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不必高估所谓的“新黄色新闻”|新闻实战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25 21:07
标题: 不必高估所谓的“新黄色新闻”|新闻实战
不必高估所谓的“新黄色新闻”|新闻实战最近,关于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讨论非常多。个人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当年的新闻学教育告诉我们说“黄色新闻”是低俗的、应该批判的。
我已记不得当年的新闻学教材是如何定义“黄色新闻”了。网上搜了一下,相关介绍如下:早期的黄色新闻是指有关刺激性内容的报道。19世纪末,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普利策在他的《世界报》上办了一个漫画专栏,主人公是画家奥特考尔特画的一个发型稀疏、没有门牙、穿着黄色大睡衣的男孩。专栏借“黄孩子”之口讲述纽约发生的新闻事件,漫画图文并茂,滑稽可笑,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生产“黄色新闻”的报纸宣扬暴力、战争等,并最终因此受到读者的谴责和抛弃。
大家发现没有,备受谴责的黄色新闻的鼻祖是普利策,可普利策创立的新闻奖是如今世界上最有名最权威的新闻奖,有趣吧。
对当今社会议论的所谓“新黄色新闻”,谁定义的、定义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得到了新闻业界学界的普遍接受和认可,是否经得起社会和受众的推敲和质询,都有待观察和讨论。
当下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并不存在专业的机构媒体在专门大量生产或者传播,目前被称为“新黄色新闻”的信息,基本都是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所谓的热搜也并不是专事生产新闻的新闻媒体制作的。因此,这些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并不是新闻机构生产的,多数只是网络上流行的泛资讯。
比如,当下被当做批判靶子的所谓“新黄色新闻”的代表“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在我的观察范围里,这个事情传播的起源并不是机构媒体,后期有些机构媒体介入,但有一些媒体也是在核实事件的真伪。例如,极目新闻就在2月20日发表了题为《寒假作业落巴黎事件中“舅舅”账号被禁,厘清真相的“作业”一点都不能缺》的文章,对此事件进行反思。
当然,如今的机构媒体能报道的严肃内容很有限,就算消息起源是它们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其次,这些信息的影响力并没有有些人宣扬的那么大。
这些信息即便是上了热搜,流行在社交媒体上,但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两年上了热搜的所谓“新黄色新闻”也极少有人转发,我本人作为一个在媒体工作了十六七年的前媒体人,从未转发过,极少关注。
还是以“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为例,在我的观察视域里,这个事情并没有太高的关注度。
我有两个微信,一个是很多年前就开始用的,都是亲戚朋友、认识多年的一些同学、旧识,包括一些前媒体同行和官员、前官员,在这个微信朋友圈里,极少有人转发这类信息。另一个微信,是三年前注册的,里面有少数近几年新认识的媒体从业者、新闻院系的从教者,5000多人基本都是没有线下见过的公号读者。即便是这个主要用于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这类信息的人也不多。
所以,我很好奇整天都在关注这类信息的人是些什么人,为什么我身边的人关注这类信息的并不多?
总之,从我的观察角度看,有些谴责“新黄色新闻”的人可能过度高估了这些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其次,大家不妨注意观察一下,现在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机构和平台,基本都不生产真正的新闻。对“什么是新闻”的认识都很模糊的它们,提出的所谓“新黄色新闻”的定义并不权威,没有什么说服力,也没有得到新闻学界和业界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并没有机构媒体专门生产这类的资讯并包装成新闻传播,只是偶尔传播这些信息,这些资讯称不上是新闻。只有当这些资讯引起机构媒体的关注且机构媒体对这些资讯甄别核查后进行了报道,才开始成为新闻。
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教材中说,19世纪末的黄色报纸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
当时外国人谴责黄色新闻的出发点是希望民众继续关注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那么,如今有些人批判谴责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出发点是什么呢,试图将民众带往哪里呢?
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因为我们当下极度缺乏真正的严肃新闻,因此才不断有人说媒体已死。
事实上,新闻学的概念里没有严肃新闻与不严肃新闻这样的区分,只有新闻与虚假新闻之分。真正的新闻,天然就是有关注度的,也就是自带流量的。
在我看来,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传播的受欢迎程度与市场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某款新闻产品特别流行受欢迎,那说明有消费需求、有市场。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它的存在是不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新闻当然不应该低俗,但到底何为低俗、低俗的解释权掌握在谁手里,这两点很重要。在我看来,一切虚假的新闻都是低俗的。其他的真实信息,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都不应该轻易被扣上低俗的帽子。
最近为什么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在局部很流行呢?个人觉得与当下现实的大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当下,经济形势下行,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巨大,很多人都有强烈的焦虑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社会上戾气很重,动辄发生一些极端的社会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轻松的、舒缓的、不那么严肃的资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部分人的压力。
其实,这些不那么严肃的资讯在某些领域流行,总比各种违背常识、违背良知的假大空信息流行要好。有时候,荒诞可以消解假正经,滑稽可以消解一些正襟危坐。
对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如果必须选择,我宁可天天看家长里短的庸俗闹剧,也不愿意被迫接受那些丧尽良知的虚伪吹捧。
在我看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所谓的“新黄色新闻”暂时在某些人群、某些领域中备受关注,但不会成为舆论场的主角。
正常的情况下,舆论场不可能被某一种信息流长期垄断,在信息能够较为自由地流动传播的时候,会形成信息对冲。如果我们能生产大量优质的真新闻,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就不可能成为舆论场的主流。
将来有一天“新黄色新闻”若成了舆论场的主流,那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真新闻越来越少,是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真正的新闻还是缺乏真正的新闻的生产环境和技术呢?
其实,只要正常的新闻生产不受到压制或者干扰,所谓的“新黄色新闻”自然就很难独占鳌头。
一味地批判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生产平台,其实找错了批判靶子。平台要生存,当然需要流量,信息平台追求流量就跟商人追求利润一样,是很自然的。当然,商人不能通过违法的方式获取利润,信息平台也不能违法制造流量。
真正的新闻,其实是天然有流量的,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让洛阳纸贵的。我们回头看二十年前那些报纸杂志,无不是在认真按照新闻规律生产严肃的新闻产品的,口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地一纸风行了,根本不需要刻意制造低俗的噱头,所谓的低俗的“黄色新闻”根本不是敌手。
我们不要敌视流量,流量是无罪的,只要能认真生产真正的新闻,流量自然就会来。
劣质的新闻产品,可能在某个时段某个领域短暂流行,但不可能长期垄断舆论市场。只要新闻生产的环境正常化,信息对冲机制就会自动发挥调节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正常的舆论场。正如黄色新闻最终受到读者的谴责和抛弃,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如果偏离正常的社会价值太远,也会被读者和受众抛弃。
如果对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反感最后经过公共讨论发展到对真新闻的渴望、对新闻生产环境正常化的期盼,那就更有价值了。
2024年2月24、25日
来源:衣者褚
编辑:程正元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