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为体制改革探路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9-24 13:13
标题: 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为体制改革探路
据悉,从今年下半年的新学期开始,在部分试点高校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共政治课改革,主要针对150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试点高校的公共政治课课时将被压缩,部分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而且,各试点高校没有正式的教材、大纲,全部自行探索教学方案,再呈交教育部。

  近年来,高校公共政治课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专家指出高校的公共政治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教育界的公共政治课改革,也许是温总理所言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步先行棋,它释放出一个良好的信号,对此,我们或许可以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拭目以待。

  时代周报:在我国,政治课贯穿于公民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该课程的设置初衷是什么?从理想的角度来讲,学校的公共政治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新一轮的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低调”启动,你对此有何评价?未来我国的政治课改的前景会是怎样?

  PART1 公共政治课应更注重与社会的结合

  储朝晖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公共政治课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做到有效,如何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仅是政府加大对公共政治课的投入、增加高校的政治课课时,学生却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知识,就会对其有抵触情绪,那么即便上再多的课也是白费。

  政治课规划纲要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这是现在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也应该是这门课的中心目标;其次,政治课还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这门课的主要任务。但是,现在公共政治课的整体效果并不好,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条太多,而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内容太少,跟学生生活的联系不紧密。当然,有些问题并不是一门政治课能够解决的,要靠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认识,我们对单纯的课堂教学的作用也不能期望太高。

  我国的政治课与西方国家不同,这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因为我们的政治体制不一样,这会直接影响到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内容,以及效果。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政治课,所能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每个人每天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会比课堂影响更大。如果课上讲的跟生活脱离得太远,那么它的效果肯定不会好。

  很多学生对社会了解太少,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多开展一些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政治教育方式。另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如果教材全部统一,就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政治课的改革应该更注重实践,注重知行统一,注重与社会的结合,而不要把它局限在课堂和教材里面。

  PART2 政治课背后有一种掌控社会的力量

  傅国涌

  著名学者、作家

  公共政治课的目的是要灌输一套统一的官方倡导的主流价值或主旋律,因此,大学不可能放弃公共政治课,无论怎么改,把必修改为选修也好,把课程名字改了也好,只要它还是一门课,还是掌握学生未来命运的砝码之一,它就一定会发挥它要发挥的作用。现在的变动都是技术层面的,并不涉及实质性的变化。

  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达到了,因为如果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设定了一些东西让你去学习、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那么即使你不愿意,只要时间长了,至少对多数人会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成为一种习惯。今天的中国跟过去有些不一样,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光是单纯从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网络、出国以及其他不同的途径获得资讯,因此政治课的效果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其主要原因不是教育本身的变化,更多的是因为其他的因素介入了。

  政治课背后代表了一种权力,一种掌控社会的力量,即便学生不一定喜欢,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力量就会被消解。当然,跟毛泽东时代相比,它已经削弱了很多,这种削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其掌控力还是存在,皆是有政治倾向的。我们拥有的是一个非常狭隘的政治概念,这就是政治课要教给我们的,所以它开宗明义地讲国家机器、政治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真正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应该教什么?很简单,就是公民教育,教你作为一个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对这个国家有哪些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双向的,有义务的人必然拥有权利,如果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享有基本权利的人就有保卫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牺牲、奉献的义务。

  中国的政治教育要改革就要往公民教育的方向走,告诉你宪法赋予你哪些权利,天赋予你哪些人权,最基本的就是八个字—“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其他的内容都围绕这个展开。这次的改革有可能反弹,但最终的方向还是明确的,政治课将来还是会越来越松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个时代的方向不会改变。

  PART3 言论与科研自由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最近这些年,对高校公共政治课有很多议论,因为其研究和教学都在一步步扩张,课题数和研究经费在增加,某些学校开设的科目也在增加。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都很无奈。当然,其中也涉及到一些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领域内的一些学者想方设法地扩大政治课的覆盖面,继而从中获利。

  公共政治课的设置有增强学生对现行制度的认同感的考虑,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得而知。据我了解,学生对这些课程大多都是很抵触的。选这类课大多只是为了拿学分,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没有多少吸引力。如果要放开了讲,就会“出格”、惹麻烦,所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就只是照本宣科。更严重的是,这套刻板的理论没办法让学生感觉到它是一个追求真理、理性探索的知识体系,总有一些教条是不能质疑的。久而久之,大家都变成了“两面人”,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无从理解,并学会心口不一,口头上说一套,心中则别有一番想法,这影响到整个国民的心理状态和诚信,确实是特别值得关切的。

  一直以来政治课的改革都很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决策人不能随意地改革,因为整个国家的话语模式没有多少变化,没办法突破以前的窠臼。一个国家在政治理论上的创新,必须建立在言论思想自由、科研自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些,政治理论建设就难以突破。此外,大学教育里需要一种令人心智走向崇高、灵魂有所升华的课程,我们到底通过怎样的课程设置和环境改造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是今天大学里的工作者,包括教育者和行政管理者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在台湾,过去也有“三民主义”和党义的教育,而且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后来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转而教授什么是公民的精神与美德、什么是合理的国家与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和文化的建设来创造一个令所有人的尊严都得到维护的社会等课程。如果要改革,就必须重新去认识我们究竟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的价值目标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去考虑如何设计,如何通过历史的、宗教的、政治理论的教育,来培养心智和人格健全的新一代公民。

  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去理解为什么需要一个政府,政府对公民有何义务,它的权力应当受到怎样的限制,为什么要有言论、出版等自由,如何去保障这些自由,以及如何去获得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这是需要通过某种课程来体现的。

  PART4 我们的教育有“两张皮”:公共课讲一套,专业课讲一套

  郭巍青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

  改革的意图是值得肯定的,对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说,公共政治课应该更有自由度和灵活度,这些课程由他们的导师来掌握,这样更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但是在大学里,更有意义的改革是本科的课程,如果本科这一块不动,就表明基本的体系没有变化。

  客观地说,公共政治课的教育投入和努力程度都是不低的,在一些重点高校,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很齐全,领导的重视程度、项目经费都有保证。但对政治课的效果没有办法去评估,当然,现实中的学科建设有他们自己的评估,但那些评估都只会证明成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一个实用主义心态下来学习的,不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些课程,学生对学校的课程开设,也没有权利去发表意见。

  公共政治课要灌输国家的理论,考试成绩的好坏无所谓,只要及格了就行,这就让学生变得很油滑,从刚进入大学就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态度,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心态弄得很不好,而且这种状态很可能会延续到他们大二、大三的学习当中。让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没有好的学风,观念也变得扭曲。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相应的政治教育课程,这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政治教育应该做得精,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种理论灌输。大学生对我们所生活的国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的政治制度、行政架构、法律体系等,是必须要知道的。从逻辑上说,政治课不能说是绝对不应该有的,但是作为一门基本的学科,在内容上应该做得更精细。

  我们的教育有“两张皮”,公共课讲一套,而专业课,如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讲另一套,两张皮不一样。在经济学里也是一样,你可以把很多改革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运行,也可以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来做批判。马克思主义有其深刻之处,若能客观看待就没问题。

  PART5 有效的政治教育应是公民的启蒙教育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的大学开设政治理论作为必修课始于1950年,当时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在大学开设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是新政权的意识形态灌输,“改造思想”是最直接的目的,到后来政治课就变成一门常设的必修课。思想政治课本应该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社会的分析批判能力,但事实上它并不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是以国家意识形态的宏观话语对学生进行教化,成为其说话和行动的依据。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根本上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和进行批判的道德勇气。毋庸讳言,现在的大学生和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对国家政治改革的关心、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精神越来越缺乏,这未尝不是那种所谓的思想教育课的必然结果—在那种话语框架中,所设置的各种名目的课程不仅没有系统地把真正有价值的、符合人类文明普世准则的政治学、伦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没有鼓励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思考中国现实问题以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反而不自觉地接受一种有关生存的暗示:你们必须如此说话。对政治学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对历史的思索、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认识等等均受到制约,从而使道德与政治学教育的知识客观性、科学性以及人文激情的崇高性反而因这些课程而被左右。

  这次改革是比以前有了一点进步,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因为目前仅在研究生阶段推行改革,下一步能否发展到本科阶段还是个未知数,而这种政治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最大的还是本科阶段,其弊端也是多方面的:第一,政治课所占课时多,而且随着国家政治话语的变化、领导人的变更,还会继续增加相应的课程内容。第二,此类课程的许多任课老师是否真正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是很值得质疑的,一些行政人员和党政人员随意地兼任政治、法律、伦理等学科的教学,这是对学生很不负责的。第三,这些行政人员以“思想教育”而获得相应的职称,这是符合各种“规定”的(很显然,这些规定就是由行政人员制定的),但是此类学术职称的贬值是必然的。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愈演愈烈。

  从小学到大学,如果说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话,其内容必定是关于建立公民社会的启蒙知识和对国家政权的真实状况的了解,包括如何建立公民社会、什么是公民的责任等。

  这些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基本的公民教育,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极度欠缺。尽管我们上了那么多的政治课,但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对国家政权的性质、功能、机构、运作程序等知之甚少,另一方面连如何在权势与金钱的面前保持个人的尊严、实践宪法所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思想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以及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都懵然不懂。这也就说明了我们现在的公共政治课与真正的公民政治启蒙教育还相差甚远。

来源:《时代周报》第97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9-24 13:13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6463042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