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无意地,当我们觉得别人道德沦丧之时,也是我们自己降低道德标准的那一刻。
这一结论是令人沮丧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加速这道德沦丧的进程;这也是令人充满希望的:把上述的实验倒过来看,把街道打扫干净,我们不就可以减少乱扔垃圾和小偷小摸的人了吗? 三、别人的道德水准
人们有“从众心理”——别人高尚,我也高尚;别人卑鄙,我也卑鄙。如何逆转道德沦丧的进程,关键在于如何让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的“高尚”。
再让我引用一篇论文:“The constructive, destructive, and reconstructive power of social norms.”(姑且翻译成“社会规范的建设性、破坏性,以及重建作用”)
研究者监测了290户家庭的用电量,每周他们会在每户的门把上挂一张表格。一类表格是描述性的,他们给出了该用户的用电量,邻居的平均用电量,以及一些节约用电的小窍门。结果发现,收到这类表的家庭中,用电量高的开始节约用电;而低于平均水平的那些用户,用电量竟然上升了。
另一类表格中,除了上述的信息,他们加上了一个表情:如果用电量低于平均水平,就给一个笑脸:
如果用电量高于平均水平,就给一个不开心的表情:
结果发现,用电量高的用户依然开始节约用电;而低于平均水平的那些用户,用电量没有上升。
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一个笑脸,包含了社会对节约用电的推崇,是一种隐性的“说教”,就如幼儿园给小朋友发的小红花。获得了社会的许可和嘉奖,优秀的行为会得到加强。
Robert B. Cialdini在他的《Influence》一书中提出:当人们的行为比“大家的预期”更好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描述现实(或同时进行“说教”)来提升道德;而当人们的行为比“大家的预期”更差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描述现实,而采取“说教式”的方法。
蝙蝠侠在《暗黑骑士》最后背的黑锅,却是这一原则的例外:他用自己的黑锅给大家描述了一个“更美好”的现实。只有Gotham[url=]市民相信[/url]那真的是现实 ,这黑锅才有意义。
说到这里,得给CCTV发一朵小红花:2011年10月21日的《新闻30分》播出了《抬车救人?该出手时就出手》。2011年10月19日,江西南昌一名2岁女孩被汽车撞到并在压在车下,周围众多民众携手抬车救人。央视的评论道:“帮助别人的氛围可以激发善举,勇气也可以相互传染,其实,在每个人的心底,善良和勇气都不会缺乏,缺少的可能是自主的萌发,所以,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当我们想解救他人的危难时,不妨振臂一呼,把善举和勇气传染给更多的人。”
赤果果的“说教”,亦是赤果果的“报喜不报忧”。 四、失败的“说教”
很可惜,道德沦丧的黑手撕碎了CCTV给我们描绘的一纸美好;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总是成为三月第一周的热门话题,然后被罄竹难书的“消费者受难记”淹没;“见义勇为”也成了高考的加分机器。
为什么会一败涂地? 描述现状的可信度与“说教”的有效性是密切相关的。
当CCTV开始说教的时候,我们所想到的,是我们有多少次被蒙在鼓里。一个卑鄙下流的人,也有权力说教,只是没人愿意听。另一方面,当每个人开始做“恶”的时候,已经告诉了周围的每个人:我开始做“恶”了,所以你做“恶”也没什么关系。 “学雷锋”、“见义勇为”或金钱奖励有可能毁掉那残存的高尚。
确实,那些好人好事需要得到社会的肯定,社会也需要给这些人这些事提供正确的激励。但,上媒体、树典型、发现金,或许是下下策了。未经证实的消息:“见义勇为”的陈贤妹,也被人指责她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伸出援手。每每树一个“高大全”的典型,得到的第一反应是质疑;若找不出破绽,也会安慰自己说“那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五、以法律的名义“说教”
以法律的名义“说教”,这也是可行的方法。Roland Bénabou 和Jean Tirole在“Laws and Norms”中探讨了法律的“说教”作用。
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Bernard Madoff 被判刑150年——很明显,他再活一百多年的可能性是零。又如荷兰的贩卖大麻的咖啡店(coffeeshop),按照法律依然是不合法的,但依然生意兴隆。
这都是在用法律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事情是为这个社会所不齿的。
也有人提出以法律形式规定“救助责任(Duty to rescue )”,即在碰到类似“小悦悦事件”时,不施援手的人将会受到法律追究。
在美国,有10个州规定,路人必须拨打911或以其他方式援手。在欧洲很多国家,不施援手的路人可能触犯刑法;比如在法国,有可能会被处以5年徒刑和10万美金左右的罚款。但是,这些法律都很少真正被实施——这也是因为很少有见死不救的路人。另外,这些国家也都有相配套的“好撒马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即,在施救时,如果善意救助造成损害,则提供救助者可以免责。
想以此类法律来“说教”,在我国或许也只是事倍功无。当然,有很多人认为,那些“见死不救”的人,是真的应该受到惩罚的。 六、北风与太阳
“有一次,北风和太阳正在争论谁比较有本事。他们正好看到有个人走过,那个人穿着一件斗篷。他们就说了,谁可以让那个人脱掉那件斗篷,就算谁比较有本事。于是,北风就拚命地吹。怎知,他吹得越厉害,那个人就越是用斗篷包紧自己。最后,北风没办法,只好放弃。接着,太阳出来晒了一下,那个人就立刻把斗篷脱掉了。于是,北风只好认输啦。”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诚征代笔,且尚无人应征。作者没有所贴图片之版权,如涉及侵权,请告知。
部分参考文献:
Cialdini, R. B. (1984). Influence.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Nick Pisa (20 July 2008). "Italians sunbathe next to drowned gipsy children". The Daily Telegraph.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europe/italy/2437887/Italians-sunbathe-next-to-drowned-gipsy-children.html
Roland Bénabou and Jean Tirole (2010), “Laws and Norms,” mimeo
Schultz, W., Nolan, J., Cialdini, R. Goldstein, N. and V. Griskevicius (2007),“The Constructive, Destructive, and Reconstructive Power of Social Norm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5), 429-433.
"Chinese toddler ignored after hit-and-run dies".guardian.co.uk. 21 Octo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