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21级博士付莎莎学术日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 21:29
标题: 2021级博士付莎莎学术日志
2023222
阅读书籍《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历史是一种具有偶然性的内容,政治的可能性艺术重点在于艺术而非可能性。

2023223
持续阅读书籍《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阅读2月期刊选题,了解业界关注重点。

2023224
持续阅读书籍《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学习自由比学习民主更具有难度,毕竟民主只是一种制度。规范性内容对于社会规制而言具有基础性,但人类道德高于基础要求,具有不可控性。

2023225
持续阅读书籍《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修改推荐文稿,阅读ChatGPT相关文献资料。

2月27日
阅读书籍《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为《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的补充书籍,两者间内容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和互补性,对政治行为做出基于人性的理解和阐释。
2月28日
思考选题。
搜集与CHATGPT相关的信息。当前对该领域的探讨较多,但大多是浅层担忧,对其深层次的问题挖掘不够。
3月1日
写稿、整理阅读笔记。
3月2日
改稿、读书《time must stop》,英文书籍阅读稍显吃力,进度较为缓慢。
3月3日
阅读期刊《new media and social》新刊选题,外网用不了,有点麻烦。
3月4日
写提纲。
阅读心得“教育公平与正义不等于补偿,而是理解自然差异,允许一部分获得最大利益,再去帮助他人。帮助本身对于主体来说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3 19:45
3月6日
学习其他同门的学术日志,感受到彼此关注点的多元性,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自我的认知面,了解了不同的解读视角和观察方式。

3月7日
阅读文献资料,撰写提纲。

3月8日
阅读国内chatGPT相关期刊文献,修改提纲,结合老师的思路,更多的落脚于具体问题。

3月9日
“人造世界”成真之后,媒介不再只是反映社会的工具,媒介变成了一个画师,画出一个社会,然后告诉你,这边是真实的世界。

3月10日
阅读chatGPT相关文献,注意到心流状态即人们在某些日常活动中全神贯注投入之后,过滤掉不相关信息,达到一种沉浸状态。这种状态是基于心理学视角来莉姐人们的沉迷。

3月11日
阅读政治学书籍,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精英而言,越战代表着一个时代。被漠视群体和抵制政策的人们的崛起带来了“民主危机”。民主意味着文化和道德的进步与解放,但民主是短暂且具有周期的浪潮行为。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20 17:14
3月13日
读书,阅读文献。
媒体中似乎存在着这样摔成额双重标准,对公共机构未履行职责非常敏感,但对私人来与同样重要的不作为,尤其是队徽影响到企业界的新闻反应迟钝。这种制度性的偏见不仅保护了工商业系统,也剥夺了公众了解现实世界的机会。

3月14日
阅读chatGPT文献资料。
人类的孤独性在技术发展中成为无法忽视的内容,个体愈发完善,对于他者的需求愈发淡薄。陷入不断自我问答修复的智能陪伴中,人的社交属性存在的必要性有多强?

3月15日
皮尤基金会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部分人盲孔手写信件或对计算机报以担忧,避免一种陷入长时间的网络陷阱而无法自拔的状态。这种担忧在当前的网络使用中成为现实。

3月16日
媒体版权问题涉及多种原因,现实问题永远是多元且复杂的,无法用单一法案进行约束,了解规则的基础是应用规则,这种应用包含合法和违法,有效和无效,不断预示着媒体世界里计算机版权私有和不受约束的公共使用矛盾的加剧。

3月17日
审美是一种现拍“现在时”的东西,它只能看到事物最新的样子,而忽略事物发展的进程,由此会带来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

3月18日
整理笔记,修改提纲。
握手的原则(The Handshake Principle)中指出,“没有用户响应和发起者对此响应的确认,用户交互是不完整的。”chatGPT的用户交互行为完善了其智能化程度,是基于人机合作的交互新形式。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27 21:03
3月20日
阅读大家的学术日志,感受到新鲜的观点碰撞和不同的生活步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节奏下形成一种风格或质感,不必趋同,蛮好的,以及今年毕业可真难啊,希望大家学业工作都顺利🏻。

3月21日
修改论文,阅读相关文献。
ChatGPT既有技术属性也有政治属性,看似技术中立的外观下,政治属性更易被忽视。认知对抗的成分,是人机关系的重要思考方向。

3月22日
阅读,思考信息控制与个人身份的关系。

3月23日
整理阅读笔记,思考修改方向。
不同文明看待时空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统一并不值得称赞。

3月24日
技术并未将人与人的沟通与理解变得简单,甚至加深了这种理解的困难性。

3月25日
修改论文,增加新的数据与论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5 20:48
3月27日
修改论文,阅读文献资料。

3月28日
阅读文献,技术的层出不穷,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技术的新鲜度上,更多关注技术内在联系,对技术迭代产生深层需求的分析,或许是后面研究更应关注的地方。

3月29日
修改论文。

3月30日
修改论文。改比写还难哦,算是明白一些老师的艰难了。

3月31日
修改论文。

4月1日
阅读文献,整理材料。昨天看的片子里说:“我们是机器,没有巧合。”在寻求稳定性的大方向下,AI思维中的“巧合/失控”,更类人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12 21:18
4月3日
开组会,听取老师意见修改论文摘要部分,继续完善相关内容。
了解了今年毕业预答辩程序,越来越严格的毕业要求,需要认真对待。

4月4日
继续修改论文,阅读相关文献进行补充。

4月5日
修改论文。

4月6日
修改论文,阅读文献。

4月7日
听取老师意见,修改论文。

4月8日
修改完善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17 21:03
4月10日
继续修改论文,补充文献资料。

4月11日
继续修改论文

4月12日
继续修改论文

4月13日
继续修改论文

4月14日
看书,阅读戈夫曼的《污名:受损身份的自我管理》戈夫曼的研究理论围绕戏剧理论不断完善发展,污名之中较少有数据类调研,更多是经验性的论断,但作为新鲜视角的论说,提供了有趣的思考人际关系的新鲜内容。

4月15日
阅读相关文献,修改完善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24 14:33
4月17日
整理读书笔记。

4月18日
阅读文献,符号所传达的社会信息特别有助于确立声望、荣誉或称心如意的阶级地位,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其他方式难以呈现的,或者就算用其他方式呈现也不能自动得到的。

4月19日
阅读文献,分析“地位符号”“声望符号”和“污名符号”的差异性。

4月20日
修改论文,完善调查问卷。

4月21日
整理调查问卷数据。

4月22日
阅读文献,修改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15 13:07
5月8日
整理调查问卷,修改完善问卷题目。

5月9日
阅读文献,整理读书笔记。

5月10日
新冠历劫

5月11日
新冠历劫

5月12日
新冠历劫

5月13日
新冠历劫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21 15:13
5月15日
周一开会,阅读老师新书《媒体道德哲学》。
媒体人的道德责任不仅体现在工作当中,日常生活也因职业属性而需担负起额外的道德义务,这种约束力内化至个人的一言一行,体现媒体人身份的特殊性。

5月16日
查找社交APP材料,了解国内外社交APP准入许可。

5月17日
读到,“限制造成的困窘是社会组织的一般特征。维持虚幻接受正视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被要求接受的一种限制。”虚幻接受是现实不可得境遇下的自我调试,社会高压之下,个人寻求自我认同和满足。

5月18日
思考论文选题,阅读近期期刊选题和论文。

5月19日
读到,“只是在旧的参照系内做新的定位,是他对他以前作为局外人时所了解到的东西渐渐习以为常了。”媒介涵化作用下,人的信息接收影响个人认知,这种认知是被他人选择决定,自我信息选择能力成为算法推荐下的奢侈品。新的媒介环境下,信息判断力对个人发展而言具有前瞻性。

5月20日
看到,韩国电影《寄生虫》里说:“不是因为善良才有钱,而是因为有钱才善良。金钱是最好的熨斗,熨平一切生活的皱纹。”人的品德像是被环境所塑造,在生存之外,再谈自我,生存面前,一切都是求生的本能,而人之本能,本身便具有兽性。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28 20:56
5月21日
1.整理调查报告问卷
2.整理读书笔记

5月22日
阅读费希特的伦理思想,如费希特所理解的,哲学的任务是基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自愿抽象,人为地再次创造(类似于“骨骼的”)日常生活与科学的对象。其成功的最终标准是它不否认普通人的视角,但却可以对其成功加以解释和证实。

5月23日
1.了解1-3月四大刊论文选题,选取部分文献阅读。
2.阅读有感,“融合新闻学”作为技术和新闻结合的新科目,对传统新闻传播布局有一定影响,但其本身的偏向性暂未厘清,有待时间的检验。

5月24日
准备博士期中考试

5月25日
阅读,费希特对“非我”的认识中提及,使直观概念化就是要规定它,这意味着要将它与其他东西相对照,这些其他东西是落在使用与它之上的概念之外的。“不管被规定的是什么,一切规定都要通过对立产生。”这种说法有些二元对立的意思?不是你、便是我的说法,不够审慎。

5月26日
修改完善论文

5月27日
继续修改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28 21:03
5月21日
1.整理调查报告问卷
2.整理读书笔记

5月22日
阅读费希特的伦理思想,如费希特所理解的,哲学的任务是基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自愿抽象,人为地再次创造(类似于“骨骼的”)日常生活与科学的对象。其成功的最终标准是它不否认普通人的视角,但却可以对其成功加以解释和证实。

5月23日
1.了解1-3月四大刊论文选题,选取部分文献阅读。
2.阅读有感,“融合新闻学”作为技术和新闻结合的新科目,对传统新闻传播布局有一定影响,但其本身的偏向性暂未厘清,有待时间的检验。

5月24日
准备博士期中考试

5月25日
阅读,费希特对“非我”的认识中提及,使直观概念化就是要规定它,这意味着要将它与其他东西相对照,这些其他东西是落在使用与它之上的概念之外的。“不管被规定的是什么,一切规定都要通过对立产生。”这种说法有些二元对立的意思?不是你、便是我的说法,不够审慎。

5月26日
修改完善论文

5月27日
继续修改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6 13:01
5月29日
组会,同辈相长,学习借鉴学妹的语言表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字输出。目前,自己的语言表达已形成一定思维定式,需要调整和反思。
修改论文

5月30日
改论文

5月31日
改论文
博士开题汇报听取,了解开题的组成部分,需注意标题的文学化问题。

6月1日
改论文
阅读,费希特的体系是奠基在他所谓的“公设”(postulates)基础上的。
这一对“公设”的理解包含了三个基本的费希特式论题:第一,理论方面的认同是与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第二,在这一相互依赖中,时间的东西占据优先性;第三,哲学如同自我意识本身,根本上包含一种对话式呼吁和回应。

6月2日
修改论文

6月3日
改论文
修改简历
思考毕业论文选题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1 16:20
6月5日
读书,我们对自由的追求是为了不使我们物化,或者是为了不使我们为他者物化。自由的交互主体性意味着我们同样不能将他者物化,在我们理性的慎思中,必须将其他理性存在者总是视为同伴,而绝不只是作为慎思的客体。

6月6日
搜索文献,了解AIGC资讯。

6月7日
整理笔记,思考选题。

6月8日
完善问卷,为项目结项做准备。

6月9日
修改论文,与项目相结合。

6月10日
继续修改论文。
阅读,整理笔记。费希特认为,“我现在完全相信人的自由,并且完全意识到,只有当预设了自由之后,义务、德性和道德才成为可能。”这种预设是一种信念的指引,没有信念的指引,行动缺乏方向感,智能技术的方向感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偏离,是AIGC发展过程中是的重要问题。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9 14:49
6月12日
开组会,观看同学们的学习日志。
阅读文献,有学者指出数字美颜复原的身体是漂浮的、游移的, 类似德勒兹意义上的 “无器官的身体”。它不止是脱离了坚实的生物性基础,从年龄、容貌、性别等外形特征中抽离出来;而且,它是缺乏组织原则和稳固性的,甚或说是散乱的、零碎的,也是灵活的、多变的。数字美颜对形象的呈现被视作随意的”制造活动“,这背后忽略了数字美颜依旧具有现实参考性。
6月13日
开党会,处理事务性工作。

6月14日
阅读文献,对于美颜的思考,不少研究将其和女性紧密连接,认为是一种人对身体的控制。这种控制的背后,显示出个人的容貌焦虑和社会带来的压力。美颜伦理需要更多地关注到这一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6月15日
修改完善论文。思辨性文章中逻辑的顺畅性是重点,在大众认可的推导逻辑之余,进行细节部分的创新才符合”规范“。

6月16日
修改完善论文。
思考论文选题。“短视频博主美颜的伦理讨论”用短视频博主这一称呼是否合适?短视频博主和短视频用户间存在差异,博主具有商业价值,用户意义则更广泛,需要更加明确研究对象。

6月17日
修改完善论文。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28 11:39
6月19日
修改完善论文,外审专家和编辑老师看待论文的方式存在差异,需要对文章语言、观点整体上的细化,而不是就问题改问题。

6月20日
整理读书笔记,费希特指出我们接近这个世界的先验条件乃是社会性条件。余华在对作品《活着》的解说里面提到,人的意义是由自己赋予,而不是他人评价的。两个观念之间都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是人的行动赋予了事情意义,这种行为本身是具有先验性的,但结果是不可控的。

6月21日
修改完善论文,阅读《重返灰色地带》,把连续与断裂的概念作为补充,完善论文在逻辑上的跳跃性。

6月22日
修改完善论文。

6月23日
修改完善论文。

6月24日
阅读李泽厚的《美学四讲》,思考美颜伦理提纲,并思考毕业论文方向。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7-2 20:00
6月26日
1.阅读《美学四讲》。审美和伦理都属于非定义的领域,两者之间存在共同性。以审美的目光看待事件和以伦理的眼光看待某一事物,都是对这一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美与丑、善与恶相类似。只不过,伦理尤其道德约束性,而审美的高低则是个体间的较量。不论道德还是审美,都有相应的体系和客观标准,绝非完全意义上的主观判断。
2.继续修改完善提纲。
3.思考论文选题。

6月27日
阅读美颜相关文献,“高速读图”环境对个人的美颜行为造成影响,人们习惯于新鲜感和较大的视觉冲击感。诚如,“没有美好的外表,谁来了解你内心的美好”这一网络语的表达,美颜的背后是社会环境对个体差异性的排斥,过度美颜意味着自我的压抑和畸形化。
 
6月28日
修改论文,试图将虚拟偶像与青少年成长相结合,探讨这一媒介技术背后的社会价值。
 
6月29日
继续阅读《美学四讲》,哲学层面而言,“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但哲学是大众的,哲学美学恰恰不是专门化的美学,因为哲学并不就是科学,也不只是分析语言,它主要是去探求人生的真理或人生的诗意。基于此,哲学是抽象行的,而研究问题应该是具体的,这样的矛盾之下,应用伦理的研究规范和体系应该如何去理解?
 
6月30日
继续阅读《美学四讲》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部分,这一部分其实回答了关于应用伦理研究的问题。“人如果不盲目地作为生物的自然族类存在,便该存在在自我意识中,也就是存在对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之中。只有理解和解释了自己的存在,自己也才真正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应如此”。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实践的,是将思想作为一种理解现实问题的工具或视角,以此解答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7月1日
阅读《美学四讲》关于自然美的争议部分。就美的本质来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李泽厚在“美学三难题”中谈及,“在自然美问题上,我觉得各派美学馆暴露得最为鲜明。因为在这里,没得客观性与社会性似乎很难统一。……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朱光潜),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蔡仪)”。李泽厚认为这两者作为哲学都行不通,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4 10:57
2023.9.1
阅读《判断力批判》,书中简单概述了康德的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再到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建立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的。实践理性中提取出纯粹实践理性来规定它的规律,这里的规律即自律。自律是自己给自己立法的规律。

2023.9.2
持续阅读,“你要做个道德的人,你就必须不考虑人的幸福,人的欲望,人的感性的需求,你要为道德而道德”。康德对于道德目的的要求,类似于孔子的“圣人”更多是行为的圣,而非目的的圣。康德对道德的评判标准使之与世俗价值对立起来,但这种道德门槛太高,可能并不具备普世意义。

2023.9.3
持续阅读《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本来没有先天原则,它的先天原则是从知性那里借来的。它是把知性的那些范畴的先天原则,运用到那些具体的场合之下的一种技巧。”作为技巧是不能教的,是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的。这也是人的区隔原因之一,但教育的功用就是尽力弥补这种先天性的内容,而不是一味放任天赋对人的决定作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11 09:13
2023.9.4
阅读《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属于认识领域,目的论,有机体,机械论和目的论的关系,这些方面比较逻辑上一贯。他不像审美。审美都是很具体的、很感性的,是非逻辑性的,而且康德自己的审美趣味又不很高,所以在这方面他预先为自己做一些辩护。

2023.9.5
开组会,会议要点:
1.一个人找两场伦理学及其相关的视频讲座,后面和大家进行分享。
2.读书,读伦理学专著和心理学、法律相关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
3.读书要对出版社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比如商务印书馆,上海出版社(丛书)。

2023.9.6
修改论文提纲,注重新闻传播与章节目录的结合。

2023.9.7
阅读,凡是在判断力能够从自身取得自然物对不可知的超感性东西的关系的某种原则、并且也必须只是着眼于他自身而运用这原则于自然知识上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对自然界进行逻辑判断的时候,还有一些地方,就是在判断力能够从自身去的“自然物对不可知的超感性东西的关系”就是说,自然物本身不可以把它看做是对一个物自体的关系,即对超越感性东西的关系;但我在自然界里面,我可以“看出”自然物对超感性的东西有某种关系。比如我看出自然物有种趋向于上帝的关系。凡是,盼复太长在进行这种判断的时候,在判断自然物对上帝的关系的时候,它是着眼于判断力“自身的运用”,二八这个原则运用与自然知识上面。就是说,这些自然物在自然知识的总体上,好像都趋向一个目的。

它表明,一个超感性的东西,是自然界和超感性的东西发生关系的产物。

2023.9.8
阅读,目的论判断力就是要通过审美判断力才能跟情感直接联系起来。那么,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审美判断力如何能够跟情感直接联系起来。这种关系正式判断力的原则中那神秘难解之处,它使得在批判中为这种能力划分出一个特殊部门成为必要,对于世界的一种评判,它和愉快不愉快的情感之间这样一种关系是最难解释的。如何能够解释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可能,单凭目的论判断力是不可行的。只有审美判断力批判才能说明如何可能由自然界引起一种普遍的情感,而这时最困难的地方。

2023.9.9
修改论文格式,并制作会议PPT。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18 09:08
9.11
持续阅读,只有以自由概念为目的的实践,才可以叫做时间这些。以自然概念为目的,虽然已经是一个意志的实践行为了,但本质上跟一切动物行为是一样的,你把它作为实践哲学来看待,那你就把动物行为也提升到了实践哲学的领域了。其实他只是属于理论哲学的范畴。

9.12
持续阅读,感性认识能力隶属于知性之下,判断力分属于知性和理性的,他们都没有自己的领地。

9.13
有闲阶级制度在耒开化文化下的较高阶段获得了最充分发展;封建时代的欧洲或日本就是例子。 在这样的肚会里,阶蔽的划分非常严格,在阶级差别中具有最突出的经济意义的一个特点是,各阶级的正式业务彼此之间截然不同。 上层阶级按照习慎是可以脱离生产工作的,或者是被摒于生产工作之外的,是注定要从事于某些带几分荣誉性的业务的” 在任何封建肚会, 最主要的光荣业务是战争。不存在明确的有闲阶权的部落, 在社会精构和生活方式的某些别的特征方面,彼此也有相类之处,古老的、小团体的。

9.14
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那些部落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可以看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的野蛮阶段到未开化阶段的转变中逐渐涌现。要使这个制度能以明
确的形态出现,显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部落必须具有以掠夺为目的的生活习惯,必须有战攀或大规模狩猎活动,或者是两者俱备,构成初期有闲阶级的男子必须习惯于用武力或策略来从事于伤害行为, (2)生活资料的获得必须相当从容, 从而有条件使部落成昌中一个很大的部分可以免于异常的辛勤劳动。
处于上述原因,有闲阶级不被现代经济理论所重视。然而,有闲阶级意味着个人因能力不同,而具备不同的身份,即人的尊卑问题。互联网环境亦导致审美出现高低的问题,他是一种审美空间的侵占问题,带有审美的侵略性。

9.15
准备会议PPT,修改论文。

9.16
参加会议,郑雯教授提出关注网络社会空间治理的问题,其中假性政治冷感-热搜和热议,网民/关键群体与网络社会变迁,不同社群之间的关系变迁和力量博弈都很有价值。参加会议是一种很好的拓宽事业的途径,但更多还是需要沉下心来读书学习。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25 22:57
9.18
这并不是一种假设,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控制自己,那么哪怕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都可以安抚我们的情绪,甚至做得比知心朋友要好。那么陌生人也会做得比泛泛之交要好。[我们对于对方过多的期待,是出于彼此感情的羁绊,朋友本身就应该比陌生人更加懂得理解和倾听,如果他没有做到,那还不如成为陌生人。]
如果有人不幸失去了思想的平衡,那么社交可以很好地平衡他的思想。社交同时还是保持积极情绪的不二法门,有助于人产生满足和愉悦感。《道德情操论》

9.19
组会,学习同学们的论文思路,需要补充知识伦理的内容。

9.20
人类的喜好能够让伟人孤立无援,这不得不说是国家的损失。(P71)
即使是在痛苦、贫困、危机和死亡的威胁下,人类的美德也不会屈服,因此蔑视这些也无需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痛苦遭到他人的嘲笑,或者作为俘虏随他国凯旋成为他人的笑柄,人类的美德就很难坚持如一。没有什么比受到他人的轻视更伤人。(P75)

9.21
第一个自我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下判断的,假设行为的对象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此时自己的所思所想成了判断的依据。而第二个自我则是行为的发出者,或许可以被称为“未来的我”,此时也成了被审视的人。此时第一个自我正在审判第二个自我,判定后者的行为合宜与否。

9.22
评判所有政府的架构都会一能否促进人民幸福为标准,因为这就是政府的作用,也是目的。在一种整体观点的引导下,在对艺术和发明的热爱的引导下,我们有时会更关注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他们对自身境遇的强烈感情。

9.23
虽然在成功之时自大之人显得比有德之人更为有利,民众对前者的欢呼也比对后者的多,但是如果静下心来比较,便会发现后者比前者更为有利。不妄自尊大之人不会期望他人的拥戴,也就不惧怕他人的羞辱,并且满足于自己的性格。他的支持者数量不多,也不会大声叫号,但离他越近便越会感觉到他的好、对智者来说,内心的平和远远好过数千人对自己的叫好。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 16:02
9.25
了解算法推荐,对于新加入系统的用户,系统通常只能要求新用户提供一些身份特征之类的基础信息。在新用户注册时试图获得全面的用户兴趣和个性特征的过程比较烦琐。这样容易导致用户丧失兴趣而不再尝试注册使用新系统。这样难免使得用户画像包含的有效标签十分有限,系统对用户个性化特征和兴趣爱好的刻画能力不足。如何给系统并不了解的新用户提供有效的内容推荐,通常被称为新用户的“冷启动”问题。

9.26
阅读论功用在艺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以及这种美的广泛效果,在安定的生活状态中,我们的想象把痛苦和苦难禁锢起来。接着我们便对宫殿里华丽的装饰而赞叹,并对这些装饰设计之精巧而惊叹不已。其实如果去除了美感,这些装饰根本一无是处,但我们很少用这种眼光去看待它。我们会在想象中模拟机械体系和谐的运作方式。要是我们用复杂的观点来看待财富和权力,就会发现它们极其精美极其高贵,得到他们再辛苦也值得。

9.27
阅读论功用给人性以及人的行为带来的美感,以及在什么程度下这种美的感知可以被看作认同的基本原则,在意识到我们可能会因行为受到他人的赞赏,意识到自制会使我们成为他人赞赏的对象,我们才能坚定的自制下去。

9.28
美的反馈机制有赖于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反促过程导致的是美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以及实际行为之间的落差。各种因素影响个人判断,从而出现行动和主观意图不相符的现象。

10.1
修改校对材料。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16 15:45
10月9日
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技术是可供某中外文化中利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作为一项单数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singular)——例如蒸汽机,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而产生的,并通过修正它的内部构件得以发展;作为一项复数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plural)——例如电子,则往往通过围绕某些现象和器件建构起来,并通过改变它的构建和实践而得以发展。作为一般意义的技术(technology-general)所有过去和现存技术的总和,则产生于对自然现象的应用,并随着由旧要素组合而成的新要素的形成,有机地成长起来。
10月10日
我们害怕技术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将会给我们带来死亡。不是“不存在”这个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更糟糕的死亡,一种丧失自由的死亡,一种意志的死亡。
10月11日
芬伯格深受历史唯物主义影响,认为“利益是历史上非常明显的、强有力的和持续的动力,所以利益是分析的起点”。他指出,当人们“能够清楚地表达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就有机会根据人类需要和能力的更广泛的范围来重新构造技术体系”。
10月12日
技术合理性其实就是指在技术统治的社会中,以理性为支撑的科学技术的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的绝对权威。这样的理解忽视了理性的有限性,压抑了非理性的冲动,缺乏一种形而上学的关怀,没有呈现出合理性内涵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及价值论立场。
10月13日
如果说仿真还是基于原型的摹本,那么,拟像则使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再现关系失效。拟像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这种真实是一种超现实,表明用模型生产出来的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真是不再是一些单纯的现成之物(如自然风景),而是人工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如模拟环境)。
10月14日
“危险的并不是技术,技术只有作为命运与统治地位才是最高意义的危险,它阻止了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正确理解,并且在存在的意义上排除了其他理解存在方式的可能性。”
10月15日
修改完善开题。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3 11:08
10月16日
社会分工论说到,道德科学没有使我们对现实问题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它使我们学会了怎样小心谨慎的处理现实问题,使我们内心时刻保持沉稳持重。道德科学的社会性使其理应关注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依据此种后果影响个人的行为。
10月17日
事实上,所谓规范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上的行为模式,而是一种义务上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允许个人任意行事。只有建构完整的社会才能拥有道德和物质的最高地位,它不可避免的要为个人立法,同样,也只有集体构成的道德实体才能凌驾于世人之上。而且,除了人们日复一日形成的短期关系以外,没有上述那种连续性及不断延续的特性,才能维持规范的存在。再进一步说,集体的角色不仅仅在于人们相互契约的普遍性中确立一种绝对命令,还在于他主动积极地涉入了每一规范的形成过程。
10月18日
道德生活就像是人们的肉体精神一样,总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需要,因此,它自然是由各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进行限定,相互寻求平衡。但是,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已经足够撼动我们的国家道德意识了。而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如何解释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
10月19日
社会团结一旦得到加强,它就会人是人们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人们接触的频率增加,使适合于人们结成相互关系的方式和机会增多。一般来说习俗是不与法律矛盾的,相反它正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当然,有些时候在这一基础之上并没有什么法律存在,有些社会关系也只能根据某些来源于习俗的分散形式得到规定,但这只是因为这种关系是不重要和不长久的,否则就是刚才所说的反常状态。
10月20日
制造共识里,电视对事件的报道一般都像是“一种道德剧,……一种对善恶的戏剧化对照。所谓善,就是美国1966年的和平干涉行动,而恶即河内”。报道内容相对来说没有血腥味,焦点都是“好人”如何成功的故事,如“美国小伙子们在行动”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激情戏地表明,所谓媒体是传播信息和讨论观点的自由体系,并独立于国家权力和精英利益的概念对于媒体而言是多么的陌生。
10月21日
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精英而言,越战代表着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对国家政策的抵制及战前社会中的被漠视的群体的崛起造成了以此“民主危机”。有人认为不服管束的群体和持不同政见者破坏了文化和政治格局,对无力的使用造成了不合理的障碍——后者被称为“越战综合征”。而在那些不服从管束的群体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内部,20世纪60年代则被视为一个解放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和道德的进步的年代,是一个短暂兴起去民主化浪潮的时代。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0-29 19:10
付莎莎
10月23日
阅读审美无意识,书籍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概念为什么在当代价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审美无意识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他的审美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强力关系。
10月24日
开组会,两位师妹分享了《现实的社会建构》和《控制论革命者:阿连德时代治理的技术与政治》,前者提供了外化、客体化、内化以及物化的建构途径;后者提醒我们关注热点背后的研究,失败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也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10月25日
阅读,“在这场印尼与搜寻的游戏中,它让自己成为可感材料的内在之光,是石头之神的优雅体现,是哥特式建筑的拱顶和尖顶的高耸入云,或者是激活了无意义的寂静生命中绚丽多彩的精神光芒。这种对立于奥赛德的模式,就是美与理性的审美表象,激情赋予它玄妙莫测的深度。”
10月26日
修改完善论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继续阅读,“真正的治愈,真正的康复,就是叔本华式的掏空生命的意愿,然后自我跳入无意愿的原初之海中,这是‘至高的祝福’。
10月27日
参加博士生党支部成立大会,会议强调了博士生在党组织中的七个意识,要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学习。
10月28日
搜集项目材料,了解成员信息,制定承诺书。
10月29日
继续搜集材料,完善项目成员信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6 18:10
10月30日
阅读《权利的眼睛》,米歇尔福柯和瑞金斯以对话的形式谈论哲学、生活。福柯坦言,“我16、17岁的时候,只知道一件事:学校是块净土,不受到政治的干扰或是其他外来压力的威胁。我一直喜欢让安谧的学术氛围来保护我。对我来说,只是的作用就是保护个体的生存,并对外部世界进行理解,仅此而已。只是通过理解活动构成生存的手段”。这种想法至今仍然不为过,知识和技能一样,不过是维生的手段,当我们给任何职业、学科、研究上价值的时候,维生目的要么毅然达成,要么,远远不能实现。
10月31日
尽管不愿意承认,可还是要说自己不是个真正的好学者。在我眼里,人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同所谓的唯美主义联系在一道,包含了对自我的一种改造。我关注的是知识、学术、理论同真实历史的奇特的关系。我从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得很清楚,知识对改变世界起不了什么作用。也许我的看法不对。我敢肯定我的观点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是不对的,因为我很知道知识确实改变了世界。但是,如果我谈到自己个人的经验的话,我还是感觉知识帮不了我们什么忙。
政治权利可能会摧毁我们,而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阻止不了这种事情发生。
11月1日
通过自己的知识,达到对自我的改造,这就有点像审美经验所起的作用了。审美不是知识,不具备客观性,但审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执导现实生活,从而完成自我的改造。
11月2日
我只不过是写了到19世纪初的精神病学的历史。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精神病医生,相信我是反对精神病学的呢?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这些医学制度的真正的历史,从这一历史来看,精神病学倒真像是一门伪科学。真正的科学应该能够接受有关它的起源的任何可耻、肮脏的故事。
11月3日
方塔纳 所以这种知识使我们活得更好?
福柯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人们所想所说上面,还发生在哲学话语、理论批评的领域:在这些方面,人们并不被告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应该相信什么,思考什么。他们可以弄明白社会机制迄今为止是怎样运作的,压抑和舒服如何起作用,这样就可以提自己做出决定,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11月4日
福柯认为,主体是在被奴役和支配中建立起来的;或者,像古代那样的清醒,通过解放和自由的实践,当然这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特定文化氛围中的规则、央视和虚构的基础上的。
不存在完全自由、独立的主体,我们被媒介、意识形态所主导,用户从属于媒介平台,个人从属于社会群体。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