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25级硕士张家乐学术日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3-10 15:40
标题: 2025级硕士张家乐学术日志
学术日志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3-17 09:04
2025.3.10
一周之计在于周一,今天决心给荒废已久的大脑注入知识的力量。想到3.20组会我要做读书汇报,立马让Deepseek给我推荐一本经典哲学著作,还特别强调要康德的书(因为我看老师很喜欢分享康德的语录,决定“投其所好”)。Deepseek甩出《纯粹理性批判》让我拜读,十分钟后我连两版前言都没看完就放弃了,感觉读哲学就像做英语阅读,每个字我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明所以。想起高中的时候我和同学经常调侃对方:光顾着阅读,忘记理解了。
打开微信读书评论区,看到有人说得先阅读一些入门书籍,才能看懂这本书。立刻让Deepseek给我返工,找一些稍微基础点的书籍。先后浏览了它推荐的《公众及其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选定《理想国》开读,一是因为这本书通篇是对话形式,看起来更有趣一点,二是因为大一上传播学课程的时候老师有提到《理想国》里的“洞穴寓言”让我印象深刻。
好不容易选定书籍,我的拖延症又大爆发,决定还是第二天早上再阅读。愉快的打开电脑玩模拟人生去了。
2025.3.11
今天开始阅读《理想国》,我特意在B站找出罗翔老师带读《理想国》的直播回放视频,决定以自己先阅读一卷,再看看罗翔老师带读这一卷的视频的方式来品读。开篇就是克法洛斯父子与苏格拉底围绕“正义”展开辩论,第一卷看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特拉叙马霍斯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理论和苏格拉底对此的驳斥。“强权即正义”是否揭示了话语权争夺的本质呢?感觉这部分可以和算法霸权、信息茧房、大国话语霸权联系一下。
这些外国人的名字真的好难记,读着读着脑子里只有你是谁?他是谁?
2025.3.12
继续阅读第二卷中。
记录一下罗翔老师带读视频中的这段话:正义和不正义不是二元对立的:不是说存在一个正义,存在一个不正义。因为不正义是对正义的一种偏离,换言之,只有正义才具有存在论上的意义,不正义是一种虚无,不正义是对正义的偏离。就像仇恨跟爱不是一对一的,因为仇恨是对爱的偏离,仇恨是爱的缺乏。寒冷是热度的缺乏,不存在绝对的寒冷,只存在热度的缺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正义是自洽的。不正义是不自洽的。即便在盗贼团伙,也不可能彻底的不讲正义,因为如果不讲正义,那么这个盗贼团伙是不可能存续的。这就是苏格拉底要论证的内容。
2025.3.13
阴天+哲学=催眠ASMR,今天在床上听罗翔老师带读的时候直接睡着了。进度为0。
2025.3.14
遗忘比记忆来的快多了,感觉自己已经想不起前两天阅读的具体内容了。今天继续阅读第三卷。
此卷讨论护卫者的教育问题,主张删改荷马史诗,控制音乐与体育训练。柏拉图在这里的内容审查思想是否是一种议程设置实践呢。他通过控制神话叙事中的诸神争吵、英雄懦弱/情绪波动大等情节,精准设置了城邦的精神议程,这与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媒体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能决定人们想什么”的议程设置理论惊人相似。在《理想国》中,被保留的勇敢、节制等美德故事,构成了护卫者认知世界的原始议程框架。同时,第三卷“高贵的谎言”概念直指宣传的本质:为了达到城邦的至善,统治者必须要对被统治者撒谎。
很难想象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书!读的时候一直在感叹柏拉图思维的超前。现在主流媒体塑造的英雄叙事、平台方过滤敏感内容等行为,都可视为“理想国式”传播管理的延续吧。
2025.3.15
阅读第四卷中。本卷柏拉图提出灵魂三分说(理性、激情、欲望),类比城邦三阶层(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
记录一下罗翔老师带读视频中的这段话:真理的死亡意味着道德的死亡,道德的死亡意味着文明的死亡。没有真理与道德,唯一可能的结局就是回归野蛮。
在传播实践中,我们也要警惕传统价值被解构。
2025.3.16
阅读暂停,今天把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和排版进行了一些修订。本来还打算把《理想国》前四章笔记进行整理,但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下周再汇总吧~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5-3-23 21:21
2025.3.17
今天继续阅读《理想国》第五卷,此卷是柏拉图讨论理想城邦构建的关键部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主题展开,被称为“三个浪潮”:男女平等与共同教育、妇女与儿童的“共有”制度、哲学王统治的必要性。这些观点在当时极具争议性,但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论证其合理性,试图构建一个更平等、更理性的社会结构。简而言之,第五章是《理想国》中最具革命性的一章,提出了性别平等、公有制和哲学王统治三大原则,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基础。
2025.3.18
今天整理了前五章的阅读笔记,并把周四组会要汇报的内容列了一个大框架,本人非常喜欢列思维导图,感觉是一个很好的理清思绪的方式。
2025.3.19
写稿子写到头晕!表达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想了半天如何从哲学引入传媒业,最终决定从洞穴寓言入手:智媒时代,当我们在抖音沉浸于碎片化视频新闻,在微博热搜追踪热点话题时,是否意识到自己正重复着公元前4世纪雅典洞穴囚徒的命运,生活在一个技术升级版的洞穴之中?通过《理想国》前五卷的阅读,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这个被数据与算法统治的传媒时代。
2025.3.20
战战兢兢开始第一次组会,听到了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点评,收获了很多~也认真听了席瑞同学关于《康德哲学讲演录》的读书汇报,收获了一些哲学基础知识,暗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也要尝试读一读康德!
2025.3.21
休息日,在《模拟人生》里捏了书呆子小人快乐读书!
2025.3.22
继续读《理想国》第六章,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并非柏拉图的认知等级体系之精密,而是其暴露的永恒困境:哲学家如何在坚持真理的同时避免权力的诱惑?当我们将“善的理念”替换为“历史规律”“科学真理”或“进步叙事”,柏拉图的警告依然尖锐。或许真正的启蒙,不在于“强迫他人看见”,而在于守护那“使对话成为可能的黑暗”——正如苏格拉底在对话中不断追问而非断言,哲学的本质,应是保持对自身限度的清醒。
2025.3.23
和朋友外出疯玩一天,忘记按时发学术日志,大惊失色。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5 天前
2025.3.24
拖拖拉拉终于读完了《理想国》。今天第一次更传媒教育网的我活脱脱像一个没用过电脑的老年人,到晚上才逐渐掌握方法,期待早日成为熟练技工。
在家躺了半年,都快呆成原始人了o(╥﹏╥)o周末突发奇想找个实习锻炼下自己,今天早上躺床上下载Boss直聘、实习僧迅速投递简历(这时候才感觉自己像个J人),下午就接到了面试电话,迅速恶补了一下运营知识点,期待明天的面试。
2025.3.25
碰到面同一岗的陌生同学,人家携带五页简历翩然而至,让空手而来的我非常忐忑......面试官说了很多专业词汇我也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完成了两轮面试,不知结果如何,回来的地铁上给朋友狠狠抱怨了自己的无知。
2025.3.26
早上醒来接到HR的电话通知明天报道,心情立刻多云转晴(现在还没体会到单次通勤1h+的威力)
下午阅读袁光锋的论文《要自由亦要安全:人机亲密关系的确定性与内在冲突》,这篇文章从疗愈文化的视角切入,探讨了人机亲密关系的特征、内在矛盾及其社会影响。核心论点如下:
1.人机亲密关系的疗愈功能
智能机器人通过“情感定制”模式(如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提供单向情感投射、动态适应性回应),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自由且安全的情感支持,满足现代人对情感确定性、无承诺陪伴的需求,成为对抗孤独、焦虑的疗愈工具。
2.技术逻辑与情感逻辑的三大冲突
情感定制与情感自由的矛盾:机器人消除了人际互动中的不确定性(如“他者”的主体性),但情感自由需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缺乏真实社会关系的深度。
积极情感与正负情愫交融的冲突:机器人偏重积极情感供给,削弱了人类情感中正负交融的复杂性(如焦虑推动奋进、恐惧维系道德),简化了情感的意义生成过程。
无限供给与有限性的张力:机器人可无限满足情感需求,消解了情感的稀缺性与独特性,而人类情感的有限性恰是维系关系价值的核心。
3.社会文化后果
自恋主义文化:用户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制关系,导致“他者”视角消失,削弱社会共情能力。
情感能力弱化:真空化的情感互动使个体失去处理复杂人际冲突的机会,共情与换位思考能力退化。
情感自主性危机:情感被算法和商业逻辑操控(如平台通过情感计算增加用户黏性),用户看似自主的选择实受隐形控制。
作者指出,人机亲密关系是脱离社会关系的“真空情感”,虽能短暂疗愈,却无法替代真实社群互动对个体成长的支撑。真正的疗愈需回归历史与社会关系,在与他者的碰撞中寻找“自我的根源”。我的阅读感悟如下:
1.技术中介化情感的悖论
论文揭示了技术如何重构情感传播的形态:机器人通过算法模拟情感,提供高效、低风险的情感支持,符合现代人对“轻盈关系”的追求。然而,这种中介化情感的本质是“单向投射”与“程序化回应”,剥离了人际传播的互为主体性。传播学中“媒介即讯息”的命题在此得到延伸——技术不仅改变传播渠道,更重塑情感的意义生产逻辑。
2.情感商品化与平台资本主义
文中提及的“情感资本主义”现象值得深思。平台通过情感计算将用户情感数据转化为商业资源,情感沦为可定制、可交易的“商品”。这呼应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技术乌托邦背后是资本对情感劳动的剥削。用户的情感自主性被算法“收编”,折射出数字时代人的异化问题。
3.社会性缺失与传播伦理
人机关系的“真空性”暴露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危机:个体逃避人际冲突,转向技术寻求安全感,实质是社群的消解。传播学需反思,如何在技术介入下重建“传播的仪式观”,而非仅追求工具性情感满足。此外,伦理层面需警惕技术对情感能力的“代偿效应”——当AI成为情感依赖,人类可能丧失直面真实关系的勇气。
4.理论延展:情感公众与数字亲密
论文可结合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一步探讨:若情感日益私人化、定制化,公共对话所需的共情基础是否会被削弱?另一方面,数字亲密关系是否可能催生新的情感公众,如豆瓣小组中用户通过分享人机互动经验形成的亚文化社群?这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议题。
2025.3.27
上班第一天,非常疲惫。电商组整体的节奏很快,感觉需要迅速上手。
2025.3.28
上两天班就放假的感觉太幸福!今天回家更完传媒网后倒头就睡,困得我晕头转向。
2025.3.29
一觉睡到大中午。关注到了韩团bnd因泰国地震临时取消演唱会,团内成员被优先撤离,未及时通知粉丝,导致大量粉丝滞留机场,甚至出现走丢失联情况事件(网上还有爆料称该团仓皇逃离泰国时还在机场抢了粉丝约好的摆渡车hh)。结合团成员之前在网上媚粉言论:粉丝“如果世界末日最想带走的东西”——某成员“你”,简直是地狱笑话级别。
以下做一些传播学视角分析:
一、危机传播管理失效:信息延迟与信任崩塌
事件中,主办方在地震后迅速发布取消演唱会公告但随即删除,最终拖延至艺人团队离境后才正式确认,导致粉丝陷入信息真空(大家都在猜该男团是不是害怕粉丝和自己抢飞机席位哈哈哈)。这种“发布-删除-再发布”的操作,不仅违背了危机传播中“及时透明”的基本原则,更强化了公众对主办方“隐瞒真相”的质疑。此次事件中公司的反复行为直接导致信任崩塌,引发“偶像失格”舆论。
纵然跨国活动需协调场地、票务、交通等多方主体,但主办方未充分考虑国际粉丝的语言障碍和应急需求。官方声明的滞后暴露了跨国危机管理的低效与责任分散,加剧了粉丝的“被抛弃感”,进而转化为对偶像团队的集体愤怒。
二、粉丝文化中的情感契约破裂
粉丝经济建立在情感劳动的交换逻辑上:粉丝投入时间、金钱与情感,期待偶像的情感回馈。然而,此次事件中,偶像团队优先撤离、未安抚粉丝甚至抢占接摆渡车的行为,直接打破了这一隐形契约。粉丝的“被背叛感”源于偶像未能履行“情感服务者”的角色,暴露了偶像产业中权力关系的极度不对等:粉丝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偶像的回应却充满功利性。
2025.3.30
    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明天又要上班了,晕倒。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