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10级2011年暑期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8-26 11:17
标题: 2010级2011年暑期读书笔记
请逐个把自己暑假的读书笔记交在这里,我们检查有无抄袭现象。
作者: 周翼    时间: 2011-8-28 2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8-31 16:42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1-8-31 16:45 编辑

                       我们的梦
暑假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说实话他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显得晦涩,我也没有把这本书完完整整的读一遍,书本一共有七章,而对于第六章和第七章我的阅读质量相对来说是不够格的,因为对于这两章我只是粗略的翻阅。不过,读大师的文字,多少总会受益,虽然此书我也不能够理解的透彻,但还是颇有感慨。
做梦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不管是先人还是现在的我们都会在梦后暗示自己这是不是一种先知和预兆或者是对过去的深刻怀念。相信大家都曾有过做噩梦的经历,大人们会告诉我们那是我们自己无意把手放在了胸口,压迫到了心脏所产生的不舒适感而引发的噩梦,通过弗洛伊德的研究分析,确有此种说法,他在《梦的解析》中指出,梦的来源,不外下列四类,它们也可作为梦本身的分类,它们是: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3.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4.纯精神来源的刺激。
读此书之前,我耳闻弗洛伊德都是用“性方面”来诠释梦的,当然,这也曾引起许多的争议。我认为他的理解不无道理,人类确实在梦中有意愿表达自己的欲望(当然这不完全是性欲),所以他才说,梦是欲望的体现。同时,我们的梦都似乎很难懂,甚至显得离奇不合乎实际,那是因为在梦中我们拥有道德感,这体现在梦的化妆和所具有的稽查作用。
在弗洛伊德所举的梦列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所举的关于亲人死亡的梦。他指出这一类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梦中无动于衷,醒后也惊讶自己缺乏感情;第二类则梦者为亲人的死亡深感悲恸,甚至在梦中哭泣不已。他认为第二类梦更具有分析意义,据他的研究分析,发现了这类梦具有与显梦不同的意义,而且蓄意隐瞒某种其他欲望。我记得在TVB所拍摄的关于破案的连续剧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子的审问是源于弗洛伊德所举得关于亲人死亡的梦列,调查案子的人询问了5个心理变态者,说如果一个女子参加了朋友的葬礼,在葬礼中看中了一个男子,并对其有爱慕之意,回家以后她把自己的姐姐杀死了,是为什么?结果这5个心理变态者的答案都一样——她想啥子自己的姐姐然后再举行一次葬礼,企图在葬礼中再见这位她倾慕的男子。而电视剧中的调查者询问正常人时,大家的回答都会向着说是情杀,即是那位男子和自己的姐姐之间有情感上的来往,因嫉妒而刺杀了姐姐。当然,电视剧是纯属虚构的,甚至对原意有了过分的修改。不过,我在这本书中对于调查者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对于希望自己的姐姐死去举办葬礼来再见那位爱慕的男子,那5个人的回答不是变态的行为,更说不上是心理的扭曲。其实这种事件常出现在我们的梦中,只是它在梦中化了妆,让我们难以辨认。弗洛伊德所要展示的这个梦列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年轻的女郎所做的梦,她梦见自己深爱的小侄子死在自己的面前,两手交叉躺在小棺材里。后来作者项她解释了这个梦(因为此女是作者的一个病人,他完全了解她过去的全部历史),女子也承认了他的解释,正是想满足自己的私语,想在葬礼上再看到爱慕的男子。只是在这里,梦变得晦涩了起来,需要深入的分析,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再有弗洛伊德解释道,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点也曾经遭到过反驳,不过他的推断和这么多年对梦的研究证明了在梦中反欲望的梦其实也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清晨不想起床时,在又陷入睡眠状态后会做这样的梦——梦到自己已经穿好了衣服,走到了洗漱台开始刷牙洗脸。这无疑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满足自己早起整理的愿望。当然,不是每一个梦都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其欲望所在,不过稍作分析,有的梦是可以解释的。在我读了这本书后,有一次和闺蜜一起喝茶闲谈,碰巧她告诉了我她昨晚做的梦,她很惊异于自己为什么做这样的梦。在梦中,她被自己的大学同学强奸了,并且她在大学读书的期间里从未和这名男子说过话。在她描述完后,除了觉得奇怪还多了对未知的恐惧,她深怕这是一种不好的预兆。我用书中自己所体会到领悟到些许知识,为她做了分析和解答,她后来也承认了确实是这样。我问她,是不是自己对这名男子有过好感,但是羞于和他说话,觉得女生主动是一件不太妥当的事,她惊奇于我的解答,问我怎么能在这其中看出她对那名男子的好感。我解释道,因为梦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成年男女对于性的认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会带来愉悦之感,想和自己倾慕的男生有肌肤之亲是很正常的想法,因为她的不主动和羞怯,在梦中她把这种主动的行为强加于自己倾慕的男子,同时施予自己反抗的行为以表自己的矜持。当然,这仅是我的理解,闺蜜能承认我的说法是对的,这也能证明我这书中确实也学到了一点知识,那就是理解了梦是欲望的满足以及梦的化妆。
在读此书时,我也有过疑问,因本着研究的态度,作者也常以自己的梦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因为人总是有主观能动性,我想,会不会因为要研究,而刻意让自己的梦幻化为他想要的答案。弗洛伊德在此书中还分析了梦的象征表现,如:帽子是男子(或男生殖器)的象征,人代表男性器官,风景代表女性器官。这些都是我暂时还未理解的,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后的过程。大师的书不是真理,不过读来却是受益匪浅,文字虽然显得晦涩了,不过慢慢读也会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渗透到内心,逐渐的有所感悟。读书除了使人获知,同时使人静心。


作者: 王佩    时间: 2011-9-7 00: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婷    时间: 2011-9-8 1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周予婷    时间: 2011-9-10 16: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郑亚琳    时间: 2011-9-10 21: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1 18:27
读《文艺心理学》有感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一个漫长的假期里有点百无聊赖,就此慢慢就以书来打发时间,《文艺心理学》就是在这时闯入我的生活,而我也就被这些文字所包围着,慢慢体会着书中的哲理。


《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这本书作者最早是在一九二九年开始酝酿,初稿写成于一九三一年前后,当时作者正在法国斯特拉斯大学读书。一九三三年作者回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艺术学院任教时,曾将该书稿用作教材。

记得刚拿到这本书时,觉得里面的内容应该充满了唯美的讲解,毕竟命名是《
文艺心理学》。后来翻看了一下,原来里面所讲的和我所想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作者也在书中陈述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而且他还谈到了当初对于书的名称也费了一番工夫,书中有很多问题都属于美学范围。但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丢开了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作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出一些可适用于文学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书中讲述了许多美感经验的分析、文艺道德等内容。对于书中的内容,初读时有点提不起兴趣,但当你慢慢揣测,细心体会,还是有很大的收获。书中讲述了美感经验的概念,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就像我们常常会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我们喜欢旅游、喜欢阅读美丽的文字等,有时我们也会因某些人、某些事而对一些事物产生一些特殊的情感,这便是形象直觉的魅力。有人说:“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也许艺术只有摆脱日常错综的实用世界,才会获得单纯的意象世界,记得叔本华以为人大患在有我,我的主宰为意志,也阐述了物我同一,这些都说明了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在书中我又深刻体会了那句“距离产生美”的名言,很多时候我们会为陌生人的一个笑脸、一句温暖的问候而感动,却会无视默默在你身旁给你关怀的人,也许这也就是距离的魅力与美感。像许多古语说的,形为形役、凝滞于物、名缰利锁都是把事物的厉害看的太切身,不能从我与物中留出距离来。很喜欢书中那句:“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种事物见得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所以一种适当的距离何尝不是一种处世之道呢。但另一方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距离产生的美感经验又何尝不是,例如,很多美妙的事物你不亲身经历,你就不会懂的,有很多艺术作品你只有深刻的了解,才会产生共鸣去更好的欣赏。庄子说:“瞽者无以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再如,生来没有恋爱经验的人读恋爱小说,总不免雾里看花,有些模糊隐约。总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出自己的经验,这些便叫做所谓的距离的矛盾。

书中还讲述了移情作用会让人产生物我同一的感觉,美感和人的生理也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些观点都是帮助我们来体验美感。我们往往在体验事物时会不自觉的把食物美化或丑化,也会用我们自身的一些生理特征去感受事物的好恶,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在观察日常的事物时会不自觉的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来体验事物。记得书中讲述了《庄子》中的一段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其实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一切己身以外的人和物,如果人没有自己的推测,人和物的情感就无从了解,纵然有些推测是错误的。总之,就像书中所讲述的移情作用与物我同一虽然常与美感经验相伴,却不是美感经验本身,也不是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尼采说过,美学只是一种应用心理学。作者也或多或少的举例阐述了生理与美感的关系,就我看来,生理与美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时常会因自己自身生理上的缺陷而去关注一些事物,认为那就是最美的,而这种生理作用产生的美感就要根据每个人自己的特点而去判断,不能同一而论,就像那句老话:“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文艺心理学》的前几章分别都是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美感经验与生活的关系,举例阐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对美感的感触。当知道很多我们对美感的态度与它产生的一些原由,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比如举例对美感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更需要理性的处理生活中的事物,不能盲目的遵从自己直觉与生理。书中接下来的内容则更详细的讲述了美的艺术,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论述了文艺与道德等问题,又对西方一些主要的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把美感和一些其他的感觉相混淆,就比如像书中所说的快感,很多时候我们如果不刻意去研究一些东西,你就不会懂其中其实有很多我们一直都混淆的东西。就像之前讲述的有些东西会因为我们的生理原因而引起我们的快感,而我们却把它当做美感来看待。欣赏是美感的态度,在美感的欣赏中,批评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理解美感。有时美感也需要联想的帮助,比如像古代的文人应该很会运用美感和联想的关系吧,否则王维为何会写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每句诗都透漏出让人心旷的美感,怪不得人人夸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书中的文艺与道德我有点不太理解,因为这点我实在看不出它与美学有很大的联系,就像作者在其中的补注所说,由于当时处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专制时期,所论述的道德其实就是政治。

我们中国对于美学的理解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就自然美而言,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而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神”两种观念常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都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儿童在游戏时常不自觉是在游戏当他们聚精会神到了极点,常把幻想的世界看成实在的世界。其实不能把这些看做是艺术,我们常常也会把艺术所混淆,艺术具有自身的魅力,而这些同样需要我们人自己的观察理解,比如你会不会体会到悲剧与喜剧的艺术美,美感是来自我们自身的,我们会被悲剧而感染,感到其中的美,也会因喜剧而开怀大笑,这些同样也是艺术的美感。

总而言之,读完了《文艺心理学》这本关于美学的著作,对美学有了一点浅浅的了解,开始的时候感到的是有点不知所云与艰涩,但慢慢耐心读下去还是有很大的收获,但对于书的后几章,总觉得有点不太懂,觉得和整本书的关系不是很大。书中介绍的西方美学的一些观点也有助于我们从美学这一方面了解中西方的一些差异,同时也许在以后的生活里也要多注意了解美感的影响以及它的缘由,不要混淆美感与其它感受,以适当的距离待人接物,处理好生活中的事情,让生活变得充实美好。

金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1 23:10
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

        赫伯迪格的亚文化研究思路延续了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的理论路径,但我们可以从抵抗、风格和收编三方面来对其进行阐释。虽然亚文化分支较多,但赫伯迪格的主要研究兴趣是青年亚文化、流行音乐、消费与媒介文化。且本书的主旨将用于描述物品被赋予意义的过程,以及这些物较多品作为亚文化“风格”被再次赋予意义的过程。在阅读此书后,我们要认识到要对与亚文化有关的常识范畴保持一种怀疑态度。其实对于任何学说来说,我们都应该抱着一份怀疑的心去看待,否则我们将会止步不前。

        回顾历史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提出疑问,然后改进它,它才有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引领风姿,否则它将会被世人遗忘,甚至唾弃。

新闻1001
赖建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9 17:55
                                                            做一个正直的人
                               ——读《傅雷家书》感
                                      沈丽花

    说到做人,不同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有着不同的期望。有希望成为一个勇敢的人,有希望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有希望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然而,傅雷先生却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待人接物                                 
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人的一辈子总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遇上千奇百怪的事。学会怎样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如何面对所经历的事必然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对待自己的朋友、给予自己恩惠的人要存一颗感恩的心,经常联系。傅雷先生要求自己的孩子经常给关心他的人写信,无论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写,使朋友们不会感到被忘记或不放在心上。对自己有恩的老师也要经常告知现在的情况,使老师也跟随自己有成就感。当然,朋友之间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用正确的方法、温和的态度提出来,“越是有理由,语气就更应平和”。对待别人的批评更应谨慎的反省自己,对其意见进行合理的分析,而不应一时冲动,对他人实行打击抱负,这样小人的行为只会更加损害自己的声誉。                                                        
当然,自身的真诚则是处理与他人的最好办法。“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无论遇到小人还是君子,用一颗真诚的心待人,时间总会证实这种行为的正确性。                                                   
在做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对细节的处理,“考虑细节的时候必须心平气和,精神上很镇静,切勿烦躁,也勿焦躁,......唯有冷静与客观,综能想出最好的办法”。古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感情生活                                 
每个二十多岁的人都避免不了的要考虑自己的感情问题,儿女之情亦是人生一大事。对不成熟和缺乏经验阅历的我们来说,感情上的问题多少应该听取些长辈们的意见。在早恋、早熟频出的今天,傅雷先生却不希望我们过早的陷入感情的漩涡,应在大好的光阴里抓紧时间学习,应抱着“学问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的态度。这不该不成为我们青年人应该注意的。                                             
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对对方不能太苛。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与别人期待的完全一样,“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上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至变成悲剧".我想现在的家庭之所以问题倍出,大概多数都是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没注意到这些吧!                                                                                                         学习工作                                 
虽然傅雷在这本家书中与儿子多谈到艺术问题,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显得深奥些,但其中流露的信息不难为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提供参考。在学习工作中时间的安排要数最重要的,中国人自古知道“劳逸结合”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要做的“劳逸结合”却不容易。勤劳的人往往只做的了“劳”,懒惰的人往往又只能做到“逸”,只有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才能做到真正的“劳逸结合”。                                                                    
学习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能抓住重点,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傅雷先生以自己的青年时代学习的经验为例教导孩子在语言、艺术学习方面应如何学习。抓住自己的薄弱环节努力学习研究,这也就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方面。                                                        
                                 教育子女                                
在这本家书中处处流露出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爱,然而,傅雷也以身作则的分析了自己在青年时期对子女的教育方法问题,对孩子一律要求严格,到中年时期多少觉得有些愧对孩子,要求自己的子女对待他们的子女不能像他一样。                    
然而,我们在傅聪的言行举止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品德兼优的人,再次应正了“严师出高徒”的古语,也让我们对傅雷先生的谦虚之情深表敬意。最好的教育方法莫过于以身作则,傅雷以他的高尚品德塑造了一位钢琴大师,在他的影响下,我们看到了后代千千万万个傅聪的出现。                                                
《傅雷家书》内容丰富,不仅从以上几个方面,还从国家政治、国际关系、中外文化等多方面阐述了做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子女,也留传下来教育了千千万万个子女,这是一本教育意义深远的数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研读。

作者: 杨洋311    时间: 2011-9-24 20: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洋311    时间: 2011-9-24 20: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周予婷    时间: 2011-11-23 19: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周予婷    时间: 2011-11-23 19: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周予婷    时间: 2011-12-11 20: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周予婷    时间: 2011-12-11 22: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洋311    时间: 2011-12-18 18: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