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22级硕士陶鹏辉学术日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 21:38
标题: 2022级硕士陶鹏辉学术日志
2.21chatGPT会收集对话数据进行迭代侵犯隐私
2.22欧盟DSM指令(2019,chatgpt,数字复制权、数字挖掘权、著作权、版权、隐私权
2.23chatGPT,是否可以挖掘公众隐私取决于科学/公共/商业 何种目的
2.24目是否正确,取决于是否保护公共利益(欧盟dsm指令,欧盟c-401案,数据保护导致过度审查
2.25哪种目的是正确的,康德、笛卡尔的目的、亚里士多德、休谟的目的
2.26目的和善,善的自然属性,道德直觉主义,理性直觉和情感直觉
2.27看外刊论文《具有挑战性的算法分析:数据保护和反歧视在应对紧急歧视方面的局限性》《机器学习到机器拥有: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欧盟法律的角度重新定义版权所有权》
2.28读《实用人类学》第一卷,自我意识、个人主义及个人主义的语言形式
3.1看外刊论文《深度版权:与人工智能 (AI) 和机器学习 (ML) 相关的上游和下游问题》《疏忽的伦理:重振公民疏忽作为公共空间的隐私保护机制》
3.2读《实用人类学》第一卷,观念的任意性意识和自我观察
3.3继续读《实用人类学》第一卷,被意识到的观念清晰与不清晰,知性与感性
3.4读《机器人的革命》对于智能驱动机器人失去控制的担忧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们失控并不是拥有自主性能的结果,而是要归咎于人类为了便利而过于依赖机器人
3.5读《实用人类学》第一卷,感性123条辩护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3 19:43
3.6
读《机器人革命》第二章,仿生机器人能力的平衡点在于确保不对人类和生物有伤害的同时能够抵御外界伤害。
思考:仿生机器人如何跨越恐怖谷效应?但是如果通过自己的知觉系统区分不出机器人与人类时,这是否比恐怖谷更恐怖?
3.7
读《实用人类学》第一卷P22-P35
思考:实验哲学的道德判断实验是否能够证明康德伦理学是错误的?从何种角度应对实验哲学对道义论的攻击?
3.8
读《实用人类学》第一卷P36-P49
思考:大型语言模型是否会有想象力?从网络模型、模拟能力、想象力本质思考。如果机器人和人类具有完全一样的功能,人类没有理由去区别对待机器人和真实人类。
3.9
读《机器人革命》第三章,从现实来说避免机器人革命是艰难的,机器人材料强度的选择,记忆量的扩充,自主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得机器人自我限制程序难以设置。
思考:机器人的安全和伦理法则难以避免高等机器人伤害人类,如果想要安全必须牺牲机器人智能。
3.10
读《实用人类学》第一卷P50-P64
思考:预见和创作的基础是知识和阅历,可以量化的知识,人工智能的数据能力可以转化为预测和创作力,“人类的创意工作不会被机器取代”结论过于轻快。
3.11
读《机器人革命》第四章,镜子中的我们
思考:如果机器人具备接近人类的情感、想法以及各种能力,人类是否可以像依靠他人一样依赖我们所制造的机器人?这或许取决于你认识的机器人是”好机器人“还是”坏机器人“。
3.12
读《实用人类学》第一卷P65-P80
思考:实验哲学认为哲学家进行思想实验的正当性则取决于哲学家是否能以直觉为证据。对于直觉的研究确实会让传统道德哲学重新反思伦理问题,从而推动理论的发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20 17:18
陶鹏辉
3.13
读《机器人革命》第6章 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作者从【形】的角度解读机器人的流派和演进,重点是biomimetic和bio-inspired,两者都是从生物系统中学习,不过前者更侧重对外形完全的模仿,而后者更侧重捕捉生物系统本质的思想。
3.14
读《实用人类学》P81-P94
狂想症是被扰乱的判断力,它使心灵受到类比的阻滞,这种类比使相近食物的概念混淆起来,因而把想象力冒充为某种与知性相类似的、联结着截然不同的事务并在普遍性中包含着这些事物观念的活动。
3.15
读《机器人革命》第7章 伦理道德问题
机器人具备自我认同能力和人工意识极有可能在本世纪中之前实现,机器人一旦具备这些能力,从功能上说与人类便无差异,机器人可能会要求受到法律保护,并且要求与人类相同的伦理地位,以防止自己被人类过度使用或置于危险境地。试想,如果一个机器人不被人类以相同的伦理道德对待,那么机器人也无义务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
3.16
读《The moral authority of ChatGPT》、《Much to discuss in AI ethics》、《Zombies in the Loop? Humans Trust Untrustworthy AI-Advisors for Ethical Decisions》
对Chatgpt的伦理思考应跳出康德主义视角或传统哲学视角,施皮格尔、拉米雷兹等虚拟道德哲学家的辩论更为精彩且具有可行性。不可能用同一把道德尺子测量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17
读《机器人革命》第8章,一个全新的世界,本书已经读完
总结,此书作于2009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此书显得非常陈旧,对机器人流水账式的介绍有利于短时间内掌握机器人的发展状况,但很可惜已经无法指导当下实践,接下来准备直接读英文书籍补课。
大家就别看这本书了,建议直接读斯派偌2015年写的的《Roboethics:a navigating overview》
3.18
读《实用人类学》p95-P104
知性积极地排除着无知的黑暗,判断力则消极地防备着错误,这错误是由对象呈现于其中的昏沉暮色所带来的。理性堵塞住错误(偏见)的根源,同时以原则的普遍性为知性担保。……
谦虚从对自己能力满怀信心的人心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3.19
读格雷戈里的相关论文
格雷戈里尝试捍卫一种激进的欲望理论,即“作为信念的欲望”。他认为欲望就是关于规范理由的真信念。但该理论似乎与人们普遍接受的符合方向暗喻不符。根据该暗喻,信念要求我们的心灵符合世界,欲望则要求世界符合我们的心灵。因为上述两个符合方向相反,所以如果一个心灵状态是欲望,那么它一定不会是信念。为解决该问题,格雷戈里将“欲望–信念”和“相信–不相信”这两对互不相容的命题态度进行对比,指出既然不相信是相信的一种,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信念的一种。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27 21:01
3.20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第一章,鲍德里亚对ChatGPT的预见性超出所有欧陆哲学家,这本书第一章便预示语言机器即将加速,符号将不再被索引。AI 只是需要一种新的读写能力,就像互联网需要数字读写能力一样。LLM不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而是一种解析意义的方式。鲍德里亚描述的系统比LLM的出现早了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LLM只是插入并放大了这一形而上学系统,而且悲哀的是对它的批判性反应也将遵循这一系统。
3.21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第二章
Representation stems from the principle of the equivalence of the sign and of the real (even if this equivalence is utopian, it is a fundamental axiom). Simulation, on the contrary, stems from the utopia of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from the radical negation of the sign as value, from the sign as the reversion and death sentence of every reference.
表示源于符号和真实等价的原则(即使这种等价是乌托邦式的,它也是一个基本公理)。模拟相反,它源于对等原则的乌托邦,源于对作为价值的符号的彻底否定,源于作为每一个指称的回归和死刑判决的符号……在与后现代时代相关的拟像的第三阶中,我们面临着拟像的进动;也就是说,表象先于并决定真实。现实和它的表现之间不再有任何区别;只有模拟物。
3.22
阅读冈克尔《机器人权利》,冈克尔讨论了人类制造的机器人和其他技术制品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并且应该拥有任何道德和法律地位。在他的分析中,引用了“是”和“应该”之间的哲学区别(由大卫休谟发展),以评估和分析关于机器人权利问题的不同论点。冈克尔认为现有的哲学观点或伦理建议没有能够给予充分理由赋予或不赋予机器人道德地位,依靠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3.23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第二章, We are witnessing the end of perspectival and panoptic space (which remains a moral hypothesis bound up with all the classical analysis on the "objective" essence of power), and thus to the very abolition of the spectacular. Television,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the Louds, is no longer a specular medium. We are no longer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of which the situationists spoke, nor in the specific kinds of alienation and repression that it implied. The medium itself is no longer identifiable as such, and the confusion of 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 is the first great formula of this new era. There is no longer a medium in the literal sense: it is now intangible, diffused, and diffracted in the real, and one can no longer even say that the medium is altered by it.
我们正在见证透视和全景空间的终结(它仍然是与所有关于权力的“客观”本质的经典分析相联系的道德假设),因此也见证了壮观的废除。电视,例如在Louds的案例中,不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介。我们不再处于情境主义者所说的奇观社会中,也不再处于它所暗示的特定类型的异化和压抑中。媒介本身不再是可识别的,而媒介和信息的混淆是这个新时代的第一个伟大公式。不再有字面意义上的媒介:它现在是无形的、扩散的、在现实中衍射的,人们甚至不再能说媒介被它改变了。
3.24
阅读论文《Becoming Human? Ableism and Control in Detroit:Become Huma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Forms and Frames: Mind, Morality, and Trust in Robots Across Prototypical Interactions》、《Trust, trustworthiness, and trust propensity:A meta-analytic test of their unique relationships with risk taking and job performance.》
3.25
阅读《Artificial Life After Frankenstein》
很有趣,沃斯通克拉夫特以一种实用的基督教方式在康德和边沁的道德两极之间穿行。他提出了另一个正义原则,这可能会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指导我们的道德和政治思维:“首先,避免伤害任何东西;然后,设法给予尽可能多的快乐。”然后,他将“生活提供的最大乐趣”定义为“为了创造和善良,通过行善来模仿上帝”。他将这一职责赋予了成年人和儿童,认为适用于他们对地球上非人类有感知能力的生命的照顾,如农场动物、宠物、鸟类和昆虫,无论这些生物的感知价值或感知水平如何。
3.26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第三章, No more subject, no more focal point, no more centre or periphery: pure flexion or circulation inflection. No more violence or surveillance: only "information," secret virulence, chain reaction, slow implosion, and simulacra of spaces in which the effect of the real again comes into play.
不再有主题,不再有焦点,不再有中心或外围:纯粹的弯曲或循环弯曲。不再有暴力或监视:只有“信息”、秘密毒力、连锁反应、缓慢的内爆和空间拟像,真实的效果再次发挥作用……通过不可预见的事件转变和不再属于历史的讽刺,社会主义将从社会的死亡中出现,就像宗教从上帝的死亡中出现一样。扭曲的降临,反常的事件,对理性逻辑的莫名其妙的回归。正如权力本质上不再存在的事实一样,人们希望掩盖不再有权力的事实。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5 20:52
3.27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Everything is metamorphosed into its opposite to perpetuate itself in its expurgated form.All the powers,all the institutions speak of themselves through denial,in order to attempt,by simulating death,to escape their real death throes.
3.28
读《Artificial Life After Frankenstein》,Alongside Gattaca, the political philosopher Martha Nussbaum’s short story “Little C” (1998) a n d Nnedi Okorafor’s “African-based” SF novel The Book of Phoenix (2015) share Frankenstein’s hybrid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justice raised by the bioengineering of children.
3.29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hat is,we are in a logic of simulation,which no longer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a logic of facts and an order of reason.Simu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precession of the model of all the models based on the merest fact-the models come first, their circulation,obital like that of the bomb,constitues the genuine magnetic field of the event.
3.30
读Robot morality相关英文文献
3.31
读《Artificial Life After Frankenstein》,In his treatise Political Justice (1793), Godwin had defined “political science” against the pessimistic and deterministic Hobbesian thesis that might makes right.5Politics was rather the deliberate and rational science of thinking through how to design institutions to be just with respect to every citizen.
4.1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Disneyland is presented as imaginary in order to make us believe that the rest is real, whereas all of Los Angeles and the America that surrounds it are no longer real, but belong to the hyperreal order and to the order of simulation. It is no longer a question of a fals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deology) but of concealing the fact that the real is no longer real, and thus of saving the reality principle.
4.2
读Man-machine communication相关英文文献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19 14:14
4.3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Witness the "Society" column of Le Monde, in which paradoxically, only immigrants, delinquents, women, etc. appear - everything that has not been socialized, "social" cases analogous to pathological cases. Pockets to be reabsorbed, segments that the "social" isolates as it grows. Designated as "residual" at the horizon of the social, they enter its jurisdiction in this way and are destined to find their place in an enlarged sociality. It is for this remainder that the social machine is recharged and finds new energy. But what happens when everything is sponged up, when everything is socialized? Then the machine stops, the dynamic is reversed, and it is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that becomes residue. As the social in its progression eliminates all the residue, it itself becomes residual. In designating residual categories as "Society," the social designates itself as a remainder.
4.4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Without a doubt,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day, in the complex universe of science fiction, is to unravel what still complies (and a large part still does) with the imaginary of the second order, of the productive/projective order, and what already comes from this vagueness of the imaginary, of this uncertainty proper to the third order of simulation.Thus one can clearly mark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chanical robot machine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cond order, and the cybernetic machines, computers, etc., that, in their governing principle, depend on the third order. But one order can certainly contaminate another, and the computer can certainly function as a mechanical supermachine, a superrobot, a superpower machine, exposing the productive genie of the simulacra of the second order: the computer does not come into play as a process of simulation, and it still bears witness to the reflexes of a finalized universe.
4.5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his projection is totally reabsorbed in the implosive era of models. The models no longer constitute either transcendence or projection, they no longer constitute the imaginary in relation to the real, they are themselves an anticipation of the real, and thus leave no room for any sort of fictional anticipation - they are immanent, and thus leave no room for any kind of imaginary transcendence. The field opened is that of simulation in the cybernetic sense, that is, of the manipulation of these models at every level (scenarios, the setting up of simulated situations, etc.) but then nothing distinguishes this operation from the operation itself and the gestation of the real: there is no more fiction.
4.6
读《The Border Between Seeing and Thinking》,知觉是构成性的非概念性、非命题性和象似性,但认知没有构成性的这些财产。使用对感知/认知边界的预先科学的思维方式,将表征、状态和过程初步分类为绝对感知、绝对认知和非绝对感知。考虑感知/认知的科学指标是否构成感知/认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构成特征的症状。适应、竞争、弹出、虚幻轮廓和处理速度的使用更多地与感知和认知的功能有关,而不是它们的潜在性质。使用科学指标作为哪些状态和表征是感知的以及哪些是认知的指标,试图隔离潜在的构成特征。
4.7
根据老师建议修改论文提纲
4.8
读《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echnology is never grasped except in the (automobile) accident, that is to say in the violence done to technology itself and in the violence done to the body. It is the same: any shock, any blow, any impact, all the metallurgy of the accident can be read in the semiurgy of the body - neither an anatomy nor a physiology, but a semiurgy of contusions, scars, mutilations, wounds that are so many new sexual organs opened on the body. In this way, gathering the body as labor in the order of production is opposed to the dispersion of the body as anagram in the order of mutilation. Goodbye "erogeneous zones": everything becomes a hole to offer itself to the discharge reflex. But above all (as in primitive initiation tortures, which are not ours), the whole body becomes a sign to offer itself to the exchange of bodily signs. Body and technology diffracting their bewildered signs through each other. Carnal abstraction and design.
4.9
阅读论文《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机器人怎么可能拥有权利》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19 15:27
4.10
读完《Simulacra and simulation》,鲍德里亚的这本书现在已经成为了经典,它似乎已经成为需要严肃研究媒介哲学、媒介社会学的学生无法避免的宿命。很可惜它目前还没有简体翻译版。鲍德里亚将超现实定义为“没有起源的真实模型的生成”。虽然鲍德里亚并没有想到像 ChatGPT 这样的 AI 来描述现实,但 ChatGPT 和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都可以通过他的理论来解释。在这种拟像和仿真的状态下,我们的体验被技术调解到无法区分真实与人工的程度。我认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对现实的概念从根本上是由我们周围的拟像塑造的。在这种情况下,机器意识、机器道德、机器地位的问题一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真实和人工之间的区别已经变得模糊。然而,鲍德里亚虽然提出了问题,发出了警告,但是没有对此作出回答。在他的时代,后现代主义才刚刚开始;而现在,在他逝去的十余年里,在当代社会已被更加仿真的社交媒体与网络支配之时,在人们已然陷入更加深沉的虚无之时,在今天更强大的通用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之时,这种幽灵般的提问似乎还没有得到解答。
4.11
读《Artificial Life After Frankenstein》,Devlin提出,对于长期虐待儿童的人来说,接触儿童性爱娃娃甚至配备AI的儿童性爱机器人可能是一种治疗或预防药物,例如“彻底禁止”儿童性机器人为满足性侵犯者的需求而投入使用的公认“令人憎恶”的前景。她含糊地表示要对儿童机器人的使用进行法律监管,因为我们目前对色情制品的监管很难成为强有力干预的典范。通过这种道德姿态,德夫林抛出了她那本引人入胜的书中提出的重大道德问题。允许与儿童或儿童发生性关系,而不考虑感知力、智力或意识,这绝对是错误的吗?与任何类型的儿童发生性关系可能会产生什么负面后果,尤其是对如此使用的年轻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规模使用儿童机器人进行性行为会损害我们人性的维持或人性的实践吗?
4.12
读《Artificial Life After Frankenstein》,尽管我们把自己的技术当作“怪物”对待,但拉图尔反驳说,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的孩子”一样学会爱它们。这并不是把爱自己的技术作为自我形象的延伸的虚荣。盯着自己的智能手机看,好像这是真实自我的反映,这类似于多里安发现自己私人肖像的公共价值时陷入自恋。我们需要超越对技术的短视热爱,超越对它在我们头脑中产生的娱乐或赋权的热爱,转向对通过我们与技术的接口创造的各种创造形式的宇宙热爱。与其将这些对我们人性的人为反映物化和污名化,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它们与我们“重叠和共同延伸”。
4.13
读《Artificial Life After Frankenstein》,Jaeggi没有将她的论点推向这个方向,但她对第二天性的概念可以扩展到涵盖人类人工创造的生命形式的生物技术多样性。如果人类是“生物文化生物”——正如政治理论家萨曼莎·弗罗斯特所说,那么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科技塑造我们所居住的多种生命形式的方式,还应该关注我们所创造的人工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拥抱生命的生物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完全生态精神的第一步,这种精神涵盖了整个辉煌的创造过程。因此,生物技术可能会被重新视为“生命的火花”,而不是一只可能使其变形、折磨、压制或中止的“血腥之手”。
4.14
修改论文提纲,准备着手写初稿。
4.15
阅读张子夏相关报告“我们有好的理由制造人工道德主体吗?”。他回顾了机器人伦理学家就是否有好的理由开始制造一个人工道德主体的相关争论。在支持者提供的理由中,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AMA能保证安全性。而现有的一些反驳旨在说明这些支持理由都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实现,而无需研究人工道德主体。但张子夏认为,这一诉诸替代性的反驳不够强力,他的工作论证在现有条件下根本无法制造合格的AMA。AMA在道德两难困境与纯粹伤害情境中都无法有足够好的表现。纯粹伤害情境指机器人的既定任务可能对突发状况中的人类造成伤害,此时一个AMA无疑应当遵循道德做出与人类一样的正确行为。然而张子夏指出AMA至少在可设想的未来是无法做出正确行为的。因为首先做出一个道德行为需要道德推理,而道德推理需要理解道德规范和相关的非道德事实。即便机器人被植入了相应的道德规范,它们也仍然无法在实际情境中识别相应的非道德事实。随后他基于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呈现了机器人在识别表征这些事实从而完成道德推理上的困境。如此一来,现有机器人的能力就无法支持AMA的开发。
4.16
观看讲座,David Chalmers与 Dan Dennett 的对话:可能的思想和超级智能。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24 15:09
4.17
阅读资料《Functionalism by Janet Levin》,功能主义者认为,精神状态应该根据它们在心理学理论中的作用来表征——无论是常识、科学,还是介于两者之间——但所有这些理论都包含关于大量和多种精神状态的信息。因此,如果疼痛与某些高度明确表达的信念和欲望相互定义,那么不具备扮演我们明确表达的信念和欲望角色的内部状态的动物就无法分担我们的痛苦,而没有感受疼痛能力的人类则不能分享某些(或任何)我们的信念和愿望。此外,由于文化或个人特质的原因,人们推理方式、信念固定方式或欲望影响信念方式的差异可能使他们无法共享相同的心理状态。
4.18
继续阅读资料《Functionalism by Janet Levin》,关于功能主义的主要争论在于角色功能主义是否可以解释我们认为是我们心理状态的因果效能(Malcolm 1968,Kim 1989,1998)。例如,如果疼痛是通过某种神经状态类型在我身上实现的,那么只要存在将这种类型的状态与疼痛行为联系起来的纯粹物理定律类的概括,就可以通过引用发生的事件来对我的行为给出完整的因果解释该神经状态(以及它在这些定律中所依据的属性)。因此,一些人认为,该状态的高级角色属性——它是一种痛苦——在因果关系上是无关紧要的。
4.19
继续阅读资料《Functionalism by Janet Levin》,对任何类型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另一个反对意见是,它们没有捕捉到我们认为对信念、欲望和其他意向状态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关系。尽管分析功能主义者也认为心理状态——以及它们的内容——是根据它们在产生行为中的(因果或概率)角色来隐式定义的,但这些批评家认为,意向状态是根据它们在合理化或制造中的角色来隐式定义的。意识,行为。他们声称,这是一项不同的事业,因为与因果解释不同,合理化需要表明个人的信念、愿望和行为如何符合或至少近似于某些先验规范或理论和实践推理的理想——规定我们应该拥有哪些信念和愿望,我们应该如何推理,或者在给定我们的信念和愿望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做什么。
4.20
修改论文提纲
4.21
旁听Dr. Claire Petitmengin的讲座"Exploring the hidden side of lived experience through Micro-phenomenology"
4.22
读《Artificial Life After Frankenstein》,Fukuyama和Houellebecq在引发20世纪90年代末科技繁荣的喜悦和恐慌中写道,他们捕捉到了对生物技术的矛盾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代关于制造人工生命和智能的伦理辩论中一直存在。它可以被描述为生殖技术的“反弹”、“回旋镖”或“弗兰肯斯坦”理论:虽然生物技术可以解放人们去探索新的爱、性表达、生殖和家庭生活形式,但使用它的代价很可能是破坏这些基本商品,当福山求助于赫胥黎和奥威尔来阐述生物技术摧毁爱情从而摧毁人性的政治力量时,Houellebecq回到了现代政治科幻小说中无爱部分的心理根源。
4.23
休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15 18:29
5.8
准备英语口试
5.9
读完《Functionalism by Janet Levin》。
5.10
继续读《弗兰肯斯坦之后的人造生命》。
5.11
重新读了一遍福山的《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5.12
读完《弗兰肯斯坦之后的人造生命》。
5.13
继续读《Functionalism by Janet Levin》。
5.14
休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22 11:20
5.15
新冠
5.16
新冠
5.17
新冠
5.18
新冠
5.19
新冠
5.20
读《Functionalism by Janet Levin》,做读书笔记。
5.21
读《元伦理学》,做读书笔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30 11:36
5.22
读《伦理学原理》
5.23
读《伦理学原理》
5.24
读《伦理学原理》
5.25
读《伦理学原理》
5.26
读完《伦理学原理》,所谓的元伦理学开山之作。摩尔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伦理学观点(这一点待我读完《逻辑哲学论》再细说)。伴随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分野,摩尔开创的元伦理学统治了整个20世纪前50年的伦理学研究。本书回答了三个问题:善是什么?什么东西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什么是正当或应当的行为?摩尔从分析定义开始,从分析哲学的路径出发一步步归纳回答了善、正当和应当以及其他伦理学概念,摩尔说,“善”是一种不可定义的,仅凭直觉认知的非自然属性;而“正当的行为”完全取决于其结果的善的大小。至于“什么是善的”,摩尔则给出了审美鉴赏和人格的热爱这一答案。 在设定和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摩尔作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举动:1将语言分析引入了伦理学之中;2对过往伦理学作出了“自然主义谬误”的深刻指控:进化伦理学误将“进化”等同于“善”;密尔把“快乐”或“欲求”等同于“善”;康德把“意志”或“意愿”等同于“善”。这些指控直至今日依然是反斯宾塞主义、反功利论和反康德的强力武器,以至于如今的伦理学家都难以简单应答。
5.27
读邓安庆论文《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批判》2015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冯平论文《分析进路伦理学的意义——为摩尔辩护》2016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邓老师你树稻草人练死劲不好用,看似在批判元伦理学实际上在攻击分析哲学,邓在开篇不仅给元伦理学判了死刑也试图将分析哲学送上绞刑架,但纵观整个分析进路,邓的论证十分无力,致命的是邓依然回避了元伦理学对规范伦理学中对善和道德的定义的质疑,将其简单化为“反形而上学”情绪和“分析的错误”。当然这是国内哲学圈的日常现象,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的混战在中国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即使在西方分析哲学已经占据绝对主流。冯对邓的回应也比较直接,依次反驳了邓对摩尔的“善是不可定义的”“自然主义谬误”和语言分析的批判,但冯的主要论点也来自于20世纪末元伦理学家对反对观点的回应。总之,这两篇论文依旧是西方论争的中国化延续,实际上邓的观点几乎延续了20世纪中期以来规范伦理学对元伦理学的批判进路。当然,邓不是时空警察,上个世纪对元伦理学的阻击失败在今天再阻一遍也成功不了。哲学圈还是要以和为贵,不要再树稻草人。
5.28
休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7 13:38
5.29
读刘易斯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
5.30
读《技术与文明》
5.31
读《技术与文明》
6.1
旁听大创答辩
6.2
继续看《技术与文明》
6.3
身体抱恙,休息
6.4
身体抱恙,休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2 12:52
6.5
读《技术与文明》
6.6
读《技术与文明》
6.7
读《技术与文明》
6.8
读《技术与文明》
6.9
读《技术与文明》
6.10
读完《技术与文明》
基于对历史发展的深刻认知和对技术本质的洞察,芒福德看待技术的眼光理性而冷静,不像极端浪漫主义者和技术道德学家一样轻易被仇恨情绪所左右。他将浪漫主义对机器时代进行抵制的形式分为三种:历史崇拜、自然崇拜和原始崇拜。这三种方式,都被其称为“倒退的思想”。是对“绝对的机器主义的反弹”并陷入“同样无结果的绝对自然崇尚”,是被机器压榨到临近崩溃的边缘而产生的另一极端趋向。以往对肉体的尖刻否认,现在得到了全面的反攻——怀疑和否认所有合理性的、智力的、有序的行为和过程。
这种反弹并非解决问题的出口,他将其形容为“代偿作用”,这些不断积累的压力最后让现实的两端越走越远。而这种“向原始的倒退”,被其批评为“是一种感情脆弱的努力,一种逃避”,认为思想家和领导者缺乏一种足够的坦诚、足够的智力和意志力去“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形式、超越同样受限的机器体系的原始形式”。芒福德承认了机器的时代贡献,但认为机器体系已经渐渐被人所意识和摒弃:“过去机器能够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是机器能够为资本主义企业带来的好处。”资本主义和技术不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而且两者的利益往往是你死我活的。
他对改变这种境况寄希望于“生物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规划相关的政治科学,也认为在其时代背景,所有的学科中有机体和生命的概念都在复苏,如此种种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动了纯机械概念的权威性。可以说,芒福德对未来的设想十分乐观,他预言机器体系的发明和研究步伐将变得缓慢,从而社会的变化也将放缓。这也是芒福德赞同的对机器体系相对浪漫主义的另一种反抗形式:倡导个人人格和集体组织的重建。
在对该种反抗形式进行描绘时,他预言了一种应然情况——为人类的生存铺设更广阔、更坚实、更安全的基础。也即是希望抑制技术膨胀,把技术放在它们应在的位置。使技术更新慢下来,使社会其他方面的变革快一些,从而可以达到社会结构的动态平衡。芒福德对机器文明的积极评价联系着他对新生代技术体系的看法。如前所述,他之所以在19世纪后期划出一条分界线,是因为他察觉到以电力的应用和生物技术的兴起为主要特征的新生代技术体系与古生代技术体系有本质不同。他以城市规划专家的敏锐断言,电力的普及将极大的改变古生代技术体系下的城市混乱格局,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而科学研究的重心向生物学的转移也将淡化“机械性”,使生命的、有机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本书出版于1934年,世界正在战争的悬崖边,芒福德以一种超前的思维预言了二战后的技术发展。对于才刚享受全民技术现代化的中国而言,这本书恰恰此时此刻被阅读,才能理解芒福德在书中对技术与文明的那种思考。
6.11
准备英语考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9 22:40
6.12
查阅资料,写舆论分析与危机管理结课作业
6.13
查阅资料,写舆论分析与危机管理结课作业
6.14
查阅资料,写舆论分析与危机管理结课作业
6.15
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6.16
读莫里斯写的《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6.17
读《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6.18
读《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28 23:47
6.19
写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结课作业
6.20
写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结课作业
6.21
读《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确定它们的无意义性。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它们都是像善是否比美更为同一或者更不同一之类的问题。) 因而用不着奇怪,一些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却根本不是问题。 一切演绎推理都是先天形成的。 一个基本命题不能从另一个基本命题推演出来。从一种情况的存在无法推论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的存在。 没有证明这样一种推论为正确的因果联系。 我们不能从现在的事件推出将来的事件。相信因果联系是迷信。 太阳会在明天出来是一个假设:这意味着我们不知道它是否会出来。
6.22
写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结课作业
6.23
读《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在可能的真值条件组中有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命题对于所有基本命题的真值可能性都为真。我们称该真值条件是重言式的。第二种情况是,一个命题对于所有真值可能性都为假:该真值条件是矛盾的。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称这命题为重言式,在第二种情况下,称这命题为矛盾式。命题显示他们所说的东西,重言式和矛盾式则显示它们什么也没有说。重言式没有真值条件,因为它无条件地为真;而矛盾式则不在任何条件下为真。重言式和矛盾式是缺少意义的。(就像两个箭头由此指向相反方向的一个点)(例如,当我知道或者下着雨或者没有下雨时,关于天气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但是,重言式和矛盾式不是无意义的。它们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正如“0”是算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6.24
查阅资料,写舆论学结课论文。
6.25
查阅资料,写舆论学结课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7-3 10:41
6.26
写舆论学结课论文
6.27
写舆论学结课论文
6.28
读《逻辑哲学论》
逻辑充满世界:世界的界限也就是逻辑的界限。所以在逻辑上我们不能说:世界上有这个和这个,而没有那个。因为这看来就假定了我们会排除某些可能性,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然逻辑就必须超出世界的界限;因为只有超出世界的界限它才也能从另外一边来查看这些界限。我们不能思考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
6.29
读《逻辑哲学论》
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世界中一切事情就如它们之所是而是,如它们之所发生而发生;世界中不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它也会是无价值的。如果存在任何有价值的价值,那么它必定处在一切发生的和既存的东西之外。因为一切发生的和既存的东西都是偶然的。
使它们成为非偶然的那种东西,不可能在世界之中,因为如果在世界之中,它本身就是偶然的了。它必定在世界之外。
6.30
读《逻辑哲学论》
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人生之为无穷,正如视域之为无限。不仅人的灵魂在时间上的不灭,或者说它在死后的永存,是没有保证的;而且在任何情形下,这个假定都打不到人们所不断追求的目的。难道由于我的永生就能把一些谜解开吗?这种永恒的人生难道不想我们此刻的人生一样是一个谜吗?时空之中的人生之谜的解答,在于时空之外。
7.1
周末休息
7.2
继续休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11 22:35
9.4写新闻稿件。
阅读《心灵考古学:人类情感的神经进化起源》。潘克塞普的研究涉及对大脑的直接操纵,这意味着他的主要研究对象必然是非人类动物。潘克塞普的核心发现是,对于我们认识的许多基本情绪,从愤怒到喜悦,特定的大脑回路调节着我们与这些情绪相关的行为和生理表达。此外,这些大脑回路主要存在于大脑的更原始部分,并且在大鼠大脑中的组织方式与在人脑中的组织方式相同。从广义上讲,潘克塞普揭示了了大脑深处的情感系统(初级过程),指导大脑组织更高层次的学习(次级过程)。此外,这些低级系统产生的感受可以达到大脑功能最高层次的认知方式(三级过程)。而以往已经对二级和三级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而更被忽视的初级过程——例如,对二级过程的恐惧等情绪,被潘克塞普确定为本书的核心研究内容。
9.5
新华社走访调研
9.6
新华社走访调研
9.7
继续阅读《心灵考古学:人类情感的神经进化起源》。
潘克塞普和比文概括了七种情感系统,不仅通过与它们相关的可识别行为,而且还通过它们独特的神经回路来明确定义这七种情感。潘克塞普认为,玩耍构成了提供所有哺乳动物共有的社交快乐体验的神经机制。
我认为潘克塞普这一论断给玩耍(play)带来了问题,原因很简单。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参与游戏,也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参与社交游戏。因此,哲学意义上至少有两种可能性。首先,潘克塞普的游戏情感系统不通用。其次,玩耍中的情感是一个随着不同的动物谱系产生玩耍的物种而反复进化的系统。
9.8
修改新闻稿件。
9.9
继续阅读《心灵考古学:人类情感的神经进化起源》。
9.10
继续阅读《心灵考古学:人类情感的神经进化起源》。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6 20:06
10.30
写论文,读休谟《道德原则研究》p22-p30,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努力采取一种十分简单的方法,我们将分析形成日常生活中我们称之为“个人价值”(Personal Merit)的东西的各种心理品质的那种复合,我们将考虑个人心灵中导使其成为或者敬重和好感或者憎恨和轻蔑之对象的每一种属性,并将考虑那如果被归于任何个人则意味着对他不是称赞便是遣责、并可能影响对他性格和作风的任何颂扬或讽刺的每一种习惯,情感,或能力。
10.31
写新闻稿,读休谟《道德原则研究》p30-p35,道德的根源是情感,而且它能够唤起人们的行动。而相应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经验方法,从具体事件的比较中推导出一般原则来;而针对于科学方法,休谟则以其不适于人类不完美的天性而加以拒绝。对于道德根源的探究,则是通过分析被称为个人价值的心理品质。我们只需要通过观察一下平日里所使用的语言,就能够判断出某种品质是受人褒扬或者遭人贬斥的。
11.1
改稿件,重读休谟《道德原则研究》第一章,仁爱这种品质受人称赞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中的原因则是仁爱所具有的效用。效用是判定道德品质的标准。正义的价值至少部分来自于其用处,而它产生的唯一根源就是公共效用,其价值的唯一基础则是对于正义后果的反思。正是因为正义的规则依赖于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效用,所以在极端恶劣的情境下,遵循正义并不会有任何用处,也就因此不可能产生正义,同理于物质充沛的环境,人人生活无忧,也不需要正义。但无论是霍布斯式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或是诗人笔下黄金时代,都是不可能的出现的,人类社会处在一个相对适中的环境当中,而正义在其中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来使人们获得幸福和安全,这才是正义产生的根源。
11.2
搜寻论文灵感,读塔尔德《模仿律》第一章,塔尔德将模仿定义为 :“一个头脑对隔着一段距离的另一个头脑的作用,一个大脑上的表象在另一个感光灵敏的大脑皮层上产生的类似照相的复写。”塔尔德在《模仿律》中,将模仿的规律区分为逻辑模仿律和超逻辑模仿律两类。所谓的逻辑模仿律是指“范本成为模仿对象的内在逻辑规律。和传统越接近的发明越容易成为模仿对象,与先进技术越接近的发明越容易成为模仿对象;地位越高、距离最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模仿的对象。”所谓的超逻辑模仿律是指“范本成为模仿对象的外在社会规律,越是满足主导文化的文明,越可能被模仿。”
11.3
搜寻论文灵感,读完塔尔德《模仿律》,全书重要部分也就是书名了,即塔尔德德三个模仿律: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
11.4
写论文,读柏柳康的《模仿欲望》,模仿欲望理论认为,人有两类欲望,分别是生理性欲望和社会性欲望。生理性欲望是我们的生理需要发展出来的欲望,比如对水和食物的需求,这样的欲望是自发的,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是一条直线。社会性欲望则是在生理需求之上的社会性需求,比如对金钱、权利、真理等方面的欲望。对于社会性欲望,我们通常认为,是我自发地想要某台新车、某款名牌包。但模仿欲望理论指出,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还有一个引领者。
11.5
寻找灵感,读奥尔巴赫《摹仿论》,作为宗教工具的圣经,有一项重要使命在于构建权威。所以它也有着创造“真”的感知的需求。但为了适应历史的不断发展,也为了引诱和试探信徒,《旧约》模糊而需要不断地更新诠释。在历史和世界不断发展的浪潮下,这种诠释愈发困难,宗教也愈发难以称为个人的狂热信仰......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区分传说故事和历史的方式:传说故事发展非常平缓,所有主要情节之外的东西都被去掉了;真实的历史则错综复杂,难以归纳和琢磨。事实上这指向的是古典作品中的文体混用规则,即所有的平庸和日常的事物,只能以喜剧形式出现,不能表现任何问题的深度。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