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0-25 20:20
标题: 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
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

时隔不到两天,就在我们身边,两家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传出的消息撩动了人们的神经:

乐凯胶卷把曾经的辉煌永远定格到“底片”中———9月4日,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冲击,决定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

泊头火柴再也擦不出自己希望的“火花”———9月6日,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举行资产处置拍卖会,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这标志着亚洲最大的火柴厂彻底走进历史。

胶卷和火柴,不只是两种产品,它们已经化身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人们生活的记忆。欢乐时刻,多少美好的瞬间定格在那一盒胶片中;漆黑夜晚,火柴盒上擦出的火花又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光亮。

乐凯胶卷,泊头火柴,当其盛时,何其壮哉!前者,曾经扛起了民族感光工业的大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胶卷之王”。后者,则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并凭借先进的技术在火柴行业长期领跑。

再好的产品,再大的企业,一旦追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结果只有一个:出局。对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人们扼腕痛惜,颇有“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的悲壮。数码浪潮的冲击,别说乐凯,全球胶卷行业的“老大”柯达也没能扛住。打火机、电子打火器等替代品纷至沓来,泊头火柴破产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然而,这注定是难以逃脱的宿命吗?

胶卷退出了舞台,生产胶卷的企业并非一定没落;火柴淡出了生活,生产火柴的企业也并非注定破产。我们不禁想起了荷兰人引以为傲的飞利浦。这家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100多年前,以生产碳丝灯泡起家。碳丝灯泡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展物,生产碳丝灯泡的飞利浦按说有无数个理由退出历史舞台。可贵的是,飞利浦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传统的照明领域,而是在20世纪的科技巨变中不断超越自我,先后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卡式录音机、CD机等。如今飞利浦不仅是全球第一大照明公司,还是全球第一大医疗系统公司、第一大电动剃须刀生产商,等等。美国作家爱迪斯在《企业生命周期》中说:“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次生命的历程,都会有诞生、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有些企业能够将其中的成长与成熟阶段无限延长。”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大者并非恒大,强者并非愈强,欲求基业长青,唯有求新求变,不断超越自我。

一位知名企业家曾经这样感叹:“要打造百年老店就需要永远创新,守,永远守不住。”一扇门关上的同时,另一扇门往往已经打开;一个机遇消失的时候,另一个机遇或许正在招手。很多企业发现不了另一扇门,看不到另一个机遇,正是因为有“守”的惰性。在这方面,柯达就是一个教训。柯达一度拥有世界胶卷市场2/3的份额,在很多企业绞尽脑汁调整乃至更替核心业务的时候,柯达却继续躺在胶卷丰厚的利润上睡觉,尘封了自己已经掌握的数码成像技术。当它被数字化浪潮拍醒时,已经时过境迁、大势已去。

令人欣慰的是,泊头火柴虽然走到了尽头,乐凯胶卷却在全力转型。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它的产品或许会失去市场,它的技术或许会落后于时代,但是机遇之门却永远敞开着。只要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还可以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研发出更具前瞻性的新技术。我们期待乐凯“转”出一片新天地!

早转型,就主动;晚转型,就被动。求新求变的意识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应当始终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我们河北还有一家百年企业——— 享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盛誉的开滦集团。这些年,尽管挖煤让日子过得还不错,却主动走上了转型之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非煤产业比重占到企业经济总量的78%。主动转型让百年开滦重新充满活力,今年7月,开滦集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我们相信,即便某一天煤竭矿衰,开滦集团也不必惊慌,因为他已经凭借转型跳出了资源型企业的兴衰周期律。

身处一个转型的时代,唯有“变”是永远不变的,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言:“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从中得到警示,并努力走在变化之前。

链接:https://www.sohu.com/a/17113396_125993
编辑:李梦瑶


高度·温度·力度——《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写作感悟

李忠志

河北日报评论文章《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2012年9月15日),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也是河北日报评论类作品第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河北日报有重视评论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近些年来,置身发展转型与观念多元的时代,河北日报不断探索党报评论的发展规律,努力实现内容创新、表达创新,这篇评论能够获奖,也是不断努力与探索的结果。

乐凯胶卷,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胶卷之王”,泊头火柴,曾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当胶卷和火柴无奈地成为“时代弃儿”,两家具有标本意义的河北企业也陷入了困境。在人们感慨“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时,《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这篇评论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未能“走在变化之前”才是企业陷入今日困境的根源。大者并非恒大,强者并非愈强,唯有求新求变,方可基业常青。

乐凯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7月1日的新中国第一个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乐凯曾一度与柯达、富士抗衡,号称世界三大彩卷之一。从生产我国第一代照相软片到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彩色相纸,先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100多个“第一”,填补了中国一个又一个“空白”。

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时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公司,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1948年,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1950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归属国有。“泊头火柴”加快了发展步伐,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

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特别奖和一等奖共三篇,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日报的钟经文文章《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都是宏观大气的扛鼎之作,与这两篇重型评论相比,《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则显得轻巧得多,无论是篇幅还是写作团队的力量都不能和这两篇文章相提并论。但是,这篇1600字的评论能够与两家大报的两篇力作一起获得大奖,除了大家的厚爱和机遇垂青以外,一定也有它自己的“特别之处”。

我想打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任仲平和钟经文,选取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作为他们发论的载体,那么我们这篇评论则是在这段长河中,撷取了一朵晶莹剔透的浪花。我们试图透过这朵浪花展现出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激动人心的变化,并给那些探索和奋斗的人们带来一些思想上的警醒和启迪。接下来,我在这里具体分析一下我们构思写作这篇文章的一些“特别体会”。

时代的高度

《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这篇评论在参评中国新闻奖之前,先参加了河北新闻奖评选,并全票获得河北新闻奖一等奖。一位参评河北新闻奖的评委这样说,“这篇看上去分量不重的评论读完后感觉分量不轻!”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分量轻与重不能看篇幅,水平高与低不能看规模,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共识,文章水平的高与低,关键在立意。新闻评论的“立意”,也就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立评论文章的基本观点与主要思想内容。文章大家苏东坡这样说:“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那么,立意高低的关键又在哪里?包括评论在内的所有新闻作品,实际上就是看能不能切中时代的主题。切中时代主题,不仅仅是因为主流媒体要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更是文章创作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这个道理。中国记协一位领导曾说过,有一个初步的统计,在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特别在一等奖作品中,反映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大典型的作品占了50%还多。

从我们这篇评论来看,引发我们议论的是两件发生在河北大地的具体新闻事件,但是我们并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置身于时代大背景展现宏大主题。在这里,我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

2012年9月6日下午,我们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时评选题。在当日的选题中,我们发现了泊头火柴破产的新闻,在决定对这个事件进行评论后,如何确立这篇文章的“意”,我们费了不少心思。就事论事来说,这篇文章可以有很多角度,比如资本运作、企业管理,等等,但我们总感觉分量不够重,说不到点上。一篇好的作品必须有时代的高度,那么这个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呢?那就是——转变。“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在经济形态演进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背后,是人类认识重心与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以土地开发为本位的农业经济形态和以技术开发为本位的工业经济形态,正在向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位的知识经济形态转变。”(刘梓良:《知识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11年8月25日)有了这样的宏观站位,我们顿时豁然开朗,而且一下子就把这件事与两天前乐凯胶卷停产的新闻联系在一起。河北两个响当当的企业,时隔不到两天,一个停产、一个破产,看上去像是历史的偶然,而我们却从中看到了历史的必然——再好的产品,再大的企业,一旦追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结果只有一个:出局。这样的视角与论点,就不再是浅层次的感叹,而是折射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激动人心的变化,也启迪和警示了那些在大转型、大变革时代不断探索的人们。

这篇评论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自己也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只有把握住时代的主题,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文章立意才会深、角度才会新。我们常说,“意在笔先”,心中这个“意”有了,才能有谋佳作、出精品的自觉。我从事党报评论工作十几年,自己撰写的评论作品先后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二等奖,坦诚地讲,前两次获奖作品在写之前,并没有过多地进行过谋划。而这一次,也正是“意在笔先”了,所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对新闻事件评论价值判断更清晰,并在写作上用了很大心思。

同样是一个巧合,虽然我们与本届获得特别奖的任仲平文章风格完全不同,但是在反映的时代主题上不谋而合,那就是紧紧扣住了“转变”二字。再打一个比方,围绕这个主题,任仲平发起的是一次面对面的硬攻。对于一张地方党报而言,不可能选择这样的冲锋方式,而应当是迂回的进攻,但无论怎样的方式,目标都是一个。

周恩来曾这样评价邓小平和刘伯承,“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俩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是‘举重若轻’,伯承是‘举轻若重’”。对于我们的新闻评论而言,站在时代的高度,反映宏大的时代主题,既要举轻若重,又要举重若轻,我们这篇评论可以说是举重若轻的一次尝试。我个人觉得,地方媒体反映时代主题恰恰是在举重若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小切口,大主题,从生动的故事入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引发读者深入地思考。就好像一位针灸医生,手持细细的银针,只要找准了地方,一下子就可以深深地扎到穴位。写文章与此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找准主题,抓住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一篇小文章,同样能开掘得很深。

情感的温度

《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发表之后,很多朋友和读者都对我谈过他们的读后感,在这些读者和朋友的读报反馈中,我特别看重一位老报人的评价。这篇评论发表之后的某一天,我们报社已经退休多年的一位老报人在院子里拦住了我,他拉着我的手说:退休这么多年了,不太关注时事了,更很少看评论,你这篇文章我看了,写得很有感情。特别是开头那一段描写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勾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了下去。老人说的那段话,是在我陈述完两个新闻由头之后的一段带有抒情色彩的描写:

胶卷和火柴,不只是两种产品,它们已经化身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人们生活的记忆。欢乐时刻,多少美好的瞬间定格在那一盒胶片中;漆黑夜晚,火柴盒上擦出的火花又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光亮。

其实,评论文章讲求言简意赅,从传统的评论写作方法来看,这一段话属于多余之笔,失去了它并不影响文章的观点表达。但不影响观点表达并非不影响观点传递,对于很多读者而言,这些多余之笔或许正是引起他们内心深处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比如,对于那位七十多岁的老报人而言,这段话就一点不多余,他这个年岁的人,知道火柴被称作洋火的屈辱历史,知道泊头火柴这几个字不仅仅代表一种产品,更代表着一代人的情感。这位老报人的反馈让我很欣慰,因为我用这些多余之笔收到了我所追求的传播效果。

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是带着一种情感也试图传递一种情感。大时代急速变迁的沧桑之感,大企业命运跌宕起伏兴衰之叹,总之,这种情感是很复杂的,也不是用具体文字表述出来的,但它的确隐藏在文字中。

从事评论写作十多年,我有这样一个感受,评论是理性的,但同时又是感性的,评论是冷峻的,但同时又是有温度的。这是因为,新闻是历史的记录者,而历史本身就是有温度的。历史不管多么宏大,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构成的,而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倾注了情感的。

评论不仅要擅长诉诸理性,也要学会诉诸感性。把理性转化为感性,把抽象转化为形象。在西方媒体的评论、社论中,都不乏情感元素的运用,甚至还有直接抒情式的评论。长期以来,我们党报的评论表达习惯于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缺乏能够引起读者感性共鸣的生动表达。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曾说过这样的观点,评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受众接受某个观点,它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情绪上感染受众,获得受众内心的情绪认同。评论的功能在于揭示意义,但是不能总就意义谈意义,很多时候,有了深深的情感共鸣,读者才更能深刻地领会到文章所叙述观点的价值。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理性与情感并重,正是一种“双通道”传播模式,也就是既注重理性分析,同时强调“感性化”、用情感打动人心,增强传播效果。华尔街日报是最擅长用双通道传播的,它们有一句名言,“1000万人的死亡只是一个数字,而1个人的死亡却是一场悲剧。”

十八大召开之前,我曾受命写过一篇反映河北科学发展十年巨变的大型评论。在这篇评论中,我也同样尝试了用情感与理性双通道传播,比如,讲到河北的巨大成就,我在用数据说话的同时,还用了这样的表述:

当历史的宏大叙事转换成个人的微观描述,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视角体悟“河北巨变”的细节:

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十年前,站在渤海岸边,你根本无法想象,这片曾经只有渔船游弋的海域,如今巨轮卧波;这曾经“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的“苦海沿边”,如今正在隆起河北的“经济脊梁”。

如果你是一名产业工人,十年前,高炉林立作为一种“图腾”象征着工业一派繁荣,你根本无法想象,如今人们反而在一座座“功勋炉”的倒下中看到了河北产业的新生。

如果你是一位市民,十年前,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你根本无法想象,北方的城市也能碧水绕城,而如今,省会市民可以泛舟太平河,唐山市民可以漫步南湖畔,衡水人圆了水城梦……

如果你是一名农民,十年前,耕作在田间,生活在乡村,你根本无法想象,农民种田可以不“纳粮”,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医保”,而如今,“皇粮国税”成为历史,“新农合”让农民“看得起病”,一张民生保障网逐渐覆盖了全省乡村……

一个个画面,一个个瞬间,一个个故事……或静默无声,或震撼人心。这是河北在新世纪激情拼搏的时代印记,是无数普通百姓拥抱幸福的基石,更是一个京畿大省不懈奋进的铿锵足音。

当然,感情是文章内在灌注的一种无形的气。这种气看不到、摸不着,在更多的情况下,很难说体现在哪一句话中,但有感情的文章,读者却能读得出来、感受得到。

一名评论员,不是超然世外的旁观者,而是亲自感受时代的参与者,我们时代的点滴进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都与我们紧密相关。“一枝一叶总关情”,党报新闻工作者不是官员,但也要有这种大情怀。总而言之一句话,做有温度的写作者,写有温度的好文章。

论述的力度

评论是用来说服人的,所以一定要有力量感,换句通俗的话讲,读起来要带劲。评价一篇好的评论文章,我们常常会说,论述有力。那么,评论的这股劲怎么体现出来?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个是论,一个是述。

1.我们先说述。评论的核心是论,但离不开“述”,“述”恰如其分地应用好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实现人们常说的寓理于事的目的。《唯有走在变化之前》这篇评论,我们在寓理于事上做了很多尝试。

比如,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新闻评论中的叙事本身,不可能像消息中那样吸引人,因为它们往往是已经报道过、读者已经看过的事实。这就需要尽可能地由叙事这种客观性信息转入主观性信息:论点、判断。但是,在一般之外,还有不少特殊。我们这篇文章从客观性信息转入到主观性信息就相对缓慢:

时隔不到两天,就在我们身边,两家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传出的消息撩动了人们的神经:

乐凯胶卷把曾经的辉煌永远定格到“底片”中——9月4日,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冲击,决定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

泊头火柴再也擦不出自己希望的“火花”——9月6日,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举行资产处置拍卖会,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这标志着亚洲最大的火柴厂彻底走进历史。

胶卷和火柴,不只是两种产品,它们已经化身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人们生活的记忆。欢乐时刻,多少美好的瞬间定格在那一盒胶片中;漆黑夜晚,火柴盒上擦出的火花又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光亮。

乐凯胶卷,泊头火柴,当其盛时,何其壮哉!前者,曾经扛起了民族感光工业的大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胶卷之王”。后者,则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并凭借先进的技术在火柴行业长期领跑。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一方面,我们这篇评论是在新闻发生的当天写作,事实尚未报道出来,另一方面,这两则新闻事实的标志性意义十分突出,它们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当一段大历史过去后,人们往往只是记住了一些细节、一些镜头。”我想这两件事就是可以被人们记住的瞬间,就是那种具有镜头感的信息。这些事实所具有的信息特性会抓住读者眼球并引发他们的思考。“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应当说,两种成为时代弃儿的产品,两家标志性的企业在时代沧桑中的跌宕起伏,这些事实信息实际上为我们这篇评论增加了极大的可读性,也使我们的文章蕴藏了更多的“观点附加值”。对于这样的事实信息,我们怎么能珍惜笔墨呢?在优秀的电视政论片中,比如《大国崛起》,往往会用蒙太奇的手法对几个看起来极具张力的事情加以叙述,这些事情说完之后,思考和道理就在其中了。我们这篇文章从最初的只说泊头火柴这一件事,改成运用蒙太奇手法讲述了乐凯胶卷停产与泊头火柴破产这两件事,也就是在这样的排列组合中进一步传递和凸显了价值判断。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1日在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信息[专报]》第361期“一对农民父子的油菜科研梦故事在网上引起热议”信息上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在评论写作中,讲好故事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这篇评论中,除了引发我们议论的新闻由头故事性极强外,我们还在文中运用大量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故事。碳丝灯泡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展物,而生产碳丝灯泡起家的飞利浦今天却依然生机勃勃;河北开滦集团是赫赫有名的百年煤企,而今天它却靠非煤产业跻身世界五百强,这些叙述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再来说说论。评论的力量感,更多地体现在对主观信息的有力传递上。评论的魅力在于说服,但是长期以来,党报评论写作恰恰在说服上乏力,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以行政命令口吻提要求”。对于一篇评论而言,只有当读者感受到充满思辨的逻辑力量,而不是咄咄逼人的官气,才能真正为读者提供认识问题新的方法论,从而以理服人,形成更大共识。

在写这篇评论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提醒自己要用道理说服人、要用逻辑的力量说服人。为了说清“乐凯的衰落、泊头火柴的破产并非注定是难以逃脱的宿命”,我们做了环环相扣、丝丝入理的论证:

对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人们扼腕痛惜,颇有“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的悲壮。数码浪潮的冲击,别说乐凯,全球胶卷行业的“老大”柯达也没能扛住。打火机、电子打火器等替代品纷至沓来,泊头火柴破产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然而,这注定是难以逃脱的宿命吗?

胶卷退出了舞台,生产胶卷的企业并非一定没落;火柴淡出了生活,生产火柴的企业也并非注定破产。我们不禁想起了荷兰人引以为傲的飞利浦。


讲完飞利浦的故事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大者并非恒大,强者并非愈强,欲求基业常青,唯有求新求变,不断超越自我。

高度、温度、力度,这“三度”是我们构思这篇文章的几个基本维度,在这里把这几点思考写出来与大家共享,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为《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撰稿人之一,河北日报原评论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




来源:人民网
  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728/c387110-25355510.html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0-25 20:21
高度·溫度·力度——《唯有走在變化之前》寫作感悟
李忠志

2014年07月28日13:34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河北日報評論文章《唯有走在變化之前——從樂凱膠卷停產、泊頭火柴破產說開去》(2012年9月15日),獲得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也是河北日報評論類作品第三次獲得中國新聞獎。河北日報有重視評論的優良傳統,特別是近些年來,置身發展轉型與觀念多元的時代,河北日報不斷探索黨報評論的發展規律,努力實現內容創新、表達創新,這篇評論能夠獲獎,也是不斷努力與探 ...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