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19 22:11
标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1-20 23:14 编辑

【案例】1
上海大火被烧楼体内部照片曝光(组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火灾让百姓更恐怖……

上海大火,3架直升飞机在火场上空作秀,竟没救出1个人……

大火一直烧了12个小时,100多辆全副武装高科技的消防车和消防官兵……竟看不见报道说有消防队员和警察冲上楼救出人的,只看见报道画面显示消防官兵隔着一条马路拿着水龙头往大楼滋水的,有点像在玩游戏……只看见有报道居民自己单枪匹马从18楼通过大楼外脚手架爬下楼逃生的……“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陈六妹和其他八九个居民突然听到那个有些熟悉的声音大喊,赶紧冲出去,再不冲就要死了……也许是求生的本能,他们一群人一窝蜂地冲过大火正在燃烧的地下室的大门,冲到了地面,此时外面已经满是消防队员和警察。很快,陈六妹他们就被待命的救护车送到了一街之隔的静安区医院。”——还是居民们自己在自救,消防队员和警察就站在大楼外面作秀……

内幕人士爆料:消防管理当局内部有规定,凡是在救灾过程中发生消防战士牺牲的,牺牲1名战士,指挥员的肩章上就拿掉一颗星,牺牲2名就拿掉2颗星,以此类推。现在大家该明白为什么看不见报道消防队员冲上楼救人的英雄事迹了吧,为什么老百姓会死那么多了吧……

……我们的本事都用在所谓“演习”的秀场上了!!!

我们处理大型人祸技巧公式:1、强调救援困难;2、夸奖领导重视;3、夸奖救灾人员;4、夸奖受灾群众;5、迅速开始栽赃;6、赞颂人性光辉;7、召开表彰大会;8、坚持绝不认错;9、承认工作瑕疵;10;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从头开始,再来一次。  


网上爆料:那家造成上海静安区高楼失火的上海佳艺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黄佩信,就是静安区区长张仁良的夫人。所谓3000万的静安区节能改造实事项目“民心工程”,在没有经过任何招投标手续的情况下,由静安区城建总公司分包给了那家所谓的“佳艺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该公司得到项目后,马上又转包给一个姓支的个人,姓支的个人再一次分别包给了一个姓郝的和姓沈的个人:姓郝的负责搭建脚手架部分,姓沈的负责电焊等部分,姓沈的引进了4个具有替罪羊资质的电焊民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火灾催生高楼专业灭火救援队
2007年8月17日 08:39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歆 选稿:陈洁
    东方网记者刘歆8月17日报道:高层建筑灭火,是世界级的灭火难题。8月14日,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失火,最高着火点在83楼,高近400米。上海消防官兵用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扑灭了大火,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据悉,环球金融中心14日的火灾共有6处火点,分布在2楼夹层、18楼、26楼、50楼、52楼和83楼。消防部门早在一年多前就为该大厦制订了灭火预案,今年4月19日还在大厦84层进行了消防实战演习。

  这次灭火过程中,消防部门采用垂直供水方式,从地面向52层铺设了两路供水线路,确保灭火的水源源不断。消防部门还引进了40多辆德国产的一七式压缩空气泡沫主战消防车,其供水平均高度已达200米,最大供水高度可达375米。

  今年上半年,市消防局还组建了高层、地铁、化工、船舶灭火救援专业队伍 。其中,高层灭火救援专业队必须把全市典型高层建筑作为主要灭火救援熟悉对象,把高空救助、登高行动、高层水带铺设等作为主要训练内容。

红色的山河,红色的火

滚滚狼烟,似乎真的要预示着什么

直升机盘旋,警车呼啸着,嘈杂的交响过后

几十条鲜活的肉体退却了生命的颜色

生灵涂炭

涂炭生命的背后是什么

不可预知性!

裹挟了太多的中国特色

我可怜的族人啊!我们要将今后的命运揣摩

烈火中的黄昏都已经走过

夜的恐惧就可以抛舍

痛,是折磨,

炼狱中的我们救赎自我

生命是我们的,权贵投视的只是冷漠

祈求怜悯

还要等待施舍于你我

为什么永远做可悲的弱者

心中有河,我看见日头将落的红色

舀出内心的河水

协心宁力

将这颗暗红的残日浇落

民主自由,我们把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70915

另据经济观察网了解,位于失火大楼附近的公司和居民都已经被断网,公司也通知内部职员禁止传播和发送与火灾相关的消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3:00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1-20 23:08 编辑

【案例】2
日本吉娃娃警犬明年上岗将参加地震救灾(图)                                                                    
2010年11月19日15:58  环球时报

  
长毛吉娃娃“桃”通过日本奈良县警方的考核,将从明年1月起上岗参加灾害搜救行动。12日摄于奈良县大和郡山市。

  环球网记者王欢报道,据日本共同社11月19日消息,日本奈良县警方19日透露,在日前举行的警犬考核会上,该县樱井市公司职员松吉庆子家中饲养的7岁雌性长毛吉娃娃“桃”成绩合格,将从明年1月起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执行任务。
  “桃”体重约3公斤,12日参加了搜救类的考核。它在5分钟内以帽子上的气味为线索成功找到了“伤员”。参加考核的70只狗中,各类别共有32只合格。
  奈良县警方称赞道:“在大型犬频频落选的情况下,它表现得相当出色。”警方期待“桃”能够在狭小空间内的救援工作中有出色表现。

http://news.sina.com.cn/w/p/2010-11-19/155821501015.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1 11:16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1-21 13:25 编辑

【案例】3
1626年,一场诡秘的北京大劫难




    1626年5月20日(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明朝故都北京城西南王恭厂(今宣武门)一带发生了一场破坏惨重的灾难,至今使人闻而骇然,难解事发端倪。
    当天早上,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倾刻,大震一声,天崩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若乱丝、若五色、若灵芝状的烟气冲天而起,经久方散。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3--4里,周围13里,上万间房屋,2万余人皆成粉碎状,瓦砾盈空而下,人头及臂、腿、耳、鼻等纷纷从空中落下。街面上碎尸杂叠,血腥味浓;人亡惨痛,驴马鸡犬同时毙尽。在紫金城里施工的匠师2000余人,从高大的脚手架上震落,摔成肉饼。成片的树木连根拔起,飘飞远处;石驸马大街一尊2500公斤的石狮子也飞出顺城门外。象来街的皇家象苑,象房全部倾倒,成群大象受惊而出,狂奔四方。

    死难者奇况颇多:承恩寺街上8人抬一女轿正在走时,赶上灾变,大轿被打坏放在街心,轿中女客及8名轿夫全都不见了。菜市口有位姓周的绍兴来客正与6个人说话,忽然头颅非去,躯肢倒地,而近旁6个人则无恙。令人咄咄称怪的是,死难者与受伤者以及无恙者,个个在灾变中瞬间被剥光衣服,赤身****。人们的衣服都被掠到哪里去了呢?灾变后,有人报告,衣服全都飘移到几十里外的西山了,大半挂在树上。户部(名称管民政的机构)张凤奎派长班(即待从)前望查验,果然如此。只见在西山昌平州教场上衣服成堆,首饰、银钱、器皿无所不有。



    1986年,北京地质学会等20多家团体发起了对这场灾难原因的学术研讨。学者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主要有“大气静电酿祸”说、“地震引发火药爆炸致灾”说、“地球热核强爆作用”说等。这些观点虽不乏新奇,但皆难解释灾变中的低温无火、荡尽衣物等罕见特征。
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认为这场灾难是由自己当政不端的原因,并书“罪己诏”来责备自己。但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场浩劫,只能称这是一个旷古谜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1 11:18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1-21 13:25 编辑

天下没有神乎的东西,这种记录含有添油加醋、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成分,不足为信。仅从记录看就是简单的地震。这些记录在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底层老百姓也是这么传的,也被传得神乎其神,也有衣服消失,个个裸体的说法。

稍微有些脑子的人我想都不会信!

北京城历史上最大灾难是1215年,蒙古成吉思汗大军与南宋大军合作围攻大金国首都北京城,破城后进行大屠城.大毁城,原城内人几乎全杀光.城内建筑大部被毁。

http://liupeng196308.blog.163.co ... 000920105204380536/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1 13:21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3-8 16:54 编辑

【案例】4
喜极而泣的伟大:上海之火好一场“成功典范战例”! (2010-11-18 11:50:31)



   资深媒体研究  高朵  发自北京 今天,当林丹冲击中国亚运第100块金牌之时,也看到了一条来自新华网的喜讯:截至11月17日,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已经夺去了53条鲜活的生命,还有70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这场近年来罕见的特大火灾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会造成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整个灭火救援工作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在悲剧背后,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16日晚,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灭火救援和事故调查工作的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少将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专访,并就上述问题一一作答。
诸多安全隐患终酿巨灾
问:上海“11·15”火灾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为什么这场火会烧得这么大?
答:我们对起火的大楼进行了仔细勘察,发现大楼存在多种致灾因素:一是楼房四周搭得满满的全是脚手架,将整幢楼完全包围;二是外面还包裹着尼龙织网;三是脚手架上都是毛竹片做的踏板;四是楼房外立面上有大量的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这些尼龙织网、毛竹片、聚氨酯泡沫都是易燃物,特别是聚氨酯泡沫,一旦燃烧就会产生含有剧毒氰化氢的气体,人如果吸入一口就会中毒死亡。

成功救援让更大悲剧得以避免
问:这场灭火救援战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参战公安消防官兵遇到了哪些困难?能否帮我们还原一下现场?
答:在我的灭火救援经历中,这么特殊的火灾非常罕见。当时,楼房外面所有的方位都被浓烟封闭,烟气的温度在800摄氏度以上,普通窗户玻璃遇到2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会迅速爆裂,使火灾向室内蔓延,情况非常危急。
在这种形势下,消防官兵采取内外夹攻的灭火方法。从外面控制火势,用举高车以及在邻近建筑楼顶架设移动炮和水枪阵地,堵截与强攻相结合,上下左右合围打击火势;同时灭火与救人同步进行,60个攻坚组、240多名攻坚队员强行进入楼内,挨家挨户搜救生命。除了传统的云梯救人之外,还出动了直升飞机救人,这在国内是首次。基本控制火势只用了1个小时,整个灭火救援战斗用了4个多小时。

问:整个灭火救援给您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答:我先告诉你两个数字:160和2。“160”是我们的消防官兵从着火高楼里救出来的幸存者人数;“2”是在起火高楼的旁边还有2幢同样的居民楼。消防官兵到场后,立即在起火建筑旁边布置水枪阵地,有效堵截和扑灭了快要烧到东侧相邻建筑的火势,否则旁边两幢建筑里的数百名居民也将遭受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在评价这场灭火救援战斗时说,公安消防官兵处置及时、有力,救援成功,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避免了更大的伤亡,这是一场成功的典范战例。
-------------------------
    当看完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真是喜极而泣了。简直和以往的一模一样,灾难到表功的过渡时间基本在一天时间搞定,泪水停留在脸上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以后发生的就全部都是伟大的成功的辉煌的完美的歌颂了。这次,看到这样的大火,如此有“良知”的喉舌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彻底被伟大光荣正确的裆征服了,再也说不出任何话来,有的只是一种从烈火到怒火的转换,却无力得抬不起头来。也难怪,当同样的新华社记者写出“广州亚运即便全部250块金牌都归中国有什么用呢?”此话一出,即遭遇中国体育官员的狂骂也就不足为怪喽。
    无奈吧,同样的喉舌,境界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良知若不存在,还在什么值得期待和自豪呢?就像上海这场大火,都可以在几天内转化为一场“成功的典范战例”,那还有啥良心话值得再说出口、再表达深切中国良民的缅怀之情呢?
    看来,还会有更多的火会燃烧,只要有表功的目标,各种火都会从天而降。只是那些地下有知的被烧死的孤魂野鬼真的能感觉幸福吗?答案恐怕会成为遥远的迷团……

【附:延伸阅读】
     一张上海之火最给力的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db61e0100mtyt.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1 13:22
公安部称上海大火救灾及时得力 是成功典范战例

2010年11月17日22:32

来源:新华网 邹伟 等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82488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2 21:23
【案例】5
2010,上海之变
分类:时光 阅读数:3636 评论数:21 推荐数:228

头七 、 鲜花祭 、 大火 、 上海   在上海做新闻那些年,从未想到过自己会在转战北京后再回沪来做这样一场灾难报道,更未曾料想,这样严重而沉重的人为灾难会发生在上海,这个我们曾经以“中国最安全城市”为荣的大都市。

  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与政府的虚荣面纱烧成灰烬,这一期的《新世纪》周刊封面报道对这场大火层层的政府责任链条以及现场有翔实的报道,这里我只想记录一下我看到的上海这个城市内核正在悄然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也许早已在默默发生,只是我这些年缺乏发现的眼睛以及渠道,而这种变化或许也不仅仅在上海。

  当数年前,落户上海,社区阿姨说,恭喜你,能成为新上海人。言语中充满了骄傲,当时我完全不能感觉这种所谓的骄傲,只是淡淡地回答,为了生活方便,不得不屈服于中国变态的户籍制度而已。不得不说,在这个国家,我们最常常戏谑的一群人和话题之中,不乏关于上海男人的细作,上海女人的拜金,他们远离政治,远离文化,远离雄起。这一次,他们用一种和平、坚定的力量,以其自身公民力量的觉醒真正雄起,我开始有些骄傲,为这些人,非其他。



  (一)

  昨天上午,头七,祭奠之人陆续而来,我跟随一家人进了警戒线。

  当火眼金睛的警察用力将正在献花的我推出家属区的警戒线,并喊,“你是哪个的家属,哪个单位的,出去!”我拼命挣扎着拒绝被推,没来得及其他反应,旁边一个家属紧紧一把抱住我,说“我们是一家人”,我哭出声来,“我们是一家的”,警察散去。眼前是一对老夫妻的遗像,善良的儿女用臂膀包容了一个无意闯入的女子,只为避免冲突,让逝者安息。



  (二)

  在上海的鲜花海洋中,有细心者附上了一张纸条: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你们的名字。

  家属捧着亲人的遗物一路走过,轻声低呼,“妈妈,我们来接你了,妈妈我们来接你了,我们不怪天,这是人祸。”

  一个可爱的卡通玩具上:“亲爱的西西宝贝,虽然你在人世只短短一年,你的笑容记在了许多‘爸爸妈妈’的心里。宝贝,紧紧牵着外婆的手。这只小熊陪你踏上通往天堂之路,那里再也没有灾难。”2010年11月21日上海-胶州路

  “愿如来时,你如花开”,一个像恋人一般的寄思。

  中午,一个交响音乐队进场,他们自发而来,他们来自哪里已不重要,他们来到大楼对面,默默地合奏一曲,优雅离去。这让人们想起了文革历史中,那些打扮清澈、整理西装,打开唱片机,选择从容自杀的上海人,让人们想起了只可能在电影里出现的场面,泰坦尼克号沉没前唯有音乐能让人淡然面对死亡的勇气。



  (三)

  警察越来越像一部机器,面对应急下的任何突发事件熟练冷静,反映迅速、专业,政府管制和控制能力及时高效,让上海官方与市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相互制衡的默契,“你不过分,我不过分。”互相非暴力行权。

  尽管对警察在路边不断打断影响人祭奠心情,心有不满,但数万市民依然井然有序排队献花,没有人喧哗,没有人吵闹,没有人嬉笑。一个很小的女孩一边走,一边摇手说,“再见,你们走好”

  上一次印象是关于反对沪杭磁悬浮的人民广场散步,市民表面的平和与内心对合法权利的坚持,越来越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性格。



  (四)

  上午,一位上海老人站在大楼对面人行道的台阶上,大臂一呼,大声质疑政府的政绩工程和救援不力。逐渐集聚过来围观的群众不断响起掌声。说完,老人还掏出自己的工作证,不怕暴露身份,他坚持自己有质疑的权利,是正常的公民权利。

  晚上,三五成群的上海老人,聚在一起,也杂有一些年轻人,老人们开始讲述历史,从解放前讲到解放后,从抗美援朝讲到文化大革命,讲中国式民主,讲中国的倒退与进步,讲人的本性,我突然感觉到这里成了一个大讲堂,每个人都可以来传道授业。我从来没有听过上海的老人讲政治文明,神态能如此像印象中的北京人,当我掏出手机给他们拍照,老爷子们笑脸相迎,毫不避讳。

  他们让人们想起了“肥皂箱上的民主”,一个开始包容各种的演说的社会,也是改变的开始。





  (五)

  鲜花祭的海洋里,这是我当天在现场能拍到的大部分逝者,一些是走进警戒线才能拍,必须谢谢给我提供帮助的家属,摆上这些生前爱吃之食,犹如逝者又回到我们身边。这些毫无准备的笑容,历史会记住,无论是这20多个有照片的,还是不在其中的,都祝愿你们走好,“天堂里没有火灾”。


  (六)



  最后我想转一段,其他不说了: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1944.9.8”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86315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2 21:24
在上海的鲜花海洋中,有细心者附上了一张纸条: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你们的名字。
--------------------------
想煽情就写全了!那是写给遇难的农民工和保姆们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2 21:25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不在于能不能办奥运会,
不在于能不能办世博会,能不能办亚运会,
也不在于能买多少美国国债,
更不在于能去国外几十亿几百亿下订单!

而是在于
让公民坐在家里不会被烧死,
上街摆摊不会被扇耳光,
走路不会被李刚家的宝马车撞死,
吃什么都不用担心会有毒。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5 00:21
【案例】6
]“媒体控制论”可以休矣——写在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之后
作者:关不羽  
发表日期:2010-11-22 13:06:00
   
   

上海“11.5”特大火灾事故之后,一连串后续发展让人有些意外。
  
  首先是上海本地媒体全程深度报道,令人刮目相看。上海媒体给人的印象向来是不温不火、不痛不痒,无足轻重,也无甚可观。以本地的电视新闻为例,三分之一的领导秀、三分之一的主旋律,照例是市民晚餐时间的背景音——与耳朵有些薄弱的联系,与眼球绝计不搭界。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市民生活类报道勉强提供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基本盘扎实的平媒大体有两类:老一代市民倾向于《新民晚报》为代表的“万金油”,从时事到文体,样样沾点边、样样都没深度;新一代市民热衷时尚类的新媒体,娱乐八卦、时装旅游、饮食男女厚厚一打,赏心悦目、轻松愉快。在这座现代商业化的超级都市里,严肃的时事报道存在感稀薄。然而,“11•15”特大火灾事故之后,上海本地媒体一反常态的集体表现,确实出乎外人的预期。不仅报道有深度、有全景、有背景,而且本地媒体的整体默契尤为惊艳——竟被戏称为上海媒体的“集体反水”。
  
  与媒体的表现相呼应,上海市民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媒体的全面报道引发了市民的集体关注,在这座聚集了“来去匆匆的陌生人”的大都市里,目光的聚焦是罕见的,而情感的聚焦更为稀有。而这一次,真正的自发捐助行动迅速,各方面的慰问及时到位。失火大楼成为城市良心的地标,市民群体的良善美意不约而同地向那里汇聚,到“头七”的11月21日达到十万人花祭的最高潮,现场秩序井然、气氛肃穆。现代市民的人文情感与社会理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商业理性与人性关怀的和谐共存引人深思。为什么一场疑窦重重、背景复杂的特大灾难没有引发负面的连锁事件,而是成就了一番超级都市的人文洗礼呢?媒体的及时、真实报道是关键。
  
 按理说,媒体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并及时、翔实地予以报道是新闻媒体存在的基本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媒体控制论”在官方和民间都广有市场、大行其道,正常的事反而显得不大正常。 “媒体控制论”是把媒体力量、舆论反响视为一种煽动性的天然威胁加以压制,甚至进一步靠人为的舆论导向加以规制。这套理论看上去这是针对媒体的不信任,而实质上却是建诸于对全体公民的不信任。公民是暴戾易怒的——只会被煽动而成为破坏性力量;公民是幼稚无知的——只会被“别有用心”的利用;公民是无序的、非理性——需要上位者的管制和教育。当然,媒体控制者从来也没有向公众解释过:他们为什么会比一般公民更善良、更理性、更成熟,也不知道他们控制媒体信息、教育公民的权柄从何而来。他们只是不断强化公众对舆论失控造成“混乱状态”的恐惧,从中发明管制舆论、控制媒体的正当性。但是,这真的合理吗?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后,媒体的及时报道非但没有催生混乱与破坏,而且促成了无组织但有秩序、有群体而无“事件”的公民行动。
  
  不妨从反面设想一下,若这场灾难被媒体管制者有意漠视、被轻描淡写的“简讯化”,不仅失去了一次实践公民社会的机会,还会增加公众被欺骗、被忽视的敌视情绪,这种情绪的指向不言而喻——视民命为草芥者,民视亦视之为仇寇。相反,开诚布公、敬惜生命的及时报道,造就的是同情与善意,换得了更大的谅解可能。因此,面对媒体控制论,应该该换个角度去问:公民的愤怒究竟是因信息透明而来,还是被欺骗隐瞒而起?公民的无知是因为信息公开而来,还是因为被蒙蔽愚弄而有?公民的非理性是因为信息畅通而来,还是被导向被规制而生?媒体控制论,被控制的不仅是媒体,被贬低的不仅是公民,而是阻挠整个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难懂,可是在践行中却是步履维艰。“媒体控制论”大行其道的真实理由未必是多年“狼来了”的“唯恐”或“别有用心”。
  
  “11•15”特大火灾事故的现场救助与哀悼阶段已经在市民自发的隆重哀悼中落下帷幕,事故处将会进入更为微妙的善后阶段。受灾居民的赔偿、幸存者的长期安置、事故责任人的司法处置,这些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对受害者而言,多一份赔偿就是多一份今后生活的保障,而对责任方却是多一份成本;对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责任追究而言,公众需要的是一个交代,而责任人则寄望于侥幸逃避。这将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博弈,而媒体的介入、公众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让暗箱操作、法外伸恩增加了不少的成本。在这样的节骨眼儿上,媒体控制、舆论管制是否会再次收紧呢?未可定论。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媒体缺位,受害者与其他公众是不会从中受益。事态的发展有待观察。
  
  总之,迄今为止的事件进程说明了,“媒体控制论”的暂时失效,并没有放出洪水猛兽,而是释放了公共关怀的可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5 00:21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25693.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5 00:22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大众的觉悟才是真正的觉悟

媒体的自觉何时能萌发,此惨剧或许是一个契机,而萌而能发者,幼芽仍需阳光和空气,“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古老的西谚或可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注脚。

上海离我处很远,若是地震那是为带来共震,但像火灾即使再大的风,也难以吹过来残纸碎片。只从上海人的文章处了解到,相信当地媒体不爱谈起,至于控制民众,互联网确实是自由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5 00:25
韩寒对关于媒体本次火灾进行的“真实报道”,有着和楼主不同的感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mrhm.html

中国媒体嘛,只要政府不管的,就取悦大众,政府管的,则蒙蔽大众,政府要求,则不惜批评大众。
  
  媒体最需要的是独立客观的精神,大陆媒体几乎是都不具备的,停止媒体控制,中国媒体不是会成为大众的附庸,就是成为某某的口舌。

火烧在了明处,但实难证明党国的媒体,就可以不受约束,自由的空间就立刻宽松起来。媒体控制论,只要此政府存在一天,便是严防死守,不可退后半步。何也?坏事做得太多,曝光之日就意味着垮台。如此简单逻辑,实不用多说。
  
  倘若把这有限的表达,也当成是政治的进步,无疑是国人充外宾,明白假糊涂。如此,不谈其他省份,仅在上海一地,同时便有多少冤屈不能报道,多少暴虐不能传播,眼望这些高楼之火,也不可忽略这些黑的存在。

外界評價11.5上海輿論,仍只能報導被允許報導者,與關不羽兄所觀察者差距甚大。
  
  基本上不乖的猴子只能壓在五指山,否則,只能在如來佛掌心跳舞。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5 00:28
关不羽何以如此乐观,甚为不解。这次事件上海媒体基本也被控制,而且是精确控制,把重点放在火灾的人性光辉上以转移视线,而对于责任问题则统一口径,这都是在例次灾难中惯用的,何来进步?

 官方媒体开始学会“抢答”了,从“一根筋”变成了“两头堵”。
  对于职业忽悠者来讲,这不是什么好消息。

好象是10年前北京网吧发生大火灾,随即政府就对网吧和其他火灾隐患地点进行了全国性的大清理和检验,动作非常快,媒体报道也很来劲,事实上也产生了效果,从此以后网吧火灾事故很少了。
   这个等级隔离政府只要是维护城镇阶级安全的事都做得很得力,但是对于农民身份者的各类容发事故,从来就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比如乡村事故和矿难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15 11:34
【案例】
海原大地震90周年祭:全球最大地震遇难者超唐山2010-12-15 09:14:59 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 跟贴 8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海原大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震级达里氏8.5级。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遇难者人数远超过唐山大地震。90年过去了自命不凡的人类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呈现出的是无力感。


1920年海原大地震干盐池废城全貌。 南都记者 韩福东 翻拍

海原地震中一个受灾严重的村落,街道左边的院墙是大震之后修建的,但在一次余震中又被摧毁。

固原电报局被地震摧毁,工作人员用门板等搭起临时住所,从这里向外发出第一份震灾电报。

明日即将开放的海原地震博物馆外观。 南都记者 韩福东 摄
南方都市报12月15日报道 海原大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震级达里氏8.5级。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海原县西安乡一位幸存者董善征说,“万家水的那山合了,两个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没有了。”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长郭增建说,地震在当地形成200多公里的断裂带,有一个湖泊甚至因地面倾斜而迁移了几公里。
95岁的马成虎住在宁夏海原县城边上,他这一生居于此,只是宅院由土窑洞变成平房。百余米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万人坟遗址,经过90年的风雨侵蚀,仍隐约可见一处处连绵的坟包。未曾迁居他地的马成虎,仿佛这场20世纪全球最大地震最后的守墓人。
“爷爷被打死了,叔叔被打死了。”面对南方都市报记者的采访,马成虎对五岁时经历浩劫的记忆仅止于此,他一家五口人,因地震而死去两人。这场以海原为震中心的大地震令海原县超过一半的人口失去生命。地震的波及范围非常之广,其中以宁夏南部的海原、固原,甘肃中北部的静宁、会宁、靖远、通渭、渭源,以及陕西西部受灾最为严重。
据宁夏地震局提供的资料,海原大地震(当时属于甘肃省,故又称甘肃大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震级达里氏8.5级。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
“这次地震有多大,我说几个现象你就知道了。”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长郭增建对南都记者说,受海原大地震影响,波罗的海海面波浪浮动达几十厘米,而地震波的横波与纵波都穿过了地心,日本东京当时尚不太灵敏的仪器,还检测到地震表面波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又转了回来,“原来说死了23万多人,也有说死了20多万,但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死了27万多人。”
地震发生后的救济,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没有有效救灾。海原很多人都埋在万人坟了,好几个人埋在一个坟里。”海原县地震局局长刘刚对南都记者说,当年海原的遇难者后代,目前也已迁徙到周边各省,每年的12月16日,万人坟这里会陆续从甘肃、青海、陕西及宁夏其他地方涌来上千名祭祀者。
但在海原之外,这场死亡人数超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和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的浩劫,却并不为更多人所知。在汶川、玉树接二连三发生地震的当下,尘封许久的海原大地震被再度挖掘了出来,成为供国人凭吊与检视的标本。
在宁夏自治区政府的牵头下,建设中的海原地震博物馆将于明日——海原大地震90周年祭日举办开馆仪式。本月8日,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博物馆内部装修仍在紧张进行,尚未进行布展。刘刚介绍说,届时将会举办海原大地震学术研讨会,并请阿訇在万人坟上举办祈祷仪式。
“两个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没有了”
“1920年12月16日,大约是晚上8点钟,在中国某些城市以及和它邻近的国家,观测到一些异常现象。不能说成都、大名、上海和海防相距很近,要知道从成都到大名大约1200公里,而从海防到上海大约1900公里。可是,在上述时刻,在成都法兰西领事馆,在大名的耶稣教徒传教团,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和在海防的天文台内,所有钟表立刻停摆。在这些城市和所有其他许多居民点,坐在饭桌旁的人们忽然看见,吊灯开始摆动起来,后来还知道其他一些情况。在大名以北的板夏,三个闲谈的传教士忽然感觉到恶心欲呕,他们觉得地板就像船舶上的甲板一样开始摇摆起来,在距中国海1250公里远的一个地方,走向市场的主妇们突然觉得晕船,北京和天津的居民也有同样感觉……”这是海原地震发生后,苏联一位佚名作家撰写的《一九二零年的中国,西方忽视了的灾难》的开头部分。
诚如郭增建研究员所言,整个世界几乎都感受到了地震的影响。与南都读者更为相关的,在汕头外海,地震同样很强烈。有一艘从上海出发驶向香港的英国P和O公司的“D evanha”号客轮行至汕头外海时感觉到像地震一样强烈震动。“船长以为可能是船撞在了淹没的漂流物上,但等船靠了香港码头以后,他一检查船的外壳,很惊奇地发现,整个船壳都完好无损,这才想到了可能是地震引起的震动。”(据徐家汇观测台地震记录《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评注》)
和千里之外虚惊一场的插曲不同,处于地震中心的人们此时正经历生离死别的残酷考验。海原县九彩坪拱北幸存者冯志录,数年前对宁夏《在山走动的地方》记录片摄制组描述说,“老人们说那时间地摇时……我们那个地方把山嘴子一下摇着扑下来了,山洼里开的都是这么宽的口子。坐人的地方,山都塌着垒了下来。”海原县西安乡另一位幸存者董善征也说,“万家水的那山合了,两个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没有了。”
在1922年第5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有一篇克劳斯、麦考米尔合撰的《在山走动的地方》报道,其中描述了海原大地震时发生的几个现象:在夜间移动的大山,似瀑布飞落般的山崩,陷进房屋和骆驼的大裂缝,以及把村庄席卷进升起的松软土海里的一切……
“海原大地震现在定为8.5级,过去也曾被定为8.6级。”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长郭增建说,地震在当地形成200多公里的断裂带,有一个湖泊甚至因地面倾斜而迁移了几公里。黄土地质的山坡被震成粉末,形成黄土流,因为当地居民多住土窑洞,因此伤亡更显严重。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曾派郭增建等六同志组成地震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郭增建对南都记者回忆说,他记忆比较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地震来时,天已变黑,因为没有电灯,甚至连油灯也比较少,很多人都待在家里。土窑洞口多被震塌堵死,有一个窑洞后来被老乡挖开,发现并没有被完全破坏,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因没有空气而憋死,死前似乎是在喝水,桌上一个碗里有油一样的东西,仿佛是人胃里的呕吐物。
死伤非常巨大。1921年4月3日《新闻报》报道称,“县城半边坍陷,甘肃海原县(海原彼时归甘肃辖下)旅京学生冯君翰英接到家函曰:”初七日黄昏地震,吾乡受害尤重,全城房屋俱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吾家花涯湾山庄,全行覆没,山崩土裂,山河更变……吾家四十余口,除父与汝祖母外,俱归浩劫。房屋倒尽,什物无存。全县死伤人民共计六万余人……‘“
“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按照《中国民报》1921年3月的地震灾情调查表,海原县死亡人数约为4.5万余人,被压毙的牲畜有7万余头,房屋则倒塌了8/10.半年后,翁文灏与谢家荣在“咨呈国务院内务部”的正式官方文件,则将海原县死亡人数确定为7.3万余人,约占海原县总人口的59%.
海原县是所有灾区死亡人数和比例最高的区域。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对海原地震的整体描述为:“同日晚7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震动之方向,似自西北而来,往东南方去,有声如雷。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尤以土山崩溃为多。山坡平地均生裂缝,长短不一。平地裂缝多有泉涌,其色或绿或黑。山崩壅塞河流之处甚多,尤甚者为南乡。杨明后堡崖窑上,东乡五浩堡河家沟二处,山崩壅塞河流,积水深数十丈,长五六里,宽十余丈,水倒流。南乡水井震后多干,县知事钟文海之子女及警佐罗某均因衙署受震倾倒同时被难。城中房屋几全数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毁坏。”
受灾第二严重区域为固原县,1921年呈报官方的死亡数字为4万余人。1958年,郭增建等人去固原进行地震考察时,还能看见不少的地震遗迹:厚厚的砖筑城墙还在,南城门上刻着“镇秦门”几个大字(现城墙已经被拆除),该县董福祥神道碑及碑亭横截为二,上段与下段裂而不坍,其中下段扭转了方向。
海原、固原之外,其他如会宁、隆德、通渭、靖远、静宁等五县,死亡人数均过万人。
12月16日的大震之后,余震不断,且天气陡然转冷。“十七日(余震)终夜不休,倒八时陡起大风,为亘古所仅见。人民牲畜冻毙者不计其数。地吼如雷,声势极其危险。十八日风止,天地晦暗,地先吼后动者五次,均轻。十九日大动八次,地体日夜微摇不息。二十日大动十一次,小动十二次……”在1922年4月24日《新陇》卷1期上,详细记载了余震及震后天气情况。其中,海原、固原等县下的一场大雪,冻死了无家可归的很多人。
曾于1921年赴灾区考察的谢家荣亦曾在文章中提及,这场发生在冬季的大地震,导致灾民“流离失所,衣食俱无,故不死于地震,亦多死于冻馁。其后各地虽派有急赈,而交通艰难,常需数日后始达,实属缓不济急”。
当时的《地学杂志》在《陕甘地震记略》中报道,灾后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孚,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也有新生的萌动。郭增建说,1958年去考察时,听见有人说母亲在麦草堆里生下了他。
在公权力的触角尚未能抵达震区之时,灾民们依靠私力救济共渡难关。郭增建1958年赴海原等县时,也听老乡们提起,大地震刚发生时,大家不分你我,谁家有现成的饮食都拿出来一起分享,过了几天之后,心理上就产生变化,各自考虑各自的未来,不再能随便去别人住处吃喝了。“在大灾面前,一开始有公心,后来私心居上。”郭增建说。
当姗姗来迟的政府救济终将抵达时,饱受冻饿的灾民常常也会不顾生命去索取。时任固原县公安局局长的石作梁曾回忆,由平凉运来的两车锅饼,刚刚抵达固原县的郊野,就被饥民蜂拥围堵而上拦乞,护押锅饼的士兵也叱之不退,这些饥民“宁甘引颈受刃,不肯舍车放行”。
“当时北京报纸,连震中地址都搞不清”
海原大地震来得突然,地方官署也受创严重,加上当时交通、通讯不便,一时之间难以组织救援。“兰州骑马到海原就要好几天,更何况道路都遭到破坏。县政府大概只有静宁等少数地方有记载救灾。其他的县府就说不清楚了。后来政府也采取‘以工代赈’疏通道路,给灾民发放工钱,但都是少量的。”郭增建说。
当时的静宁县长是周廷元,解放后曾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据其本人《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所称,他在地震后的次日凌晨,就从县仓内出粮,救济没有食物的灾民,还从商铺购置衣物,帮助没有衣服避寒的群众,又从仓库取出帐篷搭盖草屋充当灾民住所,并电请兰州河北医院,为受伤民众医治……
周廷元并非自我夸饰,当时英国在中国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曾刊发题为《一个甘肃县长在地震中,十分真实的故事》的报道,用感性语言描述周廷元震后作为:“那里的县长是一个精力旺盛,十分能干的人,对人民是一
种真正的福分……人们对这位官吏充满赞美。当地震来临时,他立刻命令人们冲出去。并叫人们离开住房,然后回到室内跪下向神祷告,如神愿意的话,他愿以死来换取赦免群众……当地震过后,他出来叫人们立刻去抢救那些埋在瓦砾堆中的活人……还命令出资埋葬死者和动物的尸体,以防止发生疾病。“
不过,大灾面前,由同样受重创的地方官府进行救助,显得力不从心。“那时救灾慢得很,在北京报纸上,连震中地址都搞不清,国外只说在那一段。通讯条件很差,又受到破坏,耽搁了好多天才知道。”郭增建介绍说,当时甘肃在京的商人、学生和国会议员等,向政府呼吁救灾,并在报上刊发了启事。当时募捐的人很多,在京亦成立紧急募捐大会。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文献显示,甘肃省省长张广建曾以“十万火急”致函大总统,请求支援,但致函的时间已是地震过后一月余———1921年1月20日。在这之前,1920年12月29日,张广建也曾和甘肃省议会议长王世相等人向内务部致电求援。
“北洋政府可能也有贪污截留,地震发生前,正值华北五省大旱,有记载说死了50万人。当时有个说法,要救华北五省旱灾,政府赈灾的款给了国际组织。1921年初,甘肃留京人员在《中国民报》上揭露这个事,写得很好,痛骂北洋政府,大意是说,甘肃是为国家拿粮的省份,为何遇灾不救,好像地图上没有这个地方一样。”郭增建说。
直到1923年3月19日,甘肃籍国会议员周之轮等人还在给中央赈务处的公函中,描述震后二年余的惨状:“敝省自震灾以后,民生凋敝,日益颠连,加以雹灾旱荒频岁歉收,始则省外各县更迭蒙灾近,且流离之惨延及省垣。”这些国会议员还提到,他们屡次接到同乡书信,获知甘肃灾民种种惨状,“竟有兰州有卖人肉包子之事”。目前兰州物价飞涨,而冬季接受施粥者已超过万人,虽然各界善款亦有施衣,但“饥冻以死者仍时有所闻”。
在这封函中,甘肃籍国会议员着重提出,赈务处去年应拨给甘肃的赈灾款“尚未及半”,希望体恤灾区黎民苦楚迅速补齐,“庶不至无告之民长此失所也”。由此可见,中央在赈灾问题上,截留应拨付的款项,问题颇为严重。
而甘肃省长,在海原大地震后两年多内,也换了多人,从张广建、潘龄皋一直到林锡光。“甘肃地方政府也有救灾,但据说张广建省长有贪污。”1958年赴海原等地考察的郭增建还听说,后来红军经过该地时,还曾批斗过涉嫌贪污赈灾款的人。
翁文灏等人的调查是中国地震学的开端
一直到海原地震发生5个月后,内务部、教育部和农商部才协同派出谢家荣、翁文灏等6人,前方灾区进行历时4个月的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所形成的报告,在中国地震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了对地震发生的情形做了详尽描述之外,谢家荣、翁文灏等人也表达了对于地震预防及应对的很多意见。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后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在《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中表示,地震之烈是世界所恒有,但此次海原大地震死人之多却是各国所罕闻,外国地震,人民大抵受伤者多,而死亡者少,海原地震则死者甚多,受伤而生存者甚稀。分析原因,他认为和这里民众多穴居黄土坡内,即便有房屋也多是泥筑有关。
翁文灏由此提出的改良办法,包括“宜劝人民建筑时,务用木柱梁柱相维,庶能支持”,还包括培植森林和开浚水利。
有关地震研究,翁文灏亦建议中央观象台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应通力合作,改变目前一无专门设备,二无专精人才的局面。他还特别提及“地震仪”的设置:“汉时张衡造地动仪,陇西地震长安先知。是我国原为地震仪发明最早之国,惜继起无人,遂至失传。近代欧美、日本所用之地震计,则视古代地震仪尤大进步,能于波动状态为极精细之研究……此不可不早为之计者也。”
和后来地震前兆及其预报更有关联的,是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其中提及地震前后的奇怪气象、鸣声及井泉涨缩现象,并附有自己的见解。
定西、静宁等县知事的报告显示,地震时多有大风晨雾,甘州、玉门等县则报告地震次日大风晦暗,黄沙飞天。海原县知事还表示,震时“见红光”。谢家荣认为,“地震时发生尘雾或昼晦,乃因尘土烟灰等,经震动而飞扬,或因土山崩塌,黄土散满空中致,有此现象固无足怪也。”至于红光现象,谢家荣无法解释,认为“恐不尽确实”。
所谓鸣声,指地震前后有如雷如炮的声响,也有的地方地震时没有声音。谢家荣表示,声浪高低似与振动强弱有直接关系,至于发声与震动孰前孰后,似不一定。他并没有将震前的鸣声与地震前兆联系在一起。
地下水的变化,也受到了关注。泾川、定西、会宁等县报告,大震后井泉味道比以前略咸。宁夏、静宁、环县等报告则称,震后泉水升高尺许至十余尺不等。宁夏县的泉水较震前微温而臭,通渭、海原等县则有井泉枯涸的报告,隆德县有大震前井泉忽涨,震后复原的现象。谢家荣认为,井泉的变化视各地地形地质情况而异,原本就不能一概而论,至于这些县的报告是确实或者纯属牵强附会,颇难断定,他只是把它列出来“以备将来之研究”。
一直到30多年后,对这些异常现象的研究,在中华大地突然成为显学。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看来,海原大地震的独特之处,不仅在其震级与死亡人数之高。“翁文灏等人的调查,象征着中国地震学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中国现代地震预报的第一枪,也是从那打响的。”他对南都记者说。
郭增建等人的考察打响“现代地震预报第一枪”
所谓“现代地震预报第一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打响的。郭安宁的父亲郭增建,即是探索地震预报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时,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刚结束,苏联帮助中国好多个大项目,他们的专家要求,在设计图纸和施工之前,必须先知道这些地方的地震情况。我们就全力投入到这个工作中去。”生于1931年,1953年进入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说。
30多年前发生的海原大地震,成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项目。同样由6人组成的考察队,开始从北京出发,对海原、固原、西吉三县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访问考察。
郭增建说,他们访问考察的重点是搞地震预报。“为何要搞预报?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因为大跃进时中央提出‘两条腿走路’,意思是土、洋两种办法都要搞。科研单位都提出宏伟目标。我们搞地震的提出地震预报。也是两条腿走路,有的研究观测地震前兆的仪器,这算洋的方面;土的方面,就是我们到海原考察。当时叫民间取经。地震前有无前兆?百姓观察到什么?我们6个人去全面访问。”
地下水的变化问题,被当地老百姓提了出来。“他们说地震前泉水很大,震后没了,让我们帮忙找。我们也找不到,因为地层都变了。”郭增建回忆,当地居民还提及,地震前后的气温变化,他们6人当时也为此展开讨论。
“这是中国第一次小规模讨论地震预报问题。”郭增建说,当时只是感觉地震预报很难,并没听见国外有反对声音,而且日本、苏联当时都说要搞地震预报。
20多天的行程,使郭增建等人发现了此前翁文灏等人没有发现的长长地震断裂带。对此后中国地震事业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地震预报的前兆系统,就在这次考察中建立。
有关海原地震的前兆,主要被归结为地下水、动物、地声、地光、气象等方面。“以后的地震前兆基本也是这些类型,只是海城地震前多了个地气雾。”郭增建说。他们最终写了一份报告,用蜡纸刻了二十几本。中国地震预报的第一枪就此打响。
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地震前兆的观察,都在中国相当有市场。这种情况至少在10年前就有了转变。郭增建说,“现在很多人反对地震可以预报,主要是因为有两个理论出现:混沌理论和自组织临界理论。1999年,中国科协组织十几个一级协会讨论防灾问题,我针对这两个理论作了回应,认为理论上是可预测,只是我们事实上还没有做到。”


目前,中国的地震预报,处于颇为尴尬的关口。郭增建的儿子郭安宁,也是地震可预报的大力鼓吹者,不过他也承认,地震预报在国际主流学界已经失去支持,很多所谓的“地震前兆”发生时,并没有接下来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地方的地震前,又并无这些前兆。这为“地震前兆”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但他又认为,这并非阻绝地震预报探索的理由。作为地震系统的研究人员,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主张,即便在地震局系统内也难获奥援。他关于地震预报的书籍,甚至于地震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
将于明天在海原举办的海原大地震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将做《地震科学技术发展》学术报告,有关地震预报的话题,也将在这个最初的原点再度激发出火花。
90年过去,自命不凡的人类在巨大的天灾面前,更多呈现出的是无力感。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韩福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15 11:35
网易湖南长沙网友 [维他命上街]: [加关注] 2010-12-15 09:57:07 发表
照片下面的字好象是天朝的简体字??后来补写的?有必要吗?
顶[20]回复收藏复制

网易北京网友 [qlsjs]: [加关注] 2010-12-15 10:30:45 发表
,“原来说死了23万多人,也有说死了20多万,但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死了27万多人。”
继续研究。
顶[5]回复收藏复制

网易北京网友 ip:219.142.*.* 2010-12-15 10:28:31 发表
嘉靖大地震呢?
顶[1]回复收藏复制
网易北方工业大学网友 [娘希匹2]: [加关注] 2010-12-15 11:09:29 发表
我巢不是地震最频发的国家,但绝对是死人最多的
顶[1]回复收藏复制

http://discover.news.163.com/10/1215/09/6NUDSOGM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0 10:22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2-20 10:24 编辑

2010年度十大视频公布 "震中2秒求救"居首
2010-12-20 06:18:30 来源: 南海网(海口) 跟贴 3 条  
                                                      
视频说明:2010年度十大视频公布 "震中2秒求救"居首南海网12月20日报道  某网站昨日公布年度十大视频。其中一段由震中结古镇的灾民拍摄,仅仅两秒钟的求援视频成年度第一视频。其他入选视频包括神曲《忐忑》、郑大世泪流满面唱国歌等。网友评价:有哭有笑有感动,这就是我们的2010。
“玉树需要支援!”这段震中玉树结古镇小伙子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用手机上传的两秒求救视频,牵动众多国人的心。点击量迅速达到百万。成为网友关注灾区的标志性事件。
网络剧《老男孩》入选,这部由肖央导演的短剧叙述了一对中学的好朋友在他们中年时,组合成乐队参加“欢乐男生”选秀节目,因为一首歌让他们回到青春,回到过去,这首感人的“老男孩”主题曲同时也感动数万观众。
同时入选的还有两位流浪歌手翻唱的《春天里》。九月份,两位流浪歌手——刘刚、王旭翻唱著名音乐人汪峰的歌曲《春天里》,并用手机拍摄下视频传至网络,夹杂着啤酒、香烟和雄性荷尔蒙气息的视频,赢得了上千万的点击量,其真情实感令无数网友感动落泪。
优酷工作人员介绍,这十大视频是以全年热点事件为基础,综合播放量、影响力以及传播度等因素选出的,涵盖了全年热点事件,有搞笑的片段、也有感人的场景,是2010年的一个浓缩。红网-潇湘晨报


(本文来源:南海网 作者:周清树)
http://news.163.com/10/1220/06/6OAVP7BL00011229.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0 10:32
视频在这里

http://www.art1.swust.edu.cn:801 ... d=view&aid=121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0 10:33
【案例】
印尼旅游公司开设"火山灾难游"惹争议
2010-12-20 03:05:06 来源: 新京报(北京) 跟贴 2 条 手机看新闻 新京报12月20日报道  距印尼日惹市中心不远处,不时能够见到干枯的菜园、破败的村庄、填满火山灰和石头的小河,这些都是默拉皮火山喷发留下的痕迹。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当地旅游公司为游客设计的新目的地。这种“灾难游”引发各种议论。

“在新火山游行程中,我们将会带领游客探索距离(火山)峰顶最近的村庄,看看那次喷发究竟带来多严重的后果。”当地旅行社协会埃德温·伊斯梅迪·辛玛说。参观完村庄后,导游还会带着游客前往附近一条小河,观看被火山灰填塞的河道。


65岁的苏利斯是名退休老人。他说,到默拉皮参观是他和妻子的一种“爱好”。“我开车到处去看这种灾难遗迹,因为看着它们,我就会提醒自己活着是多么幸福。”他说。

“灾难游”并非印尼独创。海地地震以及美国新奥尔良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当地都曾出现类似游览项目。但是,这种行为遭到不少人抨击。

默拉皮火山附近村庄的村长拜约·唯扬图说:“我希望人们可以控制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直到这个地方变得安全为止。另外,这里还有因火山喷发无家可归的人,他们还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http://news.163.com/10/1220/03/6OAKN7BN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2 10:47
【案例】
美媒指今年全球26万人死于自然灾害
2010-12-22 07:12:20 来源: 齐鲁晚报(济南) 跟贴 2 条 手机看新闻 大众网-齐鲁晚报12月22日报道  据《山西晚报》报道,美国媒体近日发表文章,盘点2010年在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文章指出,2010年是名副其实的“灾难之年”,全球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


文章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至2010年11月30日,全球共有25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而考虑到海地等国家仍在灾难的笼罩之中,这一数字在年底必将突破26万大关。在2009年,全球因自然灾害而丧生的人数仅为1.5万,还不到今年的1/10。

文章指出,2010年造成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灾害分别是海地大地震、俄罗斯大火和巴基斯坦洪水,发生在智利、土耳其和中国的地震和泥石流也使这些国家蒙受巨大损失。此外,印尼火山连续爆发、席卷整个东南亚的台风“鲇鱼”都是往年极少见到的大型灾难。这些灾害共造成22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比整个香港的经济总和还要多。

据分析,今年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是人为造成的气候变暖的体现。类似于俄罗斯高温这样的异常气候若没有人类的干预,至少10万年才会发生一次。

http://news.163.com/10/1222/07/6OG7LAQB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5 22:46
【案例】
青海称已遵照当地习俗处理2192具遇难者遗体
2010-04-27 03:02:20 来源: 新京报(北京) 跟贴 21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4月26日,青海省民政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遵照当地各民族的习俗处理2192具遇难者遗体。其中,回族、撒拉族是按照传统习惯进行土葬,藏族遇难者主要采取集中火化。

新京报4月27日报道 青海玉树地震2220名遇难者中,已有2192具遗体得到处理。昨日,青海省民政厅副厅长马俊德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抗震救灾发布会上表示,遗体处理充分尊重了遇难者的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和遇难者家属的意愿。

灾区遇难人数达2220人

截至4月25日,灾区遇难人数达2220人,已通过各种方式处理遇难人员遗体2192具,其中土葬593具、火化917具、寺院火化576具、在玉树以外的殡仪馆火化106具。据悉,玉树地震发生第二天,青海省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即下发了《关于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的规定。马俊德称,除了像回族、撒拉族是按照传统习惯进行土葬以外,对藏族的遇难者主要是通过寺院集中火化进行处理。

灾后重建面临四大困难

针对灾后重建可能面临的困难,青海省副省长张光荣表示,玉树冬季漫长、夏季很短,如果以3年一个周期算,有效的施工时间只有14至15个月,所以时间上面临着严峻挑战。玉树处于西藏、四川的接合部,运输能力弱,结古镇是物资集散地,向外有效的通道分别是214国道和308国道,这两条道路保障整个重建物资运输的需要,压力很大。

重建还会面临建筑成本高的问题。张光荣表示,因为玉树是三江源,为保护生态环境,该地基本上没有砖厂、瓦厂、水泥厂,将来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从西宁和外面运进去,运途长就必然会导致成本高,“一块砖头拉到玉树不低于2元钱。”而结古镇地形狭窄,也很难展开大规模的施工。小水电也给玉树重建带来电力保障弱的难题。更为突出的是资金问题,需要大量的投入。

资源承载力调查正在进行

玉树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重建首先要考虑环保问题。

张光荣表示,青海已经派出了专家组进行调查评估。主要是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灾后生态修复调查评估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估。

同时,青海已着手对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包括垃圾污水处理、土地复垦等重点工作进行安排。

玉树近三成学生复课


综合新华社电 记者从青海省州县教育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4月25日,玉树县有12所学校复课,复课学生5020人,复课学校和复课学生分别占玉树县学校和学生总数的26%和29%。地震造成玉树州165所学校停课。截至4月25日,玉树地震灾区共向青海省内各地转移学生768名。

中国国际救援队完成玉树灾区救援任务,26日返回北京。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由北京军区某工兵团、武警总医院医疗救护队和国家地震局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携带2台救援车、9条搜救犬以及监护仪、监测器等2吨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当天即赶到灾区展开救援。

在连续12天的救援中,60名救援人员徒步往返300余公里,先后对208个搜救点展开搜救,救出7名被埋幸存者。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杨华云)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5 22:48
网易黑龙江省网友 ip:113.8.*.* 2010-04-27 06:53:27 发表
请网易的编辑注意一下用词!要是遇难的人 有你家属!你会用“处理”这个词吗?有错别字看了就看了!用词应该注意一点吧???????????????
顶[45]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浙江省绍兴市网友 ip:220.189.*.* 2010-04-27 07:33:25 发表
关键是小编用了事实上的词语

顶[21]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天津市河东区网友 ip:60.26.*.* 2010-04-27 11:37:29 发表
建议不要用“处理”两字,用“安葬”。
顶[3]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陕西省手机网友 ip:211.137.*.*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0-05-04 09:07:41 发表
处理?你小学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吧?会不会用词?你当那些遗体是什么?什么垃圾编辑?
顶[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 ... 8CBN3J0001124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5 22:51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2-25 23:00 编辑

【案例】转载煽情,造成新闻局部失实,矮化救援官兵
女孩地震后哭求老兵挖遇难母亲照片
来源: 央视新闻 时间:2010-04-23 16:01:26 播放:20073 跟贴 66 条
(原题:一个灾区女孩的心愿)
http://www.tudou.com/v/3I4Ovt8WpL8/&rpid=64350767/v.swf


http://v.news.163.com/video/2010/4/5/F/V641LLQ5F.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5 22:53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2-25 22:54 编辑

女孩叫周梦妍,18岁。从小和父亲外出做生意。地震后,父亲受重伤,母亲遇难,她和小妹相依为命。
“面对坚强的女孩,官兵们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25 22:59
易广东省惠州市网友 ip:218.106.*.* 2010-04-24 08:18:11 发表
什么叫哭求老兵,我还以为官兵不帮她呢?看看官兵们的热情和慷慨与你SB的哭求对比,我无语。要提高点击先得提高素质。
顶[142]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广东省广州市网友 ip:218.107.*.* 2010-04-24 17:14:33 发表
这标题真他妈扯蛋!!!真他妈弱智!!!
顶[49]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山东省潍坊市网友 ip:119.183.*.* 2010-04-25 11:23:14 发表
这个题目确实不恰当,别人看了以为老兵不帮他。用这种方法来吸引网友有点过分。
顶[3]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http://comment.news.163.com/video_news_bbs/641LLQ5F000136D3.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3 10:22
【案例】

云南盈江连续地震致9.74万人受灾 万间房屋受损

2011-01-02 19:28: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5 条

中新网昆明1月2日电 (记者 张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政府2日向媒体通报,本月1日至2日,该县境内连续发生5次地震,截止目前共造成9.74万人受灾,1.04万间房屋受损,无人员伤亡。

据介绍,1日15时31分58秒,盈江县平原镇发生4.6级地震;1日20时58分12秒,平原镇又发生了2.9级地震;次日6时13分44秒,盈江县发生2.5级地震;7时33分34秒,平原镇发生4.8级地震;随后的7时44分30秒,盈江县再次发生3.4级地震。

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截止2011年1月2日18时,地震导致盈江县3.72万户9.74万人受灾,房屋受损6531户1.04万间,其中严重受损1604户,倒塌1间(属盈江农场办公室)。

灾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时成立了灾情监测排查核查组、排除险情组、受灾民众转移安置组、后勤保障组等8个工作组,紧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和对灾情做进一步统计。目前,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完)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丹)

http://news.163.com/11/0102/19/6PDSBQEL00014JB6.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3 10:24
网易四川省成都市网友 ip:210.41.*.* 2011-01-02 21:40:32 发表
眼看要过年了,真够艰苦的。
顶[1]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上海市杨浦区网友 ip:116.235.*.* 2011-01-02 22:00:27 发表
房屋基本没有抗震能力
顶[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3 10:26
【案例】
俄罗斯客机爆炸起火致3死43伤 不排除恐怖袭击2011-01-02 09:3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119 条


核心提示:当地时间1月1日下午,俄罗斯一架搭载了124人的图154型客机在滑行预备起飞的时候爆炸起火。机上至少3人死亡、43人受伤。俄有关部门表示,将把“恐怖袭击”作为飞机事故的原因之一展开调查,但也不排除飞鸟被吸入发动机导致事故,或者发动机本身技术故障等因素。

                                                      
视频说明:俄罗斯客机起飞时起火现场画面公布

新闻图片中心
< 返回 找到
相关图片(共
张)未找到
相关图片










(1/4)
当地时间1月1日,俄罗斯一架载有12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客机1日在苏尔古特市机场发生起火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50多人受伤。图为电视截图照片显示了起火的俄罗斯图-154B型客机。


















<li><a href="#p=6PCR08B100AO0001" hidefocus="true"><img src="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1-02/100x75_6PCR08B100AO0001.JPG" alt="" /></a><h2></h2><p>当地时间1月1日,俄罗斯一架载有12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客机1日在苏尔古特市机场发生起火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50多人受伤。图为电视截图照片显示了起火的俄罗斯图-154B型客机。</p><i title="img"></i><i title="timg"></i></li><li><a href="#p=6PCR0G6C00AO0001" hidefocus="true"><img src="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1-02/100x75_6PCR0G6C00AO0001.JPG" alt="" /></a><h2></h2><p>电视截图照片显示了起火的俄罗斯图-154B型客机。</p><i title="img"></i><i title="timg"></i></li><li><a href="#p=6PCR0AQ900AO0001" hidefocus="true"><img src="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1-02/100x75_6PCR0AQ900AO0001.jpg" alt="" /></a><h2></h2><p>电视截图照片显示的救援现场。</p><i title="img"></i><i title="timg"></i></li><li><a href="#p=6PCR0DC200AO0001" hidefocus="true"><img src="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1-02/100x75_6PCR0DC200AO0001.jpg" alt="" /></a><h2></h2><p>电视截图照片显示了起火的俄罗斯图-154B型客机。</p><i title="img"></i><i title="timg"></i></li>




中新网1月2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俄罗斯一架搭载了124人的图154型客机在滑行预备起飞的时候爆炸起火。
这架客机当时正准备从西伯利亚的苏尔古特飞往莫斯科。机上人员当中至少有3人死亡、43人受伤,其中6人受到了严重的灼伤。
俄罗斯航空公司在去年(2010年)1月,将其属下23架该型客机退役。也是在去年,波兰空军的一架同型客机在俄西部坠毁,包括当时的波兰总统卡钦斯基在内的所有机上人员全部罹难。
另据悉,俄交通、航空等部门已组成跨部门调查委员会已赶往事故现场。有关部门表示,将把“恐怖袭击”作为飞机事故的原因之一展开调查,但也不排除飞鸟被吸入发动机导致事故,或者发动机本身技术故障等因素。俄罗斯侦查委员会乌拉尔侦察局也已介入做刑事调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3 10:28
http://news.163.com/11/0102/09/6PCQG78G00014JB6.html
【视频链接】
http://www.art1.swust.edu.cn:801 ... d=view&aid=1272

网易北京市网友 ip:120.92.*.* 2011-01-02 10:08:17 发表
向遇难者默哀。
顶[13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4 13:08
【案例】
澳大利亚洪灾"史无前例" 昆士兰紧急状态或持续
2011-01-04 10:20: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1 条





中新网1月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澳大利亚内陆洪水开始涌向东北部沿岸,军用直升机赶运粮食和其他救济品到人口只有7万7000人的沿海小镇诺克汉登。当地河流水位猛涨,通往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本的主干公路被切断。
又夺走两条人命
当地警方3日证实,水灾又夺走了两条人命,使得遇难者人数增加至三人。
昆士兰州警察总监道森说,一名男子在开车涉水通过堤道时被洪水冲走,结果不幸溺毙。警方昨天较早时则找到另一名男子的尸体,他在上周六连同渔船被洪水冲走后便下落不明。
紧急状态或持续一个月
道森警告,昆士兰州的紧急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个月,并表示虽然该州一些地区的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已开始进行,但其他地区还将面临更严重的灾情。
受“拉尼娜”天气现象的影响,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在最近两周内暴雨不断,昆士兰州的部分地区灾情相当严重。官方称,该州已有22个镇为洪水所困,而且越来越多城镇因被洪水淹没而逐渐“消失”,迄今有20万名民众被疏散,破坏规模可谓空前。
惨遭半世纪以来最严重洪灾的昆士兰州已形成了一个比德法两国面积总和还大的“內海”,大片畜牧地、果菜园遭殃;超级市场內的食物和瓶装水一早被抢购一空。
水灾情况史无前例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下令发放救济金给灾民,包括提供低息贷款给农民重建家园。她说:“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灾后的重建工作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昆士兰州水灾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需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来应对。”她也告诉记者,水灾所造成的损失可能多达数亿澳元。

气象预测较早时指出,布里斯本以北600公里的诺克汉登镇,接下来的几个月还会继续下雨。预计,洪水水位将在周三达到9.4米的最高点。
据了解,该镇的机场因跑道被淹没而被迫关闭。此外,洪水不但阻断通往该镇的道路,也打断了当地的电力供应。由于灾区有人趁火打劫,警方已调派更多人手加强巡逻。
诺克汉登镇警察副总监斯图沃特说,该镇的水位昨天已达到9米高。他表示,当局将继续利用军用直升机把粮食和其他救济品送往该镇。
镇长卡特尔表示,当地洪水水位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会下降。他说:“我们预计机场还会关闭三个星期。”

http://news.163.com/11/0104/10/6PI2RUEU00014JB6.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8 22:32
【案例】
中国灾难报道国人被坚强 表面歌颂实贬国人麻木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09:1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04月01日
 冰点时评:面对灾难,中国人特别坚强吗?

  先请看两篇报道的节选:

  “30日当天搭乘地铁的人们仍很多,但乘客们大都一言不发,表情肃穆,又显得非常警觉。‘地铁上的气氛非常紧张,听不到任何笑声,人们的脸上也没有一丝笑容。’莫斯科大学生艾丽娜·塔莎托娃说。另一名学生卡特雅·凡科娃说,‘今天坐地铁时,有人的电子表嘟嘟作响,然后我想:天哪,又来了!’”(《新京报》3月31日)

  “3月24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上课。目前,学校师生情绪稳定,教学秩序如常。”(新华社3月25日)

  将两篇报道作如下比较:

  新闻背景:前一篇报道的新闻背景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地铁站和文化公园地铁站3月29日上午接连发生自杀式爆炸事件,已造成至少38人死亡、64人受伤。俄罗斯情报机构初步调查显示,制造这两起爆炸袭击的是两名来自北高加索地区的女“人弹”。后一篇报道的新闻背景是,3月23日早上7点24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重大凶杀案,55秒内13名小学生被杀,其中当场死亡3人,送医院救治10人。制造这起惨案的凶手是一名医生。

  时间:都是惨案发生的第二天。

  人物:前一篇报道中的人物是乘客,多数是大人。后一篇报道中的人物是师生,多数是小学生。

  节选部分的要点:前者强调乘客们感到紧张,非常紧张,后者强调师生们情绪稳定。

  结论:中国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超过了俄罗斯的大人。显然,中国人比俄罗斯人坚强。

  写到这儿,又想到几天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说了大意如下的话:一天,他看中央电视台四频道的节目,内容是台湾地区的物价上涨了4.5%,台湾人说,活不下去了。随后,他转到一频道,巧得很,也恰好在说物价问题,说大陆物价上涨了6%,而几个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说,对于物价上涨他们能够承受。由此,我进一步得出结论:不仅中国人比外国人坚强,而且中国大陆人比台湾人也来得坚强。

  果真如此吗?我们再看看南平事件发生后的一些报道:“由南平市35名心理咨询老师组成的南平实验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心理干预小组已经成立。福建师范大学15名心理学老师、福建医科大学6名心理学老师也来到了学校,共同为实验小学师生开展心理辅导。”这段话说明南平小学的学生们情绪还没有稳定,他们需要心理救治,他们并不是“坚强如铁”。

  同样,物价上涨6%,大陆人会都能够承受吗?恐怕未必。至少一个月拿千把元退休金的退休职工难以承受,下岗工人难以承受,生活困难的家庭难以承受。

  我不明白记者为什么总要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大陆人说得如此“坚强”,好像无论是发生大地震,发生特大事故,发生群体性事件,他们都能平静如水。或许在记者看来,这是在歌颂中国人,而在我看来,这是在贬低中国人,表面上在夸中国人坚强,实际上在说中国人麻木。


http://comment2.news.sohu.com/default/comments.shtml?t=271251964


貌似现在的中国人都走进了“被”时代!


搜狐北京网友        138056872        2010-04-01 08:48:31
在记者看来,这是在歌颂中国人,而在我看来,这是在贬低中国人,表面上在夸中国人坚强,实际上在说中国人麻木。
快速回复查看回帖顶(4900)说的太好了
支持你的观点
太有道理了,服你了
说的不对
不支持你的观点
没有道理了,服你了

搜狐社区: 12梦        138055355        2010-04-01 08:13:42
顶,您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再补充一条:不管遇到多么大的灾难,哪怕是地球爆炸,到最后都是我们赢。



麻木搜狐社区: 孤影常游        138060336        2010-04-01 09:54:17
坚强是为了尊严,麻木是为了更有尊严。

麻木搜狐社区: 寻找侠客        138060198        2010-04-01 09:51:25
粉饰太平,已成为一种宣传惯性思维,连遭遇灾难都要掩饰,真是丧失自我的悲哀。


来自

Re:中国灾难报道国人被坚强 表面歌颂实贬国人麻木

搜狐社区: lky7605        138059892        2010-04-01 09:44:43
非常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真的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多为民众说话,少讲些官话套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4 10:39
【案例】
巴西东南部洪灾泥石流已致482人丧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10:01  中国新闻网


巴西里约多地区房屋被冲垮,道路被淹没。


巴西里约山区连日豪雨。

  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巴西东南部几十年不遇的洪水和泥石流已持续数日,到13日已经造成至少482人死亡,而且这个数字很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里约热内卢北部Serrana山区从周二夜间起连降暴雨。相当于一个月的降雨量当头浇下,在24小时内导致泥石流冲进村庄,河水泛滥决堤。
  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勒索波里斯市(Teresopolis)市长马瑞(Jorge Mario)称“有些地区看上去就像发生了地震,” 当地已报告有200多人死亡,另外几十人也生还无望。
  “死亡人数还会大幅上升,因为很多人被埋在下面,而救援人员无法接近,”马瑞说,并称当地已经有三个街区完全被洪水摧毁。
  而天气预报称暴雨还会持续,使得救援工作更加艰难,同时进一步增加了泥石流的风险。
  在特勒索波里斯和周围的市镇,所有人的房屋—不论穷人的还是富人的—都被洪水席卷而去,经济损失可能达到几十亿美元。但是首当其冲受害的还是更为贫困的农村地区,当地的房子都没有经过正式的建造许可。
  洪灾并没有影响巴西的农产品出口—大豆、甘蔗、柑橘和咖啡—但却可能引起当地食品价格飞涨,因为小小的Serrana山区是里约热内卢地区主要的果蔬供应地。
  救援人员一直试图把居民从滚滚洪水中拉出来,并搜寻废墟寻找生还者,但是他们更多见到的还是尸体。当一名6个月大的婴儿从一所房子中成功救出时,当地居民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一名妇女在冲垮的房屋中紧紧抱着她的小狗。人们从附近屋顶扔给她绳子,她最终被拉到安全地带,但不得不松手放弃了她的小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4 10:39
http://news.sina.com.cn/w/p/2011-01-14/10012181539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5 10:33
【案例】灾难原因解释的伦理问题
佛山地陷3000平米 政府称系居民建房钻穿溶洞
2011-01-14 19:04:04 来源: 新华网(广州) 跟贴 26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13日下午,广东佛山市高明区地陷3000平方米。14日,高明区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称,居民在新建房时钻桩钻穿了岩溶,引发了地下水震动。由于两处地下溶洞连通在一起,于是在两处地块上发生了地陷。


图:新京报  郭继江 摄
13日下午,广东佛山市高明区富湾安华路突然发生地陷,先是一栋两层高的楼房倾斜(右图),紧接着一段二三十米长的两车道路面完全塌陷下去,整条路被隔断(左图)。据高明区政府通报,地陷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事故造成周围大面积停电,100多人疏散。
新华网广州1月14日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富湾圩两处地块发生地陷,受影响的地陷面积约3000平方米。记者14日从高明区委宣传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已初步查明,地陷是居民新建房钻桩时岩溶塌陷引发的事故。
13日15时30分许,高明区位于富湾市场后面的两处地块发生地陷,事故造成附近地区大面积停水停电。高明区委宣传部表示,截至14日下午,工作人员仍在对附近地基进行检测,供电供水系统处于抢修当中,当晚有望恢复供电。在附近居住的100多名群众已被疏散。
据地质专家检测,13日17时至19时左右地陷较为明显,14日11时到15时左右,地陷附近区域趋向稳定,地陷面积没有扩大,观察工作可能要持续一星期。
记者在现场看到,地陷发生的道路两侧建有五六栋居民住宅楼,楼后是大片农田。一处地陷的是3层高的住宅楼,另一处是与其相距80米左右的一段道路。住宅楼一侧倾斜塌陷,附近有砖头瓦片等施工迹象。道路有二三十米塌陷,塌陷后形成了一个大水坑,旁边的绿树倒在水坑里,整条道路被隔为两段。


经地质专家调查初步分析,地陷事故是一起人为 引发的小型岩溶地面塌陷。佛山市地质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张宗胜说,地陷事故发生地是岩溶发育区,居民在新建房时钻桩钻穿了岩溶,引发了地下水震动。由于两处地下溶洞连通在一起,于是在两处地块上发生了地陷。据高明区委宣传部介绍,地陷发生地富湾圩原本是乡镇,去年调整行政区划后归属富湾江湾居委会。新建住宅有合格的报建审批手续,业主方请勘察单位勘察过。张宗胜认为,业主施工的桩形不存在问题,但岩溶地区打桩要“一空一桩”,当时可能勘察不够详细,地下有盲区没被及时发现。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教授告诉记者,广东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地区属于岩溶地区,大型住宅区、高速公路等重要项目工程必须按照规定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才能动工,但对农民宅基地自建房没有作出规定。随着自建房越建越高、越建越好,建议居民建房前向专家咨询地质情况。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毛一竹)
http://news.163.com/11/0114/19/6QCNHJUJ00014JB5.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5 10:34
网易四川省雅安市网友 ip:125.67.*.* 2011-01-14 19:23:46 发表
我不得不佩服广东的居民都是钻洞的好手,一下就能把岩溶钻透。沙发
顶[16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山东省日照市网友 ip:119.185.*.* 2011-01-15 08:08:08 发表
洞里有只神兽叫河蟹
顶[68]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河北省保定市网友 [令狐锋]: [加关注] 2011-01-15 07:03:56 发表
地球要替你们强拆了,拆迁队的大爷们辛苦啦,坐着喝茶吧
顶[56]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网友 ip:121.56.*.* 2011-01-14 21:50:02 发表
让他们找金矿吧
顶[45]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网友 [飞甴曱]: [加关注] 2011-01-15 08:35:06 发表
居民建房打洞真深!
顶[26]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北京市网友 ip:61.135.*.* 2011-01-15 08:19:28 发表
我们的宣传部是全能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它来宣布。
顶[23]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江苏省无锡市网友 ip:117.85.*.* 2011-01-15 08:59:03 发表
哈哈,居民房的桩打得真深,金茂大厦的桩是不是在巴西?
顶[16]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上海市浦东新区网友 ip:114.92.*.* 2011-01-15 10:18:28 发表
居民盖房 打地基 把溶洞打穿了 你相信么?我是不信。如果真是的话,看来这个楼房可抗20级地震
顶[1]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网友 ip:59.38.*.* 2011-01-15 10:06:44 发表
能地陷、房价还高
顶[1]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山东省烟台市网友 ip:60.212.*.* 2011-01-15 10:05:16 发表
给点真相吧。
顶[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5 10:37
【案例】
印度发生重大踩踏事故已致100死数十伤
2011-01-15 07:17: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120 条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月15日电 14日晚间,印度西南喀拉拉邦发生重大踩踏事件,至少造成100人死亡和数十人受伤。事发前,当地印度教徒正在庆祝宗教节日。印度警方表示,由于许多重伤员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因此死亡人数有可能继续上升。


目击者对美联社记者称,当数千人在喀拉拉邦伊杜基地区一座山顶庙宇参加完宗教活动后,沿着一条狭窄的森林小路返回时。一辆吉普车从人群中强行通过时突然翻车,惊慌失措的人群立即开始四散奔逃,结果引发本次严重踩踏事故。
知情人士介绍,印度境内寺庙在举行各类节日庆典时往往要吸引成千上万的信众前往参加。这些人拥挤在狭小的空间内,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今年3月,有63名印度人在一次踩踏事件中遇难。2008年,也曾有约150人在一次踩踏事故中丧生。
据悉,由于事发地道路崎岖,本次事故的救援工作一度受阻。
14日是本次为期两个月的宗教节日最后一天,当天共有15万人前往山顶朝拜。
(本文来源:人民网 作者:高轶军)

http://news.163.com/11/0115/07/6QE1I5AO00014JB6.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5 10:39
网易澳大利亚网友 [艹妮嘛]: [加关注] 2011-01-15 08:43:54 发表
网易江苏省苏州市网友 [qq168-01] 的原贴: 1
发现国外好多踩蹋事故都发生在搞什么宗教活动时!!!老外真SB信上帝还不如信自己!!!

有信仰的国度会造成一部分人杯具
没有信仰的国度就是个集体的杯具

顶[139]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江苏省苏州市网友 [东山小]: [加关注] 2011-01-15 10:33:43 发表
肉体拜神本是祈福,不料酿成惨剧;思想上拜神肉体上安全,实际上杀人不见血,比踩踏更可怕。
顶[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四川省手机网友 ip:117.136.*.*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1-01-15 10:29:55 发表
为什么我们的主流媒体都是报道国外的复明消息,国内基本都是一片大好。
顶[0]回复收藏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5 16:31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15 16:38 编辑

【案例】踩踏、洪灾
[media=x,500,375,1][/media]
http://bugu.cntv.cn/news/now/xinwen30fen/classpage/video/20110115/100506.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5 16:35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16 10:50 编辑

这是本网新闻聚焦转载的这个《新闻30分》(2011年1月15日)的视频链接:http://www.art1.swust.edu.cn:8012/portal.php?mod=view&aid=1330

印度踩踏夺命百条
2011-01-16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14日晚发生严重踩踏事件。印度媒体报道,大约104人死亡,超过100人受伤。事件原因可能是一辆汽车撞入人群引发恐慌所致。伤亡人数可能进一步上升。P06 http://wccdaily.scol.com.cn/epaper/hxdsb/html/2011-01/16/content_282859.htm华西都市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6 10:25
【案例】
全球多地发生极端天气造成农产品大幅减产
2011-01-16 03:07:00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跟贴 3 条 手机看新闻

华北、黄淮初现旱情。中新社图
经济学家预测部分地区或发粮食危机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恶化中国通胀

近日澳大利亚东部暴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洪灾,英国有气象专家表示,拉尼娜现象是造成澳大利亚东海岸降雨多于常年水平的原因。

目前气候异常又有向中国蔓延的趋势,尽管这一次极端天气表现为洪涝的反面干旱。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表示,目前该省干旱标准已超过50年一遇。去年9月23日起至今,山东除半岛东北部以外120多天无有效降雨。
“拉尼娜”现象正在全球各地肆虐,受此影响近期全球多处暴发极端暴雨和洪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遭受50年不遇的水灾,煤和原料出口航运受重创;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地区塞拉纳持续雨灾,可能继续推高当地大宗商品原料价格。世界银行日前发出警告称,“如果全球食品价格随着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一些地区可能重演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情景。”
极端天气蔓延:
多国洪灾肆虐 我国出现旱情
专家指出,通常海洋深处温度较低的海水上升并聚积在南美洲沿海附近,东北信风推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冷海水沿着赤道向澳大利亚前进。在前进过程中,冷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变暖,在暖湿气流的作用下,在澳大利亚太平洋沿岸形成大量降雨云团。由于气压差较大,东北信风也更加强劲,将温暖、潮湿的气流推送到澳大利亚沿海,因此降雨云团面积更大,给澳大利亚东海岸带来更多降雨。
中国在2010年也先后遭遇了干旱和洪涝灾害。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分析原因时提到,去年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转换十分异常。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十天,华北、黄淮气象干旱区仍无明显降水过程,旱情将持续。未来一段时间旱情的发展,将决定干旱对今年粮食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洪灾封锁澳港口:
进口煤炭铁矿石价格预计狂涨
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一大煤炭出口国,昆士兰州则拥有澳大利亚40%的煤炭储量。能源资讯公司分析师预测此次洪灾能将焦煤价格推升至历史纪录的每吨400美元。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煤炭进口国 ,因此澳大利亚洪灾造成的煤炭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量下滑。此外, 哥伦比亚、南非、俄罗斯和印尼的天气问题也损及煤炭运输。澳大利亚的焦煤价格上涨不仅给发达国家也给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影响。
目前受洪灾等极端天气影响的巴西与澳大利亚地区都是铁矿石生产大国。世界第三大铁矿石矿业公司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网站14日宣布,暴雨已经导致通往布里斯班的公路与铁路中断,布里斯班港口也被迫关闭。
国际投行高盛近日上调了2011年出售给中国的铁矿石现货平均价格,从每吨135美元涨至146美元,原因是“中国市场铁矿石需求持续保持旺盛状态”。
粮食问题严峻
农产品大幅减产或现粮荒
与带给煤炭业和铁矿石的短期影响相比,洪灾带来的粮食问题将更为严峻。1月和2月通常是澳大利亚小麦收割的季节,大量的雨水将造成小麦的减产,2010年,澳大利亚小麦产量是2250万公吨,其中1450万公吨用于出口,大约占全球市场小麦出口份额的11%。据预测,洪水将造成澳大利亚小麦减产一半。除小麦外,水果和白糖的产量也将减少。
同时,玉米期货合约价格较去年6月份的低点涨94%,大豆和小麦价格增幅分别为51%和80%。 根据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2010年12月达到了215,为近20年来的最高点。
近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升,主要由食用油、谷物、糖和肉类价格的上涨带动,这些食品的价格还可能继续上升。世界银行日前发出警告称,“如果全球食品价格随着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一些地区可能重演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情景。”
可能恶化中国通胀:


但暂不构成“输入性通胀
针对近期全球各地自然灾害对我国目前通胀形势造成的潜在影响,记者了解到,上述地区的极端天气已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但暂时并不构成对我国商品价格直接的“输入性通胀”。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恶化中国通胀。”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建议,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并用来收紧货币政策;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降低经济增速。兴业银行报告也预计,今年我国CPI将在5%~6%。
本报记者王亮、叶卡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6 10:26
网易四川省内江市网友 [dadahaoren]: [加关注] 2011-01-16 06:49:03 发表
只要全民炒房,什么都可以迎刃而解。
顶[4]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http://news.163.com/11/0116/03/6QG5KK9U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6 10:42
【案例】
民政部:2010年全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

2011-01-16 02:35: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跟贴 10 条

核心提示:民政部称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与近20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高出10.7%,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高出近1倍,直接经济损失高出1.2倍。综合比较历年灾情指标,2010年是近20年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个重灾年份。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近日从民政部获悉: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7844人,紧急转移安置1858.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3.3万间,损坏房屋670.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据介绍,与近20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高出10.7%,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高出近1倍,直接经济损失高出1.2倍。综合比较历年灾情指标,2010年是近20年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个重灾年份,其中青海、甘肃、云南、四川、陕西、吉林、新疆、江西、湖南、贵州等省(自治区)灾情较为严重。

近日,民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统计局、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保监会、海洋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对2010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全面会商和核定。


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灾害频繁,重大自然灾害连发;灾害种类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洪水、旱灾、地震和地质灾害影响突出;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城市受灾严重,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贫困地区受灾面广,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难度大;居民住房和公共设施大量损毁,安置重建任务繁重等。据统计,2010年全年因灾倒塌房屋数量位列近10年来第三位。倒塌房屋多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丘陵区,群众自救能力弱,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

从各灾种影响情况看,洪涝(含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旱灾次之。从受灾区域情况看,西部地区灾情指标均高于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受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特大灾害的影响。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潘跃)  
http://news.163.com/11/0116/02/6QG3O4AD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6 10:44
网易四川省南充市网友 [xjlai.888] 的原贴: 1
哭穷了。呼吁大家千万别捐钱。这点对他们来说是小钱。沪杭磁悬浮上千亿,只为了节约10分钟,上海世博会,花了400亿。你们想想就明白了。根本不缺我们屁民这点钱!

网易广东省深圳市网友 [菠萝派砖家组]: [加关注] 2011-01-16 04:10:20 发表
吃喝一年要九千亿!!
顶[23]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山东省威海市网友 ip:222.135.*.* 2011-01-16 06:36:11 发表
天灾是自然规律,人灾才是最可怕的!
顶[11]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上海市浦东新区网友 ip:116.226.*.* 2011-01-16 10:37:35 发表
强拆民房,暴力抢夺甚至打砸抢,还说是为了公共利益!!!!!!
2010年为了公共利益抢夺老百姓土地卖地得钱2700000000000!!!!!!!
这笔钱居然不知道上哪去了?!!!!!!!
笑话!!!!!!!!!!!!
顶[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浙江省杭州市网友 [cptv]: [加关注] 2011-01-16 10:37:12 发表
腐败之祸远祸于天灾!
顶[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6 10:45
【案例】
突尼斯总统流亡未平息动乱 监狱火灾致42死

2011-01-15 22:23:0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跟贴 0 条

核心提示:突尼斯局势今天陷入动乱之中,骚乱已迫使突尼斯总统本-阿里逃离,数十名监狱犯人在监狱火灾中丧生,抢劫者洗劫商店并焚烧了市内的一主要火车站,首都街头传来枪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宋华报道 据美联社1月15日报道,突尼斯局势今天陷入动乱之中,骚乱已迫使突尼斯总统本-阿里逃离,数十名监狱犯人在监狱火灾中丧生,抢劫者洗劫商店并焚烧了市内的一主要火车站,首都街头传来枪声。

突尼斯的权力在二十四小时内再次易手,本-阿里总统14日已离开突尼斯逃往沙特。突尼斯宪法法院院长今天宣布,本-阿里已永久离任,而不是临时离任。他拒绝让总理来接管权力。议会下议院议长福阿德-迈巴扎转而代理总统职务,他有两个月的时间来组织新的选举。

对腐败和就业机会缺乏的愤怒引发了持续一个月的抗议示威活动,但本-阿里的下台并没有使骚乱被平息,本-阿里的下台是示威者的主要要求之一。尽管抗议示威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和平的,但在本-阿里离开后,骚乱者焚烧了突尼斯的一主要火车站,并洗劫了商店。


验尸官塔里克-迈格希尔比15日对美联社称,42人在突尼斯地中海沿海旅游胜地莫纳斯提尔一间监狱的火灾中丧生,火灾发生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目击者称另一间在马迪亚的监狱也发生了火灾,但目前还不清楚死亡人数。

首都突尼斯市街头今天能听到零星枪声,市外的一间巨大的超市遭到抢劫者的洗劫和焚烧。军人向洗劫者鸣枪示警,但没有收到什么效果。一位美联社摄影师看到士兵采取了干预措施,以试图制止抢劫者洗劫这家位于阿里亚娜地区的超市。超市冒出浓烟。阿里亚娜地区位于首都以北30公里。主要市场附近的商店也遭到洗劫。

一架直升机在首都上空低空盘旋,显然是在侦察发生火灾或者洗劫事件的地点。
公共电视台TV7播出了位于首都郊区的工人阶层居民区居民打来的电话,称挥舞匕首的歹徒对他们的房屋发动了攻击。
数千名游客已从突尼斯的海滩、沙漠景观和历史古迹撤离。突尼斯的空域今天已重新开放,但一些航班被取消,另外一些航班被推迟。旅游运营商托马斯库克的德国分公司14日已将200名游客运回国内,但仍有1800人等待乘飞机回国。


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的皇宫今天证实,本-阿里和他的家人已抵达沙特,称沙特欢迎本-阿里,希望和平和安全后其能重返突尼斯。沙特官方没有宣布本-阿里目前居住地点的消息,但一位消息人士称,阿里居住在距吉达以南500公里的艾卜哈。沙特把本-阿里安置在艾卜哈是为了防止引发居住在吉达的突尼斯人的抗议示威活动。
当本-阿里在执政23年后离开后,突尼斯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短暂接管了权力,人们还抱有本-阿里可能会重返突尼斯的含混印象。但宪法委员会主席今天称,本-阿里已永久卸任,议长迈巴扎有60天的时间来组织选举。


http://news.163.com/11/0115/22/6QFLHIV200014JB6.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6 18:33
【案例】
灾时报喜和表功很无耻




黎明 于 2011/2/5 11:02:4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黎明


大年三十夜,我发了两条微博。第一条说“不看春晚的都是高智力的人”,对此网友认同者居多;零点发出的另一条微博,就招来了骂声。招骂的话是这样说的:“不放鞭炮烟花的是文化水准较高且有情调的人;越是没文化和生活单调就越喜欢噪音、火光,把那当文化生活”。挨骂后只过了几分钟,网友就发出了“沈阳万鑫大火”的消息。

又是烟花惹的祸。迟于网民播报的正式报道出来了,证实东北第一高楼五星级的皇朝万鑫酒店3日零时13分发生大火。中广网记者称凌晨1点多赶到现场的时候,南边152米高的B座公寓已经全部燃烧……由于现场当时火势非常猛,而且云梯车的高压水枪只能喷射到50-60米的高度,也就是十层左右,再往上的火势根本无法控制了,只能看着其燃烧。

而沈阳的官员唱了一曲颂歌。“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公安厅的正确领导下,在临场省、市领导的科学决策、正确指挥下,经过消防官兵、公安民警的全力扑救,于239时许成功将火灾扑灭,使损失降到了最低,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连体的三座楼没烧完,只烧了两座,又没听说死了人,不失时机地急忙汇报自己立下的这一大功劳,似乎他们觉得这样才算正确决策和有效传播。

他们是真的想不到“责任”、“追查”等要害字眼吗?不是。沈阳官方发布的信息,正是紧紧围绕了“责任”这一主题。他们刻意强调的是这个意思:这次火灾事故我们没有过错、没有责任——不仅如此,并且,我们有功,我们是功臣。

官方说“使损失降到了最低”,这是胡话。这话有个暗含的前提,即他们早就知道“应该的损失”是多大,很清楚“正常情况”下的损失是什么样子。遭了大灾,损失尚未统计,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已有多大损失,却能够当场认定“损失最小”,这只能说明认定者不讲道理,他们的逻辑是:无论遭受什么损失,总之都是“最小损失”。

本该有更大、极大的损失,而通过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正确指挥,“应有的”大损失成了目前的“损失最小最小最小”——随着这种歪理邪说的出笼,过错和责任就这样转变为功劳,灾时倒成了官员立功、表功的“大好时机”。

虽则许多人怀疑“没有人员伤亡”的说法,但我想这说法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除夕夜零时许不似往常,此时入睡的人寥寥无几,况且火灾现场正有盛大的烟花怒放场面,正在观赏的人们也能清楚地看到火情和险情,这样,在楼上坐以待毙的情况就鲜能发生了。

但官方将“无伤亡”作为自己的大功劳,这表现很不要脸。这里的“无伤亡”出于庆幸因素,是现场临险人员及时自救的结果,和领导行为没什么关系。要是等着省、市各位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自指挥,好多人早就烧成了灰。领导们并没从现场救出谁来,贪天之功、贪人之功的干劲未免太大了些。

按现行规章,举办焰火晚会、元宵灯会等活动要经审批,对未经审批擅自举办的,要坚决予以制止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即便对审批过的活动,发现隐患而未制止,或者事前发现不了隐患,这都是要追究责任的。按“谁主办、谁负责”原则,对主办方固然要追究,同时还需追究的是,谁审批的沈阳万鑫的这次烟花燃放活动?或者,谁没审批、谁默认了这次活动?

沈阳的楼盖到了219米,消防喷水只能达50-60米,而高层建筑还用了易燃材料作外壁,这就使最豪华最高端的标志式建筑也极不安全。这种城市建设的指挥方略谈不上正确高明,万鑫大火点明了城市管理者的愚蠢,这时你表什么功?

沈阳的烟花爆竹肆意燃放已久,大小商家、单位点炮弄火以求“彩头”早成恶习,此次万鑫之祸乃长期管理松弛、民间社会恶俗泛滥之结果,失职的监管者有什么功劳可陈?

公众早有经验,知道官员在灾时的表功喜报另有不良用心,那就是用来证明“领导有功、小民有罪”。这次抓几个“操作者”顶罪呢?哪几位民工要倒霉?让我们睁大眼睛围观他们将要干什么。

引述万鑫的雷人广告片段:小女孩:妈妈,去皇朝万鑫大厦都要穿新衣服吗?妈妈:是的,在皇朝万鑫住的都是尊贵的人!小女孩:那我们也去皇朝万鑫大厦去住吧!妈妈:努力吧,孩子!

灾时的喜报和表功很无耻——这道理应该成为官员常识、行政常识。努力吧,官员!即便是人民的最蠢的儿子,也该明白在公众面前裸奔并不尊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6 18:34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6820822

灾时的喜报和表功很无耻——但也是常态

沈阳的楼盖到了219米,消防喷水只能达50-60米,而高层建筑还用了易燃材料作外壁,这就使最豪华最高端的标志式建筑也极不安全。这种城市建设的指挥方略谈不上正确高明,万鑫大火点明了城市管理者的愚蠢,这时你表什么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12 11:52
【案例】
智利发生里氏6.8级地震 首都圣地亚哥有震感2011-02-12 05:20:08 来源: 新华网(广州) 跟贴 13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利比奥比奥近海格林尼治时间11日20时05分(北京时间12日4时05分),发生里氏6.8级地震。首都圣地亚哥有震感并给当地居民带来恐慌,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新华网圣地亚哥2月11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智利比奥比奥近海格林尼治时间11日20时05分(北京时间12日4时05分),发生里氏6.8级地震。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报告,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智利康塞普西翁以北45公里处,震源深度28公里。
地震发生后,康塞普西翁市和首都圣地亚哥均有震感并给当地居民带来恐慌。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先前曾报告此次地震震级为里氏7.0级,后修正为里氏6.8级。
去年2月27日,康塞普西翁及其周边地区曾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并触发海啸,造成大约500人死亡。
(本文来源:新华网 )

http://news.163.com/11/0212/05/6SLTTUF400014JB5.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23 21:22
【案例】
新西兰强震被困废墟女子致电电视台描述灾难

2011年02月23日11:04  环球时报
救援人员爬上废墟搜寻幸存者。

被困者获救后在废墟旁休息。

救援人员向废墟内喷水。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宋华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3日报道,新西兰的克赖斯特彻奇市22日发生里氏6.3级强震,大量建筑倒塌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一名被困在废墟中的女子通过手机与电视台取得联系,称她没有食物和饮用水,身上也正在流血,甚至连地面都被鲜血染湿了。

视频:新西兰地震一名男子被困22小时成功获救 来源:CCTV新闻频道   新西兰地震救援人员称,目前大约有30余人被困在市中心的派恩-古尔德公司大楼内,街头摆放着至少75具遇难者遗体,但估计至少有200至300人在地震中遇难。在此次强烈地震中,派恩-古尔德公司的办公大楼几乎完全坍塌,该公司员工安勒-沃丝就是被困者之一。安勒-沃丝用手机拨通了新西兰第七电视频道的热线电话,称她现在的状况非常糟糕,而且她无法看见身边的其他同事,但是她知道这些同事是被困在了大楼的另外一侧。
  安勒-沃丝说:“我对他们的情况一无所知,但是我一直能听见他们呼救的声音。我现在坐在一张办公桌的下面,屋顶坍塌了下来并压住了桌子。我没有任何食物或者水。我知道我在流血,我能感觉到地面上都被血染湿了。我看不见。我想他们(救援人员)应该知道我被困在哪里。我一直在敲打并且呼救。”安勒-沃丝还说,她的朋友和家人在地震发生后不停地给她打电话,给她带来鼓励和安慰,救援人员也在加紧清除倒塌的废墟。
  在此之前,安勒-沃丝还曾拨通了TV3广播电台的热线电话。安勒-沃丝对电台的记者们说:“地震发生后,我曾给我的孩子们打电话道别。这一切真是太可怕了。我的女儿不停地大哭,我也在失声痛哭。这个时候,你需要告诉他们你爱他们,不是这样吗?”
  新西兰警方负责人罗塞尔-吉布森说:“街头散乱摆放着遇难者的遗体。有些遇难者被困在车中,然后被倒塌的建筑物砸中,他们显然已经不再是我们救援的重点。我们的重点转向那些活着的受困者。我们正在从那些倒塌建筑物中搜寻声音。总理说有65个人遇难,但我认为遇难者人数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搜救过程中,救援人员发现克莱斯特彻奇电视台大楼下有至少15名幸存者,但当他们向废墟中的被困者递送食物和饮用水时,却发现所有15名被困者幸存者已经全部因窒息而死亡了。
  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画面和媒体公布的照片显示,克莱斯特彻奇市的大量建筑坍塌或者严重受损,地面出现裂缝,路面出现凸起,部分建筑起火,街上烟尘弥漫。一些满脸是血的民众从建筑内匆忙逃出,多辆行进中的公交车或停靠的汽车被倒塌的建筑物砸中。市中心的一座教堂塔尖也出现坍塌,它此前是克莱斯特彻奇市的标志性建筑。强震发生时,克莱斯特彻奇市市长帕克正在市议会办公楼顶层开会,他突然被震倒在地。帕克随后通过媒体呼吁市民向郊外撤离,他还形容震后城市犹如满是废墟的战区。电视台画面显示,一位中年妇女看着一幢坍塌建筑物掩面哭泣,一位老妇则在一旁轻拍她的背安慰她。还有不少民众帮助救援人员用担架运送伤员。
  强烈地震致使当地不少电话线路中断,政府建议人们尽量减少使用手机寻找亲友,以避免与救援人员发生信号拥塞。一些人建立一家名为“克赖斯特彻奇2011年2月地震寻人”的网站。网民既可以在网站上查询亲友名字,也可以输入自己了解的人员信息,供他人查询。奥克兰大学学生联盟成员走上街头,呼吁奥克兰市民为震区捐款。一名消防部门发言人说:“这次地震严重得多,也许强度并不大,但损失更多,大量人员受困。”
  克莱斯特彻奇市是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也是新西兰除奥克兰以外、来往世界各地的第二大门户城市。该市随处可见19世纪的典雅建筑,城内艺术文化气息浓厚,经常举办户外音乐会、美食节等活动。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发,每年记录超过1.4万次地震,大约20次震级超过里氏5.0级。去年9月,克赖斯特彻奇附近曾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财产损失,所幸无人死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23 21:22
http://news.sina.com.cn/w/2011-02-23/110422000859.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23 21:24
【案例】
江苏无锡化工厂发生爆炸 现场仍在排放有毒气体

  2011年02月23日19: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无锡2月23日电:(记者 洪晓红 孙权)今天下午2时左右,无锡新区后宅街道全立化工有限公司某化工厂发生爆炸,引发现场浓烟滚滚,目前无人员伤亡,火势已得到控制。
  知情人称,火灾发生时该厂区连续多次发出爆炸声,并导致周边住宅全部断电。爆炸现场周边居民描述,事发现场先后有两个着火点,其中第一起火点在工厂内,当时焊接工人焊接的火花不小心溅出,使摆放在工厂内的化工原料遇火燃烧,火势蔓延至该工厂通往内河的污水排放口后,再次燃起第二个火点,第一火点的大火在消防车赶到后迅速扑灭,第二火点的大火沿河而起,将一座小桥烧毁。
  据了解,发生爆炸的工厂生产化妆品,事发时燃烧的物质为化妆品原料硅油。周边居民对记者表示,目前现场还在排放因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当地居民均以湿毛巾捂住口鼻。
  目前,无锡市消防、安监等部门已火速赶至现场进行处理,空气质量检测正同步进行中,具体事故原因仍在调查。(完)
  无锡化工厂发生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23 21:24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23/191522002881.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25 10:32
【案例】
日本青年新西兰地震中锯腿获救(图)
2011-02-25 09:08: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3 条  



中新网2月25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基督城地震发生当夜,在倒塌的新西兰电视大厦废墟中被救出的日本富山市外国语专门学校学生奥田建一(19岁),在被切断右脚后,于24日在当地医院里接收了日本媒体的采访,并讲述了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和自己被救的经过。 奥田说,22日中午时分,他正在和同学一起在电视大厦4楼的咖啡吧里吃三明治。突然大楼摇晃了起来,而且摇得越来越强烈。他刚刚和同学说了一句“不妙啊”,楼就塌了下来,自己好像被扔进了地狱。等自己缓过神来时,感觉到周围是一片漆黑,而且右脚被什么东西夹住,疼痛难受,呼吸也十分的困难。只听到周围有人喊“救命”、“我没法呼吸了”,但是,有的人的声音渐渐的变弱。

奥田在这个时候,摸出手机给远在日本富山市家中的哥哥打了电话求救。奥田的哥哥马上联系了当地的警察和外务省。过了10个小时,新西兰当地的警察接到上司的通知,打电话到奥田的手机上和他联系。由于奥田英语水平较差,无法说清。和他一起遭难的富山市外国语专门学校的女老师龟游知子(43岁)接过电话,向警察报告了自己的方位和现场情况。不一会儿,警察救援队就赶到电视大厦的废墟现场展开营救。由于奥田的一只脚被水泥柱子夹住,无法动弹。在警察的劝说他,这位19岁的小伙毅然接收了当场锯断右脚的决定。在现场的医生立即为他施行麻醉,并为他施行了断脚手术。
今天,在当地医院里治疗的奥田,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是“活着出来已经十分感激”。他要求记者带一句话给家人:“我还活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25 10:32
http://news.163.com/11/0225/09/6TNQVU3I00014JB6.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26 10:25
【案例】
新西兰地震已致113人遇难 搜救接近结束
2011-02-26 05:02:48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跟贴 14 条


核心提示:新西兰地震死亡人数已升至113人,另有另有228人失踪。救援人员预计,遇难者可能超过300人。新西兰外交部长默里·麦卡利25日承认,随着时间流逝,克赖斯特彻奇市地震搜救工作“接近结束”。该地当天下雨,加大了搜救难度。

中国救援队25日下午抵达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
刘宏玲幸运地死里逃生。
新西兰地震致死人数25日升至113人,另有228人失踪。救援人员预计,遇难者可能超过300人。
目前,克赖斯特彻奇75%的电力供应恢复,50%的地区恢复供水,电话线和手机通信逐渐恢复正常,机场航班起降繁忙。
据新华社电 新西兰外交部长默里·麦卡利25日承认,随着时间流逝,克赖斯特彻奇市地震搜救工作“接近结束”。克赖斯特彻奇当天下雨,加大搜救难度。
电视大楼恐无人生还
麦卡利说:“专注于搜救的阶段即将结束,不过仍存在(发现生还者的)希望。”
警方说,113名遇难者遗体停放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太平间,228人仍然下落不明。
截至25日,搜救范围覆盖市中心90%的区域,搜救人员疲惫不堪。下雨令受损建筑物结构更加不稳,加大搜救难度和风险。市长鲍勃·帕克说,找到生还者希望渺茫。他提醒人们做好心理准备,“(遇难人数)今后24小时至48小时将大幅上升”。
救援人员估计,克赖斯特彻奇地标建筑大教堂严重受损,估计掩埋22人。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废墟下掩埋着大约120人,包括不少外国留学生。
救援人员估计,不太可能在这两处废墟中再找到幸存者。
牧师彼得·贝克说,大教堂东翼坍塌,西翼受损较轻。若西翼坍塌,情况会更加严重,因为教堂工作人员当时大多在西翼。西翼坍塌还可能殃及游客中心和咖啡厅,造成更多伤亡。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说,这几天是“新西兰非常、非常悲伤的日子”。
多国伸出援手
这场里氏6.3级地震发生后,多个国家和地区向新西兰伸出援手。
外长麦卡利说,中国国际救援队25日抵达灾区,使海外救援人员总数增至350人。
“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的朋友们过去12小时陆续抵达,我们感谢他们的贡献,”麦卡利说。
美国派出80名救援人员,携带40吨的搜救设备。英国派出一支由55人组成的城市搜救队。
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救援人员先期抵达。
灾区举办婚礼
据新华社电 一名幸存者与心上人25日举行婚礼,希望激励处于悲伤中的居民。
新娘名为埃玛·霍华德,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班。事务所所在的写字楼垮塌。她奇迹般逃过一劫。
地震发生后,未婚夫克里斯托弗·格林斯莱德忙着寻找霍华德。霍华德用手机打电话告知格林斯莱德自己所在位置。6个多小时后,霍华德与另外6人一同获救。
中国救援队抵达灾区投入工作
据新华社电 中国救援队25日下午抵达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后,迅即在市中心地震重灾区投入工作。
在国际救援协调中心,中国救援队向新西兰外交部和民防部高级官员了解了救灾最新情况。新方还对中国救援队进行了能力评估,认为这是一支高标准、具有丰富经验的救援队伍。
勘察电视大楼
中国救援队随后前往设在市艺术中心的危机处理中心,实地勘察了严重垮塌的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当地地标性建筑百年大教堂等,认为地震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6日一早,中国救援队负责人将参加国际救援队队长联席会议,随后救援队将展开具体救援工作。
中国救援队由10名队员组成,包括地震专家和来自中国地震局搜救中心的救援教官。他们当中有灾评、结构专家,也有装备保障、通讯和搜救专家。
本报记者今赴震区
本报讯(记者李明波) 22日发生的地震给克赖斯特彻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更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26名失踪的中国留学生至今下落不明。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报道灾区救援情况,广州日报特派记者于今日出发飞赴克赖斯特彻奇,预计当地时间周日上午抵达灾区。
在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广州日报就予以特别重视,连续大篇幅报道地震救援和受困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在广东省外办、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新西兰驻广州总领馆的特别关照下,新西兰移民局一路开绿灯,本报记者仅用一天就顺利获得签注。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的新闻发言人王欣表示,据他所知,《广州日报》将是中国除了中央媒体以外第一家派记者赶赴新西兰灾区的地方报业集团。本报记者将在第一时间从灾区发回救援报道。
中国女留学生
三楼直坠地面逃生
本报讯 相比被困在CTV大楼之下的人,地震时同样身处这座大楼里的中国女留学生刘宏玲就幸运得多,虽然她也受了轻伤。
据刘宏玲回忆,22日12时50分,她正在三楼用微波炉热饭,突然就发生了地震,“我一瞬间就从空中坠落,周围都成了碎片。”


刘宏玲称,根本没想到能够活着出来,地震发生时没有听到楼中有尖叫声,因为太快了,没人反应过来。她来不及害怕就已经从三楼掉到了一楼。看到旁边有一个玻璃门已经破碎,就从里面爬了出去,之后发现自己已经站到地面上。她说,当时没有看见楼内有其他人逃离。街上一名好心人立刻帮助她止血,并把自己的鞋子送给她,因为她的鞋在坠落过程中掉落。这位好心的路人还让刘宏玲暂住他的家中。
由于手机在地震中丢失,刘宏玲未能及时与家人联系上,致使被误认为失踪。24日,她找到了寄宿家庭的家长,并与国内家人取得联系。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教育处官员已对刘宏玲进行了慰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26 10:26
网易澳大利亚网友 [蓝狐]: [加关注] 2011-02-26 08:59:53 发表 某国搜救专家昨天刚到,还啥事都没干呢,今天搜救工作就接近尾声了顶[2]回复收藏复制

http://news.163.com/11/0226/05/6TPUFFKI0001121M.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2-27 21:53
[转贴]新西兰地震后多名中国留学生失踪(组图)
文章提交者:最醉猫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新西兰地震后多名中国留学生失踪  
2011年02月24日 09:50:3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2月24日电(记者黄兴伟 刘洁秋)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国王教育学院网站24日发布消息说,克赖斯特彻奇22日发生里氏6.3级地震后,该校多名中国留学生失去联络。
  据悉,克赖斯特彻奇国王教育学院有32名中国留学生,其中近10人已确认安全。

  24日早晨,救援人员开始返回震后倒塌的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再度进行搜救和清理工作。警方估计大楼废墟下埋有约百人。

  新西兰救援负责人戴夫·劳里23日下午说,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废墟中已找不到生命迹象,因此决定将救援人员转移。

  克赖斯特彻奇市议员陈金龙23日告诉新华社记者,至少有3名华人被困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废墟里,其中包括两名中国留学生。

  据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消息,徐建国大使带领使馆工作组正在灾区看望华侨华人,并与新西兰救援方接洽,希望对方积极营救被困中国公民。目前,使馆尚未接到经确认的华人死亡名单。

  目前,来自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的救援人员陆续抵达灾区,开展救援。海外救援人数已达750人。随着搜救行动的深入开展,陆续有遇难者遗体被挖出,死亡人数还将增加。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23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他说,地震已造成至少75人死亡、300人失踪。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1-02/24/c_121117231.htm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2-27 21:56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2-27 21:58
2月23日,在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两名骑车人经过在地震中损毁的建筑物。 22日午时发生的6.3级地震给克赖斯特彻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新西兰总理约翰·基23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说至少有75人死亡,300人失踪。新华社/法新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2-27 22:01
震前的坎特伯雷电视大楼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2-27 22:15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2-27 22:21 编辑










Rescue workers surround the Canterbury TV building on February 23, 2011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A rescue worker looks for signs of life in the rubble of the CTV building in central Christchurch on February 23, 2011. New Zealand




7.jpg (71.22 KB, 下载次数: 67)

7.jpg

6.jpg (87.73 KB, 下载次数: 64)

6.jpg

5.jpg (55.34 KB, 下载次数: 66)

5.jpg

4.jpg (52.46 KB, 下载次数: 60)

4.jpg

3.jpg (35.7 KB, 下载次数: 72)

3.jpg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17


[attach]2766[/attach]
Rescue workers search for signs of life in the rubble of CTV building in Christchurch February 24, 2011.

[attach]2767[/attach]

Rescue workers search for victims buried under the rubble near the Canterbury Television building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on Wednesday night. Students from across Asia are feared among the dead in the CTV building that collapsed in Tuesday's earthquake, with police saying Wednesday that they were &quot;100 percent certain&quot; no one trapped in the rubble was alive. (AP Photo/Kyodo News, Shuzo Shikano)
[attach]2768[/attach]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21


Rescue workers search for signs of life in the rubble of CTV building in Christchurch February 24, 2011.



Rescue workers search for victims buried under the rubble near the Canterbury Television building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on Wednesday night. Students from across Asia are feared among the dead in the CTV building that collapsed in Tuesday's earthquake, with police saying Wednesday that they were &quot;100 percent certain&quot; no one trapped in the rubble was alive. (AP Photo/Kyodo News, Shuzo Shikano)





12.jpg (65.35 KB, 下载次数: 53)

12.jpg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21
赖嫦仍无消息 家人借钱准备赴新

2011-02-24 14:58:46 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辉报道:截至记者发稿时,被困于新西兰地震废墟下的广州女孩赖嫦仍没有消息。23日下午,赖嫦的父母和丈夫已办好了护照,有关部门特事特办,他们无需办理签证就可以随时赶往新西兰。24日,赖嫦父亲着手借钱和兑换外币,作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全家随时准备赴新

考虑到一人到新西兰的机票就要7000多元,23日下午6时赖伯办好护照一回到家,就忙着打电话借钱,并联系好第二天去银行兑换成外币。他们23日晚上商量,得到赖嫦进一步确切消息后,将作出何时出发的决定。

羊城晚报记者23日下午赶到赖嫦位于小北路豆腐寮的家时,很多亲戚赶来陪着赖伯老两口守候消息。

赖嫦的丈夫23日上午也赶到赖嫦父母家。他和赖嫦去年结婚,由于赖嫦几个月后就去了新西兰,所以一直没有摆酒,这也就成了赖伯口中的“未来女婿”。在丈夫眼中,赖嫦是个很聪明的女孩,他很支持妻子出国进修,两人每周都进行一次视频通话。

留学只为改变家境

赖嫦的家是个典型的老广州家庭,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客厅很简陋,搭了一层不到一米高的阁楼。阁楼一分为二。赖嫦爷爷还在世时,这个阁楼一半是赖嫦父母住,一半是赖嫦住,赖嫦的丈夫在中山工作,所以赖嫦出国前一直住在这个阁楼里。



赖嫦是家中的独女,在家人眼中,赖嫦学习一直十分努力。她2002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专科毕业,又专升本读了三年本科。赖嫦妈妈说,当时班里专升本只有两三个人,其中就有赖嫦,她好棒的!说到这里,赖嫦妈妈失声痛哭。毕业后赖嫦先在中山骨科医院工作了一年,后又到广东省口腔医院工作。

为何放弃了省口腔医院这么好的工作,去新西兰读书?家人回答说,赖嫦想提升自己,另外也想改变一下家境。赖伯40多岁就下了岗,卖了很长时间杂货。赖嫦的母亲退休前在一家服装厂工作,月收入只有两三百元,当时全家就靠赖嫦爷爷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过活,一直到赖嫦妈妈退休后有了两千多元的退休金,他们的情况才略有改观。

赖嫦的姨妈说,赖嫦从小就特别懂事,她出国也是想借此改变家庭生活。

陈辉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22


Seconds after the Christchurch earthquake, this picture captured the scene of widespread devastation from afar.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24






An Australian team from the Queensland Urban Search and Rescue Task Force on board a plane bound for New Zealand.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29

The iconic Time Ball Station stands semi-destroyed.










17.jpg (107.34 KB, 下载次数: 58)

17.jpg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31




Luxury homes stand on the edge of a landslide in the suburb of Sumner on Feb. 24 after a 6.3 earthquake devastated the city of Christchurch two days earlier.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34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36


Rescuers stand at the smoking ruins of the CTV building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where 48 students and staff are still feared buried after Tuesday's earthquake.



The search has now been abandoned at the Canterbury Television Centre, with rescue officials telling friends and family there is little chance of survivors.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36
据外电报道,新西兰警方23日放弃了在一栋倒塌6层楼房废墟中搜救失踪人员的努力,称可能会有若干名外国留学生死亡。据悉,有中国留学生在这栋大楼内的英语学院就读。
  警方搜救行动指挥官劳利(Dave Lawry)说:“坎特伯雷电视台大楼内有很多外国留学生,”
  “照目前形势来看,我们认为这个地点已经没有幸存者。”
  劳利说,这栋大楼的3层是皇家教育大学的英语学院。这栋大楼的楼体情况持续恶化,有可能进一步坍塌,危及救援人员生命。
  他对记者说:“我不想让工作人员冒险去营救我认为没有幸存可能的人。”
  劳利说,救援人员正在将救援工具转往其他更有可能找到幸存者的地区,他说:“这很不幸”。
  据新西兰媒体报道,救援人员已从这栋大楼废墟抬出24人,目前已经确认有7人死亡,至少22人被列入失踪名单。
  劳利没有明确指出被困人员的国籍,但据报道,至少有23名日本人被困在这栋大楼中,2名韩国留学生——一对20几岁的兄妹也可能被埋在大楼的废墟中。
  皇家教育大学的网站显示,该学校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菲律宾、日本、韩国、中国与泰国等国家。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37
多名中国人被埋电视大楼 中使馆敦促重新恢复搜救

2011年02月24日 10:30: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当地时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目前,救援人员正在全力搜救幸存者。
  中新网2月24日电 据新西兰中华新闻网消息,华新社记者2月24日上午与基督城华人地震救援小组欧阳宇先生连线得知,2月22日,坎特伯雷电视(CTV)大楼和(PGG)办公大楼是这次地震中被埋人员集中的两栋建筑。据警方介绍说:CTV大楼下可能有超过100人被埋,有生存者的可能性不大。23日下午,对CTV大楼的搜救,因安全原因宣布暂停。
  目前从一名旷课逃过一劫的中国学生提供的消息,CTV大楼至少有7名失踪的中国人。但此消息尚未被官方证实。
  据悉,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徐建国与基督城市长Bob Parker会晤,要求对方一定要尽全力搜救中方被埋人员,千万不要放弃搜救。
  据基督城华人社区反映,这次地震中除有人员伤亡外,在基督城City开便利店的中国人经济损失最大。他们遭受了震后的打劫,有一名便利店的中国店主说,他的店被人打劫了约4万元的财物。
  最新消息称,经过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的敦促和当地华人社区与留学生的强烈要求,新西兰救援队今晨已重新恢复对CTV大楼的搜救。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5:56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1-02-24/215161266181.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16:03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1-02-24/215161266181.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22:03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46920905_1_bEyxGypqDDbK+l1lHz2stqkM7KQNt6nknynt71+iJAxfUw2GZorfO4kK5C/fAs9L8Wk/s.swf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22:19


Rescue workers climb onto the collapsed Pyne Gould Guinness Building in central Christchurch on Feb. 22.







A road in Christchurch is destroyed by a 6.3-magnitude earthquake. February 22, 2011.













A man is seen after being pulled from the rubble after an earthquake in Christchurch on Feb. 22.






















Rescue workers work to extinguish a fire at a collapsed building of King's Education in central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Tuesday, Feb. 22, 2011.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1 22:28


Rescue workers search for victims in a destroyed building in Christchurch. More than 400 rescue workers were joining the search, including teams from Australia, Singapore, Taiw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David Wethey/NZPA/Associated Press)



A schoolgirl cries in Christchurch Tuesday. (REUTERS/Christchurch Press/Iain McGregor


Using everything from heavy machinery to bare hands and search dogs, rescuers worked through a rainy night late Tuesday and early Wednesday in search of survivors in Christchurch. (Brett Phibbs/New Zealand Herald/Associated Press)



Emergency teams comb the rumble for survivors of the collapsed CTV building, which housed the King's Education School in Christchurch. Parts of the city of 350,000 people lay in ruins after Tuesday's quake; the confirmed death toll Wednesday was 75, but officials said it was sure to climb. (AP Photo/New Zealand Herald, Brett Phibbs)


Rescue workers pull people out of a building Wednesday. (REUTERS/Christchurch Press/Carys Monteath)
请为所有在此次地震中失踪及遇难的人们祈祷!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2 10:43
http://news.cntv.cn/china/20110224/121570.shtml


经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证实,一名地震中失踪的中国女留学生24日晚已找到,并平安返回当地寄宿家庭,地震发生时她曾身处坎特伯雷电视(CTV)大楼。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王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查询时表示,该名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名叫刘宏玲。22日地震发生时,她应是在位于CTV大楼内的国王教育学院(King Education)英语学校学习。慌忙逃生过程中,猜想刘宏玲因受过度惊吓,精神恍惚,故未及时与亲友联络。

  王欣称,后来在大概6个人的帮助下,刘宏玲终于回到寄宿家庭。房东随后与新西兰警方取得联络,称失踪的女留学生已找到。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昨晚获得了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探望。

  王欣表示,大使馆至今尚未收到有关华人华侨及留学生死亡的报告。

  对于此前有媒体称,从被地震摧毁的新西兰废墟中发现一名生还的中国留学生。王欣称,料想应是指刘宏玲,但“从废墟中生还”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证实。

  当地时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又译“基督城”)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位于市中心的CTV大楼是损毁最严重的建筑之一。克莱斯特彻奇警方24日称,地震中遇难人数已上升至98人,失踪人数逾200名。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3-2 10:50

A young boy stands in a large crater in a road in Christchurch on February 25, 2011

A broken 'falling rock' sign sits near a cliffside residence at Redcliff near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February 25, 2011.



A digger is brought into the CTV site.


A rescue worker looks through the rubble of the CTV building


A rescue worker hunting for signs of life in the Canterbury TV building


An aerial of the site where the Canterbury TV building has collapsed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1 21:19
【案例】
日本地震海啸排山倒海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47909705_1290078633_aRi0TiU6C26P+Eh0HTWxve0D+/cXuvDojW29u1ujJQtPE1Xaapiea90O5ynTFqwbrz0xHcZkeP8wkkR5Zata1zMqbgEVgVc/s.swf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6986377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2 22:14
【案例】
20110311日本地震时网友自拍【30秒时太恐怖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Q5OTk2MTg4/v.swf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2 22:16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5OTk2MTg4.html

第 6 楼 何时天明 2011/3/11 21:24:55 的原帖:
比不过512的摇晃程度,我在都江堰,电脑被震到地上,冰箱倒塌,厨房所有东西全部倒塌碎裂,酱油,醋,油,葡萄酒全部流出,房间完全一片狼藉,那个恐怖,无法形容。
这不是震中,离震中还远着那。

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人类制造战争的手段,要比维护和平阿尔文·托夫勒的手段发达得多。的确,当人类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还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时,又一种新型的气象武器———地震武器已经悄然诞生了。
所谓的地震武器,就是指采取某种手段、人为地在一定区域引发地震从而达到军事目的的一种作战手段。地震武器的最初设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当时,美苏的核军备竞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改进自己的核武器,美苏两国都在频繁进行着核爆试验。苏联地理学家注意到,在地下核爆地震武器
炸几天之后,有时会在几百千米外发生地震。这一偶然的发现立即引起军方的注意。随后,在军方的介入与推动下,科学家们又先后在前苏联各地共爆炸了32颗核弹,收集了大量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核爆炸的确可以引发地震。敏锐的军方马上意识到:地下核冲击波极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武器并加以利用,其威力之巨大可能出乎人们意料。只要假以时日,它一定能成为对付美国等竞争对手的又一“杀手锏”。据一位前苏联克格勃将军说,前苏联的确曾经考虑研制一种地震炸弹,它能够在地下爆炸,造成地震和海啸,从而达到毁灭美国的目的,并且,这一努力即便是在戈尔巴乔夫压缩军费的时期,也从未中断过。据阿塞拜疆的一个地质研究所的副所长科里莫夫认为:“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不但可以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引发地震,而且还可在不大可能发生任何地震的地方引发地震。”由此可见,地震武器的存在不只是传说。它乃是在冷战世界格局下,美苏进行核军备竞赛的“私生子”。冷战结束后,虽然苏联已不复存在,但现在的美国与俄罗斯是否仍在进行地震武器的研究,世人还不得而知。
地震武器的一大特性,在于它的隐蔽性特别好。地震武器一般并不直接产生杀伤力,其破坏作用是通过其诱发的自然灾害而间接实现的,而且这种诱发性爆炸大多在距受攻击点几百千米甚至几千千米地震武器
远的地下进行,因此很难被对方觉察到。前苏联著名的地震学权威尼古拉耶夫对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曾作了如下论述:“核爆的后果从来不是立刻出现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后两天、一周或几周之后发生。这一延迟出现的后果使地震武器具备了极强的隐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难以断定,本地发生的地震是否与数日前发生于几百千米之外的一次核爆炸有关。”地震武器的另一大特性在于它的威力巨大。因地震武器诱发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伴之以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定向声波和冲击波而形成的摧毁力,在破坏范围和破坏力方面都超过了现有的核武器。研究结果表明:一颗一万吨级核弹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下爆炸之后,可能制造出与千万吨级核弹毁坏力相当的地震、海啸等,其造成的地面破坏程度相当于里氏5.3级地震。而一颗10万吨级的核爆炸则可诱发里氏6.1级地震,其破坏力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一些俄罗斯科学家甚至相信,1988年使亚美尼亚遭到严重破坏的地震(造成4.5万人死亡),就是由于在此一周前3200千米外的一个试验场进行的一次地下试验性核爆炸而加速到来的。鉴于地震在历史上给人类的生命财产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地震武器的应用将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地震武器将成为人类的又一“煞星”。.

日本的房子太牛了,佩服日本的房屋结构设计人员。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988533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2 22:17
地震还没有完全停下来,电视台已经开始通知地震,位置都出来~~日本的警报机制的确很厉害~~第一时间通报灾情~~

= =果然日本的房子抗震啊。。但愿少点伤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3 11:13
【案例】
中国专家曾预测到日本地震 称震级和地点略偏
2011-03-13 08:54:1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跟贴 161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作为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的杨智敏,3月10日探测地震信号有重大异常变化,联想到他在3月1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发现预测时间差不多,但震级和地点有点偏。比如当时确定的地震地点是日本千叶岛和鹿儿岛会有2次地震,震级为7级左右。
杨智敏发现了异常变化。

作为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3月10日他探测地震信号的电流,发生了重大异常变化,其布置在山东、河北、河南、北京等地的仪器数据变化明显,为此他紧急和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沟通。台网中心也监测到了异常信号。不过都只能确定在北方地区。

很快,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3月11日14点46分左右,日本东经142.6 北纬38.1发生了8.8级地震,并引发日本仙台市港口近10米高的海啸。

杨智敏联想到他在3月1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发现自己的时间差不多,但是震级和地点有点偏。比如当时确定的地震地点是日本千叶岛和鹿儿岛会有2次地震,震级为7级左右。实际上震级更大,位置则偏东北地区。

杨智敏认为这个预测本来可以做得更准,“如果国家台网中心的信号及时共享,全国的地震专家公共会商,效果可能更好些。”3月11日晚上7点多,他对记者说。

此前国家地震局在3月10日下午对于各种地震的异常信号进行了会商。地震专家徐道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连续发表日本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多篇文章。

而更多的专家认为,中国应该从日本发生的特大地震中吸取教训。“十二五”期间需要继续强化地震的预报工作。原因是,去年国务院发布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到2020年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而目前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仅仅提出“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认为强化地震预测研究,应该改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中国地震局专家高建国认为,“十二五”强化地震预测非常有必要,“如果放松预测,再出现像日本这样的地震,中国的损失将难以弥补。”他说。

日本地震短临信号被捕捉

杨智敏告诉记者,3月10日、11日这2天,在山东、河北、北京、河南布置的监测地震的地电仪器发出了重大信号。

地电是地球内部不稳定的自然电流,在地震发生前会有重大变化。这可以通过电阻率、自然电位和地电流的观测来研究。比如在地下相距几十米到百米远的地方,埋放两个铅板,再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流表(毫安表)或电压表(毫伏表)的两端,就能从表头上观察到指针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这种方法是不需外加任何人工电源。

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前5~2天,距震中20公里的治金102队的土地电,不仅连续出现了30~100毫伏的单向脉冲,其地电位还出现了190毫伏的下降,如此巨大幅度的异常一改往日的平静,这个前兆信息为成功的临震预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杨智敏目前的仪器由民间资助,参与研究的有各种地震专家。不过,他只能知道是在北方有地震将要发生的信号,但是并不知道具体位置。同时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也发现了信号,这些信号包括用各种更高级的仪器获得的,这包括电磁、气压、温度、水位等。

不过国家地震局以及杨志敏等并未准确得出日本在何时何地,将有多大地震的精准信息。当日他也宣布中国云南盈江县3月份将有5-6级的地震。

而这次地震是否还会有余震,仍不得而知。中国地震局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汪成民认为,这次地震实际上有比较成功的长期预报。因为地震专家徐道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认为日本将有8级以上的地震。其文章在国家地震局预测专家委员会的论文集有论述。

但是此地震后,是否会再转到别处,仍难以得知。“地震是否会转到台湾,或者内陆,目前正在加紧观测和研究,很难在短期内作出一个判断。”汪成民说。

杨智敏则认为,目前监测到日本强震后信号仍未消,请当地关注可能会诱发日本“东京”及千叶群岛出现再次强震的可能。目前各种地电异常的信号未解除,不排除有新的情况发生。

而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已经开始影响中国。

建议“十二五”强化地震预测

一些从事地震研究的专家认为,国家下一步需要强化地震的预测研究。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防灾救灾上要“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这违背了政府的初衷。

因为根据2010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下一步要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到2020年,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

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在“两会”期间认为,上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草案,应该将“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改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

这个看法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支持。汪成民认为,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这就意味着下一步必须在短临预报上见成效。“这方面需要明确强化短期预报的研究,不能因为地震短期预报有难度,就不做了。”他说。

所谓的长期预报是预报一个地区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进行判断。短临预报是指对未来10天至3个月以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及震级的预报。

目前中国的地震在中期,长期预报都成功率较高,比如汶川地震,此前有很多论文。日本本次的大地震,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数天之内的短期,要报出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则难度很大。

目前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说法是地震不可预测,一种认为地震可以预报。中国地震局包括汪成民、高建国、耿庆国等一些专家认为可以预报。但国内也有人认为难以预报。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杨智敏作为民间人士,更是不断发布预测报告,以此印证认为地震可以预报。由于他的预测部分得到证实,引发一些民间资助。

杨智敏指出,目前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所以短期内难以预报,是因为国家的地震数据没有很好地及时和全面公布,同时地震领域的专家共享以及一起合作研究进展不大。“如果将全国的民间以及政府地震力量调动起来,预测成绩会大大突破。”他说。

更有地震预测人士认为,现在地方地震部门没有预测权,同时目前事前填卡预测地震也取消了,这表明地震预测工作并未取得更大的突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表示,地震预测不能被地震检测分析所取代。地震的监测和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做好地震预测预测工作才能减少和避免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日本地震启示

不过,本次日本应对地震的策略以及效果,仍值得中国借鉴。

目前日本地震将多大伤亡,仍有待进一步确定。日本官员在防卫省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指出,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灾情似乎非常严重”。

复旦大学公共安全中心主任滕五晓告诉记者,应对高频率的地震,日本有硬件和软件措施。硬件措施是日本的房屋的抗灾性比较好。在软件方面,日本民众过去多次演练应对地震的灾害,因此即使地震来时,也能较好应对。“如果没有这一点,则很难想象这么大的灾害到来会怎么办,而中国在这些领域需要补课。”他说。

滕五晓指出,日本主要是在中期、长期的地震预测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多,主要原因是短临预报有难度。而中国在住房硬件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云南的地震显示出,农村的很多房屋实际上也是要抗震的。同时日本民众演练应对地震的措施,值得中国学习。

而杨智敏则认为,目前的地震显得比较浅。比如1976、1977年就发生过这种情况,目前不少地方报出地陷的情况,加上地震深度不高,这使得破坏性加大,比如6级的浅层地震实际比7级的深度地震要大。

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2010年9月5日,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附近发生7.1级地震, 由于地震震源深度较深,为33公里,使得人员伤亡大大减少。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因为西方先进国家房子抗震性能好,所以不搞地震预报,只要把房子盖好就行了。


结果2011年2月22日当地又发生了6.3级地震,震级比前一次低得多,房子还是那些房子,但是震源深度较上一次浅得多,只有5公里,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比上次多得多。

汪成民则认为,地震预测仍需要强化进行,因为减灾以及事前把住房的抗震性提高,那是民政和建设部门做的事情,地震部门的核心是要做预测,“预测得好,可以将地震灾害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此前指出,从最近100年来看,前40年全球强震比较少,地球活动比较弱。而这几年8.5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过3次,地震频发预示着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时段。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313/08/6V0VM5NT000125LI.html
网易浙江省杭州市网友 [Jeep兄弟连]: [加关注]2011-03-13 09:14:31 发表
有种你事前说!
顶[617]回复收藏复制
网易山东省菏泽市网友 [蛤蟆神驴]: [加关注]2011-03-13 09:24:37 发表
专家好厉害,汶川的时候也没见这么有有预测性
顶[442]回复收藏复制
网易广东省惠州市网友 ip:119.124.*.* 2011-03-13 08:53:41 发表
马后炮
顶[326]回复收藏复制

汶川地震后说不能预测,现在别人地震说能预测,我都无法分清这帮东西是人是鬼,有种在汶川时就讲真话。

网易海南省三亚市网友 ip:59.50.*.* 2011-03-13 10:38:05 发表
事后诸葛亮 事前猪一样
顶[0]回复收藏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3 11:16
中国地震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绝无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3日04:21  新华网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明确表态:不可能,也绝无此事。

  不过,在当前地震频发的状态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预测问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接受快报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不能放弃对地震预测的努力。□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中国地震局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没可能

  “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对于网上传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他告诉记者,“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

  陈建民说,地震预报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的,通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性的规律,预测可能什么时期发生。“日本做的是‘预警’,就是这里(已经)发生地震,震动源向外传播,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在地表产生震动,破坏建筑物。”陈建民解释,地震波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这里地震,发生之后可以告诉你,多少秒之后能传到你那里,信息提前告知给你。

  “电波传播速度30万公里,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如果有地震,用几秒钟就可以判断出来,可以用30万公里的电波传达。这就叫异地预警。”陈建民解释,日本做的就是这些工作。如地震还没有发生能提前预测出来,他岂不是“神仙”?

  中国地震预警项目已报到发改委

  那么,中国的地震预警机制做得怎么样?陈建民说,地震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的模型、预报的台网等,很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不过,这个项目,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他们已经接纳,进入评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

  陈建民还表示,因为预警系统很复杂,还要依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对电视台怎么发布,对医院、公共场所的指令怎么顺畅到达,还有高速铁路怎么减速、怎么停车,天然气管网、核电站什么时候关闭、什么程度不关闭,“信息要快,要准,要紧急处置,各行各业,都要作出快速反应,各方面信息系统要完备、畅通。”目前,日本这个程度比较高。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效,也有信息有误、预报失真等误触发的问题。

  院士建议 陈运泰:不应放弃地震预测

  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 “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大多指的是短临预测。况且,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 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记者手记 地震局局长缺席政协小组会 委员和记者都说“应该的”

  云南盈江地震、日本强震发生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格外忙碌,更是中外媒体追踪采访的对象。不过,从昨天开始,想要采访他没那么容易了。

  昨天一大早,快报记者再次来到政协科协界别驻地北京会议中心,想就日本地震的进一步影响再次采访陈建民。这可能是两会驻地中最偏远的一个,来的路上记者已经做好了“扑空”的准备,不过还是情愿再跑一趟。

  果然,到达驻地后,科协界别的委员们已开始小组讨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陈建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委员请假了,今天来不了。”其他的委员也跟着点头,“他今天没来是对的,这是非常时期,他太忙了,请假也是应该的。”

  接着,又有多位记者相继过来打探,“陈建民局长在吗?”“陈局长来没来?”……当大家听说陈建民请假后,虽然失望,但是纷纷表示理解,这个时候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请假也是应该的。”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观点 秦大河委员(原中国气象局局长):气候异常与地震无关

  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没有,没有,那是传言。”作为多年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委员连声称,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还没有关于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的科学论证或例子。“从理论上讲,地壳发生运动和气候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天气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气运动带来的。”秦大河对快报记者称,目前还没听说过有科学家讨论或研究过,大旱或大涝与地震频发是否有关。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沈晓伟

  刘赐贵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我国东部沿海要有海啸应急预案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国家和沿海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沿海地区要抓紧开展当地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将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政府预案,定期开展海啸应急演习。另外,加大海啸灾害观测预警能力建设力度,做好海啸预警服务。同时,大力普及海啸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海啸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新华社

  陆启洲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我国核电技术不惧地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说,此次日本受影响的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安全系统,巧妙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安全状态。新华社

  两会·答记者问 环保部:沿海11省区密切监控日本核泄漏影响

  昨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加强环境保护”记者会上,日本地震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

  日本核泄漏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说,日本发生地震后,两台核电机组受到影响。中国核安全局当即与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日本方面的情况。中国已经启动了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泄漏对中国是否造成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

  随后,记者了解到,环保部已经下令沿海11省区密切监视由于核泄漏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要求沿海居民密切关注。

  张力军同时表示,中国现在运行的核电装置是13台,所有监测结果都表明这运行的13台核电机组排放指标远低于国际国内的排放标准,运行状况安全良好。

  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出台《原子能法》

  本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炳德建议,尽快出台《原子能法》。陈炳德对日本地震中福岛核电站可能发生的泄漏事故进行了分析。他说,按照正常设计,在地震发生后,如果核电站丧失了外电网,应急电源将会自动启动冷却和关闭核反应堆。而在这次日本地震中,福岛核电站的一个应急电源未能启动,反应堆未被及时冷却,出现热量集聚,导致外溢泄漏。因此,福岛的核泄漏事件需要继续观测评估。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15年,中国核电装机将占电力装机总量的5%以上。陈炳德提出,最为关键的是我国管理核领域活动的基本法《原子能法》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他建议国家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并告知公众,明确出台时间表。

  快报特派记者 孙兰兰 沈晓伟

  权威访谈

  快报专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中国沿海影响不会太大

  昨天,日本泄漏核电站周围的应急范围从10公里拓展到了20公里,是不是意味事态进一步严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祝说,可以这么认为,日本做了进一步恶化的准备。

  另外,10公里的应急是就地隐蔽,20公里的应急是疏散撤离,这两者有何不同?张华祝说,一旦核电站泄漏事故产生影响,周围应急“就地隐蔽”是指在屋里不出来,挡住辐射即可;要撤离的话,表明事态相对更严重。

  按照通常的看法,核物质泄漏,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仅仅20公里的范围“管用”吗?“居民要撤离的话,最大的范围也就是30公里,随着半径扩大,放射性物质的强度衰减得很厉害。”张华祝委员说,最关键的是第一波的应急,此后随着风向变化、距离延伸等,影响也会越来越衰减。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张华祝委员认为,即使将来影响到中国东部沿海,影响也不会太大。

  “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是我目前知道的最严重的事故,但影响也是局部的。”张华祝表示。据悉,2007年,日本新潟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导致靠近震中的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而柏崎—刈羽核电站有7座反应堆,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

  张华祝十分确切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核电站共三级核应急体系,“可以说,十分详细和周密。”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3/042122103906.shtml

2011-03-13 10:58:18  新浪河北石家庄手机用户
很多人没看内容就开始批评地震局,病的不轻呀。
回复
支持
2011-03-13 10:57:55  新浪北京海淀网友yuanfl1220
震后10秒发现地震,还是有可能的吧?那就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吧!

2011-03-13 10:54:32  新浪广东广州网友四方竹
以下是广州日报的报道。是谁在自己打自己嘴巴?
日本能震前15秒预报
  据新华社电 不过,在大自然面前,日本并未丧失对抗能力。按美联社说法,面临1900年以来的全球第五强震,日本前期准备堪称完美。
  地震专家认为,日本推行全世界最严格的房屋抗震标准。尽管一些旧房屋并未受到这种新标准制约,但仍在地震中表现“坚挺”。
  另外,日本引入一套“昂贵”的地震预警系统,经由观测最先到达的地震波提前15秒左右预报地震,使民众有时间关闭燃气、找相对安全地点避难。

011-03-13 10:28:57  新浪上海嘉定手机用户
在日本是没什么用 屋内和屋外一样 但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了 逃出屋子就相当与捡了一条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3 11:19
日本政府首次设微博公开震情
2011-03-13 03:30:05 来源: 新京报(北京) 跟贴 2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8.8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给日本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害。震后重灾区的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展开;日本东京、神户等城市秩序井然,市民生活未出现恐慌。日本消防厅专门开设“灾情Twitter”(微博),提供灾情信息交流。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8.8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给日本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害。但震后,宫城、岩手等重灾区的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展开;日本东京、神户等城市秩序井然,市民生活未出现恐慌。

日本神户大学城市安全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顾林生认为,首相菅直人在震后4分钟内便做出决策;媒体持续报道灾情向民众和政府提供信息;自卫队地震当日出动所有舰艇就在……正是这些应急机制和救援细节,才使得日本在大灾面前保持稳定,并能及时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日本24小时应对地震时间表

11日夜,刚上任的日本外相松本刚明会晤记者,请求驻日美军协作救灾。外务省请求澳大利亚、中国、韩国、俄罗斯等38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救援人员,提供救援物资。

12日3时,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召开记者会,向媒体通报死亡人数及救灾举措,表达政府透明处理事故的意愿。

12日5时40分,菅直人下令居民疏散避难的范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3公里以内扩大至10公里。

12日7时10分,菅直人乘机抵达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情况。7点45分,菅直人发布“核能紧急事态宣言”。

12日上午,内阁在官房长官的临时领导下,召开紧急联席会议商讨应对核泄漏,表示死亡人数将超过1000人。

12日11时30分,菅直人第四次召开紧急对策本部全体会议,派遣5万陆海空自卫队员参与救助。

12日午前,日本陆上自卫队核泄漏专门部队中央特殊武器防卫队抵达福岛第一核电站。

11日14时46分,8.8级地震袭击日本东北部地区。

14时50分,防卫省先于内阁设立灾害对策部,三个重灾区请求防卫省派遣自卫队救灾。

15时之前,菅直人下令做好救援生命线的修复和保障,竭尽全力向民众提供正确的地震信息。

15时3分,菅直人内阁全体成员在地震后首次集合紧急开会。

15时14分,内阁设立“地震紧急对策本部”,指导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15时15分许,自民党总裁谷垣祯一主动给菅直人打电话,表示愿意结束政党斗争共同抗灾。

15时27分,防卫相北泽俊美下令,包括陆海空8000多名自卫队员、300架飞机、40艘舰船赶去灾区。

16时50分,菅直人举行震后首次记者会,呼吁民众从媒体收看收听政府的信息。

16时许,内阁收到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紧急事态,政府之前预定的关闭程序发挥作用,核电站停止运行。

紧急决策

震后四分钟首相紧急决策

11日地震发生时,顾林生正在日本神户。他表示,14时46分地震发生后,日本首相官邸的危机管理中心监测到地震信息后同时设立首相官邸对策室。受到地震和海啸重创的岩手县、宫城县、青森县地方政府在14时46分设立地方政府灾害对策指挥部,福岛县政府和茨城县政府分别在15时5分,15时10分设立灾害对策指挥部。

地震发生3分钟后,日本气象厅向沿海37个市村町发出了大海啸和海啸警报。正在参加国会预算会议的首相停止会议,14时50分,菅直人在紧急官邸对策室召集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紧急会议,并连续下达四项指示:确认灾情和震情,确保居民的安全和采取初期避难措施,确保生命线和恢复交通,竭尽全力向灾民提供确切的信息。

内阁紧急会议结束前,菅直人设立了“地震紧急对策本部”,指导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媒体引导

媒体出动直升机收集灾情

地震发生后,日本所有电视台马上停止原有播放计划,转向报道受灾情况。媒体除了播放海啸警报地图和实时交通信息外,还开创了寻人启事和安全信息传递等栏目。

顾林生说,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以及防灾基本规划,当发生灾害时,政府通过媒体播放受灾情况和安民告示信息;媒体根据应急预案,马上更改节目播放抢险救灾信息和灾情。此次地震海啸,日本几家大媒体均派遣直升机,进行现场报道。这次海啸袭击城镇的实时拍摄报道更是世界少有,印度洋海啸和智利海啸灾情报道都没有这么详细实时。日本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中心都装有十几台电视,收集各大媒体的报道,及时掌握信息。首相菅直人举行震后首次记者会,呼吁民众从媒体收看收听政府的信息。

官兵救援

震后15分钟自卫队出动

顾林生介绍说,11日地震发生6分钟后,岩手县知事向自卫队提出派兵请求。15时1分,自卫队东北方面航空队马上派遣直升机到灾区调查灾情。15时2分,宫城县知事向自卫队东北方面总监提出请求。三分钟后,航空自卫队三泽基地和小松基地各自起飞两架F-15战斗机,海上自卫队派遣1架P-3C飞机飞赴灾区。

15时27分,菅直人授权防卫相北泽俊美给自卫队最大限度的活动权限。北泽俊美下令,包括陆海空8000多名自卫队员、300架飞机、40艘舰船做好准备赶去灾区。15时30分,海上自卫队从4个基地派遣5架飞机出发。18时,防卫省发布大规模灾害应对派遣自卫队命令,开始大规模地派兵进行抢险救援。12日上午,自卫队人员扩大到2万人,飞机大约190架、舰艇25艘。12日11时30分,菅直人第四次召开紧急对策本部全体会议,派遣5万陆海空自卫队员参与救助。

此外,顾林生还表示,根据“原子能灾害对策措施法”,当出现核紧急状态时,根据首相要求,防卫大臣可以派遣自卫队。这次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停止并出现问题。11日19时30分,防卫厅发出应对核灾害派遣命令。当地驻兵的福岛市陆上自卫队80人进驻福岛第一核电炉。陆上自卫队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24人驾驶化学防护车前往现场进行检查核能是否泄漏。

震情公开

政府多在网上公开震情

12日凌晨3时,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召开记者会,向媒体通报了政府掌握的死亡人数及救灾举措,表达政府透明处理灾难的态度。


顾林生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后,日本中央政府除了在电视台公布信息外,在政府各机构的网页也同时公开信息。首相官邸网页上开设了“东北地方太平洋地震应对”专栏,介绍首相和官房长发布的命令、应对措施和主要记者招待会的录像。主管消防厅的总务省在网上公布各地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收集而汇总的灾情。消防厅除了公布抢险救灾和灾情外,专门开设“灾情Twitter”(微博),提供灾情信息交流。这种做法在日本还是首次。

此外,主管道路、铁路、机场等基础社会的主管交通省在网页上公布了长达71页的灾情报告。其他中央部门和派驻灾区的分支机构也在网上公布信息。

本报记者 张乐

http://news.163.com/11/0313/03/6V0D4KBD00014AED.html

博客-微博
新闻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救助是日本自卫队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1995年阪神地震之后,日本政府设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卫队救灾作业机制。这次8.9级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自卫队在4小时内完成了海陆空三路救灾力量的出动。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火山活动频繁、经常受到台风侵袭的国家。除了不利的地理条件,日本国土狭窄、经济发达,人口非常稠密,所以日本是一个在传统上非常注重自然灾害预防的国家,这个传统也反映在其战后常备军事力量的建设当中。1957年5月,日本政府公布《国防基本方针》,首次明确“防卫”、“治安”、“海上警卫”、“防止侵犯领空”和“灾害救助”为自卫队的五大任务。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将“救灾”列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主要任务。冷战结束后,前苏联解体,主要军事威胁消失,日本国内开始重新评估国家安全政策。在这一时期,日本突然遭到两件接踵而来的大规模灾害。其一是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7.2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6000多人死伤;其二是1995年3月20日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恐怖袭击,造成12人死亡、5500多人受伤。在这两次灾害中,日本民众抱怨政府缺乏危机意识,舆论痛批自卫队救援怠慢。在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自卫队救援部队7个小时之后才进入救灾现场;而在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案中,自卫队抢救地铁中毒民众,也因作业生疏而导致灾情扩大。受这两起灾害影响,日本民众对自卫队参与灾害救援有了更高的期待。1999年日本防卫厅(已升格为防卫省)民意调查,87.2%民众认为自卫队存在的首要目的为救灾,其次35.5%认为国际贡献,19.1%认为保障国家安全。200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公布数据数据仍有高达71.8%民众认为救灾为首要目的,其次68.6%为确保国家安全,致力于国际贡献为35.3%。 [详细]
救灾是日本自卫队的主要任务之一。
为此,日本1996年在新版《防卫大纲》作出调整,重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其中包括紧急出动力量的建立,陆上自卫队指定一支约2700人的部队作救灾派遣应变部队,配备车辆约410辆、直升机约30架,可在接到命令后2个小时内出动。海上自卫队建立紧急出动机制,所有港内停泊的正常状态军舰可以在4个小时内出动。航空自卫队则在全国5个地区部署由军医、护士、急救士组成的机动卫生班,在大规模灾害时负责重伤员在空运过程中的护理。在大规模灾害发生时,陆上自卫队则可以最多集中7万人前往灾区;海上自卫队可以派出60艘军舰、50架飞机;空中自卫队可以出动侦察机、救护机、运输机70架。 [详细]
自卫队指定有一支固定的救灾部队。
除了硬性救灾力量的设置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卫队参与救灾决策机制。1、申请派遣其自卫队法第83条规定,是否派遣自卫队参与救灾,由都道府县知事进行判断、提出申请。在灾害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市町村长认为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但无法联络都道府县知事时,也可以直接将受灾情况通知防卫省长官或所指定的人员。2、主动派遣在灾害情况紧急时,防卫省长官也可以无须等待地方政府申请,直接派出救灾部队。3、灾情搜集为了更准确掌握灾情,日本自卫队积极参加地方公共团体所举办的防灾训练,在地方协力本部设置“国民保护灾害对策连络调整官”,负责与各地公共团体的联络。更进一步,在获得地方团体的申请下,自卫队推荐具有防灾等危机管理经验的退休自卫官到该团体任职。截止2009年4月底,日本在全国43都道府县、97市町村,共有167名退休自卫官,以此方式在地方公共团体的防灾相关部门任职。此外,日本内阁会议还作出规定,当自卫队接到气象厅发出的5级地震通报时,并主动派遣飞机前往灾区搜集情报,并将该情报传达到首相官邸。这两项措施实际上是将战争策略用于灾害救助,自卫队成为日本政府第二个灾害情报获取渠道,在地方政府受灾失效的时候,自卫队的军事侦察能力有助于中央政府更迅速地掌握灾情,以确保生命拯救的黄金72小时不被浪费。 [详细]
菅直人已下令自卫队参与救灾。
自卫队的救灾准备,除了上述的救灾军力设置方案外,还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1、确定灾区集结地区救灾部队需要灾区附近的公园和运动场等集结地区作为指挥所、住宿、停车、集结各种必要物资的活动据点。另外,由于发生灾害时车辆的活动非常有可能受到限制,因此为运送急救伤病患、物资、消防等,需要在灾区内或附近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所以,为使直升机顺利执行,自卫队将避难场所与直升机停机坪作出明确区分,平时让当地居民知悉该场所。2、建筑物的号码标示飞机进行灾情搜集、人员及物资运输时,为使飞机从空中易于确认建筑物,自卫队也在各县厅、学校等防灾重要设施的屋顶上标示号码。3、设立联络官待命处自卫队在都道府县厅内设立与本部进行联络协调的活动设施。例如,执行连络协调业务的临时通信站、连络官的待命处、停车场等。4、整备各种数据物资自卫队将避难所、直升机起降场的位置记载于各防灾机关通用的防灾地图内。另外,准备可让直升机在空中灭火的器材,平日确保蓄水池的水源充足。[详细]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黑鹰直升机。为方便直升机救灾,自卫队做了极为细致的准备工作。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救灾经验,日本自卫队平时即致力于救灾派遣整备工作,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作业与处置机制,这套机制是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这次8.9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目前对宫城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日本政府、自卫队目前处于紧张的救灾工作中,具体成效尚有待观察。但我们已经看到,在地震发生后的4个小时内,防卫省已将海上自卫队所有舰艇派往宫城县近海,以全力把握震灾情况。航空自卫队的F-15战斗机从石川县小松基地和北海道千岁基地出发前往灾区搜集灾情,陆上自卫队也派出了具视频传输功能的直升机。日本政府在1995年阪神地震后改进的这套自卫队救灾作业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http://news.163.com/special/ribenjiuzai/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3 11:20
【案例】
中国年突发事件120万起 直接损失超3000亿
2011-03-13 02:34:00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跟贴 25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介绍,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救护员仅1000万人,造成直接损失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本报讯 (记者李秋萌)随着云南和日本接连发生地震,如何提高国民的急救技能也成了两会热议的话题。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介绍,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救护员仅1000万人,造成直接损失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辛宝山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并未提及全民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建议将这项工作纳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急救体系建设中,制定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的总体规划,驾驶员等高危职业须强制接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辛宝山表示,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造成至少20万人死亡,170万人(次)伤残,200万户家庭因此陷入贫困,2亿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损失达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上述伤亡人数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不能及时避险或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受到伤害,从而造成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大量损失和负担。

截至去年,全国共培训应急救护师资近10万人,救护员1000万人,近5000万人次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但与国外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如法国为40%,德国普及率为80%,日本每年都要举行抗震活动,教市民如何脱险与自救互救。不少国家规定,应聘人员谋职时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

辛宝山建议,应将普及急救知识这项工作纳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管理与实施的组织保证,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由各级红十字会具体组织实施培训以及志愿者队伍的管理。

同时,还应制定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的总体规划。分行业、分人群、分区域逐次普及。可在高风险行业、易受损群体以及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先行普及。

辛宝山表示,相关配套法规建设也必不可少。第一,制定法规,对高风险行业比如驾驶员、矿山、建筑、学校、旅游等从业人员,必须强制接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证书,方可上岗工作。第二,制定“施救者免责”的法规,鼓励和保护全社会人员积极、科学、有效救护他人。

背景链接·黄金十分钟


现代急救医学理论将急救分成三个阶段,即现场第一反映人的避险与自救互救,专业医疗急救人员的院前急救以及院内救治。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城市拥堵以及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等原因,往往发生伤害事件后,专业急救人员不能在有效救治时间内到达现场,丧失了最宝贵的“抢救生命的黄金10分钟。

因此,现场第一反映人的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尤显重要。无数正反两方面事例证明,如果“现场第一反映人”能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科学避险或自救互救,能极大地避免或降低伤害。

作者:李秋萌
http://news.163.com/11/0313/02/6V09UI6G00014AED.html

网易广东省网友 ip:27.44.*.* 2011-03-13 09:13:21 发表
培训救灾是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想办法尽量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灾难发生!
顶[0]回复收藏复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4 17:14
【案例】
台湾各电视台一天反复播出日本地震惊耸镜头数百次!


台湾各大电视台播出日本灾难惊耸镜头是央视的100倍,5分种重复一次。从早到晚。自己看去!

就是播出别的新闻也要在旁边反复播出日本地震最恐怖镜头。24小时从不间断。

一天要重复播出300多次,不知烦吗?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003370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4 17:15
最悲哀的不是你现在不了解台湾
而是你这辈子都没无法了解台湾

有歷史的因素,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日本會發生的, 台灣也可能發生
台灣多地震,颱風...
台灣報的還多二手的, 我可以接收到日本一手新聞...真的很慘...

指尖的雪花说得有理。
地震,海啸,台风,这些都是台湾人特别关心的。
台湾和日本又离得如此近,自然会多关注。
即同情日本人,又是一个难得的经验教训,这比纸上说这些完全知识要深刻得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5:29
【案例】
彭晓芸
NHK报道国内自然灾害导致的伤亡事件,从来不会在电视上播放血淋淋的场面。日本灾害新闻中如果包含这样的画面,播放时要经过决策层讨论。在报道遇难者时,遇难时的惨状绝不出现,采用的照片总是微笑的画面。【汶川的时候,记得看见了太多血淋淋。这次云南,则看见了太多红彤彤的旗子】
这个是对的。血腥总不是我们期待的东西
2011-03-13 02:54 来自微博通
http://t.163.com/3224320592/stat ... rname=xinyan_xinyan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09
【案例】
日本核灾难最新震撼报道:50死士末日救未來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昨日發生第三次爆炸,二號反應堆的鋼製安全殼損壞;四號反應堆亦起火洩漏大量輻射粒子。核電站四日內三連爆,令當局利用海水為反應堆降溫的希望破滅。事件升級為全球自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爆炸後最嚴重的核事故,亦是日本自二戰原爆後最嚴重的核災難。八百名工作人員大多緊急逃離核電站,只留五十「壯士」死守最後防線,繼續向反應堆灌注海水,寄望他們用生命換取奇迹,令世人逃過反應堆爆炸的大浩劫。



郡山市居民排隊接受輻射檢查。(美聯社圖片)


核站四日三連爆

繼核電站一號及三號廠房爆炸後,二號廠房亦於當地時間昨晨約六時十分爆炸。反應堆外的輻射量則出現三十至四百毫希,吸入一千以上毫希的輻射量,已足以令人出現頭暈及作嘔等徵狀。首相菅直人則在昨晨十一時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已開始放出輻射,核洩漏的風險極高,又宣布政府已與東電成立聯合應急總部,由他親自領導。

法國核安全局昨日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災情,列為國際標準的第六級,僅次於最高的第七級。安全殼損壞後,輻射線會威脅反應堆附近工人的健康。為安全計,八百名搶修人員的大部分已撤離。不過,日本首相菅直人昨日強調,絕不能棄守核電站。東京電力公司留守五十人,穿上防輻射裝備,繼續爭分奪秒把海水泵入,冷卻反應堆內燃料。業內人士指出,大部分搶修人員撤離後,東電將難以維持海水降溫的工作,令一至三號反應堆燃料棒熔毀的機會增高。



  • 自衞隊員為居民清洗鞋子,以防有輻射殘留。(美聯社圖片)



  • 繼第三廠房日前發生爆炸後,第二廠房亦發生爆炸。(美聯社圖片)




  • 在核電站第三次爆炸後,福島縣磐城市居民戴上口罩,離家暫避。(美聯社圖片)


因此,五十「壯士」已經置身險境。由於停電,廠房內漆黑一片,但他們仍然要爭分奪秒搶修。當三號廠房爆炸時,使他們最多只能夠在這高輻射濃度的環境下工作十五分鐘,繼續與死神鬥快。

核能專家、大亞灣核電廠安全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李焯芬分析,留守的最後數十名員工,主要在控制室負責緊急操作,確保冷卻系統的海水進水口能夠運作,以防再有大規模爆炸引發更大危機。他又指,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資料,福島第一核電站災情仍有轉機,早前東京附近地區實施間歇性供電,就是要保留足夠電力讓福島核電廠可啟動冷卻系統,現時反應堆的冷卻情況已有改善。

日本媒體報道,二號廠房爆炸前,可能因為人為錯誤,令冷卻水大量蒸發。二號廠房爆炸之時,四號廠房亦起火,火災於昨日中午已救熄。該廠房的反應堆於數個月前已因翻新工程而停止運作,但該處置有用完的燃料棒,放置在冷卻池中,專家懷疑冷卻系統失靈令池內水源耗盡,燃料棒過熱引發大火,亦可能放出輻射物質。

當局失控制能力

內閣昨召開緊急會議後,呼籲居於核電站方圓三十公里內的市民留在室內,關好窗戶及不要開空調,該範圍內仍有十四萬名居民。國土交通省發出禁令,第一核電站上空方圓三十公里禁飛。業內人士認為,當局已失去控制福島核電站事故的能力。京都大學高級反應堆工程專家小出裕章表示:「我們已到達了危機邊緣,面臨最壞的狀況。」他所屬的反應堆研究所估計,第二反應堆的安全殼已損毀,如果反應堆內熔化情況嚴重,肯定會釋放大量輻射。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核子工程榮譽教授奧蘭特表示,福島核電站情況較一九七九年美國的三哩島核洩漏事故嚴重。日本已要求IEAE派專家協助,兩名曾參與應對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事故的俄國專家,將赴日本與東電職員會面。日本亦正式要求美國協助處理核事故,美國前日再派出八名專家協助。

东方日報綜合報道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11
自民党政策调查会长石破茂今天傍晚对菅直人一再训斥东京电力员工表示不快。 石破茂说:“我认为,作为日本国家最高领导内阁大臣,对一个个日夜奋战的员工进行斥责,决不会有助于工作的改善”——救灾无进展问题没解决,日本国领导人却开始相互打嘴炮?

放心,在我们这儿出了这样的事也不会让你知道的。===================================
这种人也不知道按的什么心,什么屁事都要扯上中国,你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不知道,中国不报道不等于外国不报道,貌似什么都可以严丝合缝的隐瞒的,如果是隐瞒了一时也隐瞒不了一世,暂时的隐瞒带来是更大的灾难回报。===================================================
其实这几年中国官方也有所改进了。瞒报的现象有所减轻。这倒未必是他们主观上的原因,而是有了网络,也瞒不住了。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016234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15
【案例】
央视日本地震报道:用心险恶还是职业素养太差?
文章提交者:完美心魔 加帖在
猫眼看人


   
315晚十点多以后,在看央视新闻报道的日本地震直播节目,期间除了这两位主持人的暗中较劲,在关于核泄露事故的日本连线中,包括与日本当地一位大学的教授和央视的记者,主持人不厌其烦地持续关注着“日本人民的心理是否极度恐慌了?东京的普通民众是否已经开始溃逃了?”
但是那位教授很坚定地否认说,日本民众很平静,尽管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大家都没有恐慌,而央视的记者也在确认说确实有东京的部分有钱人和外国人坐飞机离开,但是显然他没有说的是普通民众并没有逃离东京。
心魔又想起昨天在凯迪上看到有帖子说,央视记者在日本问加油站的老板:“把仅有的汽油囤防起来是不是为了高价倒卖?”但是加油站老板的回答是:囤放汽油是为了给救灾车辆使用。
确实,心魔听到这些问话,心理也不舒服。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两天一直在关注日本地震和核电站泄露事故的进展,不过,心魔也注意到,就连平素从来不关心时事的老婆昨天开始也紧盯着电视和网络,吵嚷着要防辐射了,由此看来,此番这位极度让我们讨厌的邻居的遭遇确实打动了中国人的内心。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从媒体上了解相关信息,包括从网络、电视等各个渠道,于是我们的国家电视台央视也不辱使命,相当迅速地派出了多路记者赶赴现场。心魔并没能看到央视全部的有关日本地震的报道,只是看了部分新闻三十分、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的部分节目,从他们呈现出的报道看,除了那一遍遍洪水卷走一切的镜头,剩下的就是灾难过后的惨状,也许很难理解,为什么央视的主持人这么关心日本人的恐慌和逃离,关心的是日本超市空空的货架和燃料短缺和核辐射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流露出一副唯恐日本不乱的样子。
相反的是,心魔注意到,这次的日本地震电视画面,基本没有出现灾民嚎啕大哭的镜头,昨天报道了一个女人寻找失踪的母亲的实例,那位女士也只是在抽泣,联想到微薄上关于日本人在震后的平静和冷静,确实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不一样,心魔也很敬佩他们。
心魔想,为什么这次日本的灾难能取得大多数中国人的同情乃至悲伤,大致应该有三个原因:第一,两国关系太紧密,人员往来不计其数,据说目前也有二十多万中国人在日本工作求学;第二,当心魔在电视里看到海水肆虐,卷走房屋、汽车和一切能卷走的东西时(可能还有上万来不及逃跑的人们),那种震撼绝对不是一次普通的灾难所能感受到的,我们也曾在两年多前遭受严重的地震和人员伤亡,但是当时电视里显现的是地震过后的断壁残垣,是静态的灾后景象,但是这次日本的灾难过程是通过很多镜头完整了呈现在了公众面前;第三,核辐射的后果也可能影响到我们,内心恐慌。
所以不知道别人有什么新闻需求,心魔这时候最想了解的是震后日本人的救灾表现,他们在非常冷静的状态如何度过这段时间的混乱和不安局面,他们的学校是怎么建成的?他们的军队是如何救灾的?他们的超市是怎么不被抢劫的?他们的人民为什么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救灾和自救呢?心魔能从中学到什么,能得到什么应对地震的经验?但是,央视没有告诉心魔这些,央视似乎没有欲望报道这场灾难背后的希望。
难道是用心险恶,终于有机会在这个糟糕的时候给这位曾经带给我们极大伤害的邻居伤口上撒把盐?心魔也觉得这个想法过于荒唐,央视记者主持人们这么多类似的表现即便是用心险恶,那也需要有专门的培训和指示才行,难道是他们的高层或我们的宣传部门故意插手了,不过,想来他们不至于这么愚蠢吧。
心魔觉得,央视之所以出现如此低级的表现,主要还是因为职业素质不够,在这种大场面面前不知道该如何满足受众的需要了。遥想我们收到地震灾难时,画面上充斥的是领导的言行和悲情的痛哭或救生故事,画面的情绪渲染是主要基调,反而没有反思没有调查没有追问,但是这次日本媒体的表现让央视们失望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呈现这次地震的“机遇”,所以连租了一架直升机都自豪地一遍遍宣布。
当然,这次日本地震报道时,可能也会触及每一个中国新闻人的主观和客观之间的那根弦,没有人不具有民族情绪和家国情怀,所以在报道的时候如何搞好平衡也是一个难题,专业主义的要求此时才是最显灵的时候,所以不排除我们的部分“新闻工作者”潜意识里是希望日本复制我们曾经的汶川悲情的,似乎日本人不哭不慌就不算数,就和我们不是对等的,所以我们的部分记者才一再去寻找这样的画面,可惜他们一直没有找到。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01747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19
莲舫呼吁日本民众不要囤积日用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5日14:27 环球时报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据日本共同社3月15日消息,日本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大臣莲舫15日呼吁日本民众不要大批量购买或囤积日用品。
    报道称,莲舫在出席一场新闻发布会时表示,灾区之外地区的消费者要是大量购买必需品,“地震灾区的人们会收不到救济品”。她还称,政府目前正密切关注价格动向。据日本消费者部门通报,自11日发生地震以来,日本当地部分连锁超市内出售的饮用水和家禽肉类价格上涨了9倍左右。
    据了解,在地震发生之后,日本电力出现短缺现象。为应对该问题,日本首相菅直人13日任命莲舫出任“节电启发担当大臣”。


    日本政府呼吁民众不要抢购囤货

    2011年03月15日

    【共同社3月15日电】关于东京的超市等零售店出现部分商品被抢购一空的情况,日本消费者及食品安全担当相莲舫在15日上午举行的记者会上要求消费者冷静行动,她说:“这么做可能导致无法确保送往灾区的援助物资。希望大家不要囤货。”
    在消费者厅14日举行的物价负责官员会议上,有报告称某超市的分店出现了饮用水及鸡肉的订货量分别增至原先的10倍和9倍的情况。莲舫同时提到,店方有可能会出现惜售的情况,并表示“如果对物价产生影响,就必须加以关注。”(完)

——————————————————————————————————

“订货量增加”成“价格上涨”,环球时报你是如何做到如此阴暗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42
那天白岩松大SB竟然问专家“是不是好像原子弹爆炸那样恐怖?”

竟然拿原子弹爆炸作比  是白痴无知呢还是幸灾乐祸

當時那記者跑得那小樣,偶還以為是日本記者,原來.......

文章提交者:血色沙尘暴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转至第32楼第 32 楼 水邊瘋子 2011/3/16 15:49:37 的原帖:
當時那記者跑得那小樣,偶還以為是日本記者,原來.......
扔下被采访者,独自一路狂奔的那位,还真不是央视记者,只是雇佣的一位日本当地人做的“报道员”,类似于咱中国抗战时期的“二鬼子”。

说的不错,事态发展出乎他们的预料,他们的一贯正确在此都失灵,看看NHK他就是将镜头一直对准核电站,因为他们知道哪个是最重要的

确实这次CCTV很少出现救灾的镜头,很纳闷,那10万自卫队员在干什么?也很纳闷这么大的灾难,这么多的难民,他们的政府怎么真就不管他们么?

视频:日首相谈核爆 主播失言大笑遭痛批

----------------------------------------------------------------------------------------------------------------
日主播尚且如此,而况于CCTV主播乎?



没有领导人的亲切慰问,没有红旗,没有宣誓,没有煽情,因此不知所措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45
【案例】
日本人开始抢和偷

根據宮城縣警察本部的消息指出,日本 311 震災發生後,宮城縣內的便利商店、購物中心陸續傳出約 40 起竊盜案件,或侵入關閉中商店竊取食物,掠取金錢等。

嚴重震災造成日本社會的重大動盪,不僅民生供需失去平衡,許多地方機關更僅剩下基本功能;根據 NHK 新聞報導,列屬嚴重災區之一的宮城縣光就 14 日一天就發生超過 40 起以上案件,包括竊取貨物、現金,損失金額超過 160 萬日圓。當地警方呼籲民眾請務必確實在夜間關閉門戶,若不幸遭到洗劫,也務必將犯人的特徵、車牌號碼等資訊記下並向警方報案。

關東地區在 13 日晚間發表將進入輪流停電狀態後,各大都市便利商店和超級市場旋即出現大批搶購人潮,目前各家工廠已全力投入生產,雖仍供不於求,但各家企業也只能透過公告請消費者耐心等候。
  
  原文網址: 失序!宮城縣單日傳出40件竊盜案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016566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45
东京出现部分抢购现象 谣言四起民众渐失理智

记者发现,由于很多谣言流传,东京居民正逐渐失去冷静和理智,百姓正处于心理临界点。
  东京的物资明显少于三天前,尤其是矿泉水和方便面等便于储存可长期食用的食物,大多已被抢购。日本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出现混乱局面。政府在新闻里通报,日本国内的粮食是够用的,呼吁民众保持冷静,不要乱抢购。
  福岛核电站接二连三出现预想不到的爆炸事故,民众的态度在逐渐动摇。首当其冲的就是东京,因为东京距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只有200公里左右。
  大灾之下最担心的是两点,第一是基础设施的破坏,对灾区的影响很大,会导致救灾物资无法及时发放;第二就是心理上的失衡,尤其是大都市的居民,首先在东京,如果离东京较近的关东地区其他城市都发生抢购,就会发生非常可怕的暂时的物资短缺,如果再影响到民众的心理,会形成恶性循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45
日本 311 震災發生後,宮城縣內的便利商店、購物中心陸續傳出約 40 起竊盜案件

==========================
日本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7:46
宫城县最大的城市叫仙台,有一百万人口。整个县的人口约200万。

发生了如此大灾难,地震加海啸,人民游离失所,物资严重短缺,结果一天40起盗窃案,这是在骂日本还是在赞日本治安好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8:34
【案例】


[详细][特刊: 地震“塑造”日本]







3月11日,全世界观众再一次通过半岛电视台再次见识了NHK的实力”。NHK在全日9个基地配置的11架直升飞机(2008年数据)和东京直升飞机场24小时候命的机组人员,让从灾区上空拍摄和传送图像成为可能。

很多人记得历次地震中NHK各分社中剧烈摇晃的录像,这得益于NHK独立开发的记录装置,它曾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将神户分社内剧烈摇晃的录像传遍了全世界。




法律规定媒体灾难报道责任,NHK被指定为“法定报道机构”日本《播放法》(1950年)规定,当自然灾害即将或已经发生时,广播电视机构必须为防止灾难发生或减轻受灾程度做相应报道,而NHK(日本放送协会)则是被《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规定的“指定公共机关”,必要时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长官均可向NHK提出播放要求。作为“法定报道机构”,NHK制定了自己的《防灾工作计划》。但NHK表示,迄今每次灾难报道没有一例是在要求下播报的,以此说明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详细]娱乐记者也曾出动报道阪神地震,震后日媒均开始设立应急报道方案阪神大地震是日本战后第一次大地震,但当时日本人都不认为那个地点会发生地震,很多日本新闻机构甚至没有任何应急方案。地震来袭时,所有媒体出于职业精神也纷纷扑到神户和大阪报道,但由于人手不足,新闻部以外的报道组也全数出动。包括当时负责娱乐新闻报道的台裔主持人蓮舫(现为菅直人政府的行政革新大臣),也曾在阪神地震期间担任过特别报道员。现在各家日本媒体成型的灾难报道体系、以及媒体间建立“紧急事态下的互相支援协议”的做法,也是1995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详细]
地震后,日本首相菅直人早上6点就出发到灾区和核电机组视察,从早到晚的行程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此间,日本媒体并未全程跟踪报道,而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带过。  
日本媒体在阪神地震中的报道曾间接促使了不尽责的首相村山富市的下台,但对于最先在阪神地区救灾的团体之一、日本著名黑社会组织“山口组”的救灾行为,却出于“不为反社会组织做软性宣传”,做了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的报道。此举后来也引发一些对灾难报道的反思。
30秒内告知震情,准确告知民众震级是否在6级以上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布真相。早已习惯了地震的日本人,只要一有震感,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打开电视,通常30秒内电视就会进行地震速报,告诉人们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两分钟后,则会出现比较详细报道:震源、离震中、地震强度和震级多少(包括震中附近震级)。一般来说,6级以下地震不会在日本造成(重大)伤亡,不少日本人甚至不把6级以下地震当回事。“快、准、狠”地告知地震级别,成了日本媒体地震报道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详细]电视直播专注灾民和灾情,只提醒不煽情东北大地震过后,日本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显得特别平静。有在日的中国留学生感慨,电视台的报道“有信息量却不侵犯个人,有数据不煽情,有各种提示却不造成恐慌”──并且,所有这些基本上都在灾难发生后不到一小时内完全就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往往是中国地震报道最突出的主题。而在日本,尤其是地震发生头一周内,媒体往往只播放捐款信息而不对捐款活动、捐款方大幅报道。例如对企业捐赠的报道,日本媒体往往是只以快讯告知民众索取物品的渠道。[详细]尊重遇难者“死的尊严”,日本灾难报道回避血腥场面相信很多人都有此体验,NHK在报道自然灾害导致的伤亡事件时,从来不会播放“血腥场面”。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家,灾难若要播放可能引发不安的画面,是要经决策层讨论的。日本电视台在报道遇难者时,绝不会直接展现死者惨状,而是尽量其生前微笑着的照片。NHK前会长海老泽胜二将这种做法解释为对生命的尊重: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哪怕不幸死去也希望自己能死得有尊严;而从受害者家属角度看,若播放遇难者死前惨状不仅对死者不敬,也只会进一步加深生者的痛苦。即使传播学角度看,血腥画面只能产生恐惧、却无助于防灾教育。[详细]“把话说清楚了!(核电堆心)到底会不会(熔解)?”大地震过后至今,日本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受损核电机组的威胁。当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藤本孝等官员在电视上向国民鞠躬谢罪时,场下记者却大声逼问核电机组堆心是否会熔解。最初,藤本回答“目前尚不清楚”,模糊的答案让记者不禁再度大声吼道:“把话说清楚了!到底会不会?”、“别含混言辞!”。最后,藤本不得不坦白,“情况是严峻的”。与政府主动迅速的信息公开一样,第一时间的到位报道也同样重要——当政府支支吾吾时,媒体的穷追猛打,往往能让国民平静地对待消息(哪怕是坏消息)。[详细]
为了掌握地震录相信息,NHK在日本全国400多处(电视台大楼、车站、机场和繁华街道的建筑物)设置了机器人摄影机,更开发有地震仪、照相机和记忆装置联动的装置,可再现地震时发生摇晃的场景。(图为阪神地震时NHK录得的影像资料)
东北大地震后数小时内,日本的电视频道无一例外全部滚动出同样的内容,有的播放画面、有的放出示意图。但除了主播戴上了安全帽和画面上滚动播报的实用信息外,震后新闻报道几乎与日常报道毫无区别。
灾难报道不为报道悲伤,更要培养防灾意识、讨论防灾减灾政策中国内地、乃至台湾媒体的“灾难报道”,往往都只注重受灾当时的情景,而对平时防灾、灾难时减灾和灾后复原重视程度较低。阪神地震后,越来越多的日本媒体人反思,对受灾状况给予事实报道、通过记者对灾区采访营造视听氛围是不够的,真正的灾难报道不仅应报道现场,还要对何种政策才能真正帮助灾区复兴进行探讨。NHK阪神大地震十五周年特辑《Megaquake》的制作人近藤诚司就表示,这种做法是只做到了报道事实、报道悲伤甚至只称得上炒作,没有体现新闻报道对灾民的帮助。他认为,媒体应该时刻思考地震报道所传达的信息——报道这些现象到底有何意义、又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式),才能让民众对灾难有所警觉和思考防灾措施。[详细]防灾报道常规化,不地震时电视台也常常讲解避震实用信息日本灾难报道的转型,是通过从“功利的信息产业”回归到社会推动者来实现的,前者只关注突发性事件、能抓眼球的报道,后者更注重潜移默化的内在作用。阪神一震后,日本媒体除了对每年9月1日法定防灾日的地震防灾演习浓墨重彩报道以外,也在平时电视节目中加大了讲解地震避难的内容比例:城市里有哪些避难地点、避难路线是怎样的、以及地震后交通中断时走哪些路线最安全等等;让受众耳濡目染地掌握更多避震、防震知识,在地震来袭时也能正确地帮助他人。[详细](感谢日本媒体工作者桥本隆则、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及日本问题专栏作者刘柠对本专题的协助)
客观地说,日本媒体对地震报道的专业化、以及他们对新闻伦理的充分讨论,与日本频遭自然灾害的现实密不可分。但日本媒体对报道的准备充分、对准确无误传递信息的追求和对如何引起公众注意、但不引发焦虑情绪的平衡,则值得所有灾难新闻报道借鉴。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3-16 18:36
网易安徽省网友 [青蛙跳进13里]: [加关注]2011-03-14 00:48:56 发表
我们可以在经济上超越日本,但国民素质上最起码还差100年,虽然有点讨厌日本,但日本好的一面也不能否认!!!
顶[18037]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广东省广州市网友 ip:121.32.*.* 2011-03-14 00:59:03 发表
日本,素质教育的典范!
顶[9882]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北京市海淀区网友 ip:221.221.*.* 2011-03-16 18:29:45 发表
对比下看看我们是如何报道的,他们太不专业了
顶[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上海市宝山区网友 ip:114.92.*.* 2011-03-16 18:25:27 发表
网易浙江省金华市网友 [灿&豆] 的原贴:1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宁肯看到像512当天下午在成都市万人排队献血的场面,也不想看到在日本东京排队打电话的场面;我宁肯看到成都市所有 出租车集体奔赴都江堰救灾的无序场面,也不愿看到日本地震后有人有序排队打的逃命的场面;我宁肯看到因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太多而把道路堵塞的无序场面,也不愿看到有序得有些冷清的海啸灾民画面; 我宁肯看到灾区群众抢着为解放军送水送食的混乱场面,也不愿看到日本灾民看到救援队来了后的冷漠有序场面……如果说后者说是高素质,那么我宁肯自己素质低一些!
网易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网友(202.111.*.*)的原贴:2
所以,为了照顾您这种2B,国内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全是“XX领导视察”“XX领导讲话”“XX领导高度重视”,略微好一点的就是“千里之外的群众排队捐款献血”“志愿者蜂拥救灾前线”...而灾区的灾情如何,什么地方受灾最严重,什么地方最需要救援,灾难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等等,全都一笔带过,所有的捐款献血都是盲目地捐献,所有的志愿者都是盲目地冲进灾区,因为没有人给大家提供真实的可靠的信息。
网易重庆市网友(123.145.*.*)的原贴:3
不要说得他们那么差、只不过媒体报导的重点和目的不一样呵。。
网易北京市网友 [要江山要良心] 的原贴:4
一句话:人家报道的是还有多少人需要多少物资和救助,我们报道的是已经有多少人获得救助!各位自己去理解这中间的奥妙吧。
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地震后,日本首相菅直人早上6点就出发到灾区和核电机组视察,从早到晚的行程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此间,日本媒体并未全程跟踪报道,而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带过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helpjapan03.html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