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6 18:43
标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9-26 19:36 编辑
【案例】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0 01:06
【案例】微博与谣言
微博是战场 我们是辟谣控
微博是他们的战场,谣言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有这样一群人,最近频频出手,揪出了 6月23日北京暴雨中3张移花接木的照片,查出近期“卖淫女裸体受审照片”其实来自越南,澄清了7月初“某市领导表示该市准备提倡戴毛主席像章”的不实信息。
他们自称为"辟谣控",因微博而聚集在一起。或以辟谣为职业,任职于各大门户网站微博辟谣组,或以辟谣为兴趣爱好,成立了民间的微博辟谣组织。
郭美美事件,日本海啸,浙江乐清事件……都活跃着 "辟谣控"的身影。辟谣达人“点子正”如此总结他们与谣言的无硝烟之战:“新媒体时代新要求:不能让谣言飞一会儿,要让辟谣与谣言齐飞,才是对谣言最好的打击!”
微博催生辟谣达人
央视曝光暴雨图片“造假”的幕后
7月8日,央视报道称,6月23日下午北京遭遇强暴雨天气后,网友通过微博发布各处积水的照片,夸张的表示在北京可以“看海”。央视记者调查后发现,所谓的“北京暴雨七景”中竟有3张是假的。
在央视调查之前,6月23日23点,辟谣达人“点子正”就在个人博客上发文《北京暴雨照片造假有木有?!截图分析伤不起》,对这七张照片中三张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
“我看到这组照片后,就发现有两张图片似曾相识。”今年40多岁的“点子正”从事媒体行业多年,通过图片检索他很快发现了,所谓大望路汽车被淹没的照片《大望垂钓》其实2004年7月10日的老照片,当时北京下大雨莲花桥下大量积水造成这种情况;另一张照片《安华逐浪》也是过去的老照片,“点子正”说:“《机场观澜》那张照片通过常识和经验能感觉出照片上的飞机不是来自首都机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出处,后来一名首都机场工作人员通过博客和我联系,才知道是海南某机场被淹照片。”
央视一主持人因在微博上转发了此组照片,被“点子正”批评后很快道歉。“点子正”可以说是央视报道暴雨图片的幕后功臣。
谣言硬生生把他们恶心成辟谣党
在网上,“点子正”有一群战友,他们大多从去年年底起关注网上辟谣,并于今年5月成立了民间公益辟谣组织“辟谣联盟”,他们在新浪微博上建立同名微博作为辟谣阵地,这个组织中每个人都喜欢形容自己是“自带干粮的”。
“我们是被谣言逼得忍无可忍了。”“点子正”从去年年底开始在自己个人微博上发布了多篇辟谣文章,今年5月,原新华网财经评论员窦含章找到了他,商议成立辟谣联盟,再联系当时在微博上的辟谣活跃分子“吴法天”和“蔡小心”等人,原本孤军奋斗的辟谣控们随即一拍即合,纷纷表示赞同。
2011年5月18日,辟谣联盟成立并发表宣言对谣言“宣战”:“在新浪微博,涌现出许多个人辟谣英雄。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有律师、学生、记者、公务员、作家、金融界人士……他们有着各自的圈子和爱好,可是,肆意传播的谣言硬生生把他们恶心成辟谣党”,“这是一场蚂蚁对大象的战争。在参与辟谣的ID中,鲜有粉丝过10万者,而在造谣传谣大军中,粉丝几十万、上百万者比比皆是,谣言的转发评论量通常会是辟谣信息转发评论量的几倍”,“谣言已经成为微博一大公害”。
8位核心成员有一票否决权
“辟谣联盟"的成员来自国内外各行各业,网友各有分工,成立了分辨信息真伪的审核小组、具体参与管理微博Q群的执行小组、有了协调各种事务的秘书小组还有为联盟提供建议意见的顾问小组。根据辟谣联盟的执行组成员“小九”介绍,“辟谣联盟”定期在微博上发布辟谣信息,经过2个多月的经营、口口相传和媒体报道,如今辟谣联盟的三个QQ群已经将近爆满。记者探访中发现,群里的人员大多数未曾见过面,但都为"辟谣事业"忙得不亦乐乎,找寻线索、搜索证据,探讨对疑似谣言的看法,交流辟谣经验,聊天拉家常,气氛轻松活泼,在这里40多岁的"点子正"被称呼为"点子叔",33岁的"吴法天"则被大家亲切叫做"小天天"。
记者在他们的宣言里看到:“辟谣联盟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在标签中加入“辟谣联盟”就算加入,在标签中去掉这四个字,就算退出。它是以公益为目的、以真实为生命的组织;它期望发挥辟谣信息汇总、谣言举报信箱、谣言分析智库、谣言揭露窗口和辟谣者交流平台的功能。”
但核心团队只有8人,其中有媒体人士、法律人士、历史达人、国家问题"专家"、语言专家。执行小组负责人“月邪”这样解释八名核心成员的价值:“8个人像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一样具有一票否决权,对每一条辟谣信息的最终发出,进行最终的确认,以保证我们每一条信息的严谨,准确和有说服力。只要有一人反对,辟谣信息就不能发布。”
对是否介入“郭美美事件”投了反对票
“点子正”和“吴法天”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俩最近在郭美美事件中就投了反对票,使用了否决权。
6月22日早上,如每一次关注网上热点事件一样,八名核心成员虽身处北京、沈阳和荷兰各地,但同时对当时刚被网友曝出的“郭美美”事件进行投票,以决定是否介入进行辟谣。按照“辟谣联盟”盟规,只要有一个人投出反对票,就不介入此事。“吴法天”回忆说:“郭美美这个事情,我投反对票是因为当时事实不清,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事件中还是有谣言的,比如开始说郭美美是郭长江女儿,郭子豪是他的儿子等等,现在已经有人整理出此事中的近二十个细节系谣传。”“点子正”说:“只要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能辟谣,我们只用证据说话。辟谣没有立场,信息只论真假。”
其余六人投票结果,两人至今也不知道,因为按照"盟规",这一结果只有收票义务工作人员才能知晓。
造谣可以无理,辟谣必须有据
6月28日,点子正再次通过照片作为突破口,点到一则谣言的死穴。当天多位微博用户发布信息称转载深圳媒体报道称“重庆某夫妇婚后八年未育,因唱红歌6个月后喜得贵子”,“经过核实,深圳这家媒体根本没有刊登这则新闻,这个消息最初来源是一个论坛社区。”
“点子正”顺藤摸瓜继续寻找这条假消息的死穴,发现这则假消息所用孕妇在病房照片是某地财政厅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的一则新闻中的照片。“造谣可以无理,我们辟谣必须有理有据。”点子正说。
“有些事件很快就能查出真假。”7月4日,“辟谣联盟”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条新的辟谣信息,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布了一张女子裸体接受询问的图片,未加任何说明,在网友评论留言中许多网友认为此事发生在中国,某主流网站也给此图配标题称“北京扫黄”,并可链接到一篇近期北京警方扫黄新闻报道。
“其实这件事情发生在越南,我们只用了20分钟就找到了图片出处。”“点子正”告诉记者,找到图片出处后,上面越南文字自己并不认识,辟谣联盟中的博友就通过翻译软件翻译出文字内容,并发现越南参与这一事件的7名警察已经被处理,“辟谣联盟"发出辟谣信息后不久,辟谣控们发现曾发布图片的网站也发现了错误,并及时做出了更改。
和传谣者沟通 要求删贴被拒
“有些事件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今年两件新闻热点事件中都曾传出让“吴法天”哭笑不得的谣言,李刚之子李启铭撞人案件曾传出李启铭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监外执行的谣言,而药加鑫一案也曾传出药家鑫监外执行的谣言,“这些谣言仅凭法律知识就知道肯定是不可能的,两个谣言如出一辙,都是在未判决前传出谣言,如药加鑫案故意杀人案件不可能有这一量刑档。”“吴法天”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专业方向是证据法学,他说:“我算是专业对口,我辟谣的领域主要是社会事件和与法律相关的事件。”
昨天记者搜索“李启铭”和“三年”两个关键词,看到直到今年5月份还有人在散发“李启铭被判三年,还是监外执行,天理何在”的帖子。而早在今年1月30日,李启铭已因交通肇事罪判处获刑6年。
“李启铭宣判前,我曾直接和一位传谣者通过微博私信有过沟通,对方是北京的一位教授。”“吴法天”说:"当时我私信和他说,谣言已经被澄清了,我也和代理律师联系了,该教授回复称,很尊重我的专业精神,自己也已经知道这些情况,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事情向自己努力的方向发展。"“吴法天”要求对方删除这条不实信息的要求也被拒绝,他谈起此事非常气愤:"正确的观点不能用虚假的证明来证明,如果真相足够有力,为何用谎言增添力量?用谣言包裹诉求,会严重削弱注主张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甚至害人害己。”
新浪辟谣7人组 24小时连轴转
拥有100%证据才辟谣 需总编辑亲自签字
新浪微博辟谣组成立于2010年11月份,比起“自带干粮”的民间辟谣组织,他们则是专职人士,7个年轻人每天要面对新浪微博平台上数量庞大的用户群和发布信息。微博并没有下班休息的时候,辟谣组组长谭超告诉记者“晚上10点多还是发微博的高峰。”所以24小时轮班倒就是他们的工作状态。当记者想向谭超要一张辟谣组7人全家福时,谭超面露愧色:“这个还没有呢,因为有人上夜班,凑不齐。”
日本震后谣言倍增 辟谣小组增加到20余人
新浪辟谣小组成立并没有特定的事件,“原因就是微博上传播的谣言得管管了,不然会影响这个优秀的平台。”谭超说。去年11月,7名有着外语特长或搜索能力强的精兵强将被从各个部门抽调而来。"微博上谣言的流通速度和广度与传统方式肯定不同,微博可以很快地转发,有的人的粉丝数量众多。”谭超告诉记者,现在新浪一条比较吸引人眼球的微博,几分钟内就能转发上千条,“去年有一条,24小时内转发超过几百万条。”而面对这样的海量工作量,谭超坦言,压力很大。
新浪辟谣小组也曾人丁兴旺,今年日本大地震后,各种有关震后的消息满天飞,其中谣言数量也倍增,辟谣小组也从各个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增加到了20余人。日本大地震后,一则广为流传的谣言是“70%福岛核电站留守人员可能在2周内死亡”,引起网友的质疑和恐慌,“这则消息就是新浪科技频道的同事调查发现,证实是谣言的。”谭超介绍,经过层层寻找,最终找到这则消息来源于一家美国免费信息发布网站,不具有任何权威性,并监控美国和日本主流媒体,也未发现该信息。3月18日,新浪官方辟谣微博发布信息称,“该消息可能是对媒体报道的夸大或误传。”事后证明,这确实是一条假消息。
“现在各个频道看到自己领域的谣言都会报给我们,也会用本频道的专业知识帮我们核实。”对于民间辟谣网友需要借助翻译软件等工具,新浪微博辟谣小组则要更专业,谭超说:“新浪有翻译中心,他们会负责各种语言的翻译。”
外地同事可亲自前往求证 城管打人原是高空坠物
今年4月12日,新浪官方辟谣微博,披露了一则谣言,“有用户在微博发布一张老人头部受伤照片,称是被城管殴打所致。”记者看到这张照片中,一位老者坐在地上,头上满是鲜血。发帖网友还借照片发挥:“中国城管,你们真的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老头只是卖了几个自家瓜菜,为了一口饭吃,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他并非是为了发财啊,你们也下的去手? ”
“这样的图片和文字很容易激起大家关注,不过据我们之后调查,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谭超告诉记者,经多方查证,该图片所反映的事实应为“上海96岁老人沈根夫被高空飞落腐乳瓶砸伤”。
谭超说,2005年9月22日当地媒体确有报道《高空飞落腐乳瓶 96岁老人出门被砸瘫倒在地》,我们也找到了当事记者,他看到照片后确认便是高空坠物事件中的场景和照片。
随后,新浪在上海站的工作人员还特意持微博照片赴事发地普陀区邮政石泉大楼小区探访,该小区居民称图片内容确实是2005高空坠物事件,居委会徐姓工作人员也确认照片中伤者为该小区住户,但已过世。谭超说:“在对事实进行求证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和记者很像。辟谣没有立场,信息只论真假,我们只用证据说话。”
一经查实待总编确认后或取消用户ID
“辟谣信息的发布,每一条都是需要我们总编辑亲自签字的,我也没有决定权。”谭超告诉记者,在辟谣小组成立之初,只有掌握了100%的可靠证据,我们才能辟谣。”
除了公开辟谣信息以外,新浪微博辟谣小组还会对发谣言的微博帐号进行处罚,昨天上午,一名微博网友因在7月7日发微博称,沈阳一拆迁写字楼突然倒塌,大批拆迁工作人员被活埋的消息不实,而被暂停微博发布功能一个月。据微博辟谣小组引当地媒体报道,该楼为用抓钩机正常拉倒,并非意外倒塌,也没有工作人员被埋。
记者看到,在新浪官方微博辟谣内容中,并不是所有造谣传谣者都被开出罚单,而有的则被直接取消用户ID,“这个也是由总编辑来定,他非常重视辟谣这块。”谭超告诉记者,判断是否处罚的标准是否恶意非常关键,而被取消ID的大多有着背后商业利益,如曾发现8名用户在同一时间发布相同内容微博,“称莞深高速公路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路段发生离奇车祸,一辆载满乘客的大巴行驶中发出巨响后乘客全部失踪。”后经查该信息明显失实,其所附的链接都指向某网站广告。8名用户的ID均已被取消。
2011年7月1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李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7cd330100wq1f.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0 13:22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9-26 19:36 编辑
【案例】
邵嘉翔:一切不合理的垄断形式最终会被砸碎的。
@郭志明Derek:这期《经济学人》的专题报告,探讨了新闻业的未来。其中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互联网把新闻带回到大众媒体出现前的形式:新闻信息来自四方八面、大家一起积极参与讨论;只不过以前我们爷爷的爷爷只能跟同一条村的人互相讨论,现在我们可以跟不同地方的人互相评论。
原文转发(190)|原文评论(57)
8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 收藏 |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8 11:22
【案例】
新浪微博推出“举报身份”功能
2011年07月15日12:03 新闻晨报
见习记者 查睿
新浪微博中有一群经过新浪方面认证的实名用户,涉及各个行业领域,俗称“加V用户”。可是就在这周,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认证用户“V新浪认证”标志下,新增加了“举报身份”的功能,网友如发现此认证用户所认证的身份为假,可以进行举报。
记者发现,“举报身份”这个链接并不是一直出现在用户页面上的,而是需要用户将光标移至靠近“V新浪认证”标志附近才会显现。点击时就会跳出“举报身份造假”页面,除了最基本的“举报理由”外,“举报人姓名”和“联系手机”都被列为“必填项目”。在该页面的右下端,还标有“请放心,你的隐私将会得到保护”字样。
对于这一新增功能,新浪微博公关人员称,是希望以此来维护用户身份真实性,是微博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修补。自从“举报身份”推出以来,新浪微博方面已接受了不少用户的举报,但“本着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原则”,新浪方并没有向记者透露更多信息。至于对被举报的用户将如何处理,该公关人员告诉记者,微博方面将与当事人联系协商,但是否会撤销V字认证还有待商讨。“因为这个功能还刚推出,具体的数字统计还没有出来。”他告诉记者。“对新浪而言是规避风险的举措,对用户来说,你有维护身份信息的义务。”网友“鹧鸪溪畔闲读书”认为,除了微博方面需要负起认证真实性的责任外,用户也应该有主动更新身份的义务。不过也有网友发现新浪微博的手机客户端尚没有“举报身份”的功能。
http://news.sina.com.cn/m/2011-07-15/120322819944.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18 20:00
【案例】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发布
2011年7月12日
7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通过专业视角和学者声音,基于事实、数据和深度,解读新媒体大势,纵论新媒体之道,盘点2010年以来的新媒体热点。该书分为总报告、热点篇、网络媒体篇、移动与电子媒体篇、借鉴篇五部分。主要议题有:2010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的三大发展特征,三网融合的国内进程和国外经验,美国政府大搞对华网络外交,美国之音“拟停对华广播”的真相及背后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战的转型,微博“热”的“冷”解析,解密“维基解密”,中国网络舆论重大事件的传播特征,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网络文化的九种形式及其特质,我国网络媒体从业者基本状况调查分析,网络意见领袖媒介素养与传播特征,中外电子书产业发展等。
该书作为国内惟一的新媒体蓝皮书,以年度报告形式梳理中国新媒体的全面发展状况,并发表最前沿的新媒体深度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主持编撰,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大学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研究基地协编,并由专业的数据公司提供调查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专门发来贺辞祝贺该书出版,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张虎生、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等出席发布会并讲话,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新媒体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发布会。
作者:赵光霞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年7月12日
http://www.gapp.gov.cn/cms/cms/w ... d=367&siteId=2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24 19:45
【案例】
财经网:【目前找到的首条报告撞车事故微博,时间是昨晚20:38分! 】昨晚媒体报道所指事发时间均为20:34分。但今天官媒统一报道口径为20:27分——昨晚20:27分,一位家住事发地附近的网友拍到动车正缓行照片并发出微博:
@Smm_苗: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的比蜗牛还慢…可别出啥事儿啊…
@记者刘向南:【脱轨事故第一条消息乃由微博发出】第一个报道脱轨事故的不是任何传统媒体,也不是几大门户网站,而是一个叫
@袁小芫 的微博网友。她在上海上学,暑假坐动车回福建。昨晚20时38分她发微博:“D301在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了,有很强烈的撞击。还撞了两次!全部停电了…”(
@新闻晨报)
原文转发(805)|原文评论(146)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29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216) | 收藏 | 评论(56)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25 11:37
【案例】
日本正式停止模拟信号电视转播
2011-07-25 05:16:39 来源: 钱江晚报(杭州) 有345人参与
核心提示:7月24日,日本大部分地区正式停止地面模拟信号电视转播,完全转用数字信号,地震重灾区将推迟至明年3月。截至23日,大约10万户家庭没有购买收看数字电视必要的设备。打电话咨询的民众中有30%对停止数字信号转播表达不满。
当地时间24日中午12时,日本大部分地区正式停止地面模拟信号电视转播,完全转用数字信号。
日本1953年开始模拟信号电视转播。2001年,国会通过相关法律,决定逐步实现全数字信号转播。2003年,东京都、大阪府和名古屋市开始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转播,2006年扩大至全国。
由于3月地震和海啸,在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三个受灾严重地区,数字信号转播终止时间推迟至明年3月。
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统计,平板电视国内发货量6月为283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74.2%。
共同社报道,广播电视行业估计,截至23日,大约10万户家庭没有购买收看数字电视必要的设备,包括接收器和天线。
日本政府总务省24日说,当天零时至正午,数字电视咨询中心接到众多咨询电话。打电话的民众中,30%不满停止数字信号转播,另一些人不知道应该如何接收数字信号和使用相关设备。
http://news.163.com/11/0725/05/79PKFTO30001121M.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25 11:38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月君怡然 [网易江苏省连云港市网友]: 2011-07-25 07:19:12 发表 日本又给某国民众上了一课,告诉你们,可以停止模拟信号。顶[126]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浙江省温州市手机网友 ip:124.160.*.*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1-07-25 07:53:50 发表 日本人没有死人,塌桥,袭击,拆迁的事情吗?这么大点事也能上国际新闻顶[58]回复收藏复制
网易火星手机网友 ip:unknown 2011-07-25 07:06:41 发表 最后大部分不满意停止数字?网易细致些吧顶[56]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辽宁省沈阳市网友 ip:59.46.*.* 2011-07-25 06:59:52 发表 在我这不会有的顶[39]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1088725963 [网易陕西省西安市网友]: 2011-07-25 07:31:31 发表 打电话的民众中,30%不满停止数字信号转播,另一些人不知道应该如何接收数字信号和使用相关设备。
牛头不对马嘴的顶[28]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28 21:24
【案例】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38分钟前 来自iPad客户端
转发(1) | 收藏 |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31 21:03
【案例】
魏武挥:微博上的记者
众所周知的是,包括社会化媒体在内的数字媒体在改变传媒业。但我想,它对传媒人的改变恐怕是更深远的。这种改变,目前我个人还看不到是好是坏,但改变已经在发生。
在过去,很少有读者会特地关心是谁写的文章(除非这篇东西实在太石破天惊),一般人的注意力只在内容本身。要做一个名记其实很难,因为这需要一个记者持续不断地写出漂亮的文章,才会给人形成那么一点点的印象。而之所以电视台出镜记者/主持人更容易成名(试想一下凤凰台的吴小莉),就因为人们不可能在看电视的时候只听到记者在说什么而完全不留意记者的那张脸。白岩松开玩笑说,把一条狗放他的位置上一段时间,一定是条名狗。玩笑归玩笑,道理是确然的:在电视上,谁(who)比说什么(what)重要。不过,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做出镜记者的,这个岗位的名额,极其有限。
所以我大致可以这么说,在新闻报道领域,记者其实是幕后工作者。他们把所谓的事实真相推到前台,自己基本上处于一个“隐身人”的位置。成名的文字记者很少,而且一般需要很长时间的职业浸淫。
但随着博客、微博到来以后,记者正在走向前台。特别是微博,每一个文字记者,都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成为出镜记者。
在最近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的动车事故中,一位记者(还不是新浪微博V字认证用户)在现场工作。他不断地用短信发送文字和照片来报告他的所见所闻。后来,他大概终于有了机会上了一下电脑,写了这样一句微博:“回到家里打开电脑,迎接我的是1114条新评论,5075位新粉丝,4463条提到我的微博……”
如果说那1114条评论、4463条转发,还是主要和内容相关的话,那么,5075个新粉丝,就主要和他这个人有关了。说得俗一点,他成名了。而按照他的自述,他所供职的报纸并非名闻遐迩的大报,而他本人,也一再说自己是“新手”,应该不是资深记者。
中国的媒体生态还颇有些大家都知道的规则:有很多话,并不适合由媒体发布。于是,自有了微博以来,在任何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媒体人(主要是记者和编辑)在微博上极其活跃的身影。他们在用自己的账号发布各种他们认为可以和应该发布的消息,说的比自家媒体既多且快,引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有些媒体人的粉丝,比他/她所供职的媒体官方微博的,还要多。
一位网友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BBC的一位政治记者跳槽ITV带来的后果,就是BBC一下损失六万twitter粉丝,而且是白送给竞争对手。”媒体人正在比媒体更有大众传播力,记者,正在成为明星——我这里所谓的明星,指的是文艺圈那种经纪人+艺人的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微博是一种快餐式信息消费,140个字难以说明一个稍许复杂一点的事实。微博上的信息消费者也是一种“饥渴难耐”的心态。要在微博上做一个“名记”,需要懂得三个要诀:快、飞快、比别人快。
这其实是记者的看家本领:抢新闻。但媒体抢新闻到底还要过一个一个审核关,记者自己的微博,自己审核就够了。于是,微博上记者有时候也会说错话。一位知名媒体的知名女记者(14万粉丝)在这次事故中,就报错了一条消息。虽然事后予以更正,但影响已经由N多的转发传播出去了。这位女记者曾经是V字用户,不过也许想着重表明自家言论不代表所供职媒体的言论,故而自行去了V字——但到底,在事故现场的她,又是文字发布又是照片发布,很难讲究竟是职务行为还是纯属个人行为。
BBC记者跳槽所引发的BBC损失,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在催逼记者。未来的记者要求职时,媒体想看看其人有多少粉丝,应该不算过于荒诞。有时候我甚至会想,一个记者的价值究竟几何,微博粉丝会不会算变量之一?正如艺人是靠“知名”吃饭的一样,记者是不是也要靠“知名”吃饭?而这份知名,却是140个字打造的——这个就有点诡异了,吃文字饭的,结果靠140个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不会,特别对于专业媒体来说,还是要考察一下记者的某一行专业素质。但微博上如云的粉丝,成千上万的转发评论,会不会给一名记者带来一种“成名”的幻象?而这种其实殊无底蕴的“成名”,会不会给这个行当的职业心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会。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 ... =7657723&page=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8-10 17:06
【案例】
北大新媒体:【区分微博与SNS】
#CIC Panel#北京大学
@刘德寰 教授认为,不要混淆微博与SNS: 微博是情感、价值和事业的纽带,兼具大众媒体的功能,SNS则具自媒体的意义。微博的功能包括情感维系、价值的同一性、事业沟通、独特新闻热点发布;SNS的功能包括情感维系、朋友的生存关怀、朋友的小圈子交流、心情碎碎语。
22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8) | 收藏 | 评论(5)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注册
评论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 米果中国 区分微博与SNS (5分钟前)
举报|回复
- 浅浅Tri 转发此微博:区分才能更精准。 (15分钟前)
举报|回复
- Deardeerbaby 真的如此吗?怎么看着怪怪的。 (17分钟前)
举报|回复
- 数据松鼠会 SNS更看重关系,而微博未来发展在于信息传递 (18分钟前)
举报|回复
- 也累 说反了吧 (18分钟前)
举报|回复
- Lxjunaic SNS成自媒体了?我没看错吧? (18分钟前)
举报|回复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8-30 10:29
【案例】
Twitter成为纽约人飓风期间主要通讯平台
2011年08月29日12:15 新浪传媒
北京时间8月29日上午消息,据《纽约时报》报道,随着飓风艾琳开始袭击纽约,很多纽约人守在家中无法外出,Twitter就成了他们打发无聊时间的大型聊天室,他们在Twitter发微博,转发,然后再发新微博。
似乎每个人都在Twitter上讨论飓风艾琳,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也在Twitter上贴出了自己的飓风预警演讲,新闻媒体也将Twitter作为记者的记事本,分享飓风的每一个动向以及造成的破坏。
很多无聊的纽约人截取了电影《后天》中的图片发到网上,Twitter经常成为重大突发新闻的发布平台,但现在也成为了很多虚假信息的发布地。
一张“飓风艾琳逼近北卡罗来纳州”的图片周六晚间开始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并迅速被上千人分享。该照片看起来让人胆战心惊,但其实是几周前在佛罗里达州西北海港彭萨科拉(Pensacola)拍摄的,和飓风艾琳并不相关。然而该照片还是在Twitter图片网站TwitPic上被浏览了27万次。
但并不是每个纽约人都在自娱自乐,社交媒体顾问莎拉·库里(Sarah Cooley)就表示:“这是在纽约市,我不会因飓风而在这自娱自乐,纽约市很多地方洪水泛滥,东南部岛屿长岛遭受了严重袭击。”(晓明)
http://news.sina.com.cn/m/2011-08-29/121523068767.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8-30 10:43
【案例】
微博渐成政府官员倾听民情服务民生新手段
2011年08月30日03:4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外交部官方微博
北京公安微博
8月25日,杭州,首届“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
河南省新郑市副市长刘五一坐在会场一角,一边听着台上“突发事件如何用好微博”的讨论,一边用iPhone手机点评着嘉宾的发言:“早讲话,会讲话,讲实话。”这条微博数秒钟后出现在会场的大屏幕上,并迅速为场内和场外的人转发、讨论,成为“微政务论坛”话题传播链的一部分。这位现年50岁的副市长在微博上拥有66000多名“听众”。
像刘五一这样对微博饱有热情的官员,如今不罕见。通过开设微博与公众进行互动,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的一种风尚。
“微风潮”悄然来袭
这股风潮,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从2011年初以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8月1日,仅某微博中就有万余个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账户,其中副厅级以上级别官员266人,涵盖各部门和地区。
作为引领者之一,广东省公安厅
(微博)自去年8月率先开通微博,一年时间共发微博3597条,平均每天近10条,如今“听众”数量超过420万,影响力高居政务微博前列,极大地推动了警务工作、改善了警民关系。
“这些高人气的政务微博,或以亲民、务实的姿态与群众侃侃而谈,或以生活化、职能化的姿态为群众提供服务,在网民中塑造出一个个鲜活且具服务精神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形象。”有专家如是评论。
“微力量”创新管理
微博上,出生于1955年的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被网友称为“蔡叔”,而他则常常以“同学们”亲切回应。
“政务微博和传统网站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要走近民众,改变我们的学风、网风甚至政风。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务微博实际上是促进了政府行为的变革。”蔡奇说。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浙江省组织系统90%的干部已有个人微博。
在不少地方的实践中,政务微博显示出不可小觑的力量。今年3月日本地震后引起的“抢盐潮”中,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对蔡奇说:“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蔡奇回复:“请继伟省长关注。”很快,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在微博上说:“已部署。”并告诉网友:“盐会有的,请参阅浙江在线。”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认为,政务微博正有力推动着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这正为政务微博提供了用武之地。”汪玉凯说。
“微政务”任重道远
虽然“政务微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但并不意味着“微政务”未来一片坦途。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研究报告表明,真正通过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沟通的习惯尚未形成,政务微博的关注度及影响力也有待提高。统计显示,在政务机构微博中,微博信息发布数在100条以下的情况占60%,而发布数量在500条以上的只占8%。
一方面,开微博总要面对一些过激、虚假言论,这样的压力令一些基层官员却步。另一方面,部分官员及研究者对政务微博的可控性、实用性也心存疑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呼吁:“对其社会作用还要观察,不能估计过高,要作相对准确和客观的评价。”
汪玉凯建议,对于政务微博账号的维护和管理,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机制。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表示,如果能通过政务微博,理顺民众的利益表达、诉求的机制,理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通道,可能意义更大。本报记者 张意轩 王舒怀
已有9人参与我要评论
> 相关报道:
代表委员关注改善民生 通过微博征集民意
2月互联网十大热词公布 微博打拐折射民生热点
广东省委书记省长鼓励网民用微博反映民生热点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http://news.sina.com.cn/c/2011-08-30/034023071556.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8-31 23:55
【案例】
外媒称社交搜索为科技业四大趋势之一
http://tech.hexun.com/2011-08-31/132995479.html
实时通讯正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而随时随地上网的时代也即将来临。Twitter让我们可以快速传播评论和链接,并提供了一种挖掘信息的全新方式。Facebook则可以帮助亲友随时了解彼此的最新想法,并分享生活中的照片。
就连电子邮件的使用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仍将使用电子邮件,而且短期内不会改变,但使用方式却更加接近即时通讯。这便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未来将会使用什么工具?哪些新技术将催生新的行业?以下就是我的4点想法。
实时本地化信息平台
想象一下与Twitter类似的体验,包括来自你周围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最新信息,包括你希望与之保持联系的人和地点,这些内容都可以实时发布到你的手机上。很多人或许会说:“这很像Twitter,我们不认为有哪个平台能够取代Twitter。”我也是。
我认为Twitter将继续成长并发展,并将取代我们如今使用的某些信息枢纽。但Twitter无法做到无处不在,而且也难以在本地化领域获得同样强大的影响力。我认为真正的区别在于本地化社区如何使用技术来散布信息。我认为将有一家全新的企业涌现出来,并提供独特的价值。
社交搜索和挖掘
我的主要想法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而且可以利用联系人获得相关内容。想像一下你从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中获得的信息就不难理解这一点。我认为新的平台将能够在用户需要的时候为其搜集、组织并传播这些信息。搜索引擎中会包含大量无用信息,因此我认为社交搜索和挖掘技术肯定会有长足发展。
移动商务
5年内肯定会出现不同于今日的商务体验,尤其是在本地化领域。既不用现金,也无需电话订购,更不用排队,借助最新的移动商务技术,所有的购物体验都将整合在一个本地化商务网络中,将订单、支付、通讯、社交分享、折扣和推广信息统统纳入其中。而且这些体验都会针对每个用户进行定制,
汽车网络
通过网络来实现汽车间的通讯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世界。我指的不是让汽车配备能够上网的屏幕,而是像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那样的项目。如果汽车能够接入网络并彼此展开通讯,从理论上讲就可以大幅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每辆车都能够以特定的速度行驶,并保持特定的间距,而且不会改变预定目标。这将成为“交通2.0”。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并且将成为一个值得投资的领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 00:05
【案例】
丁龙江:传统媒体“转型中”,媒介教育如何超前准备?
@清华尹鸿:国际广播台成立了包括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新闻网站等在内的CIBN,启动全面转型。CIBN不是一个新媒体部门,未来五年将依托其传播语种、人才和媒体资源,建设成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传媒,CRI国际广播将被装进CIBN,将以互联网电视为突破口全面向新媒体转型。
8月31日 23:14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48) | 评论(18)
8月31日 23:31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3)|收藏 |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4 11:05
【案例】
乔布斯改变新闻业 移动消费技术成传媒业一部分
2011年08月31日09:57 新浪传媒
乔布斯
乔布斯如何改变新闻业?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波因特研究所”网站(poynter.org)8月25日报道,史蒂夫-乔布斯于本周三辞去了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然而他对于新闻业的贡献需要几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乔布斯的关注极大改变了新闻业
在过去的五年中,乔布斯执掌的苹果公司已经打破、改变并扩展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行业。
苹果公司创新或者说至少重新定义了移动消费技术,并使之成为传媒业未来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它其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iPhone与iPad创造了不可逃避的趋势,它们不仅仅是普通的移动设备,更是全新的产品类别,甚至是一种全新的内容经济。
iPhone并非是第一款智能手机,但是它却是第一款采用全屏触摸的智能手机;并且利用指尖的按压与滑动来代替传统的物理按键,而且也正是这款创新的手机唤醒了第三方应用程序无比强大的能量;即使作为苹果劲敌的安卓(Android)和黑莓(BlackBerry)也争相效仿其成功的软硬件设计与理念。
其实,iPad也并非开天辟地的创新;因为它完全借助了与iPhone一样的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环境。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却开创了先河!一种介于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的全新产品分类。
当人们在家闲暇时,iPad已经成为众所周知最适合长时间阅读的设备。因此,纸质媒介的书刊、杂志受到了这位“新人”强有力的挑战,然而出版商们也从中发现了纸质印刷品向数字化转型的希望。
随着这种趋势的迅速蔓延,许多传媒公司都不得不向苹果创造出来的新型虚拟市场“拱手称臣”。在美国,大约有88%的报纸都已经设计了自己的iPhone应用程序;而这些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又在紧锣密鼓的制作针对iPad的应用程序。
同时,乔布斯不仅仅直接影响了新闻出版方式,甚至还与发行商直接合作。自从2010年iPad问世起,他就曾约见过来自《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等传媒巨头的总裁们。
乔布斯在当年的演讲中,将《纽约时报》的网页搬上了自己的keynote幻灯片中;但是,这个iPad第一款应用程序随后便因为仅仅提供了数量有限的“编辑推荐”文章遭到批评。乔布斯原本打算在今年与默多克一同见证英国《每日电讯报》在苹果应用商店的发布,但是疾病使他不得不放弃这么做。可是,他确实参加了早些时候与新闻集团共同举办的研讨会,并讨论了媒体定制iPad应用程序,甚至给出评论称:《华尔街日报》的iPad应用既慢又不好用。
这样苛刻的指责也许有些伤感情,但这也表明了乔布斯有多么关心这件事。他只不过是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并非某个新闻集团或者通讯社的副总裁。然而,他却主动与新闻行业的领导者会见,并迫切希望他们能够为这个新设备创造出最棒的阅读体验。按照他自己的话,他是在替新闻业者考虑如何尽一切努力保护这个行业。
乔布斯于2010年的一次大会上曾这样说过:“我们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通过新的方式赚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将他们的报纸经营下去,我绝对是全心全意的”。
消息灵通人士曾在iPad上市之前就告诉《纽约时报》,乔布本人“深信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核心,但是这必须取决于这个媒体是否具有专业精神。”
作为回报,许多主流媒体都极力支持乔布斯。《财富》杂志主编安迪-舍沃(Andy Serwer)曾称呼乔布斯为“一个世纪只出一个”的发明家,并与爱迪生齐名。乔布斯曾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句默多克的名言:“他曾经创造了个人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然而现在他却在摧毁自己的创造;生活本身就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由于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协助创造了许多产品,他关于创新的言论都值得被引用。这里与新闻届的朋友们共勉几句名言。
摘自1998年《财富》杂志:“创新与你花费了多少钱在研发上没有任何关系,当苹果公司创造出Mac电脑时,IBM公司所花在研发上的资金至少是我们的100倍。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关于人才、领导力、学习能力的问题。”
在2004年的《商业周刊》中,乔布斯讲到同一个话题:“创新可能来自于人们在走廊会面的瞬间;也有可能是在夜里10点半时打电话告诉别人自己的突发奇想;亦或是在冥思苦想之后突然的灵光乍现。创新也许是某人认为他想到了世界上最酷的点子,而组织6个朋友开一个临时会议并向他们讨教的结果。创新也意味着我们深思熟虑,严谨认真的态度。大家总是想着如何进入新市场,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对此说‘不’,并专注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1999年,当苹果公司通过一切办法想要从上世纪90年代的糟糕境况中走出来时,乔布斯的讲话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报纸及传统媒体行业:“苹果公司的解药不是缩减成本,而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摆脱现在的窘境。”(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8-31/095723081051.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5 23:37
【案例】
纽约时报集团推出“魔镜” 可在线“试穿”新衣
2011-09-05 10:37:54 来源: 中国日报网(北京) 有25人参与
核心提示:一边刷牙一边看着镜子浏览新闻、打折信息和时尚趋势,听上去是不是很酷呢?美国纽约时报集团近日就推出这么一款“魔镜”。
一边刷牙一边看着镜子浏览新闻、打折信息和时尚趋势,听上去是不是很酷呢?美国纽约时报集团近日就推出这么一款“魔镜”。
据美国媒体9月3日报道,为了开发出能让读者了解更多信息的新媒体,该集团下属的研发实验室一直在不懈努力,最近终于推出一款具有创新概念的洗漱镜——既不耽误用户刷牙或整理头发造型,又可供其阅读最新信息的镜子。
通过这面镜子,用户还可以观看视频内容,进行网上购物,记录自己的活动安排,并查询一些优惠券信息。
这款产品实际上分两个版本,一个是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信息,另一个提供在线零售体验服务——即让用户在镜子前穿上虚拟的服饰。具体地说,产品上装有微软公司Kinect运动传感器和面部识别软件,可以读取站立在镜子前用户的信息,根据用户当时的穿着给出建设性的搭配意见或者是全新的服装造型设计。
此外,洗漱镜还会依据用户的喜好自动调节洗手间的照明设备等。有关方面称,他们目前还在测试这款人性化十足的产品,不久的将来就会将其推向市场。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905/10/7D6BIBBB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6 00:22
【案例】
王明轩:回复
@孙见春:手机电视是传统电视的巨大补充,红色多于蓝色曲线的积分面积,就是增加的价值!黄金时间几乎增加一倍! //
@孙见春:回复
@王明轩:恩,大多数人看手机电视会在睡觉前浏览。如果一档节目放在手机电视重播效果比较好。难怪你要电视台长们重视新媒体
@王明轩:
#视频媒体的变革# 12.2.1、视频节目双向互动传播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会有一个单向与双向共存的阶段,这就是节目播出双轨化,对应的就有两种编排与动态管理方式(明天详解)。于是就会出现收视曲线由单驼峰变双驼峰现象!前者在晚九点以中老年为主,后一个峰值在十一点中青年为主,后者的商业价值高!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8月24日 19:41 来自iPhone客户端
转发(31) | 评论(16)
20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转发(1) | 收藏 | 评论(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6 10:25
【案例】
网媒大家谈:网络编辑要学些网页优化知识
2011年09月05日10:56 新浪传媒
网媒大家谈第二十二期:网络编辑要学点儿网页优化知识
嘉宾:李珍(微博)商都网频道主编
【导读】同样的网络环境,为何我做出来的专题打开速度慢?为何别人转载我们的原创新闻,搜索引擎排序却比我们的好?很多网络编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原因出在哪里呢?网络编辑也需要学习网页优化知识吗?本期网媒大家谈我们请商都网的频道主编李珍,为我们聊聊什么是网页优化,作为网络编辑应该从哪里入手学习网页优化知识,又该如何运用到实践中。
为什么要做网页优化?
修相科:什么是网页优化?
李珍:网页优化是对网站进行程序、内容、版块、布局等多方面的优化调整,使网站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收录,提高用户体验和转化率,一般网页优化被称为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修相科:为什么要做网页优化呢?
李珍:简单地讲,就是为了提高网站的PV,提高网站的IP,同时可以提高网站的权重,从而提升网站的alexa排名。
修相科:网页优化跟提供高PV和提高IP有直接关系吗?
李珍:这两方面没有直接关系,是间接实现的。网站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网页优化”和“内容优化”两种。网页优化,使页面的打开速度缩短,让用户对此页面有好的印象(也就是用户体验)。内容优化,提高关键词在SE(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里面的权重,带来更多的PV和IP。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网页优化之后,有利于SE的抓取。内容优化之后,会让关键词在SE 里面有好的排名,进而带来更多的PV和IP。
网页优化的标准是什么?
修相科:也就是说网页优化一方面是给用户更好的阅读体验,另外也给搜索引擎的抓取提供便利条件。这实际上是不是也跟报纸的版式类似?讲究版面语言,让报纸版面和排序更有条理。如何去判断一个网页优化好不好呢?
李珍:判断一个网站网页优化好不好的标准是:是否利于用户阅读,是否利于SE阅读。提升用户体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开始是摸索阶段,学习其他网站好的方面。运营一段时间后根据用户意见和建议再进行改善,例如网站的颜色,板式、字体大小等等。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否利于SE,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现有的工具,很多为站长服务的网站都会提供的,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修相科:这个有没有指标性的判断标准?
李珍:是否符合网站标准,页面代码是否精练等等,最直观的标准就是看让SE抓取页面的时候,能否第一时间抓取到title、keywords、description等主要内容。
网络编辑学习网页优化有何意义?
修相科:网页优化除了技术来做外,网络编辑可以做哪些工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明明是我们原创的新闻,为何别人转载的却排在我们的前面。
李珍:网络编辑可以做的工作包括内容优化、关键词选定等。从SEO的角度来讲,原创本身就比较占优势。但为什么排不上去呢?而一些转载的能够排上去?如果两个网站都进行过页面优化,而且网站的权重一样,那么关键词就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出现的位置,在文章中的密度,内链外链都需要考虑进去。
修相科:现在一些网络编辑方面的教材,只教一些基本的理论和网络新闻传播知识,对于这类内容涉及的都很少。但是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掌握这页面优化的技能还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报纸编辑要懂版面语言,广电编辑要明白线性传播理论一个道理。
李珍:其实SEO的知识并不复杂,普通网络编辑没有必要去看复杂的代码,懂一些基本的html语言即可,重在实践,做多了就明白了。
修相科:有些新人还是不明白,以为做网络编辑就是把新闻发到网上就可以了,机械的工作,很多人做了一段时间就感觉自己入错行了,其实都是因为浮光掠影,没有碰到网络编辑进阶层次的内容。
李珍:这类知识在网络上一搜一大堆,现在的考核指标一般都是PV,而来PV最快的方法就是从SE来。目前来说,这是来PV最快而且不被K站的方法,当然,如果你SEO做的太厉害,那也可能被K站,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用户体验最重要。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05/10562310697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7 01:07
【案例】
Journalists now love Twitter, but does this diminish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Date: 05 September 2011 23:58
According to Cision’s latest annual survey of journalists on their uses and perceptions of social media, there has been a considerable rise in the amount journalists use social networks. Paul Miller, head of digital at Cision, discusses some key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carried out in conjunction with 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As Twitter and Facebook appear regularly as sources across all types of media,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social media is now used regularly by 97 per cent of those surveyed, as opposed to 74 per cent last year. Twitter is the key social platform used by UK journalists, as opposed to their European counterparts who use Wikipedia most heavily.
“Maybe more surprising, is how resilient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their sources, mainly PROs, has remained pretty much unchanged – with press releases and face-to-face meetings still firmly on the landscape.”
Miller says that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how the increase in use of social networks may be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journalism: “Most journalists cautiously agreed that social media encourages opinion-orientated journalism – 17 per cent strongly agreed and 69 per cent somewhat agreed. Opinions also varied about whether social media encourages ‘soft’ news as opposed to ‘hard’ news, although journalists were more likely to agree than disagree. Interestingly, there was a notable difference on this issue between journalists in large organisations (44 per cent agreed) and freelance journalists (57 per cent agreed).
For your work, what social media tools do you use in a typical week?
“So there is some concern about how social media can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ism, and the recent riots in the UK illustrated how misinformation can be a major issue – especially when there is a big, fast-moving story.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this impacts on our findings in 2012.”
The survey showed, that in partic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re very popular with radio journalists. Miller offers some statistics: “Radio itself is holding up incredibly well these days, with a staggering 91.7 per cent of the UK population tuning in every week (according to RAJAR) and radio journalists are the heaviest users of social media sites compared to their colleagues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they even use it more than social media journalists! It would seem that audience Tweets have taken up a regular place alongside, or even in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phone-ins and more recent texts.”
Social media encourages a focus on 'soft' news as opposed to 'hard' news
In conclusion, Miller says that social media is clearly being used as an additional resource for journalists rather than it replacing any other communication options. He adds: “It is being used alongside, not instead of, the range of well-established practices from search engines to drinks with PROs (no surprise there then!).”
Methodology
Cision Europe and 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conducted a survey about the uses and perceptions of social media among journalists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UK, Germany, Sweden and Finland. The total number of completed surveys across all four countries is 1,560 with the following country distribution: UK (667); Germany (189); Finland (448) and Sweden (256). Overall, the response rate was 5.3 per cent.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a 95 per cent confidence interval,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sub-populations of respondents. Respondents were taken from Cision’s media database of more than 1.5 million influencers globally. A detailed summary of the UK results is here.
Enjoyed this article? Click here to read more PR Review features
http://www.prmoment.com/745/big-rise-in-the-number-journalists-using-twitter.aspx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7 01:08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9-7 01:11 编辑
虚心老师:回复
@范东升: 嗯,推特只是microblogging的一个品牌而已。 //
@范东升:原文是microblogging,不是twitter//
@虚心老师:这里的“微博”指的是推特吧? //
@北青Sw:我很好奇不用微博的那30%都是哪些人?
//
@虚心老师:这里的“微博”指的是推特吧? //
@北青Sw:我很好奇不用微博的那30%都是哪些人?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43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7) | 评论(3)
15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 收藏 |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7 18:36
【案例】
数据驱使新闻革新
[/url][url=http://ijnet.org/zh-hans/blog/97021#][url=http://twitter.com/share]Tweet[/url][url=][url=]
[/url][/url]
14/09/11 Maite Fernandez
CC-licensed, thanks to Koen Vereeken in
Flickr.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随着政府提供越来越多的数据,数据驱动型的报道方式将会越来越有价值。
对记者而言,将数据以有益和有价值的方式组织并呈现给读者将会是他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以下的内容来自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奈特-班滕奖(Knight Batten Award)”和
“新闻革新研讨会”数据类三名获奖者的分享。
这里的几个例子展示了数据如何改变了新闻。
海湾公民:自行车事故追踪
于2010年5月在旧金山建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海湾公民(The Bay Citizen)"报道与海湾地区九个郡相关的问题。
因此数据团队建立了一个自行车事故追踪
数据库,并使用
加州公路巡警关于这9个郡过去5年的数据。数据库展示相关热点,允许骑车人通过时间和地点进行比较、查看事故个案的细节、并允许人们自行报道自己遇到的意外。
《海湾公民》小组也分享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内容。该小组在一个
博客中分享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不久之后,一个芝加哥的制作人在看到他们的博客后,利用该技术制作了自己的事故数据应用程序。
《德州论坛报》:查询政府雇员工资;制作自己的德州预算
《德州论坛报》的访问量自2009年建立以来在不断的增加。这个非营利性企业将注意力放在了政治和政策上,并大量使用数据。
关注数据的页面是这个网站流量的一个重要驱动,它占据了网站每年访问量的62%。“数据对网站是极其重要的,”Miller说道。
《德州论坛报》最受欢迎的数据库当属其可供搜索的“
政府雇员工资数据库”,读者可以在这里查看德州超过66万名政府雇员的收入状况。2011年,这个数据库占网站总访问量的48%。
这个数据库由于自身的性质,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该组织经常收到来自政府雇员的电话,询问为什么将自己的工资公布在网上。(根据法律,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雇员的工资记录属于公共数据。)
《卫报》数据库:调查国会议员的开支
Wells解释说,《卫报》现在也是一个数据供应商。在其
Flickr页面上,《卫报》数据库允许用户通过新闻机构的数据建立信息图表。
另外一个由《卫报》倡议的众包应用是“
调查国会议员的开支”。《卫报》鼓励读者从458832页关于英国国会议员开支的文件中寻找新闻线索。
《卫报》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基于“维基解密”
视觉化的工具。Wells展示了一副包括阿富汗自杀性炸弹袭击位置和其多年来日益增长的互动
地图。
对于传统新闻编辑室,建立这种服务的挑战来自于掌握灵活的方式,Wells说,新闻媒体需要不断努力用新技术吸引读者。
This stor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by IJNet Chinese Editor Jingyuan Huang
话题:
标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7 18:37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向熹:新技术不仅改变媒介形态,也改变媒体内容生产模式。故对新技术研究与实践不能只盯媒介变革还要盯住新闻内容生产的变革。 //
@邓科_无眠之王:之前说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方向是成为内容提供商。现在看来,即使生产内容,单向度与精英主义面临挑战,众包、web2.0是不得不纳入进来的模式
◆@国际记者网[url=http://weibo.com/verify][/url]:#最新文章#【数据驱使新闻革新】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随着政府提供越来越多的数据,数据驱动型的报道方式将会越来越有价值。对记者而言,将数据以有益和有价值的方式组织并呈现给读者将会是他们面临的一个挑战。这里的几个例子展示了数据如何改变了新闻。详见http://t.cn/arapGx
转发(75)|评论(16)9月16日 12:55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 收藏|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9 11:47
【案例】
北大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硝烟渐浓】国内第三方手机浏览器中,UC、Opera mini等较早踏足,已各自分得一块疆土;而苹果、Google等厂商对中国手机浏览器市场虎视眈眈,并且凭借平台优势,通过集成的浏览器后来居上;百度、腾讯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也相继发布手机浏览器,取得战果不可小觑。
http://t.cn/ad2Wv3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19 20:13
【案例】
◆@张志安[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丁磊中大讲座直播3#看到技术变革,我有时候有点担忧:作为网络技术公司,我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Facebook的创始人1984年出生,全世界有7亿用户;微博2年不到已经改变我们的获取信息方式;我们今后能做什么?难道再做个facebook还是微博?我不知道,真不知道。但是,有个事可以肯定:内容为王。 转发(13)|评论(6)20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2 10:45
【案例】
新闻集团iPad报纸《The Daily》在英国发布
2011年09月21日17:47 新浪传媒
英国版《The Daily》低调发布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9月15日报道,新闻集团在美国发布基于iPad等平板电脑的电子报纸《The Daily》7个月之后,英国版《The Daily》也低调发布。订阅价格为每天0.69英镑,或者每年27.99英镑,但前期用户反应其本土化有所不足。
据悉,《The Daily》应用程序在美国的售价为每天0.99美元或者每年39.99美元。报纸的内容包括:新闻、商务、八卦、时装周、评论、应用技术以及体育版面,还有九宫格和填字游戏。
但是,新闻集团貌似还没有使英国版《The Daily》的内容本土化。报纸得到了Verizon Wireless公司赞助两周免费使用,这家公司在英国并没有业务。报纸的内容大都与美国有关,比如共和党政治活动、明尼苏达州的火灾、美国银行回收房产抵押等等,甚至连广告也来自美国:Fox公司Terra Nova系列电视和Droid的4G智能手机。
虽然,深受小报文化浸淫的英国读者可能会喜欢媒体爆料沙拉-佩林的艳史,以及斯嘉丽-约翰逊的偷拍风波;但是,可以清楚看出英国应用商店的部分读者对于美国的焦点新闻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马克斯-伍德撰文称:“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想看美国的八卦消息,美式橄榄球或者美国政治事件。”西蒙-考威尔也持相同观点,他写道:“奥巴马不是我们的总统,我们不关心也不想知道这些。”另外,也有不少读者对《The Daily》印象深刻,网友Chubbylove79称赞其版式的设计和内容:“文章很有力度,特别是911专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网友littlechristy55认为:“其他出版商也应该来看看这个应用程序,以它为日刊、周刊、月刊及年刊的前进方向。”这说明,所有这些读者都期待更多英国有关的消息。
目前,《The Daily》已经被下载超过80万次。当2011年2月份首次发布的时候,新闻集团总裁鲁伯特-默多克曾豪言其投资了3000万美元,雇佣了100名记者,预计可得到每周50万美元利润的回报。而如今,虽然新闻集团拒绝明确公布任何详细的用户或者收入数据;但从5月份的分析师报告可看出,上个财务季度新闻集团亏损额约为1000万美元。
(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21/17472319428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2 10:47
【案例】
中央媒体数字化生存五问:内容为王时代正在回归
2011年09月21日10:20 中国记者
中央媒体数字化生存五问
在与多位中央媒体集团负责人和新媒体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们感到,在人们普遍关注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之际,有一些问题是报人无法回避的。报业还有明天吗?报业用什么和新媒体竞争?什么是符合纸媒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我们通过不断叩问,以期共同探讨中央主流大报如何在新媒体征程中立足更稳,走得更远。
□ 本刊记者 翟跃文 实习记者 李 婷
一问:报业还有明天吗?
对于这个问题,业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数字时代平面媒体都必然出局,纸媒消亡只是时间问题。另一种观点则相对乐观,认为当前中国报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面对数字媒体的冲击,纸媒仍然可以通过增量突破,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中央媒体这支力量,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报业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中国国情决定中国的报业不会消亡和衰退。目前中国的报业至少还存在四方面优势:品牌优势、公信力优势、专业团队的职业素养优势以及资源优势。
也许有一天,人类完全实现了无纸化阅读,纸质媒体可能不复存在,但报业几十年积累形成的众多资源、巨大产业不会消亡,会以新的姿态投入到未来的竞争中去。在中央主流大报的老总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工人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孙德宏认为,在新媒体冲击下,很多报纸会消亡,但有两类报纸可能会继续生存下去,一类是服务性报纸,因其具较强的专业性无法被网络取代,这类报纸会因其强大的实用性而存在。另一类被他称作是精致的主流大报,可以引领读者在众多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报纸可以帮助读者进行价值判断,这类报纸会因其独特的功能而存在。《法制日报》总编辑雷晓路也认为:新媒体是对传统报纸品牌的延伸和传承,传统报纸的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及其独特的品牌作用在当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只要传统报业正视这种冲击,积极主动应对,把冲击变成动力,则可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共融、双赢发展。《科技日报》总编辑陈泉涌说:“科技新闻与其它新闻相比,在公众关注度上处于弱势,但科技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这就给科技类报纸以很大的空间。关键是要把自身的独有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不断创新方法,以特色表达增强可读性,让公众感到科技并不神秘,科技就在身边。有些科技信息一般读者可能难以读懂,但科技界和企业界的人士则极为关注,有时一条科技新闻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可以催生一个业态,甚至可以影响一个科学决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响那些有影响的人。”
可以看到,尽管形势严峻,但主流媒体从未放弃过努力。在未来传媒格局的变迁中,中央主流大报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依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活跃在中国传播领域。即使未来报纸作为纸质媒体消失了,但报业不会消亡。
二问:数字时代内容还能为王吗?
当人们已经开始接受“纸或亡,报犹存”的结论时,人民在线的实践让我们重新审视纸媒的真正价值何在。
人民网(微博)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微博)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人民网控股的舆情研究公司,其前身是《人民日报》舆情监测室。舆情监测室创办了国家重点新闻网站首家舆情专业频道——人民网舆情频道,在频道上推出“舆情会商室”“地方领导留言板”等栏目,以及地方舆情支持系统、舆情监测案例库。经过两年的发展,人民在线已在舆情研究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其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产品《网络舆情》以及连续三年为《中国社会蓝皮书》撰写的年度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都是地地道道的纸质媒体。虽然每年几千元的售价并不算低,但很受用户追捧。这充分表明,一个媒体不会因为是纸质品而缺少生命力,也不会因为是电子产品就生机无限,许多电子产品淘汰率要远远高于其他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媒体真正的价值是它的内容、是信息量、是实用性、是附加值。
报纸之所以不同于一张白纸就是因为它承载着一定的信息量,这就是它的附加值。因此,纸媒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它所能承载的附加值,而不只取决于介质形态。面对数字化冲击,纸媒真正的功夫应下在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上。这就是为什么当前不断有人提出要回归内容为王的重要原因。《中国青年报(微博)》常务副社长张坤就曾呼吁“原创内容制作为王时代重现”。可见,内容为王时代正在回归。
三问:报业用什么和新媒体竞争?
用深度应对快速和海量。
报纸的有限版面和网络的海量新闻形成鲜明对照,也成为制约纸媒发展的重要问题,但在一定条件下,优势与劣势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报纸要在海量信息与激烈竞争中赢得读者,必须扬长避短,用足自身的优势。
网络海量新闻常常导致大海捞针式的检索,使得获取有用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加。报纸虽然不及网络时效性强,而且出于成本考量,也不可能无限扩大版面,但报纸的长项是做深度分析。
中央媒体长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具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人才,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可以使他们及时、有效地抢占新闻的第二落点,挤干网络水分,把海量碎片化信息变成精细化、有深度的新闻,满足受众延伸阅读的需求。
言论让报纸旗帜高扬。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也是抢占舆论场的利器。报纸要赢在网络时代,必须旗帜高扬,以言论引领舆论,使主流大报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
在这点上,《人民日报》作出了表率。除了“社论”“人民论坛”“今日谈”等品牌栏目外,还有“声音”“感言”“国际论坛”等栏目。每个栏目基本都有固定的版面位置,便于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里预期。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一场演讲中说:党报评论就是要努力通过沟通交流,达到共鸣。在党心和民意的共鸣中间保持锐气,凝聚共识,才能制造更多的“同意”,形成更大的共识,让主流舆论的声音传得更远。
走报网融合之路。
新媒体时代,报纸要以整合面对挑战,走报网互动、报网融合之路已是许多报人的共识。报网互动是产业集群或传媒集团搭建全媒体数字化平台,通过将报纸、网络、手机等“捆绑”在一起,信息一次采集,整合利用,多次发布,形成合力,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侧重、内容共享,可大大增强主流大报的传播力。
媒介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更是报纸数字化时代的生存之道。
四问:数字时代技术可以带来怎样的先机?
多年前,曾经有一个报社分管发行的副总非常担心报纸内容上网后,读者有了免费的网上阅读,就没人订报了。事实是,网上读者大多是年轻人或以前并不了解这张报纸的人群,而原有的稳定读者群依然没有改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这已是一个多渠道并存的时代,各种渠道间是竞争,是互补,也是创造。多一种终端,多一类用户;多一个渠道,多一种表达。
传播技术从助推到引领媒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简单地把报纸复制到网上,即报纸电子版时代。那个时代的数字化仅仅是媒体搬家。二是建设报纸网站,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时代。一些报社已经开发了手机报、博客、微博等拥有互动功能的传播新手段、新产品。三是开发新的产业模式的时代。让技术真正成为能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工具。
数字时代媒体终端与娱乐消费平台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光明日报》基于云技术开发的光明云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先后投资发展的搜索引擎业务,都是因为技术背后带来的与大众消费服务融为一体的巨大商机。
纸质媒体要让新技术为我所用,就需要抢占更多引领潮流的终端和渠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种新手段可能在它出现那一天就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更何况其追随者。在我们还热衷于谈论手机报、微博的时候,新媒体已经进入微信、米聊时代。新技术、新手段代表新的群体、新的声音,也意味着新的商机。
五问:什么是符合纸媒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
数字化技术在提高人们体验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是产业得以稳步发展的关键。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适应数字时代并健康成长,不仅要具有数字化传播能力,更需要具备数字化生存能力。
中国日报网总裁张兴波说:两年前,当他们与苹果公司合作时,苹果手机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iPhone、iPad上的下载量相比较报纸发行来说,成本很低,而增长很快。一年内,国外客户端下载量增长70%,这种增长速度,对于报纸的发行来说,根本不可想象。
然而,话语权不代表影响力。怎样把话语权变成注意力,把注意力变成影响力,把影响力变成生产力,这是今天每一位媒体人都必须思考的。
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或许给传统媒体带来变革活力与生机。中央主流大报要认识渠道价值,加快资本运作,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媒介产业边界,有效扩大市场。加快资本运作步伐,就是要按新闻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让新闻产生真正的价值。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21/102023191924.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5 22:09
【案例】
◆@尚道微营销[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微博的力量是博客的200倍】@程苓峰:1.能写并有意愿写有价值微博的人是博客的4倍 2.这群人的人均微博是博客产量的5倍 3.有时间并愿意读微博的人群是博客的2倍 4.适合阅读微博的场所和碎片时间汇总是博客的5倍——4*5*2*5=200 (via: 《微博改变未来》) by DCCI
转发(13)|评论(3)今天 21:00 来自时光机转发(5)| 收藏| 评论(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6 19:37
【案例】
新闻阅读应用App News:自动推送最新新闻
作者:搜狐科技 发稿时间:2011-09-26 15:57:48 点击:33
【搜狐IT消息】北京时间9月26日消息,《移动新发现》介绍一款新闻阅读应用App News,向用户自动推送经过筛选的媒体的最新新闻,比如AppAdvice,、Macworld、148Apps或者Appolicious。
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cn/app/id465609268
该应用鼓励用户在首次使用前先进行个性化设置,比如“在某一时段内不推送消息”或者“推送消息时仅发出声音提醒”等。
随后,在用户选择好的新闻站点有文章更新时,App News会自动发出推送提醒,用户可以随时点击进入查看。新闻会呈现在白色底页上,为了一下子抓住用户注意力。
用户也可以在导航栏寻找感兴趣的内容。
若用户需要切换文章,可以选择点击左侧的导航栏或者也可以使用手势命令进行操作(即向左或向右滑动屏幕)。
目前,该应用可以在App Store免费下载,大小为5.5M。 (何峰、凯文)
http://www.mittrchinese.com/single.php?p=143087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27 19:26
[案例]
◆@南都全媒体集群[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南都全媒体之十大配套动作#全媒体人才体系。培养记者编辑的全媒体意识与思维方式,实现从责任编辑制到制作人制的制度转型。培养业务人员复合销售的能力,灌输全程服务的意识,最终实现把最合适的产品、服务,按最合适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和营销模式提供给最需要的读者、用户、客户。
转发(138)|评论(32)9月26日 21:24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 收藏| 评论(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30 11:17
【案例】
新闻集团iPad报纸《The Daily》在英国发布
2011年09月21日17:47 新浪传媒
英国版《The Daily》低调发布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9月15日报道,新闻集团在美国发布基于iPad等平板电脑的电子报纸《The Daily》7个月之后,英国版《The Daily》也低调发布。订阅价格为每天0.69英镑,或者每年27.99英镑,但前期用户反应其本土化有所不足。
据悉,《The Daily》应用程序在美国的售价为每天0.99美元或者每年39.99美元。报纸的内容包括:新闻、商务、八卦、时装周、评论、应用技术以及体育版面,还有九宫格和填字游戏。
但是,新闻集团貌似还没有使英国版《The Daily》的内容本土化。报纸得到了Verizon Wireless公司赞助两周免费使用,这家公司在英国并没有业务。报纸的内容大都与美国有关,比如共和党政治活动、明尼苏达州的火灾、美国银行回收房产抵押等等,甚至连广告也来自美国:Fox公司Terra Nova系列电视和Droid的4G智能手机。
虽然,深受小报文化浸淫的英国读者可能会喜欢媒体爆料沙拉-佩林的艳史,以及斯嘉丽-约翰逊的偷拍风波;但是,可以清楚看出英国应用商店的部分读者对于美国的焦点新闻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马克斯-伍德撰文称:“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想看美国的八卦消息,美式橄榄球或者美国政治事件。”西蒙-考威尔也持相同观点,他写道:“奥巴马不是我们的总统,我们不关心也不想知道这些。”另外,也有不少读者对《The Daily》印象深刻,网友Chubbylove79称赞其版式的设计和内容:“文章很有力度,特别是911专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网友littlechristy55认为:“其他出版商也应该来看看这个应用程序,以它为日刊、周刊、月刊及年刊的前进方向。”这说明,所有这些读者都期待更多英国有关的消息。
目前,《The Daily》已经被下载超过80万次。当2011年2月份首次发布的时候,新闻集团总裁鲁伯特-默多克曾豪言其投资了3000万美元,雇佣了100名记者,预计可得到每周50万美元利润的回报。而如今,虽然新闻集团拒绝明确公布任何详细的用户或者收入数据;但从5月份的分析师报告可看出,上个财务季度新闻集团亏损额约为1000万美元。(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21/17472319428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9-30 11:18
【案例】
美联社:移动设备为报纸创造绝佳机会
2011年09月22日15:46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赫芬顿邮报》9月14日报道,在美国丹佛召开的美联社编辑协会例会上,美联社新任主管们称,移动新闻设备为报纸和其它传媒公司在数字时代盈利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美联社总裁暨首席执行官汤姆-柯里(Tom Curley)表示,在与互联网的竞争中,传媒公司略逊一筹;但移动设备的出现为传媒公司带来新的契机。他说:“这次我们要更加精明,我们不会再有第三次机会了。”
《丹佛邮报》(The Denver Post)和《盐湖城论坛报》(The Salt Lake Tribune)的发行人兼美联社主席威廉-迪安-辛格顿(William Dean Singleton)认为,平面媒体在业内获利能力仍首屈一指,也不会被日后激烈的竞争所压垮。他说:“报纸不会消失,它们根本不可能‘死亡’,也不会走向‘死亡’;但报纸将会做出很大的改变。”
辛格顿同时也呼吁,新闻技术快速革新;他说:“我们必须在新的经济规则下寻找到一个经济的商业模式,这一过程是痛苦的。”辛格顿将新闻业面临的这种挑战比作“在峡谷上走钢丝”。
另一个转型信号是,在星期三早些时候,美联社编辑协会的董事们投票通过一项协会更名的提案。协会名称将更改为“美联社媒体编辑协会”,从而更好的反映出现在包括广播员、大学生和教授在内的新会员构成。
柯里表示,美联社将在下周宣布上述消息。届时,美联社将与其它合作报纸一起公布在移动设备上投放的广告。他向新任主管们保证,移动新闻设备一定会实现盈利。
甘尼特公司(Gannett Co)新闻部副总裁凯特-玛莉蒙特(Kate Marymont)指出,报纸应该将精力集中在它们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当中,而将廉价的比赛比分和天气这些内容外包。她说:“我们的火力应该聚集在新闻业上,应该全力做好各项报道。”
尽管媒体主管们对未来表示乐观,但他们也坦言这条路将走得很艰辛;并预言,今后公司难免裁员,工作的重心将是新闻业。辛格顿说:“虽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干的工作。”(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22/154623200265.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4 13:23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0-4 13:25 编辑
【案例】
纽约时报:Mashable已成重要新闻网站(2011-10-04 12:37:14) 转载
2011年10月03日 18:29 新浪科技微博
导语:《纽约时报》网络版周日刊文称,Mashable.com已从一家个人博客发展成为有关社交媒体和数字文化的知名新闻网站。该网站近期扩大了新闻报道范围,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
以下为文章全文:
Mashable的创立
几年前,皮特·凯什莫(Peter Cashmore)仍与他的父母共同生活在苏格兰的一座小城市中,并筹划开设一个科技博客。然而,现年26岁的凯什莫已登上纽约92nd Street Y的舞台,采访86岁的大屠杀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维瑟尔(Elie Wiesel),而他们的话题是数字时代的道德规范。
在此次的访谈中,凯什莫非常放松,访谈在很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成功。维瑟尔在访谈中则提出,如果摩西和希特勒使用了社交媒体工具来传播思想,那么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凯什莫表示:“全球性的对话正在加速,而Mashable是网络上的一股力量。”上月底,Mashable与联合国基金会及92nd Stree Y合作,在曼哈顿举行了为期4天的“Social Good峰会”。
许多名人参与了此次峰会,包括演员吉娜·戴维斯(Geena Davis)、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以及网球运动员塞蕾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在会议期间,凯什莫通过智能手机查看了此次会议在Twitter上的受关注程度。他表示:“我们已经比查理·辛(Charlie Sheen)更重要,这表明我们可以推动对话,从而帮助世界。我们是一个全新的品牌,我认为这将使我们的活动成为主流。”
对凯什莫而言,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这也是促使他在19岁时就创办Mashable的主要原因。由于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他从大学中退学,并开始撰写有关人们如何使用技术,以及社交网络世界的文章。由于他对一些网站融合(mash)数据和地图的做法很感兴趣,他将自己的博客命名为“Mashable”。
该博客每月的广告收入很快就达到3000美元,这使他可以雇佣另一名撰稿人。通过撰写有关各个社交网站,例如MySpace、Facebook、YouTube、Twitter、Tumblr、Foursquare和Google+的新闻,Mashable很快吸引了一定的读者。根据Compete和Quantcast的数据,到2009年6月,Mashable的流量超过TechCrunch,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技博客。
“社交媒体大使”
随着雅虎等门户网站逐渐失去一些读者的兴趣,Mashable、Business Insider和Gawker等博客网站将目光瞄准了特定的人群,以吸引不同的广告主。分析师认为,Mashable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高质量的搜索引擎优化,以及大量有关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工具的文章。此外,很多人受到Mashable的影响,他们在其他网站上分享并传播Mashable的文章链接,这进一步推动了该网站的增长。
ContentNext Media编辑及执行副总裁斯泰西·克莱默(Staci Kramer)表示:“在许多人还并不清楚什么是社交网络时,凯什莫和他的团队已经了解如何使用社交媒体。这带来了很大不同。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名气及知识使他们成为社交媒体的大使。”
近年来,这一地位帮助Mashable与许多大品牌和传统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CNN和《今日美国》。去年10月,迪斯尼世界成为了Mashable奥兰多社交媒体会议的赞助商。联合国基金会发言人阿隆·谢里尼安(Aaron Sherinian)表示,由于Mashable拥有大量的网上读者,与Mashable合作在92nd Street Y举办此次峰会是合适的。
谢里尼安表示:“我们的使命是帮助联合国传播思想。力量正在转移,我们希望帮助联合国打破隔阂,使希望参与的人们能够参与进来。如果说有人能启动数字版达沃斯论坛,那么这将是Mashable。”
Mashable目前仍是一家私营公司,该网站已可以通过显示广告、营销活动,以及会议赞助获得足够多的营收。该网站目前约有40名员工。凯什莫没有透露Mashable的具体营收和运营费用数据,但他表示该网站主要依靠私人投资者提供赞助。通过稳定的营收增长和谨慎的费用管理,Mashable也能够实现扩张。根据Google Analytics的数据,上月Mashable的独立用户访问量为1700万。
扩大报道范围
不过,考虑到数字媒体行业的快速变化,目前尚不清楚Mashable是否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以及是否能继续发展。为了推动用户数增长,并创造新的广告营收机会,凯什莫上月为Mashable增加了新栏目,包括娱乐、联合国,以及国际新闻等。此外,他还聘请了PCMag.com前编辑兰斯·乌拉诺夫(Lance Ulanoff)负责新闻报道。
凯什莫表示,通过引入一些资深记者,他希望制作更多的原创内容。不过建设一家基于原创内容的优秀网站成本巨大。目前,Mashable并不以报道深度而知名,有时还因为报道缺乏力度而遭到批评。
对于凯什莫扩大Mashable报道范围的做法,Betaworks CEO约翰·波斯维克(John Borthwick)表示赞赏。他同时表扬了Mashable不引入外部投资者的决定。他表示:“这并没有成为他的阻碍。作为创业者,你需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凯什莫还试图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找到创新的方式,与市场营销者更紧密地合作。今年2月,他终止了Mashable与Federated Media的合作,自行管理广告销售。
为了更好地推动广告销售,凯什莫聘请了来自道琼斯的资深广告销售专家肯·德特莱特(Ken Detlet)。德特莱特将与福特、通用电气和三星等知名消费类品牌合作,帮助消费者分享有关这些公司产品的信息。
数字广告公司Deep Focus CEO伊安·沙弗尔(Ian Schafer)表示,对于希望寻求社交媒体影响力的广告主来说,Mashable能带来很大帮助。他表示:“从权威角度来看,Mashable拥有大量读者。”
不过他同时指出,相对于起步阶段,Mashable的扩张将更加困难。他表示:“这不仅仅在于读者的质量,还要考虑到读者群体的规模。”他认为,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确保质量并不容易。
凯什莫承认Mashable正面临挑战,不过他表示,他对于维瑟尔所说的“等待的重要性”印象深刻。在当前这一快速变革的年代,等待的理念已经逐渐消失。他表示:“等待具有价值。一些事情发生变化,另一些则不会改变。”(张帆)
http://tech.sina.com.cn/i/2011-10-03/18296139799.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9 11:47
【案例】
调查显示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基本资源
2011年10月08日11:20 光明日报
调查显示: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基本资源
调查显示互联网已变得同人们日常生活基本资源需求一样重要
为证明网络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增强,思科开展了一项国际工作人士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认为互联网就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等基本生存资源一样重要。
调查一:互联网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资源
空气、水、互联网:全球受访的大学生和员工中有三分之一(33%)认为,互联网就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约有半数(49%的大学生和47%的员工)认为重要性“非常接近”这一水平。
生活的每日给养: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5%的大学生和62%的员工)表示,他们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连接外界的新途径:如果被迫要在互联网与汽车之间做出选择,全球大多数大学生(约三分之二,64%)将会选择互联网连接。
调查二:互联网重要性堪比爱情和友谊
第一钟爱对象:全球受访的大学生中有五分之二(40%)表示,互联网比约会、与朋友聚会或听音乐更重要。
社交生活: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27%)表示,随时更新Facebook比聚会、约会、听音乐或与朋友外出更重要。
调查三:社交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Facebook交互:全球约有十分之九(91%)的大学生和员工(88%)表示有Facebook账户,其中81%的大学生和73%的员工每天至少查看一次其Facebook页面。三分之一(33%)表示每天至少查看五次。
在线消息干扰或打断:大学生们报告,在做项目或家庭作业时,会不断受到来自即时消息(IM)、社交媒体更新和电话的在线消息干扰。
工作即生活:有迹象显示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70%的员工在Facebook上会将其经理和/或同事归入朋友一栏,这表明分隔工作与私人生活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工作中的“闲谈”:在使用Twitter的员工中,超过三分之二(68%)的人会关注其经理或同事的Twitter活动;42%会同时关注这两者的活动;三分之一(32%)倾向于对其个人生活保密。
调查四: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信息
移动设备的重要性:三分之二的学生(66%)和超过半数的员工(58%)表示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是其生活中最重要的技术。
智能手机和移动性重要性持续上升:全球调查结果显示,智能手机将超过台式机成为最流行的工具,分别有19%和20%的大学生将智能手机和台式机视为其“最重要的日常使用设备。”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08/112023268114.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9 22:19
【案例】
一条被转发1300万次的微博,新浪微博官方的解释truant 发表于 8 小时 前
[url=]54[/url]
昨天我们报道新浪微博上有一条抽奖活动的微博被转发了1300多万次,是新浪微博史上转发次数最高的一条微博。经过简单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条微博在转发数量上有问题。今天我们从新浪微博官方了解到,他们这个数据是刷出来的,并给出了关于这条微博的数据。
他们在发来的邮件中说:
是活动被刷转发,因为游戏规则没有定义清楚,既没有限定需要加关注,而且还说被转发越多,中奖几率越高,就被人利用了。
情况是这样,一共15万人转发,一共转发1300万次,其中只有3000个是真实用户转发,一共转发9000次。其他均为水军或者机器,目前已经清理干净。
感谢!
被转发了1300万次的微博,其中只有15万人参加,这15万人中只有3000个真实用户,这些真实用户共转发了9000次。这就是这条微博的数据(数据时间截止到10月8号上午10点半左右)。
实际上,当我们昨天报道这件事时,已经有很多网友关注,并分别以膜拜转发量等微博参与转发,这时这条微博的转发数量已经过了千万。也就是说,真实参与进来的3000多位用户中,有很多是在过了千万次转发之后才转发的这条微博。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在转发数破千万之前,99.99%的用户都是水军或机器。
那么什么样的用户才算是水军或机器?新浪微博官方是如何定义的?我接着向他们的相关负责人问了一些问题。下面是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回复的邮件:
你好
1. 请问水军转发和机器转发是怎么定义的?是通过转发多次,还是通过帐号本身属性判定?
水军的帐号基本上都是机器(如一些微博营销软件)在维护,这些帐号从帐号本身的属性和他的访问行为及操作行为上都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帐号的昵称、头像等都具有批量性,访问行为都与正常的浏览器访问行为有明显差异。
2、我看那条微博的转发数现在只有9000多了,这个帐号是否会进行什么样的惩罚处理?还是只默默的将转发数删掉?
这个活动所制定的规则本身就具有缺陷性:“被转发最多的“转发”,前三名每人获得iPid2一部”,必然会有一些人为了刷奖去购买或者制造机器账号抓发自己的微博。
3、似乎现在还有人在继续以机器的形式转发。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了几个重点作恶的帐号,这些帐号虽然是正常人在维护,但是他们使用大量水军帐号转发自己的微博,严重干扰了微博的正常秩序,已经对这些帐号进行永久封禁。目前还残存的机器帐号我们正在进行处理。
4、对于这样的情况,微博方面是否有什么好的处理方式?
对于这种情况,微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垃圾措施,从技术和产品机制上进行优化,最大限度的防范机器帐号行为。
5、新浪微博官方对这些水军、机器的态度是怎样的?
新浪微博坚决打击这种水军、机器帐号,一经发现进行永久封号处理。同时,对于购买或雇佣水军的帐号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
6、之前发给我的这个数据,是截止到什么时间的?
截止10月8日上午10点半左右
在昨天报道了这次事件之后,我们很快联系了乐荐网络创始人戴虎宁,让他帮忙分析一下这次千万次转发数据中的水分(当时没想到新浪微博官方会回应)。经过一晚上挖掘了240多万条数据之后,戴虎宁也得出了一些结论:
@豪门吉品鲍府 豪门1300万转发分析新鲜出炉!目前分析了240万次转发,参与人数4万多人 动态增长中请移步:http://t.cn/aFvKq8 已知规律:1. 每个僵尸转发次数集中在30次左右,2. 粉丝数0关注20以下的僵尸最多,3. 次抛型僵尸,微博数集中在30-40 4. 僵尸喜欢江苏和四川省 @36氪 @truant @techfans
现在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这次千万次转发的豪门惨案,很有可能是@豪门吉品鲍府 的一次炒作行为,根据新浪微博回复的邮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用户为了得奖主动去购买或制造机器帐户抓发自己的微博。新浪本身没有参与这次事件,但直到转发数过了千万他们才做出反应,速度实在有点慢。这次事件之后,那些专门做微博营销的公司在新浪微博上将更难做。这次千万级别的转发数,不但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了。
目前这条被转发千万次的微博已经经过新浪微博官方的处理,只剩下9000多次的转发(链接)。
http://www.36kr.com/p/51815.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0-15 09:58
【案例】
纽约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10日
推特:太大而成功无望?
纽约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10日
在推特的技术中心,250多位来自MIT和斯坦福的博士们在忙着梳理他们5年前创造的机器每天产生的2亿条推特。在推特公司,焦虑和乐观一直形影相随。它声称有1.75亿注册用户,但3月的数据显示,真正使用它的只有5000万人。让人们通过推特来了解新闻听上去很简单,只要把最热门的话题和过去两小时内转发率最高的推特显示给用户就行了,但是用户既想发现全球范围的事件,又想发现特别本地化的事件。对信息加以过度架构很危险,那样用户就不能像最初那样体验推特了,感觉它是一个自由、偶遇的聊天场所。有人认为,推特这一发明不像社交网络,更像电视,它是一个令人赞叹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频道就一钱不值。推特公司自己尚未想出发布公告的方式,一些以它为基础的网站却做到了从它那里割走有价值的发言。投资人Lindzon用两个美元符号作为代码,让用户加在他们的推特上,为商人发明了一种谈话方式。监视推特的平台TweetDeck眼看就可以卖广告了,推特公司才意识到这是它的生意,在5月花了4000万美元把它买了过来。来源:三联生活周刊[网友留言]
http://news.sina.com.cn/pc/2011-10-13/326/2413.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0-15 10:40
【案例】
中国之声侯东合:用做传统媒体的方法做新媒体,新媒体就衰老为传统媒体。用做新媒体的理念做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就质变成新媒体。传统媒体网站鲜有极成功者,根本原因就是其管理与运营依然用传统媒体的套路。用赶马车的方法开汽车,用使长城486的方法使IPAD2,那肯定要出问题。
◆@柒号公民[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何加正主席:新蓝网究竟要做成一个什么网站?这个问题现在应该到了好好考虑的时候,是不是作为现有广电集团传统内容的积聚?这个是远远不够的,传统媒体办的网站始终走不出来,这是一个通病。 转发(2)|评论(2)39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16 10:52
【案例】
社科院研究所新媒体年度报告:网媒转向主流
2011年10月08日15:16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国内首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新媒体蓝皮书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强势媒体。
网媒从“草根”向“主流”转型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媒介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网络媒体不仅在表达民意方面进一步延续其“草根”媒体的角色,其强大传播功能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的新闻传播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坚持主流舆论导向的不可或缺的主流媒体。
从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道,到2008年抗震救灾报道的“第一时间媒体”,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和2009年两会报道中功能全面凸现的社会化媒介。网络媒体在对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完成了传媒角色的转型,从“草根”走向“主流”的网络媒体角色嬗变,进一步体现了新媒体的媒介功能与社会责任的融合,标志着网络媒体的日臻成熟。
电子纸有望形成产业链
新媒体蓝皮书指出,电子书、电子纸既是当前发展迅猛的新媒体形态,也是具有世界规模经济价值的电子产品。随着电子纸开发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来看,电子纸都有望由产品的生命导入期向成长期迈进。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电子纸研发商目前正致力于可卷曲性、可折叠性、彩色动态画面、不易破损材质的研究,这些也是电子纸产业未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可以预见,随着电子纸影像、存储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未来的电子产品有可能形成一种以电子纸为依托的产业链关系。在该产业链中,技术开发商、生产商、数字内容提供商以及信息传输服务提供商之间,将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
手机电视将持续升温
新媒体蓝皮书指出,据初步调查,我国目前的手机电视用户为400万左右。同庞大的手机用户数量相比,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手机电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截至目前,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手机牌照的共有6家,分别是上海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央视国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方广电传媒集团、云南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
从未来手机电视发展的前景来看,手机电视业务将会持续升温。当前,国内外诸多手机厂商、芯片厂商、移动运营商等都积极支持手机电视的发展,消费者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国的手机电视业务在广州、四川、苏州、北京等地正在逐步推进。而诺基亚、TCL、联想等手机厂商都已开发出接收移动流媒体业务的终端。一些先期的市场调查结果也表明,有近41%体验过手机电视的用户愿意使用这一业务。因此,手机电视在未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3G技术的逐步推广将使手机电视业务得以普及。一旦3G技术推广,第三代数字移动技术会给手机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孟洁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08/151623269067.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28 22:58
【案例】
洛平感言:我们找到了一个根除痛苦的办法一一不玩了。也许要过很多年,才会开始追忆和后悔。 //
@传媒老王:这也是国内都市报前进的风向标和样本//
@南都全媒体集群 : 这是一个制造痛苦并不断去痛的过程 //
@王明轩 : 这将是一个痛并快乐的涅槃过程!
◆@传媒老王[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南都执行总编庄慎之曾阐述南都全媒体集群十大动作:全媒体理念再造、信息集成中心研发与建设、南都报纸数字化和数字化内容跨区域整体输出共享、奥一与南都全媒体深度融合、全媒体组织流程再造、全媒体品牌再造、全媒体考核体系、全媒体产品再造、全媒体商业模式再造。。。。
转发(63)|评论(21)今天 21:47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 收藏| 评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5 11:48
【案例】
香港娱乐圈引发手机隐私危机 祸起陈冠希亲密照
2011年11月05日02:4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微博
陈冠希与嫩模谢芷蕙陈冠希与新欢谢芷蕙亲吻 对于陈冠希
(微博)与谢芷蕙
(微博)的亲密照曝光,又引发了香港地区娱乐圈新一轮的争议,因为此前谢的经纪公司发言人ADMOND曾称怀疑是谢的手机遗失才导致亲热照外泄,谢则表示手机内无艳照。由于此事件,导致香港地区娱乐圈不少丢失手机或微博账号的艺人,担心手机号码、照片会被泄露,曝光个人隐私。
担心手机号泄露
日前,古巨基透露有歌迷破解了他的私人微博密码,他担心艺人朋友的手机号会被泄露。他估计这个歌迷之所以破解他的微博密码,是因为最近他在微博上传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他登录的账号名称,利用这个名称取得他忘记密码的提示。“我的提示是我最喜欢的歌,歌迷就逐个歌名去试。”而他之所以知道私人微博被入侵,因有一个歌迷在讨论区得悉,通知其助手以及绯闻女友Lorraine,他随即更改登录名称及密码。他不担心与Lorraine的私信被公开,因为Lorraine没微博,只担心艺人朋友的手机号码会被外传。
手机遗失忙报警
与此同时,张智霖和袁咏仪夫妇近日也丢失了手机。日前,两人约好友黄佩霞
(微博)一同去爬山,不料袁咏仪坐出租车时遗失了手机,只好急忙报警求助。据了解,张智霖打了袁咏仪的电话很多次,最后手机被人关掉,他们怀疑手机已被人拿走,袁咏仪问记者:“有没有办法可以找到那辆出租车?”她说:“遗失电话都是其次,只是日前才备份过电话里的数据,但里面有很多儿子的相片,还有朋友们的电话,如果朋友被骚扰,真的不好意思。”
这件事让人知道底线是什么
作为香港地区娱乐圈的“嫩模女神”,周秀娜表示自己不认识谢芷蕙,不过她很同情陈冠希。“其实他只是摄影爱好者,是摄影的狂热分子。”周秀娜坦言这种事不分对与错,因为是情侣之间的事,可能是一种表达恩爱的方式。“我希望她(谢芷蕙)吃一堑长一智,我反正从小到大都没有用这种方式去拍照。这件事情能教人吸取教训,知道底线是什么。”
同为摄影爱好者,杜汶泽坦言自己没有胆量学陈冠希。“我和他都热爱摄影,但对象不同。我的对象是工作上的合作,只喜欢在片场周围拍摄。”至于陈冠希这样做是否会伤害到别人,杜汶泽诚恳地表示:“人生有好多伤害都是暂时的。”
成都商报(微博)记者 任宏伟 实习生 张芝花
http://ent.sina.com.cn/s/h/2011-11-05/02453471049.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8 21:22
【案例】
◆@北大媒介观察:【新媒体的强与不强、变与不变】#北大记者节#叶蓁蓁:新媒体的强:把过去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传达出来;不强:常常把理性的声音淹没。新媒体的变:网络舆论动摇了一切旧的权威;不变:打倒一切旧权威的同时陷入迷茫,期待新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出现。 转发(26)|评论(7)今天 11:48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9 10:27
【案例】
解密提升网站流量秘密武器:内容仍是王道
2011年11月07日11:44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报纸《编辑和出版商》10月27日报道,随着印刷广告的日趋衰退,出版商们越来越关注在线广告;想要以此来挽回损失的收入。但是,出版商们需要表明自己的网站可以吸引访问流量,那样他们才能负担起在线广告的高额费用。通过探索一些新的领域,如搜索引擎优化、社交媒体及快速反响代码等,报纸都正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广告商访问他们的网站。
内容仍是王道
网络总编辑吉米-奥尔(Jimmy Orr)表示,与三月份至七月份的年增率相比,《洛杉矶时报》网站(LATimes.com) 每月访问量以35%持续增加。七月,网站访问量创了新记录,仅仅25天点击量就超过500万。在访问最频繁的前十大新闻网站中,其一直位居榜首。奥尔说:“我们的首要战略是继续推出世界一流、荣获普利策奖等等我们都众所周知的新闻,但同时我们还要更积极的报道一些即时新闻——在网络时间。”
赫斯特旗下广告与营销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营收官约翰-奥洛连(John Loughlin)称:“广告商与本地读者及关键人群都对我们所增加的范围作出了反应,对于我们的广告客户,这些人口统计及本地地理统计总是十分诱人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发掘新的客户,于是我们的收入也相应增加。”
《西雅图时报》新闻报道作品的执行主编Suki Dardarian透露,他们网站(SeattleTimes.com)的最大资产也是他们的内容。她说:“无论在出版物还是在网络上,我们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闻,读者一定会关注的。”根据“网站分析专家”Omniture的一项报告指出,SeattleTimes.com一个月的平均浏览量超过了5100万。
通过提供移动网站及各种应用,例如华盛顿大学的体育运动应用程序,报纸也跨入了移动技术世界。Dardarian说:“在我们访问流量最大的领域中,其中一个就是大学体育运动。”其网站主页最近的一个重新设计包括,强调重要新闻故事,并且为新闻布局创设层次。
做一名语言专家
作为《圣彼得堡时报》(St. Petersburg (Fla。) Times)网络运营业务的资深编辑,John Schlander的工作便是“玩弄文字,看看效果如何”;这是《圣彼得堡时报》对其网站TampaBay.com实行搜索引擎优化(SEO)的另一种说法。
2010年6月,Schlander与TampaBay.com网站的前品牌经理Sonia Meisenheimer开始了解更多有关搜索引擎优化的知识。在2010年全球搜索引擎营销大会(SMX)西雅图高级会议上,他们看到了驻西雅图Optify公司的展位;这是一个帮助企业使用搜索引擎优化及社交媒体,来吸引更多网站访问流量及交流的公司。
Schlander说:“我们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动态网站,但我们需要工具。对我们来说,Optify组织严谨并易于使用。”
Optify公司CEO兼共同创始人布莱恩-戈夫曼(Brian Goffman )表示,与《圣彼得堡时报》合作意味着同即时新闻和爆炸性新闻打交道。他说:“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游戏,我们不知道怎样分级,也不清楚分什么级(某些新闻故事)。”
戈夫曼表示,报纸无法得到网站所需的流量,因而网站应该更突出一些。他说:“当你重点考虑搜索引擎优化时,就和高度编辑的观点起了冲突;但是约翰针对作家推出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看到他们的文章排名。例如,搜索‘网站’与‘网页’,将会出现不同的搜索结果。作家应该使用人们正在使用的搜索措辞和表达方式,而那些不一定会在什么样本上出现。”
Schlander说:“一些行业在出版及网站关系方面不断有一些烦恼,新闻组织需要重现他们的商业模式,而且更少的抵制网络策略。而对这一切,搜索引擎优化就是一个机会。所以我说,‘不要害怕,搜索引擎优化不是好好写作的末日。’”
相反,当谈到搜索引擎优化时;他表示,记者仍可以具有创造性:关键词、网站头条、网页标题、网址等。他说:“我们只需要巧妙应对即可,毕竟,我们是与语言和措辞打交道的专家。”
自2008年开始致力于搜索引擎优化,TampaBay.com及其姐妹网站PolitiFact.com的独立访问者平均数量增加了一倍多。2011年7月,与三年前180万的数量相比,这一数字竟达到了420万。
Schlander说,“每个人都在谈论社交媒体,但是在TampaBay.com, 我们所有访问流量中,只有5%来自社交媒体网站。我们正在使用链接、搜索引擎及直接负载来不断增加访问量。”同时,Schlander也正在努力使用搜索引擎优化来增加收入。
戈夫曼说,“基本上,那就是我们做出的判断。我们将访问量转变为客户了吗?约翰需要的正是吸收当地流量,并且将他们发展为长期客户。”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TampaBay.com/thingstodo网站,它是特别针对当地读者网站的一部分,通过列出一些周末活动、孩子自由活动,与家人朋友在一起做的事情——从食物就餐、音乐、买卖购物、约会之夜、到佛罗里达旅行等等。据Schlander所述,它在广告商中间相当成功而且风靡一时。同时还有一个免费的手机应用程序,用户可以下载连接到该地区最好的活动、餐厅、景点,同时还可接受特殊交易及优惠券。
Schlander说,“我们总是在印刷物上得到(信息),可是现在互联网开放了,更多的用户可以更便捷的了解到信息;技术帮了我们。”
保护您的品牌
越来越多的报纸都使用二维码(QR codes),将印刷产品与网上资源联系起来,作为引导读者的一种方法。在网络趋势调查公司康姆斯科(ComScore)最近的一次研究中,六月份,美国有1400万手机用户扫描了二维码;占手机读者总数的6.2%。这项研究还表明,用户最有可能在报纸/杂志、产品的包装过程中使用扫描码。
总部在美国克利夫兰(Cleveland)的ViteroQR公司,为了将二维码推广给广大客户,关注于创造先进的技术及成功的营销策略。同时,公司又是Denso公司(二维码的发明者)的北美经销商。总裁兼创始人迈克尔-巴拉斯(Michael Balas )说:“我们保护您的品牌,确保它是一项积极、成功以及周密的活动。”
在从事二维码活动之前,巴拉斯表示:企业首先应该问一问,“对于我的二维码,我能做些什么,才能使那些装置有各种各样二维码程序的不同设备都能成功运作?一切皆由成功扫描二维码及尽可能频繁的扫描而开始。”
最近,巴拉斯在克利夫兰与The Plain-Dealer合作。他说:“我们已经戴了有色眼镜,仅仅将条码用来营销;但是对它们来说,这已经太多了。我们把条码放在一则新闻故事的底端,当你扫描它时,它会链接到相关网站找到视频和图片。我们可以时时对它进行追踪,看看那个条码被扫描了多少次。”他认为,这创造了一个“便携式的在线经历。”巴拉斯说:“报纸是起点,二维码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巴拉斯与美国报业协会(the 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出席了两场网络会议,在那里,他仔细检查了出版商如何使用二维码的种种细节。有趣的是,他被要求在第三次网络研讨会上进行示范。他说:“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用它来赚钱,你可以将代码放入汽车区、分类广告、房地产、食品和旅行等处。如果代码使用得当,生意就会越来越好,报纸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
巴拉斯指出,对于印刷读者和在线读者来说,二维码都是弥足珍贵的。他说:“那些坐在电脑前的人都是网络冲浪者,而那些扫描代码的人却是想要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些人被称作猎人,他们在寻找一些东西,来特定满足某种直接需求;而报纸需要适应那个市场。”巴拉斯接着说:“所有增加流量的趋势基本上都是言论,‘来看看我!’对增加流量来说,二维码是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只要发现,就可以进行扫描。那些和代码打交道的人都想了解的更多,而不仅仅满足于刚刚所看到的。”
成为发现点
当2009年《西雅图时报》与Outbrain进行合作时,这家报纸立马看到了效果。战略与产品开发副总编Heidi de Laubenfels说:“我们发现,点击率及页面浏览量在数量上都有所增长。”
Outbrain的策略是基于一个内容发现平台,自动将读者与报纸最好的内容在网站内连接在一起,并且将读者同其他网站上的已支付发行的文章联系在一起。而作为回报,报纸在收益上共享所得,开发一个新的收入来源。只需一个步骤,读者即可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数据驱动选择,而报纸也会发现网站流量、收入、及忠诚读者都增加了。
当读者来到报纸的网站,然后点击阅览新闻时,他们将会在文章底部看到两组链接。在左边,是四到五个链接,可引导读者阅读《西雅图时报》的其他有趣故事,允许他们停留在网站,从而阅读更多的内容。免费服务继续帮助网站增加流量,并且促使更多的点击率。右边是由第三方付费的几个链接,没有广告横幅或其他使人分散注意力的图像,这一链接直接指向其他内容。
Outbrain首席运营官大卫-萨松(David Sasson )表示,通过将编辑和收入结合起来,促使网站流量增加是一个联合商业决定。Laubenfels称,Outbrain的收益模式,再加上它的简易可行,这就是它吸引报纸的原因。她补充道,“随着网站一年年的持续增长,我们选择对其做出回应并将其扩大;在数字领域,试验越多越好。”
萨松说,“我们发现读者并不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同一件事情,那么,我们找到人们对什么感兴趣,人们正在读什么样的内容,或是人们已经读过什么样的文章,然后我们使这些保持新鲜。”
另一个保持内容新鲜的公司是Vertical Acuity,它的目标是:“非搜索网络”。其首席执行官Gregg Freishtat表示,在过去的五年里,搜索引擎在搜寻与提供内容方面,已经游刃有余;而这对出版商来说,却变成了坏消息。他说:“一个后退按钮实际上就是发现按钮,当你离开一个网站时,你实际上想要得更多,而不是更少。不是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而是成为发现点。把内容带到你的网站上,消费者将会在雅虎和谷歌上花更少的时间,而在你的网站上花更多的时间。”
Vertical Acuity用两种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一种数字保存工具可以使编辑将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内容即时拖放到他们的网页,同时编辑也能控制这些内容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及如何出现。第二个有利方法是公司的合作管理特点,这有助于出版商利用他们网站上并不拥有的内容来盈利;而且还可以将他们的内容在多家并不属于自己的网站上发表。出版商可以邀请并签订新的合作伙伴,管理及跟踪目前的合作关系,而且从两方面同时增加收入。
目前,Vertical Acuity已拥有100家站点的网络。Freishtat说,“这些网站的平均浏览量增加了15%至35%。”明年年初,他预计自己的网络将增加到1000个站点。Freishtat也与几家大型报业集团进行了会谈,包括商讨了发行《波士顿环球报》网站boston.com的最终计划。
Freishtat说,“对出版商来讲,长期前景是重新接洽读者,使读者不是从谷歌搜索开始,而是在其网站上直接开始阅览。为了使读者继续留在网站,出版商需要丰富他们的内容、意义;同时不断地变换内容,读者才会首先访问它们。”
聚焦报纸忠诚度
网络趋势调查公司康姆斯科为美国报业协会(NAA)进行的最近一项研究分析中指出,在第二季度,报纸出版商平均每月吸引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独立访问者数量为1.1亿——约占所有成年互联网用户的65%。同样的数据也显示了网站访问者的频率之高,达到每月平均41亿的访问量。
前NA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图姆(John Sturm)说道,“与报纸及各大著名报纸品牌相关的信誉明显关系到在线环境——将报纸网站与其他来源区别开来。”
康姆斯科行业分析副总裁安德鲁-利普斯曼(Andrew Lipsman)指出,可以通过时事新闻来提高网站流量。他说:“今年,由于英国王室婚礼及奥萨玛-本-拉登(Osama bin Laden)死亡,我们可以发现访问者数量飞涨;这两件都是重大事件。”
利普斯曼还表示,利用一种诸如康姆斯科的评级服务,出版商可以清楚明白策略及收入来源。他说:“我们对公司内外提供有竞争力的分析以及客户群分析,例如人口统计数据和行为参数;我们的数据通常用于在线广告及媒体规划。”利普斯曼补充道,出版商不应该忽视社交媒体。“每一次客户刷新他们的Facebook时,如果你的品牌能够置于他们面前,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样会使读者将报纸放在了心上,每次有人使用互联网,这部分人中37%的人都会访问Facebook。”
但是,出版商可能会错过那个良机。利普斯曼表示,“《纽约时报》的Facebook仅有150万名关注者,而相比之下,其他品牌可能会有500万;这与应有的忠诚度并不匹配。”
指引流量
有如此繁多的领域可以探索,一位秘密的业内人士希望出版商知道什么呢?Freishtat说:“出版商应该彼此合作,使尽可能多的人可以获得他们的内容。”萨松也表示:“分析或评论的文章更能吸引读者,而不是一篇仅仅在陈述事实的文章;他们想要一个新鲜的角度。对作家来说,使用Twitter来对网站发布内容和链接,也是十分有利的,人们都喜欢从众。”萨松还指出,与普通的文本链接相比,仅仅给新闻故事增加意象,这就有可能会使点击率上升25%。
戈夫曼说:“创造得以发现的内容,在内容如何被读者发现这点上,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对于读者想要读到什么样的新闻,他们有着众多选择。所以,我们必须使内容更容易接近读者——使用Twitter来提升内容,或是使用社交媒体来连接搜索。”
对于那些在新闻中心,可能会怀疑这些网络策略的人来说,拥有27年丰富经验的Schlander表示,通过将出版业务与网络运营结合起来,会出现令人激动的可能。他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改进,在流量增长中都已得到见证;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思想的转变。”(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11-07/114423426995.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2 11:38
【案例】
丁俊杰:新与旧是相对的。黑白电视与彩色电视是什么关系?电视与电话是什么关系?我们需要探讨的东西太多。
◆@董崇飞[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如果说传统媒体是黄河,新媒体是长江,那么新江老河定会东流入海,海纳百川融汇合一,融媒体。但现在江河各自奔东,交汇很少。不要指望站在传统媒体的河里捞新媒体的大鱼,要捞新媒体的大鱼,必须要全身赤裸跳进新媒体奔腾的大江里。新媒体发展路线图: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第四届新媒体节#
转发(16)|评论(5)50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4 20:00
【案例】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url=http://weibo.com/verify][/url]:【电视+平媒+广播+网站+微博+视频=?】湖南卫视2012招标提出“新传播组合”。看一组数据:美国43%在线用户会使用社交媒体与电视节目互动;国内:以步步惊心为例,微博相关话题数超0.1亿,均远超过其他信息。大事件和娱乐事件正在驱使电视、视频、社交媒体的整合成为一种必须。(回答@申音 #今日一问#)
转发(445)|评论(65)今天 17:37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5 17:57
【案例】
麦卡PULP:庸俗不是罪过,失实和造谣才是罪过。无分内容种类,造谣者全都该死//
@张志安: 转,以警示!娱乐新闻的庸俗,是一大罪过;而失实,又是另一大罪过。//
@路金波: 搜狐在12日由编辑“史少楠”发布,经警告后删除。15日晨由编辑“孙阳”再次发布。这是有组织的肆无忌惮的犯罪。
◆@赵子琪[url=http://weibo.com/verify][/url]:“隔着电脑,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互联网诞生时期的一句名言----但我想请问所有的网站编辑和CEO们,电脑后面真的可能是狗吗?难道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隔着网络---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人们就可以暴力、淫秽、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一个女演员致张朝阳先生的信
转发(3883)|评论(1701)今天 15:55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7 11:20
【案例】
英国《卫报》:雅虎目光短浅死于安乐
2011年12月06日09:55 新浪传媒
导语: 英国《卫报》网络版周日发表署名查尔斯•亚瑟(Charles Arthur)的分析文章。文章认为曾经显赫一时的雅虎之所以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光短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以下为文章概要:
在过去的十年中,雅虎在互联网方面没有做出任何轰动性的大事。
那为什么还有人想要收购雅虎?当周四各大通讯社报道黑石(Blackstone)、贝恩资本(Bain)等私募股权公司有意收购雅虎时,我在Twitter上的一个粉丝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我的粉丝则认为雅虎完全是一家“僵尸公司”,意思是公司虽然还存在,但其运行状况不好,甚至有破产的危险。
诚然,雅虎最近几年的状况不太理想,没有人能够看懂该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大约一年前,我曾经问过时任雅虎CEO 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雅虎的目标是什么?她只是含糊其辞说了几句。雅虎现在做的就是尽可能投放展开式广告(display advertising),同时提供一下新闻和图片,并充当大量电子邮件的中间人角色。
目前,雅虎的收入呈下行趋势,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正不断蚕食其赖以生存的广告业务。
情况就是这样。没有人能够列出雅虎在过去十年中在互联网方面做出的标志性贡献。如果真要勉强说出一个,那只有可视化在线编程工具Yahoo Pipes。
目光短浅
雅虎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讲述了一个这样的道理:如果你不着眼于未来,只盯着眼前的利益,你可能会落得像雅虎一样的下场。社交网站MySpace和Bebo就是很好的例子,只是把公司规模做大,且拥有了自己的电邮服务器而已。
雅虎的管理层似乎一直对业界的发展趋势拿捏不准,这也是我在即将出版的著作《数码战争》(Digital Wars)中反复论证的一个主题。该书讲述了自1998年以来,苹果、微软(微博)与谷歌的商场博弈。雅虎的管理层缺乏远见卓识也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将事情办砸的症结所在。雅虎的高层就像莎翁戏剧中的配角,总是命中注定做出糟糕的决定。
我们来举例说明。1996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对雅虎联合创始人、时任雅虎CEO杨致远说,他们研发了一款优于雅虎的搜索引擎,能将最具关联性的结果呈现在首页。杨致远耐心地解释说,雅虎并不需要优秀的搜索引擎,雅虎盈利靠的就是陈列式广告(Display Ads),人们翻阅的网页越多,广告就卖得越好。
看到这里,想必有不少读者已经猜出这两位博士生就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赛吉•布林(Sergey Brin),他们的搜索引擎就是后来著名的谷歌。
随后,当谷歌在2000年至2003年间迅速崛起时,雅虎却一直没有研发出更好的广告系统,并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金钱。2008年1月,微软欲以总价446亿美元即每股31美元的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收购雅虎,比当时雅虎的收盘价高出了62%。但是雅虎错误地估计了自身的价值,暗示微软出价过低。此后不久,信贷困难时期来临,微软选择放弃。
安于现状
对于像雅虎这样的新闻网站来说,仅仅依靠潜力已尽的陈列式广告是没有发展的,为何不勇敢尝试新的科技手段和盈利模式?
音乐行业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勇敢跨出这一步,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幸存下来。他们不仅通过应用程序制作新专辑,也通过发售传统唱片,此外还通过更多的演唱会和互动付费产品。
对于目前的处境,雅虎的管理层可能会抱怨说,现有的模式曾经运作地很好,现在不顺利只是时运不济。陈列式广告并非走向尽头,只是表现地有一点糟糕而已。
雅虎也曾收购不少公司,但似乎雅虎总是成为他们的黑洞。目前,唯一能算得上有一点出彩的也就是图片共享网站Flickr。
雅虎总喜欢在一个领域里沾沾自喜。相比之下,谷歌总在寻找更多的生财之道。2005年,谷歌买下高科技企业Android。当时,佩奇和布林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时任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此外,谷歌还在尝试社交网站。
雅虎和杨致远总喜欢安于现状,这也是雅虎目前不景气的原因所在。
(彪赫)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06/095523583080.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23 10:23
【案例】
内地过半网民使用假宽带 实际网费为香港469倍
2011年12月23日03:35中国经济网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供图
交宽带费用,享蜗牛网速
我国过半网民用的是假宽带!
内地网民实际网费是香港的469倍
昨天下午,专业的中国互联网调查组织机构和数据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报告。
报告说,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固网宽带与3G用户数累积达到1.5亿人与1.02亿人,但绝大部分互联网用户用的都是“假宽带”。假宽带是指网民使用的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
报告说,针对办理不同带宽的固网宽带用户进行的上网平均速度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用户上网平均速度达不到标定速度。数据显示,使用4M宽带的用户中,理论上应享有512KB/s(注:KB/秒,KB是计算机中表示储存容量大小的单位,中文表达是“千字节”)的网速,实际上,平均速度在400KB/s以下的占91.2%;使用2M宽带,理论网速是256KB/s,实际上,平均速度在200KB/s以下的占83.5%;使用1M宽带,理论网速是128KB/s,实际上,平均网速在100KB/s以下的占67.6%。
调查发现,多数用户办理的固网宽带带宽为2M或4M,2M带宽下用户平均上网速度为142.2KB/s,4M则为232.7KB/s。内地固网宽带用户平均上网速度为199.3KB/s,与名义速度差异极大。
报告指出,宽带费用方面,内地固网宽带用户上网1M带宽每月费用实际折合13.13美元,是越南的3倍、美国的4倍、韩国的29倍、中国香港的469倍。
至于为何会有假宽带,知情人士昨晚接受《都市快报》采访时说:“我们上网时也遇到假宽带,具体原因要问运营商,是运营商的问题。”据悉,此次调查根据中国互联网调查样本结构进行配比,样本数量收集超过5000个。
(任咪娜 采访整理)
http://news.qq.com/a/20111223/000078.htm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30 00:24
【案例】
◆◆@岩熔黑[url=http://weibo.com/verify][/url]:韩国取消网络实名制
转发(347)|评论(38)12月29日 22:15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3 11:23
【案例】
互联网将迎来新时代:IPV6大幕逐渐开启
2011年12月31日10:2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通向下一代互联网之路
IPv6真的要来了。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了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目标和路线图:2013年底前,开展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即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与第6版主流业务互通。
这预示着更多IP地址、更大容量、更快网速的互联网时代即将带来。
为什么是IPv6?
所谓下一代互联网,主要是指采用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新一代互联网,比现在的不仅更快、更安全而且IP地址容量更大。
目前全球使用的IP地址主要基于1977年创建的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所允许的IP地址只有约43亿个。资料显示,2011年2月3日,最后所剩的5组基于IPv4的IP地址分配完毕,发展IPv6更加急迫。“就好比家里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原来的接线板已没有足够插孔可用,必须更换。”谈及从IPv4到IPv6的转变,这是一个常用的比喻。
由于IPv6采用128位编码方式, IP地址量将达2的128次方,资源非常充裕,这将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接入网络的终端种类和数量更多,如家电、汽车等都可分配到一个IP地址并实现网上互联,网络应用将更为广泛。
当然,这个即将取代IPv4的新“接线板”,除了足够的插孔,还有更强大的新功能。如:可进行网络对象识别、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具有数据加密和完整性,更加安全;顺应移动化趋势,使用更便捷;可开发大规模实时交互应用;管理及运营更加有序有效,等等。
互联网迎来新时代
IPv6并非新课题。由于IPv4架构下全球IP地址的耗尽是必然的,十几年前,研究者就已开始研究对策。如今,诸多发达国家都围绕着IPV6进行了大量研发,建起骨干网,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图。
2010年6月前美国政府机构网络已切换到IPv6,并将于2014年完成全国性IPv6升级改造。2010年底欧盟的1/4企业、政府机构和家庭用户已切换到IPv6。日本NTT公司基于IPv6网络地址的IPv6网络已全面应用。2011年6月8日的“世界IPv6日”,谷歌、雅虎及华为(微博)、中兴等1000多个网站及公司成功地对IPv6进行了24小时的测试。
IPV6的时代大幕正在逐渐开启。
在我国,IPv6的相关研究和建设工作也已开展。
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由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启动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这也被看作是我国IPv6网络地址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
相关企业也积极行动。华为从1998年开始在IPv6产品研发领域持续加大投入,中兴通讯(微博)自2001年初组建IPv6研发团队,腾讯和教育网合作搭建了自己的IPv6实验平台……
如今,我国已建成的基于IPv6网络地址的大规模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包括6个主干网,2个国际交流中心以及全国100所高校、100个科研单位、70多个企业的驻地网,在为北京奥运会、深圳大运会服务的同时,还参加了全球性测试。
不过,相比于美欧等发达国家,我国仍显滞后。数据显示,目前全球IPv6地址已分配量中,中国仅占0.29%,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第一名巴西的44.15%和美国的11%。
推进IPv6是系统工程
从IPv4到IPv6的切换当然不像家里换接线板那么简单。谷歌公司副总裁文特·瑟夫曾将其形容为“在飞行中为一架飞机更换新发动机”,其困难可想而知。
兼容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推行新一代互联网协议机制,不仅终端用户要更换接入互联网的路由器或调制解调器,网站和互联网服务商也要全面改造,不仅工程浩大,还涉及相关利益的协调,更显复杂。
所幸的是,对于推进IPv6的发展,当前业界和政府等已取得共识。
2011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就联合相关单位在京签署“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IPv6部署北京宣言”,并宣布启动搭建“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平台”。8月,中国联通等企业和机构也联合发出“推进IPv6发展倡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的路线图则进一步列出我国IPv6发展时间表。
当然,IPv6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而从我国现实看,目前IPv6网络的发展仍处早期阶段,推进其顺畅发展,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黄涛建议,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如由政府牵头,集合各方研究力量,进行系统性全面性设计,避免各自为战。此外,他强调,中国要加大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切实吸取在IPv4时代,根服务器在国外,相关标准也大都由外国制定的教训。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31/102823730247.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5 22:22
【案例】
2011年中国人在搜索什么
参考消息 2011年12月23日 第15版
[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22日报道]题:从担心食品安全到酒店试睡员:2011年中国人在搜索什么(记者 乔希·陈)
对中国人来说,2011年是缺少睡眠而又有很多事情值得担心的一年,特别是对食品。
至少这是2011版百度沸点所展示的图画。它是中国网络搜索巨头百度的一个栏目,类似于谷歌公司年终对网络搜索结果所做的总结
以下是主要榜单内容(前五位)
十大热搜词语:1、天宫一号2、乔布斯3、卡扎菲4、地震5、食品安全。
十大上升最快:1、乔布斯去世2、动车追尾3、裸婚4、光棍节5、红十字会。
十大梦想职业:1、婚礼策划师2、网络作家3、网络钟点工4、试睡员5、个人理财规划师。
十大都市人梦想:1、减肥2、买房3、环游世界4、找靠谱的人结婚5、睡懒觉。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226/11/6192189_175043359.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7 12:04
【案例】
2011年三大趋势将改变2012年数字新闻报道
2012年01月04日11:23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波因特学院网站12月30日报道,如果现在你已经读够了乏味的2011年新闻回顾或2012疯狂猜测;那么,下面要向大家介绍一些稍微有些不同的东西。文章作者回顾了数字新闻世界,寻找一些2011年势头很小,但在2012年会越来越大的趋势和想法。下面是笔者的发现。
1、多人叙述一个新闻报道
今年将是最后一年,“Story”这个词用来指基本上由一位作者写的一系列文字。Storify在2010年开始测试,但这个革命性的“讲故事”工具在2011年4月才公开上市,并赢得了今年Knight-Batten新闻创新奖的大奖。
Storify转变了许多模式——听众(公众)是新闻采集的贡献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记者是听众和管理者,而不仅仅是播报者。人们通过记者讲述新闻故事,而不是倾听故事。
另一个在2011年萌芽的报道新闻趋势比Storify得到的关注要少:背景层(context layers)。数字新闻出版商试验让读者在基本新闻故事之外,获得额外的背景信息。
独立的非盈利性新闻编辑部ProPublica利用DocumentCloud在一个“探索来源”层,整合主要信息来源。读者打开它后,点击故事中突出显示的段落,就会看到一个从原始文件弹出的注释。
ESPN(娱乐体育节目电视网)的长篇体育新闻新网站Grantland也添加了类似背景层吗,它使用论文式的脚注来诠释其内容;尽管注释是在报道的旁边,而不是下面。这是一个很聪明的方法,既增加了额外的历史轶事、统计数据、警告或解释,又没有破坏主要的报道叙述。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字新闻不再受二维纸的约束,估计在2012年及以后,将会看到更多的报道模式和语境层的实验。
2、Facebook用于新闻报道
Facebook曾红极一时,但在2011年它采取了几个重要措施,使这个平台对新闻记者和出版商更有价值。
Facebook使记者能够拥有大量属于个人的听众,通过提供一种非对等的跟随系统;像Twitter,而不是双方互动的朋友关系,它帮助Facebook吸引了大量记者。不过,Facebook的“新闻递送”(News Feed)功能使帖子比Twitter有更长的保质期。Facebook拥有8亿多个成员,而Twitter只有大约1亿左右。
Facebook在2011年末的另一个趋势是“无障碍分享(frictionless sharing)”功能,《华盛顿邮报》、雅虎新闻和《卫报》都是使用这一功能主要成员;通过这个新的功能,可以自动分享阅读活动,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
在2011年,我们还看到很多新闻机构张开双臂,拥抱Facebook,努力增进互动。是的,Google+确实在今年发布;Twitter仍然快速增长,并仍然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但在2011年,Facebook加强了自身作为对民众和新闻的主导社交网站的作用。
3、平板电脑和电子书成为主流
苹果公司用iPad为平板电脑设立了高端标准,又在2011年,用iPad 2设立了新标准。它的设计和应用系统是竞争对手们无可匹敌的,但任何配件最重要的特点是其价格。在2011年末,我们看到新平板电脑和电子书打破重要的价格门槛。
亚马逊和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都发行了彩色触屏平板电脑,售价分别为199美元和249美元;这只有价值499美元的入门级iPad不到一半的价格。同时,这两家公司还发行了100美元以下的基本款电子阅读器——Kindle是79美元。以这种速度,下一个假期看到一个免费版的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并且在2012年某时,iPad 3将会问世;这就意味着iPad 2会减价。而谷歌的平板电脑也承诺,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应该会有所作为。
以这样的价格,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将可以加入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俱乐部;也就加快其对新闻产业的影响。2012年将从新闻出版商方面,为iPad应用程序和电子书创建一个较强的市场。尽管,现在很少有平板电脑拥有者为内容付费;但2012年特别是2013年的广告收入,将会源源不断的通过移动和平板电脑通道流通,以帮助支持这些创新。(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1-04/112323744443.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9 00:17
【案例】
@肖明超[url=http://weibo.com/verify][/url]:eMarketer《2012年数字媒体核心趋势》:1.消费者对于数字内容的需求逐渐增大;2.签到将越来越受欢迎;3.品牌视频、互动游戏、移动应用、数字竞赛及任何能产生吸引力的内容吸引更多用户加入互动;4.视频带动在线广告整体增长;5.社交网络广告依然保持增长;6.伦敦奥运会会是多屏发展机遇,数字媒体成新战场.
转发(7)|评论(5)1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11 19:58
【案例】
何镇飚:非常认同 //@谢勇:没错// @周国和 : 转发微博
◆◆@胡泳:不断听到有官方人士指责微博或曰网络言论撕裂社会的基本共识。我觉得恰好相反,网络言论促使大家不得不讨论一个已然撕裂的社会的基本共识转发(134)|评论(50)今天 17:57 来自iPhone客户端转发| 收藏| 评论5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2 12:42
【案例】
张毓强cuc:
//@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移动互联网还是个婴儿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
:与70年才成熟的电视媒体相比,移动互联网还是个婴儿。传统媒体的“惯性力量”依然强大,面对这个强大的大哥,婴儿如何成长?1、回归商业本质,消费本质,传播本质;2、以“婴儿”为媒介的产品与服务不断优化;3、复盘。 ◆◆@新浪广告:【传统媒体营销和传播手段依然有强大的惯性】电视媒体广告依然是目前为止最大的广告收益平台。电视的兴起到真正发展成熟用了70年时间,移动互联网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婴儿,还需研究和探讨传播的本质。by:@张涛anta
#Adworld2012#
转发(16)|评论(1)26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4 19:10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2-1-14 19:12 编辑
【案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21 12:05
【案例】
多家网站负责人:全面推行实名制为时尚早
2012年01月20日09:44 中国青年报
伍木 本报记者 任明超
近日,全国多家网络社区和门户网站的负责人在三亚的一次论坛中发表意见,认为目前我国全面推行网络前台实名制为时尚早。
这次论坛被命名为“首届互动网络社区高峰论坛”,由人民网和天涯社区主办,全国各大网络社区和门户网站的50多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发表了对当前一些网络热点问题的看法。
新浪互动中心副主编汪江认为,目前我国的网络实名制只能看作是一个提法,一个敲门砖而已,别的不说,单是网络用户的真实身份和其注册使用的身份证信息就很难做到真实合一。网友很容易用别人的身份证信息做到前后台实名,可能给黑客开方便之门,而目前关于网络实名制的相关法律保障还相当不健全。
腾讯网常务副总编辑李方介绍,2011年我国大概有3亿用户进入微博平台,而且增速不减,预计2012年增幅将达80%。面对如此巨大的微博互动平台使用者,用户信息安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基本上各个大型门户网站都有数百人的网络安全工作人员,尽管如此,还是不敢完全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
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信息安全压力,李方认为,网络实名制一定要慎之又慎。作为网络服务商,只能承诺给广大网友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和方便的产品,提供一个声音均衡的平台和表达便利的渠道。
西祠胡同社区运营总监赵峰觉得,网络安全不单是一个网站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网站本身在技术层面所能做的很有限,主要还是要靠网友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
天涯社区副总裁陈勇认为,全面实行网络实名制,仍需一个过程。目前我国的网络实名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只能做到部分后台实名,而且还是分层次推行。从天涯来看,版主、意见领袖已经实现后台实名,而普通用户目前只能推行手机注册这一网友认为相对安全的实名认证形式,天涯已有几百万用户接受了手机认证。
陈勇认为,网络运营商首先是商人,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全面实行网络实名制后繁杂的实名认证流程,可能使其失去大量潜在用户,这就要求网站必须辅以实名制的网友一些特权激励,再加上实名身份认证后的安全系统投入,这些都增加了网站的运营成本。
搜狐副总编辑方刚比较支持互动网络社区用户后台实名制。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网友的言论,而且可操作性比较强。他认为,实名制后网友发表负责任的言论是义务,但同时也要享受相应的权利,例如网络言论作品的版权保护等。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不同阶层利用新兴电子和技术来争取自己权利的时代,这就要求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时做好服务和沟通,培养责任型网民。
凤凰网副总裁邹明认为,十年来中国网民的觉悟和素质已空前提高,网络环境的改善本质上还是要靠社会的进步。
三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简秋雄认为,网络用户实名制主要是为了规范网络秩序,让广大网友对自己的发言负责,对政府舆论监管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反映问题的都是实名发布而且还留有电话。网络是社会事件的发酵剂,政府应该重视网络舆情,也要懂得利用网络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但更应该将重点从消除网络舆论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先有事件才有舆论,及时把事情解决了也就没有舆论了。
http://news.sina.com.cn/m/2012-01-20/094423830558.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20:53
【案例】
网易跟贴的前世今生
2010-09-19 13:55:00| 分类: 关于自己 | 标签:跟贴 网易 |字号
大中小
[url=]订阅[/url]
前言:网易跟贴,也就是新闻后面的网友评论,在同类产品中长期处于领头地位。“无跟贴,不新闻”的口号简单直接的刻画出了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特色。网易跟贴的意义,不仅仅是网易在门户网站领域超越竞争对手为数不多的项目,同时也是中国网民智慧和社会生态的集中反映。正如《南方人物周刊》 “10年100个让生活更美好的东西”之一:“网民智商有多高,得看网易盖楼团”。
但是,网易跟贴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一款互联网产品,网易跟贴甚至在很长时间里,都没专门的产品负责人。2006年6月之前,我作为网易新闻中心的主编,曾经分管专题、论坛、产品、审核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后来的调任的职位,仍然与产品关联。因此,直接或者间接的负责网易跟贴的历次功能设计改造,以及部分的内容运营。离开网易前,已答应过同事,总结过去,以供后来者参考。但断断续续的写,一直拖了几个月。——梁剑
第一部分:产品设计和思考历史
一,出生:网易跟贴的推出,起步比新浪晚很多,之前文章页底部的“发表评论”按钮,是直接链接到论坛首页,而新浪至少在2000年就存在“我来说两句”。网易则直到李学凌(现任多玩游戏网创始人兼总裁)出任内容总监(后任总编辑)后,才在03年下半年推出。前期为李学凌亲自主导设计。
二,盖楼和回复
1,网易跟贴在最开始的半年时间里,没有盖楼的功能。当时的样式和新浪差不多。
2,盖楼是意外之作
盖楼一开始并非是故意设计的。只是当时为了解决网友连续讨论,无法看到上下文,从而容许连续引用回复。没想到出来了盖楼的效果。
3,TABLE下的20层楼
刚开始的盖楼,采用TABLE的方式。只能显示20来层。由于一个个TABLE嵌套,中间的越来越小,最后被收缩成一条粗线。网友称之为“塌楼”。
4, DIV下的50层高楼
06年底,修改为DIV,可以扩展到50多层。带来新的问题是,网友将跟贴COPY到博客等网站时,DIV会被过滤或者缺少样式支持,从而无法展现完整的盖楼。当时只针对特定的博客(网易、新浪、搜狐等)做了修正。但是这种方式下,仍然未解决,楼层过高时,顶部坍塌的问题(也就是缩成一条线)。
5,70层高楼
09年,采用了网易手机版的方案,将10层后的线框,修改为不闭合。但是外观上不容易看出来。这样,理论上,楼层可以无限高。但是,楼层过多对页面打开速度影响严重,甚至会导致浏览器崩溃(特别是IE),经过测试后,取了一个性能以及视觉都在可接受范围内的70层。
6,盖楼的重复信息:
盖楼在视觉上,气势磅礴,而且信息连贯。多个互不认识的网友,经常在里面联合写连载小说。如:
但是,所带来的问题是,跟贴页面内,出现大量重复信息。因为盖楼时,前面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条不同。因此,在07年初,启动了一个方案,前端判断重复的楼层,默认收缩隐藏。而如果已经有分支的,则显示最新的。但是点击展开后,不能再通过点击收缩。
三,热帖和顶帖系统:(热帖是指在网易跟贴页,排在最上面的10条,根据被顶的次数排序。)
1,打分:
刚推出的网易跟贴,在每条跟贴后面,有下拉的打分选项目,从1分到5分。这个是参考当时国外的一些网站。 然后,再根据最后的综合得分汇总,进行热帖(单贴)排行。当时还曾经设想,日后对登录用户的等级和影响力之类实行累积和评级,他们的评价分值不一样,可以更大程度地影响排序。
但是,这个打分系统,在实行大约一个季度后,就被否定。因为在这个面对广泛网友的快速评论系统中,下拉、思考分值、然后再提交的几步操作,还是令多数人却步。
2,支持和反对:
代替复杂打分系统的,是一个“支持”的按钮。点一下数字加1,然后简单粗暴的按数字多少排列本新闻的热帖。这个简化的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去年措辞方面被修改为“顶”,稍后说明)。
当时并没有“反对”的按钮。但是05年初的时候,其他部门一个同事对跟贴做用户体验评测时,当时提到“既然有支持,应该也有反对”。我一开始是不赞同增加的,因为“支持”是用于热帖排序,而增加“反对”,无法同时也参与排序(曾经考虑过两者叠加或者加权平均),因此觉得是将顶帖复杂化的多余功能。但是,由于当时这个评测结果是直接向丁磊汇报的,所以在不能提出充足的有害理由情况下,最后还是同意增加。
没想到,虽然“反对”的数字并不参与排序,后来被网友利用到极致。经常在跟贴里看到发帖后面有“赞同的点支持,否则点反对”,网友利用这个简单的投票来做民意调查。而一些被网友怀疑为五毛所发的跟贴,支持数成了大家发泄的一个渠道。特别是在某些领导人讲话新闻后面的叫好的跟贴。但是“支持”和“反对”功能的取消,主要也是祸起于此。09年秋天,取消“反对”功能时,网友一片骂声。后来“支持”也修改成“顶”。
3,热帖的困惑
前面说了,“支持”的参与方便,而“热帖”的规则简单,网友参与热度很高,还曾经有网友编写过网易跟贴的投票机软件。
但是,这个热帖机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跟贴页面的设计为上面10条为热帖,下面20条(后来改为30条)为最新。首先,热帖的占位效应很明显,被顶上来的,基本都是最早生成的跟贴,被顶到热帖后,则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支持;这样一些很普通的贴长期占据高位,而某些经典在没机会浮现。因为极少网友翻页去看跟贴,只要一篇新闻的跟贴过千,新贴在跟贴第一页显示的时间很短暂。
4,推荐系统
A计划:构建一个类似IMDB等电影分享网站之类的评价系统,而且计算公式复杂保密,其中包括发表时间,支持数,反对数,被引用回复次数(被盖楼数),甚至参与顶帖的用户身份,也加上权重计算。最后换算成一个叫“热度”之类的数字,进行排序。但是最后没有付诸行动,主要是担心在跟贴这样快速、简短的评论系统中,引入一个深度用户参与的复杂的评价系统,很担心效果。而且,如果用户无法理解自己行为与最终的排行的直接关系,会极大的降低参与兴趣。
B计划:放弃上面的复杂公式,只是在现有的顶帖基础上,增加时间衰减的计算。希望这样可以避免长期占位的发生。
C计划:构建用户积分系统,用户的积分来源于发帖被顶,而获得积分之后,则可以用于顶别人的贴来积分金钱。也就是说,将热帖的产生权,交给那些通过发帖而拥有大量积分的用户。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零碎的想法。其中可能有的是错失的好机会,有的可能是明显的歧途。但是,盛名之下的痛苦在于,决策时,我都倾向于保守。因为在守成与冒险之间,大多数时候,选择了前者。
四,发帖数
1,点一下“支持”自动发一个贴?
互联网有句话叫“PV是万恶之首”,跟贴的总数,也成了各家表面比拼的一大手段。特别是在04、05年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报纸在引述一条新闻在互联网的反响时,经常采用在某某网有多少条跟贴。而这些记者可不管这个跟贴数字背后是怎么构成。
那时,新浪、搜狐(腾讯后来也加入)都采用了点一下“支持”或者“反对”,自动生成一个跟贴的方式,内容基本是“我顶”“很好”“支持”几个预设好的。这样跟贴的数字就如当年的亩产量一样,飞天上去了。
我们曾经为此多次开会,争论激烈。特别是在内容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整体落后于对手的恶劣环境中,我们又在残酷对比的跟贴数上被对手抛离,真难抵挡住诱惑。最后还仅仅是因为一些朴素的想法(用户是否需要)而得以保身。
新浪等采用自动发帖的方式,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是,跟贴可读性急速下降,满页都是用户点击“支持”“反对”系统自动生成的跟贴。后来有的网站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默认不显示自动生成的,最后甚至取消了。但是他们在比拼跟贴数字的时候,已经给网易跟贴让出了极好的发展机会。
2,合并跟贴
合并跟贴是指将相同题材的新闻跟贴合并起来,特别是制作专题的时候使用较多,比如,南非世界杯所有新闻的跟贴合并。这个功能的发明者应该是新浪,设计初衷估计一方面是增加跟贴数,网站在对外宣传时,号称某个话题网友评论数过百万条,是相当壮观的;另一方面可能真有部分用户有此需求。梅西的新闻跟贴都合并到一起,你只需要从任何一条梅西的新闻点进去,都可以看到所有的评论。
但合并跟贴对跟贴内容质量的伤害还是存在的,因为网友不少评论是针对当篇新闻的具体内容,合并后会导致错乱。比如一篇挺国足的新闻,跟贴可能全是骂作者的,如果被合并到另外一篇骂国足的新闻里,会让人莫名其妙。
网易曾经采用一个折中的方法(其他网站也看到有类似的),默认显示的是本新闻的跟贴,然后还有合并更贴的入口。而合并的页面里,每条跟贴都显示来源于哪篇新闻。但是大概在08年初的时候停了。当时主要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点大,而为了一个用户并不太需要的功能,不值得。2010年初又恢复为专题的跟贴合并,这有一定的合理性,除了前面说的数字以外,还有专题本身就是一个话题的集中,所以跟贴也因此集合。
五,IP识别和网易火星网友
1,IP识别功能
IP自动识别就是将跟贴用户的IP信息,自动转换成地理信息。这个功能推出之前的跟贴,用户身份要么是可以自己填写(包括可能登录),要么就直接使用IP了。常见的格式就是“IP:202.120.100.* 网友”。
07年初,网易上线了自动将IP匹配成地理信息的功能,表述格式变为“网易北京海淀网友(202.120.*.*)”。IP隐藏了最后两位。
这个功能的灵感来源于一篇谈用户体验的文章(不过我实在想不来是谁写的、实在抱歉),里面大概有一句话,意思是要将用户不能识别的机器信息,转换成可辨认的文字或者图形。后来有一天看跟贴的IP时,就突然灵感一闪,换成大家可识别的地理信息如何?
于是在网上找了个IP地址库,总共有10几万条记录(IP段和对应的地址)。但是中文地址不规范,很多详细到“某某街道几号XX网吧”,所以就干脆人工整理,将多余的信息全部删掉,最详细只保留县区级、或者学校。但也保留了微软中国公司和IBM中国公司的IP信息,这导致后来出现了“网易IBM中国网友”,真有点对不起发帖的兄弟。这个笨办法耗费了1个月的时间。后来的版本采用了程序智能截取,并且自动升级IP地址库信息。
这个功能推出一年后其他大网站都纷纷效仿。不知道是不是网易最早在跟贴上应用的,但是当时的确没有参考过其他网站,因为日常浏览的网站里,没看到过。
2,网易火星网友
在整理上面说的IP地址库时,偶尔遇到一些没有地理位置的或者只显示“ICCAN未分配”的IP段,犯困了。一开始准备老老实实地用“网易IP未能识别网友”,后来干脆恶搞了个彩蛋,就是“网易火星网友”。
因为不能被识别而且网友使用到的IP其实不多(不包括地址匹配错误的),所以火星网友的出现概率极低,偶尔出现时引起大家骚动和仰慕。但是后来网友发现漏洞,利用HTTP头信息欺骗,捏造不存在的IP(包括局域网IP),就经常看到火星网友。甚至直接修改地域信息的显示。
3,地域攻击
IP识别功能所赢得的巨大声誉是在意料中的。但也导致了一些反对的声音(包括网友和网易内部),最强烈的就是地址信息所引起的地域攻击。甚至还被网友举报到监管部门(包括色贴),最后为了生存,对直接攻击的做了删减,并且在页面提醒“文明社会,从理性发贴开始。谢绝地域攻击。”
4,IP地址的应用
曾经设想中的应用,根据新闻的事发地,自动列出当地网友的跟贴。比如,在一篇“成都公车起火”的新闻后,来自“网易四川成都网友”的评论,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信息。但是由于这个功能大部分新闻不适用(体育、财经、科技等),以及在“所有辅助功能为系统性能让路”的原则下,一直搁置。
六,用户系统
每天活跃在网易跟贴里的几百万用户(包括看帖不回帖的),如果通过跟贴为纽带,将臭味相投的、对同一话题跟贴态度一致的、地域关联等连接起来,组成跟贴社区,听起来似乎很美好。但是事实上,设想、摸索、实践的经历不少,目前尚未成功。
1,首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跟贴用户绝大多数不登录的。曾经设想过,通过COOKIE读取用户信息(曾经登录过通行证的),但是无法解决用户信息安全和隐私的问题。
2,曾经采用网易论坛的用户库,计划将跟贴记录保存到论坛。但是,用户在跟贴的发言,与论坛的风格差异很大,并不太愿意保存到论坛。
3,为了实现登录网友产看自己发帖记录,临时做了一个保存灌水记录的系统。
4,09年春夏之交开始,所有网站被要求登录发帖。竟然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虽然发帖量一度跌去一半。但是神州大地都如此,网友也被迫接受了。
5,09年60大寿后,借鉴微博的思路,计划将只在跟贴首页平面展示的跟贴,通过关注、转发等方式立体传播。开工一半,网易决定开发微博,导致跟贴此项目匆忙完成,效果差强人意。
七,互通——微博,论坛、博客
系统互通,其实挺像那些高谈战略布局的企业家一样,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是能实现而且成功的极少。因为,你苦花心思的去实现,用户不一定需要,甚至并不知道这个互通的存在。
1,与博客互通:曾经试验过,用户在发跟贴的时候,可以勾选同时发到博客。结果一方面由于登录的限制,另一方面没几个用户愿意同步,因为跟贴内容与博客性质差距太大。论坛遭遇也类似。
2,收藏到博客:每条跟贴下有一个按钮,收藏到博客。点击后,系统将内容COPY到博客,并且自动增加了新闻标题、原始链接和描述性的文字。但是一天使用的次数,不到1000次,最后放弃。但是,专门收藏跟贴的几个博客(老衲博客),倒是很火。这个功能的需求是少数用户,可以通过人工COPY实现。
3,转发到微博:微博是一个很好的分享和传播平台,但是由于字数限制,不太可能直接将跟贴转发到微博。网易微博上线前,偶尔看到有网友人工将网易跟贴截图,在新浪微博传播。于是,我们想到了将微博截图然后,当图片发到微博上。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下,系统在后台完成截图过程。而且为了适应微博的页面宽度,单独制作了用于截图的窄页面。
该功能还是很受网友欢迎,更重要的是,网易跟贴可以通过微博渠道广泛传播。可惜不久被和谐了。
八、网易跟贴的文化形成
网易跟贴的恶搞、自嘲、正话反说、调侃朝政、讽刺世俗等文化,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与产品功能设计的原因较小。也就是说,通过功能设计刻意去培养营造这种文化,可能用错力道。同理,对手也很难通过产品的改造而复制网易跟贴。但是,必须警惕的是,因为功能的阻碍,让导致网友流失、气氛减弱。比如,在跟贴内容中加入表情图标,我是一直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表情图标会极大地伤害文字内容的可读性,也类如系统自动生成的“支持”“我顶”“很好”一样,导致水贴泛滥。
网易跟贴文化的形成,时间漫长,非一朝一夕所为。有一点比较确定的是,网易新闻曾经力推的恶搞专题,对此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大约是2004年到2007年之间,网易新闻曾力推恶搞、反讽类专题,比如《油荒时代的幸福生活》、《全民大搞拷》、《领导下乡送温暖》(已阵亡)、《幸福生活2005》、《坚决反对取消户籍制度》等。网易跟贴调调和这些专题的风格一脉相承。当然网友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远超人数有限的编辑,后来演绎了老衲和师太、小李与局长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跟贴故事。
By 梁剑 2010年9月12日。(先后参与过网易跟贴的产品功能设计人员有:李学凌、梁剑、钟韵江、李文涛、彭毅、李楠、陈陶陶、万琪,其中只有万琪是名义的全职跟贴产品人员;开发人员有:董荣杰、李欢、黄海亮、肖裕、程思、郜文彬;前端人员有:罗金、徐翔、罗礼权、鲍海燕——名单可能有所遗漏)
后记:
曾经计划的另外两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跟贴的审核管理
第三部分:跟贴的技术实现原理
审核相关的,我计划单独写一篇审核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而跟贴的技术实现,由于对技术了解不多,可留存借鉴的不多,准备放弃。
http://wildrain.blog.163.com/blog/static/143002201081914031956/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21:08
【案例】
广播:
互联网让传统势力有了重新分配的可能。今天出于任何目的对网络的钳制,都是对自己创新能力的扼杀。尤为可怕的是,由此产生的落后,将是无法追赶的。 ◆◆@杨静Lillian:【互联网将成世界经济增长源头】http://t.cn/zOhUwmH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查报告指出,2 0国集团(G20)的网络经济规模到2016年将达到4.2万亿美元,比2010年几乎翻一番。全球几乎一半人口将成为网民,从19亿人增加到2016年的30亿人。 发达国家的居民70%的人将使用网络,包括网上购物和使用社交网站。
转发(3)
|
评论今天 19:50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5 23:40
【案例】
@陈永东:#微博#Twitter用户喜欢与不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据卡内基梅隆大学2012年1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在Twitter中,受欢迎的帖子种类依次为:1、信息丰富的;2、可笑的;3、有用的;4、令人兴奋的。不受欢迎的帖子种类依次为:1、无聊的;2、傲慢的;3、令人沮丧的;4、平庸的。希玩微博的企业、机构及个人参考。
转发(105)
|
评论(28)2月4日 19:25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 09:16
【案例】
互联网普及率将达45% 云计算等概念股应声而起
2012年03月30日14:09 京华时报
昨天,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相关概念股应声而起。行业目前发展现状如何?可选择哪些板块作为投资标的?记者昨天采访了相关分析师。
□发布
下一代互联网将普及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制定的《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昨天印发。
《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十二五”期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推动实现三网融合,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500万,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IPv6地址获取量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从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来看,2013年底前为现网商用试点阶段,2014-2015年为全面商用部署阶段。
□盘面
IPv6板块表现抗跌
本周以来,大盘连续走弱,继前天沪指创下今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后,昨天再度大幅下挫。在此背景下,各个板块几乎全部飘绿。不过,与下一代互联网相关的板块,如IPv6板块昨天则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IPv6板块跌幅几近最弱,仅下跌0.37%。
个股方面看,半数个股收红,紫光股份早盘小幅低开,但伴随着上述消息的发布,午后突然崛起,盘中一度涨停,尾盘涨停板打开,最终逆市大涨7.62%。此外,星网锐捷、重庆路桥等概念股也逆市飘红。
□策略看好IPv6相关设备商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付永翀认为,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逐步落实,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3G行业等发展速度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应看好IPv6、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机会。
付永翀分析,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不仅关系到一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IPv6产业链快速发展首先要涉及运营商基础网络、业务平台以及终端的全面改造,其中数据通信设备供应商、服务器提供商是最大也是最早的受益者,业务平台及IT支撑系统供应商也将受益。如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等。另外,相应的一些概念股如紫光股份等也可以关注。
银腾前瞻财讯分析师孙旭东也认为,可关注IPv6的相关设备制造商。就网络建设而言,2012年应该是主体规划全面推进的过程,明年相关设备有望全面爆发。
云计算尚属较新概念
付永翀认为,云计算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一个概念,随着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个子行业在未来必将受到市场的关注。短期之内云计算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传统IT设备的改造和转型、新型应用软件的升级、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本土的软硬件生产商、系统集成商、3G应用提供商和云计算平台提供商将在新型产业中迎来巨大商机。相关个股包括浪潮信息、华胜天成等。
移动互联将快速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付永翀认为,通过移动设备获得互联网接入的趋势将持续发展。在电子商务、网络广告以及网络游戏等服务蓬勃发展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将迎来快速发展。相关个股包括拓维信息、神州泰岳等。
本报记者王浩娇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30/140924201209.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 21:00
【案例】
2011年美国新媒体发展概览
发布时间: 2012-3-31 来源: 腾讯科技
北京时间3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日前发布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对2012年新媒体的状况进行了展望。以下为报告原文:
主要发现
受众
网络继续统治着受众的增长
2011年,新媒体的绝大多数领域都试图阻止上年所经历的受众流失问题,不过对它们当中的一些而言,收获可能是最小限度的。新闻网站的增幅最大,而印刷媒体的受众数量则继续下滑,下滑幅度几乎与上年的5%相当。
数字新闻:无论是什么样的设备,数字新闻消费者2011年继续增长。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统计,顶级新闻网站的月独立受众数量增长了17%,这一增幅与2009年到2010年的增幅相当。
美国人已完全的进入数字时代。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拥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台式机。另外,44%的美国成年人已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拥有率达到了18%,高于2011年夏季时的11%。新闻占据了人们使用上述设备的很大一部分。大约51%的智能手机用户,以及大约56%的平板电脑用户使用设备获取新闻。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几乎相当于美国人口四分之一(23%)的人,当前使用多个数字设备获取新闻。
网络电视新闻:所有的电视新闻观众在2011年都出现增长,但是在网络电视中最为明显,因为这也是过去10年网络电视新闻受众首次出现增长。皮尤研究中心对尼尔森媒体研究(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2011年美国三大有线网络的晚间新闻受众数量增长了4.5%,相当于97.27万人。2011年每个夜晚,平均有2250万人观看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或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每个早晨,平均有1310万人观看上述有线网络的新闻,较2010年增长了5.4%。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NewsHour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几乎未变,在2011年至2011年,该节目每晚的观看人数均在110万左右。
本地电视新闻:在经历了多年的下滑之后,本地电视新闻在2011年有显示出新的生机。早间(1.4%)和晚间(3%)的收视率均出现上涨,这在过去五年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早间新闻时段的受众数量增长了近四倍,但绝大多数均来自于收视率最低的时段,包括了清晨4:30。本地电视台仍然是绝大多数美国人最主要的新闻来源。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通过电视获取突发新闻和天气情况的受众数量,是通过本地电视台网站获取上述信息的用户数量的10多倍。
有线电视新闻:2011年重大新闻事件,包括国际灾难和动乱,以及国内政治局势,帮助有线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下滑得到抑制。尼尔森媒体研究的调查显示,2011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增长了1%。有线电视新闻在白天和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增幅相当,在每个夜晚,大约有330万人收看有线电视新闻。
有线电视新闻收视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CNN)的推动,其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增长了16%,达到65.4万。与此同时,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由微软MSN和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合资成立的广播公司)在白天的收视率增长了20%。福克斯新闻频道是三大有线电视新闻频道中收视率唯一出现下滑的一家。2011年,福克斯新闻频道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下滑了3%,在白天的收视率下滑了2%。不过整体而言,福克斯新闻频道依然是该领域的龙头,其在黄金时段的受众人数达到190万,连续十年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音频:媒体及营销研究公司Arbitron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十分之九(93%)的美国人均表示,他们使用或拥有一部AM/FM收音机,仅次于电视机的拥有率。但是数字选择已开始对此构成影响,特别是在移动领域。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预计,近40%的人只使用智能手机、移动设备或计算机通过网络收听Pandora或Spotif的音频服务;到2015年,这一数量可能还将翻番。即便是在开车时,越来越多的受众也开始通过智能手机收听AM/FM广播。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在新款汽车中安装可接入互联网的音频系统。
部分的受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推动,新闻/对话广播的流行在未来一年还将会继续。与此同时,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其总的收听人数已首次出现下滑。不过随着新数字平台的开发,受众数量可能会出现增长。
杂志:在2010年下滑8.9%之后,六大主流新闻杂志的发行量在2011年基本保持平稳(较上年微跌0.05%)。作为发行量的最大一部分,杂志订阅数量基本保持平稳,较上年增长了0.01%。虽然报亭销量较上年下滑了2%,但这一跌幅强于上年17.7%的跌幅。《新闻周刊》的发行量跌幅最大,达到了3.4%;《经济学人》和 《周刊》的发行量均增长了2%左右。美国杂志产业的整体发行量在2011年下滑了1%,略好于上年1.5%的跌幅。
报纸:在所有的媒体领域当中,报纸产业在2011年遭受的苦难更多。虽然新的测量标准让每年的比较更加困难,不过分析师里克·埃德蒙兹(Rick Edmonds)预计,在截至2011年9月30日的六周时间中,报纸产业在工作日期间的发行量下跌了大约4%,而周日的发行量下跌了1%。这一跌幅与2010年相当,但仅为2009年跌幅的一半左右。报纸的数字受众数量正在不断增长。报纸网站正变得越来越流行,总体受众数量一直保持平稳。
收入情况
从收入情况讲,2011年新媒体的情况可谓形形色色。广告支出随着受众流向网络,而稳定的业务模式帮助有线电视稳固了其收入。但是大多数传统媒体却遭受了营收下滑的困境。
2011年绝大多数的媒体营收均呈下滑之势
本地电视新闻:本地电视台的绝大多数营收均来自于播出广告。2011年,受非选举年可预期的政治广告下滑的影响,本地电视台的营收均出现了下滑。预计2011年本地电视台的播出广告营收为181亿美元,较2007年下滑了10%。不过本地电视台来自于有线和卫星电视支付的费用,以及网络和移动广告收入均继续增长,不过这些收入仅占到本地电视台总收入的15%。
报纸:除本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受到政治选举周期的影响之外,报纸产业2011年在收入上要比其它媒体领域更加的糟糕。2011年,印刷广告营收下滑了大约21亿美元,跌幅为9.2%。虽然报纸产业网络广告营收增长了2.07亿美元,增幅为6.8%,但这一增幅并不足以弥补印刷广告营收下滑给报纸产业带来的整体影响。报纸产业印刷广告营收下滑的金额与网络广告营收的比例为10:1。报纸产业2011年网络和印刷广告营收总额下滑了7.3%,降至239亿美元。从运营角度考虑,绝大多数报纸均实现了盈利,但净利率出现了下滑。受削减支出的推动,绝大多数报纸均实现了盈利。2011年,更多的报纸网站采取了收费模式。《纽约时报》和大约150家其它报纸已经采取了《纽约时报》所采取的测量模式。
数字:2011年网络广告较上年增长了23%。网络搜索广告持续在增长,在可预期的未来,已经成为了网络广告最大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显示广告依然处于增长之中。根据eMarketer的统计,2011年显示广告增长了12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4%。显示广告中绝大多数的增幅均来自于横幅广告,其在2011年的增幅为22%。目前,五家最大的科技公司已经占据了显示广告营收的近一半份额,Facebook已成为该市场的龙头。这些公司同时还占据了总网络广告市场的68%。
在移动市场,广告市场格局在2011年已经发生了变化。eMarketer预计,文本广告一直是移动广告市场的龙头,但是在2011年,搜索广告已经主宰了移动广告市场。移动搜索广告市场2011年的规模已经达到6.53亿美元,占据了总移动广告市场的45%。此外,移动横幅广告和富媒体广告已经占据了移动广告市场31%的份额,同样领先于文本广告。
杂志:美国出版商信息局(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的数据显示,对印刷杂志而言,2011年整个产业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较上年下滑了3.1%,2010年的跌幅为0.1%,2009年的跌幅为25.6%。在美国出版商信息局追踪的213份杂志当中,136份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较上年出现了下滑。杂志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的下滑,主要由于主要广告类别的下滑。作为最大的单一类别之一,汽车广告在2010年上涨16.9%之后,2011年下滑了5.7%。新闻杂志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较上年下滑了5.6%,不及上年1.4%的增幅。
虽然杂志出售的广告页面数量出现了下滑,但是一些杂志的数字广告业务却开始腾飞。2011年11月,《大西洋》月刊的数字广告营收便首次超过了印刷广告营收。《大西洋》月刊发行商杰伊·劳夫(Jay Lauf)预测,2011年该月刊获取的总广告营收为1860万美元。
音频:广播营收在2011年获得了增长,但增幅不及上年的跌幅。根据美国广播广告局的统计,整体而言,美国广播营收较2010年增长了1%,达到174亿美元。绝大多数的营收均来自于传统广播,预计该产业未来几年的增幅将极为有限。广播产业的真正增长来自于数字平台,网络和移动营收增长了15%。但是数字平台营收仅占到广播整体营收的很小一部分份额,预计在2014年之前仍将不敌传统广播业务营收。
网络电视新闻:网络电视新闻的整体营收在2011年出现了下滑。美国媒体投资公司Veronis Suhler Stevenson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网络电视新闻的营收下滑了3.7%。不过皮尤研究中心预计,美国三大有线电视新闻部门的营收在2011年增长了1%至2.5%。
有线新闻:有线新闻2009年营收的下滑可能已经结束,受稳定业务模式的推动,有线新闻2011年营收出现了增长。其中,来自三大主流新闻频道的营收预计增长了8%,达到33亿美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及其姊妹频道HLN的增幅为7%,达到13亿美元;福克斯新闻的增幅为9%,达到16亿美元;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的增幅为8%,达到4.09亿美元。
有线新闻广告营收增幅(9%)与订阅营收增幅(8%)极为接近,订阅营收达到了18亿美元,占据了整个产业营收的很大一部分份额(广告营收总额为14亿美元)。预计未来订阅营收仍将会继续增长。
新投资
数字:2011年,媒体公司把新资源投入到了网络视频内容当中。通过结盟,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把视频内容提供给了雅虎新闻网很赞;路透社成为了为视频网站YouTube开发原创内容的主流新闻组织之一,未来将在该视频网站拥有主持10个新闻节目。政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宣布创办自有的24小时新闻频道,效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的模式。
其它在网络新闻聚合领域的努力则遇到了一些障碍。2011年年初,AOL首席执行官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曾定下基调,本地新闻网络Patch在美国将会扩展至1000个“站点”,到2011年年底个人站点将实现盈利。但是到2011年年底,AOL的上述目标并未成为现实,阿姆斯特朗也对个人站点是否盈利一事未置可否,他说,“我们的个人站点还未大面积实现盈利,它们中的一些总是在盈利和亏损之间徘徊。”
有线新闻: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NL Kagan的统计,有线新闻频道在2011年为新闻投入了更多的支出,导致它们的预算增长了5%,达到17亿美元。所有的有线新闻频道的预算支出均超过上年。福克斯新闻连续第二年在预算支出中位居榜首,达到7.32亿美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及其姊妹频道HLN的预算为6.98亿美元,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的预算为2.23亿美元。虽然不再是支出冠军,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在国内和海外的办事机构达到了46家,远超过福克斯新闻的17家,以及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的20家。
本地电视新闻:本地电视台在2011年继续扩招,分析师预计,本地电视台当前的员工数量已经恢复至经济大萧条之前的水平。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在大市场的中等规模的电视台员工增加了21%;而小市场的则未增长。
2011年,本地电视台制作了更多的新闻节目,而且更广泛的共享这些节目。从2010年到2011年,电视台提供的早间新闻节目数量增加了一倍。2010年,本地电视台每周制作的新闻节目时长达到5小时18分钟。尽管2011年的数据尚未出炉,但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
杂志:2011年新杂志的发行数量也出现了增长。根据杂志数据库Mediafinder.com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度新发行的杂志数目相较于2010年度的发行数目增长了23.8%,从2010年的193本增加到了今年的239本。与2010年类似,2011年食品类杂志的增长最为显著。在上年增加了28份的基础上,该类别的杂志2011年新增加了25份。地区性杂志的情形也和2010年差不多,该类别杂志新增加的数目是所有杂志类别中的第二名,2011年新增的杂志数目达到了20份;尽管与此同时,2011年关停的该类别杂志的数目达到了21份,位居2011年所有类别杂志中关停杂志数量的第一名。婚庆礼服类杂志停刊的数目是19份,仅次于地区性杂志位居第二位。
有线网络新闻:2011年有线网络出现了众多的人员变动。到2011年年底,三大晚间新闻节目的监制人均进行了调整。数个新闻节目还更换了节目主持人。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梅雷迪思·维埃拉(Meredith Vieira)离开了主持的《今日秀》(Today Show),取而代之的是安·克莉(Ann Curry)。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还推出了新新闻杂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2011年更换了董事会主席和总裁,并完全对其早间节目进行了修改,重新命名为“CBS今晨”(CBS This Morning)。该节目由查里·罗斯(Charlie Rose)、盖尔·金(Gayle King)和埃里卡·希尔(Erica Hill)联合主持。美国广播公司在2011年也更换了总裁,而且乔治·斯蒂芬保罗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将再度出山,主持“This Week”节目。
报纸:受公司持续亏损,可能需要进一步削减支出的影响,新闻编辑室的规模继续被缩减。
所有权
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全球最大的新闻公司之一,新闻集团在2011年绝大多数时间均卷入了《世界新闻报》的电话窃听丑闻之中。尽管福克斯新闻归属于新闻集团,但因为CNN旗下毒舌”皮尔斯·摩根(Piers Morgan)在去年年底也身陷早年与新闻集团不相关的丑闻之中,前者并未受到《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太大的影响。
本地电视台:2011年,更多的本地电视台被收购,且售价更高。虽然被收购的本地电视台仍只占本地电视台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收购交易总额自2007年以来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
杂志:在消费杂志领域,2011年共完成32笔并购交易,超过了2010年的26笔。总交易金额为32亿美元,高于上年的2.14亿美元。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媒体集团Hearst同意斥资8.66亿美元收购法国出版商拉加代尔(Lagardère),后者在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100本杂志。Hearst目前在全球出版发行超过300本杂志,其中在美国市场发行19本杂志。
报纸:报纸产业在2011年年底又开始整合。其中,第一数字媒体首席执行官约翰·佩顿(John Paton)在2011年12月宣布成立一个新的风险投资部门,将投资于跟媒体相关的高科技初创公司。佩顿在很多场合中都表示,这种做法是公司“数字第一”座右铭的自然延伸。
http://www.gd365.com.cn/news/31403.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0 12:54
【案例】
北京兵人:
【三次点击,就能发出100字+1张图+链接】其实,@i即讯
最强大一项的功能,是给苦于没有原创的朋友发帖用的。你可以试试。 ◆◆@i即讯:【颤抖吧iPhone:让全中国的媒体在你手心PK】隆重推出iPhone即时新闻聚合应用:@i即讯。全媒体属性,最新视频、图片、文字新闻,新华社及各大门户、报纸,专业财经网站,连新浪高尔夫,网易手机都有...快来下载:苹果官网http://t.cn/zOvULk7
91助手http://t.cn/zONxNyK
同步推http://t.cn/zOb3OmU
轉發(104)
|
評論(47)4月19日22:09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30 10:02
【案例】
@北大新媒体[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凯文•凯利:数字媒体领域的未来】《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在中国的论坛上谈到未来的六大趋势:screening,interacting,sharing,flowing,accessing(not oweing),generating(not copying)。以下是中文字幕的演讲视频,供大家学习~http://t.cn/zOWEySJ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g1NDQwODUy/v.swf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4 22:57
【案例】
@唐润华:【媒体玩转Twitter十招】 美国两位新闻学教授在对知名媒体的twitter账户进行跟踪研究后,提出了媒体用好twitter的十条建议:
轉發(111)
|
評論(8)今天12:24
來自享拍微博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15 12:21
【案例】
◆◆@二条新闻:【《我所知道的报纸》-全媒体“陷阱”】在我看来,“全媒体”并非新事物——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几乎所有记录新闻的物理媒介和报道形式,都已存在。将这些媒介和报道形式组合,是否就成了一个新事物呢?NO!之所以要说一些“全媒体”的坏话,并非因其一无是处,而是一些“陷阱”需要报业同行警惕。
轉發(167)
|
評論(13)今天05:02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25 00:11
【案例】
南岛:
哈哈,80年代末,多少牛逼作家豪言永远不用电脑写作··· ◆◆@张向东:三年前,南方报业有个朋友说自己永远不需要用手机上网。我们立下三年之约,输的人请喝酒。这次回广州想起来问他,他说请你喝酒吧。在新技术面前,永远不要说永远。轉發(16)
|
評論(11)5月24日23:51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11 09:26
【案例】
韩国网络实名制面临存废抉择
2012年06月10日14:10 新华网
新华网首尔6月10日电(记者姬新龙) 韩国不但是世界上互联网服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率先实施了网络实名制。然而随着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忧虑不断上升,网络实名制是否合理也成了当地社会一个热点话题,政府方面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已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互联网管理制度的存废问题。
韩国多数网民起初都强烈反对网络实名制。2003年初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网上民意调查显示,反对网络实名制的网民比率要高于支持者。但随后发生的网络辱骂、垃圾信息传播、恶意“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唤起人们的深思。这些事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韩国影视明星崔真实因不堪网络谣言而自杀,舆论普遍认为网络造谣者和传谣者是这起惨剧的幕后推手。
随着民意的转向,韩国国会在2006年12月通过关于网络实名制的法律,并在2007年7月开始实施,这个新制度的实施在当时的韩国社会得到广泛支持。
网络实名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利减少欺诈、诽谤、人身攻击等恶性事件的发生。韩国当局为具体实施这一制度,还专门设立了伦理委员会等专门的执法部门,它们可根据网上侵权行为的记录进行责任认定和查处。有了良好的网络环境,韩国不但能更好地发展互联网产业,与互联网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得到遏制。
然而,针对这一制度的反对声也一直存在。韩国一些市民团体就质疑实名制能否解决互联网发展的根本问题。他们认为,网络实名制将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等现象,是对正直网民的不公平。他们主张门户网站也要承担起应对网络暴力的责任。
事实上,韩国实行网络实名制5年来,虽然有效遏制了部分恶性网络事件的发生,但并未真正大幅减少网络上的辱骂性跟帖。国立首尔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实名制实施以来,韩国网络上的辱骂性跟帖数量仅减少了两个百分点。因此,反对者认为,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成绩,韩国政府与社会却付出了巨额的管理成本,有点“得不偿失”。
目前,当地舆论最关注的主要还是网络实名制带来的用户信息安全泄露危险。目前,韩国政府的广播通信委员会要求日均访问者数量超过10万的131个网站实行实名制。网络实名制下,各大网站保存了互联网用户的大量信息,这包括姓名、生日、电话、住址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最近几年韩国频繁发生严重的互联网用户信息外泄事件,仅在去年7月份,韩国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就有3500万个用户的信息被黑客窃取。相比网络实名制所强调的社会责任,人们更关心个人信息的安全。因此这些事件被曝光后,当地社会对废除网络实名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近几年推特、谷歌、脸谱等大型社交网站在韩国越来越流行,这些外国网站并不受实名制的约束,使得本土网站无法在一个同等条件下与国际对手竞争,影响力和商业效益方面都遭受损失。韩国舆论认为,长此以往,将影响韩国本土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为此,韩国政府已在去年提出分阶段废除网络实名制的规划设想。去年12月29日,广播通信委员会在向总统李明博提交的业务报告中说,韩国将推进在网络上限制使用身份证号码的方案,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广播通信委员会表示,随着推特等海外社交网站不断涌现,韩国网络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有必要讨论是否废除网络实名制。委员会的官员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当局首先会听取各方意见,研究实名制的利弊,最终是存是废将从修改有关法律做起。
韩国在网络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值得各国深思。一方面,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树立网络伦理,有助促进网民乃至全社会诚信自律;另一方面,相关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反而容易让这个制度给网络管理带来负面效果。
http://news.sina.com.cn/w/2012-06-10/141024567793.s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6-22 11:30
【案例】
人民搜索再次更换旗下即刻搜索Logo标识
人民搜索旗下通用搜索引擎历次Logo沿革
6月19日上午消息,人民搜索旗下通用搜索引擎平台即刻搜索(jike.com),今日启用全新设计的Logo,这也是该平台第二次更换标识。在成立之后的两年中,每到周年纪念前后更换Logo,似乎已经成为这家搜索引擎的传统。
今日早间,用户陆续发现即刻搜索的界面不一样了。之前蓝绿黑三色、棱角分明的Logo,被蓝红两色、更加圆润的新Logo所取代。
这似乎是即刻搜索的传统。自2010年6月底上线之后一周年,这家搜索引擎把和公司名一致的品牌名称——人民搜索(goso.cn)——彻底更换成即刻搜索。而在新标识使用一年之后,即刻搜索又悄然启用了新的品牌形象。
通常而言,更换品牌标识与运营策略的改变密切相关。即刻搜索的新Logo中,字幕i与即刻两个字以同样的红色标出,似乎与搜索及时性有一定的联系。不过,即刻搜索官方在接受新浪科技连线时,并没有对Logo更换一事做出正式解释。
按计划,即刻搜索在上线两周年之际,试水网络营销等商业服务。
2010年6月底,人民搜索测试版正式上线,由人民搜索由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微博)合资组建的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负责运营。去年6月20日,运营已一年的人民搜索启用新域名jike.com与新标识,并将原人民搜索的品牌变更为即刻搜索。(孟鸿)
http://news.sina.com.cn/m/p/2012-06-21/10042463357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24 22:04
【案例】
@头条新闻:【新浪新闻中心全新改版上线】新版新浪新闻中心(http://t.cn/h5my0)6月24日晚改版上线,突出了视觉化、互动化和观点性内容,全面优化了视觉效果,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资讯阅读体验。相比旧版,您对新版感觉如何?http://t.cn/zW29kYI
诚挚邀请您参加调查,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http://t.cn/zW2aOeY
轉發(75) | 評論(47)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26 10:06
【案例】
◆◆@媒介评弹:【推荐:路透社《网络报道守则》】记者如何使用网络信息?记者上社交网络如何公私分开?路透社皆有成文规定,甚至规定“当你必须以记者身份出现在社交网站时,请事先征得主管同意”,值得国内媒体借鉴。本守则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译自《路透社报道手册》:
轉發(397) | 評論(67) 6月23日02:25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6-29 13:22
【案例】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手机报:日薄西山】昔日风光无限的手机报目前正在遇到移动阅读客户端的猛烈冲击。据易观数据:2012年Q1,移动阅读市场收入达到12.15亿元人民币,移动阅读活跃用户数达到3.45亿,手机报收入首度跌破手机阅读市场半壁江山,为47.72%。而两年前,手机报收入占比还高达88.57%。http://t.cn/zWUCHKy轉發(9)
|
評論(3)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14 18:18
【案例】
猫扑:
历史啊。。。。突然好庆幸我们活在500G硬盘只有两个巴掌大的时代。。。 ◆◆@中国时尚生活:【这是什么大家伙,需要出动大叉车?】 它只是容量为 5MB的硬盘,重量超过一吨!不相信?你没有看错,但那是在1956年。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19 11:06
【案例】
龙金科的碎话台:
腾讯,全媒体,全息媒体,全息云平台。小马哥的政治分量越来越大 ◆◆@记者闵云霄:【快讯:财新传媒确认腾讯入股】@财新传媒:腾讯加入成为财新股东之一,而浙报控股亦保持原有持股比例不变,腾讯不参与财新传媒的日常运营。这意味着,之前爆料的浙报传媒向腾讯转让其持有财新传媒19.77%的股份(挂牌价格为5647.60万元)不实。腾讯借此进军纸媒,未来财新不可能发腾讯的批评稿了! 轉發(4) | 評論(3) 1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4 17:38
【案例】
微博成奥运报道新方式 奥组委为其立规矩
2012年07月24日11:43 中国新闻出版报
社交媒体
伦敦奥运
眼看着,伦敦奥运会就到了跟前。每逢这种举世瞩目的盛事,自然又是各家媒体的一场无形之战。那么开战在即,各家媒体为这场盛宴做了哪些准备?谁将大显身手?又有哪些新看点呢?
有进有退
直播退出第一线 重播和点播跟进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周六,人们又要在兴奋中“熬”着过了: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3:12,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将拉开大幕。“当你在电视机里见到70只羊、12匹马、10只鸡、9只鹅在一块大大的草地上,还有整齐的篱笆、牛和牧羊犬……你不是到了英国的某个乡下农场,而是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深圳晚报》日前用绘画般的文字预报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主打的田园风。
不难断定,只要没什么特殊情况,大多数人还是会定好闹钟,义无反顾地从床上爬起来收看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当然,到8月12日凌晨3点再爬起来一次看闭幕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伦敦奥运会全部比赛历时16天,能够每天凌晨爬起来观战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刚送走个欧洲杯,又来了个更狠的——奥运会,熬不住呀!”不少网友这几天都发表了类似感叹。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表示,“熬不住了,就第二天看重播和点播吧”。
放弃直播,改看重播或点播,这也许是受众观战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最大差异。几大门户网站目前也纷纷表态,他们此次主攻点播。新浪方面表示,时差会降低伦敦奥运会网络视频直播的吸引力,因为伦敦奥运会大部分比赛是在北京时间的凌晨进行,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家中,即使想起来看比赛,也会习惯性选择电视。搜狐方面认为,深夜通过网络收看直播的人数会比白天少很多,这种情况下选择价格相对低的点播权比较合适。毕竟,如果受众晚上没看直播,白天通过网络看点播视频就能满足需要。加之CNTV此前就表明,今年不与其他网站分享直播权,因此,几家网站今年都是从CNTV购买的C类转播资源包,其中只包含点播权而无直播权。
网站如此,奥运报道的王者——中央电视台也在伦敦奥运会报道方案上特别提到了时差问题和重播问题。央视的报道方案指出:“根据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重播收视情况看,半数以上重播取得了超出上月同期的收视成绩。因此要注意对开、闭幕式资源的重复利用具备高收视的潜力。鉴于伦敦和北京存在时差,重播价值更大。CCTV-1、CCTV-3、CCTV-5和CCTV-7各频道适时安排开、闭幕式文艺演出部分的重播。”
有来有往
你微博 我推特 他FACEBOOK
社交媒体在这几年火之又火,如今终于到了一次大检阅的时间。“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互联网上网速度还很慢;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智能手机还未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社交媒体还没成气候。”伦敦奥组委负责传播事务的主管杰基·布洛克说,“在伦敦,万事俱备,每个人都可以用社交媒体来关注奥运会的比赛。”就在伦敦奥运会进入最后的倒计时这几天,也不断有“伦敦奥运将成首届社交奥运”的语言出现。
在中国,微博将在伦敦奥运报道中占有特殊一席的推测也产生了大约一年时间,事实果真如此。中国网络电视台在伦敦奥运报道的首页上开通了微博行动专区,张斌、孙正平、韩乔生、沙桐等前往伦敦进行报道的主持人和记者都已经在“我在前方”的队伍中一一“站”好。7月21日下午,央视前方记者尉迟学敏就通过微博发回图片报道:“乒乓球队员在和英国当地小朋友切磋球技,估计也只有国球能在奥运会赛前搞这样的互动联谊了,后天中国乒乓球队将进驻奥运村。”央视名嘴韩乔生7月21日到达伦敦后,很快通过微博开始了自己的预热报道,“这次伦敦奥运会,央视派出419人,另有312人组成的为国际奥委会(微博)制作信号的团队”。《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近30位名嘴、181个夺金热门运动员被腾讯招致麾下,到时候不仅能看到一手新闻,还能上这些人的微博上去看看他们在伦敦的所见所闻。此外,多家传统媒体也加入到微博的角逐之中。比如,早在4月,《羊城晚报》就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招募100名在英国留学、工作及居住、生活的华人作为奥运报道特约记者,加入《羊城晚报》的报道团队。
当然,自媒体的“想说就说”目前也成为伦敦奥组委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为此,他们已经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来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比如,观众可以用智能手机对赛事进行摄录,但内容不允许被上传到公共网站上;奥运会志愿者使用社交媒体时不可以向公众透露其服务的位置及相关图像,也不能披露他们因职务关系而联系上的各国运动员、名流和高官的任何信息。
有奇有特
为奥运赛事预热各路特刊费心思
对于久经沙场的传统媒体来说,奥运会的报道尽管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却也费尽心思,特派记者、奥运特刊等一系列“特”让受众早早感受到奥运会的特别所在。
7月23日,在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特派记者单红到达英国,开启赛场一线报道之旅的同时,《无锡日报》的奥运特刊也于当日重磅推出。精心设计的特刊取名“无与伦比”,是从“无锡”和“伦敦”两个地名中各取一个字,体现了特刊的地域特征,同时预示着祝福《无锡日报》此次奥运报道精彩出色、无与伦比。在赛事进行的半个多月里,《无与伦比》特刊将每日推出,实时更新的《英伦传真》、《奥运QQ群》、《微奥运》以及活泼醒目的《奥运面孔》将掀起“全民奥运”的风潮,并与读者同在。
《新安晚报》更别出心裁,请到“韩大嘴”韩乔生担任伦敦奥运特刊《美“伦”美奂》的总顾问。远赴伦敦“前线”担任现场解说的“韩大嘴”,在百忙之中除了频频出现的“韩乔生语录”会让受众过瘾外,他笔写下的奥运又会是怎样的精彩同样令人期待。
除了常规的赛事报道、赛后故事挖掘之外,赛前花絮也成为各家媒体报道的预热点。《北京晨报》、《新京报》、《郑州晚报》等报纸推出伦敦奥运倒计时专版,密切关注有关伦敦奥运、运动员的点滴赛前动态,为受众营造奥运氛围。(记者 牛春颖 见习记者 赵新乐)
http://news.sina.com.cn/m/2012-07-24/114324834247.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7-25 18:48
【案例】
张小龙谈移动互联网产品2012-07-25 15:25 推荐: P迪 浏览: 8 views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 [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7[/url]
摘要: 2012年7月24日下午14:20—23:30,我应邀参加了《腾讯大讲堂》的特别讲座,由微信之父张小龙主讲《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的讲演长达8小时20分,是我此生参加过的最漫长讲座。腾讯为此开设17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1700人。...
2012年7月24日下午14:20—23:30,我应邀参加了《腾讯大讲堂》的特别讲座,由微信之父张小龙主讲《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的讲演长达8小时20分,是我此生参加过的最漫长讲座。腾讯为此开设17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1700人。晚上19:10分听众晚餐,20:30继续进行。恢复演讲时在线直播用户依然有600余人,加上分会场听众,总计有超过800人听完全程讲演。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可能是张小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公开讲演,在公众面前讨论产品。在这次演讲中,他把自己15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今后将不再做类似公开课。
这一讲座受到腾讯保密协定约束,因此其中令人惊叹的新产品特性演示不可以对外公开。同时,腾讯大讲堂举办的这一公开课的目标群体是腾讯两万余员工中的产品经理,其中涉及大量腾讯公司业务也不宜对外公开。因此,作为唯一的受邀外界自媒体,我只能根据授权部分内容进行阐述。因此,腾讯相关人士请先阅读下一段落的内容:
作为腾讯前员工,我清楚地知道这一课程的全部视频和PPT资料都储存于腾讯KM平台,请务必在阅读本文前完整浏览一次8小时20分的视频资料。张小龙关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全部思考和分析,都在这8小时20分的视频之内。其中,所有内容都来自张小龙业余时间用手机记录下来的产品心法300余条。经过精炼和分类之后,形成了长达180余页的PPT文档。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素材,完整记录了一个产品经理的个人思考和感悟。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前后文逻辑背反抵触之处,很容易地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它很清晰地给予以下启示:
1、 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结论,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产品。
2、 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因此,我的体系化阐释和原文相比,完全落到了下乘。阐释只是为了便于受众接受和理解,但是永远无法和原文素材相提并论。因为实际操作的产品经理在实践中,并未受到任何体系化阐释的指导和影响。相反的,这种阐释很可能成为个人理解的障碍。以下内容和张小龙的PPT内容并非一一对应,完全基于我个人对张小龙的认知和理解衍生而成。请在完整浏览视频资料之后,再行继续阅读本文:
一、微信的演化
2010年11月19日23时58分,张小龙在腾讯微博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我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 (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
(http://t.qq.com/p/t/2509031165724)
第二天,2010年11月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一年零8个月之后的2012年7月,随着微信4.2版本的发布,可以看到那一晚张小龙关于iPhone5的所有狂想都在微信上得以实现。而就在此时此刻,张小龙都未必意识到一个简单的念头会在一年多之后如此深切地影响到一亿多用户;意识到一个普通用户此时此刻,仅凭一台iTouch和网络就可以完全改变以往有电话相随的生活。
产品经理之美就体现在这里。
微信1.0版的诞生是完全出自纯粹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考虑,立项后2个月,微信1.0版的释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KiK的启示—在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必将出现相应的移动通讯工具。KiK是一种免费短信,它很可能成为QQ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强大竞争对手。因此,从战略角度分析,腾讯必须开发一款移动通讯工具,这就是微信诞生的缘起。
尽管开发速度惊人,从立项到产品上线仅仅经过了2个月。但是微信1.0的免费模式在中国并不受欢迎。和欧美不同,中国运营商提供了丰富的套餐服务,正常用户每个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费不完。以省短信费为卖点的类KiK产品,在中国完全没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转向了图片分享。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于是,微信1.2的主体功能变成了图片分享。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冷淡,数据冷酷地证明了用户对手机图片分享没有兴趣,根本无法构成一种基本需求。
微信2.0的推出是微信团队在极短时间内的第三次试错。免费短信在利益上毫无吸引力,图片分享市场并不认可,产生内容的门槛远比预计要高。从用户在手机上输入内容的便利性出发,微信2.0将产品重心完全投入了语音通讯工具。作为一种重要指标,新浪微博每分钟出现一条关于微信的搜索结果,确立了微信2.0快速流行和传播的基调。
微信3.0是教科书式的经典产品开发节奏教程。当时,微信的竞争对手米聊拥有先发优势。米聊的产品经理甚至预判微信3.0的新功能是抄袭米聊的涂鸦功能。但是,微信此时已经初步明确了产品方向,没有做涂鸦功能,而是依托用户基础,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视频”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成为微信的爆发点,从此微信开始使用QQ邮箱和腾讯自身资源,进行强推广,用户突破2000万人大关,产品日新增用户以数十万量级增长,确立对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
当用户超过一亿之后,微信4.0推出“朋友圈”,建立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开放API接口打造移动社交平台。微信4.2推出视频通话功能,彻底封闭手机通讯工具上的任何其它可能。从此,微信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产品地位。未来一系列新功能的演进,都将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进行。任何试图以节省电话费、短信费作为竞争卖点的产品,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竞争的可能。因为微信提供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讯服务,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除非竞品能够提供一种更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则无法构成竞争关系。
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
手机作为一种联系工具,天然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群而非个人。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人群,主要工作是研究人类群落的行为模式。用产品为人群提供服务,并且要预判人群卷入之后行为模式的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人类群落也处于演进过程中。早期人类是村落人群模式,村落中的每个人认识每个人,人际关系以非常实际的亲戚关系和职业关系为纽带。现代人类是社会化人群模式,人群数目极大增长,人际关系依托于抽象的社会生产关系:契约、合同、雇佣关系。。。。。。产品经理曾经是村落里的铁匠,他认识每个村民,每个村民也认识他。而在今天,产品经理完全退居幕后,他不可能认识每一个用户,用户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因此,产品经理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各种选择:他可以提供某种基于熟人群落的旧式服务,以增进熟人群落的情感为产品目的;他也可以提供某种基于大数人群的新式基础服务,以便于人们彼此认识,协调工作,从自利为基础的无序活动中自组织处有序活动;或者,他也可以提供某种中间类型的产品,帮助人们平滑度过两种人群模式,减少由于变化而产生的阵痛。
但是,产品经理的主流应该是服务于未来。先于人众接触新技术新知识,并把这种认知转化为产品,利用产品提供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人群。尽一切可能,降低学习成本,利用人类的本能设计产品,使得人群得以顺利“滑入”新的产品使用场景。
在所有这一切之上,产品经理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社会美和善和总量。
三、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素养
1、 敏锐感知潮流变化。移动互联网产品会从相对匮乏时代进入相对富足时代,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会随时日流逝而日渐增加,产品终将成为一种时尚业。产品经理若是沉溺于各种新鲜玩意儿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错过真实的时代潮流,无法把握人群的真实需求。
2、 放弃理性思维。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变化极快,传统的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制定产品三年规划,在新的时代里已经落伍。人类群落本身也在迁移演变,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把握用户需求。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3、 海量的实践。尽管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称是领域内的专家。但是,这不意味着存在天降天才的可能。《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5、 负责的态度。拥有合适的方法论和合适的素养,成功的产品经理还应该有对自己和产品负责的态度,唯其如此,产品经理才能足够偏执,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抵挡住来自上级和绩效考核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变形、不妥协地执行产品策划。
四、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原则
1、 绝不考虑Web形态,一切考虑都基于APP。
2、 产品优先级:
(1)有趣高于功能,产品必须有趣,必须Cool,才可能形成传播和口碑。
(2)功能高于交互,明确的功能满足明确的需求,用户不会在意炫酷交互效果。
(3)交互高于UI。便捷、快速的交互设计为先,围绕具体功能实现UI,而非有优质UI方案为此专门设立一个功能。
3、 聚焦:一个APP只做一件事情,一个大而全的APP意味着全面的平庸。
4、 永远一维化: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的问题,Twitter的Timeline就是一个好的范例。而类似Facebook、Path那样的滑出式菜单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使得产品拥有两个维度,加大了用户理解的困难。
5、 保持主干清晰,枝干适度。产品的主要功能架构是产品的骨骼,它应该尽量保持简单、明了,不可以轻易变更,让用户无所适从。次要功能丰富主干,不可以喧宾夺主,尽量隐藏起来,而不要放在一级页面。
6、 不要让用户选择。同一个页面之内,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个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个展示方式。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痛苦而非享受,因为他们只会因此而感觉到困惑和恐惧。用户宁可采取重复操作漫长而固定的操作路径,也不愿意使用多变的快捷方式。
7、 隐藏技术,永远展现简单的、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直觉的界面。开发不可以为了炫技而展示功能,产品不可以为了炫耀而功能堆砌。
8、 拒绝个性化。除了依靠设计特色而立身的APP,换肤一类的个性化设计,除了让产品经理幻觉自己做了许多工作而自我满足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只能证明产品经理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因为自信的产品经理凭借默认皮肤就可以满足用户。延伸开去,一个好的产品,其功能应该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无需为地区做特别定制化。
9、 产品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性中的贪嗔痴,这是用户的痛点。能把握住之后,产品经理应该超越其上,用产品帮助人们得以解脱。
10、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不去迎合上司,不去讨好用户,不去取悦自己。
11、 分类!分类!分类!这是产品经理在确定产品主要功能构架之后,唯一应该为用户做的事情。分类无助于降低产品使用的难度,但是可以帮助用户认知产品和周边的世界。
12、永远围绕功能而做设计,永远不要倒过来做这件事情。
13、 一个产品的基本功能不受用户认可,做加法也无济于事。
14、 想不清楚一个功能点之前,宁可不做。
15、千万不要让用户在产品里“管理”什么。
五、“自然流”的设计思路
好的产品应该隐藏产品经理的个人意图,用户仅仅凭借直觉和经验就可以顺利使用,以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坏的产品提供产品说明书,其恶劣程度和Tip和文字说明数量正相关。为此,好的产品经理可以和用户之间平等对话,无需刻意谄媚、恶意卖萌,产品本身就会说话。
自然流的产品,它本身就可以可用户交流。针对用户的任意一个动作,给出唯一的、清晰的反馈,并且能让用户没有任何偏差地接受。它没有人造物的冰冷生硬,而有一种温暖的人性存在。例如在IOS中微信朋友圈里的评论按钮,按下之后弹出“赞”和“评论”弹窗。这一弹窗快速向左滑动,然后像碰到什么东西一样快速向右反弹一个很小的距离,然后才最终停下来。用户可能根本未能意识到这一微小的停顿,但是在潜意识里,他们会感受到这个弹窗并非全然的人造物。因为根据生活经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运动直接变到绝对静止。
绝对不要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产品经理的伟大和聪慧,产品经理应该完全隐没在产品之中。用户应该可以不假思索地上手,按照设计意图行事,从中获得既定的正向反馈。这一切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用户感觉似乎产品天生就应该这样使用,从产品还未出现之前很久就应该如此。好的产品不会强调自己存在于世界之上,它只是努力地、毫无痕迹地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做自然流的产品,必然会在美学上倾向于简单,反逻辑。产品经理必然的选择是做减法,在诸多功能中选取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在诸多特性中选取最符合直觉的一项,于是产品也就拥有了优雅和简洁,让人难以忘怀。极简和极自然,使得模仿无法存在,因为没有人可以造出更好的体验来。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微信的对话界面中,是针对信息长按弹出删除,而不是在页面左上角放“编辑”键,点击进入编辑删除?
2、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不做分组功能?
3、 为什么微信视频对话,不可以直接发起,也没有通知声?
七、结语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张小龙
来源: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578.aspx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PPT,此为手拍版,清晰度还好,可以称得上是DVD版本吧!先看着…
0
http://www.alibuybuy.com/posts/75151.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3 11:42
【案例】
◆◆@于海青:不管曾经多么辉煌,也不管拥有多少精兵强将,如果在新媒体时代不能放手一搏,一定会后悔!退一步讲体制内媒体如果不去创新,去适合市场发展,加速整合,即使国家再支持也缺少时代的色彩音符,因为新媒体其实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geming!,不仅改变生活习惯,还会改变社会结构和分配,甚至影响意识形态!
轉發(17) | 評論(10) 3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9 16:05
【案例】
陈永东:
难道除家人、爱人、朋友、同事、路人之外,就没其他人了?「如同体」造句:我认为______如同自己的______!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媒体也得性感】分享一组有趣的数据:在互联网用户心目中,47.3%的用户将电视比作家人;30.7%和29.2%的人认为电脑和智能手机如同自己的爱人;24.7%的人则认为平板电脑更像朋友;26.8%的人视纸媒为同事,户外媒体更被看作路人。跨屏时代真正来了!#DCCI2012网络视频数据# http://t.cn/zWOgpS9
轉發(17) | 評論(3) 4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11 20:15
【案例】
雷锋读图:“伊妹儿”发展史你了解多少?
http://www.leiphone.com/0811-danice-email-evolution.html
来自:雷锋网
电子邮件曾经是网络上的最主要通信方式,有着一个很亲切的昵称“伊妹儿”。从1965年诞生以来,电子邮件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将近50个年头。电子邮件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但是你对它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你还记得注册的第一个电子邮箱账号吗?世界上第一封垃圾邮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HotMail的来历又是怎样的?
在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的冲击下,关于 电子邮件是否仍有必要存在的争论时起时落,不过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有众多忠实用户,尤其是在各种商务交流中,电子邮件仍是主要沟通手段之一。无论电子邮件的未来如何,它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都曾扮演过的重要角色是无法被抹杀的。下面一起通过今天的雷锋读图回顾那些电子邮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http://www.looook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700&extra=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8-20 20:24
【案例】
杨溟:
不奇怪,百度建云计算中心,一年电费就得几个亿。百度动向,请有心媒体高度关注。 //@任威风:除了17亿的基建投入,剩下的30亿投资能給地方政府带来GDP吗? //@阿猫薇: 商人不做赔本的买卖。 ◆◆@曹增光:百度李彦宏在老家阳泉投了47个亿,建云计算中心,购买设备约29亿元,基建17亿元,山西各路大员去了一票人。剔除李本人老家缘故,有人质疑应该考虑北上广大城市,产业齐全,配套好。但恰恰忘了,数据中心属高耗能,是由资源驱动的,土地、电、水等资源禀赋好,温度适宜、环境好,带宽便宜,足矣。 轉發(40) | 評論(15) 今天17:31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9-24 14:36
【案例】
泛媒观察《赫芬顿邮报》总结的11条数字杂志教训
9/24/2012
来源:虎嗅网
《赫芬顿邮报》号称“互联网第一大报”,创办于2005年,现在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网站之一。2011年2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收购该报。《赫芬顿邮报》网站8月19日在发布第十期数字杂志《赫芬顿杂志》时,顺带总结了做数字杂志的十条经验教训,多有干货,国内新媒体人可借鉴。
新浪传媒翻译了这篇文章:
1.从一开始头脑中就要有结束的意识。《赫芬顿邮报》一直都在寻求一种能使读者品味较长报刊文章的载体。在线阅读3000字以上的文章从来还没取得过很大的成功,但《赫芬顿邮报》已经开始在网站的小块内容中放入这些文章。一个在创建动态应用、周刊和新闻业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团队已经组建起来,我们在一块白板上写下了一些基本观点,并很快以“赫芬顿”为名;我们觉得,它也是赫芬顿品牌的一种延伸。
2.选好一个发布平台。我们与创建版本的团队一起开始了工作,它是一个基于客制化馈送的杂志——以及由InDesign设计师定制的周刊Engadget。我们决定使用定制模式开始,因为在构筑像杂志一样的因素中,它会赋予我们更多的设计控制。
3.从小做起……MVP。作为一个报业公司和一个科技公司,《赫芬顿邮报》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这使我们可以开发自己的发布平台,并且无需依赖现成的产品。在技术领域,它被称为“最小可行产品(MVP)”——需要将更多产品投放到人们手中所做的最少的。它完全不同于我们站在编辑一边所想的:交印时必须完美。伴随着《赫芬顿杂志》的读者在不断地成长,我们将在平台的扩展中投资;还有好多要做。
4.按照开胃菜、正餐和甜点的顺序运作。在与我们的执行编辑Tim O'Brien工作之中,我们开创了以小型报道在前,后面紧跟一系列《赫芬顿邮报》博主专栏的杂志惯例。这样我们便可刊登较长篇幅的文章,而它的分量看起来却很轻。这种想法是它就像一顿美餐。
5.别忘了你的DNA。我们知道,当我们一开始研发这一应用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确定它能包含进去评论和社交分享功能。我们决定报道底端加上以评论功能。对《赫芬顿邮报》而言,报道是会话的开始。
6.从第一天的社交开始。我们必备的一件东西即从应用中共享文章的能力。我们具有通过Facebook,推特和电子邮件进行共享的能力。这在目前的环境下是一种必备的能力。我们不能在2012年生活在一个有围墙的花园里。
7.打造梦幻团队。在我们获得制作杂志的批准之后,我们必须尽快决定第一版采用何种特性。在组建研发团队的时候,我们也用这段时间打造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杂志设计师,照片编辑和制作团队。我们正在设计平板电脑应用,而不是能够复制的印刷报纸。很快Andrea Nasca、Peter Niceberg、Anna Dickson、Eve Binder、Susana Soares和Troy Dunham加入了近来,因此我们正在进行发布的倒计时。
8.仅仅因为我们可以,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做(同样被称为:EDIT!)。有了数字版以后,我们不用担心页面制约了广告。我们有时会遇到需要发布大量内容的这样一些问题,而现在我们不必担心页面问题,所以尽可能的选择发布。从另一方面来讲,你完全没有必须注意没有发布的东西太多的必要。我们已经学会了编辑、移动、回退和何时加入一些其他东西。相关的内容的效果很好,给了我们一个引入其他特性的理由,但我们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引入所有东西。此外,我们在将很多视频嵌入应用中的时候比较谨慎,应为它使下载缓慢。编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9.千万别使iPad应用太暗。这是一个固定式的超级照片模式——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照片编辑Anna Dickson所钟爱的。她说,“在我的印刷时代,我们一直使用比较暗的照片。我们不得不去掉绚丽的照片,这仅仅是因为它们不能在印刷中很好地复印”。然而,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所有iPad视网膜照片显示得非常完美,特别是在我们可以利用新视网膜显示技术的优点时。
10.提前计划。这是一个周到,经过检验的习惯性产品。相比将它们放到网上而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冷静地设计。然而,要将它做好需要预先计划,并与设计、技术和编辑进行很好的沟通,以及对过程的重视,并恪守编辑体力和日常工作流程。
11.它是一项应用。非常正确,它并非一本杂志。我们喜欢《赫芬顿邮报》所包含和体现出的传统杂志的优点,但它是一种数字产品,同时设计需要展示技术差异,这种差异使它成为一项独一无二的应用。我们有使设计成为流行技术的雄心壮志,因此,期待看到更多我们的团队曾经有过的团结。
泛媒观察
http://panmedia.net/pmi-watch/173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17 23:50
【案例】@四方互动:#四方聚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互联网】精英与草根,恰好是中国互联网人群分化的真实写照,中国没有一个所谓"全民的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是人为割裂的。那么精英与草根有着怎样的鸿沟呢?
轉發(2) | 評論(3) 今天10:41 來自专业版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13 13:14
【案例】
@媒介360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美国大选】从过去的广播时代,到电视时代到现在的网络时代,科技发展进步也对美国大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交媒体迅速变成一个至关重要的竞选平台,这样的平台能让候选人和他的支持者及跟随者有直接的联系关系。详见http://t.cn/zjz5V9i
| 轉發(11) | 評論(4)
48分鐘前來自专业版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16 17:10
【案例】杨国斌Yangguobin
如果要选国内传播学或新闻学的经典论文,译成英文推向世界,您会选哪些? -- 请微博上的朋友们多多推荐。。。//@宋华琳: @李洪雷CASS //@乐媛-厦大: 感谢杨老师的推荐!
◆◆
@杨国斌Yangguobin
发表了博文 《新媒体研究的9本英文新书 - 无关中国》 - 今天要给某小朋友荐有关新媒体的书,想了想书挺多,但值得推荐的并不多。虽是研究新媒体,读书看来还是要回归经典。 下面是这两年出的相关论著,名单 http://t.cn/zlda9Fn
新媒体研究的9本英文新书 - 无关中国作者:杨国斌新媒体社会发布于:2012-11-01 09:17:27今天要给某小朋友荐有关新媒体的书,想了想书挺多,但值得推荐的并不多。虽是研究新媒体,读书看来还是要回归经典。
下面是这两年出的相关论著,名单不全,希望朋友们见到别的好书补充吧。研究中国的论著原曾列出过,这里省略。最值得推荐的是最后4本,全是Polity出版社的书。
1. Bimber, B., Flanagin, A. & Stohl, C. ,Collective Action in Organizations: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inan Era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2. Jennifer Earland Kimport, Digitally EnabledSocial Change (MIT, 2011).
3. Philip Howard, TheDigit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Political Islam (Oxford, 2010)
4. David Karpf, TheMoveOn Effect: The Unexpected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alAdvocacy (Oxford, 2012).
5. Sarah Sobieraj, Soundbitten:The Perils of Media-Centered Political Activism (NYU Press,2011).
6. Leah Lievrouw, Alternative and Activist New Media (Polity,2011).
7. Robin Mansell, Imagining the Internet (Polity, 2012)
8. Zizi Papacharissi, A PrivateSphere: Democracy in a Digital Ag
……
以下隐藏47字,点击查看
查看全文
此博主还发表了:
◆收起
| 轉發(161) | 評論(20)
11月1日09:35來自新浪博客
標籤:
收藏:11月3日20:06
保存取消
新媒体 +加標籤
| 轉發(3)| 取消收藏| 評論(3)
11月3日19:57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21 23:36
【案例】@央视新闻
【世界电视日 “明天”的电视是什么样?】每年的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2013年电视将流行什么技术?什么样的电视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电视市场的技术革新、产业布局在2013年将会催生哪些新产品?世界电视日,让我们来探寻一番“明天”的电视是什么样子。
| 轉發(41) | 評論(20)
今天22:22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27 19:48
【案例】
【案例】
人民日报:随着新媒体崛起和媒介融合推进,媒体工作者的新闻理念、业务内容、工作方式都在改变 传媒人转型之惑2012 年 11 月 27 日admin
吴梦娜
《 人民日报 》( 2012年11月27日 23 版)
插画:李瑞宁
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进军的过程中,对人才的传播理念、工作方式、业务能力、考核管理以及组织结构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媒体集团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全媒体新闻生产中心的建设,但新的生产体系是否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潜能, 关键还在人
2012年7月,田宇告别他工作了十年的报社。十年里,他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甚至想办一张自己的报纸”,现在,他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新媒体主管。
今年,某知名网络公司聘请田宇担任文化频道主编,他从一个内容生产者变成了管理者,带领13个人组成的团队。
田宇的情况并非特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媒介融合的推进,越来越多像田宇一样的媒体工作者正在“转型”。他们的新闻理念、业务内容、工作方式都在改变。
多家媒体高层表示,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融合转型进程中,人才和技术成为首要瓶颈。传统媒体进军新兴媒体,不仅体现在媒介本身的融合,而且直接地影响到了每一个媒体人。
转战新媒体
过去,田宇每天做的“差不多的事情”就是约稿、讨论选题、做版面,而现在的“挑战”则是规划文化频道的发展、开展部门间的横向合作、组织召开市场会等。
选择新媒体来“挑战自己”,源于田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认识。“新媒体平台分走了大量广告,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纸媒的广告额能达到每年几亿元,报纸记者的收入水平比现在都要高。”
传统媒体的困境不只广告收入下滑。每年,都有大批新闻工作者从传统媒体流失,即使在新媒体崛起前,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不过,更多的“转型”还是源于对全媒体人才出路的信心。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媒体和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报业适应、融入“全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也给媒体就业提出了新的问题,职业传媒人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在全媒体时代立足和发展呢?当媒体就业风向标指向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时,跨媒体、全能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人才和技术,是我们新媒体最欠缺的”,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表示,“能产生新闻内容的人很多,但怎么让他把新闻变成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这个产品观我们很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蔡雯教授认为,当前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工作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变革,而这一变革较之前更本质、更剧烈。这些变革,涵盖了工作内容、采编技能以及组织文化。
蔡雯认为,融合媒介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擅长策划是新闻人才的必备素质。
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
虽然离开了传统媒体,但田宇认为,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依旧存在优势。因此,今后的新媒体,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专业、高效的传播平台,而内容的提供者和把关人,依旧是传统媒体。
易韬原是北京一家报社的广告部主任。2011年1月,他辞去报社的职务,来到某知名汽车网站任总经理。对于传统媒体更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他也表示认同:“我对手下的一些网络编辑,真的很没信心”。易韬苦笑着说:“他们没有传统媒体人的内容情结,甚至连错别字都要我来改。”他建议有意从事新闻行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选择传统媒体,因为只有在传统媒体,才能够受到“正统”的新闻专业训练。
“资深媒体人大量流至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是损失,但对整个传媒业来说,这是好事。”蔡雯说。
有专家指出,传统媒体进军新兴媒体,不是放弃传统,而是将人才、资源、内容、品牌等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进一步挖掘、整合、延伸出来,有利于完善传媒业的生态和结构。
事实上,这也是同田宇、易韬一样转战新媒体的传媒人底气所在。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传播意识和媒介素养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今天,媒体如何利用网络素材做报道、做评论,这些都考验着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媒体公信力。
2010 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因把关不严,转发金庸病逝的虚假消息, 以致相关多位责任人引咎辞职或受到处罚, 在新闻界广受关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 传统媒体应更加重视和发挥自身的公信力优势,在发展中探索新的操作规程和把关技巧,值得深思。
进军新兴媒体、改善舆论生态,是传统媒体的价值所在,也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这已成为多位业内人士的共识。
改变后的“拷问”
产品、社区、数据、经营,这是新媒体工作者的常用词,而这四个概念,传统媒体很少涉及。
田宇在报社做记者时,只负责内容生产,现在,他要奔走在市场会议、内容会议之间,和广告部门协作,统筹团队成员的协作;易韬在原来的报社时,起初负责内容生产,后来分析财务报表、负责广告销售,现在他要“思考”:思考网站要如何发展,思考如何推进自己的想法,让员工执行。
其实,田宇和易韬面临的不仅是转行,还面临着从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型,面临着一个单纯的媒体人向复杂的公司人的转型。他们不再是一个体制内的编辑,而是一个职业化的管理者、经理人。对两种不同状态的角色认知、文化冲突,是所有传统媒体人进入新兴媒体必然要遇到的拷问。
易韬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拷问”。在报社时,他每天下午都会与报社的“一把手”谈问题,而现在,他经常几天找不到老板,网站的大小事务全由他定夺。权力变大的同时,更重的责任也随之而来。
有专家指出,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进军的过程中,对人才的传播理念、工作方式、业务能力、考核管理以及组织结构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的情况是, 许多媒体集团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全媒体新闻生产中心的建设,但新的生产体系是否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潜能, 关键还在人。”这位专家说。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很多高校开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增设“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
也许,相比于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十几年的资深媒体人,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媒体人”,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转型,但在他们面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www.peopledaily.me/archives/5123
新媒体董少伟
转学新媒体的同学们!//@中国网络传播学会: #全媒体时代需要怎样的传媒人?# “人才和技术,是我们新媒体最欠缺的”,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表示,“能产生新闻内容的人很多,但怎么让他把新闻变成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这个产品观我们很缺。”
◆◆
@人民日报
【全媒体时代需要怎样的传媒人?】传统媒体的困境不只广告收入下滑,每年都有大批新闻工作者从传统媒体流失。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的媒体和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报业适应、融入“全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职业传媒人该以何种姿态立足?http://t.cn/zjq5uCs人民日报
(3)| 轉發(289) | 評論(91)
今天18:2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8 18:12
【案例】
@PhilipKuai
推荐!
一张图说清楚,社交网络的前世今生
@肖明超
@广告主杂志曹礼财
|
轉發(21)
|
評論(8)
今天13:16來自微博桌面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10 22:25
【案例】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孙志刚博士
最理想的是,对 The Daily 过去的内容做一个内容分析,从而帮助了解内容的质量可能与其失败的联系。好产品应该与好内容有显著的相关性。
◆◆
@skyshan
新闻集团宣布关闭旗下iPad电子报纸《The Daily》,当初默多克老爷子狠下心砸钱准备向新媒体探索,结果没两年就被彻底关闭,让人唏嘘不已,一时激起各大科技网站对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新媒体的大讨论。
|
轉發(4)
|
評論(1)
3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18 12:38
【案例】
陈永东
那腾讯、新浪等所背负的“罪名”就多了,哈哈。模仿成风、竞争惨酷! //@抬头365: 搞死中国博客的罪魁祸首是新浪//@陈永东:在想,国内的博客书写及阅读有所衰落,是否与许多人浮躁、没空或不愿花时间思考有关?@方兴东
@刘兴亮@刘锋互联网进化论
@王帅民
@头条博客
//@老醋花生米邓健: 转发微博
◆◆
@陈永东
【美国社会化媒体最新数据】据Nielsen的2012年12月数据,美国PC上社会化媒体访客数前三为Facebook、Blogger及Twitter;移动APP上访客数前三为Facebook、Twitter及foursquare;移动Web上访客数前三为Facebook、Twitter及Blogger。需注意的是:1)美国的博客访客众多;2)各渠道Pinsterest访客都飞速增加。
|
轉發(15)
|
評論(3)
今天09:51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
轉發(2)|
收藏|
評論(4)
16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20 23:02
【案例】
彭兰
我一直认为维基是公民新闻的一个平台//宪阁微观:“3-4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条基本完整的突发新闻,这已经达到了大型媒体的水平,而且新闻报道的细节程度远远超过新闻媒体。能否给传统媒体或通讯社以启发?媒体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页面,允许网友来添加信息,这样的新闻不是又快又好又准吗?”
◆◆
@第一财经周刊
【众包新闻你好,请叫我“维基通讯社”】 “自由的百科”让维基百科具备了一个通讯社的巨大潜力,匿名编辑更新新闻、补充内容的速度几乎与新闻发生同步。近日,一位国外博士的博士后研究项目专门研究了维基百科这种“众包新闻模式”,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http://t.cn/zjNxI0w
via@TECH2IPO
(2)|
轉發(58)
|
評論(12)
今天17:07來自云中小鸟
|
轉發(2)|
收藏|
評論
1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布于2012-12-20 14:05:02
[url=]众包新闻你好,请叫我“维基通讯社”[/url]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维基百科报道突发新闻的速度和精确度远远超过大部分媒体,某些突发新闻在维基百科上1小时之内被编辑了100多次。
听到突发新闻,我首先选择的是维基百科而不是新闻网站。为什么?“自由的百科”让维基百科具备了一个通讯社的巨大潜力,维基百科上的匿名编辑更新新闻、补充内容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你想不到其更新速度几乎与新闻发生同步。近日,一位名叫Brian Keegan的博士所做的博士后研究项目专门研究了维基百科这种“众包新闻模式”,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Brian Keegan在美国东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社交科学,尤其是Twitter、维基百科等社交网站对于提高预测模型的贡献。Brian Keegan研究了7个重大事件,包括美国最近的枪击案、挪威枪击案等,结果发现这些事件的维基百科页面大都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建立,1-2天内就获得了数千次的编辑记录,部分事件每小时会被编辑数百次。
Keegan发现,在事件发生几小时之内,前往维基百科编辑百科条目的用户数量非常惊人,但是4小时之后,人数开始下降。Keegan解释说,起初编辑的都是网友或者事件目击者,3、4小时之后,专业编辑(其中部分为维基百科员工)开始插手编辑百科条目,将一些琐碎重复的内容取出,让核心内容凸显出来,这样一来其他人也就没有增加内容的余地。
在Keegan的调查中,最最重要的要数条目创立之后3-4小时内的志愿者和知情者添加进来的细节,但是略显杂乱,需要专业人士来修改语法错误、排版等。为什么说有知情者参与进来了呢?因为在Keegan的调查中,编辑某一具体条目的“知情者”几乎不会参与到其他百科条目的编辑,而且事实证明他们添加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正确的。
3-4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条基本完整的突发新闻,这已经达到了大型媒体的水平,而且新闻报道的细节程度远远超过新闻媒体。能否给传统媒体或通讯社以启发?媒体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页面,允许网友来添加信息,这样的新闻不是又快又好又准吗?
内容来源:Gigaom
http://tech2ipo.com/57088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22 20:04
【案例】
在朝鲜上网:这个最隐秘国家的神奇网络发表时间:2012-12-21-上午 9:57 | 评论:571条新浪微博 161条腾讯微博 更多
只有被严格挑选过的社会“精英”才能够使用网络
在这个世界上最隐秘的国家上网会是什么样呢?简短的答案是:诡异的。至少以其他所有国家看来是这样。但是随着朝鲜人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取得与外界的联系,也许会为这个国家的历史创造出戏剧性的时刻。
每一个朝鲜的官方网页上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小小的程序会在每个网页的编码里出现。这个程序的作用非常简单,但是也非常重要,只要国家领导人金正恩在网页中被提及,他的名字就会被自动放大一点点,使之从周围的文字中凸显出来。
金正恩以及过去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在朝鲜的网页中被稍微放大
这只是朝鲜这个独特而神奇的国家的网络的其中一方面。在这样一个人民被有意地与网络隔绝,从而对除了政府宣传之外的信息求知若渴的国家,网络的使用取决于政府的指令。但是人们越来越相信,这种控制正在开始减弱。
“政府将不会能再像以前一样控制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信息交流”,斯科特·托马斯·布鲁斯解释道。他是一位研究朝鲜的专家,撰写过大量相关文章。“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101年
只有在朝鲜平壤有全国唯一的一间可以上网的咖啡店。
每个在咖啡店内开启电脑的人都会发现他们使用的电脑运行的并不是Windows操作系统,而是红星——朝鲜专门开发的操作系统,据说还是由前任领导人金正日亲自委任开发的。
一个系统载入前的需读文档解释了这个操作系统与国家价值观相契合的重要意义。
朝鲜的电脑运行的是特别开发的红星操作系统
电脑的日历显示的年份不是2012年,而是101年,这是由金日成诞辰开始计算的年份,这位最早的国家领导人的政治理论决定了所有的政治决策。
普通的公民无法使用网络,上网的特权被限定在一个经过挑选的人群里,包括一些精英、学者以及科学家。
但是即便是这些人看到的互联网也实在是非常狭窄和浅层次的,与其说它是像别的国家的那些高造价全球性的互联网,还不如说它只是个昂贵的公司内部网。
“他们建立的网络系统是一个他们可以控制并且在必要时候摧毁的系统”,布鲁斯先生解释道。
这个系统叫做光明网,它由国家独立运行的网络服务提供方管理。
据布鲁斯先生说,光明网主要包括消息公布、会话功能以及国家支持的媒体。毫无意外,其中没有Twitter的踪迹。
“对于很多在观察中东现在发生的变革的独裁政府,它们没有表示要准入Facebook,也没有要引入Twitter,万一政府只是制造出一个可以被监管和控制的Facebook呢?”布鲁斯先生说。
红星操作系统运行的是改造过的火狐浏览器,名叫我的祖国,与朝鲜的网络端口同名。它还有英语版本。
典型的网页包括新闻服务,例如朝鲜之声,还有朝鲜的官方机构——劳动新闻。
但是任何对这个网络嗤之以鼻的人都得小心了,无国界记者,一个监督全球出版自由的组织表示,一些朝鲜“记者”发现自己被送到了“改造班”,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文章中的一个排印错误。
除了光明“内部”网,少数朝鲜人得以享有充分的、未经过滤的网络路径,但是相信拥有这份特权的人仅限于几十个家庭,其中大部分还是与金正恩有亲戚关系的家庭。
“蚊子网”
朝鲜不愿意他们的人民与网络连结的行为被一些人驳斥,如同一种交换,如果朝鲜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存活下来,他们就必须稍加开放自己。
相比中国拥有它著名的“超级防火墙”,屏蔽掉诸如Twitter之类的网站,以及时不时屏蔽BBC网站,朝鲜的通讯设施被形容为“蚊子网”,只允许非常少的信息进出。
而这个蚊子网中最有疏漏的地方是移动电话。
虽然有官方提供的移动网络,但是不支持数据连接和国际电话,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人持有的中国的移动手机越来越多,手机被从边界偷偷带入朝鲜。
这些从中国走私来的手机通常只能在中朝边界的10公里内使用,并且得冒着相当大的风险。
“人们现在愿意承受的风险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内特·柯雷琴说。他参与撰写了一篇关于朝鲜不断变化的传媒环境的报告,内容很创新。这篇报告题目是《寂静的开放》,采访了420个从朝鲜叛逃出来的人,从他们的故事里可以瞥见他们为了使用非法手机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为了确保手机频率不被捕捉到,打电话的时候我会把一个脸盆装满水,再把一个饭锅的盖子顶在头上,”一个受访者这样说,他今年28岁,在2010年11月他离开了他的国家。
朝鲜的手机提供3G频率,但是没有网络
“我不知道这些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反正我一次没被逮到。”
虽然他的科学方法值得质疑,但是他的恐惧的心情是确切的。
“拥有非法手机是一个严重的罪行,”布鲁斯先生解释道。
“事实上政府已经购买了探测设备要追捕那些使用非法手机的人。如果你要用手机,你该找个人口密集的区域,并且只能用很短时间。”
真实的信息
在金正日的领导期间,他会让数百辆坦克开上街道阅兵,以展示自己是个军事天才。
很多观察者称他的儿子金正恩,相反很可能会展示自己拥有精明的科技头脑,也许会为他的人民的生活带来一些高科技方面的提高。
但是这种提高的每一步都会给朝鲜人民带来一些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真实的信息。这对所有封闭的国家都可以产生惊人的影响。
“我并没有看到任何像阿拉伯之春①那样的事要来临的迹象,”布鲁斯先生说。“但是我的确相信朝鲜人民正渴望有个途径可以使用网络,这制造出了一个充满人民愿景的环境,并且这个环境是不会轻易回转的。”
① 阿拉伯之春,指自2012年11月开始以突尼斯爆发动乱为起点,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来源:译言网)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016.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23 10:42
【案例】@中国互联网研究院
【KPCB:移动互联网主要营收:67%营销来自应用,33%来自广告】
| 轉發(3) | 評論(1)
14分鐘前來自粉丝大本营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7 17:44
【案例】@人民日报
【新闻史上的今天】2009年1月7日,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获颁3G牌照,分别采用TD-SCDMA、CDMA2000和WCDMA技术制式,开启中国3G移动通信时代。2012年,中国3G用户突破2亿。(中国新闻史学会供稿,图片来自网络)
(10)| 轉發(609) | 評論(282)
今天07:00來自人民日报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10 11:45
【案例】
陈昌凤
//@新传媒网: 《人民日报》前编辑黄彩忠常说“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也送给各位。//@呂岸LuiNgon: 正如范敬宜范老所说,“惟有特色是永恒。”@陈昌凤
//@中国网络传播学会:
#新闻客户端争夺战#
@陈永东:有木有新闻客户端只是面子问题,有木有特色才是能否生存之根本。无特色,不新闻!
◆◆
@新传媒网
#新媒观察#【新闻客户端争夺战】对比四大门户的新闻客户端:从新闻角度而言,差距不大;从速度看,腾讯最快;从特点看,网易优先;从噱头看,搜狐有点意思——至于掌上新浪,似乎退出了这个领域的竞争。2013年最终的市场格局,很有可能要看腾讯对新闻客户端的决心有多大...http://t.cn/zju9ggc
|
轉發(52)
|
評論(5)
1月8日14:21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12 18:06
【案例】XLL徐林林
几年前,听广日一高层技术人员说过类似构想。老兄我低调地自我消化了。 //@古皖老烧包: //@老王JZ:转发微博
◆◆
@传媒老王
2012年《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 提出了“云报纸”的理念。李洪洋称,报纸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报纸图像,经过“云计算”,便体验到该条新闻的视频、图片和更多文字报道,这就是“云报纸”。它突破了版面、形式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对传统报纸的创新。
(1)| 轉發(64) | 評論(34)
今天16:43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15 11:07
【案例】
Twitter新搜索功能将统治突发新闻
2013年01月14日09:27 新浪传媒 我有话说(12人参与)
新浪传媒讯:据Readwrite.com网站报道,Twitter近期公布了全新的搜索功能,这使得它作为爆炸性突发新闻的终点;在从报纸到有线网络、网站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每一种新闻机构中,都占尽上风。
当一种新型的搜索开始延伸到Twitter上时,其新的API(应用程序接口)会将查询发向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服务,人们在那里将它归类,以便使其更加贴近读者。这样,Twitter便可将它分别放入生活等其他话题的分类新闻之中。如果其他新闻机构想要跟上,那它们就需要一些新的想法,并且要快。
这些新的功能填补了Twitter不能独自使用算法这项空白。Twitter已经知道什么样的类型,以及哪些搜索比较流行,但它并不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有“大鸟”这种趋势?现在是否会有一个好的芝麻街插曲出现?创作这个节目的人死了吗?这个巨型木偶是否会在政治辩论中被用作一个荒谬的例子?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关于“巨鸟”这一信息的去向,是否是“电视”、“政治”又或者是我不知道的“死掉了”。
Twitter是新闻
使新闻终点相关的这一承前启后的一步至关重要。同时,如果Twitter自身能够掌控这种相关性,那其他新闻网站的要点又在哪呢?它们很慢,而且在关于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对什么感兴趣这些问题上的信息很少。新闻媒体最好开始好好想想,在一个Twitter已经到达终点的世界里,它们如何继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是发送链接的管道。
截至目前,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从Twitter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像笔者一样的记者每天会花费大量时间仔细查看Twitter,并且还会将这些新闻串接成一个有意义的报道。这就是为什么你会上“新闻”网站浏览新闻的原因。
然而,Twitter却是爆炸性新闻不断出现的地方;这是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在一些事情发生的瞬间,如果附近有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人们就会把它发到Twitter上,然后新闻也就会做出反应。
因此,如果Twitter现在就能将爆炸性新闻的原始材料集合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以便查看并知晓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是什么主题,它就会对人们很重要,人们为什么还要从其他来源获取爆炸性新闻呢?
新闻网站如何保持相关性
在Twitter上,笔者已经发现我消息的独特性;但作为一个记者,我是一个特例。笔者在任何时候都会点击链接,当然,我并不在意它们是什么网站的链接。我所在意的是,他们是否与我在Twitter上看到的有关。这些新型土耳其机器人驱动的搜索主题,是相关性更易达到,这样便能使从不管理Twitter的众多人像我一样对它着迷。
那么,除了写Twitter的趋势是什么?以及人们想点击的是什么之外,新闻机构还可以做点什么?那么,笔者来告诉你我会做些什么?我只会写一些比较复杂和古怪的人的想法。如果没有新闻自身以外的报道,人们就会从Twitter中获取。(斯年)
http://www.longxin.swust.edu.cn/portal.php?mod=view&aid=4585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0 10:21
【案例】@中国互联网研究院
【半年870万UV,全球增速最快网媒如何炼成?】①不谈政治;②从社交媒体上找信息;③关注Facebook,而不是Twitter;④对新闻标题精益求精;⑤使用A/B测试分析为内容增色;⑥新颖的广告方式;⑦不刻意让读者在网站停留;⑧抢先不如话题性才重要;⑨移动很重要但不代表一切;⑩只写群众乐意了解的内容。
| 轉發(4) | 評論(2)
57分鐘前來自粉丝大本营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4 17:26
【案例】赵乐米
这篇文章对我触动挺大的,作者指出的核心问题其实不在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而在于严肃新闻的高投入小规模经营模式,不可持续,新媒体更不可持续。所有说新媒体转型的传统媒体都该好好看看
◆◆
@钛媒体
【不仅传统报业,报业新媒体也将因其严肃新闻模式更艰辛】不断裁员的FT是报业公认的“付费墙”(数字媒体收费模式)先驱,但事实证明,所谓转型无法保证业务持续,其苦苦挣扎也充分反映了新媒体经济的一个基本问题:缺乏能够支撑严肃新闻报道的可持续业务模式。 http://t.cn/zY70R1U
| 轉發(3) | 評論(1)
27分鐘前來自钛媒体TMTpost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 18:07
【案例】@中国互联网研究院
【新读图时代:互联网的历史 1969-2012】via:译言
| 轉發(7) | 評論(3)
22分鐘前來自粉丝大本营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7 14:51
【案例】//@易观于揚: 一张图告诉你互联网的2012
◆◆
@易观智库
#干货#【互联网行业2012年度数据盘点】一张图告诉你201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各领域发展状况!互联网广告运营商市场规模731.1亿元;搜索引擎运营商市场规模287.9亿元;还有您所关注的企业互联网化、B2B市场、B2C市场、手机购物、第三方支付及移动互联网!一切尽在一图中!(试用:http://t.cn/SvWyJ9)
| 轉發(35) | 評論(10)
今天13:00來自易观智库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9 17:57
【案例】
谭天论道
这是否可用创新扩散理论来解释?//@郭庆光_人语天声: 简单了点,不过还是不错:)//@娄上有个月亮: 相当中肯!
◆◆
@每日经济新闻
这是一名普通IT男春节回乡的所见所闻,或许这才是一个三四线城市的移动互联网写真。建议每一名互联网从业者都应该多去中小城市看看,大部分中国人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via@网站分析公会
(2)| 轉發(61) | 評論(24)
27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