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新闻系学生暑假要去媒体实习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3 天前
标题: 新闻系学生暑假要去媒体实习吗?
原创 王可2025年07月02日 19:41 北京
文 | 王可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媒体实习究竟是新传学子的 “通关文牒”,还是被过度神化的 “行业迷信”?在暑期实习季的热潮里,我们或许该撕开标签,聊聊那些藏在 “必修课” 论调背后的真相。
01
实习为什么成了 “必修课”?
“只要想要从事媒体行业,都会找媒体实习。”
这是新传专业研二学生张启扬在回答关于“实习是不是新传学生的必修课”这一问题时,给出的肯定回答。
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远不止是简历上的一行字,而是跨过理论直抵实践的最短路径。
在党媒实习的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政策报道的严谨措辞与发布节奏;在财经媒体跑口的实习生,会明白商业新闻里一个数据来源的误差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即便是在 MCN 机构打杂的日子,也能摸清短视频爆款背后的算法逻辑。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截稿压力、新媒体的流量博弈、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这些在教科书中被简化的概念,在实习中逐渐转化为肌肉记忆。课堂外的 “隐性知识”,能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具象化。
“媒体工作的强时效性难以在学校的教学和模拟中体现出来。在学校有一周的时间完成作业,实习了才知道必须一小时内写完稿子、半小时内完成备稿。”对于习惯了“作业周期”的韩梅梅而言,实习中对于时效性的切身体会是收获最大的一课。
更重要的是,实习是一次低成本的职业试错,通过实践,往往能够发现自己更适合的方向,甚至哪怕只是排除了不适合的方向,对于新传学子而言,也对自己日后的求职路线起到了修正作用。
新传专业的研一学生张楠从大一就开始在媒体实习,从纸媒到电视、客户端,平台从小往大,都有尝试。“我之前有实习经历是自媒体和类似公司内的策划宣传岗位,但实习后都被我排除了,因为做起来感觉不开心,并没有体会到个人价值。”
02
避开“打杂”陷阱
然而,并非所有实习都能兑现价值承诺。
整理录音、校对文稿、负责部门文件收发甚至帮领导拿外卖,新传专业学生武亮亮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央媒的实习机会,却将几个月的时间都耗费在了这些基础性、重复性的边缘工作中,始终没有接触到核心业务内容:“之后就是对此类实习单位避坑”。
这种实习状态确实会让实习生感到沮丧,因为虽然身处媒体环境,却像隔着一层玻璃观察行业,无法真正参与新闻生产的关键环节。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媒体把这些基础工作当作“考验”,要求实习生必须通过长期“打杂”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工作机会。
客观来看,适度的基础工作也有其价值。比如整理录音能锻炼速记能力,校对文稿能培养细致的工作习惯。但问题在于,如果整个实习期都停留在这一层面,就难以实现从学生到媒体人的能力跃升。
如何避开实习“打杂”陷阱?筛选高价值实习的第一步,是精准匹配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平台和开放的政策。
提前在实习社群蹲点往届评价,能避开 “承诺带教却让你天天整理发票” 的单位;面试时直接询问 “是否有独立撰稿机会”,比纠结 “是否提供下午茶” 更实际;而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产出要求,则能避免 “干满三个月却拿不到证明” 的尴尬。
除此以外,低年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广撒网”,不必追求 “高大上”,而是用最低成本排除错误选项。进入高年级,实习策略需要从 “试错” 转向 “深耕”。这种 “先发散后聚焦” 的节奏,本质上与行业招聘周期精准对接——低年级攒体验,高年级攒作品,才能在毕业季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03
不实习的 “Plan B”
实习生小彭曾经的一份实习经历中,只负责为电视节目的录制准备道具,不参与前期内容沟通准备及后期节目制作。为了成为被看到的实习生,只能主动争取、表达意愿,告诉老师自己会得更多且愿意学习更多。
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拥有姓名”的终归是少数,对于无法获得理想的实习岗位,或者实习经历远不能满足职业体验的新传学子来说,还有一些实习以外的 “Plan B”。
运营个人自媒体账号不仅能锻炼全流程的内容生产能力,更能积累实实在在的作品集。校内融媒体中心、记者团等工作虽然平台较小,但往往能提供更多实操机会。
在技能提升方面,线上课程和短期工作坊提供了系统化的学习渠道。掌握基础数据分析、AI辅助写作等数字化技能的学生,在求职时往往比仅具备传统采编能力的竞争者更具优势,各类新闻写作、摄影等专项工作坊也能快速补足特定领域的技能短板。“身边的朋友有些也在参加一些学校或行业组织的训练营,效果挺好”。
虽然极大比例的新传学子“不是在实习,就是在去实习的路上”,但也有一些学生抱定学术志向,或职业规划更偏向体制内,用武亮亮的话说,“他们有自己的田野”。
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专注专业课,瞄准 “新闻与传播硕士” 的学术赛道;计划考公的则可提前攻坚行测和申论,毕竟体制内岗位笔试分数是实打实的“敲门砖”。
说到底,媒体实习既不是万能钥匙,也不该被打上“卷王”的标签。它的价值不在于平台的光环,而在于能否真正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无论是深入一线的实习经历,还是另辟蹊径的自我提升,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核心命题:我们是否通过这段经历,更清晰地认识了这个行业,也更准确地定位了自己。
来源: 新京报传媒研究
编辑:梅镕缨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