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全球传播新格局国际学术会议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3 09:49
标题: 全球传播新格局国际学术会议
9:00开幕式:开启国际交流的新时代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媒介产品的全球流通也发生改变,当今的世界媒体版图呈现出高度多元化的趋势,全球传播领域新竞争者不断涌现。因此,这使得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进入世界传媒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敬请关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3 09:50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1:53)    哈罗德大家看到他的名字大家比较熟悉,在上个月的新闻中出现了,因为他预计了世界末日。他自己拥有很多无线电的广播网络,叫做家庭广播网络,他花了成千上万的美元推崇他的世界末日将在2011年5月21日发生,也就是说一些基督教徒在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上帝会选一些好人给他们带到天堂,其他的人在地球里存在一段时间,直到整个地球通过大火或者其他的灾害进行全部毁灭。我研究关于他世界末日的寓言,我研究了一下看看媒体对他的关注度是怎样的。按照他的理论,现在这个世界已经由大火把这个世界摧毁了。由于他世界末日的新闻,除了美国的媒体在全球都得到了很多媒体的报道。但是他的自相矛盾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存在一些实质性的情况,能够支持哈罗德的观点。我们知道全球变暖,还有英国石油海湾漏油的情况,我们知道各种物种的绝迹,还有我们海洋在未来下一代人会逐渐的退化,等等。但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点,不同的报道,时间和空间的报道,前前后后对世界末日的报道,以及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报道,但是看到这个事件是越来越严重。只有在5月27日我们才得到最终的确认,三个反应堆都熔化了,在核产业的副总裁安德森他提到了,在福岛有20个堆芯暴露在外,加上它们的燃料池,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超过切尔诺贝利20倍。一个叫《观望》杂志报道了他的言语。   在哈罗德所说世界末日到来的前一天5月20日,绿色和平的高级顾问,他引用了先前英国政府顾问的一些观点,这在很多媒体上都引用了这句话。他说由于世界末日的恶性循环,辐射量远高于切尔诺贝利情况的多倍。他提到了尽管这种辐射情况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发现,他逐渐会向全球辐射渗透,所以我们将面临最重要或者史无前例的危险。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你不用同意他的观点,也不用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但是你在媒体行业你就会知道,这种观点无论是同意也好,或者不同意也好都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放在媒体上。国际有线新闻网和其他的新闻网络,我搜索了一下绿色和平的高级顾问的危机言论在他们的报道中涵盖没涵盖?我查看了CNNI,他报道了很多世界末日相关的故事,但是在CNNI中根本没有提到绿色可能高级顾问的新闻。有关福岛核电站的报道都是针对具体事件来讲的。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5月18日,有一个主持脱口秀的节目,他残放了卡酷的物理学家,他说到日本政府是尝试挽回他们的投资,这个其实比他们报道的严重性大的多,福岛核电站像一个炸弹是一个恶梦,经理人根本没有能力管理,所以这是国际有线新闻网在世界末日前后三天的报道。半岛电视台对世界末日发表了三个故事,福岛核电站也是按照具体实践报道的,在5月17日引用了西方国家法律基金会执行主任的言论,他说福岛的情况比切尔诺贝利严重,有一些普雷斯顿大学非常关注这个情况,一些非政府组织发言人说有可能最坏的情况可能会发生。这都是引用不同电台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引用所谓世界末日的故事更多,所以在不同电视台他们的意识形态都是比较类似的。而且他们的担忧点都是一样的,特别是对福岛核电站长期的影响。今日俄罗斯他们的报道说,他们讲到世界末日的时候提到了两个故事,一些无神论者要为基督教徒照顾他们的宠物等等。在5月20日引用了绿色和平高级顾问和其他科学家的观点,说这个情况是非常严重的,辐射的影响已经发散到了美国。但是在同一个文章里他也提到,对于俄罗斯所有核电站来说都是安全的,所以作为全球媒体界,今日俄罗斯比起刚才讲到的美国更有意思,因为他有更多的娱乐性和故事性。但是对于俄罗斯要看自己的故事的来讲,今日俄罗斯不是最好的媒介。关于欧洲的新闻也没有涉及到世界末日的新闻。BBC全球新闻网有一个世界末日的故事,没有提到绿色和平高级顾问的报道,而福岛核电站也是按照具体发生的事件报道。在5月17日,引用一些专家提高,有可能对地下水和太平洋带来很严重的环境危险。但是,他们要传达的信息是,不要关闭英国的核电站,这是要传达的信息。
  中国新华网的英语新闻没有提到世界末日的故事,关于福岛也是根据具体的事件进行针对性的报告。新华所用的语调基本上是比较积极的,就是说这些灾害是可以挽救的,是可控的。美联社也有两个世界末日的故事,福岛也是根据具体事件进行报道。5月12日和5月19日,美国核管理无论会声称美国所有核电站都是安全的,实际上做过去几周,无论是地震还是洪水,核电站都受到了威胁。路透社也有两个世界末日的报道,关于福岛核电站,5月18日说到所有英国核电站都是安全的,有一些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说到,虽然非常严重,但是能够看到复苏,或者能够恢复的迹象等等,所以英国有很多自由的媒体,比如说卫报环境新闻报道员,他在福岛灾害发生一周之后,他原来觉得还是可以的,原来辐射并没有这么可怕,我们现在可以庆祝的。我们可以把辐射带来的影响抛在脑后了。你听到了吗?这种自由主义的展现多么淋漓尽致,在卫报一个环境专版的记者,他居然能在一两周地震和福岛事件发生之后觉得无所谓。政府层面在地震发生之后,日本政府很快与英国政府进行合作,一个是进行挽救,希望能够挽回核电站的影响,能够保证现有核电站的持续发展下去。实际上美国这家报纸是倡导反核的,他把反核专家的言语,在他的报纸和网站上进行了充分的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报道任何对于暴露在辐射之下,无论是多么轻微的,都会带来癌症的风险。实际上在美国,我们癌症患病率在全球是最高的,每千人癌症患病率是非洲的三倍,所以在5月3日,美国环保局在他网站上提到他们提高了对福岛核辐射的监测,他们居然不再报纸上发表一个消息,说明他们多么不重视这个事情。美联社由于他不依据广告业的收入,最近报道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调查性的报告,这个报告说到在美国内部两个核电站面临的风险,由于近期的洪水等情况。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也限制在这个区域里有任何的飞机飞过。在2010年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实际上已经警告内部拉斯家两个核电站,让他们准备洪灾带来的情况,特别是在断电情况来带来的问题。他们发现美国65个核电站有38个核泄漏现象,1990年以后有400多起核辐射泄漏的现象,但是很多直到2005年才得到了披露。可以说在美国1979年,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没有新的建核电站的报道。
  大家可以通过上述的故事感觉到,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实际上和核产业行业勾结共盟,降低安全标准,使得他一些非常旧的核设施能够继续运营下去。但是另一方面,为什么会隐藏的这么深,就是由于他管道埋的太深,给检查带来了困难。每日新闻里报道了有关开上孝信的报道,给大家阐述了日本核能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他是日本能源机构第一任总裁。独卖新闻最近被CIA释放的甲级战犯,他帮助美国之音在日本建立了分支机构。开上孝信将鼓励日本引进更多来自于GE的核能技术,他们把引进西方国家的核能技术作为制约共产主义世界的方式。开上孝信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资产,因为他控制了日本巨大的媒体集团。
  怎样构架国际受众?关于国际新闻和国际媒体,我想知道这些国际媒体,如果不能侧重于对于我们星球,或者我们种群生死存亡更加关键的故事,他们如果不能侧重于这些故事报道,这些英美的媒体日复一日的让我们失望,因为他们这种架构和格局,并没有真正能够应对这么大规模出现的灾难性的故事。我并不是说英美他们传媒的模型有多么错误,我只是想说在传媒学中有很多模型我们可以用。我看到英美模型被全球业界所逐渐接受,比如说有一些国家原来用的是马列模型,现在他们用更多英美模型,我认为损害是非常大的,他把不同视觉和做新闻化的角度模糊了。谢谢大家!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1:50)    Oliver Boyd-Barrett:各位早上好!很高兴到北京来参加这个研讨会,非常感谢会议的主办方,人民大学以及威斯敏斯特大学共同主办了这个会议。我想祝贺上述两所大学,在推动传播学教育和研究方面所做出巨大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我要讲的主题是,在接下来几个分会上我也要推崇的主题,推动一些全球媒体的发展,特别是推动对于媒体愿意发展他国际受众的方面,这是一个主题。除此之外,我今天上午对这三个子议题做出一个议题的阐述。   我的论点就是说,我们为了构建全球的听众,我们必须要有重要的原理理解,要涵盖什么样的主题或者范围,才能够具有国际或者世界的影响。需要什么样充足的资源,我们才能提供准确的,重要的,相关的服务。要有一个比较全面复杂的策略,分析一下在国际受众中组成部分有哪些,包括新闻和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以及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1:42)美国鲍林格林州立大学Oliver Boyd-Barrett教授,题目:世界公民的受众地位。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1:36)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1:24)        关于媒体和传播学的课题,在中印两国是雨后春笋般的增长,我刚才提到我教的很多学生是来自于这两个国家,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学生,数量巨大。这两个国家传媒发展都是持续增长的,当然这两个国家无论是政治体系、历史还是媒体组织结构等等都是非常不同的。但是两国迅速发展的弹道轨迹是非常类似的。比如印度有80个24小时全天候的电视新闻频道,这实际上是所有欧洲电视新闻频道叠加在一起的数量。大多数这些频道都是赚钱的。另外我说了,印度也是全球电影制作业最大的国家,在媒体方面,印度说的语言是最多的。中国有最大的手机用户,最多的博客数量,也是最大的IT产品出口国。这两个国家人口数量都是巨大的,一个是13亿,一个是12亿。   全球报业协会在2010年发表了报告,印度每天销售1.1亿份报纸,这是最大的。第二名是中国,每天销售1.9亿份报纸,所以意味着人们密切跟踪着新闻,无论在欧洲也好,美国也好,像波斯顿全球和纽约时报等等,这些报业对新闻界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大家记住是一个漫长故事新的起点,这两个国家随着他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观点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全球传播学的格局,中国会印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威斯敏斯特大学是很有幸的,因为我们有这种国际的课程,大家知道我们研讨会是和中国人民大学媒体中心共同举办,另外还有阿拉伯、非洲等等都在我们学校有媒体中心,去年我还在新加坡参与了一个国际研讨会,我们在座有一些尊贵的参与方也参与了新加坡的会议。在那个会议上我们第一次用了CHINDIA这个词儿,谈到中国和印度怎么样在这方面进行互动?因为以前这两个国家并不互相了解,他们了解都是西方的情况,所以这一点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我想说,大家要跳出框框,拓宽思路,对我来讲跳出的世界是最重要的世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3 09:50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1:24)        关于媒体和传播学的课题,在中印两国是雨后春笋般的增长,我刚才提到我教的很多学生是来自于这两个国家,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学生,数量巨大。这两个国家传媒发展都是持续增长的,当然这两个国家无论是政治体系、历史还是媒体组织结构等等都是非常不同的。但是两国迅速发展的弹道轨迹是非常类似的。比如印度有80个24小时全天候的电视新闻频道,这实际上是所有欧洲电视新闻频道叠加在一起的数量。大多数这些频道都是赚钱的。另外我说了,印度也是全球电影制作业最大的国家,在媒体方面,印度说的语言是最多的。中国有最大的手机用户,最多的博客数量,也是最大的IT产品出口国。这两个国家人口数量都是巨大的,一个是13亿,一个是12亿。   全球报业协会在2010年发表了报告,印度每天销售1.1亿份报纸,这是最大的。第二名是中国,每天销售1.9亿份报纸,所以意味着人们密切跟踪着新闻,无论在欧洲也好,美国也好,像波斯顿全球和纽约时报等等,这些报业对新闻界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大家记住是一个漫长故事新的起点,这两个国家随着他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观点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全球传播学的格局,中国会印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威斯敏斯特大学是很有幸的,因为我们有这种国际的课程,大家知道我们研讨会是和中国人民大学媒体中心共同举办,另外还有阿拉伯、非洲等等都在我们学校有媒体中心,去年我还在新加坡参与了一个国际研讨会,我们在座有一些尊贵的参与方也参与了新加坡的会议。在那个会议上我们第一次用了CHINDIA这个词儿,谈到中国和印度怎么样在这方面进行互动?因为以前这两个国家并不互相了解,他们了解都是西方的情况,所以这一点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我想说,大家要跳出框框,拓宽思路,对我来讲跳出的世界是最重要的世界。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1:13)      历史。我为什么要阐述历史,因为我硕士论文学的历史,所以我想把历史、传播学和媒体联系起来。关于全球的历史,造纸印刷术并不是德国发明,而是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我最近访问了德国,在访问中我看到了一点,他有一些东亚的研究,包括中国和日本的研究,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在1935年第一个印刷的文本是在墨西哥印刷的,如果大家学习新闻学,很少有大家讨论到亚洲阿拉伯国家,或者非洲新文学的情况。也就是说全球传播学被殖民化完全统治了。比如说在中国,中国的领袖实际上一直是致力于新闻学,比如说孙中山就是一个例子。这个老人在二十世纪是非常著名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新闻学家,他可以以三种语言写作,他有成千上万的追诉者。所以有历史,有理论我们需要进行思索,但还要考虑到经济的转移。   中印的崛起,CHINDIA,新德里环保部长发明了这个词儿,大家搜索一下CHINDIA这个词儿,会看到成千上万的磁条。这个好像跟全球化的议题不太搭干,在西方国家以外发生了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说大家看看中国和印度,1990年前还没有贸易来往,去年中国变成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度超过了600亿美元,所以这种增长是迅猛的。在全球传播学下,这种崛起意味着什么?有一个美国政府发明的报告,他在报告里写,未来二十年中国对全球的影响会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如果按照现在增长趋势,到2025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谈到了印度,在印度的时候他用了“也许”,会继续享用比较快速的经济增长, 而且会成为多极世界其中的一级。这是1998年发明的一个报告,在2010年中国已经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十几年之后中国已经实现了这个寓言,变成的第二大经济体。在传播学领域,中印都是两个比较大的国家,他们在经济和文化上影响都是比较巨大的,这是由于中印两国侨民在海外巨大数量带来的。因为大量海外侨民会会全球化带来亚洲的口音。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1:00)      关于媒体的信息,非西方的世界我提到了中国的情况,关于中国网民和互联网的情况,以及互联网的传播,日本的动画,好莱坞和巴西电视传播,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新闻等等,这些全球的传播学范围比我们大家想象的更加复杂,不光是由美国主导,尽管美国主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并不是全球传播的唯一故事。另外还有越来越多看起来非常小的,但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有关媒体发展情况。   这个幻灯片我列举一些情况,我在几年前写了一本书《媒体正在行动》,写到有关全球媒体的变化,近几年中国也起到越来越的作用。我分成两个类别,关于媒体流的情况,一个是跨国的,还有一个是地域文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像2006年起来的半岛电视台,在国际上也跟英语新闻进行了竞争,可以说半岛电视台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一些国际事件,跟西方媒介做出一些竞争,也就是说给我们加注了新的口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的娱乐行业,还有一部分不一定来自好莱坞,来自其他的领域,比如说宝莱坞。
  在互联网方面,我从互联网全球数据统计上下载了一些数据,大家看亚洲的情况,中国是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日本、印度等国家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尽管互联网在这些国家的渗透率是比较小的,在3G手机逐渐盛行的时候,慢慢渗透了才会增加,无论在印度还是中国,这会对我们上网习惯等等都会发生变化。还有一个重大的转移,尽管有这种转移,但我觉得全球传媒的学者并没有跟上大的世界变化,他们很多想法还是基于比较既定的模式中,没有跳出框架,所以需要我们要跳出这个框框,拓宽自己的视野。
  我们看到有关媒体传播学的研究,大家都知道媒体传播学是始于西方,媒体传播学的方法都是西方化,直到1996年才出现一本书,他的争论点就是说在冷战之后,我们应该跳出冷战思维想一下全球的传媒,我们全球传媒合作不光应该是西方和英美主导,所谓英美主导没有加上保加利亚、德国等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我们必须跳出这种狭隘的领域。近期我原来一个同事詹姆斯,他在谈论去西方化的媒体研究,他的论据不完全谈区域西方化,但是他看到了西方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我自己的一些想法,2009年的一本书,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媒体研究国际化”,我并想用去西方化的词儿,我想与国际化这个词儿替代,可以说在西方以外的传播或者媒体研究是存在的。我们为什么需要这种国际化?主要有两到三点,第一,媒体全球化我们研究有这种需求,因为我们在全球化世界生活下,我们现在有各种媒介,不光是比较自由的知识分子的阶层,还有各个阶层。另外,全球化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多,我在伦敦的学生,比如说我教的学生里,英国学生并不多,很多是来自于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学生,整个大的架构变化了,也就是说我们全球化的大炮已经发生了变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3 09:51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0:56)Daya  Thussu:各位,上午好!非常感谢邀请我来参加这个非常美好的研讨会。我的报告可能跟上述报告人的角度有些不太一样,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亚洲的崛起。   谈到亚洲崛起有两大重要国家,就是中国和印度,他们在全球传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谈到有关中国和印度具体问题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汇报的背景情况,在全球传播学中的背景状况。
  关于话语权今天上午大家已经提及了,谁有话语权就将塑造全球传播学的议题。在我们数字化、全球化媒体的大环境下,核心的权利并没有发生太多的转移,也就是说这些权利特别是在权威的角度还在美国手中。我们看到很多流通,包括好莱坞生产出的一些电影和产品,在全球我们都能看到。我的工作一个比较好的方面,我可以周游全球,在全球各个地方出差我都能看到很多美国的电影在全球的媒介中播放,无论是音乐、娱乐界、体育、新闻以及儿童节目等等,毫无疑义美国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尽管在线上一些新的媒介工具,美国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网民和网上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我们还有关媒体的格式等等都受美国影响很大。
  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全球的情况,这是有关美国出口的额,这是美国官方的数字,关于电影和电视行业出口所创汇的金额。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些金额,可以看到数字是非常巨大的。的确,这些数字也是非常巨大的,这还没有算在全球很多盗版的情况,如果加上盗版数字会更加巨大。这对我们来说不是新的话题了,至少在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我们谈跟亚洲有关系的话题下,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情况,美国还是比较强势的主导,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全国传媒学中都起到主导的作用。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0:55)  威斯敏斯特大学Daya  Thussu教授发言。题目是:国际传播与亚洲的崛起。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0:08)  中国媒体上经常用话语权一词儿,权是权力或权利,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是指话语的影响力,不是指发言权,有发言权未必有影响力。我们和北欧几个外交官讨论过,他们说重要的是不仅有声音,而且有能够被听进去。所谓听进去不等于接受。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如果是一个比较不重要的发言,大使们可能到走廊上喝咖啡了。如果是欧盟发言,法国发言、美国发言他一定回来听,这就是他的影响力大,至于接受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中国在国际上话语力较弱,所以要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以加强我们话语影响力。我请很多年轻的中国专家帮我一下,就话语权这个事情大家要说清楚,不要误解为发言权。   我们表达的困难还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韬光养晦本来是指中国在国际交往中要保持低调,不是要举旗帜,不要当领袖,不要张扬,不要吹牛,是这个意思。但是他被中国的一些翻译者,错误的理解为古代的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个人想要征服别人,需要忍耐十年、二十年,到时候再征服人家,这是完全的误会。有一些译者把韬光养晦翻译成隐藏能力,假装弱小,藏起野心,收起爪子。这引起很大的误会,觉得你们是阴谋。这不是阴谋,原来的意思是邓小平说的,这是一种品质,不要做什么领袖,不要张扬,不要干涉别人,这也说明我们翻译中一个困难。
  中国对外表达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美国在世博会上放了三个电影,其中一个电影说,美国的价值观是三个单词,一个是多元,多个民族,白人、黑人、黄种人。第二个是创造,从阿波罗登月到IT都是他们创造的。第三个是乐观,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倒是很清楚,容易被记住,不用很复杂的语言。中国对外传播具体内容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表达的那一个字“和”。中国的“和”字对应中文很多,可能是和谐,和为贵,祥和,求同存异等等。这个“和”字我们说中国要创造和谐社会,这个提法至今没有外国学者或外国领袖,外国媒体明确的表示不赞成。我们其他的一些说法有时候会表示不同意见,但是这个没有表示不同。大家说你创造和谐社会,当然很好。我们一说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指各种文明互相共存,互相包容,这和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是一致的。这个也没有见到明确的反对,但是在私下交流的时候,有专家说,和谐的中国是你们自己努力,但是和谐世界这是乌托邦。这么复杂的世界不容易和谐,很多国家出现一些乱子,你注意是什么人做这些乱子?比如说法国,一些青年人他们的生活不如成年人,他们有的人失业,有的人不满意,因此会起来闹一闹。政府给一些工作和就业机会就好了,但是这个很难。但是和谐的概念应该是中国对外传播一个重要的概念。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0:05)  中国为什么要加强公共外交?和别的国家比起来,我们有些什么地方更值得我们发展公共外交?大概有三个理由。   第一,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此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是比较少的。我在德国、法国和出租汽车也说话,中国是东方的,很大的,总有一点神秘,他们不太知道是什么。在美国我们做过调查,一些美国青年知道中国的熊猫、长城、功夫等等,其他的知道不多,这是以前的调查。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逐渐提高,中国被世界关注了,中国也关心了国际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增加中国的对外表达,增加中国的透明度,这样对理解中国有好处。也避免一些落后思维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这是我们开拓公共外交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十年前我问一位博士,今后美国人对中国的预计可能有两种,哪一种中国?一个是把中国看做前苏联。第二个,把中国看成二十年前的日本,也就是说在经济上和美国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有时候也有一些冲突。他当时回答我,美国人比较讲现实,经济利益的冲突更重要。我这一次到美国,一周前我又见到他,我说到底美国把中国看做是前苏联还是二十年前的日本?他说美国有不同的利益集团,有不同的看法,两种意见都是有的,这就说明我们公共外交要表达中国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是什么态度?我们绝不是前苏联的替身,我们本来就不欣赏苏联的做法。我们在1960年前后就与苏联完全决裂了,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至于经济上的矛盾,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愿意加强对话。我们和欧盟也有矛盾,但是我们对话的比较好。
  第三,克服冷战的思想。卢格先生说,五十年前美国与苏联对抗,后五十年与中国对抗,这样的思想是万万要不得,我们也需要表达。而这种表达是需要中国加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中国表达的困难,除了我们缺少经验和全球传播系统不够强大之外还有语言的障碍。中文与英文差异太大,不仅是说法太大,还有文法的差异,文法差异会影响思维习惯,有时候找不到对应的说法,就会比较牵强附会的表达,就容易出毛病。比如说中国有一种戏剧叫京剧,在1930年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中国演的卡门、图兰朵,实际上不是。我们中国的表达,话语力有时候因为语言的问题而得到障碍。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10:01)  我们认为本国政府和本国的公众应当密切沟通。并且这种沟通也应该是双向的,如政府经常的新闻发布会,政府找媒体的吹风会、通气会。公众包括两种,一些研究机构,如大学和研究所,可以向政府提交他们的研究报告,对国际问题提出见解,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说早年和一些国家建交的时机就是一些研究所提出来的而被外交部采纳。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上的舆论对政府的决策也有影响。政府每年在搜集网络上的反映,如最近在南海的问题上,中国民众在网上表现了强烈的保卫自己领土的意愿,这也促使政府的行动更加坚决。本来政府就是很坚决的在保卫我们的领土,但是也要向公众说明这个地方的历史和纠葛的来源,这样使政府和民众更加一致。   我们这样的表达已经有很多年了,我本人在全中国各省市的政府部门,包括他们当地的领导者都做过关于公共外交的演说,也发表过很多文章,人民大学也做了很多的研究。这样也引起一些国际的反响。比较重要的是今年二月,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前主席理查德卢格写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题目叫做“美国又一种逆差”,他的理由是中国孔子学院在美国建了70所,我查了一下是75所,而美国在中国文化中心,这么多年才五所,因此这是逆差。第二个理由,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是中国在美国留学生的十分之一,他认为留学生本身是公共外交的一个桥梁,他可以说明本国的情况,并培养、了解对方国家的专家,所以他们现在向中国增加留学生的计划他是很支持的。奥巴马提出要大量增加对中国的留学生,他是表示支持的。第三个理由,在上海世博会上,他说在大国中最失败的就是美国,三个空空洞洞的大厅,三个美国短片就把公众打发了,真是不好意思。怎么就不明白世博会是公共外交的大舞台,是各国都在表达自己,中国大大超过美国。7000万人到了世博会,至少700万人要到美国馆,美国居然放弃了这个表达的机会。第四个理由,美国广大委员会决定,从10月1日起,停止对中国的普通话广播和广东话的广播。理由是,钱不够了。广播的用途比较小,要加强网络的沟通。他认为,美国还没有穷到这个份上,居然要停止这样的广播。根据这几点,他说美国是出现了逆差。所以我这次去美国访问专门给卢格见了面,我发表了一下对他演说的评价。我说你的题目不太准确,实际上美国有逆差是两个国家相互认知度,中国认识美国较多,美国认识中国太少,也就是说美国对中国是比较无知的。原因是,你们是发达国家,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注意发达国家的文化和经济。
  第二点,你也不要着急说孔子的学院在美国很多,美国的文化在中国很少。中国有两亿中小学生,六千万大学的学生和研究生,绝大多数都学习英语。中国老师已经替了你们想要做的事情,所以你不必着急了,他说是吗,这样我就放心了。但是我对他的报告也提出一点意见,我说你的报告是2月15日发表,2月14日法新社的报道,他在报告中说,过去五十年是美苏的对立,今后五十年将是美中的对立。我说这个说法我不赞成,这岂不是一个冷战的参与者思维吗。我发现卢格的报告不是他写的,是他的助手写的,这句话在哪一段他想不起来了。于是我跟他的助手沟通,让他们再看一看,下午给我回答。说有这一段,但是我们的意思不是战争,但是对抗的意识是要减少的。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52)  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公共外交的定义比美国婉转一些,含蓄一些。他说在国际社会提高日本的存在感,提升本国的形象,加强外界对本国的理解。对外国的国民而不是政府做的公共外交活动,这包括各种交流的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外的广播。存在感这个词儿是中国的汉字,但中国人并不这样用。我和日本外务省写这本书的人也做了面对面的交流,他的意思是说,虽然日本给了联合国很多钱,但是在世界重要的政治活动中,有时候感觉没有日本。也就是说在很多场合,大家忽略了日本,他的意思是要提高世界上有一个日本的概念。为了帮助中国人理解日本“存在感”这个词儿,我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在世博会和奥运会上,中国的存在感就很明显。在世界足球杯的比赛中,中国的存在感就是零。在比赛足球的时候,CHINA这个词儿几乎不出现,所以日本人的定义是比较含蓄的。日本在中国的大使馆向我们介绍,他们在中国公共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增加中国国民对日本的好感,希望向中国公众表达这样一个信号,日本决不是二战前的日本,他是走和平道路的日本,希望中国国民能够尽量理解。他们每年花的钱,大体上也超过了十亿美元。   我们认为公共外交按照美国和日本传统的定义是一个方向的,就是政府出钱,政府出主意去做,去影响外国的国民对本国的影响,从而影响外国的政府对本国的政策有所改善。但我们觉得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个定义不够全面了。我们用一个图来表达一下我们的观点,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个国家政府之间的交涉、谈判,发表声明,发表公报,以及领袖的互访,这是政府外交,这是代表国家主权的,不是NGO或者社会精英能够代替的。传统的公共外交,由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国民。但是今天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由于国际旅游者的增加,大型飞机的普及,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加了。中国今天每年到外国旅行的人数是三十年前的一千倍,也就是说三十年前中国到外国去的人数每年只有10000人,现在大约是1500万人。并且中国普通人对国际问题关心了,因为国际形势对中国普通人也有影响,如石油的涨价,铁的涨价,美元的贬值,以及一些灾难,如日本的海啸、地震,这对中国都有影响,所以中国人关心国际的事情了,也就有很多NGO自动的投入到公共外交的活动。人民大学教授访问团到了欧洲,他不一定只访问欧洲的大学,可能就去拜访欧盟的官员,或者英国的内阁、德国的内阁。所以反向的公共外交,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这种交往并不代表政府的主权,因此他的交往更真实,更生动,更有效果。至于两国民众之间的交往,中国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以前我们不称他为公共外交,称他为民间外交,今天看来就是公共外交中的一种,特别是中国地方的友好城市和外国地方的友好城市,这有几千对之多。他们的表达是通过他们的生活,他们地方特色来把中国说清楚。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49) 赵启正:诸位,早上好!我是赵启正,我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了,但此前我是中国一个部的部长,负责全球传播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考虑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的问题已经差不多有十四五年了。今天有很多外国的学者在这里,我想表达一下中国关于全球传播和公共外交关系我们的观点,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我认为全球传播是公共外交中最重要的形式,虽然很多新型公共外交的形式已经发展了,但是并不能取代全球传播的作用。公共外交这个词儿,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不过从来没有作为过专题研究。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在公共外交方面做的最多。美国之音、福布莱特计划等等,都是公共外交重要的实践。我们发现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定义都各不相同,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及自己的目标决定的。美国国务院在1987年有一个专访定义,这个定义强调有这样几点,第一,是政府发起的交流项目,没有包括民间发起的项目。第二,减少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误会,目的是提高美国的形象,增加美国的利益。非常直率的表达。我刚刚由美国考察公共外交回来,三周前访问了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访问了哈佛、耶鲁、南加州大学,几个大的报纸以及从事公共外交的民间组织。发现美国的公共外交仍旧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可以统计的数字至少每年十万亿美元以上。民间的赞助没有确切的统计,但估计也是很大的数量。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4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做主题报告: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意义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42)  蔡文:各位学者,各位嘉宾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我们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中国传媒中心,共同在这里举办全球传播新格局国际学术会议。受赵启正院长和我们学院的委托,我仅代表我们学院,向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各地的参会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北京已经进入了一个最炎热的季节,大家从四面八方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研讨世界传播新的格局。在诸多的议题中,我想中国形象如何对外传播?可能是大家都会有兴趣的一个话题。今天,这次会议在这里顺利召开,他本身就表明了国际学界和中国学界都有着开放心态和平和的心态,看待和研究中国社会在国际地位的提升等重要议题。
  2009年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由于本国媒体一系列的举措而引人注意。2009年2月,中国日报美国版创刊。4月环球时报创刊,成为继中国日报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9月,俄语频道在央视开播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的机关刊求是杂志英文版也创刊,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2009年10月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大纽约地区,每日播送十小时汉语普通话节目,首日播送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国庆联欢晚会。那一年年底中国网络电视台开始开播,由新华社主办中国新华电视网CNC从2010年开播。除了媒体的举措,我们也关注到中国教育也开始走向海外,截止到2009年12月,致力于推广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构,孔子学院已经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可以说2009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井喷式发展的一年。
  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我的同事们一直很重视对于这些现象的研究,学院出版中国传闻产业软实力报道,比较了全球50多个国家传媒软实力,并且以强劲的数据和科学的论证揭示两个重要的结论,一个是传媒的规模实力与全国GDP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第二个,中国传媒实力结构,目前还并不均衡,国内的传播实力相对比较强的,对外传播实力相对比较弱。这也说明了,进一步研究中国对外传播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去年11月,人大新闻学院度过了55周岁的生日,在过去55年中,这所学院作为我国新闻理论和新闻学科的重镇,也作为新闻事业人才的智囊库和理论创新基地,为本学科国内外、学界和业界交流平台之一,始终发挥着开拓和引领学科的发展,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院作为东道主和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在这里欢迎大家到来,我们与大家一起探讨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也是对于学院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行动的一次己任。我国在对外交往中,能够向世界解释。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在这里就国际传播新格局,我们一起交流,交换意见,本身也是扩大中国国际交流的一次积极的尝试。最后,祝愿本次会议交流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40)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文教授致辞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36) 戴维斯:各位早上好,欢迎大家参会,我很感激有这个机会,也非常感谢人民大学刚才致的欢迎辞,实际上我们这是联合举办第二次学术会议。去年我们很多人已经参加了一个软实力的在伦敦的研讨会。我感受非常受鼓舞的是,今天参与的人更多,大家来自于40多所大学,不仅是来自中英,还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再次对这些参与者表示欢迎。这是我来中国的第七次,我第一次是2005年在山东大学指教的时候,在此之间中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的同事也都看到了在过去中国发生的巨变,我对这种巨变也印象深刻。我们不仅紧密跟踪这些变化,我们希望威斯敏斯特大学能够影响这种变化。我们通过鼓励中国留学生到英国学习,另外我们还与中国传媒学校以及国家相关机构进行合作,我们把这种合作看作是全球化进程一部分,在座各位是全球化变化中的一部分。   我们一部分的活动与中方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目标是把各位请到英国来,看看我们的媒体是怎样运作的。但有时候大家可能对BBC不是感兴趣,而更感兴趣是在英国购物。在座有很多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毕业生和校友,所以我很高兴他们毕业之后还跟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另外,威斯敏斯特大学我们在教学方面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而且我很高兴有很多威斯敏斯特的毕业生到美国华盛顿中国日报分社工作,所以我觉得我们威斯敏斯特大学对中国的传媒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已经超过了20年的时间,除了公司媒体之外,我们特别感兴趣是社会媒体,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是怎样更多的接受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用户,社会网络的使用和互联网的情况在中国已经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关于媒体业内人士,媒体在过去十几年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现在有更多实践的活动。接下来几周我们COC访华,希望这种合作能够影响中国的媒体。与中国各位媒体人士的合作,我的同事已经参与了香港清惠大学的研究生合作,通过这种合作我们会有密切的联系。
  我想给大家讲一下英国的传播与新闻教育背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英国的体系,实际上有一点特别不好意思,英国在社会科学和传播学方面的影响并不是非常的巨大。这一点是我们政府非常丢脸的一件事,他们没有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认为,社会学方面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非常感谢主办方再次邀请我们参加这次会议,我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会议,我也期待再次参加类似的会议。谢谢大家!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30)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25)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主任戴维斯教授致辞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2日 09:19)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传播新格局”国际学术会议,现在开幕!
  出席今天会议的共有80多位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芬兰和中国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各位学者朋友,参加本次国际学术会议。
  我们要特别介绍几位嘉宾、专家: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戴维斯教授,威斯敏斯特图索教授、古德温教授、斯巴科斯教授。美国鲍林格林州大学Oliver Boyd-Barrett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芭芭拉分校Michael Curtin教授,香港研究学院院长黄玉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史安斌教授,出席我们今天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副院长蔡文教授,陈力丹教授。
  本次会议由新浪传媒、人民网进行全程直播。


新浪传媒:(2011年07月01日 17:26)开幕式将于7月2日9点正式开始,敬请关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7-3 09:52
http://news.sina.com.cn/webcast/home/563/2011070123.html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