?如不是畏惧考试,和学生一同考试,又何妨?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不少人选择回到校园,拿起粉笔头作为吃饭的家伙。可教师队伍里,也不乏“照本宣科”之辈,备一届课,教十年书。如这位女老师所言,是对老师能力的不信任。对老师不信任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些害怕考试的老师,是自己没有自信。面对质疑最好的回击是拿出自己的实力,而软弱的回击往往是诸如“人格侮辱”类的言论,像是在逃避质疑,生怕现原形。
授课,类似于某种卖弄学识。有学识者才有资格卖弄,才有能力担负起“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近年来,教师队伍饱受质疑。网络上一些批评“教师素质整体下滑”、“优秀教师资源盆地效应”的言论不在少数。“师生同考”是个好办法,考试就像一张滤纸,就知识而言,能过滤出重点、难点;就学生层次而言,能过滤出贪玩厌学的学生;而就老师参考而言,也能过滤出那些混入教师队伍的“水军”来。
一部分教师陷入由“打分”“评优”的权力里蔓延出的满足感,能在课堂上的批评或表扬中获得工作的快感,然而却遗失了对教学本身的尊重。生活方式上,对物质、权力的追求超过了对知识的追求。这不符合知识分子队伍的要求。让老师回归到考场,用考试作为鞭策,排泄出由三尺讲台产生的优越感,回归到严格自我学习,认真教书育人的本位上来。
考试是一种压力,不能说对于学生,这种压力的存在就合理。置于老师,这种压力就是不应该。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每日三省吾身”,做到德高、业精,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姿态,立于三尺讲台上。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7
20“拼爹”就真的可耻吗?
    从“我把是李刚”到今年两会期间的“干爹门”,随着网络上“四大名爹”的出炉,拼爹游戏逐渐被大众知晓。有的人认为拼爹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体现,极大地冲击着社会的公平体系,还有人称拼爹游戏将我们带回了等级社会。而在我看来,拼爹可谓是一笔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未必可耻。
拼爹游戏要追溯到中国的封建社会,甚至更早。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繁衍”出了拼爹游戏,每个人从出身起,根据爹的“品种“不同,被分成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做不同身份的事儿,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分工方式。在封建社会里,等级制度钉进了人们的骨子里,拼爹自然也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儿。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解放,认为拼爹是封建社会的东西,必定讨伐。可谁没有爹?总不能因为自己的爹有钱有权,就不认他吧?李世民也拼爹,可人家拼出了一个大唐天下,留名青史。拼爹未必丑陋,关键是要看你怎么拼。
拼爹——“爹”是被物质化的“爸爸”,是被剥离了感情的。而实际上,拼爹拼的是心态。如果某人说:“我爹开的宝马,自己开的上市公司。”这显然是抱着一种“子承父业”的病态心理在拼,言下之意是那辆宝马和公司以后都是我的。与其说他在“拼爹”,不如说他在“炫耀”更为贴切。因为拼爹是一种社会游戏,不带这么玩儿的。如果你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爹,意味着在你人生的初始阶段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成人之后还拥有一笔可观的社会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脉和经验。这说明,你有比别人更高的起点,比别人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有个可拼的爹,意味着你要比别人更加成功,既是你爹的期望,也是社会义务,因为你占用了比别人更好的社会的资源。
当然,走红网络的拼爹都不是理性地拼爹。拼爹者,大多是被千夫所指。可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在比“我爸爸是警察,有枪。”“我爸爸是医生,会打针。”此外,中国和韩国“抢”历史名人不也是一种“拼祖宗”的行为吗?同是拼爹,可大有不同。不同在于,你骑在老爹的肩膀上是在往更高处爬,还是朝着其他的孩子吐口水。对孩子的教育水平高低,决定了在拼爹游戏中的胜负。玩不起拼爹游戏的人,就试着让自己成为一个拿得出手的爹,让自己的孩子去玩吧。
爹不是衣服,不必拿去处处炫耀,但有个好爹是福气,不妨拿来作为自己成功的资本。拼爹游戏,是等级社会的遗产,理性对待便有它存在的价值,并不可耻。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8
21“早恋界定标准”是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
                                                              
乐清市一中学公布“7条早恋界定标准”,其中竟然将“男女同学并肩走”也纳入了标准。校方表示严格的校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然而,这个世界诱惑那么多,几条校规能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吗?
杜绝早恋,绝不是七句话就能办成了事。青春期问题是极具复杂性的问题,如此简单的处理难道不是敷衍。七条标准能让学生们乖乖地把注意力转移到黑板上吗?无论是暗恋还是早恋都是一件会让孩子烦恼的事情,如此的规定不是为孩子解决烦恼,却是在为孩子徒增更多的烦恼,让他们更加的心神不宁。
孩子为什么会早恋?抛开自然原因不谈,很大程度上源于受教育模式的失败。尊敬的老师也通常只谈分数不谈情。父母在牌桌、酒桌上时间也远远超过了在自己的书桌旁。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已经在无意之中施加了许多对孩子的软伤害,而这样的校规无疑是再次施加的一次更深的硬伤害。
师长们盯准了早恋的害处,却不知一场早恋可能会让一个孩子学会如何关心别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早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早恋时,亲密的师长都成为了自己的敌人。让早恋的孩子烦恼的不是恋人,而是家人和老师。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早恋被妖魔化了。在面对孩子早恋时,负责的师长会耐心交流、认真反思,孩子爱上了别人也许是自己爱的缺失。而不负责的做法便是诸如此类的规定。可这是伤害,而不是爱。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和异性交往是身体发育的正常反应,中学生应该学会如何驾驭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师长应该站在孩子的位置上,为懵懵懂懂的他们做出指引,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利用高压的规定逼他们“就范”。当然,制定规定比耐心疏导简单许多。很难说,这些规定的出台是不是对教育工作的偷懒。
孩子们应该学会爱,如何与异性相处。孩子需要在师长的指导下完成“爱的修炼”,培养自己的情商。这是成长中的必修课,也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早恋界定标准”意味着这门必修课,学校不教,你也休想自学。在校方看来,一个人有没有情商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纳入办学质量考核。
面对早恋,校方应该制定的不是这七条标准,而是告诉孩子如何去认识、面对、处理。粗暴的校规无异于暴力。早恋不是毒药,而是一朵漂亮的花蕾,园丁们能否让它们在包容的环境下为它们锄草施肥,让它们开得更加美丽。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9
22幼儿园问题丛生,需打“组合拳”
                                                         
新闻源: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幼师虐童照”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已全面介入。目前,涉案女教师颜艳红因涉嫌寻衅滋事犯罪已被公安机关刑拘,参与拍照的女教师因寻衅滋事被行政拘留7日。进一步的后续处置正在进行。(今日早报 2012年10月26日)
谈到“幼儿园印象”,那儿承载着多少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可近年来的幼儿园高学费、校车事故、虐童案……人们对幼儿园单纯美好的印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已乱象丛生。
私立幼儿园的高学费、机关幼儿园的高门槛,成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拦路虎。不少地方传出“幼儿园学费高过高校学费”,还有不少机关幼儿园需要学生的父母是公务员或者需要交纳昂贵的赞助费。这些幼儿园俨然已成了少数人才能享用的“特殊”资源。
同时,这也养“肥”了学前教育市场,更多的私立幼儿园应时而生——很多幼儿园虽然价格依然不菲,但教育、管理的水平不敢恭维——即使如此,学前教育的市场,仍供不应求。很大程度上,公共事业的市场化导致了学前教育乱象丛生。
幼儿园的增加,也刺激了对幼师的需求。一方面是孩子入学的高门槛,另一方面是幼师上岗的低门槛。目前,我们的幼师教育还不规范。大多幼师学院在发放教师资格证时,缺乏过硬的考核。幼儿园在用人时,也缺乏严格的审核制度,大量聘用实习生或其他根本无从业资格的人,导致了幼师流动性大、责任心差。虐童案中的幼师,正是通过关系才走上幼师岗位的。难以想象,充满孩童天真笑声的幼儿园,滋生了多少灰色地带。
为匹配学费的高昂,许多幼儿园拿出了一系列“增值服务”,如加强英语、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幼师学院在培养幼师时,也注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心理课成为了边缘课程。而幼师的心理问题往往又是不可忽视的。幼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谁能保证她们的心理没有问题呢?谁又能保证她们如果心理有了问题,不会影响那些可爱的孩子呢?
政府加大投入低价高质的公办幼儿园,平衡供求关系;注视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幼儿园、幼师院校的管理……应对问题诸多的幼儿园,我们只能依靠“组合拳”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4:59
                      23  百叟宴只是“一次性”尽孝行为
                                                               
重阳将近,瑞昌陈华腾摆出“百叟宴”,宴请空巢老人过重阳的举动在网上掀起了一阵暖暖的“尽孝风”。尽孝哥的有爱行为的确感人,但折射出的问题更引人深思。
陈华腾和同事们热热闹闹举办的“百叟宴”,不过宴请了八十多位老人,而我国老人数量早已过亿,在没有“尽孝哥”的地方,那些没被宴请的空巢老人怎么过重阳?无奈尽孝哥和网友热心有余,能力有限,不可能把类似的孝举辐射到全国范围的每一个老人。百叟宴只是“一次性”尽孝行为,不可能让老人得到持续、有保障的心理慰藉。不得不泼盆冷水——尽孝哥的“百叟宴”,不过杯水车薪。
目前,我国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仅仅停留在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层面上。钱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性化、多方位为老人服务的措施关怀到他们的内心,解决不了生活质量的问题。老人们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无法摆脱“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如何关心空巢老人,考验着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水平。
应对空巢老人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有我们可借鉴的经验。如韩国为老人设置生活指导制,定期用电话和上门等形式来走访老人,提供咨询服务;又如瑞典建立的家庭扶助制度,培养专门的服务人员,在老人生活遇到困难时,提供免费的上门服务;日本的老龄化问题也很突出,他们采用建立老年人照顾保险制度搭配专业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养老院事业来帮助老人的生活;而在英法德等国家,还有这样制度——只要大学生或者他年轻人,愿意与需要照顾的老人住在一起,那么国家就会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是减免其房租,条件十分优厚,既能减轻年轻人的压力,又能慰藉老人的心灵。
中国向来倡导“百行孝为先”,眼下空巢老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像尽孝哥这种牺牲自己的时间和财力换取社会“孝义”的英雄主义做法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要切实解决问题,还需要政府拿出更贴心的政策服务。
“尽孝风”如果让政府来主导,再结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供更持续、更有保障的服务,才能广庇天下“老人”俱欢颜。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5:00
             24     被高考逼出来的“艺体生”
“艺体”事业是文明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的精神生活进步的体现。但在如今的中学里,“艺体生”俨然就已成为差生的“新衣服”。
据多年中学教育的一位老师说,“差生”的说法已经被如今的中学教师淘汰,这样的说法太伤人自尊。而在一定程度上,“差生”和“艺体生”指代的是同一类人。学习成绩不佳,自律性差,不受老师重视,被爱学习的同学讨厌……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不同的是,艺体生的说法更为高雅,更能体现老师对不同学生群体称谓的水平。差生是如何“进化”为艺体生的?艺体生,都是被逼的。
高校招收艺体特长生是高考的一条捷径,对于原本文化成绩就不佳的他们来说,对艺体成绩在在乎远远超过对文化成绩的在乎,这样一来便弱化了自己在学校原本的角色——学生。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普通的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不用上早晚自习,体育生要比别人早起好几个小时去训练,艺术生每年有几个月不在教室而在培训班。他们的精力像蛋糕一样被分割,而且自觉不自觉地便把更大的一块蛋糕放在了对艺体的学习上。从而,很多的艺体生呈现出一副对文化学习满不在乎的状态,声称:“只要艺体过了,文化蒙也能蒙过。”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学习节奏割裂了他们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联系,导致艺体生的朋友大多都是艺体生,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校开设“体育班”“艺术班”,表面上是为了加强他们之间专业技能的交流,实质上是任由厌学之风漫延。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艺体生只能的算半个学生——他们只学艺体,不学文化。长此以往,本不是差生的艺体生,也变成了差生了。
在艺体生尚未“推广”之前,普通学生心中的不到教室的同龄人大概分为两类。一是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这类孩子在城市学生看来,一般生活在大山里,自己的生活环境之外。二是不读书的小痞子。在艺体生普及之后,他们的心里便有了第三类人——痞子学生。艺体生不用为每次的考试而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不在乎。他们只是偶尔到教室报个到,校园生活大概分为两个步骤,训练和翘课。普通的学生难免在心里看不起“艺体生”,他们考试成绩差,行为缺乏规范。学生这样的看法,在老师那里也容易得到共鸣。
对于学校而言,艺体生的出现解决了长期以来无法解决差等生的顽疾。文化成绩差的学生学艺体,能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让这群孩子远离课堂,维护了课堂纪律,让爱学习的孩子能够更好发挥。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差,学艺体,还能混个大学读。这样的做法可谓一举多得。所以,网上屡屡爆出“某省中中学,要求考试不达标的同学全都去学艺体。”校方的升学率、家长的心愿、老师的课堂纪律要求致艺体生队伍人数的发展一度赶超当年八路军的发展。这看似天衣无缝的做法,却忽视了艺体生的心理健康。他们已经被特殊对待了。让他们不到课堂,比打骂更让他们难受。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学艺体成为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此,文化成绩不佳的学生,被别人、被自己逼成了艺体生。
艺术、体育事业是高尚的,逼着让不爱学习的孩子学艺体是对艺体事业的不尊重,更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艺术是需要的天赋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合适学艺体,更不是所有不爱学习的人都应该学艺体。高考,逼着多少人心甘情愿地走了一条自己既不喜欢、也不合适的路。这样的感觉,就像强奸。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5:00
                        25 不做东亚病夫
近期关注了两条新闻。一是“广东某运动冠军,靠打零工养活自己。”二是关于无烟日的新闻——“吸烟成为了中国人患癌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以东亚病夫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奥运的“揽金王”,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标志着我们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形象吗?答案,看看中国烟民吧。
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无可厚非的,中国的体育发展在政策上是一路绿灯。体育发展一片繁华的背后,是一个个本该坐在教室读书的孩子,走到了操场上,是一个个曾拿过名次的体育健将退役后只能出卖气力养活自己。“体优而仕”的例子不少,“体优而富”的例子更多,但这样的数字和庞大的中国运动员队伍比起来,是一个可怜的比例。往往培养出一个冠军需要成百上千的人成为冠军的成长的背景。冠军拥有“仕”和“富”的机会,更多的人只能等待着退役,另谋他路。
运动员的前景并不好,但选择做运动员具有足够吸引人的中国式诱惑。运动员,在人生的头二十年是开了特殊通道。很多中学有体育班,大学也有体育学科。走体育这条路,学习上考试的压力少得多。但运动员把学习其他生活技能的时光奉献给了国家的体育事业。退役后,却难以获得国家的生活保障。这是中国式悲哀。
举国上下,为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精彩喝彩。而我们却难以看到运动员群体中那些心酸。他们为中国形象贴金。但运动员的健硕,代表不了所有国民的身体素质。中国的病夫,多着去了。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所有烟盒上都印有的一句话,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无法阻止吸烟成长为吸烟文化。“不抽烟,影响社会关系来往”成为了很多烟民的一条有力的理由,校园里的孩子们,也以吸烟作为一项带有刺激冒险色彩的游戏。
摆脱东亚病夫,不但要靠体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民健康,拒绝香烟,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5:01
26新媒体的言论底线在哪里?
                                                   
赵文卓与甄子丹的骂战中,舒淇微博表态挺甄子丹“敬业认真”,此言论招来网友炮轰,以至于成名前拍的古装艳照被翻出。而舒淇于3月26日凌晨1:30分删除了自己全部微博,并取消了全部关注。(新浪网)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让我们言论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自由度、便捷度也大大提高。但在有效信息交流更为频繁的新媒体平台里,同样充斥着大量的谣言、言语暴力等垃圾信息。不得不承认,新媒体是一个“鲜花”与“牛粪”共存的平台,而牛粪的味道总要比鲜花来得更浓烈。
新媒体不应该只是技术堆砌起来的平台,还应该有规则的黏合。这样的规则就是言论的“防火墙”——以道德为界限,“真实、理性、守法”的言论底线。
如今的网络实名认证越来越普及,那个难分你我的网络时代正在以飞奔的姿态远去。网络言论与具体个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对于某个言论的推崇往往不经意间包含了对言论者道德形象的追随。但实名制仍无法彻底遏制“牛粪的臭味”扑鼻而来,因为说粗话的人,并不会在乎你知道他是谁。网络媒体在“清洁”网络不良言论这方面也做过努力,比如屏蔽敏感字词。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两种技术性手段都无法真正地发挥作用。因为要使一个人不说脏话,用手去捂嘴是没法奏效的。我们需要一个言论的底线,让我们知道哪些话符合标准可以说,哪些话不符标准不能说,说了就会受到惩罚。
网络新媒体对使用者几乎没有门槛限制,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情绪。媒体的传播让这些信息有了受众,我们应该对受众负责,所以,我们在发布时,应该对信息的真实性有过考究。没有身份限制的使用媒体,是媒体博取大众亲睐的重要法宝,而没有被身份而限制的使用者也应该理性、合法地使用媒体。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若没有言论底线,目无法纪的网络“黑社会”就会用言语作为武器,以媒体作为战场,放肆地挥舞着暴力。
舒淇删微博,因为受到逾越了底线的言论的伤害。我们呼吁建立“真实、理性、守法”的言论底线,但新媒体的言论还有另外一条畸形的规则:站在底线的这边是正确,但跨过底线的另一边却是利益。在这样的规则下,催生了一群玩弄言论底线、操纵舆论的别有用心者——网络水军。他们利用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来牟利。在利益的驱使下,言论的底线变得不堪一击。在建立言论底线时,捍卫底线的尊严应该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言论的底线无关利益,也不应被拿来牟利。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逾越言论的底线,都应该受到强烈的谴责。
网络生活已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利用网络新媒体发表言论就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一般,体现着具体个人的道德修养素质。在强调言论便捷、自由的同时,需要为言论的自由确立一个明确的底线,有范围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网络新媒体的言论要有底线,才能远离谣言和言语暴力。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5:02
27 学雷锋,但雷锋不是救世主
    不久前,网络上流传的雷锋“骑摩托”、“带手表”、“穿时装”的照片让这个“雷锋月”显得有些特别。要知道,摩托、手表、时装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在人们惊呼“人造雷锋”时,我反到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因为媒体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雷锋——他做好事,但他同样爱虚荣。这样的雷锋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也有不为人知的缺点。有缺点的雷锋,普通人才有学习的可能,若雷锋是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神,那我们只能将他供奉在神坛里膜拜,学习甚至成了一种亵渎。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几十年的雷锋,仍然频频受到西方人在道德、素质上的鄙视和指责呢?因为一个社会越是提倡什么,便证明这个社会越是缺乏什么。当“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刺疼我们民族的灵魂时,我们怀念雷锋,多希望我们的时代里也出现几个活雷锋。可我们也应该理智地认识到,雷锋只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在我们生活的时候里,也一定生存着喜欢做好事的活雷锋,比如陈贤妹。但这些活雷锋并不能“刹住”不断下滑的道德素质。学习雷锋,只能证明我们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因为我们有好的目标,却无法证明我们就是一个素质高尚的民族。
“学习雷锋”发展到今日,“雷锋”一词的意义已完全超出了雷锋其本人。我们把做好事叫做“学雷锋”,把品德素质高、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叫做“活雷锋”。雷锋俨然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做好人好事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我们命名为“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应该是看见跌倒的老人敢去扶,而不怕是碰瓷。而不是看见某位老人刚过完马路,马上跑过去拖着、拽着再过一次马路。雷锋精神,是先进意识与自主行动相结合的产物,切不可形式主义。
某大学在雷锋月针对部分90后人群中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是“有很大一部分90后虽然每年都在学雷锋做好事,但却不知道雷锋是怎么死的。”调查者的结论是“雷锋渐渐被时代所遗忘”。作为一位已经作古的历史名人,被遗忘,是正常的。西方没有雷锋,但他们同样讲素质、讲道德。雷锋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在于有多少人记得他,而在于有多少人像他一样热心于帮助他人。
我们的民族有雷锋,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用雷锋精神润泽整个神州大地。我们不必把雷锋拿来膜拜,但我们希望将雷锋精神发扬,当做一种民族的信仰,共同筑造民族道德的长程。我们虔心学习雷锋,但要知道雷锋不是道德世界的救世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角是我们,而不是雷锋。需要做些什么的也是我们,而不是雷锋。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5:13
                  28   关于卓越文科
    学院开办卓越文科,打破专业限制,打造精英学子。我有幸报名参加这样的班级,但是随着而来得,是同学们的纷纷退出。
    开班以来,由于上次事件和新闻专业同学的课程冲突,在上了三次课之后,便回到了刘老师的课上,与卓越文科班暂时告别。
    正常的课程结束后,上卓越文科的时间也腾出来了。但,我已经打算和它正是告别了。因为,我想去打篮球、和朋友去聚餐、还有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看小说。似乎一切都比卓越文科有吸引力。
    但是,我无疑失去了一次很棒的机会。有些后悔,但是我仍然要这样做。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5:26
本帖最后由 李潇雄 于 2012-12-27 15:37 编辑

29        导语改写
   
              不错,11月初开进来的联邦车队现在已经撤出,但这只是暂停停火协定带来的和平。帮助促成了这次停火的约翰··康维尔州长担心这份协定随时都可能被撕毁。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依靠西弗吉尼亚的媒来取暖、维持铁路运行以及工业生产,并且全国其他地方也呼吁:“我们需要媒,更多的媒。"一种类似内战的氛围便笼罩这西弗吉尼亚。(改自《煤田的独裁者统治盖阳和谷的“无人区”》)
作者: 李潇雄    时间: 2012-12-27 15:31
           30    导语改写
     条件恶劣的监狱能孕育罪恶,而设在特伦敦的新泽西州立监狱则是全国最恶劣的监狱之一。这座监狱布局糟糕,影响恶劣,管理不善。这是一座中世纪的监狱,野蛮恐怖,污秽肮脏,拥挤不堪。与它相比,星星监狱倒成了一个舒适的地方了。(改写自新泽西州立监狱是罪恶滋生的地方)
作者: 张兴秋    时间: 2012-12-28 11: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