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当记者究竟难在何处?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7 21:20
标题:
当记者究竟难在何处?
【案例】
当记者究竟难在何处?
来源:白如话公众号
最近都在发录取通知书,关于张雪峰论新闻专业的热度还是不减,“把孩子打晕了也不能让他学新闻”,这话争议很大。
至于怎么评论张雪峰的这个话,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论,就不在此再说。
先来说说记者这个职业的由来。记者在中国古代肯定是没有的,因为并没有报纸、广播电视这些机构,但是有种职业和记者挺像,叫"采风官"。这里的风可以理解为民间歌谣,引申就是风化教化。古代的人经常把民意改编为歌谣唱出来,反映就是民众的思想活动,采风官除了采歌谣之外,有时也会隐瞒着自己的身份向当地居民们询问了解情况,以便上级体察民情。
你看,要当好记者,第一步就是要走进老百姓当中去。当一个记者,看起来门槛不高,但是要做得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问:采访中的思考有没有深入?
记者必须要了解民情,现在我们说要大兴调研之风,调研对于记者来说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课,一个是调查,一个是研究,这两者都需要深度的思考。“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韬奋先生的名言,当记者的应该谨记。
二问:行业内的积累够不够厚实了?
记者是要和各种人打交道的,一直以来,大家认为记者是“杂家”,什么都懂一点,但不需要精。但是工作十年,我们不再是无头苍蝇,需要变成专才。想安于现状的,写小稿也能赚到工资,但是把自己的天花板调高一点,多积累行业的知识,是不是能变成行业的专家呢?
三问:文稿的表达是不是有个人特点?
一提到政策就是据了解,一说到案情就是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记者的文风表达,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把程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贯穿在报道里面,这样的报道会让人昏昏欲睡。
四问:每天的工作是不是陷入模式化了?
遇到线索,记者拿起电话就采访,一两句话问下来,就形成了短视频,面对热点,加几句网友的评论,就变成了自己的文章,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缺少成就感,更难产生影响力。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b5mSbzywUWbxiCdhKCX_g
编辑:秦克峰
迁移:李梦瑶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