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管锥集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39
标题: 管锥集
古时中学教材-------《大学》
序言
这儿要涉及一个牛人,叫郑玄,所以我就以他顺便作个序。
我在《我的爱情是棵树》和《忽悠三国》里曾点提过三个牛B闪闪放光辉的人物,就是班昭、马融、郑康成。
班昭是班固和班超的妹妹,十四岁嫁给曹寿为妻,因为班昭过分有才华,一般男人根本就镇不住她,所以,曹寿早亡,班昭早寡。女人太出众了,都是孤独的命。并不是夫妻感情出了问题,而仿佛是上天对才女的惩罚,女人,你要优秀,你就必须选择孤独。
当时,班昭的父亲班彪负责修撰《汉书》,未成,班固继续,未竟。全国找不出人来继续,就找到了班昭。
编撰史书,是一个漫长、浩繁、枯燥、严谨的工程,一般的文人都拿不住火色,一个女儿家就给拿下了。
她当时到底拽到何种程度,得先叨一叨另一个拽人,他就是马融。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42
马融是属于长得好看又博古通今的人物,当然,这种人难免非常拽,大家都叫他高人。
大家都觉得他太高了,不收学生流传其学识,那简直就是人类的损失。还说,你把你那些东西带进棺材喂蚂蚁子么?
他熬不过众人的请求,说好吧,那我就设个讲坛吧。
他讲究惨了,必须要有红色的帐幔铺垫气氛,还得是酷夏,还得有微风吹拂的日子,把那些帐幔吹得飘飘欲飞。他说:浪漫,很重要;气氛,更重要。
这些还不算特别。
他还必须要演员全程奉陪,一名够不够?
一名怎么够?你把我当告花儿(四川方言,即乞丐。)打整嗦。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声乐系的,在讲台上表演,有多大声整多大声;表演系的在两侧,有啥招儿尽管使,别害羞。别的目的没有,整就整个声色。顺便告演员一声,衣服别穿多了,天气热,日照长,受不了可别怪我没事先提醒儿。
要不要打个招生广告?
打,当然要打。内容大致就是:凡有钱了害怕钱花不出去的人,请报名旁听马融老师的讲座,谢绝围观,否则以学生论处,缴纳学费。
报名的时候,许多人都说:你这学费也太高了吧。
报名处是这样回答的:瞅我们这排场,也不是差钱的人,你那几个钱,我们压根就不稀罕。没人报名,演员出场费我们自己出,咋地。
结果,报名的人还多得不得了,学费一涨再涨,报名人数仍然居高不下。都说:现在这个世道,谁差钱这个东西?说。就怕你不涨,不然,以为你是骗人的。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44
上课开讲了,同时,文艺表演也开始了。讲台上唱歌的唱歌,演奏乐器的演奏乐器。两侧的肢体表演也毫不闲着。
帅哥,你看我这个是什么东东咧?
有个学生扭头一看,原来是MM在做隆胸广告。
帅哥,我站累了,能不能让我在你的大腿上坐一会儿?
有个学生说:来噻?
切,我演员呢,说的话你也信,要收费滴。
诸如此类,学生虽然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拿得了毕业证。都想其它事情去了,马融讲的啥玩意儿,谁去听啊?
马融说:你们爱毕业不毕业。
就是这样的一个拽人,专门用柚子叶洗了澡儿、吃素三天之后,跪在东观藏书阁阶下:曹大姑,能不能让我聆听一下您的教诲?
曹大姑就是班昭。
你可以想象,班昭在当时可以有多拽。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46
且说马融这种教法,摆明是不想要人毕业,但凡事都有个例外不是?
他就是郑康成,硬是在各种声色中,把马融的声音给辨得一尘不染,如听仙音。学业三年,终于把马融的东西搞到手了,毕业了。
马融后悔惨了,因为他想不到真的有人能在如此荒谬的环境中,拿走了他的最爱。
所以,他非常好奇地请求:你能不能发表一下毕业感言?
说真话?老师?
你瞅我是一个想听假话的人么?
说真话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滴。
有个MM是醒人:你就伤害我们一次吧,无妨。
郑康成想了想,鼓了一口气说:我家的任何一个丫鬟都比这儿的演员要长得乖,那就好比,比尔盖茨最红的时候,弯腰去捡地上的五百元大钞,都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嫌腰疼。
说完,当场所有的演员都羞愧得捂脸狂嚎:我们再也没脸伺候人哪!
郑康成深感歉疚:我已经提前说了,我说话会伤害人,只是我也没想到,会伤得这么深。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46
这个 郑康成就是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国家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
按照这些资料来看,他的才情在我之上N 倍,但是他注释的《大学》和《中庸》实在不敢恭维。
只乓大陆的没劲,我终于找了一个台湾的版本,修理一下它们。即“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是著名出版家王云五先生晚年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时期主持编纂的最重要的系列丛书之一,是王云五先生留给人们的最后一份重要的出版遗产。本套丛书的注译者,多数是1949年后执教于海外或台湾各大学的国学家,其中包括五四时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毛子水、易学大师南怀瑾等人。以下简称台注。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49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明明德。
郑玄注:“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那么后一个明就是 至。
朱熹就说了一大通: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呵呵,朱熹还有点佛道思想咧。
朱熹的意思是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
台注: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自身所本有的灵明德行,
咔咔。
恕,仁也。——《说文》
恕,明也。——《墨子经上》
我发现,在古文中,仁、恕、善、德、贤、圣、明、道、义、智、天、帝等,几乎都能互用。
因此,后一个 明就是仁。前一个 明,就是光明、光大。
我估计,这是目前最牛B的解释了。
故,大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光大仁德。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0
2、 在亲民。
朱熹集注: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台注: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去旧染之污而自新。
关于 新 ,在后文中有自解,暂且不管它。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0
3、在止于至善。
朱熹集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郑玄注:止,犹自处也。
台注:要做到极完善的地步而坚持不变。
至:到。
在止于至善:在于达到完善为止。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1
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熹集注:后,与后同,后放此。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郑玄注:得,谓得事之宜也。
台注:能够知道当止的至善之境,然后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做到了,然后才能所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得到当止的至善之境。
真是不知所云,只有弄错的时候,才会显得如此别扭。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译文:(比如说人)知足后才有定性,定性之后才能静身,静身之后才能心安,心安之后才能思索,思索之后才能有获。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6
三、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熹集注: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台注: 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白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切合大学的道理了。
朱熹这个人的思维,我估计适合读理科,读文科完全是走错路了。
你过分追求逻辑,就很难弄懂文学性的东西了,比如说散文、诗。
这一句摆明是一个过渡语,承上启下。
译文:万物有头绪,百事有始终,厘清它们的秩序,就接近真理了。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7
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集注: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台注:一切事物的真理研析穷究明白以后,知识就无所不极尽了;知识推极到无所不尽的地步以后,自心所发的意念就自然真诚不妄了;自心所发的意念到了真诚无妄的程度以后,主宰一身的心自然就端正了;心端正了以后,身也就修好了;身修好了以后,家也就可以整治好了;家整治好了以后,国也就可以治好了;国治好了以后,天下也就可以太平了。
解释的什么呀,切。你们不适合读汉语。朱熹解释不了格物,就倒一转儿,弄成物格,就是物理学得棒,咔咔,这样做学问做人可以吗?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7
斟究一下格物。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郑玄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他俩一个 去 一个 来 的,到底是去还是来嘛。
后人一般理解为 推究,格物,即研究事物。但这都是现代哲学的词儿了,他们那时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物土方,议远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观察。
这就出来了,格物:高瞻,即站在高处看。
致知:远瞩(致:致远。 知:看见),即看得远。
即,高瞻,高瞻才能远瞩,之后才能意真,意真之后才能心正,心正之后才能修身,修身之后才能理家,理家之后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我就不信,有人比我诠释得更牛B。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8
五、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是《礼记》的一章,到了朱熹手里,单独列出来作教材的时候,朱熹还搞了个剪辑,反正我见到的这个版本是这样,把我还愣了一会儿。朱熹,你比起曾参,估计还不是一个档次哦,为什么要删了这段呢?把它移动到后文去了?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9
郑玄注: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闲音闲。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揜,于检反。著,张虑反,注同。肺,芳废反。肝音干。言厌,于琰反,一音于步反。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读音,我拿你没得法,我毕竟是后人,你注啥音就是啥音。但是,这 恶、好 读 如,我实在是难以领会,啥意思嘛。
就算是个叠词,按照北宋的读法,前一个读平声,后一个读仄声,就是说 像讨厌讨厌气味,像范伟那样劫了劫一个色。也不应该读 如 噻。 难道在两汉时期,叠词的后一个字儿读 如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按照现在的思维,就小学生么,也应该猜出是多音字。恶恶:wu e;好好:去声、上声。
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个嘛,像讨厌不好的气味,像喜欢好看的色彩,这叫做自谦。
耶,你别说,整成叠词儿,更通咧?就是:所谓诚其意呢,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个嘛,像喜欢闻闻香儿,瞅瞅色儿,这就叫自谦。(古时香味、臭味都是臭,那么好、恶在此也应该是一个意思,好好和恶恶就是一互文。 其臭如兰。——《易•系辞传》)
我估计这次郑玄整对了,至少古人的语言习惯和他更接近。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09:59
考人的是这个 谦。
郑玄先说讨是厌的样儿,接着来个自闭的样儿,接着读音也变了,不读 厌 了,读 看 了。
啥子社会哟,我发觉你比朱熹还糟糕哦,搞得我云里雾里的。
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荀子•仲尼》,谦,通 嫌。
这就出来了,所谓诚其意呢,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个嘛,像讨厌不好的气味,像喜欢好看的色彩,这叫做自个儿瞧不起自个儿(自嫌、自弃)。 咔咔。
出是出来了,好像前后文部沾边咧,还得整。
这个 欺,不能理解成 骗,只能解释 成 压 。
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墨子•明鬼下》,谦,假借为 兼 ,善。
出来了,所谓诚其意呢,就是不要自抑,像讨厌不好的气味啊,像喜欢好看的色彩啊,(该咋地咋地),这叫做善待自我。咔咔。
唉呀,读文言文真累。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0
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以,君子必须慎独,(就是没人看见的时候,千万不要奔放、无所顾忌。)小人闲呆了就要使坏,那叫一个奔放,哪儿都可以去。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这儿,我又卡壳儿了。
厌,笮也。——《说文》。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厌:压。
即,见到君子后马上就压下来了,藏起了不好的一面,而露出好的表现。这就是说,别人看见我,就好比看见了他自己的心,马上就会自省,是何等的牛B呀。(益:骄傲。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庄子》),这叫诚意流露。所以,君子必须慎独。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1
4、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据说,《大学》据说是曾参以及曾参的门人搞的了嘛,看来,他们的诗感不怎么样。
有一首歌儿唱得好:我望见淇江上游的那一湾水啊,竹浪起伏那叫一个美,情不自禁就想赞颂,那个光华四射的君子,就如切磋而成的角器、就如琢磨而成的玉品。
接下来,这个字儿都有问题了哟,是版本打印错误,还是有人欺负没文化的人擅自篡改的哟。
诗经原文:瑟兮僴兮 ,赫兮晅兮, 终不可谖兮。
通常的解释,瑟:庄严貌。僩(音县):宽大貌。赫:威严貌。咺(音宣):有威仪貌。
《大学》自解,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恂溧,即严肃恭敬。)
我另解, 紧接前文,(那个光华四射的君子,就如切磋而成的角器、就如琢磨而成的玉品,)
典雅大方,耀眼夺目。(赫:显著;晅:光明。)君子的光芒,永远不可磨灭,说明厚德完善,人民不会遗忘。
这才是解释,知道不?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2
5、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关于这,也是两个版本,郑玄的版本:《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断句不同,意思就变了。
先解 于戏,难道是 哟西。我估计日本人看到这一茬儿,就会说,他们才是华夏的正统,时不时还发一贴儿:曾老师,哟西哟西。咔咔。
买嘎,不忘前王。
接着来看郑玄的解释:圣人既有亲贤之德,其政又有乐利于民。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
郑玄的意思看来是,君王的恩德,君子铭刻于心,小人也没齿难忘?即君子和小人都待见明君。
前一个版本的意思是,没世不忘的事情是要亲贤,而不是亲小人。
他们谁懵对了?
从语义需要连贯而言,郑玄肯定走远了。前言歌唱的是君子,不忘前王,就是不忘前王的君子风尚。
大意一目了然,但是这个翻译就有点考人了。
国学网和郑玄、朱熹是保持一致的: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2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利:重要。
译文:君子以贤德而贤明从而达到让人亲近,小人以享受来开心从而以利益为重。因此,永世不能忘记(亲贤远小人)
这无疑是目前最中肯的解释了。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2
6、朱熹斑竹自作聪明,把上文从《礼记》中删去、移动,他以为这样,一般人就看不出来了。
我一眼就瞅出端倪来了,那就是上下文之间,缺乏过渡。所以,我才去翻阅的《礼记》,结果,不出所料,真差了一截儿。
这样的人格,让我怎么相信你有诚信?我为什么不浏览《孟子》,因为我看了一眼,就发现他人格有问题,就是随意剪辑、组装、嫁接孔子的话,这对于弟子来说,是最大逆不道的事儿。
他弄不懂,所以就动了个手脚。
他以为他删了一段儿,就顺了?
一开始就出问题了,我在此,不是指 明明德,因为只要大意通顺,权当争议。
他出的一个很明显而且也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对 止 的解释,他压根就不知道是咋回事儿。
我们回到他错误的地方,歇一会儿。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止于至善”,朱熹解释: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解释: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朱熹的意思是,后一个 止 就是前一个 止 的延续,即止于至善。
这明显就令人起疙瘩了。
每一个人都要到达完善的地步才能停下来思考问题而得,怎么想怎么不搭界儿。
他还是小学生学写作文的最初,要求语意通顺、前后文连贯,所以,偏执地认为,“知止而后有定”是前文完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句话是办学的总纲、总宗旨,已经结句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应该另提一行了。
另提一行,就需要一个开场白,即过渡语:(比如说人)要知足后才有定性,定性之后才能静身,静身之后才能心安,心安之后才能思索,思索之后才能有获。(即是说),万物有头绪,百事有始终,厘清它们的秩序,就接近真理了。接着就自然而然地谈及志、智、意、心、身、家、国、天下之间的顺序。
所以,这个 止,百分之百是 足 ,知止 即 知足,不然,人不会安心的。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顺序有多重要,从而启下。
接下来,《礼记》具体谈了诚意的问题,以及德的问题。而朱熹把它删了,突然一下子就到了: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些突然。所以,朱熹,你有多不厚道,故意以此来侮辱后人的智商。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5
六、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朱熹集注:康诰,周书。克,能也。大,读作泰。諟,古是字。大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諟,犹此也,或曰审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峻,书作俊。帝典,尧典,虞书。峻,大也。 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郑玄注:克,能也。顾,念也。諟,犹正也。諟,或为“题”。
台注:《书经•康诰》篇上说:“要能彰明本有的灵明的德行。”《书经•大甲》篇上说:“要常看着上天给我的光明使命。”《书经•尧典》篇上说:“要能修明崇高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由自己来修明本有的德行。
你几个还有点扯也,解释得不同。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6
顾,表反复、经常吧,好理解。
这个 諟 是咋回事儿咧?
我查字典呢,又多了一个解释出来了,古同“谛”, 细察,详审。
所以,顾諟就是: 反省。
明,前文已经说过了,就是 德 那一堆的。朱熹还在那儿: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
意思说,他经常看,感觉很亮堂,咔咔。
承接删去的那一段,才能解得出来。
前文,买嘎,不忘前王。君子以贤德而贤明从而达到让人亲近,小人以享受来开心从而以利益为重。因此,永世不能忘记。《康诰》告诫:“要能彰显德。”《大甲》告诫:“要反省上天的德命。”《帝典》告诫:“要能光大德。”皆自明也。
朱熹说: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神经么?这儿摆明是说那些经典 本来就说得很明白了,言下之意,不用多说了。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6
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朱熹集注: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台注: 商汤盥盘上的铭词说:“如果能今天把旧染的污垢涤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把污垢涤净而自新,更要继续不断地把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与清新。”《书经•康诰》篇上说:“鼓励人民振作自新的精神。”
台湾的这个解释真的是霸道,一点不了民间语言的特点。
作,本义是突然站起来。这儿可直接解释成 做 。(作结绳而为罔罟。——《易•系辞下》)
苟,朱熹解为 诚。苟 没得 诚 的意思。一般的理解为 倘若,也不太确切。
先说这个日。如果日日解释为天天,那么又日新,就有点打斗了。
所以,这个日,就是今天,日日,就是明天(即两天),又日,就是后天。
如果把 苟 解成 如果,即,如果今天洗干净了,那么明天就干净了,是不是太忽悠人了哟。明天还洗不洗?
所以这个苟 ,就是 且 。(且苟而赋。——《国语•鲁语》)
这就出来了,一般都说有“座右铭”、“座右铭”,商汤来个“澡盆铭”:且今天新、明天新、后天新。《康诰》警示:让民做新人。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7
八、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朱熹集注: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台注:《诗经》上说:“周朝虽是一个古旧的国家,但传到文王,却能自新其德化以及于民,接受天予的新命。”所以有道的君主对于明德新民,没有一处不做到至善的地步。(网上台注〈大学〉内容就这么点儿了,它运气真好。)
台湾的前辈,把 虽 解释成转折语气,我估计大陆的初中生都要笑你。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7
旧,久也。——《小尔雅》
维:是、为了。众维鱼矣。——《诗•小雅•谷风》
朱熹念念不忘他的止善,说,极: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极:最高的标准、准则、要求。
译文:〈诗〉云:周,即使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底子雄厚),它的使命也是让居民不断走向新生活。
所以,君子啥事儿都是用最高的标准。〈诗〉云:郊野千里,都是居民。
.
这样解释,本意没问题,但是语意连贯上就有点硬伤,就是“君子啥事儿都是用最高的标准”与后面的诗句有点脱钩儿。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蒸,形声,烝声。本义:麻秆。
蒸民:草民。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让我们草民振作起来,无不是你最高的标准、责任。
那么,这个其极,就代指 新民。
这就吻合了:诗〉云:“周,即使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底子雄厚),它的使命也是让居民不断走向新生活。”所以,君子无论如何都要用最高的标准,即新民。〈诗〉云:郊野千里,那都是居民啊,是大事啊。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8
九、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朱熹集注:缗,诗作绵。诗小雅绵蛮之篇。缗蛮,鸟声。丘隅,岑蔚之处。子曰以下,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
丘隅,我估计就是小山坡边。朱熹说 岑蔚之处,即草木茂盛之处。这是朱熹的自我想象了,鸟儿,要居住在山边,与人类的地域接近,才最容易找吃的。所以,这个丘隅,就跟白话文差不多,就是山坡边角。
争议的是这个 缗蛮,许多人都说是 鸟鸣声?
《毛诗》作“绵,传云:“绵蛮,小鸟貌。”
到底是样儿还是声音?
在山边活动的鸟儿,不太怕人的,都是小鸟儿,非常小,反正小得人类都没兴趣吃它的那种,那么叫声要与 绵蛮 的发音产生联系,实在说不过去。
用方言解,绵,毛乎乎的,蛮,小可爱。
咔咔咔。
请注意了,这儿谈的正题是 新民,突然蹦达出几只鸟儿出来,特定是以偏概全,就是说,我们得去看全诗才搞得抖擞。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8
原文: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我直接复制别人的诠释:羽毛亮密小黄雀,停在弯弯山坡上。路途悠悠太遥远,跋涉劳苦累得慌。给他水喝给饭吃,循循诱导明道理。让那副车稍停留,叫他坐上别心急。
羽毛亮密小黄雀,停在山坡角落间。不是担心路途遥,只怕慢走路难赶。给他水喝给饭吃,循循诱导明道理。让那副车稍停留,叫他坐上别心急。
羽毛亮密小黄雀,停在山坡那一边。不是担心路途遥,只怕终点到达难。给他水喝给饭吃,循循诱导明道理。让那副车稍停留,叫他坐上别心急。
这个诠释,你们看懂它说什么了吗?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9
比较经典的解释当属《毛诗序》曰:“《緜蛮),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
两汉时期的思维是啥子思维哦,还没得四川话对劲啰,就他妈几句大白话而已。
这首诗一看,他们就把意思给弄颠倒了,切。
那鸟儿啥的,我们都可以不理它,民歌,是见啥逮啥,就起头(兴),开唱,三唱就一个意思: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几句大白话,我不相信就那么费劲:路啊,要说还有点远,我也是如何的累了。但是,我看见一个疲惫的人歪在了路边,就只好停下来了,给水给吃的,反复安慰,然后,喊后面的车子,说:带他一路。
随便是个两只脚的家伙,都有车队嗦。说明,至少是高级官员噻。说明那时候,官员很体恤人民噻。
彪炳千秋的《毛诗》居然整颠倒了,说这首歌唱的是官道衰微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09
那么,《大学》接下来的一句话就值得斟究了,即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句话,《论语》中没有,我不予承认。这么简单的诗,孔子读不懂,简直是对他的侮辱。
前文已经说过了,曾参的诗感很差。怪不得,孔子喜欢颜回,你瞅这些人笨起这个样儿,我外人都替他着急。
即使,孔子说过这句话,也不可能这首诗的读后感。又是一个随意嫁接的家伙儿。
既然到这儿了,就继续解,暂时还不伤大意。
这句话,朱熹没具体解,估计也是猜个大意。郑玄注:于止,于鸟之所止也。就而观之,知其所止,知鸟择岑蔚安闲而止处之耳。言人亦当择礼义乐土而自止处也。
另一种说法,就是这个 于同 於, 乌的古字,叹词。
郑玄说孔子去看鸟的家园,显然是在打胡说,不理他。
反正我觉得这句话没来头,我谁都不理了,直接跳过去。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0
十、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朱熹集注:于缉之于,音乌。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于,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余,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
朱熹说,穆穆,深远之意。
深远是啥意思嘛。
穆,本义是禾苗。推演一下得了,给人以希望、温暖、崇拜的感觉,出来了:尔雅高尚。
我现在发现这帮人越来越扯了,我去把出处一查,大吃一惊: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于,像、如。止,句末语气词。那句话的意思就是 高尚的文王,像一束光芒,(让人)敬仰。
你瞅这帮人在搞啥名堂,把 于 整成 叹词,把叹词的 止 解成 到达,还以此作据,君止、臣止云云。
这是哪儿跟哪儿,靠!唉,受不了了,买嘎!
这些人有神经病没得哟。
跳过去算了,反正那些话也很简单。
我跳过去之后,更扯,把我肚皮都笑痛了。
你猜怎么着?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0
朱熹把前面删去的那一段,给移动了,移到这儿来了,去掉一些,留下了一些,咔咔,这斑竹当的-------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咔咔咔咔咔-----------------------
我们来看朱熹的解释:于戏,音呜呼。乐,音洛。诗周颂烈文之篇。于戏,叹辞。前王,谓文、武也。君子,谓其后贤后王。小人,谓后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此两节咏叹淫泆,其味深长,当熟玩之。
上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此章内自引淇澳诗以下,旧本误在诚意章下。
他的观点和郑玄一样,就是君子是君王,小人是平民,贤人和平民都感恩君王。
这个观点明显就是神经短路了嘛。
朱熹非要移动到这儿来,意图很明显,就是念念不忘他的止善。你把诗意都理解错了,引用到这儿来,起屁用啊。倒还大言不惭:此章内自引淇澳诗以下,旧本误在诚意章下。
别人虽然也有纰漏,但比你来得顺溜。至少这篇文章,是别人的手迹,作者本人不会搞错大意噻。你跟别个删减、移动,倒还振振有词了,真的无语了。
朱熹删帖还有一个原因,他说:上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这个结构我已经说了,旧本才是正常的。开头总领,然后举例引出秩序,由此谈及心、身、家、国的秩序。接着阐释诚意、德是君子的根本。之后,开始说,新民,接着说止善。
总纲的第一个就是明德,第二个新民,第三个就是止善。可见旧本思路清晰、层次井然、结构紧密,虽然有瑕疵,但大体结构是完善的。你以为你朱熹是谁,小学作文及格没得?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1
十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集注: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上传之四章。释本末。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 此谓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
朱熹把《礼记》的版本进行了移动、嫁接,在“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和“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之间叉进了他前面删掉的一节儿,就变成这一句在“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之后, 因为他认为《礼记》搞错了。
我们来瞅一瞅谁错了。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2
前文已经提及,曾参那帮人把“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的意思领会错了,接了一句: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在此,就不管诗句了,就看它与下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是否连得上。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在《论语》解读中我已经斟究过了,是 孔子说:审案,我和别人是一样的,必然是(搁平它)使双方不再有纷争。
前文的意思是 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全国人之间都有诚信。就如老师说的:--------使双方不再有纷争。
他这个还算连得上,全国人民都有礼了,当然就没得纷争了。而朱熹弄来搞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之后,这个反倒就连不上了哟,先人,唉,无语了。还大言不惭:上传之四章。释本末。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接着的这一句: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和他的前辈们,又没弄懂这是啥意思了。
朱熹说: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他的前辈程老师说后一个“此谓知本”是误笔(衍文也),朱熹接着说:“此谓知之至也”这句前面差内容(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
就是说,这句话搞得他们云里雾里的,还大言不惭地说衍文、有阙文,即是说,误笔加漏字儿了。
唉,真是太滑稽了。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2
解释:不是性情中人,就不能完全领会它的含义。大敬民心,这叫知道根本。这个所谓的知道根本,就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接下来,朱熹把曾经删掉的某部分又抬出来了,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朱熹把旧本剪辑得七零八落的原因,是他认为,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搁在一起谈,这样,结构才井然,旧本结构太松散了。
朱熹,建议你回到私塾,从学汉语。
.
别人本来就是搁在一起的,是你自作聪明,将它们弄得乱七八糟。
我们来看就旧本的结构。
总领:明德、新民、止善。
第一节, 物事有本末头绪-----志、智、意、心、身、家、国、平天下。
第二节, 诚意----明德----新民----止善,意、德,君子之本;民,国之本。知本,就是智慧的高境界了。
第三节, 修身。
第四节, 齐家。
第五节, 治国。
第六节, 平天下。
别人这个思路、结构,分明、井然。你朱熹那个,一瞅,就前言不搭后语。还大言不惭地说,上面是说 止善、接着才是诚意、修身云云。
不诚意、不具德、不新民,何以止善?本末倒置了。肯定首先谈本,依次至末噻。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3
听说了李敖那孩子大言不惭地说,他读的是经子史集了嘛?
叫他把他们的课本发上来,我给他们修一修?咔咔。
段落都搞不懂,还学和屁呀。
反倒是大陆的学者对文言文的解释要准确些,只不过大陆的环境差了,不然,国学反倒是在大陆的。牛人也在大陆。毕竟台湾离中原本土,那就差得太远了,时间越久,他们越弄不明白。
先前不是有一个叫什么一枭的,大言不惭谈论语么?我那时候没空理你,现在,你敢来谈,我就乓你。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3
十二、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朱熹集注: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好、乐,并去声。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
说的啥子哦,你以为你很聪明么,故弄玄虚。
译文:所谓修身,前提在于正心,其理由:身有所愤怒,表明心没正;身有所恐惧,表明心没正;身有所贪玩,表明心没正;身有所忧虑,表明心没正。心没在了,就看不见、听不到、吃不出味道。这叫修身的前提在于正心。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4
十三、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朱熹集注:辟,读为僻。恶而之恶、敖、好,并去声。鲜,上声。人,谓众人。之,犹于也。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谚,音彦。硕,协韵,时若反。谚,俗语也。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国学网: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国学网这次,前面解释得比我好,后文值得斟究。
恶:丑陋。人莫知其子之恶。——《礼记•大学》
译文:所谓理家,前提在于修身,其理由:人,因为亲爱而会失偏,因为鄙视而会失偏;因为敬畏而会失偏,因为怜悯而会失偏,因为傲慢而会失偏。所以,喜欢对方而发现对方丑陋,讨厌对方而发现对方美丽,这种人,天下少有。所以,俗话有云:儿子是自己的乖(人看不见自己的儿子长得丑),老婆是别人的漂亮(看不见自己的禾苗长得壮硕)。
(那真是好一场郁闷啊),这叫身不(修)正不能理家。
我估计,这是迄今为止,世上最牛B的翻译了。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4
十四、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所谓治国,必先理家,原因是家都不能管教,能管教别人的人,没得。所以,君子不出家就已经完成了治国的教育。孝父母,因此忠君;尊长兄,因此敬上;慈爱晚辈,因此管理民众。《康诰》昭示“如保婴儿。”诚心追求,即使达不到,也不远了。不要急,没有先学生孩子而后嫁人的,步是步的来。一家仁爱,全国都兴仁爱了;一家礼让,全国都兴礼让了;一人贪暴,全国乱套,就是这么关键。这叫一言就坏事,一人就定国。尧、舜以仁德率领人民,人民跟着仁;桀、纣以暴虐领导天下,仁民跟着暴虐。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开始卡壳了,我不是说我,是说其他人,比如说中华国学网: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这个解释,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5
其,是指桀、纣这两亩地儿(弟儿)。或其同类。
译文继续:他的法令,违反了人民的意愿,因而人民不甩他。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这会儿,我又找了一个人号称中国国学网的解释: 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自己做到,就要求别人也做到吗?这就是君子吗?那么宽容和仁德就没必要了,不可能人人都一样。至少,这样解释太宽泛了。
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这是啥呀?绕口令嗦。咔咔。
请注意,前文是说,法令不要违反人民的意愿。因为一般人没这样翻译,以为与前文没得紧连,所以,就在那儿打转儿,瞎懵。怎么可能没得紧连?启下还要承上了嘛。
古代“求”、“裘”,皮衣,动词就是 穿、披、加。
这不就出来了吗:(他的法令,违反了人民的意愿,因而人民不甩他。)所以,君子,有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才加给别人,不曾有过的感受,以后就不加给别人了。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朱熹集注: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
中国国学网: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5
藏,古同“臟”,即心脏、心。
喻:告诉、要求。
译文:内心自己都不能宽容的人,却要求别人能宽容,不曾有哦。所以,治国的前提是理家。
很明显,这儿过渡有硬伤,我得加上一句解释,(最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家人,首先宽容的是家人)所以,治国的前提是理家。《诗》云:“桃花美艳,林叶茂密,这个姑娘正出嫁、祝愿她家人和睦。”让家人和睦,然后才能够让国人和睦。《诗》云:“兄弟和睦。”兄弟和睦,然后才能让国人和睦。《诗》云:“仪容无错,以正四方。”能被父母兄弟效法,然后国人才效法哦。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5
十五、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朱熹集注:长,上声。弟,去声。倍,与背同。絜,胡结反。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孤者,幼而无父之称。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译文:所谓平天下,前提在治国,原因是:上面把老人当老人,民间就会兴孝道;上面把长兄当哥哥,民间就会兴敬风;上面的体恤孤弱,民间就不会有弃儿。所以,君子要有絜矩之道。
朱熹说,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云云。
真的是让人不知所云咧,你唠叨的啥呀。
中国国学网解释的: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这个也是根据前后文猜的而已,耍了一个巧,实际等于没解释 絜矩。
絜,本意麻绳儿,用来丈量
矩,就是弯尺(矩尺),用来画线标准。
絜矩:准绳。
因此,君子要有准绳风范。
真的是霸道!我是说我解释得霸道。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6
十六、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朱熹集注:恶、先,并去声。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
朱熹真是搞笑惨了,还在那儿不停地打转儿: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
他以为,矩,就是方块形。咔咔,真的是无语了。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的某陋习,就不要用它使唤下属;如果厌恶下属的某陋习,就不要用它侍奉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前辈的某陋习,就不要把用它引导后辈;如果厌恶后辈的某陋习,就不要用它服侍前辈;如果厌恶右边的人的某陋习,就不用它交往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左边的人的某陋习,就不要用它交往右边的人。这就叫做准绳风范。.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6
十七、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朱熹集注:乐,音洛。只,音纸。好、恶,并去声,下并同。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只,语助辞。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 节,读为截。辟,读为僻。僇,与戮同。诗小雅节南山之篇。节,截然高大貌。师尹,周太师尹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谨。若不能絜矩而好恶殉于一己之偏,则身弒国亡,为天下之大戮矣。
译文:《诗》云:“爽啊,君子,人民的父母。”人民喜欢的,他跟着喜欢;人民厌恶的,他随着厌恶,这就叫人民的父母。《诗》云:“巍巍南山,岩石垒垒。耀眼的尹太师,人民万目仰视。”君王不可不谨慎,失偏,就会被天下人耻笑。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6
十八、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朱熹集注:丧,去声。仪,诗作宜。峻,诗作骏。易,去声。诗文王篇。师,众也。配,对也。配上帝,言其为天下君,而对乎上帝也。监,视也。峻,大也。不易,言难保也。道,言也。引诗而言此,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朱熹说:不易,言难保也。
国学网也是: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易,没得更换、改变的意思吗?
所以,《诗》云:“商朝没有失去民心之前,符合上天的帝命;应以之为鉴,大命不改,千秋万代。”国策得民心,国在;失去民心,国无。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7
十九、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有德有此人。德,本是指天性,具体一点就是指天地、世界、时空、物质、人类的本源。所以说,先有德才有了人。好理解一点,就理解为,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了人。
译文:所以,君子先要重德。先有德性才有了人,有了人才有了田园,有了田园才有了物产,有了物产才有了享用。德在最初,财在末尾。轻德重财,(那就搞颠倒了),争民施夺。
争民施夺。国学网的解释:---------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这明显是懵的大意了。
.
争民,就是和人民争抢,即抢劫人民。
施夺,实施掠夺。
接续译文:就会抢劫人民,实施掠夺。所以敛财,民心就散了;散财,人民就聚拢来了。因此,乱发言,就会乱回复;货是乱来的,也会乱丢。《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国学网解释:---------《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按照他这个说法,天道既然不是永恒的,善不善都不能把握。就有点唐突了。
.
则维其常。——《诗•小雅•十月之交》,常:一般、平常。
所以,《康诰》载道:“天命不比一般。”即说,善德就会顺应,否则就会背离。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17
二十、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朱熹集注:舅犯,晋文公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时为公子,出亡在外也。仁,爱也。 秦誓,周书。断断,诚一之貌。彦,美士也。圣,通明也。尚,庶几也。媢,忌也。违,拂戾也。殆,危也。
朱熹说:断断,诚一之貌。
所以,大家都认为 断断 是老实的意思。
老实,在过去不是缺点哦。这句话明显是在说那个人有缺点,我估计就跟我们说长得有点残差不多。顶多就平平常常。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22
这样语感才顺,《楚书》记载:“楚国没得啥子当宝的,就一善幺不倒台。”把晋文公塑造成牛B犯的舅舅狐偃曾说:“我们流浪儿嘎,没得啥子当宝,只好把仁亲当作宝咯。”《秦誓》说:如果有一个臣子,平平常常,没得本事,心肠倍儿好(休:良好。亦孔之休。——《诗•豳风•斧》),像能宽容人的样儿。别人有本事,就像他也有一样,替别人开心;别人有才德,他真心赞美,不只像来自口头上。 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国学网的解释:----------------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
这个解释无疑是忽悠。
.
寔,通 是。
乐所由来者尚矣。——《吕氏春秋•古乐》,尚,久远,从古到今。
译文继续:这种人能宽容,所以能保护我子孙百姓,且还有益。(因为)别人有本事,就妒忌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刁难使其不顺(俾:使)。这种人不能宽容,所以不能保护我子孙百姓,并且说危险!
谁搞得最贴切,一目了然,除非你没得眼睛。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22
二十一、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朱熹集注:迸,读为屏,古字通用。迸,犹逐也。言有此媢疾之人,妨贤而病国,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以其至公无私,故能得好恶之正如此也。
国学网解释: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解释。可是我始终觉得有问题。
请注意了,前文引用的话已经结了,引用是为了说明,自古以来各国各地都崇尚仁善。作者要阐发感言,也只能针对仁人,而不是要针对不仁。所以这个放流,肯定不能理解成流放。
放流有两个意思,一是流放罪人,另一是外放(委任)官员。
即,唯有仁人志士,委任四方,驱散异族,使其不在中原居留(就是管仲的“尊王攘夷”),这叫只有仁人才能爱人,能恨人。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5 10:23
二十二、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朱熹集注: 命,郑氏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未详孰是。远,去声。若此者,知所爱恶矣,而未能尽爱恶之道,盖君子而未仁者也。 菑,古灾字。夫,音扶。拂,逆也。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仁之甚者也。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台、节南山之意。
朱熹说,命,郑氏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未详孰是。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没整明白。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24
二十三、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译文:所以,君子应有正道,必须忠信才会得正,傲慢就会失偏。生财要有正道,生产的人多,吃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快,用的人舒缓,那就财富便会永远充足。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朱熹集注:发,犹起也。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
国学网得到解释:--------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这个解释就是在懵了,懵都得行嗦。
发:生、长。发身,就是长身体,不让身体虚弱或死亡,那么就要求生活的必需。
即,仁人,把财物当生活,不仁的人,把发财当生活(用生命来求财)。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25
二十四、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朱熹集注:上好仁以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也。 畜,许六反。乘、敛,并去声。孟献子,鲁之贤大夫仲孙蔑也。畜马乘,士初试为大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故宁有盗臣,而不畜聚敛之臣。此谓以下,释献子之言也。
译文:上好仁则下好义,好义则事成,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国学网的解释:-----------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
意思是,国库里的钱财都是属于国君的。
突然来上这么一句,如果不是作者脑壳短路,就是解释有问题了。
到底是谁的错?
.
十三经注疏上的还要搞笑:注“其”为“至”,有也。○正义曰:言君行仁道,则臣必为义。臣既行义,事必终成。以至诚相感,必有实报,如己有府库之财,为己所有也。其为诚实而然,言不虚也。
十三经注疏,郑玄搞不抖擞了,干脆改字儿了。
朱熹集注也是在那儿瞎猜:上好仁以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也。
.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暂且继续往下看,看是否有什么提示。
孟献老师说:有车有马的初级大夫家庭不需要在乎小鸡小猪,祭祀需要冰砖的卿大夫家庭不需要养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国学网的解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
这还不如朱熹了,朱熹都知道是食邑,即自己的封地,租税属于私人。
春秋时期,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百辆兵车是一万人,每户出一人,所以百乘之家,拥有万户邑,即万户侯,就是比较牛B的大夫,不是诸侯。
.
译文继续:比较牛B的万户大夫家庭不需要养一个敛财的管家,与其养一个敛财的管家,不如养一个偷钱的管家。(就是不要去压榨百姓)。
这就出来了,即“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是一句过渡语,即不再谈仁义,而是要谈钱财的话题。根据后文推断,应该是有国库的家庭还在乎钱财嗦。
非:无、没有。
所以,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没得人有了国库(那么大的)财还没得财的。
意思是,你国君敛财来干嘛。就是个爱好么?全国都是你的。
我估计我这一板砖儿,国学大厦都在打颤颤儿了了。咔咔咔。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26
二十五、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朱熹集注:长,上声。“彼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自,由也,言由小人导之也。此一节,深明以利为利之害,而重言以结之,其丁宁之意切矣。
十三经注疏:“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者,言为人君长于国家而务积聚财以为己财者,必自为小人之行也。 彼,谓君也。君欲为仁义之道,善其政教之语辞,故云“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者,言君欲为善,反令小人使为治国家之事,毒害于下,故灾害患难,则并皆来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者,既使小人治国,其君虽有善政之亦无能奈此患难之何。言不能止之,以其恶之已著故也。
国学网解释: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朱熹没敢说 长 的意思,只说了读音,上声。郑玄的意思是 长期 或者 专长 之意,估计读 平声。国学网的意思最荒谬,它认为是 大哥大 的意思 ,解释成 做了国君。
他们谁懵对了?
.
而长寇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长:增长、发展。
务:求、致力。
译文:发展国家是致力于财用,必然是来自小人(的唆使)。彼为善之。
朱熹说:“彼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
意思是说,朱熹在这儿茫然了,不知所措,就猜测漏字儿,没敢解释。郑玄和国学网胆子要大一点,敢解,把 彼 解为 国君。
.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诗•小雅•小旻》,匪通彼。
匪,器似竹筐。――《说文》。按,古者盛币帛以匪,其器椭方。
彼为善之:把捞财当作高招儿。
咔咔咔咔,这一板砖儿,砸向千古,铿然悠长。
.
继续:小人之使为国家。
因为朱熹怀疑这里漏字儿,所以没敢解。
那两家敢,解的大意就是: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
前文都解错了,这一句就肯定错了。
接前文:把捞财当作高招儿,用小人的唆使治理国家,天灾人祸都来了。即使有高手(在世),也不知怎么办了。这叫国不以财富为重,要以仁义为重。(利:重要、要害。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
(《大学》梳毕)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27
玄乎的《中庸》
序言
先说一下 儒。
儒,形声。从人,需声。本义:术士。
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我们现在所谓的儒,是专指孔门。而实际上,在春秋时代以及以前,所有的术士都称儒,到了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就有两个概念了,一是泛指术士,另一个是狭指孔门,特别狭指孟子这一派。
所以,有人要为秦始皇翻案,说他坑的不是儒,是术士。
术士,在当时也统称儒。至于其中有孟子这个派系的没得,就有另说了。如果没有烧书这一说,或说烧书是项羽的那把火,那么秦始皇坑的就有可能不是孟子那个派系的儒。
.
孟子这个派系,历来都认为是孔子的嫡系,是主流。因为它是由曾参传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子的。
而孔子死后,孔门自身就开始分流了。
孔门有十大圣人,曾参算一个,这一派被惯称是主流了。
而其他的几个,也在招收弟子,传承孔学,但是已经发生了变化,就是说,侧重点不同。
也许,宗教都有这么个过程,基督教、佛教也是派系纷呈,就是弟子们根据自己的领悟传授弟子,而形成不同的宗派。
.
且说,孔门十大圣人中的子张,即颛孙师,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出身卑微,且犯过罪行。被誉为孔门忠信的楷模,但是它不拘小节、不注重穿着,喜欢交朋友、够义气、该打架还得打,为人豁达,基本就是墨家的雏形了。至于墨子到底是不是这一门的承传,我没得根据。但至少,墨家的弟子,有些人称之为墨儒,我估计多少都有些渊源的。.
法家,是孔门的分支,这个应该不会有争议。
法家的起源,就是孔门十圣的子夏,姓卜名商,卫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他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这应该就是法家的摇篮。但是,我没找到法家的始祖即荀子与他的关联,有一点可以肯定,荀子是这个派系衍生出来的。荀子这个人的资料很模糊,他除了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他和子贡才是孔门的正宗,搞得我也不知他到底师承何人。他是个比较激进的一个人,主张武力统一天下、严厉的刑罚统治国家。虽然人们也称他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事实上与孔子的思想出入很大,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而孔子是“人之初,性本善”。根都不同了,生成的事物肯定就是两个样儿了。所以,他和孟子是对立的。然后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就成了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所以,战国时期的所谓百家,我估计不是老聃的派系,就是孔门的衍生。至于后来,儒道就相互参差了。
我说了这么大一通,就是说,战国时期的百家,已经不可能与老聃和孔子相提并论了,它们只是分支而已。就是说,孟子这一脉都不一定是主干,从他们的文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与《论语》偏倚很大。那时候,各门各派都是有心法的,包括班门,即鲁班的门派。孟子一脉把《中庸》当作儒家的心法,我觉得,就偏了。应该说,《论语》是心法,还像那么回事儿。
.
心法,也许现在的人不明白是咋回事儿,我要说明白这个事儿也不容易,我说他是法术、道术,你们还是很迷茫。比如说庄子的东西,就是谈河车的,即周天运行,就是内功了,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神仙境界,那就叫内功心法,不外传的,倍儿神秘。你可以用武侠小说或玄幻小说去理解。那就是说,《中庸》就是子思、孟子一脉的内功心法,手法可能到现在就失传了。我敢说,十三经注疏以及程朱之流,肯定不算儒家的真正的弟子,他们只是把它当作文字学问来对待而已,就像现在的学生一样了,那都相差十万八千了。
也就是说,墨子、孟子、荀子虽然渊源于孔门,但心法肯定不同了,也肯定不可能和孔子的道相提并论了。
孔子的后人、弟子,说的话就没得孔子那么晓畅了,追求的是玄乎乎的东东。正所谓,大道至简至易。越小越复杂,过场越多。故此,对于《中庸》,我不管难易,通文解释。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28
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朱熹集注: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台注:天所赋予人的气禀叫做本性,遵循本性去处世做事叫做正道,修明循乎本性的正道,使一切事物都能合于正道,就叫做教化。
如果讲说得多就是道理,我确实比不起你们。
朱熹,你真的不适合做学问,更不适合修道。说了这么大一通,不知所云。你不懂么,谦虚点嘛,瞎掰。
.
你是先解的《大学》还是先解的《中庸》嘛。《大学》里有一段话不是说得很明白吗,就是: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你自己都在那儿注释: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
怎么你这一茬儿又忘了呢?天命,就是德噻。神经。
德,是宇宙的本性、根本、本源,是万物赖以存在的基础。万物无德,都将归无,即毁灭。
朱熹把 道 解成 路,你解成 方法 都稍好点儿吧。
修,朱熹说是品节。品行、节操?
修,就是修习、习。
解释:德是本源,守德就是道,习道就是接受教化。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28
二、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朱熹集注:离,去声。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台注:这个正道,是人们不能片刻离开的,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所以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要警戒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要恐惧护持。
解释:守德,一刻都不能落下,能丢开就不叫守德了。所以,君子即使在没人看见的时候,也要当心、谨慎(失德),没人听见的时候,也要害怕(失德)。
谁解得明白晓畅,凭别人说。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2
三、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朱熹集注: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台注:要知道,最隐暗得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得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居的时候了。
这个解释确实牛B。简直让人不知所云。
北大中文论坛众说纷纭,我找了一个比较靠谱的:沒有比隱暗處更顯現的,也沒有比細微的物事更顯著的,所以君子在平居獨處時特別謹慎。
.
隐,微也。——《尔雅》
即隐也是微,都是隐蔽。
微,也有 无 的意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承接前文的话,这个 隐、微应理解为 没人的场合,个人独处。
现(见)、显虽然也都有表露的意思,但 显 有 明显、显著的意思。 显,见也。——《尔雅》。注:“显,明见也。”
.
这儿,我们要寻找当时的语言习惯,才能明白作者在表达什么。
我们提前来看荀子的劝学篇:学莫便乎近其人。
直译:学习,不便利于跟人学。(找老师学)
用现在人的表达方式就是:学习,最便利不过的是跟人学。
因此,译文:(因为人性的弱点)最容易表露出来的,不过是在没人的地方,表露得最明显的,也不过是在没人的时候。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3
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集注: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台注: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的,这就叫做中,如果情感发了出来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大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国学网: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而符合法度常理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德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
这个解释也是牛B型的。
.
节,你为什们把它解成节度?节度有很多种意思,不确切。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中:正。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节,礼。
大 通 泰,安。
达,通也。——《广雅》达:通顺、归顺
译文:喜怒哀乐不表现出来,表明心正,叫中;表现出来也正常、礼性,叫和。中,是安天下的根本;和,是归顺天下的途径。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4
五、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集注: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台注:人如能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极之,圆满而致得之,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国学网:达到了种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就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就知得其所而生长繁育了。(这个 种 是原文复制)
你们的解释越来飘了,比本山大叔的沙尘暴还要飘。
.
位其所位焉,正也。——《公孙龙子》
译文:到达中和,天地浩正,万物繁衍。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4
六、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朱熹集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 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台注: 孔子说:“君子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因为君子能随时居于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的道理,因为小人不知此理,不生戒慎恐惧的心,而无所不为。”
国学网:仲尼说:“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责悖反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表现伪君子每时每刻地都恪守中庸之道。小人悖反中庸的道德标准,表现为小人所作所为毫无忌惮。”
朱熹和他的程老师、王肃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说此文漏了一个字,即 小人之中庸也 ,应该是 小人之反中庸也。
.
我在浏览《论语》的时候,说过了,朱熹连魂都摸得到,就在那儿谈中庸之道。
孔子说没说过这句话,我不管它,我就当他说过。
我重解中庸。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中:正。
庸,用也。——《说文》
中庸,即正用,不是歪门邪道地用,也是中用、顶用、行、要得、好、OK。
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时,通 是:善、好。
.
郑玄都是明白人,陆曰:“郑云:‘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郑玄是东汉人,朱熹南宋人,所以,朱熹应是看过这个版本的,可是他自以为聪明,要标新立异。殊不知,误入歧途了。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正道,小人用歪道(反正道)。君子中用,是(因为)君子善良正直;小人中用,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
你都瞅见了,用那个他们脑花儿,把中庸解释成“中立”,怎么解得出来嘛。一开始就弄错了,只能是越错越远。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5
七、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朱熹集注:鲜,上声。下同。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台注:孔子说:“中庸的道理,真是至善至美呵!可惜一般百姓多不能实行这种道理已经很久了。”
国学网:孔子说:“中庸可以说是最完美的道德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行它的。”
在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即,中庸就是德,最高尚的呀!民众早就没得了(民众很少,好久了)
译文,孔子说:德,最高尚了呀!人们早就很少有了哟(能:有、能有)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5
八、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朱熹集注:知者之知,去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台注: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够行,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聪明的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样去行。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显明,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有才智的人做过分了,而没有才智的人却又做不到。犹之乎人们没有不饮不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滋味。”
国学网: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够施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头,愚笨的人达不到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昭示于世,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贤能的人做得过头,不贤能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们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滋味。”
真的是不知所云。
.
前文已经解释过了,道,就是守德。明,就是仁,指上对下,指上层不施仁政了。
不行了,就是不守德了。
译文:孔子说:道德沦丧了(德没人守了),我懂的:聪明人走上了极端(隐居),笨人压根就不守。仁道沦丧了(道,不仁了),我懂的:贤明的人走上了极端(避世),不贤的人干脆不施行。人无不吃饭,但很少人能体会其中的味道。(就是不懂道,味道,双关。)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5
九、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朱熹集注:夫,音扶。由不明,故不行。
台注: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够行了吧?”
国学网: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够实行了啊!”
译文:道德沦丧了呀!
要么就是孔子晚年,人世仍没有接受他的 道 ,发的感叹。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6
十、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朱熹集注: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台注:孔子说:“舜可算得是大智的人吧!他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而且对于那些很浅近的话也喜欢加以仔细的审度。把别人错的和恶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对的和善的意见宣扬出来,并且把众论中之过与不及的加以折中。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吧!”
国学网:孔子说:“舜可以算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吧!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审查身边的言论,包涵别人的短处而表扬别人的长处,掌握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方面,取中间的一件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
咔咔,真的是,字儿稍微多一点,你们就找不着北了。
.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执其两端:执政公正、执政公平(主持的时候,两边都端正了的。)
中: 适合、满意。
译文:孔子说:舜,大智慧呀!舜,好问且善于深入浅出(察:仔细审。迩言:浅说),抑恶扬善,执政公平,以此让民众满意。
你都瞅见了,他们那是解释么?咔咔。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6
十一、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朱熹集注:予知之知,去声。罟,音古。擭,胡化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台注: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被别人驱入网内、机槛中或陷坑里却不知道避开;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所经选择的中庸之道连一个月的时间还守不满呢。”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爱说我晓得了,就是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人人都爱说我晓得了,就是即使选择德行也坚持不了一个月。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6
十二、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集注:回,孔子弟子颜渊名。拳拳,奉持之貌。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台注的内容就搜到以上那点儿,没辙,只好乓大陆的了)
国学网:孔子说:“颜回这个人,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条有益的道理,就牢牢记在心中,一刻也不忘记它。”
这些解释都很霸道。咔咔。
.
孔子自己都说了,中庸就是德、或行德,你朱熹是谁嘛,非要整成 不过不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做人呢,选择的是德行,得了(别人的)一点好处,就诚恳地记在胸间、不能忘记。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7
十三、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朱熹集注: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国学网: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公正地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推辞不受,雪白利刃可以踩踏而过,但恪守中庸之道却很难做到。”
朱熹,你是啥子人啰。
.
均:平定。在这儿要理解为被动用法,就是被摆平,即灭亡。
译文:天下间的事儿,国家可以灭亡,爵位和俸禄可以辞去,白刀子可以踩踏,就是德不可以灭亡、不可以辞去、不可以践踏。
你瞅我这个,小学生也看得出,我这个才像了嘛。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8
十四、.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朱熹集注: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而,汝也。 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冑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矫,强貌。倚,偏著也。塞,未达也。
国学网:子路问怎样才能称得上强。孔子回答说:“你问得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教育人们宽缓柔和,对不讲道义的人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就持守这种强。以刀枪为枕,以铠甲为席为卧,驰骋战场死而无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强悍勇武的人就坚守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平和相处而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而无偏无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因挫折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道德节操,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朱熹有没搞懂是咋回事哦。
.
诗经《大雅•抑》:无言不讎,无德不報:有话毕答,有德必报。
不报无道,就是 无道不报,即 有德必报。
塞,诚实。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
不变塞:忠诚不改。
郑玄更扯:塞,或为“色”。
可以随便改字儿么?
译文:子路问啷个才叫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很强?政策宽柔,有德必报,这是南方的强(文明),所以君子安居。睡觉的时候都保持战斗状态,即使死了都不满足,这是北方的强(野蛮),所以强人占居。因此,君子随和但不随意,暴强啊!刚正不阿,暴强啊!国家兴旺,忠诚不改,暴强啊!国家衰落,至死不屈,暴强啊!
朱熹老是把中立、中啊,解成中间的意思,那是解不出来的。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8
十五、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朱熹集注: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
郑玄注:“素”读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犹乡也。言方乡辟害隐身,而行诡谲以作后世名也。“弗为之矣”,耻之也。
国学网: 孔子说:“世间有人喜欢探索隐蔽的事理,做奇异怪诞的事情,后世虽有所称述,我也不去做那样的事。
朱熹说,这儿的 素 写错了,应是 索。
郑玄说,没错,是傃,即乡旮旯的意思。
他们谁懵对了?咔咔。
.
素,预先。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国语•吴语》
译文:先隐居,然后走出来装怪,让后世记得他,我不屑为之。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9
十六、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朱熹集注: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郑玄注:“弗能已矣”,汲汲行道,而为时人之隐行。
国学网: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往往有人半途而废,我却不能够停止。君子依从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隐居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朱熹和郑玄都不知所云。
.
已矣:达到、具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依通“隐”。 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书•无逸》。王引之云:“依,隐也,古音微与殷通,故依、隐同声。”
中庸,中用、才华。或者就理解为:德。
译文: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我们就不能达到目的了哟。君子把才华隐藏起来、避世,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你瞅其它人的解释,根本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怎么可能是对的。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39
十七、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朱熹集注: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诗大雅旱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著也。
郑玄注: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费,本又作“拂”。 憾,恨也。天地至大,无不覆载,人尚有所恨焉,况于圣人能尽备之乎。○憾,本又作“感”,
国学网: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广大而又精微。匹夫匹妇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一些浅显知识,至于知识的精微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匹夫匹妇虽然不贤,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至于达到其精妙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达到的。天地如此辽阔博大,人们对它还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起大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后承担它;说起小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够加以剖分。《诗》说:“鹞儿飞到天上,鱼儿跃入深潭。”这两句诗是比喻中庸之道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发端于匹夫匹妇的浅近知识,推究到深奥精妙处,便昭著于天地万物之间。
这个国学网的解释,就是根本不知道咋回事儿了。
朱熹把 费 理解为 应用广,我还没找到这个出据咧,估计又是朱熹在懵。
郑玄的意思是背离。这个,一瞅就不对劲了噻。
.
费:语句多余,言辞烦琐。不辞费。——《礼记•曲礼上》。
四川人就比较好理解,就是扭到费、紧说、不停地说。
隐:通“櫽”。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夫弃隐栝之法。——《韩非子•难势》
撼:遗憾、不满足。
译文:君子之道,要扭到矫正。(比如)笨男笨女,也可以给他们说,让他们晓得,等到他们明白了,即使圣人也没有他们聪明。(比如)无礼的男女,也可以让他们行君子之道,等到他们成功了,即使圣人也没得他们行。天地那么大,人类仍还觉得不够大,因此君子说教的时候,说到大处,那就要让天下无人能承载;说到小处,那就要让天下无人能击破。(就好比)《诗经》上说的:“鸢到天上飞(要飞就飞上天),鱼在渊中跃(要跳就跳进深渊)。”那意思是说,天上地下都看得清楚。君子之道也好比那样的, 造端乎夫妇, 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天上地下都看得倍儿清晰。
.
这个 造端,字典上的解释:指首先倡导。
出据是《说郛》卷八五引宋•张商英《护法论》:“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背觉合尘,同人恶道,罪萃阙身。”
宋朝是哪八年的事情了哟,和春秋战国时代跟科幻有一拼。
造,造化、出息。小子有造。——《诗•大雅•思齐》
端,正、直。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造端乎夫妇:使男男女女有出息、正直。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46
十八、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的这段话,把我瞅了好大一会儿,才弄明白,其前言不搭后语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把孔子在不同场合说的、不同主题的话凑到一块了。我们现在也只有分解。
.
1、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朱熹集注: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国学网:孔子说:“道离人并不远,人在修道过程中故作玄妙高深,以致道远离了人,这样的修道不能成为修道。
两者都是不懂道的人。
为道,有两个内容,一是传道,另一是学道。无论是学道、还是传道,都离不开人噻。
人之为道而远人,这个 为,应该偏指学道、修道远离人世,就是说避世修行,悄悄整,在孔子的眼中,不可以修道了。因为儒家的修行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即使不上班,对红尘不感兴趣,仍然是在人群中淡泊存在的。与某些门派的修行不一样。
译文:道离不开人。为了修道而远离人世,就不可以修道。
.
2、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朱熹集注: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
国学网:。《诗》说:‘砍伐斧柄啊砍伐斧柄,斧柄的样式就在眼前。’拿着斧柄来砍伐斧柄,斜起眼睛瞄一下,就觉得新旧斧柄相差还很远。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直到人们改正过错为止。
你两个穿连裆裤的的,真的是霸道。咔咔。
.
这句本来是一首情诗的起兴,这儿作者就用来断章取义了。
原文《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我顺便纠正这首诗的解释。
则:只、仅。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笾豆:指祭礼时摆放水果、食物的容器。
践:陈列整齐。有践家室。——《诗•郑风•东门之墠》
第二节:我砍、我砍,我都砍得差不多了,我泡的那个MM,嫁礼准备好了没得?
.
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个问题已经说过了,恕、忠恕,解释成推己及人是很不确切的。
忠,是对上,忠诚。恕,是对下,宽容、仁厚、开明。所以,在周朝的古文中,明、仁、圣、仁、道、德等等时常换着用,搞得我们后人迷迷登登的。
把 恕 解释成推己及人,就如我说:在单位上上班,要注意敬上护下,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干。
于是几百年之后,有一个叫郑玄、朱熹的人,把敬上护下,解成 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干,并且还载入字典了,你说,够不够荒谬?咔咔。
忠恕,相对于推己及人来说,只是 象,还不是意(理),象 怎么可以和 理 相提并论。
就如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表思念,解释 月亮就可以解释成 思念 吗?神经有问题没得哟。
忠、孝、仁、义、理、智、信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推己及人的道理,那么,它们可不可以解释成推己及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我们来看国学网的:君子要遵循的道德有四项,我孔丘连一项也不能做到:要求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我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做下臣的要忠于国君,我自己却不能为国尽忠;要求做人子弟的要尊敬兄长,我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做朋友的要遵守信用,我自己却未能首先这样做。
.
在《论语》中,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即君子有四道:谨法纪、敬上级、惠民、仁义。
而在这里,君子之道四:孝、忠、悌、信义。
即是说,孔子在这儿说的四个方面,不是君子之道的全部,只是孔子觉得自己有四个方面做得不够满意(一:完全、满足)。所以,“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确切解释是: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不能满意自己:所对不起的是当儿子的时候,没能服侍父亲;所对不起的是当臣子的时候,没能侍奉君王,所对不起的是当弟的时候,没能侍奉哥哥;所对不起的是交朋友的时候,没能先施予对方。
.
5、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朱熹集注:求,犹责也。庸,平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余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慥慥,笃实貌。
国学网:常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常说话小心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自我勉励,有长于他人的地方不敢完全显露,说话时要考虑能不能施行,做事时要考虑是不是言行一致,能够这样做,君子还能不是忠厚诚实的吗?
你看懂他在说什么吗?反正我是云里雾里的,前言不搭后语。
.
庸:随时。
译文:随时都在行德,随时说话谨慎,没有做到位的,不敢不努力,有余不敢尽。
有余不敢尽,就有点考人了。朱熹的意思是 言有余而讱,则谨益至。讱 的意思就是谨慎发言。 他的这句话就是:有多余的话,要谨慎发言,则谨慎了,就渐渐到位了。你这是什么呀?
笨死了。很明显,朱熹的解释纯粹就是糊弄人的。
郑玄真的有点玄:“有余不敢尽”,常为人法,从礼也。
十三经注疏孔颖达疏:“有余不敢尽”,谓己之才行有余,于人常持谦退,不敢尽其才行以过于人。
这个也是在懵。
国学网:有长于他人的地方不敢完全显露。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49
十九、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朱熹集注: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难,去声。此言素其位而行也援,平声。此言不愿乎其外也。易,去声。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正,音征。鹄,工毒反。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国学网:君子处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做他应该做的事,不羡慕本位之外的事务。处于富贵就做富贵者应做的事,处于贫贱就做贫贱者应该做的事,身在夷狄就做夷人狄人应该做的事,身在患难终就做患难这应该做的事:这样的话,君子没有什么地方不能泰然处之。 处在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身不苛求于他人,这样就不会有怨恨之心:上不抱怨天,下不责怪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时机,小人则冒险企图获得侥幸。”孔子说:“射箭的道理和君子行道有相似之处:箭没有射中靶心,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
这个 素,在前文我已经解释过了,是预先、先。
即,君子预先处于什么位置,就首先实行相应的礼,除此之外的不要想。预先是富贵人,就行富贵人的,预先是穷人,就行穷人的;预先是外族人,就行外族人的;预先患病了,就行病人的(不要强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国学网 :-------这样的话,君子没有什么地方不能泰然处之。
入:接纳、采纳。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
自,从也。——《广雅》
即:君子,不接纳就无从所获。
在上不期下,在下不巴结上,正己不苛求别人,上不怨天,下不怨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朱熹真的是扯惨了: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
你这是在搞啥子哦,那个话题已经谈完了,谈的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国学网:------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时机,小人则冒险企图获得侥幸。
译文继续:所以,君子行居简省(易:简省、节约。栾范易行以诱之。——《左传》)以待赏识(待命),小人涉险而寻求偶然的非分之想。孔子说:射箭,就有点像君子的要求,没射中,回首责备的是自身。.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49
二十、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朱熹集注:辟、譬同。好,去声。耽,诗作湛,亦音耽。乐,音洛。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帑,子孙也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国学网:君子要遵循的道,就像走远路,一定要从远处出发;就像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说:‘你和妻儿相亲相爱,就像弹奏琴瑟一样。你和兄弟相处和睦,和其安乐感情身后。你建立美好的家庭,使家人快乐无忧。’”孔子说:“能够这样,父母大概就称心如意了。”
国学网是疏漏吧,行远路从近处出发。(迩:近。)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夫妻恩爱,就像琴和瑟相和一样。
和乐且湛(原诗):相处快乐、光明磊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全家和睦,妻儿幸福。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49
二十一、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朱熹集注: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齐,侧皆反。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明,犹洁也。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昭著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度,待洛反。射,音亦,诗作斁。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敬也。思,语辞。夫,音扶。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揜如此。
国学网: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盛大无比啊!看它不见它的形状,听它不见他的声音,它长养万物而无微不至无处不再。让天下的人都戒斋沐浴,穿上华丽隆重的服装,已敬奉祭祀他们。浩浩荡荡啊,鬼神好像飘浮在人们的上空,又仿佛流动在人们的身旁。《诗》说‘鬼神的来临啊,何况对他们懈怠不敬啊!’鬼神幽微而又昭显,真实而不可掩盖,确实是这样啊!”
朱熹他把 齐,当成一齐了,把 明 ,当成 明亮、洁净了。确实不负责任,还不如国学网,他也知道 齐名,是指斋戒。
齐明:斋戒、清心。
.
斟究一下:
体物而不可遗:以万物为载体却不会被万物弄丢。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那隐含的光明,相信它就不会失去它,如此而已。(诚,信也。——《说文》,揜,通 掩,失去。见寝石,以为虎也。惧揜其气也。——《淮南子•泛论》)
关于“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在后文去详细斟究。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51
二十二、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朱熹注解:与,平声。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舜年百有十岁,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重也。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中国国学网注: 孔子说:“舜可算得上一个大孝的人吧!他具有圣人的崇高德行,又有天子的尊贵地位,拥有普天下财物,享受宗庙中的祭祀,子子孙孙永不断续。所以具有大德的人必定会得到尊贵的地位,必定会得到丰厚的俸禄,必定会得到美好的名声名,必定会得到健康和长寿。所以天地生育万物,必定因万物的质地来判断是否应该精心培养。能够栽种的就加以培育,倾斜枯萎的就让它倒下覆没。《诗》说:‘美好快乐的君子,他美德的光芒照耀四方。普施于平民百姓之中,获得天神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呵,教他福禄能久享。’所以具有大德的人必定受命于天下而成为天下君王。”
.
1、
德,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保:拥有。虽慈父不能保其子。——晁错《论贵粟疏》
笃,厚也。——《尔雅•释诂》
栽,种也。——《广韵
译文:孔子说:舜,大孝了哦!高为圣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祭奠,子孙拥护,所以,大德的人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天生万物,必定择材厚待。因此,是种子的就培养,偏倒的就覆盖。《诗》:-----------
.这儿有两个版本,本文: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诗•大雅•假乐》作“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郑玄 笺:“显,光也。天嘉乐成王 有光光之善德。”
关于 宪宪:《诗•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 毛 传:“宪宪,犹欣欣也。” 孔颖达 疏:“宪宪,犹欣欣,喜乐貌也。”
朱熹那个解释,完全是在逗乐: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
意思是,他弄得懂的,就是合理的。咔咔,都是一群笨笨。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
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管子•小问》
假通“嘉”。赞美,表彰。
所以,这个 假 、嘉,随便用哪个都不影响大意。
.我照原诗解,你们这帮人我不信实。
显,见也。——《尔雅》。注:“显,明见也。”
令:美、善。巧言令色。——《论语•学而》。
所以。《诗》说:快乐地赞美君子,美德闪闪。
.
2、受禄于天;保佑命之,申自天申之!
朱熹说,申,重也。
是重要么,还是重复嘛?咔咔。我估计他也没整明白,不然一定会唠叨两句。
郑玄注:又申重福之。
郑玄的意思是:重复、再次。
先人,尔等真不适合学汉语。咔咔。
.申:约束。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
自:由。自天右之。——《易•大有》
译文:上天赐予他福禄(向天拿工资),保佑他降给了他圣命,就由上天来监督他。
所以大德之人必定会担当天命。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52
二十三、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朱熹集注: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仁之事也。 大,音泰,下同。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王,实始翦商。”绪,业也。戎衣,甲冑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追王之王,去声。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
中国国学网注:孔子说:“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事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愿,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武王继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的事业,灭掉了大殷,夺得了天下。他身不失显赫的美好声名,尊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财富,后代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周武王晚年变命于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祭祀祭祖先。这种制度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礼安葬,用士的礼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礼节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旁亲服一年齐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大夫;为父母服三年斩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
1、 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朱熹说,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
朱熹的意思是一身马甲,咔咔。
译文:当初,(武王)用马甲一统而得天下,这并没有减低自己在天下的美名。
2、 子孙保之。
在前文我已经斟究过了,不是子孙不绝,是 子孙拥护。
3、 武王末受命
国学网:周武王晚年变命于天平定天下。
这儿的受命就不是受命于天,是 武王死了,遗命周公摄政、辅佐他的娃儿。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1:53
二十四、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朱熹集注: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昭,如字。为,去声。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爵,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皆指先王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宗庙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记有详略耳。
国学网注: 孔子说:“武王、周公可以称为天下的通孝吧!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未竟的功业。春秋祭祀时节,修葺先祖宗庙,陈设祭祀器具,摆设祖先穿过的衣裳,进献祭祀季节的时鲜祭品。宗庙的礼仪,是用来排列父子、长幼、亲疏的顺序的;助祭的人按官爵高低排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进献祭品的人按在祭祀中担任职事主次排列,是用来区别才能高低的;行旅酬礼之前卑下者先饮酒,是表明恩惠先施给下人;宴会上按头发颜色就坐,是要使老少长幼秩序井然。登上先王的王位,行先王传下来的祭礼,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亲爱先王所亲爱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者如同侍奉生存者一样,这是孝的最高境界。举行郊祭礼和社祭礼,是用来侍奉天神和地神的;宗庙理的礼仪,是用来侍奉祖先的。懂得了郊祭礼和社祭礼,通晓禘祭和尝祭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像把自己手掌上的东西指给别人看一样容易了。”
1、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朱熹集注: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
国学网注:宗庙的礼仪,是用来排列父子、长幼、亲疏的顺序的。
以上的解释都不清晰。
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所以,这个序昭穆,是指世代的顺序,就是指不忘历史。
2、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
朱熹集注: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
国学网注:行旅酬礼之前卑下者先饮酒,是表明恩惠先施给下人。
朱熹纯粹是在瞎整。
旅:次序。宾以旅酬于西阶上。——《仪礼》
逮:到、及。逮事父母。——《礼记•曲礼》
那就是酬宾客的时候,宾客是按尊卑排着次序的,主持者敬酒的时候,是从卑者先开始,以此不表示不落下卑者。
3、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国学网: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者如同侍奉生存者一样。
你这不是一个意思么?
译文:对待死者如同对待生者,对待死后如同对待生前。
意思就是,死人与活人对照,死人本身前后对照。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3
二十五、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国学网: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行政的道理。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政教,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得到贤臣的辅助,这些政教就能得以实施;没有贤臣的辅助,这些政教就会被废除。
怎么可能解释这么多?
这儿,历来都有争议。
所以,我也只能说,我这只是一家言。因为在一段文子中,文字不统一,这种现象罕有。
人,通 仁。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治。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仁政,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仁在,政道振作;仁无,政道衰落。
2、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朱熹集注:夫,音扶。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国学网注:贤臣治理人的方法是努力行政,就像治理土地的方法是努力种植一样。执政者如同蒲庐需要桑蚕之子变化声称,他们执政也需要贤臣的辅助。
关于 蒲卢,朱熹自己没敢置可否,只是说沈括说的是 蒲苇。
国学网采用的是郑玄的注解:“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卢之於桑虫然。”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一个是水草,一个是虫。与树相比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所以,他们肯定懵错了。
按照郑玄的解释更荒谬,他说管百姓,就像蜾赢对待螟蛉一样,要把百姓强迫来当儿子?
如果孔子是贼来的,这个比喻确实很贴切。但孔子不可能用这么荒谬的比方。
那么,这又是一个千古悬案了,我能破吗?
我先纠正一个问题: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国学网解释:贤臣治理人的方法是努力行政,就像治理土地的方法是努力种植一样。
这个解释,一瞅就别扭得很噻。
道,就是德、仁。你实在理解不了,你就理解成 好。
即,人好政事就利落,土好树就长得勤快。政治吗,就是蒲卢。
因此,草草儿、虫虫儿明显奥特。咔咔。
这个 蒲卢 应该是指 德政、仁政。
我们继续看后面有什么提示没得: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国学网的解释:要获得贤臣的辅助就要修养自身品德,修养自身品德就要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的大道取决于人的仁义之心。
这个解释怎么过关嘛,都省略了那么多内容。
它为什么要含糊其辞?因为这儿又是一个千古悬案。
我把 人,解成 仁 解 不走了。
那么,这个人就真的是指人了,不能用历史逻辑去考证它了。
因为按照历史,文、武王之后还有周公,所以,政道还算没有衰落。
但我们这样看,周公毕竟是臣,他不算正牌的帝王,何况,他与文、武王的辉煌,不可能相提并论。所以,也可算政道衰落了。.
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很有争议的解释,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仁政,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那人在,政道就振作;那人没了,政道就衰落。人好政事就利落,土好树就长得勤快。政治吗,就是蒲卢。所以搞政治关键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其它的都好说,就是 身,不好说,含糊地解释为 修身,明显是不确切的,解释成地位、出身明显也是糊弄过关。
朱熹集注: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
十三经注疏也是这个观点:。“取人以身”,明君欲取贤人,先以脩正己身,则贤人至也。
我们先来看《孟子•尽心上》的一段语录: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我搜了好一阵,《孟子、尽心上》的前后语录都解了,就是这一句跳过去了,不解,看来,谁都不是傻子,没得把握。
我有把握吗?
这个 身,解释 为 身体 肯定是不行的,字典解释为 体验 肯定也是忽悠。
尧、舜,性之也。这个 性,《中庸》开头就说了,天命谓之性,就是说,尧舜的大哥大位置,是天命,即德。
那么,商汤、周武王的位置是靠什么来的,是靠打架来的,当然他们这个架是为铲除暴政,叫替天行道,所以,身 ,就是 道,道还是 德。
性 和 身 本来就是一体的。
咔咔。
译文继续:所以,为政的关键在人 ,以人品来选人,再以道修其身,以仁来修其道。
所以,再次证明,这个蒲卢,是指仁(人)、仁(政)。
仁,就是虚心、宽容。
那么,蒲卢,我们就需要找一个中心是空的那种事物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壶卢》:“壶之细腰者为蒲卢……今之药壶卢是也。”
没办法了,我不可能造个词儿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葫芦了,因为它的心是虚的,即虚心;它又是容器,所以有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因此,蒲卢,就是葫芦。
如果不是 明代 这个时代太靠后了的话,蒲卢,百分之百就是葫芦。
即使它不是葫芦,也绝对不可能是草草儿和虫虫儿。咔咔。他们一开头就走错了,怎么可能走得出来?
那么到底是不是葫芦呢,接下来马上就有了答案。
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朱熹集注: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
国学网注:所谓仁,就是人于人之间互相亲爱,尤其要尊敬贤人。亲爱亲人又远近亲疏之分,尊敬贤人有贵贱等级之别,礼由此而产生。
唉,国学网实在太不负责任了,搞得乱七八糟的。
怪不得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把 义 解成 宜,我一直没搞懂是咋回事儿,原来因由在这里。咔咔。
按照他这种理解,仁 就是 人 了(朱熹还特指人身),义 就是 宜 了(朱熹说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
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也解释得比较牛B:“亲亲之杀”,是说亲亲有差等,有亲疏、远近、层次上的差别;“尊贤之等”,说的是对待贤人依德才在禄位上有高下的等级。“仁”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义”是合宜、恰当、正当。
郑玄: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郑玄先人,恕我书读少了,你这个解释我真没看懂哦。是不是耍朋友哦,不要鼓励童鞋们谈早恋哦。咔咔咔咔。真的无语了。
人,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明代后才改作“仁”。 即 内容、包容、容纳。
那么前文的“夫政也者,蒲卢也。”的 蒲卢是喻指 仁 。
这儿的 仁 就是 “果仁”。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比较通俗的东东,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桃仁,那么,蒲卢 无疑就是核桃,核桃树也长得异常高大的,(你没见过那就没办法了),与前文“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刚好契合。
那么 葫芦 怎么办呢?只有歇菜了噻。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说明,孔子叫葫芦是叫匏瓜,不是叫 蒲卢,蒲卢只能是核桃了。并且孔子对葫芦没得好感,不可能用来喻 仁 。
那么这个 仁,就有 核心 的意思了,即凝聚力、亲和力。
案主当宜,行其正理。——《管子•明法》。俞樾云:“宜乃谊之省。”
译文:孔子说:仁,亲和,首先是亲近亲人;义,正义,首先是尊交好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我翻遍所有的解释,这个 杀 ,都是靠推测来解释其意思。
《荀子•礼论》“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荀子的这个 杀 就跟四川人的 杀 是一个意思了。
四川人突然对你说:你弄杀了。
你千万别害怕,他的意思是你端着的东西,比如说米、水有一部分无意失落到地上了,就是丢失的意思。
还有一个词,杀耗,就是损耗、损失。这个词儿在许多方言中都存在。
这个没得说服力。最有说服力的,是《礼记•文王世子》“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得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
就是说,诸侯和家族一起吃饭的时候,尊卑秩序是按年龄大小来定的,这叫兄弟之道。矮一辈的,安排座位的地方就降一级台阶,亲亲之杀也。
所以,降一级台阶的目的,是要表明辈份,那么这个 杀,就是辈份之别。
于是就出来了:仁,亲和,首先是亲近亲人;义,友谊,首先是尊交好人。亲近亲人有辈份之别,尊交的好人有地位高低,礼仪(秩序)就油然而生了。
4、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朱熹集注: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
国学网的解释:处于下位的得不到君上的信任,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好。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品德,要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不侍奉亲人,要侍奉人就不能不知贤爱人,要知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天理。
因为“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有错落的嫌疑,在此不译。
译文: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修身,不可以不面对亲人;想面对亲人,就不可以不了解人;想了解人,就不可以不了解其品德(天性)。
5、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朱熹集注:知,去声。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国学网注: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践这五条道理需要具有三种美德,这就是:君臣之理、父子之理、夫妇之理、兄弟之理、朋友交往之理,这五项是通行天下的大道理;智慧、仁爱、勇敢,这三项是遍行天下的美德,实践这些大道和美德就要诚实专一。
唉,我查了好几个版本,都是“行之者三”,明明是五项,啷个是三嘛?问题出在哪儿?
哦,原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那么,译文:天下的大道有五条,用来可以通行天地人三才(界):叫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条是天下的大道。知、仁、勇三个,是天下通行的德操,用来可以通行到宇宙的极致、本源。
6、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集注:强,上声。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国学网注: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遇到困惑在去学习而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他们懂得这些道理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一样,但最后还是掌握可这些道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对于这五项大道三项美德,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实践它,有的人则是勉强地实践它;虽然他们的动机不一样,但是最后还是成功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真是不知所云。
困:阻碍、被压。困于石,据于蒺藜。——《易•困》
一:满、全、完成、ok。
译文:有人天生就晓得,有人通过学习晓得,有人是被迫晓得,等到晓得了,ok了;有的悠闲推行,有的快速推行,有的是被迫推行,等到成功了,ok了。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3
二十六、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朱熹集注: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
国学网注: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应该如何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
国学网 把 治人 整成 治理人民,治理人民后文的治理国家不冲突么?
这个人就是泛指了,就是处理人际关系。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4
二十七、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国学网注:凡治理天下国家的准则有九条,这就是:修养自身品德,尊敬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贴群臣,爱民如子,鼓励百工,安抚边远民族,安抚四方诸侯。
朱熹集注:柔远人,所谓无忘宾旅者也。
郑玄注:“远人”,蕃国之诸侯也。
看来,远人 争议还不能少。
根据语感来看,远人,本意是远方来的人,可指番邦的使者,引申一下,就应该是番邦、边外异族部落政权。在那时候,这种矛盾就是敌我矛盾了。.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4
二十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国学网注:修养自身品德就能树立道德楷模,尊敬贤人就能不被假象迷惑,亲爱亲人就能使长辈兄弟不相怨恨,敬重大臣就能处事不迷乱,体贴群臣则士臣都会重礼回报,爱民如子则百姓都会勤勉效力,鼓励百工就能财用充足,安抚边远民族则四方归顺朝廷,安抚诸侯就能使天下人畏服。
朱熹集注: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谓不迷于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间之,故临事而不眩也。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柔远人,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故四方归。怀诸侯,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矣,故曰天下畏之。
朱熹确实不适合学汉语:柔远人,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故四方归。
按朱熹的说法,是使流浪儿都回来了。唉,真是无语了。
译文:修身就道正,尊贤就不会头昏,亲近亲人就会让父辈兄弟不埋怨,重用大臣就不会眼花,体贴群臣即使是最低的士也会以重礼回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得到勉励,赏赐工匠艺人财用就会充足,款待外族就会四方边关安宁(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太平(敬畏)。.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5
二十九、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国学网注:清心寡欲,仪表端庄自然,不符合礼仪的事不做,以此来修养品德;摒弃谗佞,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以此来劝勉贤人;使亲人地位尊贵,俸禄优厚,与亲人好恶保持一致,以此来劝勉人们亲爱亲人;为大臣多设置属官,足以供他们任用指使,以此来劝勉大臣;对士臣忠诚守信,给予他们丰厚俸禄,以此来劝勉士臣;役使百姓而不误农时,减轻百姓的租赋,以此来劝勉百姓;天天察看月月考核,授予的薪资俸禄与他们的劳动付出相当,以此来劝勉百工;回去相送来时相迎,鼓励其长处而同情其短处,以此来安抚边远民族;延续已经中断俸禄的世家大族,复兴已经颓废的邦国,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接受诸侯朝聘,厚礼相送薄收贡物,以此来安抚诸侯。
斟究一下:1、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国学网:对士臣忠诚守信,给予他们丰厚俸禄,以此来劝勉士臣。
忠信,在这里只是 信,信任。偏义词儿。
2、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国学网:鼓励其长处而同情其短处,以此来安抚边远民族;
嘉:夸奖。
矜,惜也。——《小尔雅》,对于说话做事来说,就是 省。
所以,准确点说,嘉善而矜不能:尽夸好的,莫说差的。
3、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国学网:延续已经中断俸禄的世家大族,复兴已经颓废的邦国,整治混乱,解救危难。
在《论语》中周武王誓词也有这句话: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周武王在颠覆了商朝之后,说这番话,那样解释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这句话可以用于任何时期的话,那么,那样解释明显就不确切了。
在《伦语》已经谈过这个问题了,就是个偏正反义复合词的问题。国家灭亡了,另一个王国就会诞生。家族断绝了,怎么继续?
兴和亡、继和绝是一个意思,只看偏义于谁,或者说角度不同。有时候,两个相反的词儿,意思是一样的,就比如上文的治乱就是治太平,持危就是持稳。
所以,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使世代继续,使国家昌盛,治太平、保稳定。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6
三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国学网:大凡治理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有成心。
一:全、备、OK。
译文:治理国家有九大要素,用来(以所)施行,就OK 了。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6
三十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朱熹集注: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踬也。疚,病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也。
国学网:凡事有所预先谋划就能成功,没有预先谋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考虑好就不会语塞不畅,做事预先考虑好就不会遭遇困阻,行动之前预先考虑好就不会出差错,执行规则之前预先考虑好就不会陷入绝境。
最后两句有斟究,国学网的这个解释,明显就搞得有点混。
译文:凡事有准备,就成了,没得准备就会搁浅。发言提前准备就不会卡壳,做事提前准备就不会窘迫,出门提前准备就不会有忧,志向提前准备就不会迷途。
可见,这么简单,朱熹都有没搞懂是咋回事儿,还说:豫,素定也。疚,病也。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6
三十二、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国学网注:处在下位的人的不到上级的信任,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要获得朋友的信任石油途径的,他先要孝顺父母亲人,不孝顺父母亲人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亲人是有途径的,他先要明白善道,不明白善道就不能使自身真诚。
国学网这个是咋回事啊?
译文:下面的得不到上面的信任,民众就不可能得到治理;用招招儿取得上面的信任,却不被朋友相信的人,那叫不尊重上级(获,中国古代奴婢的贱称);用招招儿取得朋友的信任,却与亲人不和睦,那叫不相信朋友;用招招儿与亲人和睦,反过来说就是自己缺乏真诚,那叫背叛亲人。自己是否真诚是有说法的:不扬善,自己就不可能是真诚的。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7
三十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国学网:真诚,是天赋的品德; 使自己真诚,是认为所得的品德。天赋真诚的人,不必勉为其难就能符合善道,不必苦心思虑就能获得善道,从容不迫而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使自身真诚的人,他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坚守不渝。
译文:真诚,是天性;相信天性,就是人性。真诚了(因为是天性),用不着努力就正,用不着想就有,不慌不忙就能上路,是圣人了;相信天性,就是选择善良坚持固守。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7
三十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国学网:广泛地学习,谨慎地提问,慎重的思考,明确地辨别,辨别了还不明确就不放弃;要么不实行,实行了不坚定就不放弃。别人一次就能做的事,我付出百倍努力;别人十次就能做的事,我付出千倍努力。如果能做到这样,即使愚蠢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起来。”
国学网是在干嘛。语无伦次。
译文:博学,细问,周密思考,辩析明白,做事踏实。要么不学,要学,没学会就不放手;要么不问,要问,没弄明白就不放手;要么不想,要想,没想通就不放手;要么不辩,要辩,没辩明白就不放手;要么不做,要做,没做踏实就不放手(笃,如果不解成踏实,这句话就解不出来了,踏实,可以表专一、笃定,还可以表完成)。别人搞一次我搞十次;别人搞十次我搞千次(总之要牛 B)。果真能这样做的,即使笨也必变聪明,即使弱者也必成强者。.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7
三十五、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朱熹集注:自,由也。
国学网:由内心真诚而明白道理,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能内心真诚,叫做教化。内心真诚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变得真诚。
译文:由真诚变聪明,叫本质使然;由聪明变真诚,叫教育使然。真诚能变聪明,聪明就要真诚。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8
三十六、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朱熹集注: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国学网: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至:大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
赞:导引 。太史赞王,王敬从之。——《国语》
化:教。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
译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才能完善天性;能完善天性,就能完善人性;能完善人性,就能完善物性,能完善物性,就可以导引天地的教化;可以导引天地的教化,则可以与天地同在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9
三十七、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朱熹集注: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积中而发外。著,则又加显矣。明,则又有光辉发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变。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国学网:孔子说: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化育万物。
曲:周遍、多方面、详尽。曲至:周到。(字典来的,没找到出据。)
译文:接着就是要殷勤,殷勤能有诚意,诚意就成形了,成形了就显露出来了,显露出来了就通透了,通透了就有感应(动)了,感应了就会变,变了就会臻化境(超越)。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才能超越。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
诚就是 直,曲就是 弯、变通。
形古同“型”,模子。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诗•大雅•荡》
著:建立、建树、成就。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朙,照也。——《说文》
你不就是心法么,看我整不出来你。
译文:接着就是要能变通。变通(且)能有真诚,真诚就成了典范,成了典范就有了建树,有了建树就有了航标,有了航标(人类)就有了行动,有了行动就会有改变,有改变就达到了教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才能教化(人类)。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09
三十八、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朱熹集注:见,音现。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蓍,所以筮。龟,所以卜。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闲,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之类。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神,谓鬼神。
国学网: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斟究一下: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蓍:蒿草,最大的可能性是苦蒿,在四川贵州一带,是多用药,被称为灵物。
古代卜用龟甲,筮用蓍草。
体:占卜时的兆象。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我不懂易经,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就是打卦的时候,是两块龟角丢出去,正面都朝上,叫阳卦;正面都朝下,叫阴卦;都立着不倒,叫立卦;两块龟角压在一起,叫乘卦。
一般人就可以通过这四种体象预知吉凶。当然专业者,会识八卦,知无穷。
所以,这四体,是指占卜时,占卜物的四种体态。
译文:出现于蒿草和龟角上,变化在它们的各种姿态中。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11
三十九、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朱熹集注: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知,去声。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国学网: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又在那儿绕口令了,所以朱熹纯粹是瞎唠叨。
物:事。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传:“事也。”
德,升也。——《说文》。德:高。
措,置也。——《说文》。
自,在《论语》、《大学》、《中庸》、《荀子》目前我还没看到表 自己 的例子,表自己通常是用 己。所以,这个自 ,只能另想办法了。
自:自然、当然。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道,在《中庸》开头就解了:守德就是道。
非自:不是在于。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译文:真诚了,自然就成功了,而守德呢,自然就守德了。真诚,就是做事要有始终,没得始终就不会成事。所以,君子以真诚为贵。真诚,不是在于自己有成就完了,要以此成就万物。成就自己,叫仁;成就万物,叫智。人性的至高境界,就是物我合一的精神,所以随时搁哪儿都成。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12
四十、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朱熹集注:久,常于中也。征,验于外也。见,音现。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言也。不动而变,以配天而言也。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
国学网: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朱熹说,征,验于外也。你们肯定没搞抖擞。
息,通 熄。彖曰:“革,水火相息”。——《易•革》
徵,召也。——《说文》
译文:所以最真诚的圣人不会被熄灭,不熄灭就会长久,长久就有号召力,有了号召力就波及四周,波及四周就会变广变厚,变广变厚就会变高变亮。广厚,因此可以载物;高明,因此可以容物;悠久,因此可以成就万物。广厚如地,高明如天,悠久无限。这样子,不显而明,不动而变,不治而成。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12
四十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朱熹集注: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所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振,收也。卷,区也。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国学网: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朱熹大言不惭地说: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意思是作者表达得有点含糊。我估计是你朱熹太笨了吧。
国学网的解释也是让人不知所云。
昭,日明也。——《说文》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昭昭:阳光闪烁。
撮:聚合、凝结。撮冀州之众。——《后汉书•袁绍传》
重:沉。这里要理解为 沉没。
译文:天地之道,可以用一句话说完:它是一个聚合的整体,所以衍生万物而不可估量。天地之道:博、厚、高、明、远、久,现在(你看见)的天,那么多的阳光在闪烁,而且无边无际,日月星辰挂其上,万物在其下。现在的地,那么多的土凝结成一堆,而且广大厚重,载华山不会沉,江河翻滚却不会泄洒,承载万物。现在的山,由无数的石头卷成一块,而且宽大,生草木,居禽兽,宝藏丰富。现在的水,由无数的水合成一瓢儿,而且不可估量,生养鼋鼍、蛟龙、鱼鳖,产生财货。
你说朱熹搞懂了没得?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13
四十二、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朱熹集注:于,音乌。乎,音呼。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远也。不显,犹言岂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
国学网:《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朱熹说:穆,深远也。不显,犹言岂不显也。
切。看来,我得顺便梳理一下《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1,
於穆不已2。
於乎不显3,
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4,
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5,
曾孙笃之6。
(引用的)注释:1.维:语助词。 2.於(wū):叹词,表示赞美。穆:庄严粹美。 3.不(pī):借为"丕",大。 4.假:通"嘉",美好。溢: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溢、慎、谧,静也。’…诗言‘溢我’,即慎我也,慎我即静我也,静我即安我。" 5.骏惠:郑笺训为"大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惠,顺也;骏当为驯之假借,驯亦顺也。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 6.曾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笃: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笃,厚。
这几句大白话,还很费劲么?
穆:纯正。布德执义曰穆。——《周书•谥法》。
天命,是仁、德。在前文已经解释过了。
德:高。
溢,形声。从水,益声。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本义:水漫出来。这儿是指流淌、流传。
骏:高大。骏命不易。——《诗•大雅•文王》
惠:仁爱。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周书•谥法》
所以,译文:只有上天的仁德,才会纯正不已、哇塞!大放光明。文王高大正直,赞美他将仁德流传给我们,我们要将它珍藏。伟大仁爱的文王啊,你的后代一定会忠诚地履行(仁德)。
几句民歌而已,近两千年来,就解得这么费劲?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14
四十三、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朱熹集注: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优优,充足有余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此言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闲也。
国学网: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1、国学网那个,一瞅就不对劲,至少威仪三千,不可能是三千条。三千不是实指,那么相应的三百也不是实指,肯定都是无比多的意思。
朱熹说,威仪,曲礼也。
《曲礼>>是哪个年代的哟。
孔子的孙子子思那个时候,只能是〈周礼〉。现在的〈周礼〉的真实性都无法可考了,所以,我也没得办法,将这个问题落实。
但我可以肯定,礼仪三百可以实指,威仪三千就不是实指了,语感应该是庄严浩荡、令人敬仰的意思。
看来,我们得换一种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
优优,也不是充足有余,而是雍容、宽广之意。
礼,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仪:量、度。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那就是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量百个人间,威度千个世界;意译:礼达百世,威至千秋。
译文:伟大啊,圣人之道,壮美无限,衍生万物,高顶于天,雍容大度,礼达百世,威至千秋
2、待其人而后行。
这个也有点考人。国学网: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应是:就等着世人按照施行(后:跟着、从、按照)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14
四十四、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朱熹集注:凝,聚也,成也。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你这个解释是不是太儿戏了哟。凝,一瞅就应该是:稳固、稳当。
国学网: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译文:所以,如果不求德,求道就不稳当。因此君子以德性为尊、以问学求道,极致广大、竭尽精密,极致高明、踏上正途。温故知新,笃实尚礼。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14
四十五、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朱熹集注:倍,与背同。与,平声。兴,谓兴起在位也。诗大雅烝民之篇。
国学网: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1、倍,反也。——《说文》
所以,为下不倍:在下面不唱反调。
2、明:仁。
哲:哲,智也。——《尔雅》
所以,既明且哲:既仁厚又智慧。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21 22:14
四十六、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朱熹集注:好,去声。菑,古灾字。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反,复也。
国学网: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朱熹、国学网,你们刚好搞反了。儒家的思想就是要复古风、追古德。
所以,反古之道:违背古德。
.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