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汉语2008级编辑学作业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5-27 20:07
标题:
汉语2008级编辑学作业集锦
本学期的编辑学作业,除交打印稿外,还需要在这里跟帖,写明学号和名字,我在这里看。
作者:
杨云辉
时间:
2011-6-1 16: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汉语0802韦苇
时间:
2011-6-5 21: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笨爱洗澡
时间:
2011-6-5 23: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5 23: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5 23: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5 23: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笨爱洗澡
时间:
2011-6-6 00: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6 00: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洋舟
时间:
2011-6-6 07: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6 09: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6 1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陈龙
时间:
2011-6-6 10: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6 11: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6 11: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洋舟
时间:
2011-6-6 14: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汉语0802韦苇
时间:
2011-6-6 15: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莹
时间:
2011-6-6 15: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徐庆
时间:
2011-6-6 15: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莫家浩
时间:
2011-6-6 15: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16:33
徐庆 汉语0801 20085892
语言文字对新闻编辑的重要性
“编辑”一词早在1300多年前就出现了。唐代贞观年间的史学家李延寿在他撰写的《南史·刘苞传》中写道,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手自编辑,筐筐盈满”(蔡雯《新闻编辑学》)。该处的“编辑”,是指文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字、文学与编辑自古就有着深远的联系。我们现今社会所使用的“编辑”,虽早已不限于此,但也包含此意。
语言文字作为我们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它为我们现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稳固而又庞大的契基。我们就先从语言文字谈起。
首先,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之所以得以生存发展,就是因为能和衷共济,抵御自然的和认为的灾害,不断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人们彼此之所以能合作,就因为有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人们就是靠它来互通信息的。其次,语言是人类思维所依赖的主要工具。人类进行思维、思考问题,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另外,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好,对自我认识也好,其成果最终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加以保存的。我们中华民族,自然就是依赖汉语这个工具来进行交际思维的。
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口语、书面语、手势语三种。汉语也不例外。“书面语”就是将口语提炼加工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是语言的代用品。文字符号作为信息载体,使信息与信息传播者得以分离,使传播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能力。这是现代人类社会不可缺失的结晶。新闻编辑的工作对象就是文字,如果没有文字的产出存在,那么编辑也就无从说起,似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文字作为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对象,那么语言文字对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准确、熟练地掌握语言的应用技巧,是对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必要要求。
新闻编辑所担任的角色要求编辑具备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今社会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新闻媒介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所面临的不是用一成不变的专业知识去应对固定的对象,而是面临各种“新”事物。报道事件的角度新、观念新,报道出炉新(速度快)、报道的事物新,每个新闻工作者不可能面对每天要报道的内容再去临时恶补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法律、经济、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方方面面,都应该是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知识构成要素,而归根结底,这些林林总总的知识都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合理的表达方式、语言特征,正确的字句标点,都关系到每次报道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报道中因表达不慎,导致出现政治差错的。曾有一篇报道我国引进外资形势喜人的消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较大项目出现好势头》,文字说:“今年以来,已有中外商客77批……,外商主要来自日本、南朝鲜、加拿大、丹麦和台湾、香港等地。”显然该段文字表述错误,违反了我国一贯坚持的台湾、香港是中国领土组成部分的立场,造成政治错误。合理的表述方式给文章加分。《人民日报》2002年6月14日发表的一篇新闻述评《战胜饥饿 重在行动》中“目前,全世界每天因饥饿死亡的人达2.4万,相当于没4秒钟有一人饿死”,把每天人数2.4万人,转换成死亡频率——每4秒钟有一人饿死,更加生动具体,具有说服力。
新闻编辑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文化产品的工作,涉及到对人类文化的记载与传播,这一点决定的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而语言文化知识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备广博的文学知识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因为编辑每天要选择和处理大量的新闻信息,语言文字是他们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无法使报道准确、生动、具有社会影响力。如报纸上经常出现的一些文字差错: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广播新闻报纸中常出现的语病,如:1、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2、文件对经济领域中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3、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12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4、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电视新闻打字幕时经常出现的错别字,电视新闻工作者较重视画面和声音,但是对字幕却重视不够,造成错别字现象不断。由于观众多,字幕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不小,出了错别字负面的影响也就很大。2003年12月9日19点02分,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字幕将“像”字错用为“象”。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新闻编辑语言文字功底不足有关。提高语言修养,这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素质、行业形象,也是正确传播文化的基础与要求。
综合多方面看来,语言文字对新闻编辑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新闻编辑的基础,所有编辑工作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然后才是去传播文化、观念、信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好坏也影响着所表述内容的好坏,或画蛇添足,或词不达意,或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这就要靠编辑工作者语言文字的整体素养了。所以,好的新闻编辑离不开有语言文字、文学的良好修养以及对其的熟练掌握运用。
“编辑”一词早在1300多年前就出现了。唐代贞观年间的史学家李延寿在他撰写的《南史·刘苞传》中写道,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手自编辑,筐筐盈满”(蔡雯《新闻编辑学》)。该处的“编辑”,是指文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字、文学与编辑自古就有着深远的联系。我们现今社会所使用的“编辑”,虽早已不限于此,但也包含此意。
语言文字作为我们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它为我们现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稳固而又庞大的契基。我们就先从语言文字谈起。
首先,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之所以得以生存发展,就是因为能和衷共济,抵御自然的和认为的灾害,不断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人们彼此之所以能合作,就因为有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人们就是靠它来互通信息的。其次,语言是人类思维所依赖的主要工具。人类进行思维、思考问题,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另外,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好,对自我认识也好,其成果最终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加以保存的。我们中华民族,自然就是依赖汉语这个工具来进行交际思维的。
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口语、书面语、手势语三种。汉语也不例外。“书面语”就是将口语提炼加工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是语言的代用品。文字符号作为信息载体,使信息与信息传播者得以分离,使传播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能力。这是现代人类社会不可缺失的结晶。新闻编辑的工作对象就是文字,如果没有文字的产出存在,那么编辑也就无从说起,似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文字作为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对象,那么语言文字对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准确、熟练地掌握语言的应用技巧,是对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必要要求。
新闻编辑所担任的角色要求编辑具备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今社会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新闻媒介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所面临的不是用一成不变的专业知识去应对固定的对象,而是面临各种“新”事物。报道事件的角度新、观念新,报道出炉新(速度快)、报道的事物新,每个新闻工作者不可能面对每天要报道的内容再去临时恶补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法律、经济、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方方面面,都应该是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知识构成要素,而归根结底,这些林林总总的知识都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合理的表达方式、语言特征,正确的字句标点,都关系到每次报道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报道中因表达不慎,导致出现政治差错的。曾有一篇报道我国引进外资形势喜人的消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较大项目出现好势头》,文字说:“今年以来,已有中外商客77批……,外商主要来自日本、南朝鲜、加拿大、丹麦和台湾、香港等地。”显然该段文字表述错误,违反了我国一贯坚持的台湾、香港是中国领土组成部分的立场,造成政治错误。合理的表述方式给文章加分。《人民日报》2002年6月14日发表的一篇新闻述评《战胜饥饿 重在行动》中“目前,全世界每天因饥饿死亡的人达2.4万,相当于没4秒钟有一人饿死”,把每天人数2.4万人,转换成死亡频率——每4秒钟有一人饿死,更加生动具体,具有说服力。
新闻编辑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文化产品的工作,涉及到对人类文化的记载与传播,这一点决定的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而语言文化知识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备广博的文学知识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因为编辑每天要选择和处理大量的新闻信息,语言文字是他们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无法使报道准确、生动、具有社会影响力。如报纸上经常出现的一些文字差错: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广播新闻报纸中常出现的语病,如:1、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2、文件对经济领域中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3、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12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4、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电视新闻打字幕时经常出现的错别字,电视新闻工作者较重视画面和声音,但是对字幕却重视不够,造成错别字现象不断。由于观众多,字幕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不小,出了错别字负面的影响也就很大。2003年12月9日19点02分,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字幕将“像”字错用为“象”。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新闻编辑语言文字功底不足有关。提高语言修养,这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素质、行业形象,也是正确传播文化的基础与要求。
综合多方面看来,语言文字对新闻编辑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新闻编辑的基础,所有编辑工作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然后才是去传播文化、观念、信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好坏也影响着所表述内容的好坏,或画蛇添足,或词不达意,或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这就要靠编辑工作者语言文字的整体素养了。所以,好的新闻编辑离不开有语言文字、文学的良好修养以及对其的熟练掌握运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16:34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6-8 11:28 编辑
汉语0801 王洋舟 20085908编辑学作业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
恐怕一般人往往把编辑看成就是修改别人的文章,其实这种看法太狭隘了。编辑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编辑用一个成型的“模具”去匡正一篇篇新闻稿件,这个“模具”总体说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事实,一个是立场。一个编辑,要有资格修改别人的文章,他首先必须自己能写出好文章才行。若自己都没有能力写出漂亮的文章,又哪来水平去发现别人文章的问题呢?
编辑有两个标准,其一:事实。客观事实其实很难把握,因为它包含着许多方面。真实发生的才叫真实;而发生过的真实,不夸大,也不缩小,叫准确;不仅用事实的部分材料证实出主观观点,叫科学;事实的前后反应评价要相符一致,叫统一。新闻符合事实,这也是编辑的一个职业道德。
虽然有些新闻稿件中的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但是断章取义,用其中的只言片语作为作者自己的主观观点的论据,最后偷梁换柱,推出了与事实本身不符的结论,那也是违背真实的。 道听途说得来的结论,是不能被采纳的。对于新闻事件涉及到的因果关系,要理清主次原因,不能废弃次要原因而归结为一个主要原因,也不能隐瞒真正的原因。另外,还应注意稿件作者的对事实的“导演”,他们有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对事实进行特定的阐释,以致于让事实“变味”。其次新闻事实中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引用等必须要准确无误。有些事物,现在的说法和以前比会有改动,我们的表述也应与时间的变动相关,比照新的说法。其次,涉及到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新闻事实,文字表述必须符合科学规范,如果不符科学规范,将单位标错,或者有歧义,新闻就会出现差错了。再次,对事实的表述一定要清楚明白,应站到读者的角度,考虑新闻信息是否清楚?是否读得懂?专业术语,应该在信息中做出解释。最后,对事实的表述必须前后一致。
怎样分析稿件是否合乎事实呢?一般应检查新闻的内容是否违反常识和不合情理,是否对事实表述含糊其辞;检查稿件的前后内容是否有自相矛盾之处;分析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分析新闻是否在作者采访的范围。对于新闻稿件中有关事实表述中存在的疑点,可以对当事人或者知情人进行调查核实。
标准之二,新闻立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仍然是金字塔模式,权力一直存在,政治依然是上层建筑,因此立场问题是编辑一定要注意的,这事关一个新闻事业的生存,也是一个新闻单位理念的体现。符合事实的问题,也可能因为报道的事实立场、角度问题而不被人接受,立场有问题的报道,也会误导舆论方向。
新闻稿件中敏感政治和政策问题要特别注意审查,避免因此引起政治差错,注意语句的用词、用字一定要恰当符合规定。有些新闻报道,陈列的事实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它的事实不能支撑新闻得出的观点,应当修正它们的逻辑关系。新闻事实的报道也会受报道者自身的限制,稿件所表现的立场观点带有主观性,报道不应只以一个角度呈现,而应尽可能的多角度、两面地看问题。对于涉及法律和案件的内容,防止出现法院对案件判决前媒介就对案件做出评判,还应注意保护新闻主人公的隐私、隐匿对受害者不利的信息。对于可能造成泄密的新闻稿件还要严格把关,注意不能报道过细,注意“言多必失”,注意报道时间要适当,不能把今天还是机密的事物提前报道,还要注意“内外有别”,必须把握好新闻报道公开的范围。
掌握了编辑的技能,最终要靠编辑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编辑的语言驾驭能力了。一篇文章的问题,编辑没有发现,那就是编辑的失职,如果编辑修改了反倒出现了差错,那就会贻笑大方了!
编辑必须具备非凡的语言功底,新闻稿件,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网络新闻,文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在现实中编辑也不能“吃老本”,在原地踏步,毕竟学无止境,而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编辑必须时刻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保持自己的语言功底在普通新闻稿撰写人中能够服众。大量的阅读是有助于提高这个能力的,学习那些办得成功、享有盛誉的报纸,他们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学习不是模仿,否则会磨灭自己的风格,沦为别人的跟班,应学习优秀者的思维,挖掘他们成功的深层次规律。
文稿编辑还应把握一个原则:精简。要注意语句、文字尽量不重复,对于可有可无的文字一律不要,对于多分句,一个很多的句子,要截成两句三句,就精炼得多,是读者读起来,既不费力,又有节奏感,避免冗长的句子,不要读完一句,都快断气了,还弄不清楚这句的意思。
其次还应注意有变化。正如优秀文章一样,讲求文句的变化,写律诗也要求一首诗中不能出现重复的字。不过文字的变化不是轻易可以把握的,把握不好,表述前后不一致会犯基本的错误。但是,一篇新闻如果前后完全没有文字的变化,未免显得呆板没有生气,所以有变化才有意思。“文似看山不喜平”,太平淡、稚嫩的文章,体现不出一个编辑的水平。所以我们在遣词造句时,应该有意识地争取一定限度上的变化。但是,必须注意变的只是那些可以变换的词句,是浑然天成的,不能为变而犯错误,或者违背新闻的原则,不能显得矫情、矫柔做作。
其次,文稿编辑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文稿应该一气呵成。我们自己也作为读者,在读一篇文章时,一定不希望这篇文章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纠缠,回环往复,不断地出现同样的意思。只希望文章一气呵成下来,明明白白。然后还得承上启下,新闻稿件是为信息的传播服务的,稿件绝不能写得天马行空,云里雾里。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思路清晰,无使断绝,每一句话,第一段意思,都是承上启下,没有突然断开、让人莫名其妙的感觉。古代的八股文都是如此要求,如今虽不是八股文的时代,但是这个优秀的标准,仍然是今天好文章的判断标准。即使做诗讲究跳跃,但从整体上来讲,全诗的每一联,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次必须注意的是,要仅仅围绕主题。围绕中心,紧扣主题,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写作受到的基本教导,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或明或暗。一篇好文章,文中的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小主题,而这些小主题,最终都是服务于大主题的,小主题就像树枝,他们务必集中于一个主干。围绕主题,也是为了合乎逻辑。其实文章的每一段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服务于这一段的小主题的,而这句话的每一个字,也都是服务于这句话的主题的。文章的主题,也不能是为了说明作者的真实意图,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时候看似不相关,但其实也是暗合的,它们都没有脱离服务主题这个基本要求的。
有些语句,有时候稍微变换个叙述,它表现出的意思就会截然不同。就像一个台湾新闻学教授给他学生举的例子,一个欧美人和几个台湾人在台湾面对危险状况时,由于无法沟通,惊慌失措,新闻报道说那几个台湾人连一句英语也不会说,无法跟那个欧美人取得沟通,教授说这意思就好像是说台湾人笨一样,教授改了一下,把稿件改为那个欧美人连一句中文也不会讲,大家都干着急。这样一来,原本好像是歧视本地人的文章,就变成了有尊严有骨气的文章了,为什么?因为那是在台湾啊,外国人应讲中文才是正常的。
最后,也是最细的地方--错别字,现今网络上的新闻总能发现好几个错别字,这虽然不是重大的问题,杜绝错别字,却是能体现一个编辑的细心程度,也是能体现编辑的技能水平的。一个优秀的编辑,他必定是严谨而细心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16:35
学习新闻编辑学后的认识与感想
汉语0801 毛建南20085907
这学期新选了一门课,叫编辑学,是新闻方向的学科。所谓编辑学,就是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编辑学的研究,在50、60年代曾引起中国出版界的注意,但当时并未能开展起来,直到80年代初期才又被提出。编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有关其理论体系、基本内容乃至研究对象等,仍在讨论和发展之中。
根据近年的讨论,关于编辑学的含义,都认为是研究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学问。因为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将此项工作积累的经验、方法加以总结、概括,提到理论高度,提示它的基本规律,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即是编辑学。论者因此强调:编辑学是一门具有学术意义、原则性、理论性、思想性的学问,不是日常种种编辑工作办事细则的大全,是和其他学科,如文学、历史类等的一门学问。
学了编辑学后让我对新闻、报纸、杂志等有了很大的了解。所有媒体和传播媒介其实都是有自己的立意的。也就是说它们服务的对象是不同的。得知这点后我才了解为何许多报纸和新闻媒体会被激烈的讨论,有很多的争议,其实不能怪它们,它们只是为了自己的立意而做出的信息传播,并无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
做好新闻,编辑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位置。新闻编辑部门在媒介产品的生产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这种特殊地位赋予其从业人员多重角色,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具备某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新闻编辑所担任的多重角色要求编辑具备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代社会正处于新学科新知识有如爆炸般剧增的状态,对每个人来说,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要真正成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的全才其实很难,新闻编辑也不例外。然而,新闻媒体都是文化载体,如同“百科全书”,很难说有哪一类知识是媒介不涉及的,编这样的“全书”,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就会时时碰壁。因此,新闻编辑就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其角色特点的要求。新闻编辑工作是一种制造文化产品的工作,这与其他文化产品的编辑工作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都涉及对人类文化的记载与传播,这一点决定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一般编辑都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百科知识,否则就无法从事这项工作。另一方面,新闻编辑所加工处理的信息又是有个性的信息,从内容上看,这类信息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因此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从形式上看,这类信息是以语言、文字、图片、音响、影像等传播符号表现的,在处理方法和技术上各有要求。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还要求它的从业人员具备某些专业知识。而且,新闻编辑工作往往是细分成不同专业与领域的,还要求从业者成为他所分管的这些专业和领域中的行家,也就是要具备专业学养,所以,归纳起来,基础知识、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就是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结构。可见,当一名新闻编辑是多么的困难。
在学期的后半段时间,老师用PPT向我们展示了新闻编辑在版面设计方面的才华,让我感受到原来编辑不仅仅要掌握对那些略显枯燥的文字的筛选,还要具备画家一样的大局观,以便将文字和图片以最好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不感到死板和厌倦。这无疑对新闻编辑的要求更进了一步,提高到了艺术的层面。典型的例子:西方国家报纸的版式介绍如早期《纽约日报》的垂直式版面、《华盛顿邮报》报道人类登上月球的水平式版面、2002年《华盛顿邮报》要闻版的垂直与水平相结合的版面结构和《今日美国》在垂直与水平混合式版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中国版面设计的基本形式如综合式版面,整个版面包含的高见较多,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强调高见之间的轻重差别。重点式版面,特别强调版面的某一局部,使其成为版面上的重点。集中式版面,用整个版面或版面的绝大部分刊登有关同一主题的稿件。版面设计的基本形式从版面排列稿件的形式角度分,有三种主要形式:以版面的垂直中分线为对称轴,左右两边完全对称的规则对称版面,该版面对稿件要求苛刻,不宜多用;不对等的对称形式,主要有上下对称和对角对称;用某种统一的方式整齐地排列稿件,使版面整齐划一的齐列式版面。如果编辑时能够灵活运用这几种基本的版面设计,不仅能更好地突出主题,也能让读者看着一目了然。
学习编辑学,让我对新闻编辑有了较深认识的同时,也让我在编辑身上学习很多的优秀品质。策划需要编辑主动想选题,动脑筋、下功夫。编辑应主动出去约稿、组稿,而不是整日守株待兔,伏于案头,等米下锅。传统的编辑常常是,来什么稿编什么稿,只要求把稿编好。而加入了策划功能的编辑工作则要求编辑要具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要具有洞察力。新闻策划不是孤立的对新闻报道活动的某一环节进行运筹、谋划,它贯穿于新闻报道活动的全过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重视新闻报道的预先策划,是新
出特点。它有“意在笔先”的作用,对新闻报道的成败至关重要。新闻策划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新闻策划既不能为制造轰动效应,以想像代替事实,杜撰不存在的假新闻,也不能为了达到自己所认为的理想效果,而坚持不符合实际的策划预案,因为这样便会出现报道失实的现象。
新闻编辑要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这其实也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它在新闻编辑上体现的尤为重要。新闻报道作为记者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不能违背事实本来的面貌。这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表现。新闻写作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五个W”原则,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这些基本原则和操作标准不会因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新闻丧失了真实性,新闻媒介将无任何价值可言。所以说,真实既是新闻报道发挥正确舆论作用的前提条件,又是新闻媒介建立公信力、保持良好社会声誉的基础,每一个新闻编辑都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严格把好每一关新闻的关,在新闻传播中不偏听偏信,力求全面公正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立场。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别和社会体制的不同等等现实原因,许多报纸媒体都多多少少掩盖或者曲解了一些事实的真相,反映出在复杂的社会面前,保持公正公开原则有多难,这不仅是新闻编辑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对每个人内心选择的挑战。学习编辑学,让我懂得,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16:36
汉语0802 周帮俐 20085928
论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
【摘要】编辑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独立职业,它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作用的客体。编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要求了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种文化修养体现在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从而更好的做好对文章的编辑工作。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讲了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以此来证明语言文字修养对编辑的重要性,和编辑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语言文字修养 基本功 规范化
编辑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独立职业,它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作用的客体。文化可以通过编辑对出版物的编写、编排等方式传播,从而引导文化消费,培养社会读者,引导后代人的文化发展方向。编辑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我认为他的存在,是由于文化传播的需要。因此编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编辑通过编辑各类出版物来参与社会文化工作,作为社会文化的选择者、优化者的他们,相对而言就能比一般人更多、更直接、更主观的参与到社会文化工作中来。编辑工作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编辑,我认为拥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其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古人讲厚积薄发,积的是文化,发出来的才是语言文字。对于文章来说,语言文字是文章内容表达的符号,是其外在形式的组成部分,作者的语言文字水平对文章的质量和效果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编辑的语言文字水平的高低又是判断出版物质量高低的因素。由此,我们得出,作者和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的程度共同决定了文章的语言文字水平。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也要求编辑在处理作品时拥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语及专业术语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得时常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和时尚元素。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个编辑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通过他的手出版的作品结果会是怎样!虽然由于社会的发展,出版物的形式和载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文字还是各种文化传播载体的主要表达手段,因此编辑工作的基本性质依然没改变,编辑人员仍然需要不断地加强语言文字修养。针对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我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简单谈谈。
一、语言文字修养是编辑人员的基本功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编辑连基本的文字修养都不具备,又怎能做出优秀的作品,又怎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给读者以指引,又怎能促进文化消费,引导后代人的文化发展方向。语言文字修养是一个编辑的基本功,范剑华在《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一文中指出编辑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敏锐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第二,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第三,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所谓敏锐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实际上是编辑对作品中语言文字产生的一种直觉判断,就像我们学习英语一样,这是一种语感。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编辑语言文字功底的集中体现,编辑利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敏感对文章进行文字编辑,实际上就如同我们做语文改错题一样,一段话读过去,我们或许一时判断不出句子具体错在哪里,但是语感告诉我们这段话的某一句是有问题的。当然,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编辑们的实践经验,只有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才能建立起这种敏感。
语言文字修养的基本功不仅仅体现在编辑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上,它也要求编辑在具备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具备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具备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不仅要求编辑能对文章中出现的错误有所感知,而且还得能够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增、移、删、改等多种语言修改手段有效地对文章进行编辑、加工,从而使原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语言表达更加流畅。我认为,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要得以真正提高,还要依靠专业的训练和日常的积累。
作为一个编辑,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编辑语言文字修养的重中之重。一个编辑即使具有了敏锐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和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却不能准确地表达语言文字,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编辑在语言文字上的驾驭自如、运用得当。如果一个编辑不具备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那么他在修改作品的时候,即使发现了作品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那他所编辑的作品也不能被准确地编辑出来,顺利出版。
语言文字的三项基本功不仅要求编辑掌握语文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各种语法修辞手段,还要求编辑能够遣词造句、体会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春秋时期,孔子编订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在他的作品里,语言精辟简练,蕴褒贬于一字一句,这既展示了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才华,也表现了他在历史著作编写方面的严谨态度。我想孔子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为后人所学习和赞颂,就源于他自身所具有的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和卓越才华。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编辑工作的指南
语言是人们得以交际的工具,是人们传达信息的媒介,人人都有权利使用语言,人人都可以利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在使用语言文字的时候,必须注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人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语言文字没有明确规范,那将闹出不少的笑话。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滥用现象,尤其体现在报刊编辑对成语的使用方面。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许多成语积淀着历史与文化的浓浓意蕴。生活中,人们时常喜爱使用成语,因为它言简意赅,能使文章语言生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成语的滥用、误用现象却让人啼笑皆非。如“炙手可热”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却经常被用错。下面我们看看我摘自期刊《语文知识》上关于书刊乱用“炙手可热”这一成语的一些例子:“炙手可热的影后宁静不久前悄然来到羊城,偷偷住了几天后又俏然离去”,这是摘自1998年4月2日的《新华日报》。“今年的西瓜已吃了一半,“京欣”1号已开始隐退,河北沦州的“西农”8号正炙手可热”,这是摘自1998年7月30日的《中国教育报》。“张爱玲研究在国内炙手可热,而苏青及其作品依然默默无闻”,这是摘自1996年第3期的《名作欣赏》。“炙手可热”的本语意是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炙手可热”这一成语出自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二两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当时唐玄宗因为宠信杨贵妃,所以任命他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他去处理。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诗人杜甫对杨氏兄妹极为不满,故作《丽人行》讽刺他们的荒淫无道。而这里,这些编辑们频繁的错误使用成语,不得不说是他们对编辑工作的不负责任。
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既是衡量编辑水平的尺度,也是读者认定编辑水平的标志。编辑如果能把文中不正确的、不规范的语言文字改正过来,这也就达到了引导读者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但是编辑如果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不高,知识面不广,对待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不重视的话,必然会对读者造成严重影响。
语言文字修养是编辑人员的基本功,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编辑工作的指南。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文字仍是出版各种书刊的重要表达手段,因此编辑依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以此来向社会提供优秀的出版物,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文化精神发展方向。
参考书目:
[1]吴平.《编辑本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2]范剑华.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编辑学刊.2001(5)
[3]薛炜星.施炳琴.《语文知识.》.1999年第06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16:37
汉语0801 20085894 李福容
浅谈新闻中的人文精神
“新闻无学”,这是自新闻行业诞生以来便伴随着的困惑——昨天的报纸只是今天的废纸,走马观花般的视觉充斥后,到底有没有一些东西是足以与后人道的?我想,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国际风云,还是政坛变幻,抑或身边的人情冷暖,它的实用价值仅存在于未阅读之前,真正有意义并可以长存的,应该是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或许有人会反驳,新闻之于社会是在它直接的功利性,新闻不等于文学,对这种及时性的文字谈人文精神,会不会太过沉重?或许就新闻本身而言,的确没有太大的必要,可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不一样,它是经过记者、编辑层次过滤的新闻,其中隐含着他们的价值观,隐含着这个文化与制度作用下的一种思维。因此,新闻中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可以说是对人自身的尊重、对进步的守望。
有人曾对新闻的作用做过如下概况:“新闻工作的重要不在于它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它提供新闻,记者判断和构建新闻事件,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他们帮助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的图像,让我们可以超越自己当下的视野理解这个世界,由此确定我们的担忧、期望和志向。”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闻给我们的是一个放大的视野、缩小的世界。不过说到底,我们是通过记者的眼去看这个世界的,看得是否真切、是否明白,除了个人的判断力,记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记者或者说新闻从业人员具有一种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他们的笔,道出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不管结果如何,至少能给社会一个正确的导向。
一直认为,西方是罪感社会,因此多对人性的拷问,而中国是耻感社会,因此多依赖圣人救世。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乐此不疲地为自己树立道德楷模,供人瞻仰、膜拜,人人都想做圣人,到最后竟忘了怎样做自己。而人文精神,这种对人的存在的超越行思考,应该就是国人重拾自我的开始。其主要有三个层次:一,对人性即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二,对理想即对真理的追求;三,对超越性即对生活的意义的追求。用这三个层次来一一观照中国如今的新闻行业,不禁心生些许悲凉之感。如今的体制下新闻太多都是一些歌功颂德体,传统文化又对人性太过漠视,致使许多新闻缺少对人性的关怀、缺少对人性的反思。想起在非典时期人大新闻教授陈力丹对新闻传媒的批评“对生命轻视、对死亡麻木”:
非典时期用大篇幅言辞来歌颂医务人员,基调则是他们如何不顾家庭、不顾个人安危,牺牲自我而去抢救他人(似乎现在的新闻媒体都惯用这种腔调,不管遇到什么灾难或事故,责任放一边,先将情煽好,让受众恨不得自己身边也来些灾难,然后奋不顾身直至英勇牺牲)。很少有媒体会想到,医务人员被感染和死亡,这不是简单的“舍己为人”就可以定性的,而是一起责任事故。将一起起涉及生命安危的责任事故渲染成一种“不怕死”的英雄行为,就是一种对生命的蔑视。这种煽情的基调,其实是一种惯性思维造成的,我们的社会、传统文化,向来认为生命不是最重要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常有的”,诸如此类的论调多如牛毛。而真正的法制社会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是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若将他人的死亡当做思想教育的宣传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良知的缺失。
另外,新闻长期被视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部分,纵观整部新闻史,几乎就是一部变相的政治斗争史。虽说新闻与政治相互依存,可假如新闻过多的为政治、为当权者唱赞歌,便少了几分骨气与深度。记得《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先生曾对报纸提过几点要求“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我们现在做不到不党,这无可厚非,但若只是亦步亦趋地跟在领导后面献媚,“不卖,不私,不盲”从何谈起?
文章写到这,不禁要问:新闻中的人物精神何在?记者的人文追求何在?在当前社会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可正因如此才更是一个问题。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细览世界新闻史,大致有两种基本办报模式——政治家办报与企业家办报。政治家办报当然从其政治利益考虑,为党派或政治集团利益做宣传,其最终目的是“营政”。企业家办报当然首先考虑的是其经济利益,将报纸作为一种赢利的手段,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而想方设法去迎合受众的口味,它的最终目的是“营利”。可以说,目前中国大部分新闻媒体,都是这两种模式下的产物,一个经济基础一个上层建筑,倒挤得作为思想文化的人文精神无立足之地。很同意一位教授的观点:中国报业的出路在于学习张季鸾式的办报方式——文人办报。同政治家办报与企业家办报相比,文人办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议政不参政。其办报不为牟取政治利益,只希望通过议政来尽“言责”;二,经营不为营利。文人办报,只是通过报纸来搭建一个言论平台,为思想交锋提供一个场所,坚持其所信奉的,宣传其所坚持的,而不为孔方兄去低俗、媚俗。或许文人办报的境界太过理想,带有太重的儒生入世幻想,但其坚持的精神应该是不变的,这种精神,或许可以用《大公报》提出的“公”、“诚”、“忠”、“勇”来代表。所谓“公”,是指动机为公,不以报纸谋私利,不以报纸为私用;“诚”,是指致意要诚,即报纸须以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发表诚心为国的言论;“忠”,指忠于真理、忠于自己的见解;“勇”,指勇于发表,即报纸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无论遇到任何阻力,都有以大无畏的精神将其表达出来,不畏强权、不媚时尚。当然,要真正地做到这四点谈何容易,但新闻若执着于追名逐利,注定只能是过眼云烟,而这或许就是为何时至今日《大公报》依然被铭记的原因吧。
再说说记者的人文追求。记得有人曾对记者进行过分类:文艺型记者、新闻型记者、研究型记者。个人认为这三类记者似乎就隐含了对人文精神三个层次的追求:一,对人尊严和幸福的追求——文艺型记者以形象思维见长,在采访中特别注意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事物、搜集细节,写出的作品文章优美、情节动人,贯通着对人性的坚持。二,对真理的追求——新闻型记者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思维敏锐,他将采访的重点放在事件上,力争弄清每一个有价值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满足于揭露问题,而是致力于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受众一个思考的余地,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模式。这三种类型虽然各有所长,但我想,社会要真的有所进步,研究型记者可能会需要得更多一些。因为如今的社会也太过浮躁,人们步履匆忙,为去权力、为金钱,眼光为利益所阻,思维为惯性所缚。因而就需要有这样一支笔,道破本质,这样一双眼,看透浮华。
其实对于新闻编辑,有这样一句话:得缔构而成,不得缔构而亡。它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化知识的缔构。若说文化是新闻之骨,那人文精神就应是新闻之魂——有魂则生机勃勃,无魂则行尸走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16:37
汉语0802 20085931 王密
新闻从广义上说是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专门从事新闻评论的刊物所发表的消息、通讯、新闻述评等文章样式;从狭义上说则专指消息。用我国新闻前辈陆定一的话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如果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现了古代高人韵士的精神风貌,那么,“宁可食无肉,不可无新闻”则发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趋向。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说到底,文学是一种艺术。
就其语言特点来说,新闻与文学有很大的区别。 当今新闻界普遍认为,新闻语言应该具备简短、精确、客观、通俗等四个特点。新闻语言必须明确的指向新闻作品所报道的客观存在,而且必须经得起客观存在、客观事实的检验,否则,就是“假话”。这就是新闻的真实性的表现,立足客观事实,陈述发生的的真实事情,不能造假。新闻语言则要求语义准确、规范,不能给受众造成任何歧义,注重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句的使用,特别是一些敏感的政治场合。同时还要求做到“通俗化”、“大众化”,以期让绝大多数的受众准确理解所传播的新闻信息的内容和要旨。新闻除了少数通讯作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刻画报道对象以外,一般不提倡使用修辞,以免因主观色彩或者是个人色彩过于强烈而导致新闻事实失真。但对于文学来说,文学语言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和意象,往往借助夸张、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塑造和凸显文学意象或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出现一些错别字,即是通假字,这在新闻作品中是万万不可出现的。
新闻是像,注重事实的体现,文学是质,追求事情的内在。同时新闻和文学都强调真实性,但这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新闻的真实性是指反映在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上,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是作者臆想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不仅来源于客观存在,而且要求与客观存在相符合,不能有丝毫“合理想象”和“想当然”成分存在,即便是新闻评论,也必须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发表议论,揭示客观事物在宇宙时空中发生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实现细节的“客观真实”和对新闻事实评判的“主观真实”的有机统一。文学也强调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性是指,艺术真实。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中“人”的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文学作品可以根据作者创作动机的需要,集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于一人之身,创造一个“至善至美”的文学形象,还能集 一切“丑恶”于一身,创构一个令人厌恶甚至恐惧的“恶魔”形象。因此,文学的艺术真实本质上是一种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而且这种真实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理解世界的真实。
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文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通过艺术概括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文学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写作方式,是作者通过“想象自己底观察和印象,思想和生活经验等,而将它们装进各种的形象、情景和性格里去”的创造性工程。文学作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作品的表现形态和语言特点,可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它具有以行运思,以情走笔和语言优美、创造性强两大特征。 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梁启超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新闻文体属于“报章文体”,而且说,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这四个条件。他虽然没有给他提出的“报章文体”下定义,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新闻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实用文体,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肘时体”、“务实体”和“新文体”,其内容必须真实恰当地反映社会现实,为人们提供“舆情”和“信息”服务。新闻具有时效性,讲究第一时间的发布,讲究快速、及时、准确、到位;文学却具有时间的滞后性,正如越是好酒放的越久就越香的道理。比如乔伊斯、卡夫卡的小说就具有这种艺术的滞后性,他们生前不被同时代的读者所理解,而死后则获得了殊荣。
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新闻是信息的传播,必须是准确、迅速地传播信息。艺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美感,是创造品,所以文学便通过艺术手法来间接反映事物的面貌,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新闻就像摄影师,记录生活的真实影像,而文学则像绘画师,描绘生活。二者互相想渗透,互相影响,无论是对于新闻工作者还是文学创作来说,只有把这两者相结合起来,作品才有生命力,才会者的更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16:39
解娟娟 20085876
报纸编辑
【摘要】编辑一词早在1300多年前就出现了。最初的意思是指文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今天我们所说的“编辑”虽然同样包含此意,但已不限于此。新闻编辑作为一种职业,是在新闻媒介产生以后才出现的。伴随着新闻传播的发展,报纸,新闻杂志网站等都有了专职的新闻编辑。在这里说的主要是报纸编辑。
【关键词】
报纸编辑、
程序、
报纸点评
很幸运在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就进了学院的编辑部,一直到大二结束,从开始的打杂,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到后来全权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在这期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编辑这一块也积累了一点小小的经验。这对于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很珍贵的一次实践的机会。加上这一学期的学习,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悟很多,下面就按照之前报纸编辑流程,做详细的介绍。
首先,先介绍一下文学与艺术学院的院报《黑眼睛》的总的一些情况,一份报纸的命名是很讲究的,就自己的猜测可能是源于那句耳熟能详的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说到这,大家对《黑眼睛》的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可以通过这句话了解到《黑眼睛》的个性所在。对一个文科类学院讲,院报可谓是表现学院特色的一个标志。当然做到这点还要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才能更好的向读者展示院报的亮点。作为一份月刊,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黑眼睛》主要有四个版面,分别刊载学校或学院该当月有价值的新闻,学生原创作品和当下一些重要的话题。另外,针每个月份搜集的稿件的数量、内容在排版的时候还会做具体的调整。除此之外,院报还保留了中缝,主要是放一些可以凸显学院特色的经典的小段子什么。现在想来,不得不承认,因为学院中潜在的专业歧视,所以,中缝内容多为文学类的,很少涉及想音乐,表演专业的内容。这也可以说是之前工作上疏忽的一点。
一份报纸从最初的策划到读者手中,大致需要经过:搜集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和图片)——整理修改资料(确定和修改文章和图片,并且准备好备用的材料)——排版——审核报纸的初稿——再次排版——(审核通过后)印刷——发送报纸等几道程序。所以说报纸编辑是一项程序复杂,工作量庞大的任务。需要一个能团结合作的,有领导力的团队。真正做好报纸编辑这一块需要编辑具有良好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能做到提前筹划,也需要每一位编辑参与人员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这一点可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专业新闻编辑专业相比较的优势所在。从专业上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报纸编辑对口专业相比,在文字与资料的处理上因为平时训练接触得多,语感稍强一些。这对于报纸的编辑工作也是大有好处的。
策划与搜集材料:报纸的策划和材料的搜集是紧密相连的,策划为报纸建构大致的框架,然后用材料来充实,并且材料的搜集要针对报纸策划的大概内容展开,就《黑眼睛》来讲,作为月刊,在下一个月份到来之前就要提前策划好下一期报纸的大致内容。考虑到报纸信息的时效性和可读性。会考虑下个月份内会发生的重大节日、活动等,根据读者的阅读需要来安排报纸内容。当遇到一些传统节日的时候,就要考虑怎样做,怎样编辑才能做到报纸出新,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等。很多细节的问题要考虑到。
拿到材料后,就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根据以往的经验,考虑版面的设计问题,就要进行文章的删减和确定选用的图片,同时还要编辑好备用的材料,因为在排版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修改选定的文章活着替换掉。记得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在选定好的文章里核对有没有错别字和句子是不是通顺。
所以会感觉报纸编辑就是挑别人文章的毛病,只有等到自己负责院报编辑的时候,才发现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原来修改别人的文章只是报纸编辑中最最基础的一小部分。
排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才可以,自己做的时候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要达到的效果等一些要求告诉老师,在旁边看着专业的老师操作。在报纸整个版面设计上,视觉效果处理方面可能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更有优势。第一次排版结束后,会打印一份初稿可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修改。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就不可以稍作修改进行印刷,不然前面提到的,重头再来。当然这种只适合出版周期长的报纸。之后就是报纸的发送,只有到了读者手中,有人去读你的报纸,这份报纸才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可能之后会有些读者反馈的信息,这一世报纸编辑中同样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对以报纸的改进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以自己之前的一份报纸为例,结合现在所学的编辑的有关知识,指出报纸错误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报头的常规内容齐全,但是右上角的报耳没有利用好,没有充分体现报耳导读的作用。显然,报耳部分的字体显得有点太突出。可能在做好报耳的基础上,突出字体符号等会起到更好的导向、导读作用,
2.
在报纸排版的时候确实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没有区分版面的区域问题。版面的分配问题是一直沿用之前的方法,在区域上也没有因此也就不能达到突出重要新闻的效果。当时只是按照新闻价值来确定选用哪一个新闻,在排版的时候只考虑了版面容量,这一点在标题的制作设计时也是同样考虑的。所以标题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3.
第二、三版中,问题更明显了。首先,细节的问题是最上面部分没有对称;其次,内容设计上显得很冗长,篇幅太大,内容单一。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疲劳。可能第三版的内容与第二版相比,更具有阅读的意义。这样比起来,第二版就显得有点多此一举了。如果删减部分文字内容,多用几张图片效果会更好一些;还有一种感觉就是二、三版得内容在形式上显得冲突。这就需要搜集更多的材料,丰富报纸的内容。在有限的空间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展示给读者更多的信息。
4.
最后一个版面中存在的问题是:材料来源不够广泛,会出现材料欠缺的现象。这就要求一个编辑不但要会编辑整理文章,还要有写作的能力。这个版面只有在展现原创作品的基础上,才会体现它学生报纸的特色。还说明一问题,报纸的阅读人群有限,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5.
中缝的去留问题是之前一直讨论的。以为在中锋中加一些小段子。就像给报纸中的电影推荐可能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是二、三版面上的中缝内容有限的冗长了。现在看来,如果改为一删减部分对联而是增加一些对联创作的内容,例句少量的经典对联,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总结以前编辑报纸时的经验教训。对报纸编辑这一职业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注意细节对一名成功的编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注意到一些更细节的问题。相信这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作者:
严鹏
时间:
2011-6-6 16: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张剑
时间:
2011-6-6 16: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毛建南
时间:
2011-6-6 17: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陈龙
时间:
2011-6-6 17: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朱坤
时间:
2011-6-6 21: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娟
时间:
2011-6-6 22: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苏娟
时间:
2011-6-6 22: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黄欣渝
时间:
2011-6-6 22: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蒲虹如
时间:
2011-6-6 22: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廖洪梅
时间:
2011-6-6 22: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密
时间:
2011-6-6 22: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邓喻文
时间:
2011-6-6 22: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密
时间:
2011-6-6 22: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22:23
汉语0801 苏娟 20085881
新闻的语言文字
为什么中文系里会分出新闻方向呢?我想应该是中文对新闻有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新闻的写作与编辑都需要一定的中文知识,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也深刻了解了这一点。
新闻都是要用语言来表达,传播的。无论是通过电视网络还是报刊或其他媒介。新闻工作者就是用具体的叙事语言表达来反映世界。概念化的语言,艺术化的语言都不是新闻语言。倘若一条新闻用抽象语言表述,便不能传达出生活中的丰富性,生动性。社会使本来具有吸引力的信息内容显得太枯燥,太干巴巴而失去感染力。又或者如果一个新闻工作者在写新闻报道中用错了词语或者语法,又会使新闻的质量降低甚至让人们产生误解。这对新闻工作者是很不利的,储物的报道会让人们获得错误的信息,因此新闻的语言文学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作品的语言,是记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字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集句而成章。”也就是说些文章要根据要表达的各种概念,选择词汇,组合成句,再把句子组织成一篇文章。但是汉语表意的丰富,词语运用的复杂变化又是很奇妙的。有一个故事讲“冷战的时候,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与苏联首脑赫鲁晓夫举行了一次竞走比赛。这是一次严格的由两个人参加的赛事。结果,约翰逊取胜。苏联的塔斯社为了解决这一关系到国家荣誉的难题,采用了可观报道的原则,它说:“在这次竞走比赛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取得第二名,美利坚和总统约翰逊取得倒数第二名。””这个故事中塔斯社为了解决这个关系到国家荣誉的报道,巧妙地运用了“倒数”这个词,尽管美国总统取得的是第一名,但一个“倒数”却包含了贬义。苏联取得了第二名而美国却取得的是倒数第二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苏联的国家荣誉而不至于让美国说报道的不真实,因为他们报道的是事实,只是巧用了一个词而已,这就是语言在新闻中的重大作用。
报纸是凭借文字符号向读者传播信息;广播是通过口头语言来传播;电视虽然能直接地再现客观事物,但他毕竟是经过剪接的,而且也必须辅以文字符号和口头语言。新闻工作者把稿件交出去之前,至少应该问自己:“我是不是已经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我是不是已经尽可能简洁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了;我是不是已经尽可能用简单的文字把意思表达出来了。”新闻报道中语言的运用是很巧妙地。
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有时需要具有模糊性有时又禁模糊。一方面如果有些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具有模糊性,那么他传递的信息也就具有模糊性。因此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就会被其影响而形成模糊意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类进行思维往往离不开语言,部分词义和语义都有其模糊性。如:“可能”“多少”“稍微”等词,不能给人一个确切的范围,让人有具体的概念。另外还有双关语等。中国的语言文化是优美古老而韵味深长的。另一方面在有些新闻报道中又不得不使用模糊的概念,由于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时很难对新闻事件做出十分准确的判断,因此只能采用模糊语言对报道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评价表达。这种报道不准确,但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作留有余地的报道,从一方面讲这样的报道更真实更客观,这样的报道总好过用虚假报道来误导人们。新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更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使新闻报道有十足的信息价值的保证。但是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对语言文字的熟练准确运用的能力了。
句子是人们在语言表达社会活动中所使用的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基本语言单位。句式是句子的构成形式。句子的构成,虽有表达主体地主观能动性,但同时也受某些客观规律的制约,即要符合语法规范和人们的审美习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中对句式的审美选择是表达新闻作品语言美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通不过的新闻体裁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句式是语言特色的重要体现,比如写消息,主要应使用陈述句判断句。还有句子的长短问题的把握也影响事件表述。另外新闻媒体的类别不同面对的对象也不同,句式的运用也就不同。面对政府机关的新闻就应该显得严肃庄重,面对亲少年的就应该具有活力吸引力。因此对象不同句式内容以及排版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并运用好每一种句式。
新闻语言是从事新闻文体写作的人自觉与不自觉地创立起来的,并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定风格又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一种语言体。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具体形象、简洁生动、准确鲜明、通俗易懂。当然我认为新闻语言中也可以运用方言。新闻记者积极贴近受众、了解受众和掌握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心理需求,采用受众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把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送入受众视野,从而完成新闻信息的价值实现。这样不是说新闻语言就只能是标准的书面用语,一些方言词汇也是可以运用进去的。有些新闻中运用方言还会有一项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类新闻的针对性可能会强一些,也就是它所面对的对象应该是一个方言区。方言词的运用应该在地方性的新闻中比较多见。方言词汇在新闻标题中的大量运用,会使得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群的心理需要与欣赏品味。“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念,方言能提供深刻的社会纽带,这种纽带靠不自然的‘标准语言’是无法建立的”作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方言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能够在一定地域内充分发挥它的互相交际、交流思想的作用”,渗入其中的特殊情感是标准化的普通话不能取代的。人们对自己从小学到的母语有一种强烈的偏爱,这种偏爱心理最后发展为语言感情,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为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情感是最朴实、亲切的,同一地域的人们用方言交流是彼此在语言上的认可,这种语言上的认可和乡音情感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经历的人紧密相联,达到心理同归。这样的报道可以使语气亲切,很富生活气息,如同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随手拈来的一幕,原汁原味,不加修饰,实现新闻与生活的近距离接触,恰好从情感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感到新闻工作者确实在办他们想看、爱看的报纸,报刊由此增加了平民化色彩和亲和力。
如上所说我觉得新闻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新闻写作中非常重要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22:25
《中文系学生与编辑工作》
向莉 20085891 汉语0801
编辑工作是对报纸及其传播活动的总设计;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编辑工作是对社内外各项业务的集大成。编辑人员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中期“组织者”,最后“把关者”。任何忽视和轻视编辑工作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编辑部的意图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也要看编辑;记者的劳动能否得到最佳的体现,同样要看编辑;广大读者的愿望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反映,还是要看编辑;报纸办得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编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基本结论。
编辑工作如此重要,只有那些有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编辑。很多中文系的学生毕业之后也会从事编辑工作。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学习编辑学很有必要,从事编辑工作也是今后就业的一大选择。要想成为一名编辑,不但要拥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编辑的基本知识构成是:(一)基础知识。主要指文、史、哲知识。(二)百科知识。指包罗万象的知识,这种知识不限于一两个领域或专业,而是无所不及。(三)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编辑作为新闻传播者所应具备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另一部分是编辑所从事的报道领域所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编辑的能力结构:(一)、信息能力。指编辑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鉴别能力。指编辑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三)、创造能力。指编辑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编辑业务的能力。(四)、组织能力。指编辑组织报道和组织新闻人才的能力。(五)、写作能力。指编辑撰写、修改稿件的文字运用能力。(六)、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指编辑使用与出报有关的现代通讯手段、语言工具和交通工具的能力。以上所述的编辑所需要的知识以及能力结构中,中文专业的学生是能够做到的,虽然有些方面不及新闻专业的学生,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
中文专业作为一个文科专业,文、史、哲方面的课程都是我们的专业必修课,我想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中文专业的同学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了解得更多。就百科知识这一方面来说,我觉得我们中文专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包罗万象的知识都要了解是不可能的,没有谁敢说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知道得更多。我们中文专业的课程安排中许多专业都有所涉猎,我们更有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更多的阅读时间来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我想这是我们中文系的学生相对来说最欠缺的一个方面。我不知道其他学校中文系在新闻方面的学习情况如何,但我觉得在我校,我们中文专业在这方面的学习还是太少了。我们只有新闻学和编辑学这两门课程供我们选择,而且都只是专业方向的选修课,都只有32个学时,只能让我们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且只有一部分同学学了这些课程。就我个人来说,学习完编辑学这门课以后,对于“编辑”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知道了一些报纸方面的知识,了解了一些时事。想从事编辑工作,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恐怕还要好好的学习学习!
在编辑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中,我们中文系最大的优势就是写作能力。这是被大家所公认的事实。我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可以让我们用更为恰当的字句准确而形象的讲新闻揭露给读者。编辑的信息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这些都是因人而异,在这些方面,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只要通过学习也不至于落后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我认为中文系的学生鉴别能力,就是编辑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我们中文系的学生新闻的敏感度比较差,再加上这方面的训练比较欠缺,竞争力大不如新闻专业的同学。我们要有意识加强在这方面的训练才行。
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从事编辑工作有我们自己的优势所在,但也有很多不如人的地方,这些都因人而异。很多优秀的编辑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我最喜爱的作家贾平凹,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92年创刊《美文》,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著名的编辑陈乃进、南振中、蓝翎等等都是中文系的毕业生。
如今,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编辑工作的有多少呢?“编辑”这一职业的状况又是如何呢?据统计数据表明,在未来的8年内,各类编辑职务将呈现需求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高于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这主要是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网站,从而促使了编辑职位的需求增加。同时,将近三分之一的编辑写作职位都来自各类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出版商、期刊杂志等。虽然社会需要越来越的编辑,但是我们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新闻专业也在不断发展,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要想从事编辑工作,只有努力保持我们的优势,经常练笔,大量阅读,扩展知识面,加强与人交流的能力,浏览媒体专业网站,协助采访,实习,积累经验……我们中文系的学生毕业之后真正去做编辑工作的不多,在编辑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的当下,只有不断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才有可能胜任“编辑”这一工作。
我们即将迈入大四,对于我们的职业进程要尽早规划好。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不管我们以后要从事哪一个方面的工作,我们都应该多学习新闻编辑方面的知识,这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我们中文专业的就业方向上来看,不管是做教师,做文秘,做文案策划,我们也少不了要用到编辑方面的知识;从事新闻媒体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
总之,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与编辑工作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掌握学习新闻编辑。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22:25
汉语0802 罗浚铖 20085935
浅谈文学对新闻编辑学的作用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被传播,那么其方式可能有通过人们口头相传、或者经过编辑出版等等。然而如果想要使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不轻易变质变味而且能够较好的保存,那么经过编辑然后出版印刷成实物无疑是一直以来最好的选择。当然在现如今,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也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以电子出版的形式储存于计算机以及通过网络进行流传。但是无论是纸质实物还是电子数据,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储存或多或少都会被进行编辑,只有经过了编辑的文字才能更好的呈现给读者。编辑一词在古代,便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的意思。简单来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如果其语言和文字显得杂乱无章,内容也是显得毫无头绪,那么便会使读者难以理解从而不能接受,由此来看编辑的一个基本作用便是使文学作品通过语句以及文字的正确排列方式组合起来,使之更为直观易懂。编辑的工作一般有出版社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当然在非出版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都是编辑的工作。编辑又可分为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及电子出版物编辑等。可见,除开针对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以及专业学术等方面著作的图书编辑以外,其他诸如期刊编辑、报纸编辑等都或多或少沾上了新闻的性质。所以,新闻编辑是编辑学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虽然通常认为新闻与文学分属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依附的都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新闻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由于两者的交叉发展还产生了报告文学等边缘文体。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新闻也可以算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在现在流行的期刊编辑、报纸编辑、电视编辑等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新闻,便是这些他们所要工作的对象。新闻编辑则是一个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新闻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图片编辑、新闻稿件配置以及最后进行版面设计的过程。而文学对于这个过程中的新闻的标题与稿件的相关部分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一件新闻作品要想达到预想的传达思想、体现意图等作用,首先在标题上就得下足功夫,要努力使新闻标题更加的准确、鲜明和生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加突出新闻的价值以及重要性。怎样才能做到使新闻标题更加准确、鲜明和生动呢?答案是多方面的,然而我们单从文学手段的应用这个因素来看,新闻标题的制作在语言上就必须表现得凝练、精当、富有表现力。凝练和精当其实是针对新闻标题的字数的,新闻标题的语言由于版面篇幅等的影响,一般都会受到字数的限制。所以在制作新闻标题的时候必须讲究精炼的语言同时切中要害。这其实也是讲究语言的经济原则的重要表现。当然,标题的立意也最好是具有新颖性、鲜活性,这样才更能体现其生动。那么怎样才能具体地做到具有新颖性和鲜活性呢?从文学手段上来看,要使新闻的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可以经常运用文学上的修辞手法,把标题的词句修饰得更生动、更优美些。给可视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说性强的好标题。当然,修辞方法有多少种,像比喻、对偶、排比、设同等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标题,如果能运用得恰如其分,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动、鲜明、准确、引人人胜。比如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上面的一则新闻的题目是《胜利截流腰斩“黄龙”》,这则新闻实质上是报告黄河上游水电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所以在这里,“黄龙”是黄河的喻体,但在主题上只有喻体,隐去了本体,故是借喻。腰斩“黄龙”,气势雄伟,形象感人。不过应该改注意的是,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不应该太过注重新颖而忽视了其易懂性,因为新闻报道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此外,新闻标题在句式上也要如在文学作品中一样讲究,句式在标题中运用恰当可以引人注意,比如疑问句式,在编者抛出问题和读者寻找答案中就可以在不经意中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倒装句式则在一般的叙述句中显得突出,可以在形式上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吸引读者。常见的还有陈述句式、祈使句式、无主句式等等。其次,在新闻稿件的相关方面。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闻主义,由此开始强调用小说的笔调来写新闻故事,这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为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与写作手法,在报道方式上人为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当下,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写的新闻稿、小说化的新闻、 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形式早已屡见不鲜。可见,文学叙事在新闻的写作中早已被广泛利用。而新闻的语言,实质上也是和文学的语言是具有同一性的。可以说,两者都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文字表述。首先,新闻的功能是及时传递信息、沟通情况,这便要求新闻的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因此,新闻应该具有准确性。其次,新闻是社会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媒体应通过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有意义的和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使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去维护公众的利益和疏导群众的情绪。因此,新闻应该具有鲜明性。最后,新闻的写作要求作者从新闻事件的背后找到事实本身包含的生动因素,也就是说,新闻应该具有生动性。而事实上,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也是在文学作品中对语言的普遍要求。另外,文学手法的恰当应用也可以给新闻作品本身增彩不少。其一,文学手法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强新闻的美感。这主要表现在新闻的标题美、语言美和形式美三个方面。其二,文学手法运用得当可以提升新闻作品的价值。本来,新闻作品具有时效性,也就是“速成速朽”。但是,如果给新闻注入一定的文学因素,使之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那么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就会随之增强。最后,文学手法的应用可以凸显新闻作品的个性。新闻的“新”这个字其实也是在强调这一点,新闻作品要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这主要是由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来决定,但是文学手法的运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运用不拘一格的写作手法,或者别出心裁的细节描写等等,都可以使新闻作品与众不同。由上可知,文学与编辑学的关系,其实在更多的方面是体现在新闻与编辑的关系上的但虽然新闻与文学分属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真正的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忽视文学的重要作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学其实也是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基础,如果说客观事件是新闻素材的来源,那么文学就可以算作是新闻编辑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
作者:
杨娟
时间:
2011-6-6 22: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罗浚铖
时间:
2011-6-6 22: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蒙雪
时间:
2011-6-6 22: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孟小娜
时间:
2011-6-6 22: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罗浚铖
时间:
2011-6-6 22: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邓晓露
时间:
2011-6-6 22: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密
时间:
2011-6-6 2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6 23:54
汉语0801 20085898 刘书武
中文专业与新闻编辑
关键词:中文 新闻编辑
摘要: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直到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
在我国,中文专业和新闻编辑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中文专业所学,从我个人观点来看,是新闻编辑的基础,试想,一个没有文学基础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文字编辑的工作的。我国有着复杂的文化习惯,学习中文专业的各种知识,对于新闻编辑也有积极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讲,新闻编辑和中文专业有相通之处,比如说,新闻编辑和中文专业都是和文字打交道。二者也有明显区别,比如说,新闻编辑在除了对文字排版要求外,也还需要对板式,颜色等有不同要求。本文,就二者的相通之处和区别进行浅析。
一、相通点:中文专业和新闻编辑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通的特点,二者学习的主体,文化内涵,就业方向,以及学习的知识,等方面都有相互联系的地方。
(1)学习的主体
新闻编辑需要以语言知识为基础,新闻编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接受各方面的知识,而文学知识是其根本。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文学知识去解决好。例如,在稿件的修改,文字的编辑都离不开语言知识。许多稿件对语言文字把握都不是十分恰当,这需要编辑者细心去发现和修改,尤其是中国成语,词类的应用,有些时候从表面意思上看似乎是正确的,但实际意义却恰好相反,如“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原意是指天气转凉,而现在多误解为天气炎热,意义相差甚大。中国的多音词,多意词十分众多,这需要我们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和语言功底。因此学习中文知识,是新闻编辑者必不可少的选择。
(2)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方面,新闻编辑和中文专业学生都有相似和互补之处,以古代文学为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直是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之一,它是一门教学内容丰富,全面深刻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课程,从原始歌谣、上古神话到唐诗宋词、戏曲小说,式样繁多,辉煌灿烂、学好这门课程,不但有利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说能力、文学素养,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建构价值观念、培养爱国情怀。另外,新闻学专业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等能力外,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占代文学作品及精确简练使用汉语的能力,培养新闻人必备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批判能力等。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者需要学习我们本身的文化知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3)就业方向
新闻编辑和中文专业在就业方向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中文专业同学在就业方向中可以选择新闻编辑类的专业,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二者是共通的,仅仅从专业的就业方向来看,二者都可以从事新闻编辑行业,从能力来看,中文专业具有从事新闻编辑行业的能力和积累,在就业后能够很快的适应并发展。
二、 区别:尽管中文专业和新闻编辑有许多想通的地方,但是二者却又是明显区别的,二者学习的侧重点,就业方向的路径,课堂知识的区别,等等,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1)侧重点不同
中文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侧重文学性,而新闻编辑则侧重于实践性,在自己所学的知识上把采、写、编、评结合起来,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包括信息能力,鉴别能力,整合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现代化工具运用能力。这些能力要求使新闻编辑和中文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具有必然性。除了学习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外,二者所学知识也有区别,新闻编辑把编辑学做为一门必修课程,除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如排版,户外摄影,等不同要求,而中文专业则侧重于语言,文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2)就业方向各有特点
在就业上,除了二者的共同之处外,也有着各自的差别。首先,选择行不同,中文专业就业方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所学习的知识并不强调某个具体性的专业工作区域,而是广泛的学习文学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新闻编辑具有一定指向性和技术性,在某个领域类具有可操纵性,例如,从专业的就业方向来谈,中文专业所从事的有三个方向:教师,文秘,新闻。但是,就我个人看法来说,教师可以是任何一个专业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教师修养),文秘也可以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把握熟悉,而新闻编辑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指向性。
三、 如何把二者紧紧联系起来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再把各专业明显区别开来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把各个学科联系起来, 做一个社会全才,因此,在明了二者的相通点和区别之后应该在自己的学习中联系起来学习。
(1)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扎实的文学功底为基础,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社会全才,这也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者,首先要对自己本土的文化,有深刻认识。同时,学习好中国文学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知识有不小的帮助。新闻编辑是具有文学性的新闻编辑,而学习新闻编辑,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在整理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眼界,也受益匪浅。
(2)就业方向的选择
其实,在就业方向上来说,二者区别并不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文专业在从事新闻编辑行业后比新闻编辑专业发展更远,因为他具有更加扎实的文学功底。当然这知识泛泛而言,具体还是要看个人的具体能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中文专业还是新闻编辑,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都是十分有必要,且是有帮助的。
结语
中文专业与新闻编辑本就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新闻编辑需要以中文文学为基础,而中文也需要以新闻编辑为表现形式,二者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联系在一起,同时,新闻编辑是具有文学性的新闻编辑,新闻与文学之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新闻表达离不开准确凝练的语言和句式的选择,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学素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7 00:03
汉语0801 20085880 邱使布
编辑必备之文章修改
有一句至理名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它深刻地说明了文章修改的意义。然而,目前,有不少编辑总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编”而不是“写”忽略了写作知识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文章修改的质量。可历代不少名家和经典作家的作品,无不是经过多次呕心沥血的修改才成为传世佳作的。
像词汇.语法.修辞和逻辑学等有关语言运用方面的知识,是修改文章必备的知识。而编辑正是修改别人的文章,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编辑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并熟悉写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会使编辑更容易抓住原文写作的思路并运用相关知识在各部分发现错误并修改。
对于文章修改要涉及到很多内容,例如文章修改的方式方法,文章修改的原则,对主题标题的修改,观点的订正,材料的增减,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推敲和文字与标点符号的修改等。不过当然在这里,我不能每个点都面面俱到,我只能从从其中选几个来谈谈。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章修改的方法,对一篇文稿的修改,我们通常会采用压缩,增补删除,结构调整和修饰等方法。对于那些文稿冗长,内容重复,字数超过计划篇幅限制的,都需要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章短小精悍,文章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是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对于一些表达模糊和有歧义的地方要进行增补或删除,使之更好的表达文意,更通顺.更流畅。对一些语言文字不简练而造成的冗长,一般也可以删字.删句,但对那些由于材料芜杂.主题分散而造成的冗长臃肿,就必须在删字.删句的同时进行删段.删意。把与主题没有密切关系,没有逻辑关系的段落删掉,这样会使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显得更加严谨,文字更加简洁;在结构方面的调整也是很重要的。我记得在有一次课上,刘老师给了我们一篇文章,让我们修改,当时我在读完一遍原稿后,就开始修改,我找到的都是些语法.字.标点等的小错误,根本没有想到要重组文章结构,而我发现我两边的同学也跟我一样都在字句上下功夫。等刘老师把台湾老师修改的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么改,而且所起到的效果是如此的明显,修改后的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关于修饰,仅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修改润色,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我们谈谈主题与标题的修改和观点的修正。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全文内容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作者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或主张。主题是整篇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因此,在对文章进行大修改时要考虑主题的改动。一般情况下,主题都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是主题表现得鲜明.集中和深刻。主题一般会出现模糊不清,主题分散,问不切题等毛病,这些毛病都需要我们去仔细分析,找准造成毛病的原因,加以修改,是正确的主题表现的更集中,更深刻,更鲜明。而标题虽不等于主题,但和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标题可以直接揭示主题思想,让读者读了标题之后便能基本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标题可以提出有待论证的问题,发人深思,引导读者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总之一个好的标题,对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导读作用。修改标题,也要坚持:“必须改的要改好,不必改的绝不改,可改可不改的不改”的原则。修改标题是应尽可能在原题的基础上修改,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标题修改要符合通顺,明确,简洁,有诱读力,结构要合适的要求,因为这样会使标题生动.形象.别看生面和不落俗套。有新颖的标题才醒目动人,具有充分的诱读力,并给读者一难以忘怀的印象。
观点的订正,应从思想性,政治性等方面进行修改,例如,对“中港合资”,“中台合资”等这样的提法,虽然这未必是作者政治观点的反映,但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至少是不严肃的。-“中x合资”的“x”应当是与中国同一层次的,即国家的名称。所以对于观点的订正要仔细,小心。
最后,我们对语言的推敲、汉字和标点符号地修改进行了解。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篇文章都是通过一句句、一段段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著名作家老舍说:“语言是我们作品好坏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把语言写好”。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语言。一个编辑在对文章进行修改时,要对语言进行仔细推敲,以免出现用词错误、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等。例如,我们对下面的病句进行分析看看,第一句,“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很明显这句话的关联词使用不当,“无论”应该和“还是”、“或”相搭配,所以句中的“和”运用错误。如果作者和编辑不仔细检查的话就会出错;再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向一些丧尽天良的中国清朝官员做可耻的鸦片买卖”,这句话是介词使用不当,“向”应改为“同”。因此当编辑在修改文章时,用词要精当,精选词语,区别色彩,句子成分完整,事理要合乎逻辑,尽量使语言平实、生动和简洁。这些虽都是细节,但我们不能忽视它。
说到文字,我们大家最熟悉不过,它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是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文字的功能在于把记录的语言信息传播出去、流传后世。所以文字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给信息的传递、保存造成困难和损失。世界进入信息时代,这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消灭错别字,这也是一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错别字是个统称,它包括用错字、写错字、认错字和读错字等项。认错、读错是读者方面的问题。而写错字、用别字是作者和编辑的问题,所谓的写错字就是指在书写时把一个字的笔画多写或少写了,或写错了偏旁不件或把整个字写成另一种形态。用别字是把一个字写成与它同音或近音的另一个字。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注意纠正。还有一种异形词也是值得注意的,所谓的异形词即同音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例如:厉害---利害;座位---坐位;成分---成份等。
标点符号虽不是文字,但在书面语言里却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个独特的作用,如果标点符号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甚至改变了原意。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表现在缺失、滥用和误用三个方面。缺失,即当用而不用,缺失标点符号会造成语意不明确;滥用,和缺失相反,在不当用标点符号的地方用了标点符号,其结果是割裂语句,阻塞文气,影响表达。例如:“拱门高达四、五米。”“高达四、五米”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其间不能用顿号,但是“第四、五”则是第四位和第五位的缩略形式,故中间就要用顿号。而标点符号的误用,指的是本当用这种标点符号而用另外一种,尤其常见的是顿号、逗号和分号的误用。顿号、逗号和分号其功能和用法是不一样的,顿号表示句子内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之间的停顿,而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的停顿。这三种点好常见的误用情况,如逗号、顿号和句号的错位,或者是一逗到底,集合词语用顿号断开等。
综上所述,文章修改的涉及面很广,一篇文章,大到主题思想,小到标点符号,都是属于修改加工的范围,任何地方都不能疏忽大意,这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本来写文章就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信息,故使读者阅读之后获得有用的东西,才是应得到的效益。因此,作者和编辑奉献给读者的作品,应该是一篇至少是自己认为较好的作品,而不应该是一篇满是疵点的作品。作者和编辑应该对读者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7 00:04
汉语言文学0802 张岭 20085927
浅析编辑的职业道德
【摘要】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致思和时代风尚,文化出版社与人类文明与时俱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这文化进步的烙印。当今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文化的竞争。根据西方守门人的理论,在精神产品两次生产中,守门人要想要创造知名度、美誉度俱佳的文化精品,无疑责任重大。所谓志职所在,责有攸归是也。编辑在文化、知识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并深受其职业道德影响。
【关键词】
编辑
职业道德
师有师德,医有医德。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是指职业特质而言。师德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医德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商德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可见职业道德是与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是与职业的社会作用、社会功能、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做为从事知识、文化、新闻出版宣传工作的编辑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更应率先垂范 ,不仅要做传播文化的使者 ,更应做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
编辑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规划、组织、评审、编选、加工、整理文稿的的出版人。编辑工作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在创造活动,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策划选题、评审稿件、创造加工是编辑学的责任。编辑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们在出版物编辑出版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它是职业道德要求与编辑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普遍要求,又具编辑职业的特征。它是编辑应具备的生活、工作准则以及行为规范。
编辑工作是一项服务作者、奉献社会的事业。编辑对政治责任、学术责任的严格把关,既体现编辑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又体现了他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良知。职业教育的先驱陆费达先生在他的《书业商之修养》的文章中提出:“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最高尚、最宝贵,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新闻出版编辑的选择,不仅注重出版物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还要注重其科学性,其中就包括真实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渗透到各行各业。如何进行行业自律,如何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迫在眉睫。
编辑的职业道德首要的是客观的、真实的反映现实事物。正确的认识事物,真实的反映,客观的引导读者的思维概念。这是对于编辑的职业道德之是爱岗敬业的充分体现,是对现实社会客观的解说的负责。编辑职业道德要求在编辑过程应体现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这一崇高目的。编辑应怀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健康影响、对人类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的资源作为工作对象。
编辑在工作中容易出现以下错误:一、习惯型。编辑根据自身了解的知识、经验对作品中所提出的观点、现象进行武断的判断及批评。二、乱用型。编辑对作品在表述时,或违反常识而定义术语、使用概念;或乱用通用符号,而对非通用的符号又不加解释;或在公式之间不断句,以致产生歧义;或图表设计不符常规,导致关系不明等等而造成的差错。三、马虎型。编辑修改他人稿件或策划中只为完成任务,草率行事,这种情况在文稿中常见。
例如:“巴塞罗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复兴旧城,他们只是持续做公共空间的改造,以此带动地段升值,促使交易活动与房屋修缮的发生,像扎针炙一样把整个城市扎活了。——《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9期 ”。其中有别字。“针炙”应为“针灸”。“灸”是形声字,从火久声,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点燃的艾条在选定的穴位表面熏灼,常和针刺配合使用,合称“针灸”。“炙”是会意字,上“月(肉)”下“火”,本义是“用火烤肉”“针炙”说不通。在报刊中成语或短语经常性被勿用,如:“时不我待”误用为“时不待我”,“不尽如人意”误用为“不尽人意”,“并驾齐驱”误用为“齐驾并驱”,“顺水推舟”误用为“顺手推舟”,“谈笑风生”误用为“谈笑风声”等等。报刊编辑出版工作常见错误有:报纸版面分工不规范、不准确,导向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标点符号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两个数字连用以表示概数时,用汉字小写形式,如“七八天”,误为“七、八天”。夏历用汉字,如“正月十三”误为“正月13”。还有20世纪50年代(或上世纪50年代)误为“1950年代”。
对于,在报刊中出现个别错别字,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如果在报刊上出现政治性错误港澳台问题,领土主权和对外关系问题,党政机构名称,国家领导人姓名职务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民族和宗教问题,国家安全及保密事项,一些国际组织的提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法律问题,社会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思想道德、理想信念问题涉及重要人物、事件的时间和史实要想避免政治性错误等等,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在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筛选、核对时应做到万分注意。同时,这也要求编辑除了平时多积累,多看时事,多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外,审稿校对时,要提高政治敏锐性,提高警惕心,充满责任心,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这类错误。出现错误的情况,是可以减少的,这人对于编辑职业道德的一项重大考验。
在编辑进行工作时,编辑需在众多作品观点中,发现亮点,价值点,这是需要编辑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要求编辑应该具有这样的能力。这时候编辑的职业道德境界就影响着编辑的。首先,编辑应充分尊重作者的思维劳动成果。其次,编辑在选着他人作品适应公平公正。编辑应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作者的观点,不应以个人观念而片面的分析作品。最后,编辑应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学习他人的见解。在编辑选着整理他人作品时,应充分储备个人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扩宽自身知识面。
编辑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准确、完整的描述时,应对作者负责,同时也应对读者负责。读者是编辑所在刊物的“衣食父母”,读者对刊物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编辑的水平和职业素质的影响,所以编辑在提高自身编辑水平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履行编辑自身的义务,遵守编辑的职业道德,以坦诚的态度对待读者,真切的描述现实事物,真正做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中国编辑史》
姚福申
《编辑的文化视角》
张西山
《编辑职业道德守望》
张光华
《谈谈编辑的职业道德》
高宏艳
点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7 09:17
汉语0801 邱使布 20085880
编辑必备之文章修改
有一句至理名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它深刻地说明了文章修改的意义。然而,目前,有不少编辑总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编”而不是“写”忽略了写作知识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文章修改的质量。可历代不少名家和经典作家的作品,无不是经过多次呕心沥血的修改才成为传世佳作的。
像词汇.语法.修辞和逻辑学等有关语言运用方面的知识,是修改文章必备的知识。而编辑正是修改别人的文章,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编辑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并熟悉写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会使编辑更容易抓住原文写作的思路并运用相关知识在各部分发现错误并修改。
对于文章修改要涉及到很多内容,例如文章修改的方式方法,文章修改的原则,对主题标题的修改,观点的订正,材料的增减,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推敲和文字与标点符号的修改等。不过当然在这里,我不能每个点都面面俱到,我只能从从其中选几个来谈谈。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章修改的方法,对一篇文稿的修改,我们通常会采用压缩,增补删除,结构调整和修饰等方法。对于那些文稿冗长,内容重复,字数超过计划篇幅限制的,都需要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章短小精悍,文章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是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对于一些表达模糊和有歧义的地方要进行增补或删除,使之更好的表达文意,更通顺.更流畅。对一些语言文字不简练而造成的冗长,一般也可以删字.删句,但对那些由于材料芜杂.主题分散而造成的冗长臃肿,就必须在删字.删句的同时进行删段.删意。把与主题没有密切关系,没有逻辑关系的段落删掉,这样会使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显得更加严谨,文字更加简洁;在结构方面的调整也是很重要的。我记得在有一次课上,刘老师给了我们一篇文章,让我们修改,当时我在读完一遍原稿后,就开始修改,我找到的都是些语法.字.标点等的小错误,根本没有想到要重组文章结构,而我发现我两边的同学也跟我一样都在字句上下功夫。等刘老师把台湾老师修改的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么改,而且所起到的效果是如此的明显,修改后的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关于修饰,仅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修改润色,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我们谈谈主题与标题的修改和观点的修正。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全文内容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作者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或主张。主题是整篇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因此,在对文章进行大修改时要考虑主题的改动。一般情况下,主题都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是主题表现得鲜明.集中和深刻。主题一般会出现模糊不清,主题分散,问不切题等毛病,这些毛病都需要我们去仔细分析,找准造成毛病的原因,加以修改,是正确的主题表现的更集中,更深刻,更鲜明。而标题虽不等于主题,但和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标题可以直接揭示主题思想,让读者读了标题之后便能基本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标题可以提出有待论证的问题,发人深思,引导读者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总之一个好的标题,对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导读作用。修改标题,也要坚持:“必须改的要改好,不必改的绝不改,可改可不改的不改”的原则。修改标题是应尽可能在原题的基础上修改,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标题修改要符合通顺,明确,简洁,有诱读力,结构要合适的要求,因为这样会使标题生动.形象.别看生面和不落俗套。有新颖的标题才醒目动人,具有充分的诱读力,并给读者一难以忘怀的印象。
观点的订正,应从思想性,政治性等方面进行修改,例如,对“中港合资”,“中台合资”等这样的提法,虽然这未必是作者政治观点的反映,但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至少是不严肃的。-“中x合资”的“x”应当是与中国同一层次的,即国家的名称。所以对于观点的订正要仔细,小心。
最后,我们对语言的推敲、汉字和标点符号地修改进行了解。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篇文章都是通过一句句、一段段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著名作家老舍说:“语言是我们作品好坏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把语言写好”。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语言。一个编辑在对文章进行修改时,要对语言进行仔细推敲,以免出现用词错误、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等。例如,我们对下面的病句进行分析看看,第一句,“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很明显这句话的关联词使用不当,“无论”应该和“还是”、“或”相搭配,所以句中的“和”运用错误。如果作者和编辑不仔细检查的话就会出错;再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向一些丧尽天良的中国清朝官员做可耻的鸦片买卖”,这句话是介词使用不当,“向”应改为“同”。因此当编辑在修改文章时,用词要精当,精选词语,区别色彩,句子成分完整,事理要合乎逻辑,尽量使语言平实、生动和简洁。这些虽都是细节,但我们不能忽视它。
说到文字,我们大家最熟悉不过,它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是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文字的功能在于把记录的语言信息传播出去、流传后世。所以文字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给信息的传递、保存造成困难和损失。世界进入信息时代,这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消灭错别字,这也是一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错别字是个统称,它包括用错字、写错字、认错字和读错字等项。认错、读错是读者方面的问题。而写错字、用别字是作者和编辑的问题,所谓的写错字就是指在书写时把一个字的笔画多写或少写了,或写错了偏旁不件或把整个字写成另一种形态。用别字是把一个字写成与它同音或近音的另一个字。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注意纠正。还有一种异形词也是值得注意的,所谓的异形词即同音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例如:厉害---利害;座位---坐位;成分---成份等。
标点符号虽不是文字,但在书面语言里却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个独特的作用,如果标点符号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甚至改变了原意。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表现在缺失、滥用和误用三个方面。缺失,即当用而不用,缺失标点符号会造成语意不明确;滥用,和缺失相反,在不当用标点符号的地方用了标点符号,其结果是割裂语句,阻塞文气,影响表达。例如:“拱门高达四、五米。”“高达四、五米”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其间不能用顿号,但是“第四、五”则是第四位和第五位的缩略形式,故中间就要用顿号。而标点符号的误用,指的是本当用这种标点符号而用另外一种,尤其常见的是顿号、逗号和分号的误用。顿号、逗号和分号其功能和用法是不一样的,顿号表示句子内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之间的停顿,而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的停顿。这三种点好常见的误用情况,如逗号、顿号和句号的错位,或者是一逗到底,集合词语用顿号断开等。
综上所述,文章修改的涉及面很广,一篇文章,大到主题思想,小到标点符号,都是属于修改加工的范围,任何地方都不能疏忽大意,这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本来写文章就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信息,故使读者阅读之后获得有用的东西,才是应得到的效益。因此,作者和编辑奉献给读者的作品,应该是一篇至少是自己认为较好的作品,而不应该是一篇满是疵点的作品。作者和编辑应该对读者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7 09:17
浅谈新闻编辑与中文专业楼
文艺学院
汉语0801
曹利
20085893
我们知道,新闻编辑是现代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产品的决策,组织、编辑、设计、制作等专业性工作的总称。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是新闻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要做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策划、编稿、组版。作为一名新闻编辑针,需要肯定作者文章的优点使其继续发扬,对作者文章的缺陷和错误之处加以修正使之完整。在选稿改稿时还要有相对准确的审度作品优劣的能力。这些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应当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并且不断学习,精简概括能力对编辑要求很高,还有就是新闻编辑必须说真话。编辑与作者就一篇文章而言,是一对一的,那么首先自己对文章有一个感官认识,初步明确一个结论后再下笔。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工作,文学修养文学理论对新闻编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素质。新闻与文学的联系要求编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新闻与文学的联系,就是指新闻与文学的相互吸收与借鉴,目的是为了使各自的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得到加强和丰富,使新闻形象更加丰满。
中文专业,笼统的讲主要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直到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学好汉语言文学,我们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人文素质。对于新闻编辑来讲,有深厚的中文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新闻和汉语言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汉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二者都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文字表述。新闻写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角,包含了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的双重身份。
我们在运用语言时,普遍觉得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进行新闻写作时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所以“新闻语言必须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必须清晰地描写人物”。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它的准确是艺术意义上的准确。鲜明性是全部的文体都应该具备的。新闻媒体瞭望社会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报道有代表性的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生动鲜明的语言来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的情绪。相对来讲,文学语言的鲜明性,则主要表现在所创造的形象和意境上。在生动性这方面,新闻语言的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的语言,为挖掘新闻事实自身的生动因素,要不断从事件背后摆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和材料,这样也能反映客观事实。文学语言的生动,主要体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加以合理的想象和适当的夸张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为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我们有时会加入一些文学上的表现手法。新闻几乎对所有的文学表现手法都可借用,当然,排除虚构。
在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篇佳作中,有不少正是以娴熟的对话艺术赢得了读者。看来这也是应该予以采纳的一种方法。新闻中的对话,是交代情节、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现新闻人物内心世界,展示时代精神,深化新闻主题的有效方法。
新闻之所以为“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闻是报道,新闻不是事实本身。在客观世界中新近发生的事实不经过人的报道(相互传递),就不能构成新闻。”同样的新闻事实让不同的记者来写,或者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记者选择了不同的新闻事实,所产生的效果将是千差万别的。文学所以为“文”:狭义的文学指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新闻与文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人文学科。表面看来,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两者所依附的都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事实上,两者之间也有着某些复杂的关联: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常常被新闻报道所借鉴;新闻报道的事实也常常成为文学创作的绝佳素材。梁衡先生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但如何表达信息,却已经超越了新闻本身。
新闻和文学有着明显的接近性,二者都从属于汉语言的范畴。但它们又有着极大的区别,新闻与文学的靠近,丰富了新闻文体的多样性和结构、语言的色彩。因此,新闻与文学的靠近,备受新闻工作者和大众媒体的关注,已经形成一种成功的嫁接,被广泛应用于新闻的写作当中。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只能是吸收与借鉴的关系,靠近而不是取代。毕竟文学创作的空间远远大于新闻的写作,新闻写作必须受其反映事实真实性的限制,其实是新闻的生命离不开真实。新闻与文学的靠近,是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这就是度的把握。
曾先后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霍默?比加特写的《日本签字投降》,登在1945年9月3日的《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就其新闻事实来说是一则不折不扣的“硬新闻”,时间性强,也是读者非常需要知道的重大事件。但作者却是这样写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的:
重光葵步履蹒跚,拖着木质假腿走到铺着粗尼台布的桌子旁,桌子上放着投降档,等着他签字。
他把全身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来。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签字的时候,这手杖倒在甲板上。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致词后,作了一个手势要重光葵签字。他们两人没有说一句话……当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顶端,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了他的高帽子。
记者通过对现场捕捉到的细节进行精心描绘,将历史场景真实再现,把重光葵无奈、恐慌、无助的复杂心理全部通过细节描写凸现出来,给读者以视觉震憾力量。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记者是业务员,编辑是经理,需要什么稿件最后还是由编辑来决定。编辑至少会负责一个局部的协调和整理,而记者只需要对一个新闻时间做好深度调查即可。换言之,编辑在广,记者在钻。记者写稿时压力大,编辑改稿是很枯燥,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新闻行业。
记者需要具备的文学素质和修养,作为改稿的编辑,这种素质决不能比记者差,优秀的记者和优秀的新闻编辑,都有较深的文学功底。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依附于文学语言方面的储备和沉积。
总而言之,学好中文专业可以造就一名好新闻编辑,新闻编辑事业依附于中文专业,新闻工作与中文专业知识密不可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7 09:18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6-7 11:32 编辑
汉语0801 邱使布 20085880
编辑必备之文章修改
有一句至理名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它深刻地说明了文章修改的意义。然而,目前,有不少编辑总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编”而不是“写”忽略了写作知识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文章修改的质量。可历代不少名家和经典作家的作品,无不是经过多次呕心沥血的修改才成为传世佳作的。
像词汇.语法.修辞和逻辑学等有关语言运用方面的知识,是修改文章必备的知识。而编辑正是修改别人的文章,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编辑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并熟悉写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会使编辑更容易抓住原文写作的思路并运用相关知识在各部分发现错误并修改。
对于文章修改要涉及到很多内容,例如文章修改的方式方法,文章修改的原则,对主题标题的修改,观点的订正,材料的增减,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推敲和文字与标点符号的修改等。不过当然在这里,我不能每个点都面面俱到,我只能从从其中选几个来谈谈。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章修改的方法,对一篇文稿的修改,我们通常会采用压缩,增补删除,结构调整和修饰等方法。对于那些文稿冗长,内容重复,字数超过计划篇幅限制的,都需要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章短小精悍,文章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是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对于一些表达模糊和有歧义的地方要进行增补或删除,使之更好的表达文意,更通顺.更流畅。对一些语言文字不简练而造成的冗长,一般也可以删字.删句,但对那些由于材料芜杂.主题分散而造成的冗长臃肿,就必须在删字.删句的同时进行删段.删意。把与主题没有密切关系,没有逻辑关系的段落删掉,这样会使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显得更加严谨,文字更加简洁;在结构方面的调整也是很重要的。我记得在有一次课上,刘老师给了我们一篇文章,让我们修改,当时我在读完一遍原稿后,就开始修改,我找到的都是些语法.字.标点等的小错误,根本没有想到要重组文章结构,而我发现我两边的同学也跟我一样都在字句上下功夫。等刘老师把台湾老师修改的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么改,而且所起到的效果是如此的明显,修改后的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关于修饰,仅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修改润色,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我们谈谈主题与标题的修改和观点的修正。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全文内容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作者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或主张。主题是整篇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因此,在对文章进行大修改时要考虑主题的改动。一般情况下,主题都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是主题表现得鲜明.集中和深刻。主题一般会出现模糊不清,主题分散,问不切题等毛病,这些毛病都需要我们去仔细分析,找准造成毛病的原因,加以修改,是正确的主题表现的更集中,更深刻,更鲜明。而标题虽不等于主题,但和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标题可以直接揭示主题思想,让读者读了标题之后便能基本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标题可以提出有待论证的问题,发人深思,引导读者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总之一个好的标题,对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导读作用。修改标题,也要坚持:“必须改的要改好,不必改的绝不改,可改可不改的不改”的原则。修改标题是应尽可能在原题的基础上修改,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标题修改要符合通顺,明确,简洁,有诱读力,结构要合适的要求,因为这样会使标题生动.形象.别看生面和不落俗套。有新颖的标题才醒目动人,具有充分的诱读力,并给读者一难以忘怀的印象。
观点的订正,应从思想性,政治性等方面进行修改,例如,对“中港合资”,“中台合资”等这样的提法,虽然这未必是作者政治观点的反映,但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至少是不严肃的。-“中x合资”的“x”应当是与中国同一层次的,即国家的名称。所以对于观点的订正要仔细,小心。
最后,我们对语言的推敲、汉字和标点符号地修改进行了解。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篇文章都是通过一句句、一段段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著名作家老舍说:“语言是我们作品好坏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把语言写好”。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语言。一个编辑在对文章进行修改时,要对语言进行仔细推敲,以免出现用词错误、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等。例如,我们对下面的病句进行分析看看,第一句,“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很明显这句话的关联词使用不当,“无论”应该和“还是”、“或”相搭配,所以句中的“和”运用错误。如果作者和编辑不仔细检查的话就会出错;再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向一些丧尽天良的中国清朝官员做可耻的鸦片买卖”,这句话是介词使用不当,“向”应改为“同”。因此当编辑在修改文章时,用词要精当,精选词语,区别色彩,句子成分完整,事理要合乎逻辑,尽量使语言平实、生动和简洁。这些虽都是细节,但我们不能忽视它。
说到文字,我们大家最熟悉不过,它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是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文字的功能在于把记录的语言信息传播出去、流传后世。所以文字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给信息的传递、保存造成困难和损失。世界进入信息时代,这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消灭错别字,这也是一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错别字是个统称,它包括用错字、写错字、认错字和读错字等项。认错、读错是读者方面的问题。而写错字、用别字是作者和编辑的问题,所谓的写错字就是指在书写时把一个字的笔画多写或少写了,或写错了偏旁不件或把整个字写成另一种形态。用别字是把一个字写成与它同音或谐音的另一个字。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注意纠正。还有一种异形词也是值得注意的,所谓的异形词即同音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例如:厉害---利害;座位---坐位;成分---成份等。
标点符号虽不是文字,但在书面语言里却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个独特的作用,如果标点符号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甚至改变了原意。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表现在缺失、滥用和误用三个方面。缺失,即当用而不用,缺失标点符号会造成语意不明确;滥用,和缺失相反,在不当用标点符号的地方用了标点符号,其结果是割裂语句,阻塞文气,影响表达。例如:“拱门高达四、五米。”“高达四、五米”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其间不能用顿号,但是“第四、五”则是第四位和第五位的缩略形式,故中间就要用顿号。而标点符号的误用,指的是本当用这种标点符号而用另外一种,尤其常见的是顿号、逗号和分号的误用。顿号、逗号和分号其功能和用法是不一样的,顿号表示句子内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之间的停顿,而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的停顿。这三种点好常见的误用情况,如逗号、顿号和句号的错位,或者是一逗到底,集合词语用顿号断开等。
综上所述,文章修改的涉及面很广,一篇文章,大到主题思想,小到标点符号,都是属于修改加工的范围,任何地方都不能疏忽大意,这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本来写文章就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信息,故使读者阅读之后获得有用的东西,才是应得到的效益。因此,作者和编辑奉献给读者的作品,应该是一篇至少是自己认为较好的作品,而不应该是一篇满是疵点的作品。作者和编辑应该对读者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作者:
周文贵
时间:
2011-6-7 09: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陈海波
时间:
2011-6-7 10: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蔡国强
时间:
2011-6-7 10: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皓
时间:
2011-6-7 11: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郑飞
时间:
2011-6-7 12: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薛云
时间:
2011-6-7 12: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朱锐
时间:
2011-6-7 14: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薛云
时间:
2011-6-7 14: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蒙
时间:
2011-6-7 18: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朱峰
时间:
2011-6-8 08: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丁聪
时间:
2011-6-8 09: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秋娟
时间:
2011-6-8 12: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秋娟
时间:
2011-6-8 12: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秋娟
时间:
2011-6-8 12: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秋娟
时间:
2011-6-8 12: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蔡睿智
时间:
2011-6-8 12: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8 21:22
专业班级:汉语0802
学 号:20085911
姓 名:蒋丹
浅谈新闻编辑和文学创作的思维性差异
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散文或韵文写作,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用来说明新闻编辑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差异也恰如其分:新闻编辑整理、加工事实,文学创作艺术地表现事实;新闻是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实,趋向为现实性,而文学更多的是描述一种可能性。
从哲学概念上来说,现实性指的是运动的指向(潜能的实现过程),可能性则表现为精神的恐惧;新闻编辑是在现实性的基础上的一种行为的完成,偏向冷静、客观,文学创作是描述可能性下自我精神的不安与恐惧,偏向内部世界的外显。根据此种解释,新闻编辑和文学创作的思维性差异显而易见,但这种唯心的解释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本身就陷入了康德所谓的“彼岸”式的陷阱。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黑格尔、马克思的唯物观。根据黑格尔所提出的绝对理念,新闻、文学作品是人类社会的内容的一部分(新闻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生活,而文学则是艺术化、抽象化了的社会生活),再结合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总体结构的划分,我们可以将新闻、文学作品同置于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这个层面。
既然新闻、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比如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是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反射和回声”(如真实意义上的新闻),是观念上的“升华物”(如文学作品),并都具有某种宣传功能。现在,我们就从意识形态层面上来探讨下新闻编辑和文学创作的差异。
根据新闻的成分显示,新闻并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而是媒介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的迅速反应。在李普曼眼中,新闻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新闻是生活中的反常现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心。(2)新闻是突出的事实,其容量越大、内涵越丰富,可报道的新闻就越多。(3)新闻是体裁化的事实,集合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与触引读者兴趣的陈述。(4)记者对新闻事实做出判断,其陈述或援引的材料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认为新闻等传播媒介都是以效果为最终目的的宣传方式。而刘建明更是直接把新闻定义为“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在这个定义里指出了新闻的五大要素:时间、对象、实体、功能、形态。至于威廉·詹姆斯,他认为新闻就是一种实用主义,不代表任何特别的符号,而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等必须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这表明了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强烈的功利性(信息传播、舆论宣传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其对社会生活具有能动作用。新闻的媒介作用就是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的一个具体表现。新闻编辑的工作则是尽可能有效地传播这种意识形态(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指出,人们在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的时候,总是会遇到重重障碍,等外部信息到达他的脑海,或者说为他的知觉体系所捕获时,已经残缺不全。如何使得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这不是一个依靠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新闻编辑在进行策划、组稿、排版三部分工作的时候,能行之有效地进行理性思辨。就一般经验而言,进行这种理性思辨必然需要一套现行的高效率的规范规则,比如根据既定的编辑方针、报纸的整体设计方案、当时的新闻报道的设计方案等进行具体操作。然后新闻编辑对新闻进行整合与加工:新闻就像传送带上的产品,而新闻编辑的作为就是一道道的加工程序(此时,这种理性思辨似乎更表现为机械化的劳动,而重复本身就是一种无意识)。人们常说:“记者记录事实,编辑赋予意义”,新闻编辑这种加工行为就是为了使新闻准确地、有目的(即以效果为取向)地传输出去,达到某种宣传作用,并能为受众关注。
而这种目的明确的意识形态宣传从一开始就与纯粹的文学创作割裂开来,朝着更为实用的方向前进(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把彼得堡作为人类的一个隐喻,那里的人见面就问:“有什么新闻吗?”而真实的情况是说这话时大家都带着难以言说、直透肺腑的苦闷,“新闻”并不存在或不显得重要,换句话说只是消遣的方式。在当今生活中,“新闻”似乎正在充当此种角色)。同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跟新闻编辑不一样,文学创作表达的是创作者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沉思与想象,是一种符号化和审美化的精神活动,它凭借自己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以内在的欲望和直觉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原始印象,是创作主体对世界、历史、现实、未来等的感悟和理解。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表现为一种可能性(当然,这里说的可能性并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可能性,表现为一种乌有)。这种可能性不是指“明天可能会下雨”,而更多的表现为你知道“明天会下雨”,它暗示出的内容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知道却又无能无力,只得在时间的延续中恐惧而又虚弱无力地躺倒在地上。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比如说你知道罪愆、苦难、疾病、死亡正和每一个人门对门地相邻而居,而大部分人却没有察觉这一点,为此,你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提醒他们,只是又清楚这种知道比不知道更令人恐惧。在这个时候,选择现实性比选择可能性更为容易。文学创作就是这种可能性的战栗,它描述的是精神性。文学创作就像一只蜘蛛在织一张网,它站在空茫茫的网中间,四周都是无法确定的陌生,每一次吐丝的动作都是一次恐惧的战栗,但吐丝这个动作却一直继续——作为结果而已经被预设。
根据我们的一般经验,从意识形态层面上来探讨新闻编辑和文学创作的思维性差异,就像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分析文学作品、作家心理一样,并不完全贴近实际情况,况且我能够截取的也只是认知上的一个断面,或许已与事实偏颇。但不管怎么说,从思维方式上来探讨新闻编辑和文学创作的差异也不失为一个比较点。除此,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及表现方式等来说明这种差异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8 21:23
浅谈新闻编辑中对语言的“装潢”
汉语0802
何文
20085940
黄永玉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写文章若如拍电报那样计较字数,定是好文章。当然这里其实不只是对文章字数的增减,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装潢”,讲究等。
众所周知,新闻编辑者是“多面手”,但语言运用功底是其最重要的素养,欲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实属不易。那么接下来就浅谈一下新闻编辑中对语言的“装潢”。
某报纸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范某为了钱财而六亲不认,竟连亲生妹妹亦成为他的诈骗目标。首先我们读到这句话时本能的感觉到是以病句,而且“病的不轻”。范某的亲生妹妹?范某的妹妹是他亲生的?这不闹出笑话了。如何修改呢?A.最通俗易懂的改法,可将“生”字删去,即“亲妹妹” ;B.用专业术语,可将“亲生”该为“嫡亲” 。此两种改法可任选其一。
当然,对于新闻语言的通俗与专业术语的使用与改造,很有必要展开说明。通俗与专业术语的运用应力求准确贴切。通俗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新闻语言是传播语言,对象是全国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读者,若语言晦涩难懂,那么广大的读者会接受吗?通俗的语言应该是通用的语言,即新闻语言尽量使用汉语普通话,而被报道的对象可据其真实说(引用)一些地方话。通俗的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如有一记者报道中国的经济改革的三项任务是我用一比喻句说明:企业是运动员,市场是运动场,宏观调凭是裁判。此三项任务的联系便和盘托出呈献给读者。对于专业术语的运用,应该斟酌。如我们常说某人去献血站义务献血200CC。就有人问这个“CC”是代表的啥,是计量单位中的重量单位还是体积单位?若将“CC”换成“毫升”最好。
如今媒体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报纸行业。我们在读报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新闻事件多家报纸扎堆报道或者雷同。对于重复的新闻,不断地考验我们眼球的耐力,视觉疲劳不可避免。即使某些新闻“惊天地,泣鬼神”,读的次数多了,也让人反感。我们只能哀叹:世界上本来是有新闻的,读得多了,也就没有新闻了。对于既有可能重复报道的新闻,还有必要,有价值报道吗?答案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报道中“脱颖而出”,具备创意与“读点”。此情形我们在语言方面就应变通,“唯陈言之务去”,才能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时下报道中常见的“在一什么地方什么日子,记者驱车赶往某地,采访了谁谁......”套话陈词一大堆,如记流水账般,这样的报道怎能打动人心?
《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关于雪的描写有这样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若换成“大雪纷飞”,则失去神韵。这就是语言的“读点,卖点”。关于雪的描写还有佳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咏雪》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吗!对新闻中的语言文字的考究还应极富形象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说香不用“特别香”,而说“喷香” ;臭,不说“很臭”,而说“谤臭” ;把生气说成是“气的脖子比木桶还粗”。著名作家秦牧就说过我们需要准备几套笔墨。说的就是这个理。所以对可能扎堆报道的新闻事件,我们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要达到极高的境界与修为,的确非常难。但只要肯花大力气,还是能修成正果的。
据报道,我国国民阅读率是每况愈下,而且有的读者“只看字,不阅读”。这与国民的心浮气躁,生活压力大等不无关系。也与我们所阅读对象的长篇大论,“夸夸其谈”有关联。如今某作家学者随便写一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我们会以怀着“废寝忘食”,以至于“三更灯火五更鸡,正式男儿读书时”的精神品质其拜读吗?说实话,打死我也不会这样做。还有每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受人关注,《人民日报》等报纸更是一大版面登载报道。请问有多少人“过目”或者说是用心读?恐怕极少数人。接下来说一说新闻报道中语言的简练。
新中国成立时,有一记者采访毛泽东,让其概括一下中国革命的历程。毛泽东用独特的视角,仅八个字: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真是凝练扼要,令人叹为观止。王安石在《咏石榴》一诗中中写道:“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延伸到新闻,既是写新闻的要点,更是新闻语言的要点。新闻语言的简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好的反响。大家特别喜欢一句话新闻,因其高度概括,所讲内容清晰可见,且读之朗朗上口。新闻语言就应坚持“以一当十”的原则。正如任何人听人讲话愿听警句式的语言,而不愿听车轱辘话一般。故新闻语言也应不被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照顾照顾读者脆弱的耐心。1968年美国明星日报社创造世界最短社论。在评论当时在任总统约翰逊是,写了这样的评论:约翰逊认输 妙!实在是妙笔生花啊!
前面说过,新闻编辑者是“多面手” 。那就得具备扎实的知识面,这在新闻语言体现出是综合。正如后人评价巨作《红楼梦》的语言,体悟出首先是知识的大杂烩,是百科全书。其涵盖了:美学﹑管理学﹑建筑园林艺术﹑植物学﹑医学﹑服装设计﹑美食﹑养生学,社会学等等。可见曹雪芹知识面之宽广,学识之渊博。有人讲“文笔” ﹑“史笔”和“记者之笔”三者相通。实则讲的就是新闻语言的综合性。
新闻语言具有综合性,因为新闻报道是全社会的,只有吸收全社会语言的营养,才能完成其应有的使命。新闻语言的综合,体现在各种语言在一篇作品中的有机结合。比如标准新闻语言同文学语言的结合,同法律语言的结合,同政治语言的结合,同科技语言的结合,同艺术体育语言的结合。当然这种结合并非天然,有时甚至是拼凑。对此,在新闻作品中,不仅完全允许,而且读者完全可以接受。所以新闻语言就如同黏胶,将五花八门的语言粘结,使各种语言在新闻作品中形成统一的综合体。多样化的统一综合,使得新闻作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而魅力四射。
如新闻作品《棋盘山院上五壮士》作品中用到文学语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还有如报道前不久结束的第51届鹿特丹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王皓对张继科是写道:首次参加世乒赛单打的张继科表现出色,以4—2(12—10﹑11—7 ﹑6—11﹑ 9—11﹑ 11—5﹑ 14—12)击败比赛头号种子﹑卫冕冠军王皓,追平了16年前孔令辉首次参赛便夺冠的壮举。这是新闻语言同体育语言结合的例子。新闻语言就是这样从各种语言中获得营养。
对于新闻编辑中语言的“装潢”,我只是选取几个要素浅谈而已,具体的更是包罗万象。感觉所欠缺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学未成,你我还得努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8 21:24
汉语0802 学号20085910
我的实习生活总结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眨眼的功夫,我在报社的实习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进《绵阳晚报》的情景历历在目,犹如昨日。而在报社的实习生活却在我的脑海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虽然我只是个实习记者,但我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开始的等待与寻找,那种浮躁与心焦终于等到了我想要的结果,如愿以偿在报社干了一段时间的实习记者。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对新闻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当记者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一笔难得的财富。自古以来,众人皆喜欢以成败论英雄,而我却偏向中庸,这个世界无所谓绝对的成功与失败,生活对个人而言只有得与失罢了,具体的得失如下:
第一,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明白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挚爱,那个在我心里淹没了两年的种子复活了,原来记者是我心中的最爱。忽然想起小时候我拿着一个小记者证向爸爸炫耀一样:“我以后要当一名伟大的记者,走遍四方。”稍微长大点后,我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觉得我以后就会成为小说里的记者田晓霞,从那时起我就坚信我的未来就是那样的。当我每天早晨跨出校门踏在采访的旅途上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幸福,不管要去多远采访,早上起来比楼管阿姨还早,我都不在乎,只知道今天自己肩上的任务和目标。这段时间从来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只因为心中这个复活的梦想!这个持久的梦!记得有位老师曾经给我们说过:年轻的时候,有梦想一定要去追逐,无论多么艰辛都应该坚持到底!我知道,记者是我从小的梦想,曾经无数次在梦中见到自己四处采访。而当我拿起笔和纸采访的那一刻,内心的平静胜过了狂喜和激动,因为我一直都坚信我一定可以得到记者这份工作,实现我的记者梦只是时间迟早问题。现在也想起了当初自己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初衷就是为了圆这个梦。虽然曾经有段时间我被周围的人告知,我并不适合做记者。这个思想折腾得我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我也试图寻找其他梦想,试图寻找成功,到现在才发现,不是我不适合,只是别人对我不了解和自己意志不坚定。人,因为梦想而伟大,因为执着而精彩。我应该为我的梦想而执着地追求了。
第二,虽然我喜欢记者,但对于新闻知识,真的是门外汉,需要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即使是我以前所学,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这次的真枪实弹,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不仅是新闻方面的,还有为人处世之道。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每晚总结当天所学和自己的失误。特别是新闻知识我真的不够用,并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继续学习。另外,从目前新闻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觉得自己现在需要掌握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比如说经济学方面。只有自己在某一方精通了才能够干得出色,而不能什么都懂一点,但都不精通。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因为在某方面比其他人优秀才达到卓越。
第三,通过这次学习,我看到了自己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需要修炼,提升自我:A.)写的新闻不具有准确性,经常出现人物姓名、数字的错误,已经给老师造成很大的麻烦,不能等到我自己承担新闻责任的那一天才改正,现在就应该追求准确,把这当做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自己做到准确性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干新闻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不能以实习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应该以一个独立操作的记者来要求自己,因为终究有一天我会独立操作的。只有我做好了当正式记者的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才能够把它抓住。B.)我的写作缺乏创新,无法像老师一样能够很好的抓住读者的兴奋点。我写的东西落入俗套,一方面是自己平时练笔不够这点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多练习才能厚积薄发,以后要多看新闻、研究新闻。要进行比较学习,做到“取众人之长而长于众人”。C.)这个问题就是政治问题,那天日报的老师告诉我:“不懂政治的人是无法做新闻的”。不管这句话是否准确,最起码说明了一点,在中国这个地方,做新闻必须把政治弄清楚,特别是那些细小的常识需要课后花时间。不懂的就应该不耻下问,否则在中国现在这样的新闻界我是无法生存的,随时都有下岗的危险。D.)还有一点就是这二十天的时间我没有好好利用,就是说浪费了不少时间,在网上的时间有点多,可是做的实事并不多。需要每天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规划,只有在计划完成之后才能玩。E.)克服了拖拖拉拉的毛病,提高了执行力。这段时间也是我整合自己的时间,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让自己成为一个执行力强的人,以后把这个习惯持续下去。F.)我明白了无论自己在外漂泊多远,家都有一根线牵着我,无论我身在天涯还是海角,念家是我骨子里个永恒的主题,因为那是最有归属感的地方,这个世界上只有爸妈对子女是最无私、最伟大,付出最多的,哪怕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爱,但是他们的爱永远都在那个地方——等待你回去的家。很多时候人真的只有漂泊在外了才真正明白家里的好,正如古人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
第四,这段时间在报社的生活、学习,真的让我很感动,周围的老师,特别是带我的那位姐姐,不是亲姐胜是亲姐,不仅教给我采访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对我生活的关心总是细致入微。给我那么多无私的帮助和关怀,每一丝关爱都让我感动。他们的温情、关爱我会铭记心底,永远永远……
第五,我应该注重职业道德的提高和学习。现在我再来回望我那两个月的生活,我觉得我当初这个选择是对的,无怨无悔。我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明白了我内心最向往的工作是当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记者的生活方式也是我最爱的生活方式,忙碌而充实。同时这次的经历也加深了我对新闻工作的了解,作为传达信息的记者,一定要有责任感,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一定要追求准确,这不仅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任务。当我拿起笔时我应该时刻审核自己的
要说失吧,其实早就在预料之中。这段时间没有多少时间看书了,书架上的那些书都快发霉了也没看完,主要的是工作与学习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每天工作回来都好累。另一方面是自己太浮躁了,没能够静下心来看。其实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只要你愿意。学如逆海行舟,不进则退。一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应该每天都要用新知识来武装自己,再忙也不能忘了学习,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忙”即“心亡”,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工作中,一定不能忘了保持看书、学习的好习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8 21:25
汉语0801 20085882 朱锐
浅谈新闻编辑学与中文之关系
中文与新闻学作为当今两个不同的学科,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中文专业是新闻专业的母专业,好的文字文学是学习新闻学的基础。
中文与新闻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涉及面也相当广,在此,我只是浅谈一下新闻编辑学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编辑”一词的来源。因为“编辑”一词的由来即体现出了中文与新闻学的一种关系。“编辑”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这样的提法:“编,次简也”。颜师古在《汉书》中写着:“辑与集同,谓书之总要”。从这两部文献中可以看出,编辑就是按其顺序,编排成册的意思。在我国,“编辑”二字合二为一最早出现在《魏书·李琰传》中:“尝谓人曰:“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此乃天性,非为力强。”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缉。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恆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另外,在唐代文献中也颇为常见,其意义都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唐颜无孙《千禄字书序》中“不揆庸虚,欠思编辑。”的“编辑”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的非常相近了。现代意义上的编辑,是指在大众传播中,为满足受众的需要,使用独特的传播符号对他人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字,图像)进行选择,组织,整理和加工等,使其形成具有完善的形态,能广泛传播的创造性劳动,还指从事这一劳动的人。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基础。所以传播媒介——其中特别是报纸书籍的编辑,应当毫无例外地掌握驾驭文字(语言文字)的艺术。”陈原先生的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作为一名编辑,他首先要具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当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这样才可以及时发现并改正稿件的问题和错误。若编辑自己都不具备深厚的的文字功底,怎么能够去修改别人的稿件,怎么能够保证稿件的质量呢!所以,如果编辑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会给编辑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下面我具体谈谈文字功底在新闻编辑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一,错别字问题。乍一看,似乎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有时小的错误却常常犯下大的错误,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的时候。有时错别字问题是由于一时疏忽造成的,这就需要细心;有时却也是因为个人的文字功底不好造成的。辨别错别字是个很基本的能力,但需要编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有人也许会认为一点一字之差并不是大问题,但它却会使读者对报纸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及对相关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产生怀疑。有句话说:“编辑无小事,细节需用心。”就是提醒人们要细心。以上已经对错别字带来的影响具体说明了,所以编辑要把好关,抓错别字不松懈,勿以恶小而不为。
第二,特定称谓问题。编辑必须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因为在编辑改稿时,会常涉及一些特定称谓或专有名词,这些词很容易误用,编辑对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敏感性,这还是需要编辑在平时多留意特殊称谓的词语,然后牢记在心里。在这里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错用的特定称谓词。例如:令尊,家父,考妣,“家父”是指自己的父亲,易误用为别人的父亲;而“令尊”才表示他人的父亲的尊称;“考妣”的用法更特殊些,因为指的是已过世的的父母亲,“考”指过世的父亲,“妣”指过世的母亲,例如,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朕皇考曰伯庸”,“考”即指他已过世的父亲。
第三,词语搭配问题。编辑在改稿时,要修改那些组合在一起在表达意思上存在不合语法或者习惯用法的词语,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让读者一看便知其意。要达到上述要求,编辑必须要具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否则可能找不出毛病或者把稿件修改的一塌糊涂。在这一板块,对成语典故的修改,我个人认为更具挑战性。人们喜欢在稿件中运用成语典故,因为可以使文章更具有文采并且形象生动。编辑在改稿时要认真思考成语典故的用法是否恰当,是否标准,防止错误的出现,而思考的前提是编辑要知道成语典故的意思,这就还是要求编辑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成语有其固定的意义,使用时要符合文意。这部分对编辑的文学修养要求是很高的,如果用错了,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四,语言的润色问题。编辑在改稿时,要考虑哪个词语能使文章的表达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考虑怎样遣词造句。不仅要对文章的布局谋篇进行修饰,也要对段落句子进行修饰,使文章层次清晰,使读者读完后能明确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新闻稿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文章,不宜过长,它要求行文简洁,言简意赅。引文的差错也是修改稿件时常碰到的一种错误,张冠李戴,把老子的话引为孔子说的,把孔子说的又说是庄子说的。这不仅需要编辑仔细看引文,而且需要编辑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另外,要防止歧义的产生。有些时候,由于习惯问题,写出来的东西使人难以理解,亦或是不知所云。所以,在改稿时,防止歧义的产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亦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此同时,对编辑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对文字的判断力,鉴别力,文字归根结底是信息的载体,就像是奶粉融化在水中。什么样的文字是无趣的,枯燥乏味的,空洞的,?什么样的文字又是读者不易吸收的?什么样的文字是有感染力的? 什么样的文字是读者乐于接受的?其实,以上各部分并不是各自分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交错的,编辑改稿时是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的。总有人说,编辑工作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因此,出版物所传达的精神世界是独属于作者的,编辑所要做的就是一点润色、一点修改。其实不然,这种观点是将编辑工作简单化了。随着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编辑”工作所承载的早已不仅仅是对稿件做剪刀加浆糊式的改造,而是要获取、辨析、利用各种出版、文化信息,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慧眼识作者,并有效驾驭写作、出版方向。也就是说,编辑只有练就了过硬的功夫,才有可能在现今的出版市场中大展拳脚。编辑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报业的市场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对采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在工作实践中,除了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创新编辑理念,增强策划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编辑家出版家前辈邹韬奋就说过:“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我们每看到一种新刊物,只要看到它的格式样样模仿着别人的,大概就可以知道它的前途了。”可见只有增强策划意识、读者意识、精品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编出好的杂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8 21:26
汉语言文学0802 张岭 20085927
本帖最后由 张岭 于 2011-6-7 13:20 编辑
浅析编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修养
【摘要】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致思和时代风尚,文化出版社与人类文明与时俱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这文化进步的烙印。当今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文化的竞争。根据西方守门人的理论,在精神产品两次生产中,守门人要想要创造知名度、美誉度俱佳的文化精品,无疑责任重大。所谓志职所在,责有攸归是也。编辑在文化、知识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并深受其文化素质修养的影响。
【关键词】编辑 文化素质 文化修养
编辑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规划、组织、评审、编选、加工、整理文稿的的出版人。编辑工作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在创造活动,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策划选题、评审稿件、创造加工是编辑学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不仅仅只要求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内涵,还要求编辑中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那么,什么是文化修养呢?
实际上,文化修养应该分开解释——“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而所谓“修”,乃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得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只修不养,是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只养不修,则是热衷于主观臆想的狂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编辑应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并且在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在学习中思辩,不断完善自身的世界观,这也是为了文化修养追求应该有的态度。
作为编辑的人员来说,应具备一定的编辑文化修养。作为从事知识、文化、新闻出版宣传工作的编辑在文化修养方面更应率先垂范。不仅要做传播文化的使者。更应做遵守文化修养的模范。
编辑工作是一项服务作者、奉献社会的事业。编辑对政治责任、学术责任的严格把关,既体现编辑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又体现了他自身文化修养和学术良知。编辑首要的是客观的、真实的反映现实事物。正确的认识事物,真实的反映,客观的引导读者的思维概念。这便要求编辑具备相当丰富的文化底蕴。编辑的工作性质要求在编辑过程应体现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这一崇高目的。
“文化”内容包罗如此浩瀚。“文化”包括“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人文文化是人类感性思维探求精神世界的结果,包含了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等学科。文化素质修养的提升需要实践的锤炼。文化素质修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依托物质载体。只有在意识到知识储备匮乏的同时,借助参加文体活动,读书特别是经典型的书籍,多阅读浏览新闻来增加社会阅历,才能提高文化素质修养。
在编辑进行工作时,编辑需在众多作品观点中,发现亮点,价值点,这是需要编辑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要求编辑应该具有这样的能力。这时候编辑的文化修养境界就影响着编辑的。首先,编辑应充分尊重作者的思维劳动成果。其次,编辑在选着他人作品适应公平公正。编辑应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作者的观点,不应以个人观念而片面的分析作品。最后,编辑应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学习他人的见解。在编辑选着整理他人作品时,应充分储备个人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扩宽自身知识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编辑在工作中也容易出现错误。一、习惯型。编辑根据自身了解的知识、经验对作品中所提出的观点、现象进行武断的判断及批评。二、乱用型。编辑对作品在表述时,或违反常识而定义术语、使用概念;或乱用通用符号,而对非通用的符号又不加解释;或在公式之间不断句,以致产生歧义;或图表设计不符常规,导致关系不明等等而造成的差错。三、马虎型。编辑修改他人稿件或策划中只为完成任务,草率行事,这种情况在文稿中常见。
例如:“巴塞罗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复兴旧城,他们只是持续做公共空间的改造,以此带动地段升值,促使交易活动与房屋修缮的发生,像扎针炙一样把整个城市扎活了。《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9期”。其中有别字。“针炙”应为“针灸”。“灸”是形声字,从火久声,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点燃的艾条在选定的穴位表面熏灼,常和针刺配合使用,合称“针灸”。“炙”是会意字,上“月(肉)”下“火”,本义是“用火烤肉”“针炙”说不通。在报刊中成语或短语经常性被勿用,如:“时不我待”误用为“时不待我”,“不尽如人意”误用为“不尽人意”,“并驾齐驱”误用为“齐驾并驱”,“顺水推舟”误用为“顺手推舟”,“谈笑风生”误用为“谈笑风声”等等。报刊编辑出版工作常见错误有:报纸版面分工不规范、不准确,导向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标点符号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两个数字连用以表示概数时,用汉字小写形式,如“七八天”,误为“七、八天”。夏历用汉字,如“正月十三”误为“正月13”。还有20世纪50年代(或上世纪50年代)误为“1950年代”。
对于,在报刊中出现个别错别字,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如果在报刊上出现政治性错误港澳台问题,领土主权和对外关系问题,党政机构名称,国家领导人姓名职务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民族和宗教问题,国家安全及保密事项,一些国际组织的提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法律问题,社会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思想道德、理想信念问题涉及重要人物、事件的时间和史实要想避免政治性错误等等,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在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筛选、核对时应做到万分注意。同时,这也要求编辑除了平时多积累,多看时事,多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外,审稿校对时,要提高政治敏锐性,提高警惕心,充满责任心,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这类错误。出现错误的情况,是可以减少的,这人对于编辑文化素质的一项重大考验。
编辑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准确、完整的描述时,应对作者负责,同时也应对读者负责。读者是编辑所在刊物的“衣食父母”,读者对刊物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编辑的文化素质水平的影响,所以编辑在提高自身编辑水平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履行编辑自身的义务,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遵守编辑的职业道德,以坦诚的态度对待读者,真切的描述现实事物,真正做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国编辑史》 姚福申
《编辑的文化视角》 张西山
作者:
付彦凯
时间:
2011-6-8 22: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蒋丹
时间:
2011-6-9 12: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梦欧
时间:
2011-6-9 21: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苏娟
时间:
2011-6-9 22: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云辉
时间:
2011-6-9 23: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10 00:04
08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杨晰涵 20085923
汉语言文学与编辑学之间的异同
内容摘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指导和学习目的的理解,深入联系编辑学的学习思想,找出汉语言文学与编辑学之间的联系,并且深刻的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学习编辑学,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编辑学的学习认真联系起来,促使两个不同学科更好的学习。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编辑学、联系、差异
一、对编辑学的新认识
这学期通过对编辑学的学习和认识,在思想上面有了一定的改变。在没学习编辑学的时候,对编辑学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编辑”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按照顺序,编列简册而成书。但是通过学习过后,清楚的了解到编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研究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且编辑学还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之中。因为编辑学是一门专业知识,将此项工作积累的经验、方法加以总结、概括,提升到理论高度,提示它的基本规律,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所以称之为编辑学。
通过从老师那里对编辑学的认识和从书上的信息,我也了解到了编辑学是研究编印书籍、期刊、报纸和图录画册等出版物以及声音、图像等宣传手段的学问,而且特别着重于选题、组稿、写作、审核、加工整理及美术设计等环节。所以编辑学被认为是一门应用学科,主要是概述编辑过程诸环节的实施细则。从某个角度来讲,编辑学又是出版学的一个分支,是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应用性学科,它研究各种不同学科的书籍的编辑工作,这项工作本身又包含各门科学编辑及文字编辑、技术编辑、地图编辑、美术编辑等。它运用各种学科的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对象——编辑工作,而其研究对象又同多种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交叉。编辑学是直接为图书生产和培训编辑人员而服务,对编辑工作的理论研究的目的,也是为图书生产而服务。编辑学虽然也使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方法,但主要还是使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编辑学既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又具有全面的应用性。这是由编辑学特定的研究内容决定的。
我还认识到编辑学既要研究编辑工作的对象、性质、任务、类型、作用及编辑的基本规律;也要研究编辑工作的各种方法、程序和整个出版过程。理论性和实践性构成了编辑学的丰富内涵。因此,编辑学不应仅限于编辑过程的陈述,编辑工作经验的总结,而且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高度。脱离实践经验而谈理论,是于实际无补的空谈;同时,编辑学如忽视基础理论的探讨,具体的编辑工作也得不到科学的指导,难以求得不断的发展。编辑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主体能动地作用于编辑客体产生的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形式。研究编辑主体主要是探讨编辑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三要素,即对编辑能力的研究。研究编辑客体要把编辑过程作为系统工程来考察,设计和制定实施编辑工程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研究编辑创造性劳动形式,建立一套理论原理,使编辑工作规范化,为充分发挥编辑主体的创造性提供方法。
二、汉语言文学和编辑学的异同
1、汉语言文学和编辑学之间共通的特点与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俗称中学系,从字面上就可以粗略的认识这门专业所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仅是讲解其中涉及的字、词、语法现象、修辞现象、文化常识,而且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从文字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中国和外国、现代和古代。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用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具有历史性质的内容。而编辑学研究的是编印书籍、期刊、报纸和图录画册等出版物以及声音、图像等宣传手段的学问,特别着重于选题、组稿、写作、审核、加工整理及美术设计等环节。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也正如很多人认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文字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什么是文字能力?文字能力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而编辑学最基本的要求,我想也是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吧。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不是仅仅是靠说练出来的,它是多练习写作,多品读文学作品。读和写也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是语言和文学方面,课程内容可以分为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三大类。语言类可以是我们更好更规范的使用和运用语言。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这也是一个编辑者所要具备的能力。文学史类的课程内容讲述了学史上的众多文学流派、现象和代表作家,这样就丰富我们的阅览,使我们了解的更多。
而编辑学的研究,也需要大量的阅读,不管是过去的文选与史实,还是现在每天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当发现新的事件时候,又要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报道出来,使这件事情看上去并不像是老百姓讲的那样普通,而是把普通的事情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表达出来,用以达到不一般的效果,而这就需要有很好的创作能力,这也是编辑学和汉语言文学都共通的地方。
2、汉语言文学与编辑学之间的不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编辑学虽然说都对书得阅览要求要广一点,而且都要求具有比较强的写作能力,但是汉语言文学和编辑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学习中西方由古至今的文学作品选,并在学习中培养起对文学的观点和看法,能够培养起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批评,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从作者的观点,还可以以自己的观点来深入了解,使国学不断的得到传承和发扬。
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个方向,新闻学方向的学生对编辑学的接触从我个人的理解而言,稍微要多一点,所以实际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编辑学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和具体的。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与编辑学的相比较,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综上认识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编辑学有共通的要求和特点,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二者的共通性把两者的学习联系起来,更好的促进两者的学习认识;但是也应当深刻的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编辑学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更好的认识这一点,我们会发觉到编辑学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而能更好的将两者区别开来,共同进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6-10 00:05
新闻报道策划
汉语07级 刘竹雅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看,新闻报道策划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新闻资源具有可被认识,开发,配置,转换和利用的特性。
报到策划要遵循以下原则:实事求是、标新立异、灵活应变、切实可行。新闻报道策划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摒弃报道主体的主观意识而运行。它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1.
取信原则2.创新原则3.变通原则4.实效原则5.可行原则
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一)
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和非可预见性报道策划。
(二)以报道策划的运行事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周期性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报道策划。
(三)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独立性报道策划和非独立性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是对未来报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规划和设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组合、分析信息和选择、决策的结果。新闻报道策划有其客观存在的依据,它是客观存在作用于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又产生能动性反作用的产物。构成新闻报道策划依据的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
新闻报道策划以上三方面的依据,是一个彼此相关、互有重叠的集合概念
也就是说,能够满足读者的获知需求、又具备实现传播条件的可供传播的客体,才是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对象,但三者重叠部之外的内容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分析三者间的集合关系,对新闻报道策划很有意义。
第二,
可供传播的客体、读者的获知需求与实现传播的条件之间有重合部也有相排斥的部分,说明实现传播的条件对新闻报道活动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比如外部的法律、政策、道德等因素将一些社会效果不好的报道排斥掉,当然也可能是保守观念和过分的行政于预,将一些不应排斥的新闻报道排斥掉了。又如内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机制、管理等因素,导致一些应该报道的新闻无法报道等。这些情况都比较复杂,需要新闻报道策划在把握客观条件时进行具体的分析。
新闻报道策划,在不同类型的媒介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这也正是它作为一种充满智慧的脑力劳动所特有的魅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和非可预见性报道策划两类。
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周期性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报道策划两类。
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划分为独立型报道策划和连动型报道策划两类
新闻报道策划操作过程及技巧
指从发现新闻报道线索、确定报道选题到收集与分析各方面相关材料、确定报道效果目标的一段时间,这是报道策划的预备阶段。
一旦发现值得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新闻线索以后,策划者首先要围绕这一线索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
报道客体的信息。如报道一个重大事件,就需要了解有关这一事件的背景情况、目前进展势态、各方面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与此事件有关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况、历史上的类似事件的情况、其他地区类似事件的情况,等等。报道策划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报道客体的相关信息,才能对其本质和意义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决定报道如何进行。
报道接受者的信息。如读者对这新闻线索是否已经有所了解,他们对此选题的获知需求点究竟在哪里,已知事件的读者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有关领导者对事件的态度和对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策划者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策划报道,而且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
报道竞争者的信息。如对一些意义重大、媒介普遍会加以报道的选题,要设法了解其他新闻媒介的报道方案,弄清其报道的规模会有多大、可能选择什么报道方式等,这样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报道中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策划前期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对于策划至关重要。一些重视报道策划的新闻媒介,甚至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类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工作,并且在机制上予以保证。
收集与分析有关信息,一方面是为了对选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必要时作出修正和调整,另一方面还为了确定报道效果目标。所谓报道效果目标,是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的社会效果的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求达到的目标。报道效果目标,为报道策划指明了方向,报道方案的设计将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进行。
方案设计阶段
指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这一阶段。这是报道策划的核心阶段。
新闻报道策划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劳动通常是以一两人为主、更多的人参与进行的。报道思路是设计报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径,报道思路的形成有一个由酝酿期向明朗期过渡的过程。酝酿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设的阶段,策划者在此时对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寻找报道的突破口,不断从正面、反面去进行各种假设,并让这些假设在头脑中反复地组合、交叉、撞击和渗透,不断地否定、选择,形成新的假设和创意。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呈现多种思维状态的交替,思考强度大,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内心困惑出现。明朗期则是顿悟和突破阶段,最终找到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策划者经过长期酝酿,创造的火花猛然爆发,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往往起决定作用。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高度兴奋的,豁然开朗的顿悟,突如其来的成功,往往使策划者自己感到惊愕和快慰。
报道方案是报道思路的系统化、具体化产物,它将报道思路中的所有细节有条理地明确表述出来。重要选题的报道策划一般还要形成文字稿,在报社内部向有关的报道参与人员公布,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做进一步修正。报道策划方案的具体内容前文已经专门论及,主要包括;报道选题、报道范围与重心、报道规模、发稿计划、报道方式、报道的表现形式、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机制等。
方案修正阶段
指从报道策划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这一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的这一段时间。
报道策划与报道实施是传播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报道策划不能脱离报道实施来进行。因为在传播过程中,策划者必须随时接受实施中的信息反馈,据此调整原先的策划方案,形成“策划??实施??再策划??再实施” 这样一个多次循环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报道效果必须以能够有效地控制报道为保障。所以,新闻报道策划在报道实施之前先期运作,形成设计方案;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报道策划仍然与报道同步推进,一方面接受反馈,一方面修正方案,直至报道结束。
作者:
阳凤玲
时间:
2011-6-10 15: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云辉
时间:
2011-6-10 23: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塞
时间:
2011-6-12 11: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塞
时间:
2011-6-12 13: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蒋丹
时间:
2011-6-16 17: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4 18:49
新闻与文艺联姻,绝配!
发表于 2011-6-7 11:26 |
汉语0802
李薛云
学号:20085939
新闻是一门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学科,以对新闻事件绝对真实性的要求而著称。文艺是一门以追求深远意境和优美语言相统一为终极目标的社会科学,和新闻一样都离不开对生活的依赖和研究。
那么,为何不以新闻的笔触来搞文艺?又为何不以文艺的思想精粹去写新闻?
学新闻的人不一定要搞新闻,不搞新闻也并没有让自己的时间、精力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浪费。新闻学带给人们的裨益是潜在的、隐性的,不易被人们发现的。搞文艺的人更应该多亲近新闻学。因为,新闻具有的真实、准确、及时、简明的良好特质都可以而且应该运用来指导文艺创作。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它们就和专门研究现实生活的新闻成为了近邻,二者之间理应相互照应。
新闻学是一门西方学科,虽然传入中国也有一定的历史,虽然也和中国文学一样用汉语言写作,但是还没有真正融入中华文化这个大家庭,没有真正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同样也没有被中国特色化。因为现在的不少新闻作品很少有人认真细微地去品读,也许是人们觉得事件的可信度不高,也可能是新闻价值不高,也可能是由于广告占据了太多的篇幅,使得报纸不再是新闻纸而成了广告宣传单。还有可能就是新闻语言艺术性不够高,枯燥无味。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如此总总,都和中华文化“和谐”的旋律格格不入。
消息写作,国人基本上信奉“倒金字塔”的笔法,似乎换种形式就不是新闻的格式了似的,于是导致消息格式千篇一律,这就没有体现出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的美好品质。其实对于故事性极强的新闻事件以小说的手法去报道也许更生动,更能感染受众,而事实上是很少有人去这样尝试。对于一些科普新闻,记者自己都搞不明白可就是不愿意使报道语言通俗化、形象化。也许是记者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也有可能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些方面,他没有搞清楚新闻是写给谁看的。要是记者真正把中华文艺学好了,这些方面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是少出错误的。至于报道中出现错别字或是用词不当的地方,大小媒体上也是屡禁不绝。
《环球时报》2011年1月12日,头版通栏标题《歼20首飞世界评论如潮》中的首段结尾处这样写道:“中国昨天看起来向世界隐形战机俱乐部迈进了一只脚,迄今这个俱乐部里美俄两家。不过美国F22从首飞到形成战斗力用了至少8年,所以现在远不是中国空军可以弹冠相庆的时候。”
“弹冠相庆”这个词语,就连中学生都知道它多是贬义词,用于因即将做官而庆贺的样子,一幅小人得势的嘴脸。如贪官在得势之后的沾沾自喜、彼此庆贺的场面。看上下文,这记者并没有引述的意思,只是综述的意思,并且也不是那种强烈的敌对氛围,因此这个词可以肯定是经过了记者到编辑的审核才通过的。大报上都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可想而知全国有多少媒体人并没有对国学引起足够的重视。错别字也是经常见诸报端。假新闻就更令人反感了,但是中国许多媒体人并没有发现错误后及时更正或是向读者道歉,这种不诚实的表现一点也不与中华文艺所倡导的美德相一致。
至于新闻的枯燥无味那就更熟悉不过了,甚至习惯了。其实新闻报道完全有别的好形式,那就是借助于文艺的笔法。用小说、散文的语言和结构去适当地报道新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就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摆脱由于新闻语言的单一而造成乏味的结果。精妙的构思和优美的散文语言运用在新闻的宣传报道中一定可以让新闻增色不少。
新闻中采用散文化的语言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比如卡达尔同志来京的报道:“京华十月,秋色胜春光。广场鲜花似海,长街彩旗如云。首都人民刚刚欢度过国庆和中秋佳节,又欣喜地迎接来自多瑙河畔的贵宾卡达尔总书记……”这使人如临其境。散文是一种艺术,那么运用散文手法写出来的新闻也应该成为艺术,不光是简单地向读者提供消息更能供人如品茶般慢慢品味。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文字简练,主题明确具有吸引力。散文式导语,能诱发人们的求知欲。有一篇稿件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引人追思的日子——清明。42岁的中央乐团作曲家郭志成今天把一首怀念曲献给妹妹——共产党员郭容容。那一年,她参加了自卫反击战……”这个导语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没有直接记事,别有一番风味。运用散文式的手段,通过拟人手法,能使新闻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相关案例就不再赘述。同样,影视艺术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在新闻写作中,其画面语言更能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至于文艺吧,古人写文章的目的不知是为了什么,为了名?还是为了利?总之,一般的文章写得短小精悍,在极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寄托了极深的感情。而放眼如今的文艺界,一片乌烟瘴气的。很小的一个问题,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偏要以大量的篇幅去写,为什么呢?也许是文章字数直接与稿费挂钩的缘故吧。在这方面,新闻学却显出了其特长,要求短小精悍,真实可信,表述准确。这些优点却可以弥补中国文艺界的不足。稿费与文章的质量挂钩而不单单是字数。
古人一直倡导写文章要言由心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当今的现状却是为了完成字数一定要去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毕业生论文也一定要有字数限制,结果导致有数量没质量,中国学生写出来的论文都流于形式,为了应付差事,没有一点实用性。要是新闻学所倡导的简洁明了,言之有物,准确客观能用来指导文艺创作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正因为与人相关才倍受人们青睐。新闻更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广阔的生活就是鲜活素材的来源之地。现在的不少文人作家总是好大喜功,爱写大文章,轻视小文章。其实短篇的文章并不一定就不能展示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外国作家写的书都很薄,但是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中国人写得厚厚的一摞稿子却是为了评职称用,竟然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写就。怪不得中国的文学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下去的话以后也不可能的。文艺创作和新闻是同理,需要的是短小精悍,要以质量取胜而不单单是数量。评个茅盾文学奖吧,也还要被潜规则,这当然不符合新闻学所倡导的客观真实的原则。
人们经常说,学新闻的人或者是搞新闻的人比较诚实不怎么说假话。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去采访,去写作都是实事求是,很少写假新闻。如此一来和真相朝夕相处的新闻人自然而然的就也变得真实可信了。这种高贵的品质要是运用到文艺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著作权被人侵犯,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赝品产生。文艺创作同样需要真实可信的精神。即使文学作品一般都是虚构的,但要是不遵循客观事实,像练法轮功的信徒一样想当然那就会把读者引入歧途,令其不知所以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比方说,抗战剧搞笑化,国家广电总局是不赞成的。因为这电视剧虽然有虚构的因素,但其背离了历史,背离了客观规律,所以不可取。革命战士虽然充满乐观情绪,但也不至于像文艺作品中有那样不合理的表现。再比方说在古装片里,男主角在唐朝就吹泡泡糖,这也太离谱了吧。这正是缺少了新闻学应有的严谨和客观真实。还有一些因素本来不可能在那个时代出现,而咱们的文艺作品却颠倒乾坤,这也许是由于作者没有广博的知识,最主要的是因为作者没有新闻学所倡导的勤于调查研究、认真核实事实真相的精神。
文艺学和新闻学是近邻,各有优缺点,所以二者间取长补短,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呢?以文艺学的笔触搞新闻,可以使新闻语言灵活优美,引人入胜;以新闻学的精神搞文艺创作,可以使文学语言简洁,艺术客观真实。新闻学是西学,让中华文艺与其结合无异于中西合璧,艺术效果一定会大大提升!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