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谁的大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5-27 22:27
标题:
谁的大学?
这次赴美参加哈佛中国论坛,时间很短,但我写了多篇感想文章,文章发布在博客里,引来几十万的点击。不少文章中提到的中国留学生看了文章告诉我,写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而也有国内大学领导质疑,说我走马观花,对美国大学的了解不深入,有些地方有明显的偏差,比如美国教授并不像我说的那样投入教学,他们还是把大量精力投向科研,没有论文,也是生存不下去的。
我承认对美国大学只是“走马观花”,远没那些在这些大学留学、做访问学者数年的中国大学校长、教授们深入——数据显示,我国重点大学的校长,80%有海外留学(以及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可是,为何我看到的,以及那么多的留学生给我讲述的他们的亲身体会,会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当权、做当红教授者所谈的美国大学不一样呢?
分析起来,这其间的差别,主要在于立场和视角。
近年来,国内大学强调科研,很多大学校长,都在各种场合提到,欧美大学是如何要求教授发表论文,以此为自己的政策找到“依据”。客观上说,欧美大学对教师也有学术研究的要求,而且,这些学校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十分了得,比如哈佛大学一年发表的Science和Nature论文数,就超过我国所有大学和科研机构发表论文的总数。但如果就此推论学校是用论文数考核每个教师,就大错而特错。哈佛等大学对待学术研究,与国内大学至少有四方面不同。
其一,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学术研究只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换言之,学校开展一流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流的人才。因此,导师会经常和学生在一起进行研究,在共同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打工仔,不给他们任何教育、引导,就派任务给他们。在国内,众所周知,学生被“导师”当作了出产论文、成果的工具。
其二,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并非一刀切。在哈佛,年轻教师(助教授)的压力是很大的,有很高的学术研究要求,这是通往终身教授必须经历的艰难过程,而一旦获得终身教席(很多副教授,就是终身教授)之后,考核的压力就降低。学校认为,获得聘任的教授都很优秀,有很强的发展动力,其形成的学术理想和习惯,会让他们自觉追求更高的学术声望。这种对不同教师的要求,也体现了学术研究的规律,20~40岁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期,可用更多的精力做学术研究。另外,在学校里,年度绩效考核的重点不是教学科研人员而是行政后勤人员。
其三,有缓解教师职业怠倦,让教师有一段时间集中投入感兴趣研究的学术休假制度。一位中国留学生告诉我,据他分析,美国大学之所以教授一边能给学生上课,还能出不少成果,这与学术休假制度有关,在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带薪休假中,教师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对学术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也可用这段时间来进行学术访问、交流,著书立说。
其四,美国大学的学术舞台,“主角”往往是年轻人,包括本科学生、研究生、年轻教师,谁有能力,谁就是论坛的主讲——助教授(也就是我们这里的讲师)就可带博士,也是这样的整体氛围决定,而那些大牌教授,则花更多时间在教学中。这就形成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良性循环。反观国内大学,大牌教授也一年一考核,带来的结果是,年轻教师、学生的成果把教授的姓名署在最前,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些有头衔的教授手中,年轻教师、学生的处境极为困难,很快学术理想就泯灭,做学术研究,变为一种煎熬,等待自己熬成教授。
以上这些做法,听上去并不高明,套用国内大学领导们时常说的一句话,不就是“以教师为本”吗?站在教师发展、学术研究的角度,不就该有这样的管理吗?那种一刀切、一年一考核、让教师疲于应付各种会议、表格、评审的管理,哪是为教师发展着想,为学生着想,为出一流的成果着想呢?这分明是想体现领导之于教师们的一种权力,以及为实现自身的利益,实行的粗暴管理。在权力以及利益视角之下,学校领导和泰然占有学生、年轻教师成果的教授,会对上述大部分做法视而不见,而只看到国外大学论文多,并选择其中对年轻教师考核的部分,强调论文的重要,没想到为年轻教师提供平等机会、丰富的学术资源,更没想到还给教师提供带薪学术休假。
其实,在美国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已经深入办学的各个层面。比如,在哈佛,学生宿舍楼下就有食堂,就餐十分方便,图书馆遍布在校园之中,学生用不着赶很远的路去图书馆。但是,在我国大学的新校区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学校把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办公楼分布在不同的功能区,同时,往往投入几千万上亿的资金打造一座图书馆大楼,美其名曰,建设美丽的大学校园,可是,功能划分是清晰了、图书馆大楼也很气派,而同学们利用这些却极为不便,有的宿舍楼到图书馆,走路需要二三十分钟,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去图书馆?如果学校是为学生着想,用这几千万上亿在校园里建设四到五座图书馆,不是效果更好吗?当然,这样建成的图书馆,肯定没有大楼那样具有可展示性。
在哈佛大学、MIT等学校,我“走马观花”的感觉是,大学就该是这个样子,这是教师们的大学、学生们的大学,学校校园的建设、布局,学校内部的管理,都是立足教师和学生。而在我国大学,进大门时就要求出示身份证件,进大学后,看到豪华的景观大道、一幢幢高楼,在下课时,再看到一群群学生从教学楼去涌向宿舍楼区,而到晚上,图书馆大楼早早一片漆黑,实验楼早早关门,就是“走马观花”,也会给你这里不是大学的感觉。如果要说是大学,这只是领导们的大学,不是学生们、教师们的大学。更可笑的是,领导们还自称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且,国外大学也是这么干的。——他们的经历与身份,极具迷惑性,加之大学决策权全在他们手中,这恐怕是我国大学过去10年大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却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对美国大学有什么“不满”,这个“不满”就是,他们培养的这些中国留学生,怎么回到国内担任大学校长、教授,身上却找不到半点与真理为友的影子,而大多变为了与权势为友,不顾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却以深入了解国外教育的专家姿态肢解母校的办学理念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5-27 22:27
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92/1305930671.htm?pgv_ref=aio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