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名记者研究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8-29 11:16
标题: 名记者研究案例集锦
【案例】
民国新闻人张明炜的政治生涯
2011-08-28 09:13:55| 分类: 历史人物 |字号
[url=]订阅[/url]
在今天,知道张明炜这个名字的人肯定不会太多。然而,在民国时期,张明炜却是一位以实干而著称的新闻人,尤其在华北地区,在读者中,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当时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驻平津特派员,兼华北日报社社长。
张明炜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1928年毕业后,因当时的系主任刘庐隐是胡汉民的左右手,即进入国民党宣传系统任职。最初前往北方办英文报纸(任社长),是奉刘庐隐之命;后到重庆《中央日报》任总经理,是帮老同学程沧波的忙;往四川成都创办《成都日报》,是奉国民党元老叶楚怆之命,最后再赴华北创办《华北日报》,是奉当时的中宣部部长王世杰之命。也就是说,张明炜自毕业后即投身新闻界,一直到国民党退守台湾,大半生都是在为国民党办报,因此有人说他“为国民党卖了大半辈子命”,此言可谓不虚。
张明炜办报,就其风格而言,与《大公报》张季鸾颇有相似之处,即“以报为家”,待同人若子弟,特别重视发行工作。当时一些人办报,“多偏重编辑言论,而忽视经理”,所谓“经理”即现在所说的“发行”。张明炜在这方面采用“接力制”,即前道工作尚未结束,下一班的工作人员已在做准备工作,“这样一段和一段连结起来,每一段节省十分钟……所以当别人还在蒙头大睡的时候,张明炜的报纸已经出版了。”(刘光炎著《梅隐杂文》,台北食货出版社1983年10月初版,页3-4),由此可见他“用力甚勤”。
而对报社同人,“他的手笔一向很大,同人有任何问题,他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同人们需要钱,而公家的钱不够支应时,他自己掏腰包。在天寒地冻的深夜,他到编辑部与同人聊天邀大家到街头小肆和摊贩上,吃一顿热呼呼的水饺或是其他面食,此时同人所感受的温暖,不是区区金钱所能计数的。”(同上)
张明炜虽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在这方面的经验却十分深入和广泛,这主要得益于平时善于总结和学习。以复旦校友刘光炎(民国著名报人,陶希圣之姻亲)的说法,“他无不深入,无不内行,所以人家心悦诚服,不敢欺他”。
在当时的新闻界,一般人都知道张明炜为人做事的要诀,即“吃得起亏”,其心胸异常之宽。抗战结束后,张明炜奉命主持复刊后的《华北日报》,其声望已是“如日方中”。其时,他对溥仪的妃子文绣之遭遇多有同情,不仅安排进报社做校对,还将在李宗仁部下任职的姑表弟刘某介绍给文绣,后两人成婚,在坊间留下一段佳话。
1947年,选举行宪后的第一届立法委员,华北新闻界要产生一位代表,就地位、声望、贡献、人脉等而言,“张明炜是当仁不让的,他做了一辈子国民党员,办了一辈子国民党党报,这一次是众望所归,又没有第二个党员竞选,他的当选,是十拿十稳的了”。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张明炜在参选时竟亦碰到了“地雷”(这是当时的术语,言选举者碰到了对头),原来“社会贤达”成舍我先生也要出来竞选,而位置已没有了,“国民党当局就命令这一辈子把命卖给国民党的张明炜先生‘让贤’,于是一个到手的立法委员,就这样飞掉了……”,一时间,议论纷起,许多人为其抱打不平,而张明炜的反应呢,服从了当局的旨意,未做任何抗争,与其一生“吃得起亏”的性格有关,至于内心作何感想,则不得而知;惟老友们晚年在追忆此事时,仍对当时选举背后的“政治安排”有违宪法而深感失望,因为这不仅是华北新闻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宪法赋予国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了剥夺。
1949年,内战后期北方失利,张明炜离开北平到了上海,即奉中宣部之命前往香港筹办《香港时报》,事成之后,交许孝炎接办,其本人前往台湾。由于一时没有适合的事情可做,在台中办了一家“民天”电台,取“民以食为天”之意。其间一些电台受到有关部门的干扰,被台中新闻界推为代表,前往台北“立法”、“监察”两院请愿,张明炜没有推辞,毅然负起了这个责任,甚至垫出一笔为数不小的活动费用,“他那时环境也不甚优裕,但他却绝不提,间或有人提及,他也是一笑置之”,此时他对国民党已有较深的认知,其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与体制渐行渐远,从此再也不愿意办报。78岁那年,死于台北荣民总医院,是癌症。
刊于2011年8月28日《南方都市报》历史评论版,原标题为《张明炜选立委》。
http://fanhongbk.blog.163.com/blog/static/12143931420117289135520/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8-29 11:20
dongkaizhuan
现在这种真正的新闻人已经没有了!
楼兰问情
毅然负起了这个责任,甚至垫出一笔为数不小的活动费用,“他那时环境也不甚优裕,但他却绝不提,间或有人提及,他也是一笑置之”。真性情的汉子,,
楼兰问情 回复 楼兰问情
健康的氛围,需要健康的环境,才能造就健全的人格。
zou_free
指定代表、钳制言论,博主你借古讽今,会被跨省的。
回复|举报
chuangyixiaozhan
就新闻自由来讲,中国在逆历史潮流!在防民之口的社会,何来真正的新闻人
被聋哑被瞎被代表
民国不死!
zhnght
7.23事故分析报告已出台,想看原文内容的请百渡找“动车相撞事故分析报告暴光,内容漏洞百出令人啼笑皆非”这个字段
yangh8231
1947年行憲政之治,而今的大陸呢,什麼時候才能再開憲政之治。
石城锋利 回复 yangh8231
应当说民国之后即有憲政之治,虽然一段时期存在訓政。这个张明炜49之后若是在大陆混日子,不知道会有多惨?
回复|举报
08-28 14:57
文翰翩翩 回复 石城锋利
应该有两种可能,一,就是所谓的自绝于人民、二被改造成所谓的顺民。
回复
08-28 15:03
yangh8231 回复 石城锋利
肯定,肯定。我認同你說的。
楼兰问情
一些电台受到有关部门的干扰,被台中新闻界推为代表,前往台北“立法”、“监察”两院请愿,张明炜没有推辞,毅然负起了这个责任,甚至垫出一笔为数不小的活动费用,“他那时环境也不甚优裕,但他却绝不提,间或有人提及,他也是一笑置之”。真性情的汉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16 11:06
【案例】
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战地记者为什么
2011年10月16日08:54 南方周末 微博
方可成
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新闻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寝室里、网络上谈起自己为何学新闻,最常见的几种答案包括:高考没发挥好,被从经济学院、法学院等调剂过来的;想当主持人、播音员,风光无限;想当战地记者,以罗伯特·卡帕和闾丘露薇为偶像。
平心而论,在这几种答案中,“想当战地记者”是最靠谱的,最不至于让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吐血的。
不过,高中生对战地记者的理解往往肤浅片面,如果说得好听点,就是过于浪漫化了。让大家动心的,是战地记者的“帅”、“酷”,是那种从事着与众不同的工作,行走在死亡边缘,享受英雄般注目的快感。
坦白地说,我本人很怯懦,我从没有想过去当战地记者。要是报社派我去战争前线,我估计多半要当逃兵。我甚至为一个问题困扰许久: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有战地记者?他们的付出乃至牺牲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满足读者们对硝烟和血腥的猎奇心理?
如你所知,答案其实很简单——战地记者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失业。也就是说,是为了避免战争、减少战争,乃至消灭战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用纸笔和镜头将战争的残酷真相揭示出来,给尚武的世人以警醒。
当然,你要说那些大牌的战地记者中没有一个人有哪怕那么一点点英雄主义思想作祟,我也是不信的。但是,我们要理解战地记者,就必须从战火纷飞的表象抽离出来,思考他们的终极目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被无数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的价值被高估了。难道记者的使命就是不停地靠近、靠近、靠近?靠近了,然后呢?显然,比起这句话,卡帕的另一句话更值得传颂:“照相机并不能直接阻止战争,但它能阻碍战争的发展。”
二
刚刚在利比亚不幸牺牲的两名西方战地摄影师,是战地记者的杰出代表。如逆光老师的博客中所言,“两位战地记者离去是业内的巨大损失,他们都不是战争表象的记录者,不但有着传统战地摄影师目击战争,反对战争的使命感,还都非常注重传播策略,努力把信息以多元的方式传播。”
“蒂姆则在一次访谈中,也吐露了他关注战争的原因:‘战争就是地狱。比地狱还要地狱。我要做的不是找到某种所谓确切的结论,而是要展示战争的质感。也就是说,我不想只拍战地的情况,我还要拍人,拍战争间隙,他们不打仗的时那些乏味时刻,以及这些乏味被下一次恐怖的到来而陡然刺破的那个瞬间。’”
从这两位战地摄影师的身上,我读到的是一种悲悯情怀。我相信,他们虽然以拍摄战争闻名,但当地球的某个地方硝烟再起,需要他们再赴前线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感到兴奋,虽然那场战争可能会为他们带来无上荣光。
三
现在,中国媒体也有了一些战地记者,除了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中央党报、凤凰卫视等几家之外,市场化媒体也开始跻身其中。我将之视作中国崛起的表现,但不愿用“令人兴奋”来评价,因为这样有悖战地记者的终极使命。
刚刚派记者去利比亚完成采访的《南方都市报》今天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记者在战地奔跑的大幅照片十分惹眼。启事上的几行大字隐隐透露出这家报纸的野心——“向世界出发”、“在现场”……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两行字:“和我们一起作战吧,相机就是你的武器。”
也许很多看到这则招聘启事的人都会将这句话做英雄主义的解读,并为之感到兴奋,将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视为可能让自己功成名就的战场。但基于对战地记者的理解,我更愿将这句话解释为:和我们一起用相机作战吧,我们的战斗目标是,反对战争。
我不知道制作这幅广告的人以及照片上这位令人尊敬的摄影记者是不是这样想的。如果是,那么我们的媒体和记者真的已经具备了世界水准和世界情怀。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16/085423310689.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 17:10
【案例】
@陈杰人: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身世起底:张研农1948年11月生于湖南双峰县洪山殿镇古塘村,本姓朱,其父是教师,在双峰临近的娄底春园中学教书。1950年代初,一位张姓南下干部团长来娄底,偶遇朱家,觉得孩子可爱,遂收为儿子,改姓张,带到北京上学,送去参军,这便有了后来的张研农。有时候,出身真的决定很多。
转发(11)|评论(9)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3 00:08
【案例】
三联理多多:搞社运可以掩盖“一切一切”。 //
@李鸿谷:胆怯时,寻找同党以取温暖,不必惊讶;弱小时,寻找大帽以求壮胆,无须苛责……但一切一切,你总归要写出来可以一观的稿件啊!最终,如果坚持下去,你还做这行,你会明白,这行很简单,只是:找到事实。
◆@李鸿谷[url=http://weibo.com/verify][/url]:批评报道—负面报道—舆论监督报道—揭黑报道——最终,进化成:调查记者。这是不是近30年新闻演变的一条线索?下一步往那里进化呢?没有自我,所有的帽子下面,只有一个空。 转发(20)|评论(11)53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3 09:28
【案例】当代记者脸谱
◆@广州唐宁书店[url=http://weibo.com/verify][/url]:@香港卫视陈扬 ,外号陈SIR,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言辞犀利、形象亲民、热爱广州。2011年8月起正式加盟香港卫视,主持新闻杂志节目《截击时事》。每周奔波于粤港之间的陈SIR,对广州无疑仍有着最深厚的关切之情。#11月5日下午3-5点唐宁华乐店, 陈SIR和你饮啖茶,倾下计#。
转发(185)|评论(29)11月2日 13:09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8 21:26
【案例】
ly1216V:这话儿看着窝心//
@鞠焕宗: 做记者一年多以前上车精神奕奕爱看风景,现在倒头就睡不管多么颠簸;脾气变好了因为见到每个人都要不断搭讪脾气也变暴了因为经常遭遇无厘头的事件;学校刚毕业,天天盼着有大事,现在每逢假期周末祈祷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以前觉得记者阅历丰富,才知道,心孤单说的也是这些人
◆@邓宇specter:转一组看得我泪流满面的漫画。祝仍然坚守在新闻从业道路上的兄弟姐妹们致敬,并祝节日快乐!
转发(424)|评论(51)今天 13:55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0 21:37
【案例】
STV施琰:
屏幕人物是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李芸,报社首任社长是范长江(1909-1970),虽然任职不到半年,却让解放日报赢在了起跑线上。范长江先后担任过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以其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从1991年开始举办,是全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悄悄问一句:解放日报,现在你家订阅吗? ◆@丫丫4007:上海新闻界纪念第12届中国记者节暨"走转改"活动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主持:潘涛,施琰。
转发(12)|评论(3)11月8日 15:06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7 23:38
【案例】
@朱朱文强[url=http://weibo.com/verify][/url]:这位号称光明日报的记者好牛逼,他说如果我发微博就让我丢工作,就冲这个,哥今儿发了。
转发(113)|评论(50)51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9 11:39
【案例】
今天 07:33 来自享拍微博通 原文转发(28) | 原文评论(6)
今天 08:27 来自网易微博 举报 | 转发(2) | 收藏 |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21 22:52
【案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1-29 17:51
【案例】
我是记者!我不是记者!
■毛牧青
我是记者
因为我从事这个工作许多年
我不是记者
因为我始终没有那本记者证
我不是记者,是今天我敢说实话道真相
所以我是一个记者
我是记者,但我曾经说过假话谎话缺德话
所以我不是一个记者
记者是个符号
记者不是个符号
记者应有着起码的良心、公允和真实
尤其不能散发歪曲事实的阿谀臭气
我尊敬那些敢于道出事实真相的人
他们是真正有社会责任和正义感的记者
我鄙视那些唯唯诺诺避重就轻的记者
他们做记者是悲剧——尽管有人身披花束和光环
我们有世界最多的记者
却有着世界最少的记者
少的是洞察社会的铁肩担义
多的是自我吹嘘的拥趸喇叭
背负高度的社会责任,是“无冕之王”的名归实存
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的,所以有人被称为“妓者”
当正义和道义遭遇权贵的强奸需要申讨
妙手著文章的记者就显得格外伟大
我关心记者节,那里有我的矻矻历程
我讨厌记者节,那里有人厌恶的回忆
沉重的担子不是所有记者能胜任
万马齐喑下的鼓与呼,你的职责就是记者
2010年11月8日早涂鸦“记者节”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1-30 11:13
【案例】
中国青年报:假记者现象需从真问题开始解决
2011年11月30日09:50 中国青年报
曾几何时,山西假记者的猖獗闻名全国。如今,和山西一样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陕北,也成了假记者敲诈勒索的“重灾区”。许多假记者整天活动于陕北的矿区、乡村,屡屡敲诈得手。榆林市一个实行有效记者证免费放行政策的公路收费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天之内,被检查的17名记者中只有3名是真记者。记者发现,这些假记者在陕北如鱼得水,很是“吃得开”,有的假记者竟能让警车开道,甚是威风。(《北京晨报(微博)》11月29日)
假记者打着记者的幌子,四处寻找问题单位,以曝光、摆平相威胁,敲诈勒索,强拉广告,聚敛钱财,令人痛恨。对这些假记者施以重拳,严惩不怠,实在是太有必要了。但在笔者看来,如果只把炮口对准假记者猛轰,而不去寻找并解决假记者背后存在的真问题,那么假记者就会打而不绝。
假记者背后到底有哪些真问题呢?首先是许多单位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领导心中有鬼。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是这些单位不违法乱纪,不偷税漏税,不带病生产,假记者们还有机会下手吗?要是这些单位能正确对待问题,一旦被假记者盯上,能坦然承认错误,主动报告上级,迅速进行整改,不去遮遮掩掩,那又何惧假记者的敲诈勒索?
其次是一些真记者存在着行为不检点的现象。假记者招摇撞骗为何如此轻车熟路,屡屡得手?还不是跟真记者学出来的,一些媒体的记者,利用“无冕之王”的身份,整日琢磨着如何赚钱,白手黑手全用上,富得流油,正是在他们的“示范”之下,假记者才越来越多,骗胆才越来越大,手段才越来越狠毒。
最后是执法部门的工作存在明显的疏漏。假记者惯用的“隐瞒不报”、“帮忙摆平”等敛财手段,无不以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到位为前提,倘若监管部门能洞察入微,任何蛛丝马迹都逃脱不了,那问题单位还会心存侥幸,寄希望于假记者来替自己“消灾”吗?
如果不对“假记者”背后的这些“真问题”进行号脉、诊治,那么,漏洞面前,“假记者”就难以绝迹。
http://news.sina.com.cn/m/2011-11-30/095023549737.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2 18:32
【案例】
◆◆@我是金超人[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同学们,现在报社编采方队向我们走来,他们衣着凌乱,带着黑眼圈,扛着月度考核,脑中幻想新闻理想,左手捧录音笔,右手拿防狼棒,腋下夹订报收据,他们精神抖擞,喊着响亮口号向我们走来。路过主席台,主席喊到:"编辑记者辛苦了!" 方队响亮回复:主席,订份报纸吧。by@victorpeople 转发(107)|评论(17)今天 11:56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4 21:36
【案例】
北大媒介观察:【记者要避免一种姿态】柴静:一个记者要做什么事情肯定不会预先宣扬,也不必把自己悲情化。《大公报》总编(张季鸾)曾说,大时代中的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现在微博容易助长一种“持镜自照”的姿态感。你要多问自己一句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说了。(北大柴静讲座)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24 13:08
【案例】
shirlley:
通宵赶稿显然要有咖啡,有零食,要蓬头垢面,要作面如死灰状。上月,@龙婧的八卦小报 同学在我家熬了个通宵,次日清晨我起床,看到丫还抱着电脑坐在沙发上,眼神迷离,僵尸一般//@张璐瑶: 广大记者赶稿桌面无材料、无纸笔,这这这……//@董柳:广大记者要笑啊。。 ◆◆@姚晨[url=http://weibo.com/verify][/url]:记者"陈若兮"加夜班赶稿中。@电影搜索官方微博
转发(1827)|评论(1117)12月23日 18:20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30 00:29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1-12-30 00:32 编辑
【案例】
财经女记者部落:
【深夜围观—女记者PK财经公关CEO】1、有微博称阿斯兰IPO财经公司用多黑暗方法陷害采访记者。2、@欣怡小妮 称自己是该公司CEO,因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李晓晔有点小误会。3、@李晓晔 回击质问:你老公就在证监会这是不是事实?! 4、@欣怡小妮 称与证监会无关。5、@李晓晔 证实其老公与新三板有关。
李晓晔:
回复 @欣怡小妮:哈哈哈,你手上的IPO项目怎么来的,你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吗?有没有靠你证监会老公,谁更恶心?你有没有设计记者你自己心里最清楚,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己屁股不干净还跑这骂街! ◆◆@深蓝财经联盟:【黑公关出现,财经记者需提防】@金融街侦探 :年度最黑公关公司火热出炉——北京阿斯兰财经顾问有限公司,手法凶悍——仅2011年就通过吉林永大、德尔家居、宁波慈星等案例,用约沟通强塞礼物等方式设计了多位报社网站记者。该公司约记者“沟通”新闻,设陷阱使记者坐牢、去职,兵不血刃地灭稿。 转发(716)|评论(101)12月29日 19:34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4 22:19
【案例】
传媒老王:
【昨晚围脖事,今天报上闻】年轻记者欲跳楼, 微博展开大营救。过程扣人心弦:微博惊现“自杀告白”—网友传播—报警—网上网下接力—博主获救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5 20:46
【案例】
德国总统回应威胁记者事件:要学如何做总统
2012-01-05 05:04:54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61人参与
核心提示:德国总统武尔夫1月4日回应“电话胁迫记者”事件。武尔夫表示,已经向《图片报》总编亲自道歉,对方也接受了道歉。从州长到总统的职位变化进行得非常快,自己需要“学习如何当总统”。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对武尔夫继续表示信任。
中新社柏林1月4日电 德国总统武尔夫在新年假期结束后于4日晨返回总统府,迎接他的是新一轮汹涌的舆情。武尔夫当晚接受德国两家公众电视台联合采访,对私人贷款传闻引发的“电话胁迫记者”事件进行公开解释。
去年12月中旬,《图片报》首先公开报道武尔夫向私人贷款50万欧元买房情况之后,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跟踪报道,细节越揭越深,直接影响到总统声誉。无奈之下,武尔夫公开了自己的购房贷款资料,并将其存放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供所有媒体随时察看,“贷款传闻”到此似乎渐趋平息。
不料年关刚过,媒体又披露出一件“电话胁迫记者”事件:在《图片报》上述报道截稿之前,武尔夫曾致电该报总编辑试图阻止其发表,并威胁要对报道此事的记者进行惩罚。
“电话胁迫记者”事件在媒体引起轩然大波,眼看总统将位置不保,武尔夫在不得已之下选择接受电视采访,解释了一些令人难堪的问题。
武尔夫承认对《图片报》总编的“电话威胁”是个严重错误,表示已经向其亲自道歉而该总编也接受了。武尔夫解释说,他没有试图阻止媒体发表批评报道,只希望媒体在这件事上“人性化”地对待自己,他有责任保护自己家庭隐私,在这件事上自己其实是媒体牺牲品。
武尔夫说,从州长到总统的职位变化进行得非常快,他需要“学习如何当总统”。总统任职期限为5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自己并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需要辞职。
武尔夫电视采访播出之前,一项民意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赞成及反对武尔夫辞职的人数不相上下。
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对武尔夫继续表示信任。默克尔通过政府发言人表示,武尔夫的总统工作履行得非常完满,这个看法并没有因为上述传闻而受到影响。
武尔夫接受电视采访甫毕,媒体已出现穷追不舍迹象。德国记协认为武尔夫应该面对所有媒体回答问题,而不是仅接受两家电视台的采访。其它私人电视台也联合起来对总统府提出抗议认为待遇不公。
新闻回顾:德国总统被曝曾打电话威胁媒体
2012年1月2日,德国联邦总统伍尔夫被曝曾亲自致电德国《图片报》总编迪克曼(Kai Diekmann),试图通过威胁阻止该报报道他的私人房屋贷款一事。伍尔夫在电话中威胁道,倘若报道仍旧发表,将与《图片报》所属的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 Verlag)彻底断绝关系。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 黄霜红 )
http://news.163.com/12/0105/05/7MVT093C0001121M.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7 19:14
【案例】
CCTV编外员工辛酸史 看看央视是怎么待编外职工的
我在央视工作8年了,我是编外。自然灾害,我第一个到现场; 急难任务,我首当其冲; 年底了,因为工作量高,我成为最佳员工。发工服没我的,发奖金没我的,发挂历没我的,因我是编外。可看着我的作品在央视播出,我欣慰; 看着办公桌对面悠闲的正式员工,我羡慕。带着对央视仰望和羡慕,我努力工作
领导告诉我,总会签上汇才的,我信了,一年200天出差,我成了剩货,可我高兴啊,我愿意。可这几天,我有点伤心,也许如同其他几千名编外一样,因为任何成绩都和我无关,我只是一个编外,调整心情,我还会继续努力,明天阳光灿烂。
2011年,汇才招人了,我喜出望外,可是30岁以下,我又成了门外。可我也年轻过啊,皇帝闲妃子色衰,可她也年轻过。整理心情,我再次努力工作,踏上出差的火车,每当对方想看我的记者证,我都说正在更换,因为我没有; 每当对方跟我好奇打听央视里什么样啊,我都遮掩,因为我没进台证; 每当家人朋友
羡慕我,我只皮笑而肉不笑,因为我心理清楚,我仰慕她,创造成绩,但我清楚我自己的身份。我会继续努力,即使等到退休,我也会跟我的侄子、或者我自己的孩子说,我的作品
在央视工作8年了,工服没我的,奖金没我的,挂历没我的,开大会没我的。这些我都不在乎,可,别人给一万,给我100,也许是对我存在的肯定。3000名编外,日夜与正式员工一起工作,一起奋斗,才做得出那么多原创节目,赢收视份额。功劳,有他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的一半啊。@评论员杨禹
《状元360》编外人员有70%,《看见》只有几个正式工,《生活早参考》的正式工也寥寥几人。一群编外,为央视播出的原创节目努力着。一是正式工手握奖金的欢喜,一面是编外的伤心。@生活早参考 @状元360 @CCTV看见 @金越V
看着坐对面的同事,拿了奖金后的欢喜劲儿,他没有给中央电视台做几个节目。我的心里很凉。因为我是编外,我也似乎习惯了,8年了,从小青年变成中年,我一直在奢望的等待,期待着哪一天,我也是编内。@宁财神 @封新城 @刘春 @黄海波 今天准备走回家,调整心情,明天继续做节目……
2007年,新劳动法将实施,央视一举清理3000临时工,那时才是真正黑工,没基本工资,没任何保险。而我们却在节目里,帮黑工,要回劳动该得的保障。那天,我还在工作,领导告我,明天不要再来,这几天查的紧。我迅速跟正式员工交接,一正式员工跟五六个黑工交接。那年我30岁,做黑工四年!
大家各某生路,没几日,汇才释放名额,大家重相逢,兴高采烈来考试。考试队伍浩浩荡荡,组织几天。考完大家都回家等信。对多数人,从此就没了消息。后来得知,一个栏目清数十人,只有一两个考试通过。很奇特都是一些工作表现不怎么样的人。我又等待,因我仰望央视
这个时,大家梦醒,重回央视梦破灭。心虽有留恋,因为毕竟在那工作了几年,但都开始找工作。此时,央视各个栏目,进入大量重播,因为有的栏目只剩下领导等几人,无法制作节目了。剩下的6000正式工,一部分也散布在频 部门 栏目等各闲适的岗位久了,无心再上前线。这让原创节目杯水车薪。
几个月过去了,各基层栏目无法持久重播,收视低迷。不得已,开始回招,被敢走的人。人们重又相聚。为了符合劳动法,把这些人签到了,各个公司,每个月有1000、800等不等的基本工资。我还高兴了好一阵,“上刀山,下火海”,再所不惜。节目收视屡创新高。
领导鼓励我,好好干!肯定会签正式员工的。我信了,使劲干。终生大事暂忽略。月饼没我的,运动不许我参加,开大会不许我出现,都无所谓。只要能够留在央视干,领导总会看到我的努力和能力。
等啊!等!新台长焦利来了!汇才开始招人,英语六级,211大学,最要命的是30周岁以下。我也曾在央视年轻过,可我今天老了!真正电视节目(驻外、技术岗位除外),跟大学层次有关系吗,跟英语更无关,他需社会人、有人文关怀的人,才能做出观众喜欢、戳观众心窝窝的好节目。
央视,很多业绩突出的节目制作人员,并没有博士硕士,很多人都是各地方台出蕾拔翠的,带着梦寐以求,来到央视,希望有所见树,可是,却落入黑工,今日成了编外。他们依然努力,为了电视梦想。一直坚持,没有转行,从小伙子,熬成中年,依然编外。
作为编外,所有岗位的竟选与我无关,即使我们很多人比正式工优秀。基层仅有的正式工,具备创作能力、领导能力等等,已经罕有。而他们的身边却是一群编外在扭转着低收视,在轻伤不下火线,在急难的任务面前冲着。
心情总归心情,明天出差四川,为春节备播作准备,不能辜负领导信任、观众期待。我想3000名编外,也定如我一样,因为被忽略,心情都是暂时。因爱电视,忽略各种诱惑而坚持着; 因仰慕央视,而舍弃已有的地方台、公务员等舒适,每人背后都是故事。明天依然努力,为梦想,为观众。
http://dzh.mop.com/shzt/20120107/0/5SOOFzI2896a2aFz.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5 16:46
【案例】
◆◆@张泉灵[url=http://weibo.com/verify][/url]:【 记者的真相 】1,记者不用上班打卡——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下班时间。2,记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除非我们能控制地震、洪水、突发案件发生的时间。3,记者社交面广——我们的仇人也比别人多。《焦点访谈》的同事们从不吃陌生人寄来的食品。不敢。4,如果重新选择还当记者吗?——当,不会别的。
转发(8932) | 评论(2353) 2011-4-4 16:42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7 19:15
【案例】
环球企业家杂志:
工资跑不过CPI,路透社的记者们要罢工了。他们计划本周四、五举行为期2天的罢工。原因很简单:工资涨幅低于CPI涨幅。路透社承诺为所有员工提供1.75%的最低薪酬增长率,而2011年英国零售价格增长率为4.8%,“这迫使路透社员工投票决定进行逾25年来首次罢工。”路透社的工会官员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8 12:02
【案例】
路透社员工将举行25年来首次罢工
2012年02月07日15:52 新浪传媒
英国卫报对路透社员工将举行首次罢工新闻报道截屏
新浪传媒讯:英国《卫报》报道,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记者们日前一致投票要求进行罢工活动,以抗议其工资涨幅低于通货膨胀率,这也是路透社在近25年来首次发生的罢工事件。
汤森路透公司全国记者工会成员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决议,将于本周举行为期48小时的罢工活动,而本周恰逢汤森路透公布公司全年财务业绩之时。
"我们已经做出多方努力,同公司方达成和解,但公司方拒绝提高1.75%的工资涨幅,而这一涨幅已经低于通货膨胀率。公司此举迫使员工们不得不通过投票,举行近25年来首次罢工行动。"该公司全国记者工会成员迈克·鲁迪和海伦·朗如是说。同时,两人指出"汤森路透必须为此次纠纷承担责任,工会曾多次警告公司方面,公司连年低于通货膨胀率的工资涨幅加之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已经达到员工忍受的极限,并将促使很多员工离职。"
全国记者工会表示,公司方这一最新协商工资对那些在伦敦生活窘迫的记者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工会投票显示,83%的成员赞成进行罢工,并于2月9日周四午夜起进行48小时罢工。全国记者工会指出,汤森路透对其伦敦金融区金丝雀码头办公楼内保洁人员的待遇也饱受批评。
工会副秘书长巴里·菲茨帕特里克称:"此次罢工有关公平正义,公司管理层提出这一低于通货膨胀率的薪水标准,还迟迟不发绩效工资;此外,员工们只能用这份薪水勉强维持生计,管理层应该全面提升员工工资水平。
继加拿大汤姆森集团和英国路透集团合并以来,该公司全国记者工会成员曾在08年和09年因不满公司裁员和工作条件威胁举行罢工活动。
路透社总编辑史蒂文·阿德勒称:"我们已经从全国记者工会那里获悉约有150名员工将在2月9日本周四至2月10日本周五举行罢工。对此我们深表遗憾。我们已经制定应急方案以确保路透社继续发布高质量的新闻,以在这段时期内满足读者的需求并尊重这些员工将罢工作为交涉工资待遇的权利,并衷心欢迎他们能在罢工后的下一个工作日重返工作岗位。"(梦薇)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07/155223895377.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9 15:15
【案例】
@李鸿谷[url=http://weibo.com/verify][/url]:战地记者与政治记者,是媒体业里最具挑战性的岗位。当然,这两岗位我们都缺。有回跟美国一政治杂志主编谈完,很偶尔,他逸出政治:可惜,这两种记者,都有一种人生缺陷,就是觉得战争与政治是人生的全部。在中国,做个业余的政治新闻传播者,是否也易染此毛病呢。 转发(1) | 评论(1) 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3 21:38
【案例】
路透社英国记者取消罢工行动
2012年02月13日09:44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政客》杂志网站2月8日报道,汤姆森路透和全国记者工会达成了一项协议,其将取消原定从8日午夜开始为其两天的罢工。
据悉,路透社新闻总编辑斯蒂芬-阿德勒(Stephen Adler)在一份内部邮件中透露,“正如你所知,全国记者工会预定在伦敦今天午夜开始工业罢工行动。我对我们与全国记者工会于今天早些时候达成协议感到非常满意,该协议已经被工会会员通过,我们避免了一场罢工行动。”
报道称,此次罢工将是路透社超过25年时间内的第一次罢工。在全国记者工会成员要求发放拖欠工资的建议被母公司汤姆森路透拒绝之后,才引发了本次的罢工行动。
阿德勒在写给《政客》新闻网的邮件中表示,“我们在全面谈判期间,听取了全国记者工会的意见,最终达成了一项支付工资的协议。双方达成协议将工资提高3%,其中包括最低加薪2.5%,另有5%的绩效加薪。在2011年的总体预算中,预计增长为1%。”
他总结道,“我对每一个在解决这场罢工中出过力的人表示感谢,我尤其衷心的感谢每一个为达成这项协议而做出努力的人;因为,这使得我们能够继续为在伦敦和全世界的消费者发布杰出的新闻。”(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13/094423924398.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5 16:22
【案例】
深圳拳打女记者省政协常委认错致歉
核心提示:2月13日,广东省政协常委、某中心城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宏与《深圳商报》记者发生冲突,拳打对方。14日下午4时30分,刘伟宏前往深圳商报认错致歉。对此,广东省记协呼吁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治安处罚。
(1/4)
转发到微博
2月13日,广东省政协常委、某中心城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宏就中心城“涉嫌违规售铺”一事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圳商报》的记者秦兴梅在会上提问,刘宏伟表示“秦兴梅记者扬言要把我从政协常委的座位上拉下来!”在发布会过程中,刘伟宏拒绝与深圳商报记者对话,声称:“你的问题我一个都不会回答你!一会我就把你清理出去!”
深圳商报记者因报道深圳市怡景中心城商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心城”)“涉嫌违规卖铺”事件,在新闻发布会后的追访中,被中心城董事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刘伟宏当街拳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记协主席杨兴锋对此事表示关注,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为此做了批示。当事人刘伟宏昨日下午登门向被打女记者认错道歉,并首次回应了媒体关于中心城涉嫌违规卖铺事件的报道。
2月7日至10日,深圳商报连续报道,称中心城“涉嫌违规卖铺”。记者秦兴梅介绍,其曾多次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刘伟宏联系,希望其就此事做出回应,一直没有答复。
直到2月13日下午,刘伟宏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多家媒体参加,专门就中心城“涉嫌违规卖铺”事件的释疑解惑。迟到近一个小时的刘伟宏现场拒绝深圳商报的提问,并在商报记者秦兴梅随后的追访中,打了秦兴梅一拳。
记者了解到,针对广东女政协常委当街拳打深圳商报记者一事,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获悉后高度重视,亲自致电深圳报业集团黄扬略社长,称“要旗帜鲜明地批评和谴责任何阻挠和干扰新闻从业人员正常采访工作的不正当行为”,“记者的人格尊严和职业尊严绝不允许践踏侵犯”。
昨日下午3点半前后,记者数次拨打刘伟宏的手机,刘的手机关机。中心城一位高层吴女士介绍,刘伟宏已经赴港参加一个重要招商引资活动,未来3天都不方便接受采访。
但深圳商报一位编委昨日介绍,昨日下午4时30分,刘伟宏来到深圳商报热线新闻部与记者对话。刘伟宏承认打人了,并承认打人不对,对打人事件做出诚挚道歉,刘对深圳商报对中心城涉嫌违规卖铺事件首次做了正面回应。
女记者被打事件,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数十家党报、都市报媒体都转载了此次事件,引发广泛热议。
记者获悉,昨日,据深圳房地产市场监管部门、深圳规划国土委第一直属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开始针对中心城违规卖铺一事展开调查,昨日该委已约谈相关方了解中心城卖铺一事,但调查需一段时间才有结果。
而深圳市经侦局有关人员透露,警方确实已经接到购买店铺业主的报案,依据法律程序,先进行前期的调查取证,目前没有针对此事立案。
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心城高层吴女士介绍,中心城财务部门昨天已经给所有业主退款。但两位业主余女士的丈夫和秦先生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曾在昨天上午赶到中心城,但中心城销售总监王雪梅称,要等刘伟宏的通知。
福田警方昨日表示,双方事发当晚近8时做完了笔录,双方有不同的说法。下一步将结合验伤报告,调取证据,并根据二人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调解。
■事件回顾
商报记者追访被打
据《深圳商报》报道,刘伟宏为了回应深圳商报关于中心城“涉嫌违规卖铺”事件的报道,专门于2月13日下午2点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迟到近一个小时的刘伟宏面对商报的提问,称:“你的问题我一个都不会回答你!一会儿我就把你清理出去。”
刘伟宏在接受除了深圳商报之外的媒体采访后,离开发布会现场,深圳商报记者秦兴梅在中心城东侧的招商银行门口见到刘伟宏,在秦兴梅提出采访要求后,刘伟宏强行拉住秦兴梅。
报道称:“没等秦兴梅站稳,就飞起一拳,直接砸向秦兴梅的胸口。秦兴梅一个后仰,半天没有喘过气来,质问:‘您怎么打人?’刘伟宏指着秦兴梅的鼻子继续放言:‘我打你怎么了?我这辈子就这么跟你在一起了。’刘伟宏飞拳殴打秦兴梅之后,还要继续往前扑向秦兴梅,被招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及保安拉开。”
深圳商报关于刘伟宏的言语和动作,新快报记者的报道得到印证。
据深圳商报报道,昨日下午新闻发布会现场,刘伟宏还指着该报记者说,“记者说要把我从政协委员的位置上拉下来。”据秦兴梅同事江晓蚕介绍,记者提出要刘伟宏拿出证据时,刘说:“我还没你那么龌龊,打电话还录音!”
另外,刘伟宏称“你不是收了钱,你敢这么写吗?”当事人秦兴梅称,她只是在采访置业者时,感慨过一句“刘伟宏作为政协委员,这么不珍惜自己的荣誉”,并没有收受一分受访人的金钱。
省记协呼吁处罚施暴者
昨日,广东省记协范向群秘书长给深圳商报发去广东省记协主席杨兴锋的慰问信。
杨兴锋主席称,广东省记协密切关注深圳商报记者被打事件,对记者表示亲切慰问。
杨兴锋主席代表省记协发表以下意见:
1.记者采访是职务行为,生命财产安全受我国法律保护。
2.刘伟宏在自己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拳击记者并口出狂言“打你怎么了?”这起恶性事件反映了几个问题:一是打人者公民观念淡薄,公然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其行为是违法行为;二是打人者道德观念淡薄,没有服务意识,漠视小企业主的正当诉求;三是打人者不理解舆论监督,不尊重新闻媒体。
3.省记协对施暴者进行了道德谴责外并呼吁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治安处罚。如对记者造成轻伤以上的严重伤害,呼吁相关部门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记者调查
业主:中心城卖铺涉嫌多处违规
记者被打,媒体报道,都将焦点聚集在刘伟宏的中心城上。
2011年底,有置业者朱女士称,她于2010年12月通过公开销售方式购买了位于福田区福华一路中心城广场的商铺,并交纳了1325万余元全款。然而逾期4个月,她不仅未能接收所购买的商铺及其全部租金收入,亦无法按合同约定获退款及应付利息补偿。
深圳商报调查,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回应,新怡景商业中心(“中心城”)至今尚未办理分割分证登记,属于违规销售。
据记者调查,怡景中心城自2010年12月启动销售以来,曾通过美联、中原和世华三家中介机构公司发放宣传手册。昨日记者询问相关中介代理公司,美联物业表示,1年多前曾为中心城做代理销售,但目前早已停止这部分业务。中原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中原二级市场部门曾参与中心城商铺销售相关工作,但中原商铺部在知道其产权不明晰后不再介入。
受理三位置业者委托的广东扬权律师事务所林燕青律师昨日接受了本报采访。他介绍,综合看,中心城产权人主体存在问题,在卖铺位时,产权证被抵押给银行,业主没有产权证,只能签收委托物业买卖合同;置业者在合同期限规定的交铺截止时间,无法收铺,但销售者依然还在宣传销售铺子;在媒体曝光之后,置业者的问题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林燕青律师称,本案的铺位销售者安排有几家公司和个人(都是关联公司和股东或者高管),引导置业者签订了并非表达他们真正意愿的合同和补充协议;中心城商铺售卖有四种不同汇款账号,怀疑置业者的购铺款和意向金流入了地下钱庄。
刘伟宏首次回应:“我本人没有违法行为”
昨日下午,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怡景中心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刘伟宏首次正面回应自2月7日以来有关中心城违规售铺事件的多宗报道质疑。
“我没有犯过任何违法、诈骗的事情,现在警方没有来调查我。”刘宏伟称之所以没有接电话,是整个下午在商报开会。
不知置业者购铺款流向
刘伟宏表示,自己是保怡物业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和巴巴多斯中心城的实际控股人,委托经纪代理机构销售中心城商铺以及发布销售广告,都是她以深圳市怡景中心城商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执行的。
目前,由于中心城抵押给了招商银行等“银团”机构,为避免承担出售抵押物等所涉及的法律责任,没有以保怡物业的名义进行销售活动,而改为以深圳市怡景中心城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或乐高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乙方(受托方),与置业者签订了《委托物业买卖合同》、《中心城商铺买卖协议》以及《深圳市房地产认购书》等多种类型的非深圳市的正规房地产销售合同。保怡物业有一半的股权在我手里,所以我有权这样处置物业。如此,银行就不能处罚保怡物业,不存在诈骗行为,也不是为了挪用置业者的钱。
至于置业者的购铺款和意向金流向,是去了刘伟宏的个人账户,还是保怡物业账户,或是被通知函引导汇入某五金行、某电子行等,我不管财务,对情况不了解。
刘伟宏透露:中心城总面积14万平方米,预计公开出售其中的1.5万平方米,实际成交三四千平方米,金额不到4亿元,包括部分置业者的全款和部分意向金。2010年12月的销售,与置业者的任何一笔退款纠纷都没有了;2011年10月的二次销售,只有部分置业者约4000万元退款正在办理中。对于后者,一是因为有的人提出双倍返还要求,无法满足;二是想把这些闹的凶的人引导给招商银行施加压力,没想到压力最后来到了我自己的企业这里。
“官司判决后卖铺就合法了”
2011年1月,保怡物业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直属一局签订补充协议,准予部分房产办理分割转让。但至今没有办理分割分证手续,被市规划国土委定性为违规销售。对此,刘伟宏说:“我自己也是学法律的,没有法律法规说房地产证必须先分割才能出售,而且我们签订的是委托买卖合同,不是正规的房地产销售合同。当时也告知了置业者和经纪代理机构,房地产证在招行等‘银团’办理抵押,所以不能让保怡公司来签订合同,只能由深圳市怡景中心城发展有限公司或乐高控股来签约。”
刘伟宏补充说:“我认为,抵押状态的物业,只要银行同意就可以卖。而中心城的第二次销售,银行原本是同意的,后来因为过桥贷款不能获批,银行在售铺当头又突然不同意了。这时,我广告也做了,中介代理费也付了,搭进去2000万元,客户也来了,只能继续卖铺。这是我对银行和外国股东的判断失误,也可能是遇到坏人从中作梗。”
对于保怡物业1月13日刊登的《公开信》内容,刘伟宏解释为,这是巴巴多斯中心城的另一股东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迫于银行的压力,单方面公开的,我也很为难,就默许了。我本人没有违法的行为,如果有就不到报社来回应,而是带上钱出国了。
刘伟宏还说:“我现在正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打官司,并等待福田法院的判决。如果这个判决下来了,我卖铺就是合法的了。官司的原因是,中心城广场从2002年—2007年间由深圳市怡景中心城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2007年8月,该公司与保怡物业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签署转让协议。但保怡物业从未向该公司支付全额转让款4.75亿元。而深圳市规划国土部门就把房产证给保怡物业办了。我要求撤销这次转让过户。”
新闻回顾:广东女政协常委拳打女记者:打你怎么了(图)
2月13日,广东省政协常委、某中心城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宏就中心城“涉嫌违规售铺”一事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中途,她与一名女记者起冲突,并飞拳殴打该名女记者。事后,刘伟宏承认打人,但她表示,女记者之前的报道缺乏证据,把很多罪名扣到她头上。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李荣华 曲广宁)
http://news.163.com/12/0215/04/7Q9C6JEN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5 17:45
【案例】
林薇Vivi:
恭喜!我的前辈//@沪港小生:
#记者那点事#多位消息人士透露,路透社(Reuters)中国传奇人物林洸耀(Benjamin Lim)即将获选路透社全球年度最佳记者(Journalist of the Year 2011)。 ◆◆@沪港小生:#记者那点事#
路透社现任中国首席记者林洸耀是菲律宾华侨,记者生涯三十载,擅中港台独家时政新闻。2007年十七届一中全会前,他准确预测并最先发布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名单,一个不漏,一字不错,快过新华社!2003年路透社北京分社受“炸弹客威胁”,他临危不惧,留下做人质谈判,令中共高层亦刮目相看。
转发(249)
|
评论(63)2011-5-31 11:33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2)|
收藏|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1 23:16
【案例】
◆◆@假装在纽约:否决效应在持续发酵。这是日本TBS电视台记者在叙利亚采访时和一个当地人的对话。叙利亚男子:“你是日本人吗?”日本记者:“是,我是日本人。”叙利亚男子:“好。如果你是中国人,我就割断你的喉咙。”
http://t.cn/zOyto8R
轉發(2809)
|
評論(720)今天17:47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1 23:36
【案例】
◆◆@蔡斯图:《法兰西晚报》创始人皮埃尔•拉扎雷夫(Pierre Lazareff)说,一位新闻记者,前半生是花在报道一些他所不能了解的事情上,而后半生呢,则花在隐瞒一些他了解得太透彻的事实上。轉發(6)
|
評論(3)2月17日19:51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5 11:47
【案例】http://news.sina.com.cn/z/35snhdjzm/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S9S43179/U2004P1DT20120224143759[1].jpg[/img]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S9S43179/U2004P1DT20120223194824[1].jpg[/img]
案例一:四成调查记者吃够青春饭就要转行
“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
新闻经验丰富 平均从业八年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对报酬与福利不满,但对同事关系、时间弹性和工作自主性较为满意。不容乐观的是,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30%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愿意继续从事1-5年调查记者的只有13%左右。
案例二: 35岁职场生死线,记者更难幸免
2012年2月8日《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贴出最新记者招聘启事,比起户口、外语、性别、专业的无要求与本科学历的较低要求,25岁—33岁的年龄要求显得严苛。不仅《南方都市报》,“招聘记者,年龄35岁以下”也是很多报纸、杂志招聘启事,特别是电视台、电台的招聘启事中必不可少的一条。35岁职场生死线,记者更难幸免。
案例三:青春饭职业盘点,记者榜上有名
通常情况下,每天凌晨1点,MSN上头像还亮着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大洋彼岸的朋友;另一种就是媒体同行。“做新闻,要拼速度;做新闻王,要拼秒数。”年轻人有激情有体力有冲劲儿,年轻是当记者的重要资本。在编辑的连环夺命电话催促下疯狂敲击键盘,需要何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案例一:四成调查记者吃够青春饭就要转行
“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
新闻经验丰富 平均从业八年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对报酬与福利不满,但对同事关系、时间弹性和工作自主性较为满意。不容乐观的是,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30%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愿意继续从事1-5年调查记者的只有13%左右。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XF0P0CYV/U2004P1DT20120223194904[1].jpg[/img]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WB23Q1RA/U2004P1DT20120223202944[1].jpg[/img]
原因一:看不到事业前途
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在中国,冲在新闻第一线的绝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活力有冲劲有激情,能出色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那么,除了他们呢?三十岁甚至年纪更大的记者呢?其实,他们或离开或跳槽或辞职或改行或升迁……总之已经不再是一名一线记者了。
随着从业年龄的增长,记者经验越发丰富,思维更加缜密,判断日渐精准,即便而立,依然处在大有作为的年纪。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被钉死在某一口子上的现实,并且信息芜杂纷呈的今天也往往用不着多么深刻的报道。他们十年磨剑却无用武之地,只能面对一则又一则日常报道,看不到事业前途。于是他们曾经的活力、冲劲、激情渐渐消散。离开、跳槽、辞职、改行、升迁……这些考虑已多过继续做好记者,做好新闻本身。
原因二:中国的新闻工作更适合年轻人
曾有一家权威机构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新闻从业者中,已死亡的职员平均年龄仅为45岁,其中患癌症死亡的比率高达七成二,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岁,一半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患病的状态。由于长期处于高压力下工作及生活,透支健康已成为这一人群最大的问题。新闻行业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业者必须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满负载状态,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都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损害。也因此,在中国,年轻绝对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重要资本之一。
原因三:特殊的职业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刊登一位美国新闻从业者的介绍:“在美国,各大媒体都不直接录用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记者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职业。新手有时会丢三落四,采访不到家、消息报道不准确,文章出了偏差常会引发麻烦或者诉讼。所以大的媒体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让那些新记者们把错误出在地方报纸、地方电台,等他们成熟了,出错少了再到大媒体来。能够被大媒体看中时,这些记者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各大媒体都把有经验的老记者当成‘宝贝’,给予高薪。”
而我国就不一样了,2002年起,大多数新闻单位开始不设编制,极少数提供编制的大报炙手可热。新闻毕业生不愿意进媒体是假象,真相是学生对享受准公务员待遇的媒体趋之若 鹜,对无保障的“新闻民工”招聘有所顾忌。而媒体一方面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才需求,又对新闻教育培养出来的半成品兴趣索然,所以双方带着各自的需求在互相闪避。
英美记者刚入行写news,有经验了写story,再接着写feature或comment,记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字越写越少,见识越积越深,人越老越 值钱;我们这里是大小老少一起竞争,一些人只等利用职务之便结网成功,便投身去试这张关系网牢靠程度,通常是在35岁上下。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F26HDYJN/U2004P1DT20120223194948[1].jpg[/img]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F26HDYJN/U2004P1DT20120223204434[1].jpg[/img]
方案一:摆正心态,年龄不是问题
如果我们真正热爱记者这个职业,以此为荣,又怎会在乎年龄?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王克勤曾说:“我就是到了60岁,70岁白发苍苍,我仍愿意做一个记者,尽我本人的能力,通过我的笔,最大限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能够尽可能多地给社会公平、正义、进步,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利益。”态度决定一切。老记者只要有健康的心态,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也会大受采访对象和同行小字辈的尊重。同时资深记者的经历、对社会的认识,甚至所受过的挫折、磨难,对于他的工作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他还能保持激情,保持创造力,年龄绝对不是问题。
方案二:摒弃官本位思想
在中国,一般认为一个有出息的记者应该走这样一条路:记者——部门负责人——副总编辑——总编辑,如果总编辑做的好,还可以成为管总编辑的新闻官。但职位是有限的,不是谁都能一步步升迁的,于是不少优秀记者在干了几年后,如果没有上升的空间就开始跳槽了,转入别的行业,或者到一些有上升机会的新兴媒体。但要是摒弃了官本位,坚信“一线的就是一流的”,一碗青春饭,也可以坦然地端到老。
方案三:管理者站高望远
如果一家媒体只要冲在第一线的记者,那么它仍然稚气未脱。成熟的媒体是需要并重视老记者的,他们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中流砥柱,更是新闻理想孜孜不倦的守望者。对于管理者来说尤其要重视这一点,清楚老记者的优势,给予其舞台舞蹈,并提供优厚的条件、待遇,解除老记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沧桑的面庞、花白的头发成为新闻第一线中最美丽的风景。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DKZK1727/U2004P1DT20120223195033[1].jpg[/img]
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 - 这项统计再次表明,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在京沪粤,一名消费理想与身体的男性,月薪万元何以维持一个家庭?于是,一个个本不该退役的老兵以激烈方式离开,一批批心怀激情 和梦想的新人加入,其间是专业素养和存量智慧的隔代流失,新媒体时代则呈加速度。—《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
有幸见证、记录这个变革中的时代 - 做调查新闻比较切合我的个性,目前来说没有一个更吸引的行业让我转型。我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关注这个变革中的社会上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能够见证、记录、观察这个时代,我觉得很荣幸。--《财经》杂志记者欧阳洪亮
把这份工作当作NGO来做,内心更纯粹点 - 我的同行们,每天都要面对公权的封杀,以及待遇偏低的烦恼。从长期看,这确实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回报都很少的行当。说服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只有自 己纯粹的内心。我一直对自己和同事说,我是把这份工作当N G O来做的。也许有一天,它就真的成为一个非赢利性质的志愿职业。—《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坚
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坚持 - 市场化带来的资本控制,以及专业主义本身的弊端,例如以技术化名义实施的行业控制,对调查记者带来更多的困扰。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坚持,才能让中国这一群优秀的记者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知名时评家长平
青春是承担失败风险的资本,失败了可以再来 ,但是资深老到的记者拥有控制风险的经验、降低风险的技术,能够减少失败而一发成功。所谓"青春饭",并不单指年龄的青春,更重要的,是"青春"的特质,那就是对理想的坚守,对社会正义的呼吁,以及对自我价值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里,年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架向上的云梯。策划:中国传媒大学 2011级李星佺、郭笑晨、徐弘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8 12:24
【案例】
崔永元称后半生要退出电视界研究口述历史
2012-02-28 01:1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16417人参与
核心提示:主持人崔永元2月27日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调回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崔永元介绍,自己团队所做的口述历史全部是自筹资金完成的,一些企业家朋友“十年里帮助了我们两个亿”。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27日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调回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
从《电影传奇》到《我的抗战》,崔永元近几年所忙的事,看上去似乎和“主持人”关系不太大。醉心于口述历史的他27日表示,希望“后半辈子就干这个事了”。
当天在传媒大学校内,举行了崔永元与该校合作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的签约仪式,由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义务主持”。
据崔永元介绍,口述历史作为“人民记忆”、“微观历史”,从上个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别具意义的历史收集方法及专业学科。此前在中国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近些年才成为“热词”。2002年前后,崔永元开始收集口述历史,十年间已收录了6大领域、约4000人左右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
根据协议,中国传媒大学将提供一座约8000平方米的独立大楼,用于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博物馆则会把崔永元团队收集到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面向传媒大学师生及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个人免费开放,还将举行一系列展览。
崔永元的“无底洞”:企业家朋友捐助两个亿
如崔永元所讲,口述历史的体量非常大,有时候对一个人的采访就要进行几十天。如此进行十年,所需的资金自然是不小的数目。他介绍说,自己团队所做的口述历史全部是自筹资金完成的,一些企业家朋友“十年里帮助了我们两个亿”。
崔永元笑称,今年春节刚过就提醒他们钱不太够用了,“跟我们合作过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无底洞。”
两个亿的资金如何监督和管理?崔永元表示,筹措来的资金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崔永元公益基金来运作。这个基金是独立的,要接受审计的。
当天与会的企业家代表则表示,当初决定捐助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只要求保证学术的独立性。
“人们会像记住《史记》、记住司马迁一样,记住今天的小崔,和我们这些同情‘崔司马迁’的人。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位企业家说。
崔永元欲重回学校做研究 推动口述历史成立专业
谈到自己选择做口述历史的缘起,崔永元表示,开始是比较功利地想做纪录片。在采访的时候发现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于是很快转向,可以说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做。在盘点的时候觉得真不错,于是下了决心这辈子就做这个事。
崔永元表示,自己可能会很快向央视提出申请,尽快调回到母校。也希望能顺利开设口述历史专业,培养研究人才,自己“后半辈子就干这个事了”。
在接受传媒大学校电视台采访时,崔永元使用了更口语化的表达,“我快回来了,又跟你们在操场上混了”。他希望同学们将来到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做志愿者,因为有大量内容需要校对。
中国目前口述历史收集、研究的水平如何?崔永元认为跟这方面先进的国家没法比。但最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开始主动联系了。
“说明我们算是一块料了”,崔永元说,即便如此,“还早着呢”。
http://news.163.com/12/0228/01/7RAHEI7800014JB6.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3 10:53
【案例】
何平: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行者
2012年03月02日09:39 人民日报海外版
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行者。
作为记者,采访固然要靠眼睛观察、用手记录和脑袋思考,但首先要靠双脚去跑。大凡真正的新闻都是跑出来的。进一步说,记者是受读者的委托在跑新闻、抓新闻、报新闻,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把所看到和感悟到的如实地传达给广大受众。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采访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但他们以新闻记者的职业良知和社会正义感,孤身深入到中国西北黄土高原腹地,勇敢地掀开了与真相隔绝的历史帷幕,让中国和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在茫茫夜空中闪耀着理想和希望的红色之星。
时代虽然变了,但记者的职业要求并没有改变。
对于大多数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人来说,外部世界总是遥远的、神秘的。而新闻记者则有着独特的职业优势,有可能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任何一个角落采访。尽管现在已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但同时必须承认,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仍然有着相当的局限,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为此,这有赖于新闻记者通过他们的笔和镜头,将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真实、形象、生动地加以呈现。
我时常想,人类能够在地球生存、繁衍、发展,实在是宇宙间的奇迹。举目四望,哪一个星球不是在无始无终的死寂中漫无目的地运行?惟有地球,因生命的存在而有了意义,也更因人类的创造而充满了精彩。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分布在不同大洲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先人们,怀着永远不灭的梦想,以其坚忍不拔的勇气、生生不息的劳作和永不枯竭的智慧,筚路蓝缕、耕耘收获,开荒拓土、重整山河,发明创造、不懈求索,无论是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还是玛雅文明、中华文明,不同地域的不同文明在历史的天空交相辉映,各放异彩。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人类社会在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都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规律,但其路径与时序却各不相同。于是,人们在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定性中,也同样看到了偶然性和多样性。以至于我们甚至难以准确地判断,究竟是前者决定了后者,还是后者主导着前者?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世界,这就是自然法则。
既然如此,那么人类就应当顺从这一法则而不是与之相悖。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事物的差异性。与其说差异是万物发展的结果,不如说差异是万物存在的理由。正像人们并不要求大自然中的“玫瑰花散发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人类的文明也不应当“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可以说,“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共同创造的各种文明中,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和睦相处,不同文明只有通过平等交流才能得到共同发展。只有“和而不同”才有世界大同。以“拒和”、“失和”甚至“伤和”而求同实属南辕北辙,而作出“文明的冲突”的断言更是大错特错。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诚哉斯言!
感谢我曾经的同事祝寿臣同志,他利用在对外交流岗位上的难得机会,将其所访问过的几十个国家的观感写成游记,并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全球五大洲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逸闻趣事,融纪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为人们更加真实、全面、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千姿百态的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子。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起到沟通中外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理解的积极作用。我以为,这当是作者撰写此书的初衷吧。何平
(作者系中国记协副主席、新华社总编辑)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02/093924047085.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3-13 12:34
【案例】
韩国电视圈罢工潮愈演愈烈 热门韩剧被迫停播
2012年03月12日10: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近日,韩国电视圈罢工潮愈演愈烈,连累多部热门韩剧改变播出计划。特别是当下韩国最热门的韩剧《拥抱太阳的月亮》,自播出起收视率一路走高,原定于本月7日、8日播出大结局,却由于导演金道勋加入了MBC电视台的罢工游行,导致大结局停播,取而代之的是《拥抱太阳的月亮》的特别花絮。目前,MBC电视台方面已透露,男主角金秀炫的戏份已杀青,大结局将会在下周播出。只是为了避免与风头正劲的《拥抱太阳的月亮》相碰撞,原定于下周开播的《The King 2Hearts》、《屋塔房王世子》、《赤道的男人》等新剧都被推迟开播日期。
范协洪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12/100224100416.s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3-16 11:51
【案例】
崔永元欲离开央视称压力大很多看不惯
环球人物201207期封面
要离开央视
崔永元艰难选择
今年两会前夕,媒体突然爆料,崔永元要去做一个口述历史研究者,可能调离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深受观众欢迎、知名度很高的主持人,他为什么要离开?
也许人们还记得,10年前,崔永元突然离开了央视重要栏目《实话实说》,之后人们才知道,他患了重度抑郁症。虽一年后康复并新创了《小崔说事》和《电影传奇》等栏目,但崔永元的辉煌时代似乎渐行渐远。外界也传他在央视越来越边缘化了,因为在央视男主持人中,与他同时代的水均益、白岩松等人,个个似乎都还干得风生水起。
过了今年2月20日,崔永元的人生就翻开第五十岁的日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对外界的猜测和传言不屑一顾,对自己的人生抉择,他谈得更多的是责任和兴趣。
压力大,精力不济,看不惯的特别多
“我到了最难的时候”
本刊记者 刘畅
从1996年3月起,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全新的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主持人:他长相“有些困难”,说话也难字正腔圆,随意得“如邻居大妈的儿子”,但就是这个两眼一眯、嘴角一弯、微微露出点“坏笑”的男人,倾倒了无数观众。大家给主持人崔永元起了个亲切的称呼——“小崔”。崔永元的出现,让中国人对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
2012年3月2日下午,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一家餐厅里,专访了崔永元。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正忙着为两会准备提案,或许是工作太累,他显得很憔悴。
崔永元确实很平民,和他交流没有任何的距离感,无论记者提怎样的问题,无论问得是否有水准,他都非常认真地一一作答。
“您想喝点什么?”记者问。“都行,只要能睡着觉的。”崔永元的一句话,让记者想起了他的老毛病,但还是先岔开了话题。
如今,“小崔”已变成了“老崔”,但有一点始终没变,他还是那样的言语犀利、敢说真话。
迷上了口述历史
近几年,大家知道崔永元主持了很多栏目,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只是他工作的很小一部分。他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寂寞”的口述历史的资料整理中。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在和时间赛跑,否则耽误一天,历史上就少了一个或几个历史见证人。
这件事,要从2001年说起。那年崔永元去日本NHK电视台访问,看到人家有口述历史资料库,据说里面关于中国的内容非常丰富。他试着让管理员找一下张学良的资料。“很快,工作人员就调出一段张学良发表演讲的‘视频’,整整30分钟,时间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即1931年9月21日。张学良在演讲中说:‘委员长说,两年之内,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就辞职。’”这段视频,给崔永元很大的刺激。
“我很惊讶,日本有海量的口述历史材料,而且很多和中国有关。我觉得中央电视台的历史素材就特别少,想编个片子,什么都缺。我开始很希望台里也能建这么一个,可能是我表述得不清楚吧,大家似乎不知道我想建个什么,也没有人理。”于是,从2002年开始,崔永元就扎进历史堆里,出不来了。他组建了记者团队,采访了电影、音乐、战争、外交、知青、民营企业等六大类,共计4000人的口述历史,先后开办了《电影传奇》栏目,制作了《我的长征》、《我的祖国》、《我的抗战》等一系列专题片。每每谈起那些老兵,他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的抗战》中有一集讲3对恋人的故事。其中一对,很像《潜伏》里的余则成和翠平,但不管怎么样,翠平后来还生了个孩子,余则成也有可能和妻子重聚。可现实生活没有那么戏剧化,没有那么完美,很多人奉献就奉献了,失去就失去了,他们可能一辈子什么都得不到。我也曾请一位老兵来做客,当人们知道他的经历后拼命鼓掌,老人热泪盈眶,我也是。因为我在想,他这辈子接受的掌声可能还不如我一天接受的多,这就是现实。我们用任何发自内心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敬意都不为过。”
崔永元有时也会想,2002年时自己为什么会患病?“就是老想不该想的事。现在为什么快乐,就是不想那些事,只想怎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可能大家会说以前我在电视上很光鲜,做口述历史成为了幕后者,会很孤独。其实做起来就知道,这件事意义更大。”
寂寞在于找不到知音
在北京怀柔区一个叫新新小镇的地方,有一处不起眼但很幽静的三层楼。里面藏有4000位老人讲述的共300万分钟的影像及文字资料,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这就是崔永元建立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库”—— 电影传奇馆。该建筑是他的好朋友、地产大亨冯仑免费提供的。崔永元说,他曾试图说服政府部门或其他有钱的机构来参与做这件事,“可是光试着说服他们就用了两年时间,还没结果。有这工夫,几百个人都采访到了,我干脆就自己来吧。”于是,从没开口向别人要过一分钱的崔永元,厚着脸皮为这事找钱。
崔永元成立了一个公司,不花国家一分钱。他认为,拿节目本身去敛财是不高明的手段,他甚至拒绝借助自己在央视的播出平台,为他正在进行的“口述历史”系列纪录片筹集资金,他认为这样太功利。
但是,对那些投钱给他的人,崔永元说一时给不了回报。“因为口述历史的工作是收集资料,并不是为了播出。也许要等到100年以后,才会有人认识到这些资料的价值。”
2012年2月27日,媒体刊出消息,中国传媒大学与崔永元合作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并举行签约仪式。据了解,中国传媒大学将提供一座约8000平米的独立大楼,用于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而口述历史博物馆,将会把崔永元十年来收集到的所有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除了保存、归类整理及永久传承之外,还将面向中国传媒大学全校师生及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或个人免费开放。
环球人物杂志:您现在每天都在忙什么?
崔永元:忙的都是和口述历史有关的,因为现在我有5个采访组在外面跑,每个月要拿回来200个小时的素材,我们要把这些素材进行分类,要速记、校对、录库,然后找出它的检索方式,做数据化复制……实际上相当于做一个网络图书馆,很庞大的工程。我们要把所有拍的东西录入,以后你打一个关键词,就能检索到相应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包括历史图片、图书等等。我们的口述历史素材,都是自己直接去采访的。我们的口号叫“和时间赛跑”,后来发现跑不过,这些人去世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采录的速度。这个工作量太大了,我就决定专心致志做这个事。
环球人物杂志:做主持人不好吗?
崔永元:不是说做主持人不好,可能我到了这个年龄,精力不够了,18岁的时候,你同时干3件事都干得了,现在不行,常常做事情有应付的感觉,这让我觉得很不好。做幕后的研究工作是我的理想,我也做了10年。我不想这么分着心干,也不能糊弄观众,我们有400多个优秀的电视主持人,有深度的也有200多个,但做口述历史的很少,比较冷门。
环球人物杂志:您是不是对做节目太追求完美了,才对自己不满意?
崔永元:我其实是看不惯我们做的某些东西,可能开始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没看出什么破绽,觉得挺好的,但当有一天你发现它有破绽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好。比如一期片子做完了,还没有播出,就知道它破绽在哪儿,但是已经没有时间了,只能播,这个状态其实让人挺不痛快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觉得做主持人或者传媒人没有归宿感吗?
崔永元:首先我没觉得这个行当跟其它的行当有什么不一样,所以这次我说去专心做历史,大家突然这么关注,我觉得挺奇怪的。难道你们把工作都分成了三六九等?难道在大学里当老师比在央视当主持人能低八等?否则怎么会有这种反应?
环球人物杂志:或许大家更关注您是否对电视这个行业感到失望?
崔永元:这肯定是有,但是它不是导致我想离开的原因。你以为大学我就能看得上?那里面的学术腐败什么的更厉害。但是你也得想明白,你是去干什么?你是跟他们玩这个去?我对这个东西没有兴趣,我是到那儿做口述历史研究,所以我只关心这件事。那么你的学术腐败也好,你那些乱七八糟的潜规则也好,别粘上我,我不跟你们在这个系统里玩。但是你也别当着我就玩,我看到了肯定是要说话的,就是如此。
环球人物杂志:研究中心的场馆这么大,有其他人投资吗?
崔永元:没有,全都是无偿的,都是中国传媒大学免费提供的。
环球人物杂志:没有什么幕后集团之类的?
崔永元:没有。像冯仑、柳传志、周晓光、刘会等人,都是我们强有力的赞助支持者,但是基本上都是白给钱,没有回报。做历史工作者很寂寞,不是表面的那种,今天有人约你吃饭,明天有人约你喝酒,多得你挡都挡不过来。我觉得那种寂寞是心灵深处的寂寞。寂寞得要死,就是找不到知音,不知道跟谁说,就是这种痛苦,但却有它长久的价值和生命力。
走过想成名混脸熟的日子
回想自己在央视的十几年,崔永元如今最留恋的,还是他刚刚进入央视评论部做《实话实说》的那段时光。他也曾虚荣过,对着镜子审视过自己。
崔永元说,是先有了《实话实说》栏目的这个团队,之后才有了他。而那个团队,对他影响非常深远。他如今仍记忆深刻,和一批北京文化圈里的著名学者,如杨东平、郑也夫、周孝正、陆建华、邝阳等,凑在北京西城区的绒线胡同的一个小院里,大家抽着烟,争执得昏天黑地,哪个对哪个不对,他就听着,“听得脑袋都大了,因为那是比较高级别的争论,经常听不懂”。等大家侃得差不多了,想起了身边的主持人崔永元。“好!这期节目就行了吧?明白了吧?”他往往还是一头雾水,“怎么就行了?”“不明白啊?”他忘不了郑也夫那个无奈的动作,“拿来一张小纸片,咬着一截特别短的小铅笔头,边想边写,然后说这是一个什么观点,有什么依据,再给我一堆书,让我拿回家看”。
崔永元觉得,那个时候就很痛苦,因为看不懂,也听不太明白。他坦言,干《实话实说》以后,天天绷在心里的念头都是“知耻而后勇”。更苦的是,到演播室的嘉宾都才华横溢,不要说对话,能听懂对方说什么就不易,毕竟隔行如隔山。“我向毛主席保证,干上《实话实说》以后,我就没怎么骄傲过。再看看我的同行,敬一丹是硕士,方宏进专攻经济管理,水均益说外语不用动脑子。所以,从新闻系万金油科出来的我,真是一穷二白。”当年央视采用的是“放飞式管理方法”,让一只乳鸽与苍鹰并行翻飞,一争高低,不怕你不喊力不从心。2002年,崔永元患上了抑郁症。
环球人物杂志:那时候患上抑郁症,和做《实话实说》有关吗?
崔永元:开始评论部的氛围很自由,机会平台都给你,但是你能力达不到。那个团队强化了我很多东西,也教会了我很多。现在想起来,觉得这在电视圈里还是很珍贵的。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次郑也夫问我节目做得怎么样,我说剪出来挺好看的。他大骂,什么叫剪出来好看?就应该现场就好看!因为有观众,我们要力求一开始就是真实的,感人的,有价值的。这句话,到现在都时刻鞭策着我。
环球人物杂志:后来看到评论,说您在节目中不爱笑了,坐在观众席里沉闷了。为什么?
崔永元:我们最初的节目形式是话题辩论,但很快不让做了,变成让受访者讲自己的故事。我喜欢鼓励受访者,让他们有倾诉欲,喜欢表达,把心里话都说给你,这个我会做,对我倒是没什么压力。可是,做的时间长了,受的限制比较多,很多话题都不能谈,选题范围越来越小,那个时候内心挺苦的。最后感觉,可能除了婆媳关系,什么都不能谈。记得当时纳米技术特别风行,动不动就纳米,然后我们就做了一个辩论的节目,嘉宾是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题目是“纳米不是大米”,但这个节目没让播。我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个事,我觉得如果国家定了一个产业政策,在电视台播一下这个产业政策就歇菜了,这是什么政策?实际上是相关的人不愿意担这个责任。类似这样的事,出现得特别多,这是我不喜欢的,有些沮丧。
环球人物杂志:离开《实话实说》,主要就是因为生病?
崔永元:其实当年离开的原因,应该说99%就是生病。你们可能不太了解抑郁症。抑郁症很痛苦的,基本上生活都没办法自理,更不要说做节目什么的了。当然,很多人愿意把它描述成工作压力或者说条件不宽松什么的,但你想想,我1985年就开始做新闻,到做主持人时也已经做了11年新闻记者了,形式都差不多,也不至于因为一个节目就抑郁。这个病是遗传,赶上了,得病的时候万念俱灰,活都不想活了,更没有心思去做节目什么的了。
在电视台没有敌人
“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抗战时期,在美国工作的胡适曾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状况。几十年后的今天,崔永元又用这句话来自勉。虽有酸楚之味,亦不乏激情之志。
2003年,病情好转的崔永元又新创了节目《小崔说事》,但并未让人们感到太大的惊喜。外界开始传言崔永元与央视有矛盾,比如因为节目收视率低而被排斥等等,但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媒体制造的八卦。崔永元说他痛恨“公共电视”走向“庸俗化”,他拒绝拿自己的节目跟选秀节目比收视率。“我也不用谦虚,《小崔说事》不怎么样,也没发现比它好的谈话节目,谈话节目整体都比较落魄。”当庸俗成为主流的时候,高雅便成了牺牲品。
也可能是到了一定年龄,崔永元说自己想的事情不一样了,不再追求什么高出镜率、在多高的阶层显摆,“对那玩意儿没有兴趣了,到了这个岁数,再加上我做口述历史,我接触的都是这些人,喜怒哀乐见太多了,淡了”。
环球人物杂志:外界各种传言,说您要从央视辞职,究竟怎么回事?
崔永元:谢谢大家的关心,这件事儿不用没完没了地说。
环球人物杂志:您觉得自己在中央电视台合群吗?
崔永元: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我,但我觉得他们都对我挺好的,我病的这几年,领导对我也算很照顾了。从传达室阿姨,到给我剪头发的小刘师傅,每个人都对我特别好。我在电视台没有什么敌人,这也是挺让我自豪的事,虽然我这个人脾气不好,经常发脾气,但他们都习惯了。我总结自己最大的优点,可能是我从来没为自己争过什么,我不会找台长说为什么十佳主持人没有我,为什么这个奖章不给我,为什么工资不是我最多。我找领导从来都是谈业务,谈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个可能是大家比较认可我的地方。当然,领导会希望用我的影响力,做一些时尚点的节目,有点效益,我要是台长也会这么想。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说您在央视正被边缘化,您自己觉得呢?
崔永元:“边缘化”的问题,早都跟我没关系了,我那个时段早都过去了。当我跟4000个80岁以上的老人打过交道之后,谁会跟你算那个呢?现在随便到我的磁带库里拿出一盘磁带,随便抽出一个采访笔录看看,那里面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根本不是我们这代人能经历的。接触这些以后,我对名誉地位就看得特别淡了。你不争风吃醋,你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边缘化”这个词,你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
环球人物杂志:做了十几年电视人,对这个行业没有任何留恋?
崔永元:从事一个熟练工种时间长了,没什么挑战,这也是我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小崔说事》,就还是一档谈话节目,跟《实话实说》也差不多,我经常觉得我采访一个人,提一个问题,我都能想起来1996年我怎么提过这个问题,开一个玩笑也能想起来1997年我怎么开过这个玩笑。就是这样重复、机械的劳动,如果我还要每天忙到天亮去准备,那我是不是太矫情了?
环球人物杂志:您曾被很多同行,包括您的同事看作是坚持自由思想与社会责任的“标杆”,这种坚守很难吗?
崔永元:很难。但你要是从小到大都这样,它就成了你骨子里的东西,可能就不需要你去“守”了,需要的是你“变”。但是你又变不了,永远是这么一个人,直来直去的。这也和我的家庭教育有关,我父亲其实有好多奖章、军功章什么的,他自己从没拿出来跟我们显摆过一次,就在家里的箱子里锁着。我父亲就是个非常平淡、非常平静的人,特别善良。
环球人物杂志:到了这个年龄,您觉得自己过得轻松吗?
崔永元:因为我不知道后面还能走多长,我觉得现在就是我最难的时候。难在你现在看不惯的特别多,但是你现在有能力改变的特别少,你改变不了。每天还得花很多的精力把握住自己,要不然自己也变了,自己也会变得让你不喜欢,这就会占据你好多精力,导致你做事的能力和效率越来越低。我现在有种紧迫感,“老了、老了”,这个念头总在脑子里出现。我记得我二三十岁的时候,特别爱挺胸抬头,现在都条件反射地想哈着腰走。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14/16412411499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21 12:21
【案例】
◆◆@媒介评弹:【英国著名记者,写下《一九八四》的奥威尔对新闻人的忠告】1永远不用书刊中频繁使用的明喻、暗喻及其他比喻。2能用短句的地方,绝不用长句。3凡能删的词一律删掉。4能用主动句,绝不用被动句。5凡能用日常用语表达的,绝不用外语、术语或行话。6一旦发现自己纯属胡说八道,便可不遵受上述任何一条。
轉發(1305)
|
評論(208)今天05:53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29 19:03
【案例】
漫画家英韬逝世享年87岁 曾创办《讽刺与幽默》
2012年03月28日11:31 北京晨报
英韬原名杨筠生,擅长漫画。
北京晨报(记者 张硕)著名漫画家英韬先生因病于3月25日1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讽刺与幽默》现任主编徐鹏飞表示,英韬先生是中国最恪守漫画本质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逝世是《讽刺与幽默》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漫画界的巨大损失。
英韬原名杨筠生,擅长漫画。1949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历任《人民铁道报》编辑、记者,《人民日报》美术组编辑,《人民日报》文学艺术部副主任,《讽刺与幽默》主编。《讽刺与幽默》现任主编、中国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证实,英韬先生因患膀胱癌,在与病魔抗争两年后,于上周日离世。“老人一生低调,从未做过宣传搞过展览,直到去年底,我们才给他出了一本漫画书《笔走60年》,没想到书刚面世没多久,老人就没了。”这几天,徐鹏飞还常回忆起英韬先生的音容笑貌,“英韬先生一生忠于艺术,《讽刺与幽默》的每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的心血,老先生70岁才退休,直到临终前还一直在坚持画漫画。”
徐鹏飞说,“英韬先生的逝世是《讽刺与幽默》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漫画界的巨大损失。 ”
据悉,英韬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周四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28/113124187634.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 09:14
【案例】
柴静: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诚实
2012年03月29日08:15 南方都市报
柴静
3月17日,由河南省文联、《散文选刊》杂志社主办的2011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颁奖典礼在山西古县举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等人出席。柴静的《世间有情人》与铁凝、李娟等人的共十篇散文获得该奖项。
柴静得奖的文章是她采访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江·哈力克时所写的随笔。评委之一、《散文选刊》杂志主编葛一敏向南都记者表示,2012年第一期的《散文月刊》刊登了柴静的《世间有情人》。她说,柴静的文章以较短的篇幅、冷静节制的叙述,呈现了嘈杂生活中的大爱大善,突破了以抒情、唯美为主导的散文传统,“这对散文写作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引导散文写作的一个新方向”。
“之前我也没有因为文字得过什么奖”,柴静说,如果这个奖算是文学界的奖项的话,这还是她第一次因为写字得奖。
柴静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于2001年出版,主要是她电台录音的整理,至今获得豆瓣网友的好评,但柴静却一直不同意再版,她觉得是“一种女学生式的对世界的感味”。离开电台去央视后,职业影响了她的写作,柴静说,“我写不到何伟和李娟那么好,他们在非虚构写作上投入了全部的能量……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诚实”。
缘起 电台时期的工作经历
南都:你之前没得过文学类的奖?
柴静:对,因为我也没有写过什么纯文学的东西,我近几年来写的都只是博客而已,连专栏都不写,自娱自乐的。如果有一个约束让你定期生产文字,我觉得对我来讲可能比较吃力,我做不到。(笑)
南都:2001年后你去了央视,《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算你电台时代的一个总结?
柴静:对,我记得这本书出的时候是1999年。当时我没有想到要出,是我有一个电台的听众,他来见我,拿了很多全国各地寄过来的录音带,就跟我讲,他是出版社的编辑,做这个书也不是为了你,就是为了我们,想出一本纪念一下,那我觉得也行吧,就这样。
南都:那本书能反映你当时的写作风格么?
柴静:那个书里面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我当年在电台里面说的话,我做电台时的一个习惯就是会先写下来再说,因为很多时候做电台容易舌头打滑,说出一些言不及义的话,因为你忙着要把那个空间填满嘛,说着说着舌头就滑了,不够有那种敬重,所以那个时候形成了(先写)文字的习惯。还有一部分是临时为了那本书写了前半部分,那个是当时写的。
南都:你说过《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有点矫情了?
柴静:青春期嘛,也很正常,对自己宽容点的时候可以说,那是很自然的一个部分,但是再版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了,对读者来讲不管从文字和内容上我也不觉得能带来什么更多的营养。我觉得唯一可能有意义的人群就是我当年电台的听众,是大家青春时代的一个回忆而已。
转变 新闻可以很好地打磨文字
南都:去了央视后,工作对你文字风格的转变是不是有影响?
柴静:我觉得工作肯定是对文字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做新闻,甚至有一个阶段你不知道自己怎么写字、说话。你旧的东西用不上,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的那个阶段是比较难受的。然后你得慢慢把过去的一些装饰性的东西去掉,回到比较朴素的状态里面去,这肯定得有一个过程。新闻是很好的一个打磨文字的东西,因为它有它的要求和训练,实际上你在自觉不自觉当中要去学会,这个不光影响你的写作,说话也是一样的。
南都:但是对人的关注和情怀一直没变?
柴静:对。我觉得那本书写得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它还是有一种敏感在里面,当初做传播的初衷对我来讲只有一个,就是想接触到人。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建立联系的一个通道吧。
文字上也是这样,我在写阿里木的博客里写到过,我们俩在聊,聊到他家庭对他的一种挺残酷对待,我们俩当时在吃凉粉,然后我就很本能地说,“啊?真的吗?”然后他就把那个筷子放到碗上面顿了一下。他平常是一个很欢乐的人,很少有那种正襟危坐那种感觉,但是他当时就是正色地看着我,然后顿了一下跟我说,“底层的残酷你不了解”。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的时候还是一种女学生式的对世界的感味,也更多的是对自身处境的一种感叹,但是这个工作让你接触的人多,看的事情多的了之后,你换了一个坐标之后,那个感触会有很大的不同。
新书 写出这十年的真实自己
南都:你新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博客文章的集锦么?
柴静:不是,之前也有出版社建议说你就把博客集锦,后来我觉得我都写完了大家都可以看了干吗还要出,而且一本书的尊严在于说它确实是印在纸上,你写下什么东西能配印在纸上?就不要那么轻率地糟蹋纸了。我还是从头写,当然写的也是这十年,从进入央视开始到现在的这十年。我是在写自己是怎么犯错误的一个过程。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我能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我希望是比较诚实吧,但这点是非常难的,非常难。
南都:新书有确定的出版日期么?
柴静:等我有一天克服了那种厌恶感和疏离感,拿起来把它改完就出了。今年出版应该没问题。
南都:央视主持人出书,像白岩松、朱军等,你自己怎样定位和比较你的新书?
柴静:我写书的时候没有想我是央视的主持人,也没有刻意地想我不是央视的主持人,这两种东西都会成为写东西的一个妨碍。
现在我做《看见》的节目,很多人写信来说,其实你的节目并不能解决我现实的问题,可是看完后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这是因为他在别人的生命里看到了诚实的呈现。这本书我也希望这样。你看到的是一个人二十岁到三十多岁,她身上生活是怎么流过的,她怎么去对待,你从她身上得到一种慰藉。我写不到何伟和李娟那么好,他们在非虚构写作上投入了全部的能量,而我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完成采访,所以这本书,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诚实。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赵大伟 实习生赵力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29/081524193065.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 19:55
【案例】
◆◆@林滤山[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庐山瀑布】前两天,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杨春,因公来贵阳,看他在节目中刚正不阿,直击陈腐。可是.... 工作原因,接待的时候,我陪同。由于规定公务接待不可上高档酒。所以用接待用酒。 杨先生不高兴,原话:贵州啊,现在就是大旱啊!守着江河没水吃,守着茅台没酒喝!说完就不吭声了!然后离席而去! 轉發(5532) | 評論 4月1日17:53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8 01:40
【案例】
郑风韩青:郸城枪击疑犯也是官二代,真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啊。官官相护,媒体禁声,人家为何不猖狂//@鲁开盛:非法持有枪支比聚众斗殴性质恶劣得多!
◆◆@纪许光:河南漯河持枪威胁记者房管局长牛豪被刑事拘留。罪名是“涉嫌非法拘禁”。又是一个官二代:牛豪,1983年出生,24岁即官居副局长。其父是漯河市房管局原纪委书记。请问@平安中原 :牛豪非法持枪为何不究?再次吁请顶起本人发出的罢免漯河市府最高行政长官、代市长曹存正的帖子。http://t.cn/zO9MRGK
轉發(83) | 評論(32)4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轉發| 收藏| 評論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4-9 12:49
【案例】
美国传奇主持人华莱士逝世 曾采访邓小平江泽民
2012年04月09日01:13新华网我要评论(136)
资料图:美国传奇主持人迈克-华莱士
转播到腾讯微博
迈克-华莱士采访邓小平(资料图)
转播到腾讯微博
迈克-华莱士采访江泽民(资料图)
新华网纽约4月8日电 (记者 牛海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8日宣布,该公司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已于前一天晚间在康涅狄格州的一所疗养院中去世,享年93岁。
美电视新闻传奇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去世
来源:广东电视台所属分类:新闻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宣布这一消息时没有透露华莱士的具体死因,只是称他在平静中离开人世,去世时家人围在身旁。当地媒体称,华莱士曾经在2008年接受过心脏手术。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莱斯利·穆恩维斯当天发表声明说:“我们怀着巨大的悲痛缅怀迈克·华莱士。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他一直是电视行业的中坚力量,他的杰出贡献无法衡量。他的离世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巨大损失。”
华莱士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的创始人员,之后担任该节目的主持人长达近40年之久。他曾经采访过全球无数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各界名流,并以其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和近乎于“审讯”的采访方式被全世界观众所熟知。此外,由于华莱士最擅长追踪式新闻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他在世界传媒界中还被同行们称为“新闻怪杰”。
华莱士在1986年和2000年曾分别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进行过专访。
邓小平答华莱士问节选
迈:您是中国的第一号领导人物,您准备在主要领导人和主要顾问的位子上再留多长时间?
邓:我提倡废除终身制,而且提倡建立退休制度。你也知道,我同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谈话时说,我干到一九八五年就行了,现在超过一年了。我正在考虑什么时候退休。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希望早退休。但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在党内和人民当中很难说服。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退休,对现行政策能继续下去比较有利,也符合我个人向来的信念。但这件事还要做更多的说服工作。最终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决定。我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服从人民的意愿。我还是希望能够说服人民。
迈:您当时告诉法拉奇准备一九八五年退休,您准备对华莱士作什么表示呢?
邓:坦率地告诉你,我正在说服人们,我明年在党的十三大时就退下来。但到今天为止,遇到的是一片反对声。【详细】
江泽民答华莱士问节选
华莱士向江发问说,为什么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府不适用于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不允许自由选举?
江回答说,他相信林肯所描述的政府即便在美国也尚未实现,而“仍是美国眼下领导人的目标”。他补充说:“我也是一名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尽管我们有不同的选举制度。每个国家都应该有它们自己的制度,因为我们两国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有着不同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
华莱士试图用一个他认为是贬义的中国成语描述江锋芒内敛的特点,以此来激怒江:“有些人说你成功的原因是‘绵里藏针’。这是你成功的秘诀吗?”
江回答说:“在中国,绵里藏针是对别人的赞誉之词。我们的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也获得了这样的评价。我不能跟他比。但是我可以说我是一个相当有决心的人。这是肯定的。我当总书记有11年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我将尽最大努力为我们的祖国母亲工作。也许我的努力工作使我获得了你提到的这种评价。”【详细】
迈克-华莱士简介
迈克-华莱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主持人,美国电视界的一个“教父”级的人物。
1986年9月2日,华莱士采访当时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那次采访中,邓小平给出了中国的改革“决不回头”的论断。
2000年8月15日下午,华莱士在北戴河专访了江泽民,江就中美关系、中国国内问题等回答了他的提问,阐述了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方针政策。
http://news.qq.com/a/20120409/000224.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1 22:03
【案例】
时代报:【全美最佳工作出炉 记者名列最差榜单】最佳: 1软件工程师;2精算师;3HR经理;4牙医;5财务规划师;6听力专家;7职业治疗师;8在线广告经理;9计算机分析师;10数学家。最差:1伐木工;2奶牛农;3入伍军人;4石油钻机工;5记者;6服务员;7抄表工;8洗碗工;9屠夫;10广播电台 @当代生活报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4-13 20:58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2-4-13 20:59 编辑
【案例】
◆◆@权静:华莱士代表的 “专业主义” 精神:1、一记者可以跟全世界最有权优势的人平对对话,尖刻的质问他们揭露他们,却不担心被报复;2、一个人可以一辈子做记者,只做记者,做到93岁,但没人会笑话他怎么还没当主编没当社长只是小记者;3、一个人做记者,也可以过很体面的生活,不会担心买不起房买不起车。
轉發(2564)
|
評論(523)今天14:34
來自新浪微博
金山人王东://@薛蛮子:@王利芬: 哪里只是新闻!//@权静:中国目前还没有“新闻专业主义”的空间//@王利芬: 我以前只想做个好记者,现实修正了我。长期只做记者而不升官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家似乎行不通,所以稍有本事的记者无论多么不适合管理都提拔成他们并不喜欢不擅长的的官,专业程度只
(40秒前)舉報|
回覆
苏岩-Yanni:1、施拉姆讲记者“隐退自我”原则:采访的不论是政界显耀商界精英,还是拉煤球的扫大街的,一律不卑不亢一视同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中国是官本位国家,媒体行业同样论资排辈
(40秒前)
回覆
第一帧:如果不想当军官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当不了领导的记者就一定不是好记者吗?不过,当不了领导的记者就买不起大房子、好车子……而且,即使年纪大了也会被别人在称为小记者。唉,是谁将成功的标准制定的如此单一!
(50秒前)
回覆
兰因哈特:中国领导人就应多接受这样记者的访问,展现大国胸怀//@纽妖: 不能这么说。华莱士不是普通记者,超越主编制片连老板都要看他脸色。他年薪几百万,更重要的是拥有世界最重要国家的铁杆观众、拥有话语权和掌控部分选举风向的能力。中国领导人不该接受这样记者的采访,胡是对的,邓例外。
(1分鐘前)
回覆
km219://@林大野: 做好一件事。
(1分鐘前)
回覆
橡皮大风车:嗯,是该更加努力了!
(3分鐘前)
回覆
入桂广播人:关键是他来这儿活不了93。
(4分鐘前)
回覆
罗小金lele: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6分鐘前)
回覆
廿十四微博://@哈罗-树先生: //@林大野: 做好一件事。
(6分鐘前)
回覆
笨笨一笑:华莱士其实也算个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理想主义者要么被碰得头破血流,要么就向现实俯首称臣@王利芬: 我以前只想做个好记者,现实修正了我。长期只做记者而不升官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家似乎行不通,所以稍有本事的记者无论多么不适合管理都提拔成他们并不喜欢不擅长的的官,专业程度只
(8分鐘前)
回覆
戴安-2011:权静的观点是敬业的,乐意一辈子做个兢兢业业的记者,是专家/专业的基础。今天上午看了@李开复
推荐的视频,感觉那人从当记者开始就是想着往上爬要当主播。这种人哪怕北大出来的,也永远做不到专业。//@王利芬: 我以前只想做个好记者,现实修正了我。长期只做记
(9分鐘前)
回覆
yjhjerry:看过他采访江的视频,质问毫不留情,直称其是独裁者。江一直打哈哈,心里恨的牙痒痒,但表面上不敢爆发。但同样的情形发生在香港记者身上,江就没有那么大的耐心了,当场痛斥香港记者:“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9分鐘前)
回覆
希尔的秋天:// 哪里只是新闻!//@权静:中国目前还没有“新闻专业主义”的空间//@王利芬: 我以前只想做个好记者,现实修正了我。长期只做记者而不升官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家似乎行不通,所以稍有本事的记者无论多么不适合管理都提拔成各种他们并不喜欢也不擅长的的官,专业程度只是提升的手段,而不主要是岗位的需求。
(11分鐘前)
回覆
有时猪撞人:闷声发大财,曾告诫香港同胞,华莱士比你们高到那里去了。
(11分鐘前)
回覆
huangzhun:可见这事儿在中国就是传说,不,是谣言!
(11分鐘前)
回覆
新闻研究---王健:只有写匠,不见记者。
(12分鐘前)
回覆
漫天飞旋:柴静、岩松//@邱启明: 空间和人都有,老白小柴。其他借口只能说你没尽力。 //@权静:中国目前还没有“新闻专业主义”的空间//@王利芬: 我以前只想做个好记者,现实修正了我。长期只做记者而不升官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家似乎行不通,所以稍有本事的记者无论多么不适合管理都提拔成他们并不喜欢不擅长的的官
(12分鐘前)
回覆
城镇记忆:愧啊!!//@薛蛮子:
@王利芬: 哪里只是新闻!//@权静:中国目前还没有“新闻专业主义”的空间//@王利芬: 我以前只想做个好记者,现实修正了我。长期只做记者而不升官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家似乎行不通,所以稍有本事的记者无论多么不适合管理都提拔成他们并不喜欢不擅长的的官,专业程度只
(12分鐘前)
回覆
木剑无滞yy:专业,不知能否和他谈笑风生
(13分鐘前)
回覆
放下的痛2719101805:这也许就是当记者的优势吧
(14分鐘前)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8 18:21
【案例】
华莱士曾患深度抑郁症 因追查真相惹恼肯尼迪
2012年04月17日10:07 中国经济周刊
“新闻怪杰”华莱士(资料图)
美国著名记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知名栏目《60分钟》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于当地时间4月7日永远离开了他的观众们,享年93岁。铺天盖地的新闻讣告中,充斥着各种溢美之词:“电视界的教父”、“新闻记者的楷模”、“正直、公正的坚持者”??
随着华莱士的去世,中国新闻教育中被奉为西方近代新闻从业者典范的两大标志人物(另一位是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2006年去世)都已成为历史。
然而,真实的华莱士并没有外界标榜的那样传奇。“在好些圈子内,我都被当做是一个说话不经过脑子的家伙,一心追求轰动效应、净给广播公司添乱。在这段时期,我学到重要和有价值的一课:如果你追求争议性,你必须弄清楚一点——这是一把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双刃剑。”华莱士在其回忆录《你我之间》中如是说。
的确,华莱士的这种“冲动”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也使他在新闻工作中不是每每都表现得如此勇敢。就像电影《惊曝内幕》中所表现的那样,面对烟草巨头,镜头背后的华莱士,有时候也会犹豫、却步,但最终又能从抑郁和纠结中爬起来,直面真相。
抑郁成疾
华莱士最早被查出患上抑郁症是在1984年秋天。当时,威斯特摩兰将军以诽谤罪将华莱士和CBS告上法庭,并要求1。2亿美元的赔偿。这场官司持续了4个月之久,其间,街头巷尾的报纸上都将“诈骗、诽谤、欺诈”等帽子扣在华莱士头上。
该案最终以CBS道歉、威斯特摩兰撤回赔偿要求告终,但华莱士却因为自己的过失和受损的名誉而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当中。
“一开始我没办法睡觉,然后是没办法吃东西。我感到绝望,但是没办法压制这种情绪??我对一切事情失去期望,就像疯了一样。我曾经为《60分钟》做过一个关于抑郁症的节目,但是我当时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抑郁症的滋味。最后,我崩溃了,只能卧床休息。”华莱士事后回忆道。
华莱士的妻子带他去看医生,但医生却告诉他“如果你公开自己的病情,将会影响你的公众形象”。
“我向多数人隐瞒了我的困境。除了我的医生、家人和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之外,没人知道我所承受的病痛折磨。考虑到我是个公众人物,又被公认为是个以强硬和难以对付著称的记者,如果被看做是个受抑郁症困扰的‘可怜蛋’,我会感到羞耻。因为,我知道,这是多数人对这种病的看法。”华莱士回忆道。
但最终,华莱士还是选择了坦诚面对观众,公开了自己的病情。对于华莱士而言,一吐为快才是最有助于康复的方式。
多年后,当他被问到感到最骄傲的事时,他的答案很简短:“幸存。”“没有什么比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对抗疾病更令人骄傲的了。而我的方式就是坦诚面对自己、坦诚面对别人。同时我还学会了友善。”
“诽谤”美国总统?
尽管华莱士曾经采访过肯尼迪以后几乎所有的美国总统,但不代表所有的总统都喜欢他。而最不喜欢他的,莫过于肯尼迪。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总统(当时还是参议员),肯尼迪对自己的著作《当仁不让》很是得意。但就在他获奖不久,一位方舟子式的人物就出现了,此人就是华盛顿专栏作家德鲁·皮尔森,他一口咬定《当仁不让》是他人操刀之作。
1957年,华莱士在节目中提问皮尔森:你肯定《当仁不让》是有人替肯尼迪参议员代写的?
皮尔森:我肯定。
华莱士:作者真是另有其人?
皮尔森:是的。
华莱士:而肯尼迪却凭这个获得了普利策奖。
皮尔森:的确如此。
第二天,华莱士接到了肯尼迪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要求皮尔森或华莱士就《当仁不让》著作权的言论在广播中作出公开道歉。但二人都表示拒绝。
“代笔人名叫特德·索伦森??肯尼迪在《当仁不让》一书的前言中提到他的名字,说他为书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价值无可估量的帮助’,那是肯尼迪承认别人功劳的极限了。”华莱士回忆道。
最终,在华莱士看来是“妥协者”的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台长不得已亲自出马,面对镜头道歉。令华莱士无法忍受的是,道歉的内容居然是肯尼迪秘书撰写的。
“看到我的老板对肯尼迪家族妥协到这个地步,我被激怒了。”华莱士回忆道。而这件事,也为他后来离开ABC埋下了伏笔。
一头扎进“真相”的圈套里
1985年的华莱士刚刚从抑郁症首次发病中走出来,在ABC的直播节目《迈克·华莱士访谈》做主持人。那一次,他千方百计找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黑帮老大米奇·科恩,让他谈谈杀人越货的暴力经历。在华莱士的百般“挑逗”下,科恩打开了话匣子。
科恩开始没完没了地回忆他是如何干掉某些人,然后,谈话转移到令他获利丰厚的非法博彩,这个话题后来给华莱士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因刺激的对话而兴奋不已的华莱士不断追问:“米奇,你为了维持赌博的大生意,贿赂的警方最高究竟到达哪一层?”
直播节目中,科恩说出了一个人名,那就是洛杉矶警察局长威廉·帕克,并说帕克是“最丧心病狂的恶棍”。
“我在那时完全被兴奋冲昏了头,继续以自己的方式深入,一头扎进了麻烦之中。我把他攻击的目标称之为‘令人尊敬的威廉·帕克局长’,让科恩详细地就此展开。”华莱士回忆道。
毫无悬念的,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帕克就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认为电视台诽谤他的名誉。华莱士只好灰溜溜地站在ABC台长的身边,面对镜头向帕克致歉。
警察局长还是起诉了ABC尽管最终帕克同意以45000美元的赔偿庭外和解,但此事让华莱士在ABC变成了一个“汤锅里的老鼠”。
“我们在ABC的位置自然就变得微妙起来了,节目又设法维持了几个月,但是我们在ABC余下的日子已经开始倒计时了。我们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准备了安全的退路——回到更气味相投的地方电视台。”华莱士回忆道。
尽管这些纠纷如今回顾起来是非对错依然难辨,但最终人们所记住的,不是警察局长是否受贿,也不是肯尼迪是否找人代笔,而是一个为求真相而多少有些孩子气的梦想家——迈克·华莱士。
影响中国的外国记者
约瑟夫·普利策 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被誉为“报业大王”。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普利策被中国人认识还是因为据其遗嘱创办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得此奖的诸多名篇被作为中国新闻教育的教材。
埃德加·斯诺 斯诺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28 年入华;1933 年4 月—1935 年6 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 年6 月访问陕甘宁边区,拜访了毛泽东等许多中共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著有《西行漫记》等。
奥莉娅娜·法拉奇 意大利女战地记者,采访过越战、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其风格是“犀利的提问本质是在权威面前的平等姿态和独立人格”,并被誉为20 世纪新闻采访女王。1980 年,邓小平三天两次接受她的采访。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采访,让中国认识了这位“伟大女性”。
迈克·华莱士 本文的主角、美国电视界的“教父”级人物。其采访对象主要为各国首脑和焦点人物,采访内容围绕战争、黑幕、丑闻展开,采访风格以幽默、辛辣、犀利见长。1986年、2000年,华莱士先后专访邓小平和江泽民,让中国人记住了这个咄咄逼人的美国记者。
一个普通记者眼中的华莱士
李小晓
2012年4月9日早晨,我和平时一样被闹钟叫醒,然后赖在被窝里靠刷微博让自己清醒起来。
“华莱士死了!”突然看到这条消息,我一个激灵坐起身来。
“华莱士是谁?”身边的老公甚至没有睁开眼睛,嘟囔道。
面对这个无知的投行男,一股没有共同语言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你怎么可以问一个记者华莱士是谁?那我问你巴菲特是谁?”
记得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教授在第一堂课上就举了华莱士的例子。他说尼克松曾邀请华莱士进白宫当新闻秘书,但面对肥差,华莱士却淡然谢绝。
“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这句华莱士生前的座右铭,让多少后来者从此相信新闻理想的存在。
在工作很难找,狗仔满地跑,编辑追命催稿的今天,他的另一句名言让吾等晚辈崇拜且艳羡不已:“我宁愿辞职也绝不采访肤浅的人。”
他主持的著名节目《60分钟》曾经在一个宣传广告中提问:“哪四个单词令骗子和无赖最闻风丧胆?”答案就是:“MikeWallaceishere。”(迈克·华莱士来了。)
他的声誉为他带来了令全世界记者最向往的采访对象们,并且每段采访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他曾经指着总统约翰逊的鼻子说“越战强暴了你,你强暴了美国”;也曾直接问好莱坞明星芭芭拉·史翠珊“人们为什么叫你婊子”;他甚至可以让黑帮老大米奇·科恩开口,在镜头前畅谈杀人细节。
华莱士采访过从肯尼迪至今所有的美国总统,除了小布什——对此事人们从不怀疑华莱士的能力,反而认为小布什自知不聪明,不敢接受挑战。
享年93岁的华莱士直到2006年还在台上主持节目。在我们的银幕记忆中,似乎很少见到比他更高龄的主持人,更很少见到一边提问,一边抽烟的主持人。
他尖锐的问话和刺鼻的香烟曾令来宾无法忍受,但当今天我们知道,这个人永远地离开了,心中充斥的则是无尽的苍凉和缺失感。
“再也不会有另一个记者像他一样足智多谋。没有他尖锐的风格,《60分钟》将不复存在。”老东家CBS在讣告中如是说。
2003年他获得了艾美终身成就奖,但这个奖,观众和新闻后辈们早在心里颁给了他。今天,在大洋彼岸康涅狄格州的疗养院中,华莱士离开了我们。我们会一直怀念他。
作者:李小晓
http://news.sina.com.cn/m/2012-04-17/100724284848.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8 18:28
【案例】
新闻记者和播音员位列全美最差职业行列
2012年04月16日19:02 新浪传媒
根据最新的2012 CareerCast.com职业评估报告显示,报纸记者和播音员位列全美最差职业。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编辑和出版商》网站4月11日报道,根据最新的2012 CareerCast.com职业评估报告显示,报纸记者和播音员位列全美最差职业。冒着高温、耐着严寒、收入很低,在高危险环境下工作,并且长期以来失业率一直很高的伐木工人位列全国最差职业之首。
CareerCast.com2012职业评估报告发行人托尼-李(Tony Lee)解释道,“传媒行业之中的许多工作都具有压力大、工期短、工作时间长,以及就业前景差的特点”。他指出:“最受欢迎的工作几乎没有体能需求、压力很小、工作环境很好且就业前景乐观。而相反,伐木工人和乳牛场工人是全国两大最差职业,靠体力工作、工作危险、收入低且雇佣前景很差”。
这份报告称,前三大最差职业都属于食品行业,它们分别是服务员、洗碗工和屠夫。托尼-李表示,“虽然,一些人确实喜欢将清洗餐具、伺候进餐和切肉作为它们的职业,但想竞聘全国最佳工作的求职者则需要通过大学教育扩展知识和技能组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4-16/190224280757.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9 21:00
【案例】
新闻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案例一:四成调查记者吃够青春饭就要转行
“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
新闻经验丰富 平均从业八年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对报酬与福利不满,但对同事关系、时间弹性和工作自主性较为满意。不容乐观的是,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30%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愿意继续从事1-5年调查记者的只有13%左右。
案例二: 35岁职场生死线,记者更难幸免
2012年2月8日《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贴出最新记者招聘启事,比起户口、外语、性别、专业的无要求与本科学历的较低要求,25岁—33岁的年龄要求显得严苛。不仅《南方都市报》,“招聘记者,年龄35岁以下”也是很多报纸、杂志招聘启事,特别是电视台、电台的招聘启事中必不可少的一条。35岁职场生死线,记者更难幸免。
案例三:青春饭职业盘点,记者榜上有名
通常情况下,每天凌晨1点,MSN上头像还亮着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大洋彼岸的朋友;另一种就是媒体同行。“做新闻,要拼速度;做新闻王,要拼秒数。”年轻人有激情有体力有冲劲儿,年轻是当记者的重要资本。在编辑的连环夺命电话催促下疯狂敲击键盘,需要何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原因一:看不到事业前途
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在中国,冲在新闻第一线的绝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活力有冲劲有激情,能出色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那么,除了他们呢?三十岁甚至年纪更大的记者呢?其实,他们或离开或跳槽或辞职或改行或升迁……总之已经不再是一名一线记者了。
随着从业年龄的增长,记者经验越发丰富,思维更加缜密,判断日渐精准,即便而立,依然处在大有作为的年纪。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被钉死在某一口子上的现实,并且信息芜杂纷呈的今天也往往用不着多么深刻的报道。他们十年磨剑却无用武之地,只能面对一则又一则日常报道,看不到事业前途。于是他们曾经的活力、冲劲、激情渐渐消散。离开、跳槽、辞职、改行、升迁……这些考虑已多过继续做好记者,做好新闻本身。
原因二:中国的新闻工作更适合年轻人
曾有一家权威机构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新闻从业者中,已死亡的职员平均年龄仅为45岁,其中患癌症死亡的比率高达七成二,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岁,一半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患病的状态。由于长期处于高压力下工作及生活,透支健康已成为这一人群最大的问题。新闻行业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业者必须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满负载状态,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都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损害。也因此,在中国,年轻绝对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重要资本之一。
原因三:特殊的职业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刊登一位美国新闻从业者的介绍:“在美国,各大媒体都不直接录用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记者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职业。新手有时会丢三落四,采访不到家、消息报道不准确,文章出了偏差常会引发麻烦或者诉讼。所以大的媒体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让那些新记者们把错误出在地方报纸、地方电台,等他们成熟了,出错少了再到大媒体来。能够被大媒体看中时,这些记者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各大媒体都把有经验的老记者当成‘宝贝’,给予高薪。”
而我国就不一样了,2002年起,大多数新闻单位开始不设编制,极少数提供编制的大报炙手可热。新闻毕业生不愿意进媒体是假象,真相是学生对享受准公务员待遇的媒体趋之若 鹜,对无保障的“新闻民工”招聘有所顾忌。而媒体一方面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才需求,又对新闻教育培养出来的半成品兴趣索然,所以双方带着各自的需求在互相闪避。
英美记者刚入行写news,有经验了写story,再接着写feature或comment,记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字越写越少,见识越积越深,人越老越 值钱;我们这里是大小老少一起竞争,一些人只等利用职务之便结网成功,便投身去试这张关系网牢靠程度,通常是在35岁上下。
方案一:摆正心态,年龄不是问题
如果我们真正热爱记者这个职业,以此为荣,又怎会在乎年龄?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王克勤曾说:“我就是到了60岁,70岁白发苍苍,我仍愿意做一个记者,尽我本人的能力,通过我的笔,最大限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能够尽可能多地给社会公平、正义、进步,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利益。”态度决定一切。老记者只要有健康的心态,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也会大受采访对象和同行小字辈的尊重。同时资深记者的经历、对社会的认识,甚至所受过的挫折、磨难,对于他的工作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他还能保持激情,保持创造力,年龄绝对不是问题。
方案二:摒弃官本位思想
在中国,一般认为一个有出息的记者应该走这样一条路:记者——部门负责人——副总编辑——总编辑,如果总编辑做的好,还可以成为管总编辑的新闻官。但职位是有限的,不是谁都能一步步升迁的,于是不少优秀记者在干了几年后,如果没有上升的空间就开始跳槽了,转入别的行业,或者到一些有上升机会的新兴媒体。但要是摒弃了官本位,坚信“一线的就是一流的”,一碗青春饭,也可以坦然地端到老。
方案三:管理者站高望远
如果一家媒体只要冲在第一线的记者,那么它仍然稚气未脱。成熟的媒体是需要并重视老记者的,他们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中流砥柱,更是新闻理想孜孜不倦的守望者。对于管理者来说尤其要重视这一点,清楚老记者的优势,给予其舞台舞蹈,并提供优厚的条件、待遇,解除老记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沧桑的面庞、花白的头发成为新闻第一线中最美丽的风景。
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 - 这项统计再次表明,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在京沪粤,一名消费理想与身体的男性,月薪万元何以维持一个家庭?于是,一个个本不该退役的老兵以激烈方式离开,一批批心怀激情 和梦想的新人加入,其间是专业素养和存量智慧的隔代流失,新媒体时代则呈加速度。—《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
有幸见证、记录这个变革中的时代 - 做调查新闻比较切合我的个性,目前来说没有一个更吸引的行业让我转型。我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关注这个变革中的社会上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能够见证、记录、观察这个时代,我觉得很荣幸。--《财经》杂志记者欧阳洪亮
把这份工作当作NGO来做,内心更纯粹点 - 我的同行们,每天都要面对公权的封杀,以及待遇偏低的烦恼。从长期看,这确实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回报都很少的行当。说服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只有自 己纯粹的内心。我一直对自己和同事说,我是把这份工作当N G O来做的。也许有一天,它就真的成为一个非赢利性质的志愿职业。—《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坚
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坚持 - 市场化带来的资本控制,以及专业主义本身的弊端,例如以技术化名义实施的行业控制,对调查记者带来更多的困扰。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坚持,才能让中国这一群优秀的记者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知名时评家长平
青春是承担失败风险的资本,失败了可以再来 ,但是资深老到的记者拥有控制风险的经验、降低风险的技术,能够减少失败而一发成功。所谓"青春饭",并不单指年龄的青春,更重要的,是"青春"的特质,那就是对理想的坚守,对社会正义的呼吁,以及对自我价值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里,年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架向上的云梯。策划:中国传媒大学 李星佺、郭笑晨、徐弘毅
http://news.sina.com.cn/z/35snhdjzm/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9 21:01
新闻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克朗凯特1950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并从1962年起,以一把沉稳的声音主持新闻节目,开始报道并评论美国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他在1981年退休后还是活跃于新闻界,并且撰写书籍和到各地演讲,他当之无愧是“一辈子的记者。”
主播之王
从炮火连天的二战战场到德国纽伦堡审判,从战后出任合众社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到主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节目,在将近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克朗凯特以充满激情和洞察力的报道赢得无数观众。
在美国三大电视网主导美国电视节目的时代,克朗凯特和他的《晚间新闻》成为新闻节目收视率的第一名。他在主播电视新闻节目的19年里,给观众留下自信和诚实的形象。他被观众评为“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他获得的美国民众信赖的程度,远超过美国总统和副总统。他每天晚上的结束语“事实就是如此”(and that's the way it is)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语。
克朗凯特是首位被冠以“主持人”名称的电视新闻播报者。甚至在有些语言里,他的名字Cronkite就是“新闻主播”的意思,例如瑞典语中的Kronkiters,荷兰语中的Cronkiters。
1962-1981年,克朗凯特担任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在那段动荡的年代,美国经历了越战、肯尼迪总统遇刺,也完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他报道过战争、自然灾害、核爆炸、社会巨变和太空飞行,并评论过美国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他生动的新闻播报,让千千万万美国观众跟着他时而振奋、时而低荡。
从“读稿机”到“真相仲裁者”
克朗凯特入行时是一名战地记者,后受到CBS传奇新闻人爱德华默罗赏识,加盟CBS电视业。开始了他在CBS数十年的职业生涯。
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新闻才华和执著的职业热情。节目如果不请嘉宾,他会和一只博学幽默的狮子玩偶一起“说”新闻。有时候他还会出去“探险”,比如乘坐拖船去截那些豪华游艇上的名人采访。
他不仅播报消息,而且揭示真相、解释事实,将主播的角色从“读稿机”提升到“真相仲裁者”的高度。克朗特退休时,有评论员指出,“克朗凯特离开美国的电视屏幕,这就'像把乔治华盛顿的头像从一美元的钞票上撤下来'而不可思议。”
2009年克朗凯特去世,《华盛顿邮报》主笔霍华德库尔茨感叹,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在充斥博客、微博客Twitter等众多信息发布渠道的今天,“没有一个主持人,没有一个新闻记者,能再次拥有那种公信力了”。
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
芭芭拉大学毕业后便进入NBC工作,于1961年开始主持著名的《今日秀》访谈节目,后与人合作主持《今天》新闻节目。她1976年和美国ABC电视台签约,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电视新闻节目女主播。1979年芭芭拉调到ABC新闻栏目《20/20》工作。在接下来的25年中,沃特斯一直是ABC电视台《20/20》电视杂志节目的主持人。芭芭拉是美国新闻界传奇般的人物,她是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更是当了一辈子记者的人。
虽已淡出电视界,但仍然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芭芭拉·沃尔特斯已年逾八十,是美国新闻界祖母级的人物。芭芭拉·沃尔特斯单在电视镜头前就活跃了48年,5次获得艾美奖,做了750个对家专访。芭芭拉十分擅长人物采访,并且采访对象都极其引人瞩目,既涉足政界也兼顾娱乐界。卡扎菲、卡斯特罗、萨达姆、叶利钦、甘地、普京、江泽民、凯瑟琳·赫本、迈克尔·杰克逊、莱温斯基都曾坐在芭芭拉对面,认真回答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芭芭拉的采访被誉为是一部20世纪的编年史,而她自己则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
让受访者无话不说的记者
芭芭拉的采访永远精彩,然而这却不仅因为其采访对象及其耀眼,更因她善于让采访对象开口,使其无话不说。
采访艾森豪威尔的夫人,电视新闻第一夫人直接质问第一夫人是不是“酒鬼”;采访菲利普王子,她也敢问伊丽莎白女王会不会为了查尔斯放弃王冠;采访迈克尔·杰克逊,时值戴安娜王妃之死,她也能问出流行天王对命运的担忧。
白宫前新闻秘书乔迪·鲍威尔说芭芭拉惯用老练的政治家的计策。“她处处表示关心你,问候你的孩子。她有一个习惯:经常打电话向你报告一些好的或坏的消息。”芭芭拉坚持不失时机地与采访对象保持联络,沟通感情,她写信,送礼品,打电话,与采访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她的一位同事说曾评价芭芭拉是自己认识的所有人中有最好的公共态度的一个,因为她懂得如何使大家忠实于她。
芭芭拉将私人谈话式的采访与挖掘式的采访几乎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仿佛是在和一位好朋友单独聊天一般。也因此,当他们面对芭芭拉的深入挖掘,便产生了好朋友毫不顾及情面地穷追不舍的“错觉”,心甘情愿地向这位“陌生的好朋友”倾诉。
问自己真正好奇的问题
虽然众多记者都在孜孜追求私人谈话式的采访与挖掘式的采访结合,却鲜有人能与芭芭拉比肩。因为芭芭拉这两项采访技巧都建立在其对采访对象表里如一的兴趣上,而像她一样对采访对象抱以强烈的兴趣却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芭芭拉自己评论说:“如果你问的问题是你自己的真正好奇,你往往会进展顺利。”
芭芭拉说她并不具备专项特长,但发展了一种采访的特别方式,说自己最会让人们开口,“在得体地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与有意激怒对方之间,只有很窄很窄的一条线。”
2010年在一场纪念殉职战地记者的纪念仪式上,玛丽·科尔文道出了她不顾生命危险报道战争的决心说:“我为什么要报道战争?在过去几天里,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几个世纪过去了,战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战场上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战场外妻离子散;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2012年2月22日,56岁玛丽·科尔文在叙利亚政府军炮击霍姆斯市时被炸身亡。“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战地记者科尔文
大多数人对科尔文的印象应该是她那海盗气质的眼罩,这是她2001年在斯里兰卡采访时留下的“战利品”。2001年,科尔文前往斯里兰卡报道战事,就在结束采访准备返回的2001年4月17日,她遭到了政府军的攻击,子弹打进了她的肩膀、胸部和眼睛,还有士兵朝她扔过来了一枚手榴弹。此后,政府军将科尔文活捉,并且没有对她的伤进行任何急救,10小时后,科尔文在美国大使馆的保护下捡回一条命。
虽然经过治疗,但科尔文左眼永久失明,还患上了严重创伤后应激后遗症。但即使这样,也没有阻止她奔赴下一个战场。在简单的整修之后,科尔文在左眼上系了一条黑色眼罩。
此后,她总是戴着她那颇有海盗气质的眼罩,她的手上总是拿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每次她总是会第一个抵达事发现场,独眼形象成为她的招牌。
因为多年来杰出的战地报道,玛丽·科尔文得到了许多荣誉。国际妇女传媒基金会的“勇气奖”, 英国“最佳驻外记者奖”……但多年的战地记者生活让玛丽难以适应正常生活的平静,“得奖也让我焦躁不安,我始终有一种负罪感,感觉自己是从战争中受益的人。我们把那些人身上发生过的可怕故事榨取出来,然后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2012年2月22日,命运之神没有再次眷顾科尔文,她和法国《巴黎竞赛》杂志社摄影师雷米·奥奇力克在叙利亚霍姆斯的临时媒体中心遭炮击身亡。
她的老板、世界媒体巨头默多克评价道:“玛丽·科尔文是同辈人中最杰出的国际新闻记者之一。”
最好的访问者是对受访者知道得最少的人
拉里·金的口才了得,和任何人都能聊得起劲,节目气氛轻松随意。他做访谈节目的特点在于:直接、有人情味以及随机性。直接体现在他那单刀直入的提问方式,从来都不拐弯抹角;虽然他的提问通常一针见血,却不会显露咄咄逼人的气势,反而是温文尔雅,注重受访者的感受;而随机性则在于他并不会在访谈之前进行过多的准备,在访谈过程中随时组织自己的问题。他认为“最好的访问者是对受访者知道得最少的人。我讨厌问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且我从不怕问可能很愚蠢的问题”。
与拉里·金本人最欣赏的主持人迈克·华莱士截然相反,拉里·金面对他的采访对象始终高抬贵手。和诸多咄咄逼人的美国电视记者不同,金的提问方式是温和的、非挑衅性的。他以问软性的、开放式的问题著称,偶尔会夹杂着些小小的不敬和调侃。这使得那些想表明自己立场、同时避免被挑战的名人喜欢接受他的采访。
美国媒体泰斗
25年来,《拉里金现场》已成为名人们宣布自己新动向、政治家们发表宣言的必要一站。无论是娱乐圈名人、政治家、运动员、作家还是外国首脑,他们都来到“现场”,做这个穿着背带裤的主持人的嘉宾,同时回答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问题。
他把自己的角色比作一根导管,“我个人的观点并不重要,我不用‘我’这个词,惟一重要的是受访嘉宾。”
25年来,拉里·金一直是美国的媒体泰斗,是所有明星、政治家和想上新闻头版的人必须寻觅和祈求的对象。CNN的黄金节目时刻表以他的节目为中心,CNN总裁吉姆·沃尔顿甚至称他“是我们识别率最高的一张脸,也是这个国家识别率最高的面孔之一”。
金几乎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CNN,直到经济危机对于媒体行业的冲击以及互联网视频的兴起对有线电视节目发出难以抵御的占领时,72岁的拉里·金才宣布退出,“带着爱与赞美”。
美国总统采访专业户
迈克·华莱士曾说:“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我宁愿辞职也不会这么干。”在他38年的主持人生涯中,他的“非突袭式采访”成了行业的标准,接受过他采访的名人可以编成一本《20世纪名人录》,其中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等美国总统。自从《60分钟》开播以来,几乎历任美国总统都接受过这个节目的采访,只有前任总统布什拒绝接受采访。华莱士来说,不能在退休前将小布什“收入”自己的采访名人榜终究是职业生涯的一大遗憾。华莱士去年秋天出版的自传《你我之间》中对布什“暗送秋波”,在书的结尾他这样写道:“总统先生,难道还不是时候为这个老人破一次例?”华莱士在去世前,还开玩笑说,自己还有一个心愿没有达成,就是采访小布什。
尼克松当政时,他曾经要求华莱士担任他的新闻秘书,但华莱士婉言谢绝说:“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
一辈子的记者
华莱士的确是当了一辈子记者的人。他1963年加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自1968年《60分钟》创办以来,华莱士就一直担任《60分钟》的记者、主播。《60分钟》的执行导演杰夫?法戈尔称华莱士是该节目的“心脏和灵魂”。节目曾经有个广告,广告中问,“哪4个单词会让骗子和流氓从心里感到害怕?”答案竟是:“迈克·华莱士在此!”
如同在他之前退出新闻主播位置的丹·拉瑟、汤姆·布罗考一样,华莱士虽然退出自己日常的节目,但并未退出新闻业。CBS为他保留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荣誉记者的头衔。观众还会有机会在某些特别采访中见到他。
华莱士在宣布退休后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王牌主持人拉里·金的访问时说,他其实不知道是否真的要“退”,而之前的退休声明只意味着“将不会像从前那样在《60分钟》节目中过多‘抛头露面’了”。后来,在拉里·金的逼问下,华莱士才谨慎地表示,“可能以后一年就上那么四五次(节目)吧”。
80岁还在追踪新闻,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视历史上工作时间最长的黄金时段节目记者主持。有人说,这不仅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世界劳动史上,这也可以称之为奇迹。华莱士自己总结自己说,“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让我继续干下去的,这仍是发现之旅,工作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他享受电视,享受采访,享受挑战,享受一辈子都做记者。
喜欢上一件事容易,难的是喜欢上了还为之努力付出一辈子,甘之如饴。他们是记者,是一辈子的记者,他们享受电视,享受采访,享受一切与这份工作相关的挑战,享受这个职业带给他们的所有幸福与泪水,从未退却。让我们向那些一辈子都做记者的人,致敬!中国传媒大学 李星佺 刘南琦 何欣珂
http://news.sina.com.cn/z/ybzdjz/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1 22:01
【案例】记者的人格
◆◆@我是西蒙周:【赵普:你是好兄弟!】相对于这些官,这些老板,这些明星,赵普更是一个完整的人,更像是普通百姓的一个朋友,一个兄弟。关键时刻,这个兄弟挺身而出,然后他面对惩戒,仍然乐呵呵地生活着。这篇文章,无意将赵普塑造成一个英雄。西蒙周只想说一声:赵普,你是好兄弟!
轉發(931)
|
評論(219)今天18:03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3 18:22
【案例】
P民付丁:
第一、二条都是自费。喝咖啡是因为睡眠不足。看报是因为防止漏报罚款。出差。哼。不是现场就是机场。哪有时间玩。//@赵昀://@老沉: ◆◆@新浪传媒:【我是记者我自豪!】外媒几天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称 “记者当选全球最差职业之一”,为此,福布斯记者著文细数作为记者的诸多好处:1.记者无时无刻不在学习;2.早起看报喝咖啡还有工资拿;3.可以见到各样的人,包括名人; 4.外地采访任务=带薪出行……最重要的一点是,记者对永远生活充满激情!(周梅)
轉發(235)
|
評論(49)13分鐘前
來自媒体版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3 18:46
【案例】
◆◆@新浪传媒:【我是记者我自豪!】外媒几天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称 “记者当选全球最差职业之一”,为此,福布斯记者著文细数作为记者的诸多好处:1.记者无时无刻不在学习;2.早起看报喝咖啡还有工资拿;3.可以见到各样的人,包括名人; 4.外地采访任务=带薪出行……最重要的一点是,记者永远对生活充满激情!(周梅)
轉發(461)
|
評論(78)37分鐘前
來自媒体版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9 18:49
【案例】
李双龙:
//@摘星手010: 林韦就是著名学者李银河的父亲。家里保姆是安徽人,父母和姐姐都饿死在“大跃进”年代。林韦晚年得了脑血栓,保姆经常念叨:“老头是为我们安徽人说真话而挨整的,是个大好人。”保姆伺候林韦,直到他1990年去世。 ◆◆@摘星手010:【3年饥荒中的人民日报】1938年参加革命的农村部主任林韦,1959年春在安徽农村发现饿死人,给报社写信反映,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蒙冤后常常半夜起来自语:我入党为追求真理,怎么一句话也不让说了?安徽饿死人,这是事实,我向党反映真实的情况,怎么就是反党呢?轉發(14)
|
評論(4)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30 20:22
【案例】
@韩剪溪:关于记者报道领域的断想:1、做财经是首选,薪资上涨可预期,改行方便。2、做文化的能写书评,能和名人混个脸熟,人脉越久越值钱,更兼多可慢工出细活;3、做人物的节奏也好办,跟泡妞样慢慢泡,功夫到了自然成,不成也不打紧;4、做评论的也活泛,不小心就做成学者。5,最惨的就是混社会的…… 轉發(58) | 評論(21) 4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3 20:05
【案例】
芮成钢谈央视守则:透露内部规定不是好员工
2012-05-03 09:33:41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有6938人参与
核心提示:5月2日,央视极具国际风格的,采访过数百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商学界领袖的年轻主播芮成钢,接受采访时谈多名央视主持人微博爆料引发相关“事件”。芮成钢表示,透露公司内部规定的人连最起码的好员工都不是,可能也很难做个优秀的人。
芮成钢
作为央视极具国际风格的年轻主播,以及一位采访过数百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商学界领袖的媒体人,芮成钢分享了他在13年职业生涯中的经历与感悟。近期,多名央视主持人的微博爆料引发相关“事件”,去年因曝“故宫会所门”而引发热烈反响的芮成钢昨日坦承,他是在掌握证据的情况下爆料的,他更鼓励年轻人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
谈微博爆料
故宫会所一事,我核实过
央视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颇受关注。上月,央视主播邱启明在微博怒骂制片人是傀儡,一时间引起猜测无数。引发社会关注的故宫建富豪会所的消息也是由芮成钢率先在微博爆料。他直言,作为职业记者,自己不可能在微博随意爆料,一定要等找出了消息的来源与证据,“建故宫会所,这个事是当时听说的。当我在发那条微博的时候,我已掌握了相当的证据。切实的调查、证据的拥有,我已经全部做到了,所以我在说那条微博的时候不是道听途说,我是自己做了非常缜密的调查之后才发了这个微博。”
他坦言,新媒体时代,记者压力的确很大,但不能因为压力大,便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传闻称,央视主持人发微博有规定,哪些能发哪些不能发也有内部要求。当现场记者向芮成钢求证此事时,他并未正面作答,只是巧妙回应称,透露公司内部规定的人很难做一个优秀的人,“你们单位的内部规定我没法跟你打听,我也不会问你,我问你你也没法告诉我,你要告诉我,你就不是一个好员工。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好员工都不是,可能也很难做个优秀的人。”
谈屡陷争议
打破枷锁 芙蓉姐姐是榜样
因为敢说敢讲,芮成钢常常陷入极具争议的事件。刚刚过去的博鳌亚洲论坛2012青年领袖圆桌会上,他用姚明和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的收入差距举例,引出嘉宾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讨论,也引发网友争议。在2010年G20首尔峰会上提问奥巴马,芮成钢更因“代表亚洲”引发众议。虽然屡陷争议,但他并不在意,表示“中国今年的舆论环境变得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多元,这是最大的进步”。
芮成钢特意拿芙蓉姐姐举例,赞其“敢于打破枷锁”。受访时,他也再度以芙蓉姐姐为例,赞扬了那些敢于挑战传统的个性人物,“她(芙蓉)没有伤害任何人,没有侵占任何人的利益,不像过去一个人想出名,做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比如那个时代有‘潜规则’,做很多桌子下面的交易等等。我的印象里,芙蓉姐姐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至少我所知道的好像没有。她想出名,她确实出名了,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她获得了知名度,她没有做什么见不得阳光的事,我们可以为这样的事喝彩。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中国的社会,包括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可能性。一个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出名,不像过去,必须得在央视某个晚会上亮相成为全国的明星,今天有其他的选择,这是社会的进步。”
http://news.163.com/12/0503/09/80IPLVD400011229.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5 16:27
【案例】
凤凰卫视:
【凤采飞扬】法国记者站 李萌薇:新闻的魅力在于未知,在于见证,在于现场,而能够身临其中,为那时那刻迫切希望了解现场情况的观众传播资讯,疲劳过后,更多的感受是幸运和珍贵。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5-7 13:09
【案例】
《脱颖而出》节目中担任评委的倪萍(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江苏卫视大型职场节目《脱颖而出》之“星秀女主持”选拔大赛第三战将于今晚(7日)打响,倪萍现场回顾主持心路,自曝退出主持圈真正内幕。
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主持人之一,倪萍以其温暖形象深入人心,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知心大姐”。她曾连续十年主持央视春晚、连续三届获得金话筒奖,是央视迄今为止主持现场直播大型文艺晚会最多的节目主持人。如今虽已淡出主持界,但她的人气却一直是居高不下。此次亮相江苏卫视《脱颖而出》却形象大变,在节目中一改往日的温情风格变身麻辣面试官,甚至不顾形象现场戴假发逗笑,风头竟然直盖场上的郭德纲。不少观众看后大跌眼镜,惊呼“以前的倪萍哪儿去了,还我们的知心大姐!”。
而倪萍现场聊起了自己退出主持圈的真正原因无疑是节目的最大亮点。“顶着那么多的光环,其实我真的没有那么优秀。当年央视看上我,是觉得我很有特点,这个特点就是难看:龇着个牙、驼着个背,一口山东话,长得还黑黢黢地。我的这个特点就是区别于别人的地方。后来当我发现上百件旗袍没有一件我能穿得上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不能继续站在这个岗位上了……如今又有那么多的后起之秀,我感觉站在那儿他们挡着我了,还是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也算是急流勇退吧!”。
另外,相声大师郭德纲还将遭遇铁面判官包小柏,两位名嘴一个幽默、一个麻辣,首度合作便火花不断。今晚的应聘者更是藏龙卧虎,翻版“迈克尔·杰克逊”“女版欧弟”纷纷登台亮相;一位多才多艺的模仿帝不仅把宋丹丹、田震模仿得惟妙惟肖,更是大胆地在包小柏面前模仿起了曾轶可。
http://news.sina.com.cn/m/2012-05-07/102824378360.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12 19:05
【案例】
摘星手010:
当年他与总编辑商量,社论在两词中选一,另一个选项是:“夫复何言”。皆婉转而鲜明地表达了报社同仁的态度//@摘星手010: 香港同胞,包括港媒的爱国情怀,令人扼腕。 ◆◆@柳俊江:新華社報道,原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文匯報》前社長李子誦因病,昨日在香港逝世,享年100歲。-真正的愛國報人,天下剩下多少了?
轉發(293)
|
評論(64)今天16:00
來自HTC One X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24 18:29
【案例】
田京波:
【震惊!南都资深记者发公告挑战山东贪官】记者公告:山东平度有关官员注意:限你们48小时内,主动向纪委、检察院交待自己在土地出让、工程审批、职务升迁中的行贿、受贿、索贿的犯罪事实。否则,本记者将公开曝光尔等丑行。若认为这只是玩笑,48小时后我保证你笑不出来。中国需要这样的孤胆英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26 10:46
【案例】
戴冰:
张社长给地巿党报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把嘉兴日报带到了一个新高度。欢迎方便时做客泰安报业! ◆◆@张扣林[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刚开完会,我正式卸任。回想自己7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干了42年。其间我做过广播、电视,最后做了报纸,屈指算来也有近30年新闻工龄。从84年5月当电台副台长算起,我分管主管新闻宣传整整25年,也算功德圆满了。现在我可以放下沉重的行囊,去享受悠闲的时光,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轉發(111) | 評論(93) 5月25日 17:07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11 09:14
【案例】
◆◆@萌宠物:猫版媒体从业人员表情图 (转)
轉發(463)
|
評論(42)6月10日21:21
來自皮皮时光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15 17:55
【案例】
◆◆@小财迷他爹:一个从事媒体工作11年的同行,他们眼中的记者。。。
轉發(15)
|
評論(7)1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22 12:05
【案例】
happy吴瑛:
再丰满的理想不跟现实对接都是虚胖。。。//@张志安: 请各位注意:【为什么很多大城市里30多岁的记者拿到20多万的年薪还嫌少】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很多记者都拿到20万年薪。而是说,拿20万的记者很多还抱怨。这里谈的是职业心态//@花心社:其他的都同意,但是年薪20万。。志安老师信息有误啊! ◆◆@王星WX:为什么很多大城市里30多岁的记者拿到20多万的年薪还嫌少,他参考群体是什么?他跟现实里面最好的经理人比,跟金融投资人比,跟采访对象比,那不被气死啊?你跟香港比比,人家一个月拿1万块港币,生活得像狗仔队一样,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在干记者?http://t.cn/zWwK9He哈哈,我觉得@张志安 说的不错啊
轉發(766) | 評論(144) 6月21日21:12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0 18:31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7-20 18:32 编辑
【案例】
http://share.vrs.sohu.com/725428/v.swf&autoplay=false&xuid=
水满则溢:
惜乎。我接受此采访,也不过想让更多人了解热线记者,一人荣辱何足紧要,皆为群体哉,为新闻哉,为……哉。(这就三灾了,还差八难)//@向啥啥红: 刚刚看了,看得我好难过,还流下了两滴老泪——又想起了在本市版组疯狂的 ◆◆@搜狐视频:媒体记者的竞争是速度的竞争,故有“抢新闻”一说,北京青年报热线记者满羿@水满则溢 如是说;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卫毅 暗访因谈论“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感受压力的卢安克,借此。#姚望#第六集 报道亦有情 @姚晨 http://t.cn/zW6qT8F
轉發(50) | 評論(11) 今天11:42 來自新浪微博 http://share.vrs.sohu.com/725428/v.swf&autoplay=false&xuid=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7-26 11:44
【案例】
中国传媒“默多克”:黎瑞刚的下一步棋
核心提示:谁会成为中国传媒业的默多克?黎瑞刚是公认的第一人选。欢迎这位中国参与全球传媒业竞合大戏的一流操盘手霸气归来。
9年前,年仅33岁的他就成为SMG总裁,是一个擅长“戴着镣铐跳舞”的体制内人,在有限的空间 中,推动了SMG制播分离、百事通上市,并且成立了华人基金。他与默多克(Rupert Murdoch)等国际传媒大佬也保持着紧密的沟通。(详情请于Gemag.com.cn查阅《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25人之黎瑞刚》一 文)
从去年7月开始,从SMG调任上海市委、市政府任职的黎瑞刚开始了身份变化,从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变为官员。但在过去半年间,黎瑞刚重回商业领域 的传言却按捺不住。最新的传言是,黎瑞刚将担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尽管这一消息还有待官方证实,但是能够推断的是,黎瑞刚依然未放弃打通国际与国 内、政府与商界来推动中国传媒业国际化、商业化的道路。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俗称“大文广”(SMEG),下属单位除了为人所熟知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小文广”,SMG)之外, 还包括了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网、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视广播集团有限公司(STR)等以媒体 为主的资产。如果黎瑞刚担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的传闻属实,比起前任职位,黎瑞刚将获得更大的空间以实现其媒体抱 负。
黎瑞刚将获得更大的对于娱乐产业制作的空间。在SMG制播分离后,娱乐版块成为了其商业化最好的试点。然而自从黎瑞刚被调走之后,目前该板块的盈利水平还 距离湖南卫视以及江苏卫视差距颇大。在上海,影视娱乐业依然有足够空间可做,譬如东方梦工厂项目即为黎瑞刚推动。他的回归,除了能够重新推动娱乐板块的商 业化之外,还能够利用集团旗下的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发展电影产业化。
黎的归来亦让人有了更多的国际化商业想象。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将拆分成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家以影视娱乐为主要业务,包含现在的20世纪福克斯、福克 斯电视网、天空电视台等;另一家则以报刊出版为主,涵盖了目前的《华尔街日报》、英国《太阳报》、Harper Collins出版公司等。华人基金相比SMG少了浓厚的政府背景,进行国际媒体并购时可规避一些争议。而与默多克关系颇深的黎瑞刚此时已通过华人基金参 与到新闻集团的未来发展中,亦为当下存在的可能之一。
黎瑞刚也的确正在为自己的新的媒体战略进行奔走。有报道称,今年3月,黎瑞刚与电讯盈科董事长李泽楷在上海半岛酒店的大堂吧有过会面。李泽楷的电讯盈科是 全港最大的通信服务供应商,也是亚洲主要综合通信服务公司。黎瑞刚曾在讨论电视和互联网发展的时候,坚定地认为互联网肯定会对电视有巨大的冲击。而黎瑞刚 与李泽楷的商谈也极其有可能为未来的数字化电视发展甚至社交电视的创新带来新的惊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1 21:05
【案例】
@媒介评弹:【美国报纸专业记者是如何炼成的?】西方媒体一直注重记者的专业化分工,这一点在法律、医疗、环境等领域尤为突出。来看《纽约时报》记者Linda Greenhouse,1998年普利策专题报道奖获得者(Beat reporting这一奖项2007年停颁)是如何成为腕级记者的。
轉發(115) | 評論(8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17 15:42
【案例】
◆◆@译言:【理想已死: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生存现状】尽管外界对简光洲辞职原因尚不知情,但他还是在微博上透露出了心酸与失望之情,“在《东方早报》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所有的悲欢,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忍受都是因为那份纯真的理想。好吧,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http://t.cn/zlhB4M8轉發(96)
|
評論(30)今天13:56
來自专业版微博轉發|
收藏|
評論
大西洋月刊 | 理想已死: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生存现状2012-09-16 12:28:161932浏览 | 3评论
中国新闻出版界迷雾重重,记者光鲜亮丽背后那难以名状的压抑
2012年9月14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50
记者高调辞职,中国新闻媒体的未来路在何方
记者杨海鹏,2011年11月分手《财经》杂志
简光洲
(@简光洲),中国最知名的新闻调查记者之一,最近退出了《东方早报》(@东方早报)并宣布结束自己的记者生涯。尽管外界对简光洲辞职的具体原因尚不知情,但是简还是在微博上向大众透露出了其中的心酸与失望之情,“在《东方早报》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所有的悲欢,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忍受都是因为那份纯真的理想。好吧,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 2008年9月11日,简光洲因为一篇名为《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和三鹿奶粉所致》的文章迅速成名。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调查不断深入,三鹿奶粉这个广受信赖的品牌被曝出添加大量食品工业中禁止添加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而中国所有的乳制品巨头们几乎均涉水这项违法行当,其中唯一的差别便在于波及程度,全国约有40000名婴儿不幸受到影响。乳制品污染,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臭名昭著的食品安全丑闻了。
在重压之下依然无畏地发表了自己的报道,因此简光洲被大众称为中国的“良心”,也正是这份期许的荣耀,让简的辞职令无数人心碎不已。而对于中国新闻媒体的未来,人们悲观的情绪溢于言表。
简光洲的辞职仅仅只是2012年惊动《东方早报》其中的一处“人事地震”,早在2003年,《东方早报》凭借深度的新闻调查和一针见血的社评,被誉为中国最重要,最独立,最自由的新闻品牌之一。同时这样的殊荣也让东方早报成为政府审查的眼中钉。
在7月18日,某出版社主编与副主编因为不明原因无故解职,一些传言将其中的幕后原因直指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于5月发表的《民企本就有权进入市场》一文
(@盛洪微博)。在文章中,盛教授尖锐地批评了国企在相关市场的垄断地位。 这样的不幸也降临到了其他媒体的头上。7月16日,《新快报》(@新快报)的主编被迫辞职,原因是因为出版了未经许可的敏感内容。8月13日,《东方卫报》
(@东方卫报)
头版头条刊登了专文《刘翔知道、央视知道、领导知道、只有观众在傻等见证奇迹的时刻》,称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官方领导层,央视以及刘翔本人事前已经知道因为重伤而可能无法打响男子110米栏的头一枪,而央视更是对此提前准备了四种解说预案。正是因为这一报道,该报主编副主编以及所谓的“新闻总监”纷纷下课。 尽管政府对新闻媒体严防死守,但这种大范围和高密度的清洗近年来很少见到,这表明相关审查人员的大手越收越紧。王克勤@王克勤),以《艾滋病的传播》和《山西黑煤矿矿主打死“记者”的背后》一炮而红的前新闻记者,就发表评论,“天真的越来越冷了,冬天真的到了。”
王克勤对此番评论可谓是对年初最好的总结,在国家所有,经常以保守形象示人的《中国日报》为呼吁政治改革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栏文章,这被广泛解读为中国新闻自由的逐步解放,在此之后,很多人高呼“中国新闻之春”正在来临。然而这样的解读被认为太过乐观,因为7月那双大手又在舞动了。
自由开放的官方新闻与备受压迫的独立媒体之间形成了极为讽刺的对比,这在社交网络上便可见一斑。一方面,执政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就在微博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人文关怀和独立自由来取悦网友”,而《新华社》的官方微博(@
新华社中国网事)更是借“一名军官殴打空姐
”的报道大胆挑战军事机关。但在另一方面,独立的新闻媒体毫无言论自由可言,
@新闻已死
提供证据称“我听说所有在《南方周末》工作的专业人士,都必须向上级公布自己的微博帐号甚至是自己的密码。” 简光洲是去年第三位被迫辞职的知名记者,在2011年的11月,杨海鹏(@武松手札),被誉为法制报道最优秀的记者,离开《财经杂志》(@财经杂志)。而2012年7月,因为《刘建锋:乌坎密码》和《钱云会之死》成名的刘建峰(@
去V的刘建锋),也辞去了自己在《经济观察报》的职务(@经济观察报)。这接二连三的离职反映出了记者工作背后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当前的局势下,政府将维持“社会稳定”放在工作的首位,任何负面的报道都被视为是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旨在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新闻报道,就被当作“危险因子”而且在发表时经常遭遇重重壁障。
@雪峰NO1对此的评论足具代表性,“现在我对这样的气氛习以为常,那些胎死腹中的文章都比发表的文章多得多。” 此外,新闻工作者们的人身安全时常受到威胁。记者们发表文章之后遭受毒打几乎就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更可悲的是,中国新闻学院不得不将自我防卫纳入课程当中,一名新闻老师
(@新闻采写教师-王卫明)最近就宣布了这条“好消息”:“好消息啊!人道主义战士赵吉龙同意开设正当防卫这堂课了(课程的主题:旨在传授新闻工作者正当防卫的能力)新闻工作者们十分拥护这项决定!” 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有调查报告
显示中国55%的新闻工作者们不愿意一直从事自己的本行而选择在5年内辞职。周文天
(@舟亦洲),前《东方日报》的新闻记者,总结了记者们选择金盆洗手的原因:“中国记者,尤其是做调查和突发事件报道的,在年轻时靠这项职业维持生计。用‘廉价劳动力’来称呼他们一点都不夸张......记者梦就像毒药一般让人上瘾。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却耗费光阴孑然一身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因此几乎没有哪一位记者能够最终走到自己退休的年纪,当然,这也因为出版媒体不再需要老一辈的记者或许他们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 然而尽管身处不利的局面,一些记者依然坚持着他们自己的理想去记录中国快速变化的社会,用自己的呐喊来为中国的未来谏言。以《油菜花开:佘祥林“杀妻”冤案记录》《上海乌龙剿匪记》为人熟知的沈亚川(@石扉客)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前方艰难险阻,我始终坚信在未来的10年,中国会在各个角度书写出动人篇章,新闻媒体可以改变中国。所以,我的同事们,请为了那接下来的十年而坚守吧。” 即使简光洲声称“理想已死”,但是他决心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以另外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理想,“我或许不再是一名新闻记者,但是我希望我会做到以下几点:拿到博士学位;完成一本关于批判新闻产业的书籍;成立一个‘独立记者’调查计划的非政府组织,旨在不受任何约束去揭露社会,环境以及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希望借此每年能够在经济上资助十项计划。”
无独有偶,刘建峰同样也宣布会在将来成立独立调查团,而自己则会成为一名独立的新闻调查记者。刘此后发表微博阐明自己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将会继续去追寻这份信念。尽管一切的迹象都在与刘的设想背道而驰,但是一些人依然
怀揣那一丝曙光
坚信着,中国新闻之春终将来临。
http://select.yeeyan.org/view/331053/318968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19 09:34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9-19 09:36 编辑
【案例】
尚志科:
没有一个反革命分子。。。//@何刚:那时的人民日报//@王菲古琴:请点开这个网址http://t.cn/zl7uatE看看89年以前你所不知道的《人民日报》, 在历史重大事件中都起到了平反作用,记得以前有个群工部是全国各地上访者上访的一个重要渠道,每天人民日报门口接待排队的人,现在这个部门也给取消了。 ◆◆@摘星手010:人民日报72岁老记者王永安沉痛回忆96岁胡老头(绩伟):当年人民日报如何悄悄复查1976年广场事件,最终促成中央平反。有意思的是,这是又一轮政治风波过后,报社“清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催他写的交待,落款1990年5月25日。淡定平和的文字背后,是历史深处的沉痛和无声的呐喊。http://t.cn/zl7uatE 轉發(545) | 評論(91) 今天07:03 來自新浪微博
王永安:为“天安门事件”奔走的日日夜夜
发布时间:2012-09-18 09:51
作者:
王永安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13343次
——《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节选)
2012年9月16日下午,女儿从美国来电话,说网上微博报胡绩伟去世。我最不愿听到的消息终归来了。
我即刻给胡家打电话,胡绩伟的女儿胡菲菲在电话里说,她爸爸上午去世的。沉默了几秒钟,我问9月2日我发给你的E-mail《本命年解密: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你爸爸看了吗?她说,我们将打印稿给他,他说等他精神好点再看,我们也口头说了材料的内容,他说记得。我总有点欣慰,但更多的是遗憾,没有与胡老头(社内通称)交谈。
《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是我22年前写的,并非自愿,是报社清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催我的。我的材料落款是1990年5月25日。那时我49岁5个月,年富力强,记忆如在眼前。现我已是72岁老人,再看那封存22年的手写稿,倍感珍贵。
胡绩伟同志年长我两轮,是96岁的老老人,我们同属龙。今年又是龙年,他在本命年走完生命的尽头。我把这份材料晒出来,以对他的悼念。
《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原文如下。
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从1977年下半年(即我调查天安门事件真相)到1983年下半年(即我调查乐山地下金库案真相)这段时间。
现将有关情况,分专题介绍如下:
一, 关于天安门事件平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我同广大群众心情一样,在欢欣鼓舞同时多么希望党中央尽快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请邓小平同志早日复出。然而由于当时“两个凡是”观点的影响,这两桩人们天天盼的愿望,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还受到压制。人民日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在中央工作组的领导下,进行得比较深入。触目惊心的事实表明,当年“四人帮”控制的人民日报,利用公开报道、内参在颠倒天安门事件真相、诬陷小平同志的问题上,说轻点是犯了大错,说重点是有罪的。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报社广大职工做出了不懈努力。当时,我在报社个别曾受“四人帮”迫害、负责报社清查工作的老同志支持下(注:时任报社政治部主任成坊),从社内逐步转向社外调查天安门事件真相。为了使这一敏感问题不在社会上引起反应,不被坚持“两个凡是”的中央领导同志批评,我对外的身份不是记者,而是报社搞清查的外调人员,是调查人民日报1976年4月8日《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报道中的有关问题。可以说,干这种事冒有一定风险。尽管社内有不少同志给予支持,但我明白,如果没有社一级领导人的同意、支持,不仅调查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而且万一在调查中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给报社工作带来被动,自己还得挨批评。那时,因我是一个普通编辑,同胡绩伟同志不可能有直接交往。“两个凡是”观点出来后,他对平反天安门事件到底持什么态度,我不清楚,也曾担心他受“两个凡是”的影响。后来得知老胡对平反天安门事件态度很坚决,希望彻底查清内幕。这样,我们之间才有了联系。具体的事情有:
(1)布置调查有关当事人。1977年12月25日,我向胡绩伟同志介绍了20多个刚出狱不久的天安门事件受害者来访情况(诸如当年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和出狱后受歧视的情况)。胡绩伟问那个理平头的人找到没有,我说“理平头的”、“戴眼镜的”、“砸广场车的”人还没找到(这些人,都是被《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报道污蔑为反革命分子)。胡绩伟说,把那篇报道提到的理平头的等人找到,把4月5日天安门广场烧车、砸广播车的事情了解清楚,然后向中央写报告。
根据老胡的意见,1978年元月10日,我同报社另外两同志(注:当时在政治部的张何平,保卫处的朱振华)一块去北京市公安局七处,查看了天安门事件被捕人的名单和照片。在预审员的协助下,查到那个“理平头的人”叫刘迪(注:2011年去世),预审员讲,这个人在狱中表现很坚强,不承认自己是反革命分子。同时还查到了几个重要线索:一个是原报道中提到在广场上成为“首都人民悼念总理委员会”的“闹事人”叫侯玉良;一个是原报道提到的所谓暴徒喊“打死他”的他,叫刘迅成,是6971厂工人、清华大学机械系旁听生。因他4月5日9点左右在人民大会堂前,认为群众高呼“人民万岁口号”不对,攻击周总理,结果被众多的群众揪斗。(注:北京市公安局中山公园派出所1976年《处理治安情况登记表》记录,6971厂处理意见,清华大学证明均存我处),那个“戴眼镜的人”始终未查到(事后通过社会调,公布照片后仍未查到)。从公安局回来的当天,我把情况向胡绩伟作了汇报,尤其提到查到刘迅成这个人,就可知道群众4月5日为什么打他的真相。我提出下步可直接找刘迪、侯玉良谈话,同时向刘迅成所在单位了解其人情况。老胡同意了我的意见。从这以后到1978年元月底,我持着报社运动办公室的介绍信,基本上天天跑公安局等单位,了解砸广场车、烧车、刘迅成等情况。其中元月14日,在朝阳公安分局管庄派出所、管庄办事处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注:报社理论部编辑胡志仁与我同行),找“理平头”的刘迪谈话,刘迪出狱不久,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持谨慎态度,没有谈什么。当天回来后,我将刘迪情况向老胡作了汇报,他说不要急,慢慢来。后来,我又把刘迪约到我家,吃了饭,消除他的疑虑后,他才向我谈了4月5日他在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2)向中央反映群众呼声。1978年3、4月间,在天安门事件二周年来到之际,社会上要求为事件平反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到了4月5日前后,人民英雄纪念碑、西单墙贴出的诗词、大字报,不仅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刘少奇、彭德怀、所谓的六十一个叛徒集团平反,而且还尖锐地批评北京市委负责人吴德捂盖子。与此同时,找我的人也很多。几乎天天有天安门事件的受害者、目睹者前来向我讲真相、诉不幸,盼望昭雪。他们纷纷给党中央写信,其中很多人指名道姓地提出要把信交给邓小平、邓颖超同志,让他们最信任的领导人了解情况。
胡绩伟同志曾有言,待天安门事件查到一定的时候可向中央写报告。作为在第一线调查的我,这时候深知要将事件基本查清,一是需要时间,二是绝非一个单位能完成。这时群众的情绪很高涨,我觉得此时有必要先通过人民日报把天安门事件受害者的信件转送中央,把下边的风向上边吹吹。基于这种考虑,1978年4月11日,我带着自己整理好的受迫害同志的材料,向胡绩伟谈了我的想法,胡同意我的意见。于是,我将北京市外贸局干部李舟生、北京第七机床厂工人王英斌、中央广播事业局(现广电部)干部刘万勇三人的信,进行了整理、修改后,4月28日交给胡绩伟。5月3日晚,老胡找我去,说可将李舟生、王英斌的信印出来上报。为此,我又将李、王分别约来,对他们的信逐段逐句进行推敲,核实事实。5月12日,我将李、王的信交给老胡,老胡又将信交给报社其他领导成员传阅后,于5月18日以人民日报宣传小组的名义(注:副总编李庄主意)印出来,上报党中央(见附件《两封来信》)。其中王英斌同志的信,后以《说说我的“尾巴”》为题,发表在人民日报1978年8月3日第三版上,同时发表了我写的署名评论《评“留尾巴”》,有针对性地批评在纠正冤假错案中的一些错误言行,提出“平反冤案,纠正错案,要实事求是,不留尾巴。”
(3)布置写“四人帮”诬陷小平同志的文章。1978年4月15日晚,胡绩伟同志找我,让我写一篇揭露“阴谋新闻”的文章,内容是“四人帮”怎样利用新闻诬陷邓小平同志。
对“四人帮”怎样利用社论进行反党阴谋活动,我当时在评论部工作,进行过清理,从社论的角度进行揭露比较也顺手,读者看后还有新鲜感。但这样的文章真的写起来相当费事,要从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写到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这中间,首先要对近30篇人民日报社论、二报一刊文章的来龙去脉进行整理,归纳出问题,然后才能动笔。那时,我白天还要整理天安门事件受害者的材料,所以写文章的事只有靠夜深人静时。4月19日,也就是在我接受任务的第四天,老胡催问他布置的那篇文章写好了没有。我说我已熬了三个通宵了,那么大的工作量,急急忙忙不行。其实,我也希望这样的文章早日见报。随后我连续开夜车,于5月9日完稿,字数28000字,题目是《“四人帮”怎样利用人民日报社论进行反党阴谋活动》。文章分五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写“四人帮”怎样利用社论诬陷邓小平同志。因全文太长,先打印。经压缩,排出小样。稿子交给领导后,下文我就不清楚了。后来我又在原文的基础上,缩写了3600字的文章《“四人帮”利用社论反党罪责难逃》,报社排印后上报了中央。当时胡绩伟同志为什么很着急地布置我写“四人帮”诬陷邓小平同志的文章,文章写出后,为什么没有公开见报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4)决定发带有突破性的通讯报道《在急风暴雨中》。1978年5月,8月,当天安门事件还未公开宣布平反时,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客人时讲到:“天安门事件先是广大群众热爱周总理、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是合情合理的。天安门事件绝不是什么反革命事件。”“我是因为天安门事件被撤职的。我出来工作这个事实就把结论翻过来了。说我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其实那时候我任何人也没接触过。”当我和报社的同志听到这个表态时,倍受鼓舞。但是,那时主管宣传的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不准在报刊上刊登天安门事件的有关问题,甚至连“天安门事件”五个字也不许出现。1978年9月11日,复刊的《中国青年》,第一期因刊登了天安门诗抄和该刊记者写的通讯《革命何必怕断头——记同“四人物”英勇斗争的青年工人韩志雄》,这位主管宣传的中央领导同志便下令这期《中国青年》停止发行。
这说明在平反天安门事件的原则上问题上,邓小平等同志与坚持“两个凡是”的中央领导同志分歧公开化了。《中国青年》停止发行事件的发生,在京城引发了群众的不满。9月12日,有人已在西单墙上贴出《救救,<中国青年>》等大、小字报和该期杂志的全部内容。一时间,《中国青年》杂志成为首都群众议论的话题。被杂志报道的韩志雄同志找我反映,由于《中国青年》停止发行,有关他的谣言很多,他的思想压力很大。他写一份题为《我的苦闷》的材料交我。9月15日,我在向胡绩伟同志汇报上述情况时感到,他对停发《中国青年》和那位主管宣传的中央领导同志也很有意见。在《中国青年》停发事件之前,我曾建议人民日报转载该杂志刊登的写韩志雄的那篇报道。情况很快发展到眼下,转载之事根本不可能了。9月24日,经报社同意,由我专门写一篇韩志雄的报道。记得我对胡绩伟和评论部领导讲,我可要放开写了。他们的意见是写出来看。我在写长篇通讯《在急风暴雨中——记同“四人帮”作斗争的共青团员韩志雄》中,公布了姚文元在天安门事件中如何利用人民日报搞阴谋诡计的部分指示;真实记述群众了群众在天安门事件中悼念周总理,为邓小平同志鸣不平,反对“四人帮”的情景,澄清被“四人帮”颠倒的一些事实,(如:砸广播车,冲人民大会堂,打人等。)应该说,这在当时有关天安门事件的一些报道中,是一个带有突破性的报道。文章最这写道:“特别是小韩的事迹在复刊的《中国青年》第一期刊登后,人们从这个青年人的身上看到了斗争的激烈。”老胡看了稿子后,认为可用。我考虑,文章发表后,反应肯定强烈,万一捅了漏子就麻烦了。在文章见报前的两天(10月16日),我对老胡说,文章里面讲了《中国青年》的事情,会不会发生问题,他说没有关系。后得知为了《中国青年》之事,老胡向王震同志作了反映,得到王老的支持。10月18日文章见报后,果然反响大,国内和香港报纸纷纷转载,产生了积极效果。(注:韩志雄在广场贴的乌鸦诗复印件,存我处。)
(5)布置写天安门事件没有反革命分子的内参。在我着手写第二篇类似韩志雄的报道,继续通过典型人物的介绍,展示天安门事件部分真相时,1978年10月29日,老胡让我搞一个天安门事件材料(如:被抓了多少人,有无反革命分子等);11月3日,他又布置我准备一篇天安门事件的社论,以备中央为事件平反时用。当时临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老胡让我搞的材料,当时我不知道是要为会议服务,尤其是第一个材料很重要。因为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委管政法的负责人为了说明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提供了在事件中的两个“证据确凿的反革命分子”,一个是侯玉良,一个是李广德。这种说法真实性如何,需要澄清。
为了搞查清侯玉良、李广德的情况和天安门事件中到底有无反革命分子,我于11月3日、9日、11日在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事件复查小组负责人的协助下,搞清了基本清况:天安门事件中共捕388人,粉碎“四人帮”前释放了224人;1976年11月至12月,释放120人;1977年5月至7月,释放20人;1977年5月至1978年11月,释放21人,在押3人。被释放的人不属于反革命分子。在押的3人,均属趁火打劫。他们在4月5日广场东南角的小楼着火后,冲进去偷大衣、半导体收音机,但不是反革命分子,也与天安门事件案件无关,其中有个人叫李广德。
|
[tr=rgb(255,255,255)]
[/tr]
那个侯玉良,是4月5日以群众代表身份进入广场东南角小楼,与首都民兵、公安、卫戍部队联合指挥部进行谈判中的一个。据预审员讲,当公安局正准备研究释放侯玉良时,北京市委那个分管政法的负责人(注:吴忠)却讲侯是反革命分子,他们很有意见。直到1978年9月10日市公安局才为侯玉良彻底平反。平反决定说:“侯玉良在“四人帮”压制革命群众悼念周总理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积极进行斗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种革命精神是可贵的。”
上述情况证明,天安门事件中没有一人是反革命分子,
北京市委那位管政法的负责人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个材料,对于排除平反天安门事件中的障碍是很有说服力的。根据老胡意见,我将情况整理成内参,以《天安门事件被捕人员的处理情况》为题,刊登在1978年11月15日《情况汇编》第726期上(这时,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召开)。11月19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新华社消息:经北京市公安局复查,天安门事件中被捕的388人中,没有一个是反革命分子。
(6)布置写《天安门事件真相》的连续报道。1978年11月15日,正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胡绩伟给报社打来电话,说中央已批准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人民日报要写天安门事件真相的文章。评论部负责人范荣康同志向我传达后,说要写真相的文章。我说有些事还未查清,能不能再缓一下,他说再请示一下。老范请示后说,老胡说还是要写。这样,评论部很快组织了六个人,根据报社清查和调查的材料分头去写,因我承担的是天安门事件现场部分,有些情况不清楚,又去市公安局核实。为了增加感性知识,写作的同志还去公安部看了录像,并要了公安部的部分资料。在大家连续赶了四个晚上,初稿出来后,11月20日上午胡绩伟召集了写作的同志开会,对稿子提了几点意见。我记得他对稿子本身没有提什么,而是说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同志希望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文章。乔木同志提出文章最好多点一些当年参加天安门事件人的名字,尤其是天安门的诗词的作者。我说,最有名的诗“扬眉剑出鞘”和“秦皇的封建社会已一去不返了”(均被人民日报4.8报道《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诬蔑为“反革命诗”),迄今还未查到作者。但是从老胡传达的精神看,能够在文章中出现真名真姓的,尽可能出现。后来文章也是按这个精神办的。凡文中点的人名,都是经过我调查过的。11月21日、11月22日,人民日报连载了《天安门事件真相——把“四人帮”利用《人民日报》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长篇连讯,在党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所作出的决定。
(7)为小平同志在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一段讲话提供依据。天安门事件平反后,首都群众欢欣鼓舞。许多人到天安门广场、西单墙贴大字报、发表演说,出现了一股“民主热潮”。对这种形势应该怎么看呢?197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邓小平同志11月26日接见日本民社党委员长佐佐木郎时讲道:“最近,中共北京市委对天安门事件作出了决定,肯定了广大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行动是革命的。这是经过党中央批准同意的。这就是党中央的决定。” “有错必纠是我们有信心的表现。”群众贴大字报“这是正常的现象,是我国形势稳定的一种表现。写大字报是我国宪法允许的,我们没有权利否定或批判群众发扬民主,贴大字报。群众有气让他们出气。群众的议论,并非一切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也不可能要求都是完全正确的,这不可怕。”“广大群众是要求安定团结的,是顾全大局的。有些问题群众有顾虑,有些话对安定团结,实现四个现代化不利,要向群众讲清楚,要善于领导。”小平同志讲的这番话,正是党中央开工作会议期间,他的意见是很清楚的。但是,北京市委中一些领导同志对群众中出现的上述情况不理解,不同情,有的单位搞追查(谁去了天安门广场)。市革委会在草拟的整顿街头大字报问题的讲话中说,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反动的大字报、大标语,公安机关应该采取措施及时取证,立案侦破,等等。许多干部群众纷纷向人民日报的同志反映,我就接待过几批。由于反映的人多了,引起我的注意,1978年12月8日晚,我将群众反映的情况向正在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胡绩伟同志作了电话汇报。当时,他说可以让反映情况的人写材料。12月9日,老胡来电话,说他已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小平同志说他要针对这些情况在三中全会闭幕会上讲一讲,让敢快报材料。当天晚上,老胡又来电话,说材料要排印。我赶了一晚上,12月10日上午,老胡再次来电话催材料,我边写材料,边到北京有关单位核实情况(注:当时我还拉上国际部的“酸秀才”卢祖品一块跑),直到12月11日将材料全部搞好(注:副总编辑李庄审定),老胡看后,让马上印成清样若干份,他拿着清样就到会上去了(后又印成特刊,见《情况汇编》1978年12月12日特刊第95期《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后及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这个材料,为小平同志在12月1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讲的下列一段话提供了一个素材:“前几天对天安门事件进行了平反,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群众提了些意见应该允许 ,即使有个别心怀不满的人,势利用民主闹一点事,也没有什么可怕。”“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毛泽东同志历来说,这种状况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的各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邓小平文选》134~135页)
|
[tr][/tr]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091867887.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16 21:46
【案例】刘万永:
回复@路一直在前方:谢谢,新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路一直在前方:刘老师,我看了您写的这篇文章。特别是您那句:“我本科是学教育的,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5W是什么意思......”深深触动了还正在学习新闻路上的我,我对于自己的肯定将会更确定! ◆◆@中国记者杂志:【@刘万永 :做有硬度的新闻】成为记者15年来,我常常想起老师的教诲,一方面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努力学习从更高的高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和写作,争取写出有质量的稿件——不为别的,为的是将来面对自己的报道时不用哭。 http://t.cn/zlHJm3T
轉發(169) | 評論(29) 今天13:00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30 13:01
【案例】显峰冷言
//@陈玉明: 看了长微博,这个奖确实并非幸得。有大才而无狂狷之气,兄前途无量。//@显峰冷言: 谢谢玉明兄,是我惭愧了!小庙不比你们大单位。你们人才济济。
◆◆
@兰大刘晓程
他一人能顶一个团队——记科技日报记者张显峰 他入职八年,四获中国新闻奖;他两赴汶川和玉树地震现场采访,连续八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他刚当记者两年多,就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这是新科长江奖得主、兰大毕业生@显峰冷言 的事迹材料,是学弟学妹学习的榜样。@兰大王骝 @50心不由己
| 轉發(116) | 評論(28)
10月25日17:31來自分享按钮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10 21:09
【案例】
@曹思源
【新华日报:有两种记者】“一种记者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把人民大众所必须知道的消息,告诉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的意见,提出来作为舆论。另一种记者,是为专制主义者服务的,其任务就是造谣,造谣,再造谣。”——《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创刊八周年纪念文章。(图为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杨继绳先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29 00:44
【案例】
私家野史
白修德,本名叫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White),1915年出生,美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抗日战争时长期任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 在抗战期间所有驻华美国记者中,白修德被认为是最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人之一。
◆◆
@私家野史
白修德于1945年被命令回国。他请了长假写书——《中国的惊雷》。1946年与卢斯决裂辞职, 卢斯指控他为“共产主义分子, 必须要解雇。由于《中国的惊雷》和《史迪威文稿》“左翼倾向”, 白修德身背“左翼骂名”, 一些大众刊物不敢雇佣他,最后他在海外通讯社谋到一个职位, 派驻欧洲, 他在巴黎生活了6 年。
| 轉發(4) | 評論(4)
1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12-18 11:08
【案例】
白岩松成名之路:有时候绝望处就是转折
白岩松。资料图
在寒风中穿过半条人来人往的胡同,戴着帽子、摘掉眼镜的白岩松并未被人们认出来。
爱坐地铁,爱读书,爱音乐和足球。这位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主持人常常把自己隐藏于地铁拥挤的人潮中,享受观众视线之外的生活。“生活的真相就是百分之九十的平淡。”白岩松说。
在白岩松出生的上世纪60年代末,“梦想”的概念尚未出现,“接班”几乎是孩子对未来唯一的定义。直到恢复高考,一代人的青春才被赋予了新的色彩。
1985年,白岩松迎来了他的高考。当时,经济、法律专业火热,全班五六十人中,只有两个人选择了新闻学专业,他是其中之一。“因为曾经听妈妈的学生讲过在广播学院读书的事儿,听说可以看闲书,又自由开放,我觉得很不错。”
4年后,大学毕业不再“包分配”,毕业生开始自寻出路。“我们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有选择不一定是幸福的,有时候也可能是痛苦的。”白岩松说,“但即便遭遇许多坎坷,我仍然觉得能自己找工作的过程是幸福的。”
最初,白岩松选择了国际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满以为前途有了着落的白岩松却突然被告知,国际台今年没有招收中文编辑的计划。国际台之梦破碎后,白岩松买好了前往广东的火车票,打算到广东一家电台碰碰运气。临行前一天,他意外接到系里通知:“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试试,或许还有机会。”
白岩松清楚地记得,面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一位大姐和他聊了一个半小时。经过几天的焦灼等待,白岩松得到了被录取的消息。
来北京十几年,白岩松从未因为工作升迁等事请过客、送过礼。“大家总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但我相信总有许多像那位大姐一样的人。我们互不相识,她却愿意付出一个半小时的代价,寻找一个他们喜欢的年轻人。”白岩松说,“要知道生活中有B面,但一定要相信生活中还有A面。”
命运终究爱开玩笑。毕业前后,白岩松又经历了几场风波,才终于正式入职,却没有料到自己会被分配到《中国广播报》做报纸编辑。虽然心中充满抱怨,但白岩松也只沮丧了一个上午。“中午我就去买了《报纸编辑》这本书。因为抱怨没有用。”
在做报纸编辑的空闲时间,白岩松喜欢自己写点东西。渐渐显露的才华为他赢来了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的机会。“要知道人这一生中,命运总会来敲几次门。重要的是,你是否听得到,是否已经准备好。”白岩松说。
从一名策划到“被迫”出镜,白岩松从未想过把电视当做长期的事业。为了筹办一份名为《流行音乐世界》的新报纸,他拒绝了调进央视工作的邀请。不久后《流行音乐世界》被“毙”,白岩松才被命运推着走上了电视路。“有时候,绝望处就是转折。”
随着“东方时空”的成功,白岩松也渐渐为观众所熟知。此前,中国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新闻节目主持人”。虽然自以为“做的一定很糟糕,有无数缺点”,但因为“没有可比较的对象”,白岩松还是收获了无数掌声。“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会很悦目,而森林里的仙人掌算什么呢?”白岩松说,“现在的年轻人起步时就要被拿来和我们做比较,那些粗糙、幼稚就不容易被宽容了。”
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那一代人不可复制的独特青春,并且“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白岩松记得,读大学时同学间风靡一句诗:“21岁我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在白岩松看来,青春总在回忆里最美,身处其中时并不自知。“20岁时你会觉得失恋就是世界末日,而到60岁时你就不会这么想。我们要关注、关爱年轻人,为他们创造机会,但年轻人自己也要明白,青春本身,就是不容易。”
微寄语
要相信慢功夫、笨方法才是踏踏实实走出一条路的正确方式。
(原标题:白岩松:青春就是不容易)
http://news.sina.com.cn/m/2012-12-18/033925833742.s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12-24 21:50
【案例】
名记者不看出身 小媒体记者也能斩获普利策
普利策奖资料图
萨拉·加宁
佩琦·圣约翰
编辑老师:
我的孩子正在读高三,特别希望成为像白岩松、柴静那样知名的记者。请问编辑,除了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之外,孩子是不是一开始就要去大媒体才有希望成为名记者呢?
一名学生家长
普利策新闻奖向来被美国新闻工作者视为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在一些中国年轻人的眼里,这项超级大奖不太可能与“小媒体”、“小报记者”联系起来。但是,佩琦·圣约翰和萨拉·加宁都做到了:她们都服务于美国知名度很低且发行量不大的地方小报。
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佩琦按照父亲的意愿读了工科,但学起来非常吃力。于是,她开始选修比较好拿分数的新闻课程,却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因为“记者的生活不重复,每天可以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毕业后,佩琦首先进入一家小媒体工作,后来又相继服务过8家媒体。4年前,因为丈夫工作变动,佩琦从美联社离职,来到佛罗里达州的《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在这家知名度不高的报纸,她花3年时间完成了对佛罗里达州物业保险体系的调查报道,最终在2011年获得“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她相当于从新华社总社来到了地方都市报。媒体平台变小了,佩琦却幸运地遇到一位非常支持自己的编辑,让她在3年的时间里不用再写其他报道,专心于深度调查。尽管大量数据和资料让佩琦在初期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半夜还会被吓醒,但编辑没有给她任何截稿压力,反而鼓励她不要焦虑,把故事一点点写出来。为了让有限的文本能更清晰、更有力量,佩琦将一篇报道反反复复修改了30多遍。
虽然这份报纸2012年发行量只有12万份,但佩琦发现,报纸报道的都是周围居民最关注的事情。社区居民遇到难题时,常来报社找记者。这大大鼓舞了她:“我希望自己的报道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或是给他们帮助。”
不是每次佩琦都能遇到出色的编辑。佩琦的经验是:“在小媒体之外,找一个可以帮助你提高的导师:可以是其他报社的优秀记者,也可以是你大学时的老师。”对佩琦而言,最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他既是优秀的报社编辑,也是她大学时代的老师。丈夫教会了佩琦很多调查性报道的技巧。
2012年“普利策地方新闻报道奖”的获得者、今年24岁的萨拉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很多做着名记者梦的美国青年不一样,大学毕业后,媒体实习经历丰富的萨拉选择到宾夕法尼亚州《爱国者新闻》这家社区报做一个都市版记者。这份报纸2012年的发行量只有2.5万份,算名副其实的地方小报了。
这个疯狂的决定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很难接受女儿在一家以前完全没有听说过的报纸工作。“我并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因为我知道它可以让我拥有足够的空间成长。”她说。
萨拉把小媒体作为起点,是因为在那里“可以拥有各种尝试的机会”。入行不久,萨拉就开始独立进行采访报道,无论面对什么题材,她都努力积累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这种训练的好处是,后来报道性侵案件时,一些涉事名人的粉丝威胁或谩骂她,但拉萨的心态并没受太多影响。
萨拉也明白,在一家发行量低、影响力小的媒体,很难有顶尖的编辑帮助记者快速成长。她的对策是,运用好社交媒体。她常把发表的报道放在自己的主页上,获得更多来自读者、同行的直接回应。“报纸的发行量有限,但互联网却可以让我接触到全球的读者。”萨拉说。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后,多家大媒体向这两位“小报记者”伸出了橄榄枝。萨拉服务的下一个媒体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佩琦则将加盟《洛杉矶时报》。
(原标题:小媒体出身也能斩获普利策大奖)
http://news.sina.com.cn/m/2012-12-24/104925879025.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12 12:09
【案例】老榕
回复@逍遥地人:国际方面,也是造谣为主 //@逍遥地人:警惕好战分子们的险恶
◆◆
@晃膀子
在@知乎 上回答了一个问题:@胡锡进 是个什么样的人。供参考,供讨论,欢迎拍砖。
(4)| 轉發(146) | 評論(34)
31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1)|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2 10:09
【案例】
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
能够提问,有采访的机会,在我看来,未必就称得上是记者。至少在电视这个行业里面,提问和采访,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可以是记者,可以是主持人,也可以是幕后的编导,所以有采访人这个词汇。
谈谈我最熟悉的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吧,毕竟做了近二十年。职业要求很简单,会采访提问,会撰稿写报道,会配音,懂得如何使用画面,挑选采访内容,能出镜做串场,能做直播现场连线。经验丰富的,可以独立完成深度报道,比如新闻专题。这类专题,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
我一直觉得出镜记者这个称号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听说内地大学里面还有这样的专业,其实我觉得,不如改称为“电视记者专业”更恰当一些。
记者这行,平面,电台,电视,现在又有了网络,入行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人文字厉害,但是一面对镜头,就很紧张,或者声音外形不佳,于是和电视电台无缘。同样有的人,文字一般,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因为电视新闻比较快餐,所以在入行后依然有不错表现。
内地电视台,往往同一条新闻,配音不是出镜报道的记者的声音。我明白这是因为有官方规定,比如普通话必须拿到甲等,只是显示自己的记者在报道现场也很重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其实为何在聘用记者的时候,加上一个基本要求,普通话要达标呢?
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不知道别人配音的稿子是不是这些出镜记者自己撰写的,如果不是,那么其实这些出镜记者,连电视记者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当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机会。
内地还有一种出镜记者,专门做专题节目,开头结尾的出镜,节目当中的采访等,不过,只要不是节目撰稿,节目最终由编导制作完成,那还是称不上记者,叫主持人更恰当准确一些。
记者是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的,拿电视记者来说,不会利用镜头去塑造记者的细心,体贴,关怀,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但是非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就不同,就好像过去一年半,我主持“走读大中华',,我是可以有观点,有情绪,而我的编导们,给了我很多镜头,来帮助体现我的情绪,塑造我的形象,所以,我一再说,这不是新闻栏目。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其实采访一点也不玄乎,就是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也因为这样,新闻采访,强调的是要有新闻点,一个人再有名,如果没有新闻点,那就不是新闻记者应该采访的对象。
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记者选择一个个案,是因为这个个案背后能够从点到面的带出一个问题,这个个案遭遇的问题,要涉及到公众利益,毕竟,记者不是电台phone-in主持人,倾听别人的倾诉,同样也不是访贫问苦的官家,或者帮助弱势群体的公益人士。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当然,这样做会很安全,也很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
一个人悲天悯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未必;一个人如果充满了正义感,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同样未必。这样的人,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先入为主,不专业,而影响报道的中立客观,误导公众。
但是一个好记者,一定会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写了一堆,只是想说,行业标准应该不断向上的,是不是?基本概念不应该混淆的,是不是?
阅读( 144万 ) 1月20日 22:30
http://dajia.qq.com/blog/2120330 ... clickscene=homepage
赞同。太过强调“人”在一个事件的感受虽然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切入新闻事件的新视角,一种新感受。但从某种程度上没有展示人背后的力量,这也是新闻记者要点名给大众看的。她的一些访问好,基于她的选材适合1她的访问方式,但本质上我觉得还像掺了人情味的文艺。这一方面已做的很好,还需从另一方面提高
6分钟前 转播|评论
聪聪: 你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记者,内地与香港的文化风气不同,所以记者在陈诉表达的方式也是大不同。
11分钟前 转播|评论
兔儿牙: 很对!
12分钟前 转播|评论
刘咪: 闾丘分析的很对啊。。
16分钟前 转播|评论
张云龙: 什么玩意
24分钟前 转播|评论
天目溪: “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不赞同这句,文科生们就是被这句话给毁了--------------- -看不懂哎, 能解释下吗
36分钟前 转播|评论
赵向东: 就事论事就好,瞎琢磨别人的心理,无聊 || 朝槿: 忍了很多天?是柴静出书演讲火一把这几天吗?闾丘姐姐,你是嫉妒还是嫉妒呢...不过呢人家上镜就是比你清新、比你看着舒服,这是事实,嫉妒是没有用的。
37分钟前 转播|评论
天佐: 那是什么 来决定的?|| 刘鑫炎: "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不赞同这句,文科生们就是被这句话给毁了
38分钟前 转播|评论
hunhun: 内地县区级新闻从业人员路过,没有发言权。
38分钟前 转播|评论
天佐: 閭丘是喜欢柴静的
41分钟前 转播|评论还有 赵楠yoyo、可二、周儿等众多用户进行了转播或评论
<< 上一页 1234567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9 20:03
【案例】@王克勤
【高勤荣,揭黑遭遇冤狱8年,再揭面临死亡威胁】58岁的@高勤荣扬眉剑出鞘,曾任山西青年报记者。1998年5月率先揭露运城假渗灌工程,同年12月被刑拘、逮捕。1999年以“受贿罪介绍卖淫罪诈骗罪”罪名判刑12年,冤狱8年。出狱后,他以公民记者身份再赴一线曝光大量黑幕,昨遭“房媳”死亡威胁。铁血记者!
(528)| 轉發(10116) | 評論(2629)
今天10:13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8 09:26
【案例】
何满1
//@赵东山://@乖乖老鼠: //@龙灿: 祝福长平老师。
◆◆
@覃里雯
今天遇到位流亡的公知朋友,小半辈子秉持“一点点推后新闻红线”的理想,自以为谨慎地推着,忽发现红线已在身后,稀里糊涂成了异端。如今带着孩子和身体不好的妻子,做份勉强的工作,没有冲天怨气,也不爱摆高调对抗姿势,只是温和而伤感地谈谈既往。精明的人们或各有高见,我的敬意却要送给这些傻人。
(7)| 轉發(280) | 評論(64)
2月27日05:2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4 00:46
【案例】
reddress
犀利,大实话。可悲的是,中国调查记者的生活状态必须要翻墙到外国去看
◆◆
@去V的刘建锋
今年1月,受世界保护记者组织的委托,纽约时报摄影记者Jonah M. Kessel和助理Adam Wu三次来访,花三天时间拍摄,尔后制作了这份有关调查记者的视频,今天在网站发布,朋友看见了告知我,要翻墙才能看到:http://t.cn/zYB2Cdl
(1)| 轉發(3) | 評論(4)
9分鐘前來自美图秀秀
| 轉發| 收藏| 評論
3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3 22:19
【案例】
联合国
[世界新闻自由日]谁是“记者”?人权专家指出,记者观察和描绘事件,收集和分析各种事件、言论、政策以及会对社会造成影响的建议,其目的是整理以上这些信息,集合各种事件和分析,从而为某个社会行业或整个社会提供信息。记者包括所有媒体工作者和后勤人员,以及随时扮演记者角色的“公民记者”。
(10)| 轉發(90)| 收藏| 評論(51)
19分鐘前 來自联合国 | 檢舉
◆◆
#随手拍#活动开始啦!5000万巨奖、10万个中奖机会等你来
共51條全部| 共同評論| 認證用戶| 關注的人
茜akane茜:默默的 (2分鐘前)
邹毅之:我们这只有新闻,没有自由! (2分鐘前)
盼兲明:在兲朝可行不通 //@博联社马晓霖:【人人记者】联合国定义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今后不需要查验记者证了吧? (3分鐘前)
天上住着的人:回复@盲佬007:小心水表 (5分鐘前)
吴钩断水:为铊代言 (5分鐘前)
v郭杰:我们也过? (5分鐘前)
老鼠夹子备用://@ZSD牧野义魂: //@空方代表-咔:转发微博 (5分鐘前)
博联社马晓霖:【人人记者】联合国定义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今后不需要查验记者证了吧? (6分鐘前)
神圣爱神:记者 就是记录事件的人 不用说太多 只需要感受 感觉 感悟 (6分鐘前)
静待荼靡香:每个人都记录。每个人都要真实。 (7分鐘前)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5-17 16:45
【案例】女星陈好和央视主持张羽疑卷入刘铁男贪腐案
浙商网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违纪与温州洞头籍商人倪日涛结成官商同盟等消息,得到印证。有关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早在几个月前,有关部门就对倪日涛及其在温州的企业进行了调查。
昨天,新华社发布消息称,记者从中央纪委获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而在4个多月前,被举报者称为“裙带商人”的倪日涛却向记者声明:“这是诽谤!”
今天上午,记者前往温州市车站大道2号华盟广场15楼的倪日涛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浙江中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采访,电梯口、门口没看到标有中源企业名称的牌子。该大楼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一年前“中源”就搬走,不知去向。今年年初,曾有一大队人马曾前来调查。
记者查阅市工商局的有关注册信息后发现:“中源”成立于1999年4月16日;注册资本为2亿元;经营范围为“对电力工业企业、机电工业企业、旅游业的投资(不含金融业务);机械电子设备、纸浆、纸张、印刷制品、纸制品的销售;货物进出口。”目前仍处于在册状态。
上午,记者拨打“中源”当时公开的电话号码,听到传来的是一服装市场的广告铃声。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中源”还曾在去年7月发布遗失声明称:企业公章、财务章、法人章,特此声明原印鉴作废。
1962年8月出生的倪日涛,是洞头大门岛人。他22岁时到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发电设备服务中心工作;27岁就担任中国机电工业联销公司上海公司经理;34岁时任注册资本为1亿元的上海中机能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42岁时任中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0年,倪日涛一进军造纸业,就曾狂飚般地通过并购、租赁,建立起了横跨川、桂、湘、赣、闽等省的造纸业王国,但他屡屡碰到官司。
2003年6月,倪日涛在加拿大卑诗省注册成立加拿大绿色资源有限公司(CGR)。相关人士举报称,CGR成立之初的股权结构为:倪日涛占90%、刘铁男妻子郭静华占10%,双方共同担任公司董事。郭静华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处级干部。2005年12月,郭静华将股东及董事的身份变更为儿子刘德成。
有关人士实名检举倪日涛玩“自己收购自己”的跨国资本游戏:在国内银行贷款2亿美元以上,“买”自己花了相当6500多万元人民币提前收购的加拿大企业New Skeena制浆厂。而刘铁男在施加权力影响,试图促成这项贷款。
举报人称,最后,他的举报,让这个“左右互搏”之举终止。
当时倪日涛还曾解释:“虽然自己与刘铁男熟悉,他的儿子刘德成也确曾在自己公司上班,但我和刘铁男没有业务往来,他也没有批复我任何项目,银行贷款我都没有贷到,贷到也是正常合法贷款。根本没有往刘德成账户打钱这回事。并且,当时CGR注册资金才10万加元。刘德成只占10%的股份,而且是实际到位的资金,不是干股,早已退掉股份了,现在已经没关系了”
尽管这些年倪日涛在全国各地签订了不少的大投资项目,但在网络上,却很难搜索到倪日涛的个人照片或合影。温州商界的一位人士曾透露,倪日涛很低调,一般不愿意在媒体上抛头露面。
这两天,记者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试图找到倪日涛和他掌控的企业在温州的“足迹”,但只有点滴发现:倪日涛曾在温州著名的“张叶生受贿案”中担任证人。2001年10月,倪日涛的中机公司副总经理、洞头老乡叶统余,被瑞安市人民法院判决犯行贿罪,法院查明叶统余向原瑞安市工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瑞安市政府三电办公室主任张叶生行贿人民币30万元、美元12000元。双方违反有关招投标规定签订了总额计2100余万元的合同。
叶统余的辩护律师说,当时,他辩称本案是单位行贿。证人倪日涛等则指证叶统余承包了中机公司成套设备部和案发后伪造账册等事实。
《时代周报》此前的报道称,陈好、张羽在黑龙江国中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夜暴富,让销声匿迹多年的倪日涛再度浮出水面。
2006年上半年,陈好、张羽分别买入ST黑龙280.3万股、217.26万股,成为ST黑龙第一、第二大流通股股东。
此时,正是中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竹控股)介入重组ST黑龙的敏感时期。
中竹控股实际控制人便是倪日涛。在入主ST黑龙前,中竹控股通过旗下的中竹纸业集团,先后控制了四川雅安竹浆厂、福建邵武竹浆厂、江西宜春造纸厂等企业,并一度控制过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462.SH,下称ST石岘)、吉林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18.SZ,下称ST吉纸,已更名为苏宁环球)等上市公司。
蹊跷的是,在正式成为ST黑龙第一大股东后不久,中竹控股即神秘退出。直至此番因陈好、张羽事件重回公众视野,倪日涛的名字才重新浮出水面。 “倪日涛这人我没见过,但听说过,专门搞资本运作的。” 6月11日,温州一位着名企业家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倪日涛的手下大部分都离开了,他的公司已经举步维艰。”
2006年5月15日,中竹控股通过竞拍,以2012万元的价格,取得黑龙集团公司持有的ST黑龙14300万股国有法人股,成为ST黑龙第一大股东,占公司43.7%的股份。
事实上,早在2004年年底,也即中竹控股成立几个月后,中竹控股即与黑龙江方面签订了初步的投资协议,开始介入ST黑龙的重组。其后,倪日涛系人马进入公司董事会。
为配合重组,2004年12月,倪日涛注册成立了齐齐哈尔中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齐齐哈尔中纸),注册资金5000万元,中竹控股占90%股份。此后,齐齐哈尔中纸又出资成立齐齐哈尔宏远物流有限公司。据悉整个重组工作由倪日涛负责,李宝忠直接参与运作。
2005年7月23日,ST黑龙公告,齐齐哈尔市国资委及公司大股东黑龙集团决定引进战略投资者中纸有限公司。10月22日,ST黑龙再次公告,公司将全部生产性资产租赁给齐齐哈尔中纸,每个月的租赁费用为50万元。据悉上述租赁的资产评估价值为12.59亿元,每月50万元的租赁费尚不够公司日常开销。
2006年4月,因与银行的债务纠纷,黑龙集团持有的ST黑龙股份被黑龙江省高院冻结。5月15日,中竹控股通过拍卖取得ST黑龙43.7%股份。3天后,ST黑龙暂停上市,直到今年4月17日复牌。
8月9日,黑龙江省高院正式下达执行裁定书,裁定将黑龙集团所持有的ST黑龙14300万股国有法人股变更为中竹控股所有。当日,中竹控股签署《ST黑龙收购报告书》,表示“一年内不会转让已经收购的黑龙股份之股份”,并承诺“将齐齐哈尔中纸的全部新闻纸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但仅仅2个月后,中竹控股与ST黑龙的合作即生变数。10月19日,ST黑龙公告:鉴于ST黑龙重组方无法履行合作条款,公司与齐齐哈尔中纸同意解除(终止)双方于2005年9月26日签订的《租赁合同》。
中竹控股就此神秘退出ST黑龙,ST黑龙和中竹控股都没有披露内中隐情。
与ST黑龙类似,中竹控股重组位于吉林的ST石砚、ST吉纸等上市公司,结局都是无疾而终。有知情人认为,中竹控股其意不在重组,而在于上市公司的资产。
“中竹纸业用租赁的四川雅安造纸厂资产注册,到处收购上市公司和破产企业资产,搞所谓的资本运作。” ST吉纸一位职工对时代周报记者如是评价中竹纸业。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得知,倪日涛为温州洞头县人。1994年7月,全民所有制的上海南疆机械成套公司成立,倪日涛任法人代表。但公司仅存在3年,即于1997年12月注销,其债权、债务委托上海中机能源工程有限公司代为承收承付。
1996年9月,上海中机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下称上海中机),倪日涛出任法人代表、董事长。有意思的是,上海中机刚成立,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倪日涛的洞头老乡叶统余,即因频繁对外行贿事发。
据时代周报记者得到的浙江瑞安法院判决书显示,1996年10月至1998年间,叶统余先后在温州、瑞安、上海等地四次送给原瑞安市工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三电办”主任兼瑞安市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某人民币30万元、美元12000元。其间,双方违反有关招投标规定签订了总额计2100余万元的合同。2001年,叶统余因犯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上海中机成立后,进行过复杂的工商变更,包括注册资金、法人代表、企业住所等等,其初始4家股东的股份,后来全部转让给湖北中能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而且上海中机的董事会中也已经不见倪日涛的身影,但时代周报记者获悉,上海中机现任董事长范春龙系由大股东湖北中能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委派,而注册资金1.1亿元的湖北中能,正是倪日涛控制的企业,由倪日涛控制的浙江中源持有其91%股份。
在上海中机4大股东中,上海海峰、上海海申系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为国家经贸委指导下一全国性社会团体。上海中机对外宣传,公司隶属于国家经贸委,所谓“隶属关系”,或许正从这而来。
2000年1月,上海中机租赁国内最大的漂白硫酸盐竹浆生产基地—雅安制浆造纸厂,并于同年3月成立雅安中竹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但倪日涛并没有将雅安制浆造纸厂带出困境。在雅安中竹租赁经营多年后,2007年3月5日,负债20.84亿元的雅安制浆造纸厂宣布破产,其后被金光纸业(APP)以9.2亿元的高价拍下。
“倪日涛注册的公司租赁了雅安纸厂,仅交了数百万元租赁费,但马上就将雅安纸厂的资产当作自己的资产,注册了一亿多注册资本的四川中竹纸业。”雅安中竹一位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的上海中机年检报告显示,上海中机已连续多年亏损,其中2006年亏损976万元,2007年亏损516万元,目前公司尚未参加2008年度年检。
在倪日涛的棋局中,最核心的企业,除上海中机外,还有声名显赫的中产经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产经)。
2002年3月12日,中产经成立,注册资金5亿元,股东为雅安中竹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中能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倪日涛为法人代表。雅安中竹以实物出资4亿元,占中产经80%股份。
2002年3月4日,中竹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金6.8亿元,由中竹控股持有67.64%的股份。3月14日,中产经和中竹纸业共同出资收购邵武竹浆厂整体资产,重新注册成立邵武中竹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达到7亿元,倪日涛任法人代表。在此前后,中竹纸业又收购了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多家纸业公司,成立怀化中竹、宜春中竹、柳州中竹等企业, 2003年8月,山东省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产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所持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95%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中产经,转让价款为人民币1600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倪日涛就通过其控制的中产经、上海中机,收购或控制了10多家企业。
6月13日下午,时代周报记者找到其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58号1306室,但1306室并没有中产经公司。6月16日,记者几经波折,找到中产经的办公地点,上海陆家嘴华夏银行大厦25楼,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楼空。物业告知,中产经两周前刚刚搬走。
当天下午,在浦东环球广场大厦的27楼顶层,记者找到包括中产经、上海中机和上海宏远的联合办事处,此三个公司均由倪日涛掌控。
但针对采访要求,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时代记者,他们都不知道倪的电话,有事情倪日涛会主动联系他们。一直到6月22日,倪日涛一直不肯露面。
“倪日涛发家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利用其政府人脉入股和合作借口,进入到国有企业改造过程当中,获取好处。”一位曾追随倪日涛的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倪日涛确实与不少官员关系熟稔2004年6月,中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更名为中竹控股有限公司)。公司共有3位董事,除倪日涛外,董事甘智和格外引人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甘智和,1945年出生,曾长期在国家建材局、国家经贸委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2003年-2005年8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2004年,甘智和曾以发改委副秘书长名义,在全国民营企业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合作交流会上发表讲话。而此时倪日涛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向,亦在东北。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除入主ST石砚、ST吉纸、ST黑龙3家东北上市公司外,倪日涛还广泛参与了东北的一系列投资。仅以吉林省白山市为例,2005年5月,在“吉林国有工业企业产权转让暨项目招商大会”上,中产经及其关联公司,就签署了3个受让白山市国有企业产权的协议,包括新宇煤矿国有资产整体转让、白山市人参产业整合国有资产产权整体收购和ST石岘国有股权转让协议,总价值超过4亿元。
同年8月23日,中产经与白山市签订了“战略伙伴关系”。当天,白山市城市信用联社与中产经签订了投资入股协议,白山市宾馆与中产经签订了建设市中源国际大饭店框架协议。此后,白山市政府有关部门又与中产经签订了“嵩华纸业林纸一体化一期工程项目”,据称总投资额高达25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甘智和在位时,即与倪日涛过从甚密。退休后,甘即成为中竹控股董事。除中竹控股外,甘智和目前还是晨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该知情人士还透露,倪日涛在加拿大注册有多家公司,其中一家名为“Sun Wave Property Inc.”的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系由倪日涛与林娜各出资60%和40%成立。据了解,林娜的父亲曾在倪所投资的两个地级市担任主要领导。
有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称,2005年,曾有人向中国证监会举报倪日涛涉嫌诈骗上市公司,并历数倪日涛的“八宗罪”,包括“侵占、挪用上市公司财产”、“虚假出资或抽逃注册资金”等,据称证监会曾着手调查,但未有下文。
http://news.163.com/13/0517/01/8V1QR4HE0001124J.html#p=8V2OT49200AN0001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5-23 12:42
【案例】《挟尸要价》作者张轶因病逝世 仅28岁
晨报摄影记者张轶@秦人张 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2013年5月22日14时在陕西渭南逝世,享年28岁。张轶就是摄影作品《挟尸要价》的作者,该幅照片获得2010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最佳新闻照片奖。
2013-05-22 14:40 来自新浪微博
[url=]转发(5864)[/url] | [url=]收藏[/url] | [url=]评论(2586)
[/url][url=]
[/url]
[url=]《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照片[/url]
[url=]
[/url]
[url=]船主坐在船头等着钱到位[/url]
[url=]
[/url]
[url=]打捞人员将第二名遇难学生遗体从水里拉起[/url]
[url=]
[/url]
[url=]长江大学派来人员专门协商打捞学生事宜[/url]
[url=]
[/url]
[url=]岸边焦急等待的师生[/url]
[url=]
[/url]
[url=]打捞者和学校的人交涉[/url]
[url=]
[/url]
[url=]从连续手势看并不像在商量如何靠岸[/url]
[url=]
[/url]
[url=]打捞者一行示意将第二名遇难学生遗体交给师生[/url]
[url=]
[/url]
[url=]打捞者将第二名遇难学生遗体交给岸上师生[/url]
[url=]
[/url]
[url=]师生们将打捞上来的遇难学生紧急送往医院[/url]
[url=]
[/url]
[url=]打捞者停止打捞在船上抽烟喝水[/url]
[url=]
[/url]
[url=]学生们在岸上苦等第三名遇难同学[/url]
[url=]
[/url]
[url=]岸上的打捞者一方受到校方筹集的欠款[/url]
[url=]
[/url]
[url=]打捞人员将第三名遇难学生的遗体拉上水面[/url]
[url=]
[/url]
[url=]打捞人员把第三名遇难学生交给长江大学师生[/url]
[url=]
[/url]
[url=]师生与警察将第三名遇难学生抬上救护车[/url]
[url=]图/记者 张轶[/url]
[url=]
新浪传媒讯 据《潇湘晨报》新浪官方微博称,潇湘晨报摄影记者张轶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2013年5月22日14时在陕西渭南逝世,享年28岁。张轶就是摄影作品《挟尸要价》的作者,该幅照片获得2010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最佳新闻照片奖。[/url] 张轶,1985年出生,2009年5月大学毕业后进入《江汉商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2009年10月24日他拍摄的《挟尸要价》新闻组照屡获大奖,同时也引发了全国摄影界的大讨论,后离开《江汉商报》,生前为湖南《潇湘晨报》记者。
《挟尸要价》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
《挟尸要价》是由《华商报》首发,《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照片素材来源于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
2010年,《挟尸要价》夺得了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而照片的获奖,引来一片质疑之声。8月23日上午,人民摄影“金镜头”评委会针对《挟尸要价》图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调查结论认为,《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
[url=]http://news.sina.com.cn/m/2013-05-22/160527196187.shtml[/ur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6-1 13:14
【案例】
@人性之美丽
向硬汉崔松旺敬礼!!——他连续四天在火车站假扮智障人,拣烟头、抢食地摊上吃剩的凉皮,最终“如愿”以500元的价格被卖进黑窑厂干活,卧底期间多次被打,趁喝水之机上演生死逃亡。后协助警方,控制了8名黑窑厂老板和招募人,解救智障奴工30名。他叫崔松旺,河南电视台记者!@左小祖咒 @薛蛮子@何兵
(2573)| 轉發(16529) | 評論(2524)
5月31日 22:33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7-6 09:01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7-6 09:07 编辑
【案例】
和前一条微一起看//@记者刘虎: 今天发出的。
◆◆
@纪许光
@财新网
《新世纪》周刊记者陈宝成敲诈勒索案始末:老纪为大家还原一个披着记者外衣;自诩“道德楷模”、“维权斗士”的新闻败类的真实面目。本文将全面揭露@记录者陈宝成
自称手握官员贪腐证据,为自家拆迁(面积仅为130平米的普通民宅)敲诈勒索600万现金及7套商品房的全过程。请图片,查看长微。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6)|
轉發(170)
|
評論(117)
今天 07:44來自阳光城堡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吴飞微议:
怎么回事?//@记者刘虎:今天发出的。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去V的刘建锋:
你们二人的故事写的有如大片。但是非不能轻定。
(1)|
轉發(6)|
收藏|
評論(7)
36分鐘前
來自红围脖iPhone客户端
王佳航
//@TV哇哇: 哎,一个有权报道法院院长会议的记者都守不住自家一亩三分地,都投诉无门,你让人家怎么三个自信。风萧萧兮易水寒……
◆◆
@记录者陈宝成
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闭幕了,我完成了报道任务,将回平度,那个已经彻底沦陷的故乡。哪怕是死,也要和永远站在我一边的父老乡亲们在一起。水断了,可以不喝;电断了,可以不用;但我不能放弃我的梦想和追求。向九万多粉丝道别,请后来者在我的墓碑上刻上这句话:他是为法治和尊严而死。再见。
(78)|
轉發(945)
|
評論(280)
7月5日15 : 43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还有1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TV哇哇:
哎,一个有权报道法院院长会议的记者都守不住自家一亩三分地,都投诉无门,你让人家怎么三个自信。风萧萧兮易水寒……
|
轉發(2)|
收藏|
評論
34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8-13 11:46
【案例】胡锡进:很多人误读了我 我代表不了政府
http://news.163.com/13/0813/03/964M69IJ00014AED.html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9-3 13:36
【案例】英著名电视主持人病逝 曾因逼问尼克松成名
大卫·弗罗斯特与妻子资料图
1977年,大卫·弗罗斯特(左)采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右)
中新网9月2日电据外媒报道,英国知名电视主持人大卫·弗罗斯特(David Frost)的家人1日发表声明表示,弗罗斯特因心脏病发辞世,享寿74岁。弗罗斯特因访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以犀利言辞逼得尼克松为水门事件道歉而闻名。 报道称,弗罗斯特于8月31日在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上病倒后与世长辞。
弗罗斯特采访过的对象无数,其中包括总统、首相、王室以及演艺名人。他1977年访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时,不断追问水门事件真相,最后逼得尼克松公开道歉。
两人的交锋经过2008年被拍成电影《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5项提名。
http://media.sohu.com/20130902/n385646751.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9-26 08:49
【案例】
财联资本董事范利祥
21有几位挺好的//@深蓝财经网:深蓝财经记者联盟群里讨论,这是一家公关公司做的榜单,真正的大牌新闻记者基本榜上无名。大多数名单,基本不为记者们所熟知。
◆◆
@深蓝财经网
【史上最让人吃惊的记者排行榜】某机构公布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3000名记者”全名单,这个榜单发布之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5)|
轉發(96)
|
評論(24)
9月25日10 : 2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三星android智能手机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9-26 22:53
【案例】一个老外眼中的《环球时报》
中国一直在改革开放,走在不断更新、改善的路上。也许《环球时报》不应该例外,它也要与时俱进。
(注:本文作者为韩国人,美国哈佛大学毕业,资深媒体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为[email protected],微博为http://weibo.com/sunnyleebeijing。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编辑刘波[email protected]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413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9-26 22:54
【案例】
《环球时报》在争议中已经成为大陆最成功的报纸之一。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霍默静 [email protected])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2678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9-26 22:57
【案例】胡锡进的道路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2675?full=y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0-9 23:31
【案例】
宪阁微观
//@中国网络传播学会: #一线记者能干几年#@禇朝新:近些年来,中国人的新闻观和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确有大发展和大进步。但薪酬不高等现实原因,让新闻成为一碗青春饭,稍微成了一点名的媒体从业人就考虑转型做管理或者改行去赚钱,让中国的新闻一直总体停留在一个稚嫩孱弱的状态。
◆◆
@深蓝财经网
【禇朝新:一线记者能干几年】留不住老人,让时下的中国新闻界仍然缺乏真正的大记者。近30多年来不乏有可能成为真正大记者的人物,但现实迫着他们早早转了型、改了行。中国新闻界的薪酬制度、新闻环境,时刻可能会让我主动或被迫离开这个行业。能做记者做到45岁,那只是一个愿望 http://t.cn/zRyVEo9
(1)| 轉發(64) | 評論(6)
10月7日12 : 09來自百度分享
收藏於10月7日16:54
保存 取消
生态 +加標籤
| 轉發(1)| 取消收藏| 評論
10月7日16 : 41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0-24 00:22
【案例】@边城蝴蝶梦
陈永洲其人
(15)| 轉發(932) | 評論(161)
10月23日20 : 48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0-24 00:24
【案例】
西大李洋
每年的这个日子,纪念范长江!//@何明家-佑恩她爹: 伟大的理想:奢侈而又迷人!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1970年10月23日,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与世长辞。范长江留下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西北角》,他开朗热情的处事风格、胆大心细的职业精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宝贵的媒体管理经验,都是现代新闻工作者要倾尽一生学习的。
10月23日10 : 31來自皮皮时光机 (13)| 轉發(31) | 評論(9)
10月23日10 : 31來自皮皮时光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1-8 12:47
【案例】
@陈晓阳改革
今天记者节,我想到了一位去年离世的老报人,风骨铮铮胡绩伟老先生,他的一生,可谓当代中国报人命运的缩影。胡老晚年曾经写诗这样评价自己:一生登危走险,铺桥补路修栏。抵御风霜冰雪,抗击打压欺蛮。累累留伤遗痛,赢得树茂花繁。致敬!
(2)|
轉發(48)
|
評論(11)
54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1-22 22:44
【案例】
鲁人王进文
致敬。//@刘耘博士: 良心。//@黎津平: 致敬
◆◆
@黎津平
图为原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现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道明的夫人杜宪老师正在上课。(转)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5)|
轉發(637)
|
評論(155)
今天 18:57來自Windows.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2 22:48
【案例】
@参差计划
【杨潇:我不想被体制熨平】| @参差计划 记者界独家访谈:“人人都是记者,记者却越来越不像记者。”杨潇说。今年春,杨潇被选为哈佛大学的尼曼访问学者,于8月初赴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中国大陆获此殊荣的记者不超过20个,其中包括著名的“战地玫瑰”闾丘露薇。畅读链接:http://t.cn/8kY2Ach
(7)
(5)| 轉發(31) | 評論(7)
2013-12-22 21:41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 轉發(1)|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2-13 12:03
【案例】
辜晓进
特纳把公司卖给了时代华纳,甘居副总裁。 //@曹鹏闲闲堂:昨天还在对年轻的同行说,特纳这样的风云人物居然久无消息很不正常,当初比默多克还更出名的的传媒大鳄,怎么会甘于寂寞!同行问我此人干过什么,我说是CNN的创办人呀!
◆◆
@美国驻华大使馆
#地球日#
泰德•特纳1980年创立了第一家全天候有线电视新闻台CNN,从而彻底改变了新闻媒体。如今他正投身于彻底革新环境保护的事业中。迄今为止,特纳基金会基金会已提供超过3.5亿美元的赠款用于资助环境项目。“大自然保护协会”2013年对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事业的特纳予以表彰。|泰德•特纳——自然资源保护人士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9)|
轉發(14)
|
評論(17)
44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2-13 12:34
【案例】
@段贵发
央视“法治中国没有扫不了的黄”——网友微评:法治中国,只有反不了的腐败,停不了的强拆,公开不了的官员财产!禁不了的三公吃喝!争取不到的公民选票!(图转)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0)|
轉發(503)
|
評論(71)
2月12日19 : 23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4-2-15 17:09
【案例】
王君超
《郎,永纯!》//@有粮不慌:
//@鲁健
◆◆
@央视新闻
#爱永纯#【“他是我活着理由,给我第二次生命!”】昨日,央视主播郎永淳和妻子吴萍新书《爱,永纯》在京举行发布会。4年来一直抗击乳腺癌的妻子回忆丈夫的照顾时说:“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郎永淳更被各主播好友称赞为模范丈夫。转发此微博,即可有机会获得郎永淳签名版新书《爱,永纯》。转起!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
(1189)|
轉發(2681)
|
評論(942)
37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13 19:10
【案例】
段钢
随便改。只要别改错了。 //@共和国裁缝:你和封总做的都是一个标点也不许改的记者,给你们配俩编辑助理。。//@段钢:我要去当记者,马上有喊我老师的人委婉地对我说,不可能了。因为没人指挥你。记者,是被指挥的。 //@封新城:老了俺也去当记者。
◆◆
@袁莉wsj
同事Bob Davis上了人民网。上周有位国内记者问我美国记者的流动性问题。她说:因为国内记者待遇低,现在记者很多是女性,而且偏年轻。我当时就举了Bob做例子。他30岁加入《华尔街日报》,做过记者、分社社长,又回来做记者,只因为喜欢。美国大报记者当然也有生活压力大转行的,但留下来的都是因为喜欢
(24)| 轉發(353) | 評論(112)
2013-3-6 13:24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21 13:20
【案例】
@孙乐涛2011
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正在于“杀死老记者”。近十年来,记者行业,如同苍老师的行业一样,逐渐变成“吃青春饭”的行业。如果某记者“奔四”了还在一线,就会被视为怪异,视为无能,本人也深以为耻。甚至根本不用等到四十,众多媒体人从业七八年后,就纷纷淡出,转行。@时代周报 《杀死老记者》
(21)
(6)| 轉發(158) | 評論(36)
今天 02:24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3-30 18:30
【案例】
白岩松:说真话是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
2011年12月23日 17: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白岩松:说真话只是新闻的底线
“说真话是全世界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上线。就比如,你永远不能夸别人不偷东西便是好人。”
本刊记者/刘子倩
穿过西客站附近一条小胡同,就到了白岩松工作的地方: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楼道昏暗,室内装饰简单,地板踩起来“咯咯”直响。很难想象,如此大牌的主持人,办公室竟然如此简朴。
身着蓝色衬衣,休闲裤,习惯性地将双臂交叉于胸前,并时不时用手轻扶一下黑框眼镜,屏幕下的白岩松依旧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他曾说过,10年前只是姓白,而如今头发也都白了,见面之后方觉并非戏言。
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他,在央视度过了18个年头,最为满意的是什么?他沉吟片刻,答案出人意料:“《新闻1+1》还活着。”
“节目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2008年,《新闻1+1》开播,不仅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而且大胆触及有关国计民生的敏感话题。曾有人私下对白岩松说,且看这个节目能活多久。
4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不但还活着,而且在白岩松看来,它的锐气和精神还在,对新闻和社会的理解并未退步。“节目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还在,‘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的确,活着并不容易。“如果只是报道事实,可能不一定特别难,但这是一个新闻评论,而且几乎是中央电视台唯一的评论节目,挑战当然是很大的。既有外在的环境问题,也有你自己的理解能力、反应速度、社会的传播过程中的分寸拿捏。这些东西,每天都是挑战。”白岩松坦言。
事实上,自从这个节目开播以来,关于白岩松的传闻不绝于耳。从2009年的“自杀”,2010年的“挂职”,再到今年“辞职”,几乎每年网络上都会有一条关于他的传言。
对此,白岩松一笑而过。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极不敏感的人,从未开过博客和微博,甚至也从未有人收到过他发的电子邮件。每每关于他的谣言在网上流传,他大多是几天后从同事处获知,哈哈一笑置之。
今年,他再次“中枪”。温州动车事件发生后,白岩松在节目中批评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要不停地、不断地、永远说真话,直到大家的信心真正建立起来。”事后,这期节目的文字版被网友整理出来,在网上广为流传。
网上盛传他因此遭到批评,还写了检查。连同事都来向他求证,白岩松如以往一样大笑:“我多么希望是真的啊!”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辞过职或写过检查。
最近,他的一番话又被过度解读。在2011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上,当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为白岩松颁奖时,白岩松说,作为一名1989年毕业的大学生,与胡德平的家庭有着没有血缘的血缘关系。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可在白岩松看来,这话再正常不过。“我是1989年大学毕业的,而且我们这代人对邓小平、胡耀邦充满了敬意,之前也看到中央领导写的纪念胡耀邦的文章,所以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达。”
白岩松对于引起这么多的议论也有几分无奈,他说他不会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周全。“那会太累,大家愿意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吧。”
央视代言人还是央视异类?
不管白岩松愿不愿意,每有大事,他的评论总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甚至会被解读为高层授意,至少是代表了央视的态度。
但白岩松自己却不喜欢这种“被代表”。“我们是在做新闻,不是在做某一种态度。”他说。
白岩松向《中国新闻周刊》详解了《新闻1+1》每天制作的流程:每天中午12点前,编辑会给他报两到三个选题,他选定一个后再跟领导碰头。确定选题之后,他与团队会有一个交流,然后各自准备。下午,他一般都是在准备晚上的直播内容,如果是不熟悉的问题,就会准备得更为仔细。不过,经过20年电视生涯的历练,少有他不熟悉的领域。
节目直播前,只有一个提纲,没有成文的稿子,甚至他自己事先都不确定节目上会具体说些什么。也就是说,上节目前,只有一个大体的方向和结构,更不存在所谓的领导授意。
矛盾的是,在被视为央视代言人的同时,敢说敢言的白岩松又常被一些人认为是央视庞大的传播机器中的一个异类,一个体制内的坚守者。但他自己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是央视的一员。我所感受到的所有东西也是从央视得到的。”
他说,许多人痛骂央视,但对于柴静、崔永元等主持人极尽赞美之词。“最后发现表扬最多的还是央视的。10年前大事看凤凰,如今已是看央视。所以,大家只是借骂央视反映另外的社会情绪。”
在他看来,新闻向前走的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机缘巧合”出现了节目被取消的情况。“我能够去面对,这又不是唯一的一次,也不见得未来不会发生,这就是职业风险问题,否则全世界的新闻界就不会有开天窗这个说法了。”
带着理想,说有建设性的真话
在同事敬一丹眼中,白岩松是一个“不传播毋宁死”的家伙。“因为我比较傻还比较轴,所以才坚持到今天。”白岩松这样总结自己的新闻历程。
1985年,17岁的白岩松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广播报》工作,开始了记者生涯。1993年,他调入央视,成为《东方时空》的主持人,这成为他事业的第一个转折点。很快,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为电视观众所熟识。
4年之后,白岩松迎来了事业的第2个转折点。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做大型直播节目,白岩松被选为节目的主持人。在事后的表彰大会中,他成为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主持人。那一年,白岩松29岁。
随后的10多年中,面对着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白岩松越来越从容和淡定。
如今,参加各种颁奖典礼前,白岩松都会问上一句:“为何把奖给我呢?”对方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你说真话,坚持新闻理想啊。”起初,听到这话,白岩松都会很开心,可当虚荣心消退之后,他颇感脸红:“真的是很不好意思。”
20多年前,他在大学课堂上学到的是,“说真话”是新闻的底线;而到了如今,“说真话”却成为获奖的理由。“说真话是全世界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上线。就比如,你永远不能夸别人不偷东西便是好人。”白岩松感叹。
前几天,易中天问白岩松,“是梦想重要还是底线重要”。白岩松一如往常反应敏捷:“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制止底线的不断下滑,然后夯实底线,再慢慢抬高底线,站在抬高的底线上,你就会觉得离梦想近了一点。”
令他担心的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很多地方底线都变成了上线,报道新闻时说真话也成了巨大的优点。“我们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新闻都不说真话,后果会怎样?”
他认为,后果就是,年轻一代失去危机感,公众失去了对真实社会的判断,很多年之后,今天的正面报道就会成为负面报道;相反,今天的负面报道,若是带着理想和建设性,很多年后回头看,它就是正面报道了,因为它促成了改变。
这位资深的媒体人更为担心的,是新闻行业的没落。如今,优秀的年轻人都往公务员、大型国企里挤,传媒界中的优秀人才自然变少了。所以他担心,10年之后,如果媒体中成长起来的都是二流人才,那就决定媒体也是二流的。
他鼓励年轻人,要以比他更快的速度超过他;他也一直在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几年前,他就辞掉了3个栏目的制片人职务。在他曾担任制片人的《时空连线》团队中,目前已走出3个副主任、15个制片人和5个首席记者。他乐见柴静、张泉灵、李小萌等后辈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成熟。
“或许又到推动新一轮新闻改革的时候了”
白岩松认为,网络让百姓变成了公民,开启了“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但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不能都渴望自由,却滥用自由。
若干年前,他曾问启功先生,看到那些假冒他名字的字画有何感受。启功笑答:“有些比我写得还好,署他自己的名字多好啊!”
白岩松未曾想到,当年他提出的问题,如今返回给了他自己。
在微博上,有不少激进的语言署名为白岩松。“你假借别人之口去说自己心中的话,不同样是作假吗?”常有一些部门来央视核实传言,白岩松跟领导开玩笑说,以后直接报警就可以了。
但不管怎样,他仍将自己定位于互联网的支持者。
“或许我们又到了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时候了。十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开启新的新闻改革,只不过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出现,使我们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还不是那么自发和主动的,所以新闻也应该有新一轮的、更开放更透明的改革。”
白岩松举例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新闻不断地改革,提供更快捷真实客观的新闻,老百姓才有知情权。”他说。
十几年前,白岩松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渴望年老》——并非希望年华流逝,而是企盼心智成熟。
年过不惑的白岩松,现在每周要踢两场球,还喜欢听摇滚乐,甚至比女人还爱逛街。他已将工作与生活严格划分,基本拒绝了外面的应酬,几乎每天都回家吃饭。“如果没有时间陪家人、听音乐、踢球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白岩松说。
就在去年,白岩松出了第二本书《幸福了吗?》,以此记录10年来走过的日子。他似乎更喜欢总结过去,而不是筹划未来。他表示,从不去想5年之后的事情,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
正如他将自己的新书送给柴静时,在扉页上写的那句话:这一站,幸福。 ★
(实习生李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白岩松,1968年出生,蒙古族。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分配至《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至今。先后荣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奖项。
他被视为中国电视媒体的良心,凝重而坚毅的神态,堪称电视屏幕上的中国表情。2011年,他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持续追问,体现着勇气与睿智,尤其“7.23”动车事故之后,他以动情而犀利的电视评论,引起巨大反响。新闻人是时代巨轮的望者,在中央电视台这个极其重要的传播平台上,他和他的同伴的努力和坚持弥足珍贵。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23/3555666.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5-20 16:49
【案例】
彭兰
//@广电小当家: 【当家关注·电视访谈黄金时代已逝】纽约时报国际生活:定时观看节目的时代已经结束,电视网的替代品也已扩散开来,人们不再需要一名发型纹丝不乱的记者进入某位名人的起居室,聆听告解。
◆◆
@纽约时报国际生活
【名嘴退休,电视访谈黄金时代已逝】50年电视生涯,美国ABC电视台名嘴芭芭拉·沃尔特斯曾爆出诸多名人“猛料”。84岁的她即将告别荧屏,电视访谈也在走向末路。名人不再需要通过电视拉近与公众的距离。http://t.cn/RvZKrcJ
[url=]收起[/url]|[url=]查看大圖[/url]|[url=]向左轉[/url]|[url=]向右轉[/url]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