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媒体为什么又集体翻车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28 23:47
标题: 媒体为什么又集体翻车
文|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近日,众多媒体转发一则网传视频“海南万宁海域出现万鱼炸水奇观”,其中不乏众多机构媒体的官方账号。
不久后,“万宁发布”进行了辟谣,表示记者从万宁市委网信办获悉,该视频为“老五钓鱼(lure)”抖音号6月20日发布,为转载国外拍摄,拍摄地点非海南万宁,其发布视频中未提起视频拍摄地在万宁。
经了解,该抖音博主为钓鱼爱好者,其抖音主页地址设置为海南万宁,抖音发布的视频大多为转载国外拍摄。被众多媒体修改为视频拍摄地在海南万宁转发后,在全网快速传播,导致对公众的误导。目前,该博主主页相关视频已删除。
此事件一出,为什么自媒体的一则语焉不详的视频会被擅自修改后广泛传播?媒体对新闻资讯的真实性如何确保等问题,引发关注。
01
做新闻,必须守住真实性底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和资讯生产下移至普通人手中,人人都有麦克风,受众在新闻采集、制作和传播环节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很多自媒体或网友自发的创作,充实了网络内容,带来了公共意见的多样化,丰富了网络空间表达形态,成为了网络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更成为了一部分新闻的“源头”。
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真假信息的情况,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过载、真假难辨的时代。
各类短视频平台的新闻资讯,有其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但不同于传统媒体所要求的专业性,短视频制作的准入门槛低,有时候只要随手一拍,即可受到大量追捧。各类平台上自发发布的一些所谓“新闻”,带来的流量聚集效应很容易让人冲昏头脑。
许多媒体没有守住底线,“别家发了、流量不错”成为转引的标准。而缺乏核实环节,甚至某种程度上“知假造假”,在追求流量过程中,落入“虚假新闻”陷阱,最终成为一出流量闹剧的新闻事件,此前已不罕见。
之前轰动一时的千万粉丝博主炮制的“巴黎丢作业”事件,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Thurman猫一杯”为了上热搜,不惜虚构闹剧,发布的内容被转引成刷屏的“虚假新闻”也不及时澄清,反而继续“表演”,最终被全网封禁。
在整个事件产生的巨大流量和关注度中,不仅有自媒体账号的刻意策划,“戏精”网友“蹭流量”的推波助澜,还有大量媒体跟风报道。在互联网舆论空间,这件事极大地扰乱了舆论生态,成为典型案例,到现在还时不时被翻出来当“反面教材”。
我们发现,最早跟进该事件的机构媒体大多仅对“Thurman猫一杯”的原视频做了简单删减,并在片头片尾加字幕描述,并未做任何采访核实,直接以新闻的形式发布并进行相关话题运营。
在众声喧哗、光怪陆离的舆论场里,伪新闻、假新闻泛滥,普通民众在面对纷杂信息时一定程度上缺乏辨识力,会在辨别信息真伪时存在局限性。但是,伪新闻、假新闻越是泛滥,就越凸显专业媒体的价值。
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的最大区别,是拥有采访权,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遇到新闻事件,专业媒体不妨多走出去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而不是仅仅坐在空调房里做信息搬运工。
做新闻,必须守住报道真实性底线,对事实认真核查,对疑问多问几遍。即便是在转载新闻时,也必须确保新闻要素的真实可靠,应多渠道求证核实,不能人云亦云,发出格调不高的稿件,或因信息不准确而引发猜测质疑,有损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02
莫要“流量冲动”
流量时代,媒体在融合和转型中常常热衷流量和爆款,新闻内容不再是评价的核心。当然,点击量和话题度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也有一定的客观性,流量大的好处显而易见,触达受众、影响广泛。但流量不是唯一,主流媒体不能仅仅以点击量和话题度为标准,被流量牵着鼻子走,而应在各种所谓的热点面前保持理智,真正追寻真实的新闻生产。
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应始终保持客观平实的态度,在内容上下功夫,在技术上想高招,在创新上勇突破,真正凸显专业媒体的价值。
专业媒体要用优质的内容和独到的观点吸引读者,真正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要能够抵制“流量冲动”,提高业务水平,否则媒体集体翻车事件还将会不断上演。
校对|张彦君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