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22级硕士邓秋雨学术日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 21:39
标题: 2022级硕士邓秋雨学术日志
221日 星期二
今日阅读《公民的激情 道德情感与民主商议》
1.“公民的激情”和“情感性无偏倚性”应当如何引导我们在道德和政治生活中进行判断、慎思和决策?
2.政治商议和个人慎思中理性与激情的关系?
3.如何让激情合理地容身于公共行为之中,经得起无偏倚性的考验?

222日 星期三
“哥白尼式革命”思维方式:人的主体性、让对象符合知识、经验+先天理性
通过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
从概念出发,概念思维而非现象思维

223日 星期四
读伦理学辞典,自律的伦理学与他律的伦理学
康德自律的伦理学 “为义务而义务”、道德不能用经验证明,是自明的原则伦理学的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自律的唯心主义道德、任何道德原则都是社会历史必然的反应义务❓

224日 星期五
读伦理学辞典,义务
1.道德要求与义务:道德要求是社会对它的某些成员的关系,义务是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把同等的归之于所有人的那个道德要求变为这个具体的人的,根据他此时此刻自身的状况和形势而提出的个人任务
任务完成的程度和一个人没有任务时的过错程度如何的问题,就是责任心
2.义务本性与起源的不同派说
3重动机道德善心论,重行动义务论的直觉主义

225日 星期六
道德形而上学中的“义务” 无条件的应当?
——德性义务与法权义务
一般有理性
人的纯粹实践理性

226日 星期天
伦理学中的动机与目的的定义
其下的自由体现在?


邓秋雨
2月27日 星期一
读论文“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1定义拆分—客观性内容(理性、不偏不倚);2拒绝以偏概全,新闻业中“情感”包含许多层面,不同媒介形态中的情感渗入;3引入理论,神经科学领域新研究,哈贝马斯“角色承担”;4联系实践,新闻业变革,公民“情感教育”。

2月28日 星期二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自由与道德的命题,人在道德选择中意识到自己的自由,自由是道德的基础。只有道德意识,才能称为道德责任的主体。只知道服从自然律的人是不自由的,服从道德律的人才是自由的人,真正的理性的人。

3月1日 星期三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二者的统一在于自律。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
思考:人的认知具有有限性,收集和定义客体知识永远无法穷尽,我们所追寻的完美的不可达到的绝对正义就是实体正义。所以它如果切实现实那就属于相对
真理。“实体正义”不是相对表面上或者虚假的正义而言的,它是一种目的,是相对于程序正义。程序正义虽然有缺陷,但是要获得结果正义就必须通过这个工具。

3月2日 星期四
黄裕生实践理性批判
意志与法则的关系与行为法则的来源问题
行为法则来源的外部说(其他;理性;情感)的讨论

3 月3日 星期五
黄裕生实践理性批判
自由与权利,从自由到权利法则的概念,权利行动的主体与权力行动的客体
权利与强制的权力——康德的政治哲学“共和体制”

3月4日 星期六
读游戏与数字劳工论文“游戏作为媒介:消费价值理论视域下玩家氪金动机与互动文化建构”。1双向视角,强调平台与玩家的双向博弈,建构与反哺。2理论:消费价值理论、驯化理论、化身认同、游戏理论。3动机及其关联。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3 19:21
3月6日
开组会,1硕士论文问题(标题、摘要、目录的写作方法,避免太大);2缺乏专业伦理学知识;3聊天机器人提纲,紧跟热点,速度快。
反思自我问题:1读书速度过慢;2学术日志,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只读书也要带着概念思考行业内的伦理问题。

3月7日
康德德行论导读句读(一)p29-44
同是目的的义务是“自我的完善”与“他人的幸福”,聊天机器人的实践发展中是否也存在对这种“完善”与“幸福”的追求,它的“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人的幸福”涵纳了那些内容?

3月8日
康德德行论导读句读(二)p1-9
继续探讨法权义务与伦理义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德行与无德行、义务与反义务;进而深入对于行动与动机的讨论,借助对法则的敬重成为动机,成为为义务的义务。

3月9日
阅读chatgpt相关论文,媒介技术演进下人机关系的发展
彭兰教授《人与机器,互为尺度》,看见了人的主体性,人是衡量机器的尺度。思考:面对机器的新“可供性”,人是借机器释放创造力还是躺平?从人类本质出发,人哪些特质是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的?

3月10日
继续阅读ChatGPT、理性传播相关文章,“理性”的概念,康德理性分析是否适用于机器人?在人工智能下,什么是真正属于人的“传播的理性”?
单波教授《传播的理性与理性的传播》,引用了康德的话(不被AI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真正的危险来自人本身,自愿屈服于人工智能的理性控制。

3月11日
康德德行论导读句读(二)p10-18
自己的完善作为广义义务,人性与动物性。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是类人性而非人性,关于其改进发展中“自我的完善”该如何分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20 17:19
3月13日
康德德性论导读18-28页
康德定言命令“原意使行为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法则”,再论伦理义务与德行义务,“一”对“多”

3月14日
读chatgpt相关论文,总结论文逻辑框架,为列小论文提纲做准备。
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 ChatGPT 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框架:是什么、依赖的技术特征、影响(信息、个体、连接)、治理
周智博《ChatGPT 模型引入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功能、风险及其规制》,以技术赋能、技术风险以及技术规制的逻辑展开
总结:以上两篇均从较为宏观角度,分析行业问题与治理,行文逻辑较常规,列提纲找行业聚焦小点。

3月15日
读chatgpt伦理问题及人工智能伦理相关论文
令小雄,王鼎民,袁健《ChatGPT 爆火后关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的冷思考》。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视角,对chatgpt语言能力、语言风格、论证效力及思想深度作出特征性分析与描述,考证ChatGPT是否具有道德伦理偏差偏见及其引发的科技伦理与学术伦理问题,并说明其中的技术机制与伦理成因。
总结:看到了chatgpt与“元宇宙”的互动,热度此消彼长,对于技术盲区与伦理成因方面的分析很专业,没太看懂。

3月16日
读媒体道德哲学,技术发展下的媒体实践
1道德责任问题,人工智能体属于有限道德的代理者,无法被问责,其角色责任是一种有限道德责任,实质是一种“趋善避恶”的预期性道德责任,具有强烈的他律性特征。 (简小烜《人工智能体作为有限道德代理者的道德责任》)
2技术主导带来的损害媒体业者的实践主体性

3月17日
读chatgpt相关外文文献,为寻找思路做准备
多探讨其引发的学术伦理问题,优:通过减少语言障碍(非母语)和提高语言质量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上具有优势,劣:合作版权、抄袭识别

3月18日
思考小论文选题并着手列提纲,但提纲框架体系感觉仍有不足。打算继续学习其他论文以弥补,周一组会时再问问老师的意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27 21:01
3月20日
开组会,整理老师给的提纲修改意见
1标题的左右逻辑、学术概念表述。2问题聚焦,媒体人缩小。3焦虑的表达,逻辑不符,思考具体行业问题,落点要实。4读伦理学找原则,表述专业度不够,内容太空。

3月21日
完成媒介经营管理课程作业,阅读外文文献Who is a good journalist? Evaluations of journalistic worth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总结其文章结构与研究结论。️文章区分了四种不同价值评判类型的记者,认为在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下,新闻业者价值观引入了新的评价逻辑,即联结主义,重视网络流行、知名度与人气。️与此同时,新闻身份也有着一种连续性核心,即记者对利润和市场特有的价值的根深蒂固的不感兴趣。️在其二者冲击下,暴露除了当代新闻业的主要矛盾:受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记者一方面否认市场的经济回报性,重申了他们对于市场经济回报的不屑,另一方面又在激烈的争夺着网络流量。

3月22日
完成学术规范课程作业,收集八大刊论文题目并分析其长短、句式、语言特点。总体来说,刊物的长短分布都较集中,为20—30字的长标题,多为描述性标题,语言特点上百花齐放,不乏极具创新性与时代性的标题表达。

3月23日
身体不舒服,休息一日

3月24日
阅读契约论相关文献,为伦理课作业做准备
《自由、公意与社会契约—关于卢梭和康德的一个政治哲学的比较》卢梭契约论与康德的承袭,卢梭到康德的演变路径将契约理论引入了规范性、正当性、义务论问题的讨论,侧重不同的是卢梭希望人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成为平等的、去除现代性弊病的个人;康德希望理性的人具有道德自律,理性自我实现达致普遍与持久的和平。

3月25日
参加学院预答辩,伦理类思辨性较强的的论文一定注意标题间的逻辑性
阅读卢梭与康德契约论相关书籍与文献
可以看到经康德的体系化,二者理论中社会契约理论中的许多问题清晰起来。就核心关切而言,尽管康德将权利视为理性的自我实现,并将一国之内宪法与权利原则间的最高和谐而非个人幸福视作理性通过绝对命令向我们提出的、需要我们为之奋斗的责任,但此一责任之后的目的是个人。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5 20:53
3月27日
浅阅读罗尔斯《正义论》,“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两个正义原则
所有人自由平等的人被置于一个休谟的中等匮乏的条件的正义环境中,这赋予他们合作与达成契约的需要。罗尔斯的种种设定更加理想化,并没有现实环境的依据,因此可将以上视为思想实验或罗尔斯本人所说的“反思均衡”,事实上正义论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正依赖于此而非形式化的契约。
思考 “无知之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是否存在着这样的新“无知之幕”

3月28日
看罗尔斯正义论和算法正义相关论文,算法契约、算法歧视与算法正义、人工智能契约《算法化“主体”:组织抑或契约?》《边沁、罗尔斯与分配正义的算法化研究》《技术如何“信任”人——算法信任视域下智能风控正义的审思》
数字未来的治理中,算法如何构建社会契约,算法黑箱可以和无知之幕联系到一起,进而运用罗尔斯正义的两个原则自由优先及机会平等与差别原则的结合来分析算法社会中的问题。

3月29日
完成英语课作业,分析外文文献《Liking versus commenting on online news: effects of expression affordances on political attitudes》摘要及引言部分。

3月30日
阅读算法焦虑相关论文《“役于物”到“假于物”:算法焦虑背景下短视频用户“再驯化”实践研究》《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算法焦虑”与纾解》《抑制与绑架:抖音用户的“算法焦虑” 》…
算法焦虑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现有研究多从用户或者行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在算法技术的不合理运用下带来的问题,多与算法霸权、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缺乏媒体从业者的角度。

3月31日
读康德德行论导论28—36,寻找小论文伦理原则
德行论是人的作为力量的内在自由。法权论是研究外在自由的义务,它从人为自己设定的目的出发,去寻找合乎义务的行动准则,这是一些经验性根据;德行论或伦理学,则选择一条相反的道路,认为“伦理的立法不可能是外在的立法”,它是基于内在的自由,超越了外在自由的概念,从义务出发,出于义务来导向自己的目的,“把内在自由而不是外在自由置于法则之下”。

4月1日
读康德德行论导读37—49,继续寻找小论文伦理原则
良心与良知,善良意志通过对道德与法则的敬重而表象为义务意识和道德情感。而敬重道德法则的意识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判断意志是否遵从道德法则的能力。康德认为,良心既是一种道德意识,同时也是对自身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在此,良心表现为“良知”。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17 22:40
4月10日
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第九章 伦理理论的应用方法
不同的伦理学理论综合为一个融贯体系以为道德冲突提供价值导向,这个融贯体系分为三个层级,首先是义务论,对个体价值原则的坚守,其次是功利论,再次是一些更具体的策略和方式,如中庸原则、契约论“无知之幕”等。但道德的应用有别于道德的论证,是要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为能力,更加灵活与多变。

4月11日
读技术焦虑、算法焦虑相关论文
《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向—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5g赋能下新闻编辑的技术焦虑与认知调适》《数据规训与身体焦虑:量化身体的多重实践及伦理取向》总结:根据现有文献感觉技术焦虑比算法焦虑更适合chatgpt时代下对媒体人的影响,但教育行业文献较多,且少从伦理角度切入,下一步寻找伦理原则来修改提纲。

4月12日
读《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第一节
网络的扩散与数字媒体发展下,个人化传播、“幻象公众”,特别是在“共有媒体”(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下,公与私本质上不是固定的,二者互相影响,充满了流动性与多变性,因此引出研究问题:关注网络空间中的公域与私域。

4月13日
读《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第二节上
研究现状与理论:一信息社会理论(经济、技术、职业、空间、文化)

4月14日
读《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第二节下
研究现状与理论:二网络政治学(互联网如何被应用于政治、互联网传播的泛政治化语境) 三新媒体理论,

4月15日
参与第六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志愿者
蒲俊杰老师讲座谈到chatgpt时代对写作课的影响,可理解为人工智能下的新闻写作教育,人工智能是基于不断生成的语义语料库的理性思维,而人是基于情感感受和身体感觉的象征性思维,chatgpt出现后,评价作品的标准除了完成度、难度、共鸣度外还需要加一点潜意识度。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24 14:31
4月17日
开组会,感悟刘老《媒体道德哲学》写书心得
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第一章第一节 自由:人的精神性的第一种体现
伦理学是以人为考察和把握的对象的,提出问题:“人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深度与复杂性、抽象能力。在伦理学看来,人的本质在于精神性,表现为自由选择的主体和道德行动的主体两个方面。但这种自由同时也是理性的,受理性的引导。

4月18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序言部分p8-28
实用人类学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在“人类学教授法”中康德从纵向角度解剖了人的不同心理结构,考察了人的认识、情感、意欲三种能力,但在历史观上具有缺乏现实的人类社会性的环节的缺陷。
在第二部分“人类学特性”中,康德从横向的角度说明不同的人如何能结合在一起,在“类”的总体上体现人的本质。人与动物区别的三种层次:技术性素质、实用的素质、道德的素质。但其中的描述也引起了一种矛盾,即自由与法的矛盾。
最后回归到最初的问题:“人是什么”

4月19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前言部分25-35
康德对于人性的结论:人类的生性既非善的,也非恶的,而是表现为一个从恶不断的进步到善,在阻力之下奋力向上的理性生物的一个类。人自己创造着自己,人是自己的历史,人是自己的最终目的。

4月20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p36-44
️人的自我意识,使得提升为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对于“我性”的思考能力就是知性。人从婴儿到儿童逐渐长大,是从感觉到自身到思维到自身、从知觉到知识即经验的过程。
️个人主义(把自己做为整个世界来研究):逻辑的、审美的、实践的,与此对立:多元主义(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来观察和对待自身)

4月21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p44-51
️观念的任意性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观念,注意或者抽象。
️自我观察,当唤起想象力进行观察反省时是有价值的,但当想象力是不招自来窥探自身时(即想象力的无意识创造活动),是认识能力中自然秩序的歪曲。
️具有而未意识到的观念,可间接的意识到它,也即模糊的观念。

4月22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被意识到的观念的清晰或不清晰,将对象间区别开来的意识为明白,使得诸观念的组合明白的意识为清晰,在清晰上使得各观念的总和成为知识。每个组合意识都以意识的统一性、组合的规律性为前提,即秩序,反之则为混乱。因此混乱是不清晰的原因,而不是不清晰的定义,清晰性是建立与秩序之上的。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15 12:36
5月8日
准备英语个人口语考核内容

5月9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p55-62
⑦与知性相反的感性,就观念的状态而言,人的心灵要么是行动的,表现出能力,要么是接受的,存在于感受性之中。知识把这两者都结合在自身之内,而拥有一种感受性的可能性,获得了认识能力的称号。
⑧感性的辩护,感性的被动性是人们所传说的感性的一切坏处的根本原因。人的内在完善性就在于:他在他的权力范围内使用他的一切能力,使这些能力服从于他的自由的任意。但这就要求知性来统治,但没有感性,就会没有立法的知性能够用来加工的材料了。

5月10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p62-71
就一般认识能力而言的可行性,轻易是机械能力的某种程度,熟巧是主体实践的必然性即习惯性,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德行不可解释为熟巧,德行是信守其职责的道德上的坚强,是本源的出自思想方式的。

5月11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p71-80
五种感官,认识能力中的感性包含感官和想象力,感官分为外部和内部。人的身体在外部是被有形事物所激动,在内部则被心灵所激动。

5月12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p80-88
官感的程度是随着对比度、新鲜度、变换度、增强度而增加的。
而感官技能也可能被削弱、阻碍或是完全被剥夺,如醉酒、睡眠、假死等,此时对自己的注意比正常状态会更加微弱。

5月13日
做英语作业 跨文化视域下敦煌纪录片的符号叙事和影像表达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p88-93
想象力是构想性的,或者是召回性的(复制),但同时,创制的想象力不可能平白的产生一个全新的未给予过官能的感官观念,即想象力也需要原型和外部的刺激。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21 19:10
5月15日
开组会
1.完善与圆满:完善是一个方面,圆满是各个层面(从宗教演变而来)
2.伦理自然状态(霍布斯),自然状态是没有伦理的状态,是野蛮状态(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应用到媒体领域,新媒体、人工智能一开始也是如此,刚出来、刚使用、没有规范的,如何打破“自然状态”?
3.敬重感三个层面:对媒体事业、对他人(同行、受众)、对自己
4.《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人工智能选题

5月16日
准备英语小组汇报展示——敦煌文化的跨文化视觉化传播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p91-97
1.关于喝酒与醉酒的讨论:喝酒放松舌头、打开心扉,是一种道德性质即真诚的物质载体。
2.想象力的独创性(而不是模仿的产品)与其概念相协调时就叫做天才,与其概念不相协调时,就成为迷狂。

5月17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p97-106
1.感性创造力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是空间中直观的构成类型,是在想象力中完成的,根据其是否自主的又分为幻想和作品。幻想在睡眠中捉弄人就是做梦,这是在健康状态中也有的。其二是时间中直观的联想类型,联想的法则是经常接踵而来的感性观念在心灵中造成一种习惯。其三是出自共同起源的诸观念相互亲和的类型。
2.创造的想象力造成了我们自己和自己打交道的一种方式,虽然只是作为内部感官的显现,但根据类比也带有外部感官的显现。

5月18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p106-117
1.记忆力与预见力:建立在把主体过去和将来的情况与现在的情况相联系的观念的联想上。
2.记忆:区别于复制性的想象力,记忆能把过去的观念任意的复制出来,且是真实的,这里可以联想到媒体记忆。
3.预报、预卜和寓言的区别:子安的、反自然的和超自然的

5月19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p117-129
1.标记能力:以当前事物为媒介,把预见未来事情的观念与对过去事情的观念联结起来的认识能力,引起的心灵动作为标记,更大程度为标志。
2.符号的划分:①任意的(表情、文字、音符…),一切语言都是思想的标记,思想标记最优越的方式就是运用语言这种最广泛的工具来了解自己和别人。
②自然的(在被标记的事物的符号关系上按照时间来看有推证的、纪念的和预测的关系)、③奇迹的

5月20日
1.收集资料,讨论新闻法规课程汇报选题
2.完成英语作业,9篇雅思阅读练习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28 20:51
5月22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p129-140
1.达到理性规范的三条格律:(1)自己思考(2)在旁人的地位上思考(3)任何时候都和自身一致的思考。
2.区别一件事是否属于规则的某种情况的第二种智性能力是判断力,是不能教导的,只能练习,因此其成长称为成熟,也叫做非经年累月不能达到的知性。

5月23日
1.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p140-155
认识能力的缺陷有两种:心灵软弱和心灵病态。灵魂的疾病也概括为两类:忧郁症(疑病症)和精神失常(躁狂症)。
2.新闻法规课——言论的不同类型及其差异化保护(仇恨言论、猥亵和挑衅性言论、冒犯性言论、商业言论…)

5月24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一卷 论认识能力 p155-170
1.人们把禀赋理解为认识能力的一种优点,它不靠教导,而全凭主体的自然素质,包括创制性的机智、精敏和思想的独创性(天才)。机智要么是比较性的,要么是玄想的。
2.理性对认识能力所提的要求:①我想要什么(知性);②决定性的是什么(判断力);③它导向什么(理性)。

5月25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二卷 论愉快或不愉快的感情 p171-199
精神和鉴赏力:鉴赏含有一种给道德以外部促进的倾向,精神是由理念灌注生气的心灵原则,鉴赏力是对在想象力中联结杂多的形式作纯粹范导性评价的能力。精神是为了建立理念,鉴赏力是为了那些与创制的想象力的法则相适合的形式而要限制这些理念,以便把他们首创性的塑造出来。

5月26日
外出看演出,休息一天

5月27日
读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记录舆情书评
公域与私域不能看做结构性的东西,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一定的自主性。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6 12:56
5月29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三卷 论欲望能力 p200-213
1.欲求是一个主题通过有关某种自身力量的未来结果的观念,而对自身力量的自绝。通常的感情欲求叫做意向,欲望不把力量用来创造对象,这是希望。
2.不动心原则,斯多葛学派的道德原则,腰子啊理性还没有达到足够坚强之前,暂时的施以约束,即在内心向善的道德冲动之上,再加上活生生的生理刺激的冲动,以作为理性的临时代用品。(联想媒体从业者的“不动心原则”)

5月30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三卷 论欲望能力 p213-220
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的去承担危险是勇敢(理性+行动),内在感官的坚强是无畏,缺乏勇敢是怯懦,缺乏无畏是胆怯。英勇是合乎法律的勇敢。

5月31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三卷 论欲望能力 p220-230
情欲的划分:第一类是自然的意向的情欲,有自然意向和性的意向,两者都与激情相联。第二类是来自人类文化的意向的情欲,有荣誉癖、统治癖和拥有癖,与之相连的是对指向某些目标的格律的执着。

6月1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三卷 论欲望能力 p230-240
自然的善和道德的善是不能混淆的。反之,处在互相冲突中的过舒适生活的意向和道德的意向,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原则上的节制,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分在感性上、另一部分在道德的智性上有教养的人的总目的。

6月2日
做法规课程汇报准备,深度伪造侵权的讨论分析。

6月3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二部分 人类学的特性p242-255
此前是认识人的内心和外表的方式,此后是从外部来认识人的内心的方式。
首先是论个人的特性,包含天性、气质。天性在客观上指向欲望能力,在主观上指向在一个人呗另一个人所感染时那种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情。气质从生理上分为身体的体质和脾性,从心理学上也作为灵魂(感情能力和欲望能力)的气质来考虑。
四种气质:多血质、忧郁质、胆汁质、黏液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1 17:55
6月5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二部分 人类学的特性p255-267
1.真诚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具有个性的唯一证明。
2.相面术生从个人的可见的面部形象,也就是从他内心的外部表现来做判断的技艺。可划分为面部形态、面容、习惯性的面部表情三类。

6月6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二部分 人类学的特性 性别 p268-279
做英语雅思阅读练习,准备期末考试

6月7日
回家打针,休息一天

6月8日
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二部分 人类学的特性 民族 p280-292
1. ⺠族,理解为结合在某个地域之中的人的群落,这些人构成为一个整体。当这个群落或者这个群落的一部分,由于共同的出身而自认为是统一于一个市⺠整体之中时,就叫做国⺠,那置身于这些法律之外的部分(即这个⺠族中野蛮的一群),则称为暴徒,他们的非法联合就是纠集,即一种把自己从一个国家公⺠的性质中排除出去的行为。

6月9日
1.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二部分 人类学的特性 种族、种类 p293-303
在有生命的地球居⺠中,人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的区别可表明为三种:利用事物的技术性素质(与意识相联结的机械性的素质),实用性素质(巧妙地利用别人达到他的目的),和在他本质之中的道德性素质(按照法则之下的自由原则来对待自己和别人)。这三个阶段之中的每一阶段本身就足以规定人的特征,将他从其他地球居⺠中区别开来。
2.复习英语期末

6月10日
一读康德《实用人类学》第二部分 人类学的特性 种类 p303-307
1.人的自我完善的能力:人具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因为他有能力根据他自己所采取的目的来使自己完善化,他因此可以作为天赋有理性能力的动物而自己把自己造成为一个理性的动物。
2.人类善的素质人为的提高到其规定性的最终目的,其最高程度就是公民状态。
二做英语阅读,练习作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9 15:33
6月12日
开组会,学习选题,继续准备英语考试,背作文模板、刷雅思阅读题。

6月13日
英语考试,寻找舆情报告分析事件。

6月14日
查阅资料,写舆情分析课程作业舆情报告。

6月15日
查阅资料,继续写舆情分析课程作业舆情报告。

6月16日
查阅资料,阅读媒介话语权、舆论引导相关主题文献,继续写舆情分析课程作业舆情报告。

6月17日
阅读严肃议题娱乐化相关主题文献,继续完善舆情分析课程作业舆情报告。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7-3 13:31
6月26日
阅读群体传播心理、网络舆情治理等相关文献,开始写舆情分析课程结课论文。

6月27日
继续写舆情分析课程结课论文。

6月28日
继续写舆情分析课程结课论文。

6月29日
继续写舆情分析课程结课论文。

6月30日
阅读《实用人类学》人类特性部分
人类特性是这样一种特性:他们(作为一个人类整体)被集体地看待,是那些个人相互继承与共存的一个群体,这些个人不能脱离共同的和平相处,但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处在经常的相互对抗之中。这样,在出自他们本身的法律之下,他们相互强制着,结成一个经常面临分裂危险、但却向一个世界公⺠社会(世界主义)共同前进的联合体,他们由此就感到了自己本性的规定。

7月1日
收拾东西回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11 20:53
9月1日
1.读论文作为“伦理禁忌”的价值中立原则的伦理省思
①韦价值中立原则:本质上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追求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价值,而自觉地给自己施加的一种“伦理禁忌”:因为不能,所以不应在价值问题上做出理性判断,它是理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伦理自律的表现。
②价值中立原则在其根本处即理性自身的价值问题上是不中立的,而这种起源于特殊伦理冲动的“伦理禁忌”原则最终导致的却是一种非道德的“高贵的虚无主义”。
2.奥本海默与科技伦理:现代科技的自由是相对且有限度的,超越限度所获得的将不是自由而可能是毁灭。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特别要看到科学技术后果的不确定性,防止掉入“科林克里奇困境”。

9月2日
读《蜜蜂的寓言》第一卷道德美德探源1-30
1.人类具有社会性,人类是一种自私而顽固的动物,建立社会治理人们需要让他们相信:克服私欲比放纵私欲给每个人带来的益处更多,照顾公众利益比照顾私人利益也要好。
2.利用人类的力量及弱点:再野蛮的人亦会为赞扬所陶醉,在卑劣的人亦不会容忍轻蔑。  
3.恶德与美德:恶德是一切不顾及公众的、用来满足私欲的东西,美德是人对抗自身天然冲动的表现。最先使人类克制私欲、扑灭自己最珍爱的天然性向的是精明政客的老练管理,道德和美德皆为逢迎骄傲的政治产物。

9月4日
读《蜜蜂的寓言》第一卷道德美德探源30-43
1.永远激励着每一位英雄的最难满足的渴望乃是对声誉的渴望。光荣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快乐,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做出了高尚的行为,便会在自恋中享受这种至乐,而他亦同时期待来自他人的喝彩。同时,骄傲并不能激励人达到最高程度的自我克制,美德即其回报,真正善良者仅让自己意识到这一点便满足了。
2.怜悯是与美德最为相似的、最令人亲近的弱点,怜悯是一种天性冲动,它既不顾及公众利益,亦不顾及我们自身的理性,仅仅是沉溺激情而已,怜悯既能导致善,亦可导致恶。

9月5日
读《论真实 不扯淡的智慧》1-40
斯宾诺莎“爱”与“喜悦”:“爱不外乎是伴随某个外部理由的喜悦”,“喜悦是把(个体)提升至更完美境界的激情体验”。(《伦理学》第三部分)
斯宾诺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质属性,即每个个体中都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去实现和维护着他的本质。因此上述“喜悦”指的是一种由身外的理由所引发的能力的增强,使该个体得以存活并实现其本质属性,喜悦即指人们能遵照自己的本性持续生活时那种活力充溢的感觉。

9月6日
读《论真实 不扯淡的智慧》40-60
斯宾诺莎“爱”与“真实”:如果人在体验到喜悦后意识到其身外的理由,即此人认定某人或某物为自己快乐的依托,那么他就爱上了这个身外的对象。
因此斯宾诺莎相信人们一定会珍爱真实,真是对于人们生存、自知和充分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9月7日
读《论真实 不扯淡的智慧》60-79
真实的实用性:效用是真实易于理解、难以忽视的一个特征,真实之所以具有工具性价值,乃是因为它们把握和传达了实际情况的本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使我们明智行事。
真实的现实性:现实世界及其属性的真实存在,独立于我们一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9月8日
阅读泛道德化相关论文,思考选题及提纲。

9月9日
列阅读书单,继续查询资料,思考选题及提纲。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17 22:00
9月11日
读论文《虚拟数字时空中的传播形态与伦理法规》,数字分身、AI虚拟体等在虚拟数字时空中面临传播形态多元、时空脱域、交互“读心”和虚实关系模糊化等特性,对每一位具有主体意识的“数字体”给予平等的尊重和关怀,从内生机制中推动“与物为春”到“万物平等”,构建和谐而无限的数字时空,需要在“镜像现实—重组现实—艺术现实”这一数字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普遍性的原则。

9月12日
读《论真实 不扯淡的智慧》80-117
我们对自己本体的认识产生于和整体上依赖于我们对独立于我们自身之外的现实的理解,即我们无法直接控制的事实和真实存在。基于此才能认识到自己是有别于其他事物的存在,才能阐述我们本体的特定本质。

9月13日
读跨主体性相关文献
主体性:一个具有认知主权和道德主权并具有自我意识的思想—行为终端,在理想状态下定义了人之为人的条件。主体间除了有交流、对话、合作和互相理解的正面性,还有冲突、对立、战争和互相误解的负面性,这意味着,主体间性既是桥梁也是鸿沟,主体间性形成了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却不能保证能够消除互相隔阂的他者性、异己性甚至敌对性。跨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解。

9月14日
读《蜜蜂的寓言》43-58
1.为社会的幸福与完善,我们主要应当隐瞒起来的激情是:贪欲、骄傲以及自私。
2.“羞怯”得三层含义:第一层为通常是其对象以贞洁而感到到自负;第二层用语言来讲是贞洁,要求原理污言秽语;第三层为杜绝一切使我们想到淫秽事物的姿势及行动。
3.荣誉的反面是耻辱,耻辱产生的效果亦往往被称为羞耻。荣誉之善与耻辱之恶虽是虚的,但耻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羞耻意味着一种激情,羞耻支配我们的理性;要消弭羞耻,就必须像消弭其他激情那样付出巨大努力,进行自我克制。

9月15日
阅读伦理期待相关文献,构思小论文提纲。

9月16日
继续构思小论文提纲。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25 22:43
9月18日
查资料,完善小论文提纲。
读康德伦理自然状态和伦理共同体相关文献、书籍:人作为个体还具有道德完善的希望,它只能在灵魂不朽的公设中才具有可能性。康德在历史哲学中用类的延续取代灵魂不朽,类的延续达到的最终状态是类的道德的完善,也就是实现伦理共同体。

9月19日
开组会,提纲意见:
1.学术表达;2.从媒体契约精神角度;3.模仿期刊论文题目

9月20日
读契约主义伦理学相关文献
1.霍布斯契约主义:人主要是自利的,对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最佳策略的理性评估将导致他们采取道德行动(其中道德规范由共同利益最大化决定)并同意政府的权威。
2.康德契约主义:理性要求我们尊重人,这反过来又要求道德原则能够对每个人都是合理的。因此,个人不被认为是由自我利益驱动的,而是由公开证明每个人将被要求遵守的道德标准的承诺所驱动的。
3.社会契约的两个基本要素:初始状态和立契者的偏好。立契者潜在的特征包括两个部分:一,立契者几乎没有其他方向的欲望或偏好;二,立契者有与他人进行理性互动的能力。(对应到媒体层面)
4.契约主义也需要一些规则来指导协议的形成。由于它们先于契约,因此必然存在某种先验道德规范的来源,无论是自然的、理性的还是约定俗成的。通常规定的第一条规则是,在订立协议时不得存在强制或欺诈行为。第二条规则是,作为当事人的每个人都必须同意正义规则,这是契约内在的要求。

9月21日
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契约主义及其发展177-200
契约主义认定,每位理性的行为个体均有具体的利益需求,能够为道德奠定一种比人的其他品性稳固得多的根基。如果道德以理性的自我利益为本原,则人们就拥有一种清晰而强烈的、令人信服的动机,来认可道德要求并遵守道德规范。

9月22日
整理思路,修改提纲

9月23日
看近期c刊论文题目,寻找提纲思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 16:12
9月25日
读契约主义相关论文,修改小论文第二版提纲

9月26日
1.整理老师意见,再次梳理提纲
2.读《蜜蜂的寓言》
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对此,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来寻找社会繁荣的根源,人生来就是一种自私的、难以驾驭的动物。不论在自然状态还是社会状态下,这种本性都是不变的。人类行为的动机均发端于利己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消灭人类的这种自私本性。人人都是根据利己心行事,即便是道德的产生和维护也都有赖于人的这种本性。现实社会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得以维持和发展的。

9月27日
读《麦克卢汉如是说》第一章
电子革命赋予教师的使命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洞见,它赋予学生的身份不再是消费者的身份,而是教学伙伴的关系,因为学生早已在课堂之外积累了大量信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媒介即讯息,所以社会靠集体行动开发出一种新媒介(比如印刷术、电报、照片和广播)时,他就赢得了表达新讯息的权力。

9月28日
读《麦克卢汉如是说》第二章
新的电视一代的特征是对深度的关怀,包括对内外深度的关怀,是渴望永恒和稳定。电影观众是摄影机,是观察世界的贪婪的眼睛;相反,电视观众却成了屏幕。与电影同行的是外向一代疯狂的名言:“我要告诉世界。”电视来临之后,我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世界,世人的目的是追逐时尚,倾向于深度卷入,也就是追求意识和清晰度。

9月29日
放假,收拾东西回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16 17:41
10月9日
读相关论文,修改小论文提纲

10月10日
开组会,修改提纲

10月11日
根据老师新的意见继续修改提纲

10月12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1.在追问可以怎样回答苏格拉底问题之际,哲学将决定它自身在回答中的位置。这不是循环而是推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哲学,哲学都是从它可以且应该提出的问题出发的,这此问题问的是我们有哪些可能的途径来发现怎样过上最好的生活;从这些问题出发,在探问的过程中,它逐渐看到它自身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为这种发现提供助益。
2. “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此中蕴含的意味是,某种重要的或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一般地对任何一个人说的,而这叉意味着可以说出某种一般的东西,这种东西涵盖或塑造所有个体性的志向,即每个人自问“我该怎样生活”之际有可能用来回应的志向。

10月13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人必须思考的是人的整个一生,这个想法对我们中的某些人也许不像对苏格拉底那么势所必然。但他的问题的确至今仍在把一项要求压到反思上:从整个一生来反思人的生活,从所有方面来反思,把反思贯彻到终了,即使我们不再像希腊人那样极其看重一生是怎样结束的。

10月14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康德以及那此受他影响的论者认为,一切真正的道德考虑归根到底在深层面上依据于行为者的意志。人们不能只因为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例如事实上我是具体谁的孩子,要求我以某种方式行为一如果这里的要求是道德要求而不只是反映某种心理上的强制或社会的、法律的制裁。以道德方式行为是以自主方式行为,而不是社会压力的结果。这在相当程度上镜映出道德这个子系统特有的关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9 19:12
10月23日
1.新华社实习,参加2023江北嘴新金融峰会。
2.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最佳起步之处,相比于“职责(duty)”“善”“幸福”而言。【25】“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格式是无人称的,把问题从自我的关切引开,而是关于生活方式的发问,关乎人的整个一生。非个人语词不仅对当事人沉默,而且也对各种考量完全非委身的,因而有很大的好处。
但有些哲学家认为不能从这个普遍或非直接的现实问题开始,因为“我应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过上最好的生活”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事是含混多义的,同时包含道德含义和非道德含义。【25-26】

10月24日
1.新华社实习,参加2023江北嘴新金融峰会。


10月25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道德考量与道德哲学、伦理考虑与伦理学【36】
两者区别:
①        起源:“道德的”是拉丁语,“伦理的”是希腊语,都意指性向或习俗。不过拉丁词源的“道德”强调社会期待这层含义,而希腊词源的“伦理”更偏重个体品质。
②        现在:随着发展,“道德”具有更独特鲜明的内容,可被理解为伦理的一种特殊发展,强调特定的伦理观念,发展出特殊的概念。因此作者用伦理表示广义道德哲学;而道德表示狭窄的体系。【36】
③        道德的特殊系统界线鲜明(“道德”含义和“非道德”含义),而伦理没有这些预设,我们能看到落入伦理概念范围内的考量,其中一个考量是义务(与承诺、责任相关)。多数义务并非自愿获致。

10月26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义务和职责是向后看或向侧看,审思的是怎么做。
另一种伦理考量则向前看,注重行为的结果,衡量何为最好,这是福利主义或功利主义的领域。摩尔(E.G.Moore)就认为向前看的考量是基本的,不过允许更广泛的事物算为后果(例如友谊和对美的感知)。
第三种考量呈现行为为伦理相关的,行为的宽泛的伦理品质。紧密相关的是各种德性,即伦理上值得赞赏的人格倾向。有些值得赞赏的个人特质不算为德性,譬如“性的吸引力”;德性包含欲望和动机方面的特性样式。德性概念是道德哲学中的传统概念,不过淡出了一阵。一个重要之点:德性术语自身不在伦理考量中出现。【40】

10月27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三章 基础:良好生活
1、柏拉图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幅自我图画:如果人们正确地理解他们是什么,他们将看到,公正的生活并非外在于自我的善好,而是他们凡理性地行为就必定会去追求的目标。——无论谁,无论境况如何,秉持公正对他而言都是理性的。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如果去求取一种生活或成为一种人是理性的,那么所求取的东西就一定会造就一种让人满意的状态:良好生活。
2、苏格拉底认为不可毁灭的非物质灵魂才是一个人的真实所是,灵魂不可能被伤害,所以善好之人无可伤害。——相信单靠哲学就可以导向良好生活。
亚里士多德尝试把伦理学建立在良好生活和值得去过的生活的考虑之上。——人不是非物质的灵魂,人本质上是具身的,而且本质上过着一种社会生活。

10月28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五章 伦理学理论的类型
1、契约主义与功效主义
契约主义:道德思考涉及的是人们在非无知、非强制的情况下,能够达成哪些协议。——契约主义的道德选民是你可以设想要向之证明你行为合理性的人众,他们是其他道德行为者。
功效主义:把个人福利是做伦理思考的基础。——功效主义的道德选民由所有有能力感受到苦乐的受造物组成。
2、不能仅仅因为他们若身处某种处境就会认为它是可接受的,于是就把这种处境视为可接受的。——即便大多数奴隶过得很满意,也不构成选择奴隶制的基础。
对种族主义来说,问题在于其本身就是不可接受的,种族主义本身不能是一项考虑,而不在于其功效问题。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6 18:11
10月30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六章 理论与成见
以伦理经验/直觉为起点,检验伦理学理论观念本身。我们往往是通过作为伦理信念的直觉来把握伦理经验,而「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能够符合伦理经验,即消除我们直觉之间的冲突。但是伦理学理论又是通过某种能够涵盖尽可能多直觉的融贯结构,强加到我们的直觉之上。而这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建构一种伦理学理论的想法是失败的。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七章 语言转向
1. 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真正伦理关切/形而上学关切,所想要的表达的是:我们价值不在世界里面。这个发现可能会让我们丧失目的论而带来绝望,也可能会带来不受世界所强加价值约束的极端自由。
2. 语言领域存在着大量厚的伦理概念,既有评价性面向又有事实性面向。事实和价值在这些概念中不可分离的缠绕的在一起。因此,语言分析在道德哲学的用处有限。

11月1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八章 知识、科学、会同
1.客观性意味着我们的信念能够实现会同,威廉斯讨论的是当实际出现会同时,相关信念是否能配得上“知识”这个称号。
2.首先,威廉斯讨论科学和伦理中会同的区别以及相关争论,即科学和伦理的会同。客观性总是来源于某种一致性,如科学知识使得所有人得以会同于一个最终结论。在伦理中不能像科学中那样获得客观性,因为在伦理中没有类似的会同的现象。其次,威廉斯以无反思的超级传统社会为例,表明只要社会的成员认真应用他们的概念,采取适当的标准,那么当地的信念也是知识。并认为反思不会带来伦理知识。甚至更进一步主张,反思能够摧毁知识。最后,威廉斯认为应该拒斥这种为伦理生活提供客观基础的尝试,否认客观基础。

11月2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九章 相对主义与反思
1.对于我们伦理生活而言,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作为知识的伦理信念,也不是来自于决断的伦理信念,而是作为「信心」的伦理信念。也就是说,对于回答苏格拉底问题,我们需要一种实践信心,而这种信心作为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我们的社会确定、支持个体所持有的态度。
2.威廉斯认为伦理会同须由基本欲望或利益来解释,而这同样要求会同程序不是被强制的。这种伦理会同必定会从人类生活内部生长出来的。这就需要自由的制度,为自由探讨而且为多样的生活与某些伦理多样性敞开空间。

11月3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十章 道德这种奇特建制
威廉斯认为诉诸于道德系统和道德义务无助于回答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无法解释有助于我们伦理生活的那些选择。但威廉斯并没有否认义务观念的重要性,而是认为我们基于我们所要选择过的生活,判断何种重要并赋予审思优先性,这就是我们的义务。而这最终会导向一种基于欲望的实践必然性。

11月4日
1.总结整理《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读书笔记,准备组会分享
2.继续写小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13 21:03
11月6日
总结整理《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读书笔记,准备组会分享

11月7日
总结整理《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读书笔记,准备组会分享

11月8日
读智能传播、价值观相关内容,写小论文

11月9日
读《媒体道德哲学》媒体执业道德感、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写小论文

11月10日
读智能传播、算法传播相关论文,写小论文

11月11日
读智能传播、算法传播相关论文,写小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20 15:48
11月13日
读《社会分工论》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考察劳动分工的功能,提出假设:劳动分工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分工的道德意义)
1.分工的作用:分工是文明的源泉,强调分工对于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一般观念)→文明的道德属性:中立→寻找分工的其他作用(道德价值)
2.引子:友爱关系→(假设)分工的功能:团结→实例:夫妻关系史→(推论:)分工具有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功能
3.检验假设:考察社会中是否存在劳动分工带来的社会团结,确定分工所产生的团结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方法:借助外在事实【法律规范】研究内在事实【社会团结】→制裁的两种类型: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

11月14日
读《社会分工论》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机械团结:涂尔干认为,前现代社会中建立在同质性基础上,由于社会分化程度低,相互依赖小,但是个体之间的信仰、价值观等高度相似,社会通过集体意识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方式他称为机械团结。而压制法正是是这种机械团结的体现,因为压制法对人不做出区分,而是将人假设为一致。

11月15日
读《社会分工论》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有机团结:把现代社会看作是有各种功能需要的有机体(人体),由于社会高度分工,各部分异质性大,对有机体发挥独特功能,相互依赖(涂尔干比喻为发挥不同功能的人体器官)——他将这种整合方式称为有机团结,其整合程度更高。
契约法所表达的精神就是有机团结,因为违反了契约也就伤害其他契约人,破环了相互依赖,也就破环了有机团结。

11月16日
整合有机团结契约相关内容,对应传媒业中的契约,写小论文

11月17日
读《社会分工论》失范相关内容,寻找小论文思路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失范于社会分工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不充分在场,规范真空,从而使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缺乏应有的约束和限制。应当强调的是,失范状态主要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性质,而不是指个体层次的某种心理状态。很多人为失范只是现代社会的特征,而涂尔干认为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11月18日
继续写小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27 21:26
11月20日
读《社会分工论》第二卷第一章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1.在劳动分工以外,还存在着社会生活,有了社会生活,分工才会产生。本质而言,社会凝聚来源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只有在分工能够确保社会统一的情况下,所有其他事物才能从社会中产生出来。
2.人类只依赖于三种环境:有机体环境、外部世界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3.意识并非来源于人们的心理特性,而是依据人数多寡和远近程度,从人们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方式中产生出来的。它是群体生活的产物,只有群体性质才能解释这种意识状态。如果个人的构成形式与群体性质是不相适应的,那么意识就很难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11月21日
开组会,思考论文开题提纲
11月22日
1.整理2023江北嘴新金融峰会稿件,总结传播矩阵
2.检索并阅读梳理往届论文,总结学习框架
11月16日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列提纲
11月17日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列提纲
11月18日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列提纲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4 22:19
11月27日
参考中国新闻奖前序研究,列开题提纲

11月28日
根据老师意见重新修改提纲
总结:1要有问题意识,增加行文逻辑性;2补充相关理论

11月29日
查询责任伦理、跨媒介叙事相关理论,重新修改提纲

11月30日
搜集选题方向文献,整理研究内容和框架,修改提纲

12月1日
搜集选题方向文献,整理文献,修改提纲

12月2日
搜集选题方向文献,整理文献综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