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每周好稿 | 同题竞争,有增量者胜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12 23:10
标题: 每周好稿 | 同题竞争,有增量者胜
陪睡换捐、冤假错案、冒名顶替,本周的这三篇报道做的不错,但北青深一度的《空笔芯、牛奶盒,那些看似“奇怪”的商品交易背后》,读起来更能引发人的深思。
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实我们很多媒体人现在已经是孩子的家长,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其中形式主义是教育中最大的一块腐肉。
北青深一度的这篇报道,从一个很小的怪现象出发去阐述教育问题,其深远意义可能要超过那些法治案件。
作为一名学生家长,看这稿子,太上头了!虽然还没有经历过,但在小区的遛娃江湖中,早有耳闻。这根本不是什么教育手段,这就是驯服。不仅驯服学生,更是驯服家长。家长当然也知道这很扯淡,但似乎除了配合,没有什么办法,毕竟软肋还在学校,而且还得表现出一副“自愿”的模样。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看这稿子,就更上头了!就这?这就完了?买方、卖方都如此大规模了,都成产业链了,但链条到学校这儿就这么断了?这些“奇怪”的商品,进入学校之后去哪儿了?学校是只进不出的存钱罐吗?…当然,在稿件中看不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本身也是很奇怪的。(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稿件对冤案的细致报道和深入剖析令人印象深刻。记者通过抽丝剥茧般的细节呈现和层层深入的追问,将一起错综复杂的冤案全貌,如电影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震撼、发人深省。
首先,该报道对案件的细节刻画极为详尽。从受害人报案、嫌疑人被抓,到DNA鉴定、真凶落网,再到民警被追责、受害人获赔偿,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细致的还原。大量直接引语的运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案件现场,真切感受到当事人的痛苦与无奈。这种“沉浸式”的细节描述,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其次,该报道体现了新闻调查应有的深度和力度。记者不满足于案件的表面信息,而是通过多方采访、查阅资料,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隐情。例如,对于警方为何将案件移交给派出所、DNA鉴定的详细过程等关键问题,记者都进行了深入追问,揭示出案件侦办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点。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正是新闻调查的灵魂所在。尤其这一切,还是在未能找到冤案直接当事人的情况下完成的。
因此,必须特别赞扬新闻老兵袁晓华、谢林丝两位老师在这篇报道中的出色表现,并向持续稳定产出深度报道的白鹿新闻致敬!(知名媒体人,中国经营报编委郝成)
涉儿慈会“陪睡换捐款”的举报消息甫一爆出,因其违背常情常理引起广泛愤慨。
愤慨之余,在事实细节不明朗之际,记者极力探寻真相还原细节,体现了媒体的核心价值,而非自媒体红口白牙的情绪评论可替代。
南方周末记者应该穷尽了各种努力,最终采访到了涉事母亲、相关志愿者等核心当事人,较为详细地还原了事件来龙去脉,同媒竞艺中增量颇多。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媒体不能苛求当事人哪怕是历经苦难的当事人完全配合,报道适时解释了涉事母亲选择“隐身”的无奈,同样也是当下现实一隅。(新京报社会部副主编王瑞锋)
熟悉的剧情,熟悉的配方。这又是一段被“偷走”的人生。唯一的不同,或许只是换了个名字,这次的主人公,名唤党文杰。
在被“偷走”的25年间,党文杰的公办教师名额被顶替,女儿出生无法上户口,强直性脊柱炎无法使用医保……这些还不算,在中国高铁已经开通近20年后,他才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高铁——原因很吊诡,因为被冒名顶替背上的80万银行贷款,他被“限高”了,而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四川崇州报案。
是不是戏剧性拉满?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原本只该在影视剧中出现的荒诞故事,却是真真切切就发生在现实中,而且还不是偶发现象,至少在近年的媒体报道中,就已经“打捞”出多起,甚至让人已经有些“审惨疲劳”。
这样的新闻作品,沉重但价值千金。唏嘘之余,我们(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公权部门)也许更应反思:
如何堵住那些屡屡被攻破的制度漏洞,让党文杰们的人生不再被轻易“偷走”?如何尽快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纠错机制,让党文杰们的悲催命运不至于雪上添霜?如何建设和守护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让你我他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都不用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党文杰?(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李佳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